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雜阿含-75


一二九(七五)如來、羅漢差別;S. 22. 58. Sambuddha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3.如來為法根
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4.如來、羅漢差別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問差別
[經文] 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論說]略由四相,當知如來與慧解脫阿羅漢等同分、異分。由一種相,說名同分,謂解脫等故。T30791b
[]簡略的說由於四種相貌,應當知道如來與慧解脫阿羅漢等有相同的部分、不相同的部分。等,就包括具解脫阿羅漢。由於一種相貌,說如來與阿羅漢為同分,就是解脫是相等,沒有差別的緣故。
[參考]如來十種名號T30499b
又諸如來,略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何等為十?謂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言無虛妄,故名如來。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應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一切恭敬供養,是故名應。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二品,極善圓滿。是故說名明行圓滿。上升最極,永不退還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淨相故名世間解。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是故說名無上丈夫調御士。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與一切義為所依故;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故、為所依故;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又,簡略的說,一切的佛有十種功德所立的名號,按照他的功德來安立他的名號。若是廣說,佛有無量無邊的名號。要隨順十種功德,來憶念佛的名號。哪十種呢?就是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1)什麼是如來就是言無虛妄,佛從成道那一天開始,乃至到最後入涅槃,他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所以叫做無虛妄,所以叫做如來。他說的話和所表詮的道理是一致,沒有說錯,叫做如。他說的這一切話都是從誠實中來,所以叫做如來。佛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真實不虛。
2)什麼是應就是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後成佛的時候,已經得所應得義,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成就。佛能夠做世間一切眾生的無上的福田,沒有人更高過佛。佛得一切所應得義,所以應為一切眾生恭敬供養,能得無量無邊的福德。
3)什麼是正等覺如其勝義,如就是無差別相同,彼此是相同。諸法的殊勝的道理,它是怎麼樣,佛就怎麼樣認識它。這樣能覺悟一切法,覺悟圓成實性,覺悟依他起性,覺悟遍計執是畢竟空
4)什麼是明行圓滿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這三種明。宿命明就是眾生過去從無始劫來的生命的情況,都已經過去了,都是無常,能破除常見。天眼明就是能夠觀察未來的生命的情況,還有各式各樣的情況,並沒有斷滅,能破除斷見。漏盡明,得成聖道有圓滿的智慧,就是沒有斷見、也沒有常見,安住中道。佛這三種明,極善圓滿。行就是止觀。佛這兩種行,都能夠圓滿成就。
5)什麼是善逝就是向上到最極高的地方永久也不會退下來若是到天上去,還會墮落下來,這個就不是好,那不是善逝如果阿羅漢到無餘涅槃那裏是比人間天上好的多,但是沒有大悲心,廣度眾生,不是那麼圓滿,也不名為善逝。若是超過阿羅漢、辟支佛,有大悲心,到極圓滿的境界的時候,叫做善逝。這是最極高的地方,永久也不會退下來。
6)什麼是世間解佛能夠善巧的通達世界是怎麼回事及一切有情界是怎麼回事這世界裏面也有很多的品類,有情裏面也有很多的品類。世界有染淨的不同,還有很多的差別。有情的世界,也有很多的差別,就是三惡道,人間是個情形天上又是一種情形。一切品類都有染淨的相貌的不同,都能夠通達,就叫做世間解。世界是眾生的共業所招感,本身是沒有體性。眾生的果報,也是由業力招感,都是一種苦惱的境界在苦集滅道四諦來看眾生的果報眾生居住的世界,都是苦諦。苦諦,是集諦所造成,這件事,佛是能夠知道,能通達無礙,所以叫做世間解。
7)什麼是無上丈夫調御士?在一切世間裏面,唯獨這一個大人善知最勝的調心方便調心,就是我們的心裏面有很多污染,有很多的煩惱,須要用佛法來調,使令它清淨,使令它有廣大的道力。最殊勝的調心的方法就是佛法唯獨佛陀這一個人,才能通達,是故說名無上丈夫,就是沒有人能高過他,所以叫做無上丈夫。這個心就是車,能調御它,就像你能駕車似,所以叫做無上丈夫調御士。
8)什麼是天人師
8.1)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是故說佛名天人師。
a)為實眼故,眼一共有五種,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實眼,就是眼睛的功能非常的強而沒有錯誤,非常的圓滿就是成就五種圓滿的眼。或是所認識的境界,他的真實的相貌,顯現在你的心裏面,就叫做眼。
b)為實智故,為什麼稱之為天人師?因為他有真實的智慧,能通達諸法的真實相。實眼和實智是在能觀察的這一方面說。眼和智的關係眼就是指心說心只是有明了性,心若有病,明了性就受到污染,功能就有所不足。現在心是沒有病,能通達一切法真實相的智慧和心在一起活動,和心的作用又不一樣。比如說是我們現在看見光明。看見光明,當然我們說是用眼睛看見的,實在是心看見的,就是眼識就是心。這眼識也是和第六意識同時活動,加起來就是心了,心只是能發現這件事,但是對於所見到的事情的裏面的內容的情況,你要能正確、沒有錯誤的認識,那是要智慧,所以智慧和心有點不同。
c)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法,是能詮顯義的文句是文句所詮顯,所顯示的道理。這兩方面是所觀察。這是超過凡夫的境界,也超過阿羅漢以上,菩薩的境界,能達到極圓滿的境界,就是天人師。
8.2)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與一切義為所依故;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故、為所依故
a)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要把道理顯示出來,是要有你的心,要有你的眼來開導,才能把義顯現出來。譬如這裏有燈,如果沒有眼睛,就不能看見這個燈,所以須要有你的眼,把這件事開導出來,然後才能認識,所以叫做顯了。把義顯了出來,就是你心的力量,眼的力量。因為佛把一切的覆蔽的境界都除滅,就開導出來,所以很多的世出世間的道理,都顯現出來,叫做顯了義。與所顯了的義,做開導的作用,先要開導而後才能顯了,這就是眼的作用。
b)與一切義為所依故。有二種解釋,第一,顯了一切義的時候,須要安立各式各樣的名句,這個義才能顯示出來。佛安立無量無邊的名句,才顯示一切義。這個義要依無量無邊的名句,才能顯示出來。與一切義為所依故,就是安立種種的名言,這時候一切義才能顯現出來。所以為實智故,就是佛的智慧,安立種種的名言,一切義就顯現出來。第二個解釋,這一切的義,是由你心安立,也就是由你分別出來,世間上一切的事情,是由你內心的思惟顯現出來。所以你內心的思惟,是一切義的依止處那就是解釋為實眼故,就是你的心為一切義的所依佛能通達這個義,所以佛叫做天人師。
c)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這還是解釋實智。與不了義為能了故,就是眾生不明白什麼道理,但是佛能夠明白這些道理,能開導我們這是什麼。與所生疑為能斷故,眾生聽聞佛所說法,有的明白,有的還不明白,有的還有疑惑,佛能斷眾生所生的疑,能為眾生說法,這是佛的後得智。若是與不了義為能了故,佛自己本身的無分別智,能通達第一義諦,無分別境界,為能了故,就是根本智。若是為眾生說法,能令眾生通達勝義,與所生疑為能斷故,就是屬於佛的後得智。
d)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這是解釋為實義故。與甚深義,義有些是很容易明了,有些是不容易明白凡夫依據種種的文句,能明白什麼道理,這都屬於淺薄的若是離一切名言得到聖道,成就無分別智,才能明白就是甚深處甚深義。唯有聖人,修學聖道成就無分別智的時候,才能夠顯現出來甚深處、甚深的境界。令明淨故,就是沒得聖道的時候,依據種種的名言,我們也能明白多少,但是不明淨,因為還有虛妄分別在那裏作障礙,不明淨。須要經過長時期的修學止觀,若是滅除一切的染污,智慧明淨,甚深處才能顯現出來。
e)與一切法為根本故,這是解釋為實法故或者也可以是為實義故。為實義故,佛為眾生說法,是根據實義,安立一切名言,來開導一切眾生,所以義是言說的根本與一切法為根本故,名言叫做法名言是依義而安立,所以義是一切法的根本。或是說佛出世間,演說一切佛法,這時候才有佛教,我們從此可以知道什麼是苦集,什麼是滅道,這樣佛是佛法的根本。
f)為開導故,為所依故為開導故,義是名言的根本名言能開顯實義。根據義安立名言,從名言上,才能明白義。所以名言能開顯法義,名言是開導者。佛根據所悟的第一義諦,安立種種的名言,來開導眾生,這叫做開導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也可以根據他的真實義,來解釋這一段文,所以義也能開導名句,名句也能開導義。為所依故,義為所依,安立名言名言為所依,通達真實義。
g)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佛法有兩部份,一個是法,一個是義。佛依據法義,教誡天人,教授天人,因為六道中天和人容易明白佛法、容易修成聖道。依法義來教導眾生解脫一切生死大苦。佛有這樣的功德,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所以佛是天人的師父
9)什麼是
1)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法聚,就是語言,或者是文句,這裏面都是一個系統,一個系統的,所以叫做聚。若能夠用功學習的話,這些法聚能引攝有道義的利益,不是一般苦惱的事情,就是能夠成就功德的法句。
2)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這樣的語言文字若學習的話,能令你成就沒有功德的事情,就是苦惱的事情。
3)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能成就也不是有功德、也沒有罪過這樣的法聚。
4)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這三類也就包括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這個人對這三類法聚,現前等覺,通達什麼叫義利的法聚,通達什麼叫非義利的法聚,通達非義利、非非義利的法聚,故名為佛。這段是約佛的一切種智說。種,就是類,一類一類的,世間上,人是一類,天又是一類善法是一類,惡法是一類世間法是一類,出世間法又是一類,有很多很多的種類,佛都能通達無礙,所以叫一切種智,故名為佛。一切佛對這三類法,現前平等的都能覺悟。
a)能引有義聚法,就是三乘聖道諸所有法有功德的事情就是三乘聖道,聲聞、緣覺、佛,這是有義聚、有功德的事情。因為這樣成就以後,沒有什麼後患。
b)能引無義聚法,就是彼外道世間諸所有法彼外道,就是除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世間諸所有法,有的事情也是人所歡喜,但是最後令你苦惱,所以能引無義聚,能使令你苦惱,不是義聚所有法。
c)非能引有義聚、非非能引無義聚法,就是人天乘諸所有法就是人間、天上這些善法。這些善法也不能說它是有罪過,因為做這些善事,也能得到多少安樂但是也不能說它是功德,因為它終究有一天失掉,所以又令你失望。
10)什麼是薄伽梵能破諸魔大力軍眾,能破壞很多的魔魔有很大力量的軍眾,他有力量能破魔。這個人具足很多的功德,這個人就叫做薄伽梵。什麼是魔?就是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一共四種魔。煩惱魔,心裏面有很多的煩惱,對我們有傷害。蘊魔,就是由煩惱所得的這個果報、這個身體。因為許多沒有得果報的業,都在身體裏面,所以它是個魔。死魔,就是生命結束的時候,對我們也有很大的破壞性。自在天魔,就是欲界頂天,會破壞佛教。因為,佛有般若波羅蜜,有高深的三昧,有大悲心,所以能破這一切魔,叫做薄伽梵。什麼是薄伽梵有六種功德,名之為薄伽梵。一、自在義,心裏面有煩惱,心裏面有貪心,所貪的境界一變化,心就不自在若是斷煩惱的時候,心就自在所以自在義,是斷煩惱,斷一切煩惱,心裏面就自在。二、熾盛義,就是智慧特別勇猛。三、端嚴義,就是他的身體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四、名稱義,就是他的名稱普聞,十方世界有智慧的人,都知道他。五、吉祥義,就是十方世界的大智慧人,都稱揚讚歎他。六、尊貴義,就是十方世界的眾生都是恭敬供養他。

II. 慧解脫阿羅漢
[參考] 類似經文
1.別譯雜阿含經,卷8T02434c: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八解脫。
2.十住毘婆沙論,卷11T2683a
無礙解脫者,解脫有三種:一者於煩惱障礙解脫,二者於定障礙解脫,三者於一切法障礙解脫。是中,得慧解脫阿羅漢,得離煩惱障礙解脫。共解脫阿羅漢及辟支佛,得離煩惱障礙解脫,得離諸禪定障礙解脫。唯有諸佛具三解脫,所謂煩惱障礙解脫、諸禪定障礙解脫、一切法障礙解脫。總是三種解脫故,佛名無礙解脫。
3.阿毘曇毘婆沙論,卷57T28401a
問曰:若慧解脫阿羅漢,能起根本禪現在前者,佛經云何通?如說:蘇尸摩問諸比丘:云何起諸禪現在前?諸比丘答蘇尸摩:當知我等是慧解脫人。答曰: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滿分。少分慧解脫者,能起一禪、二禪、三禪現在前。滿分者,乃至不能起一禪現在前。此中,說少分慧解脫。經中說滿分慧解脫,是故二俱善通。
4.瑜伽師地論,卷26T30425b
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5.瑜伽師地論,卷67T30670c
若諸異生聲聞,名未得眼;預流、一來及不還等,名已得眼。慧解脫阿羅漢,名清淨眼。若具三明俱分解脫,名極清淨眼。
6.成實論,卷12T32339c
問曰:若八解脫是滅煩惱法,則一切阿羅漢悉皆應得。答曰:皆得,但不能入。若得諸禪定,則能得入。問曰:行者若無禪定,云何能得身心空及盡諸煩惱?答曰:是人有定而不能證,更有如電三昧,因是三昧得盡煩惱。如經中說:我見比丘欲取衣時有煩惱,取衣已即無煩惱,如是等。所以者何?心如電,三昧如金剛,真智能破煩惱。又此義佛第三力中說:所謂諸禪、解脫、三昧、入、垢、淨差別如實知。於中,禪名四禪。有人言:四禪、四無色定,皆名為禪。解脫,名八解脫。三昧,名一念中如電三昧。入,名禪、解脫、三昧中,得自在力。如舍利弗說:我於七覺中能自在出入,故知慧解脫阿羅漢有諸禪定,但不能入,深修習故能自在入。
7.成實論,卷16T32368a
問曰:慧解脫阿羅漢無定亦但有慧?答曰:此中但遮禪定,必當應有少時攝心乃至一念。如經中佛說比丘取衣時,有三毒,著衣已則滅。無有經說散亂心中能生真智,皆說攝心生如實智。
8.坐禪三昧經,卷2T15280c:不能入諸禪,未到地中諸漏盡,是名慧解脫。
9.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6T26436a
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答:若補特伽羅,雖於八解脫身未證具足住,而已以慧永盡諸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10.阿毘曇心論,卷2T28820a
慧解脫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不成就滅盡定,是說慧解脫,是慧力解脫,非定力。
11.阿毘曇心論經,卷3T28851b914a
當知慧解脫不得滅盡定者,是六種阿羅漢中,若不得滅盡定者,當知是慧解脫。慧解脫者,彼唯慧力得解脫,故名慧解脫。
12.阿毘曇甘露味論,卷1T28973c:云何慧解脫?不得滅盡定,是慧解脫。
1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3T31754b
慧解脫補特伽羅者,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脫定,唯究竟斷慧所對治煩惱障故。
14.成實論,卷1T32246c
不壞相者,得三昧已種種因緣不能敗壞。是人住在達分三昧,慧最利故。善取三昧入、住、起相,故不可壞,因滅盡定故。有二人不得此定,名慧解脫。
15.成實論,卷14T32351a
又有二種解脫:慧解脫、心解脫。若說斷,即是離無明,故慧得解脫。若說離欲,即是離愛,心得解脫。

III.法根、法眼、法依
[經文] 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論說] 諸法皆以世尊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現等覺故。世尊為眼者,現等覺已,為諸天人等開示故。世尊為依者,所說法中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T30767c
[]1)什麼是諸法皆以世尊為根本由於佛、世尊是其最初現前平等覺悟的緣故。
2)什麼是諸法以世尊為眼現等覺之後,為眾多的天與人等開示的緣故。
3)什麼是諸法以世尊為依?對於所說法中隨著聽眾內心所生起的一切疑惑,世尊都能遣除的緣故。
[參考]佛光大辭典等
1)等覺,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又作等正覺,意為等正之覺。即所遍悟之真理,與諸佛所悟菩提內容相等。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2)等正覺,梵語samyak-saṃbodhi三藐三菩提,三藐三佛陀,譯曰等正覺者,遍知者。覺即知也。覺知遍於一切,是遍也。覺知契於理,是正也。謂遍正覺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諸佛之覺知平等,故曰等,離邪妄故曰等。
3)正遍知,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
4)正等覺,覺者,覺知諸法之智也。其智無邪曰正,無偏曰等。
法蘊足論二卷三頁云:正等覺者,
a)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b)又等法者,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c)又於一切苦集滅道,能現觀道,能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道,能證神境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他心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道,能盡貪瞋癡慢憍垢道,如來一切皆正等覺。至誠堅住,慇重作意,以因、以門、以理、以相、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5)samyak < samyañc 有完全,全部,一切,徹底;正確地,準確地,適當地,真實地;相同,一致

IV.如來、羅漢差別
1.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論說]由三種相,說名異分:謂現等覺故,能說法故,行正行故。此中如來,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依勝義,若於現法,有能、無能,若現見法、不現見法,於一切種皆悉了達,是名自然等覺菩提。如是了達勝義法已,於其二障善得解脫,謂并習氣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與諸天眾及餘世間為解脫師,獨一無二。當知了達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覺菩提,由此不與諸聲聞共。T30791b
[]1.由於三種相貌,說如來與阿羅漢有不同的部分。哪三種?就是現等覺的緣故,能說法的緣故,行正行的緣故。
1)在這裡如來,無師、自然,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現前平等正覺。
2)等正覺之後,普遍的對於一切眾生,以等正覺為,而得到的殊勝道理若對於這位眾生已成熟,在現法中有能力得般涅槃;或是尚未成熟,在現法中,沒有能力得般涅槃;若是已成熟,在現法中,能現前觀見四聖諦;或是尚未成熟,在現法中,能現前觀見四聖諦。對於這一切種類的情況,都完全了知通達,是名自然等覺菩提。
3)這樣悟通達殊勝道理的事情之後,對於他的二種障礙善巧、方便得到解脫哪二種障礙?就是包括習氣的種種煩惱障,以及所知障。
4)在包括諸天的大眾,以及其餘世間為解脫師,獨一無二。應當知道了悟通達這樣四種相貌,是名自然等覺菩提,由於這個道理與眾多的聲聞不是共同。
[參考]二障,佛光大辭典等
1.煩惱障與所知障,係瑜伽行派與法相宗對貪、瞋、癡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類。貪瞋痴等諸惑,各有二用:
1)發業潤生而縛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靜之理,名為煩惱障。擾惱有情之身心,故名煩惱,煩惱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煩惱障由我執而生。
2)所知障,對於所知境的障礙。此等法並無發業潤生之用,但能覆障一切所知之境而令暗昧,障菩提之果,故名所知障。即覆蔽所知境界,障智不令生之無知性。
2.演培《成唯識論講記》卷九︰
什麼叫做所知障﹖所謂所知障者,就是執著遍計所執著的實有諸法,以法我、我所的薩迦耶見而為上首。如指出這所知障的體性,主要的有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諸惑。實際說來,這些都與煩惱障相同的,因為煩惱相應,必然是有所知障的。不過煩惱障的相貌粗,所以有多種不同的品類,至於所知障的相貌細,所以不分別它的品類。有了這些煩惱的存在,就能蓋覆我們所要了知的一切有為無為的理境,使我們不能正確理解一一境為何物,同時又覆蓋無顛倒的真如法性之理,使我們不能親見諸法的真實性。由於覆此理境,障礙智慧不生,並能障礙菩提不得現前,所以名所知障。
3.佛地經論四卷十七頁云:所知障者於所知境不染無知。障一切智,不障涅槃。雖有此障;見聲聞等,得涅槃故。

2.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
[參考] cs.684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
[論說]又依他義作所作等,能說正法,由五種相,當知不共。何等為五?
一者、如來如實了知一切種道為道,一切種非道為非道。
二者、知已,如實宣說是道、非道,為令趣道,不趣非道。
三者、若有如所說道樂欲勤行,為令彼行,攝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門而為宣說。
四者、彼如聖教行時,若有障礙,止觀過失,皆令除遣。
五者、若有隨順彼法,皆令攝受,是名能說不同分法。T30791b
[]又依照利益他人而作所應該作的事情能說正確、合於道理的等,包括不應作、非所作。由於五種相貌,應當知道與阿羅漢沒有共同。哪五種?
一者、如來如其真實地了知一切種道為道,一切種非道為非道。
二者、知道之後,如其真實宣說這是道、這不是道,為令他趣向於道,不要趣向非道。
三者、若是有人如世尊所說的道,內心喜希求於道,精勤修行,為了使令彼能修行,攝取、納受修行的方法,合於道理所引發的思惟、觀察而安立正確的道路,以隨順他們的根性教授為入門而為他們宣說。
四者、彼聲聞如同聖者教導而修行的時候,若是有障礙,或是止觀方面有過失,都能使令他的過失除遣。
五者、若是有能隨順彼正道的事情,都令聲聞弟子攝受、成就,是名能說不同分法。
*這五種相貌是說明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

3.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參考] 1.cs.684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2.Cm121世尊諸不調者令得調御,諸不息者令得止息,諸不度者而令得度,諸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諸不滅訖者令得滅訖,未得道者令其得道,不施設梵行令施設梵行。知道、覺道、識道、說道。世尊弟子於後得法,受教,受訶。受教、訶已,隨世尊語,即便趣行,得如其意,善知正法。
3.Cs.1212世尊不調伏者能令調伏,不寂靜者能令寂靜,不穌息者能令穌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來知道,如來說道,如來向道。然後聲聞成就,隨道,宗道,奉受師教,如其教授,正向欣樂、真如善法。
4.別譯雜阿含經,卷12T02457b
世尊能使不調者調,不寂滅者使得寂滅,苦惱之者能使安隱。未入涅槃者使得涅槃。如來是知道者,是示道者,是說道者,是導道者。將來弟子相續不絕,世尊教法次第修道,恒相教習,隨順正法,常應擁護。親愛善法。
[論說]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謂彼聲聞,先依如來,後行正行;夫如來者無少所依。又彼成就聲聞種性行於正行,而佛如來成自種性。又彼聲聞或已成熟,或當成熟,非最後有菩薩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隨道行,能熟當來,成熟相續;若已熟者,彼於現法成大師教。如此二種,如其聖教,即如是行,若隨道行,彼於來世當證涅槃,若於現法,成大師教。彼依此身便證聖道、道果、涅槃,即此聖道及聖道果,無損樂故名如實法,饒益性故又說為善。T30791b
[]在這裡,什麼是正行不相同的部分
1)就是那些聲聞弟子,首先要依照如來的教導,然後,才能修行正確合理的行為。而如來的話,連一點點的所要依靠的人都沒有。
2)彼成就聲聞種性的人行於正確的行為,而佛如來成就自己的種性。
3)彼聲聞或是已經成熟,或是當要成熟,最後有菩薩身中這二行就沒有。哪二行a)若是尚未成熟的人,他隨著正道而修行,能成熟當來成熟的身心相續
b)若是已經成熟的人,他在現在的生命體成就大師的教導。如此已成熟、未成熟這二種,如同聖者的教導,就這樣修行,若是隨著正道而行,因為尚未成熟,所以,在未來世當會體證涅槃若是已成熟在現在的生命體成就大師的教導。他依據現在的生命體,就能體證聖道、道果、涅槃。就是這個聖道及聖道的果,因為煩惱、諸苦已斷,安住於無損惱勝義樂的緣故名為如實法。因為現世斷煩惱、斷諸苦,這些饒益的事情的緣故又說為善。
*這裡是說明聲聞成就,隨道,宗道,奉受師教,如其教授,正向欣樂、真如善法。

V.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參考]瑜伽師地論,卷18T30374c
誰獎勝類生,及開出離道?於何住何學,不懼後世死?
戒慧自熏修,具定念正直;斷諸愁熾燃,正念心解脫。
能獎勝類生,及開出離道;住此於此學,不懼後世死。
1-1)今此頌中言勝類者,即是四種勝上姓類。一、婆羅門,二、剎帝利,三、吠舍,四、戍達羅。
[]今此頌中所說的勝類,什麼是勝類?就是特別殊勝種姓的人有四種。哪四種呢?一、婆羅門,二、剎帝利,三、吠舍,四、戍達羅。這四種都是屬於人類,比其餘三惡道,是殊勝的。有何殊勝呢?他有堪能性、有力量、有因緣能夠通達佛法的義,修正行,所以叫做勝類。

1-2)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故名為獎。此中顯示唯佛世尊能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由此因緣,世尊自顯唯我獨為真獎導者。故為彼天作如是說:具戒、具慧以自熏修。
[]什麼是能獎?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稱為獎。開示苦集滅道的道理,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的道理,叫做法。傳授你歸依三寶,叫做正。佛安立的戒法,叫做制。以定、慧來教導眾生,叫做導。這裏的含意,是表示唯獨佛世尊能夠有這種能力以法、以正、以制、以導,來教化這四種勝類的眾生。由於佛這樣開示眾生的緣故,唯佛自能夠獨為真獎導者。故為彼天作如是說:具戒、具慧,以自熏修。

1-3)又唯世尊能為四種勝上類生,宣說出離一切眾苦聖八支道。此中世尊亦自顯示是真說者。
[]又唯獨世尊能為四種勝上類的眾生,宣說出離一切眾苦的聖八支道。若能修學八正道,就能出離一切眾苦,唯獨佛能宣說聖八支道。此中,佛也自己表示自己是真實能宣揚真理的人。

2)戒慧自薰修,具定念正直,斷諸愁熾燃,正念心解脫。
2-a)云何具戒?謂佛世尊昔菩薩時,棄上妙欲,捨離居家,受持身語所有律儀。云何具慧?謂即於彼受持身語律儀住者,起如是相,內正思惟,深心籌量,審諦觀察:今此世間多遭艱苦,所謂若生、若老,如經廣說。云何自熏修?謂於往昔無量餘生,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於六波羅蜜多,修習善修習。由彼因緣,今無師自然心趣出離,又於眾緣所生諸行,以微妙智能隨悟入。
[]什麼是具足戒法?就是佛世尊過去是菩薩的時候,棄捨上妙、最殊勝的欲,捨離居家,能受持身律儀、語律儀,身清淨、語清淨。什麼是具足智慧?就是在他受持身語律儀,而安住於定的時候,現出以色受想行識為所緣境,數數的憶念,叫內正思惟。在寂靜住的奢摩他裏,籌量、觀察第一義諦,叫做深心籌量。觀察緣起,就是審諦觀察。現在這個色受想行識,多數的人都遭遇到艱苦。哪些苦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如經廣說。什麼是自熏修?就是在過去無量劫來那麼多的生死之中,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於六波羅蜜多,修習、善修習,在凡位叫做修習,在聖位叫做善修習。由彼以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善根殊勝的因緣,最後這一生沒有老師的教導,善根任運的出來,自然地心趣出離,向於無上道。又於眾因緣所生的一切有為法,能用妙智慧,能悟入第一義諦。

2-b)云何具定?謂能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證得非想非非想處。云何具念?謂依如是所得勝定,為斷見斷諸煩惱故,修四念住。即以如是所修念住為其導首,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云何正直?謂彼生起逆流正直聖八支道,能斷見斷所有煩惱,於逆流道得預隨流。
[]什麼是具定?就是這位菩薩能夠離欲界欲,又能離色界初禪的欲,乃至離無所有處定的欲,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得到無色界四空定,這就叫做具定。具定就是得到四禪八定。什麼是具念?就是依如是所得的勝定為依止處,為了要斷滅見道所斷的諸煩惱,所以修四念住。就是以這樣所修念住為其導首,最先就是修這四念住,乃至到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什麼是正直?直,就是不彎曲,沒有多分別,實實在在。就是那個修行人,內心生起逆流、正直的聖八支道,能斷見斷所有煩惱,於逆流道得預隨流。什麼是逆流?與生死流是違背、相逆。什麼是生死流?就是虛妄分別心。現前的一念心,遇見一切境界的時候,總是虛妄分別,貪瞋癡的分別,就叫做流。現在逆生死流,不虛妄分別。若不入定,觀察它是無常、無我、畢竟空,是如幻如化,不真實,心不去隨境轉,叫做逆流。若是與第一義諦相應,離一切分別,就叫做正直,就是聖八支道。這個時候,能斷見斷所有煩惱。於逆流道,得預隨流。逆流道,就是無分別道,與無我的道理相應的道。預隨流,參預到無分別的聖道,隨順聖流,而逆生死流。

2-c)云何永斷一切愁憂熾燃?謂從諦現觀俱得成不還者,又能永斷五下分結,瞋恚似順愁憂,貪欲似順熾燃,於如是等皆已永斷。
[]什麼是永斷一切愁憂熾然呢?得到初果的時候,成就苦集滅道四諦現前觀察。見到滅諦的聖人,知道這是苦諦、這是集諦、這是道諦,只有聖人才知道,所以叫做聖諦。成就諦現觀的時候,他的心和聖道相應,稱為俱。繼續修行,由初果到二果、到三果,得成不還果的人,就是永斷一切愁憂熾然。為什麼?又,因為能永斷五下分結就是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初果斷三結,不還果斷愁憂和熾然。瞋恚似順愁憂,愁憂和瞋恚,是相似、是相順,所以說斷除愁憂,就表示斷除瞋恚。貪欲似順熾然,貪欲心就像火燃燒,所以貪欲和熾燃,是相似、是相順,所以說斷除熾燃,就表示斷除貪欲。對於這樣五下分結完全斷掉。

2-d)云何正念?謂為永斷上分諸結,復更修習四種念住,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云何心解脫?謂已永斷上分結故,於二種障心善解脫,謂煩惱障及所知障。其心如是善解脫故,得成如來、應、正、等覺。廣說如經。由此故能獎勝類生,開出離道。
[]什麼是正念?就是為永斷五上分諸結,還是修四念住,乃至到八聖道。繼續用無常觀、或者無我觀、畢竟空觀這樣修行,能斷其餘煩惱。什麼是心解脫?就是三果聖人修三十七道品成功,把五上分結:色染、無色染、掉舉、慢、無明五上分結都斷掉。煩惱障及所知障這兩種障令心不解脫,現在把兩種障斷掉,心就解脫。見煩惱、愛煩惱,這是煩惱障。所知障,是聖人的煩惱,就是無量無邊的佛法,還很多不知道,還是修三十七道品才能斷。其心如是善解脫故,得成如來、應、正等覺。詳細說如同經文。由於具足這麼多的功德,最後得心解脫,解脫煩惱障、又解脫所知障,就能夠教化一切眾生。能夠開顯、能夠開示出離生死的解脫道,就是三十七道品、無量無邊的佛法。

20)能獎勝類生,及開出離道,住此於此學,不懼後世死。
20-1)諸有四種勝類,隨一於此聖教,愛樂正行,為欲證得聖八支道,於三學中勤修學者;彼定能證聖八支道及涅槃果。由證彼故,不懼當來生、老、病、死。
[]諸有四種眾生,隨那一類的眾生,安住於此聖教,很歡喜的修學戒定慧,為了想要證得聖八支道的關係。於三學中勤修學者,彼定能證聖八支道,能得到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乃至涅槃果都能得到。由於成就聖道的關係,就不恐懼當來的生老病死苦。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唯佛世尊,能令四類速得清淨,彼若於此能正修行,不唐捐故。又復示現如來聖教,善說正法及毘柰耶。又復示現佛是天人無上大師。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復次,今當略辨上面所說的義。謂略顯示唯佛世尊,能令四類眾生速得清淨。彼若能發心修學四念住、修學三十七道品,不會白辛苦、不會徒勞,一定會有成就。又復開示佛的聖教。如來的聖教是善說正法及毗奈耶,有法、有律,開導眾生。又復示現佛是天人無上大師。當知是名此中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