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禪林寶訓140.謂住持當殷勤誘掖,使學者得以成其美材也

140.謂住持當殷勤誘掖,使學者得以成其美材也

高菴曰: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其德業。歷試以發其器能,旌獎以重其言,優愛以全其操,歲月積久聲實並豐。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濬則川澤。乃知像季非獨遺賢而不用,其於養育勸獎之道,亦有所未至矣。當叢林殷盛之時,皆是季代棄材。在季則愚,當興則智。故曰:人皆含靈,惟勤誘致,是知學者才能與時升降。好之則至,獎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絕。此學者道德才能消長之所由也(與李都運書)


高菴曰: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其德業。歷試以發其器能,旌獎以重其言,優愛以全其操,歲月積久聲實並豐。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明人才在知識曲成。凡為衲子原無一定是智是愚,惟在師家委婉曲成,使他進德修業。時中令勤勞以磨之,將事務以試之,使之發其美器才能。更須旌表之、獎勸之,以崇重他所發之言。又要優待之、眷愛之,以曲全他所持之行。如此從年至歲,日積月累,久久之間,使其聲名行實,二者俱豐。豈不為善知識之方便作成之也。蓋人皆含具有靈知之性,此性乃種子也。其助發靈苗,要藉外緣,故須在殷勤誘致也。


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濬則川澤。乃知像季非獨遺賢而不用,其於養育勸獎之道,亦有所未至矣。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喻明要賢人勸獎。譬如美玉在璞石之中,若抵擲之則終成瓦石。抵擲,拋棄也。設若一遇良工琢磨之,則必成珪、成璋矣。琢磨,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言其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珪,上圓下方,瑞玉所成。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半圭曰璋。又如水之發源,若壅塞之,則成淤泥。使有人為之疏濬,則必成川成澤矣。閼,塞也。濬,深也。以此觀之,在像季之人,非獨遺其賢者而不用,其奈師家撫養恩育之情,勸發獎導之道,有所未到耳。


當叢林殷盛之時,皆是季代棄材。在季則愚,當興則智。故曰:人皆含靈,惟勤誘致,是知學者才能與時升降。好之則至,獎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絕。此學者道德才能消長之所由也(與李都運書)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結成見勤誘之功。當其叢林殷盛雍肅之時,那一班人都皆是季世之棄材,豈異人哉!所以在季無人撫養,卻是愚人。當興為人誘誨,即是智者。故曰:人皆含靈,惟勤誘致。是知學者之才能,全在主法者用之耳。當其時用之則升,不當其時棄之便降,故主人美好于學者,則四來俱集。獎導于學者,則不約而崇。若使抑逼之,使人便衰。斥逐之,令人自絕。此乃是學者之道德與才能,或消或長之所由致也。

好男兒,莫可惜。願為人師者,當懇懇于求賢而作成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