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聲聞地-初瑜伽處-3.出離地-3.2.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3.2.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云何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親近善士,於聖法中已成聰慧,於聖法中已得調順,於苦聖諦如實知苦,於集聖諦如實知集,於滅聖諦如實知滅,於道聖諦如實知道。既得成就有學智見,從此已後漸修聖道,遍於三界見,修所斷一切法中,自能離繫、自得解脫, 如是便能超過三界。如是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怎麼叫做由出世間的方法,進步到離欲的聖人的世界呢?
1)就是譬如有一個人,他親近善知識,跟他學習。對超越世間的阿羅漢、辟支佛、佛的世界這樣的佛法,因為向這位善知識學習,聽聞這樣的佛法,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他成就這樣的聰明智慧。聰,是指耳根說;慧,是指心說。成就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之後,又成就修所成慧,就是在禪定裏邊,成就奢摩他;在奢摩他裏邊修毗缽舍那觀,把見煩惱、愛煩惱調伏,叫做於聖法中已得調伏,使令心裡面不那麼浮動,但是還沒入聖道。
2)到修所成慧,已得調順的這個時候,繼續地努力就能進入聖道,得初果。得聖道的時候是什麼境界呢?
a)於苦聖諦如實知苦。世間上的苦,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
a1)苦苦,是人所能覺知到,有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恚,這個容易認識到。
a2)壞苦,就是如意的事情被破壞的時候,才知道是苦。
a3)行苦,就是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的這個境界,這種境界也能認識他是苦,這要聖人才能夠知道。若是具體地說明,就是色界初禪、二禪、三禪這都屬於壞苦,四禪以上到非非想定,不苦、也不樂屬於捨受,這也是苦,這要聖人才知道。所以,於苦聖諦如實知苦。除掉苦苦、壞苦,就是不苦不樂的捨受也是苦,這是要初果聖人以上才能如實知道這是苦。
b)於集聖諦如實知集。集聖諦,就是見煩惱、愛煩惱這一切的煩惱和業力。這個煩惱與業力,能夠積聚很多地苦惱給你享受。貪瞋癡活動的時候,才能知道是苦。分別心接觸一切事情的時候,有執著,反倒是比貪煩惱、瞋煩惱,更微細、力量更大,令你有生死苦的根本的地方。平常沒有煩惱的時候,舉心動念也都是煩惱。
c)於滅聖諦如實知滅。一切法都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這樣生滅變化。現在於滅聖諦,生滅滅已,這個寂滅的境界,這也是聖人才能知道。
d)於道聖諦如實知道。修戒定慧就是道諦,能夠使令你從生死的這個地方,到涅槃那裡、到不生不滅的地方,就是道。到聖人的時候,才認識這真實是道,能令你得大安樂,而不是令你苦惱的地方。在修所成慧到無漏境界的時候,一開始就是初果,初果的時候,叫做有學智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都是有學,還要繼續地學習、繼續地修止觀,才能夠圓滿他的聖道,都是有學。知道過去的一切法,知道未來的一切法是屬於智;知道現在的一切法,叫做見。
3)既然這位已成就聖道的有學智見的聖人,從初果以後,繼續地修學四念處、修止、修觀,修學聖道。普遍地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法都心無所著。一切法分兩類:一個是見道、一個是修道所斷的這些煩惱。見道是斷分別我執,修道斷俱生我執、也斷一切愛煩惱。現在這位修行人觀一切法是苦、空、無常、無我,一切法都趣於滅相,這樣煩惱就不動,自然很容易地就能遠離煩惱的繫縛,就是成就無常、無我、空的智慧的時候,煩惱就不繫縛你。見到真理以後,再沒有生、老、病、死的苦惱,就得大自在,所以叫做解脫。這樣的人就能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欲是超越,色界、無色界的欲也都超過。心無所欲,就是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都成就。這一大段文,就是由出世間的聖道,就是從聞思修,修四念處,從這裡遠離三界的欲。
lokottareṇa mārgeṇa vairāgyagamanaṃ katamat / yathāpīhaikatyaḥ satpuruṣāṇāṃ darśī āryadharmeṣu kovidaḥ duḥkhaṃ vā duḥkhato yathābhūtaṃ prajānāti samuda- yaṃ vā samudayataḥ nirodhaṃ vā nirodhataḥ mārgaṃ vā mārgataḥ śaikṣeṇa jñāna- darśanena samanvāgataḥ / tataś cottari mārgaṃ bhāvayaṃs traidhātukebhyo darśana- bhāvanāprahātavyebhyo dharmebhya ātmānaṃ visaṃyojayati vimocayaty evaṃ cāsau traidhātukasamatikrānto bhavati / idam ucyate lokottareṇa mārgeṇa vairāgya- gaman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