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諸法集要經-厭離自身品第三

1.Dharmasamuccayaḥ, Based on the edition by Vijayasankar Caube: Dharmasamuccaya. Varanasi : Sampurnanda Sanskrit University, 1993, pp. 1-278. Bhikṣuṇā avalokitasiṃhena samudbhāvitaḥ

2.諸法集要經,觀無畏尊者集 (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詔譯

3.妙法聖念處經,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三藏傳教大師賜紫沙門臣法天奉 詔譯

4.正法念處經,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厭離自身品第三

3. kāya-jugupsā-vargaḥ 身厭離品

3.1.kāyasya svarūpa-nirūpaṇam 檢驗身的自色

satkārair vṛhaṇair māsair api śayyāsanādibhiḥ /

na svīkartum ayaṃ kāyaḥ kadācit kenacit kṛtaḥ // Dhs_3.1 //

[日稱]謂利養名聞,飲食臥具等,無少分希求,於我何所作?

[般若]種種內供養,床褥及臥具,此身要當壞,無人能自護。

[法天]若行善利以其臥具飲食衣等供給供養尊卑之眾不為自身而求福利或觀自身誰作主宰

satkārair vṛhaṇair māsair api śayyā-āsana-ādi-bhiḥ /

以利養名聞飲食也以具等

na svīkartum ayaṃ kāyaḥ kadācit kenacit kṛtaḥ //

任何時候這個身體都不能為己所用,到底是誰創造出來呢

1.以各式各樣飲食,來供給自己的身體,以養活他。以種種坐或臥的床,以及墊褥,來顧這個身體。以種種睡覺所需要的矮床、被子、枕頭、蚊帳等,讓身體解除疲勞。雖然如此用心的照顧,這個身體要當敗壞,要就是應當、必須。這個身體一定要壞掉,沒有人能夠保護自己的身體,令其不壞。

2.對於利養、名聞、飲食、衣服、臥具等,任何時候也沒有一點點的希望、追求,或想要成為自己所擁有。或是以這些臥具、飲食、衣等,供給尊貴與卑下的眾生,來行善法。這樣作,不是為了自己本身的將來,而追求福德與利益。或是觀察自己這個身體又是誰所作?誰作為這個身體的主宰?

床,指比丘坐臥時所用之臺座。可分為二種:坐床,意譯為繩床,即以繩、草或籐所製之折疊床。臥床。褥,ㄖㄨˋ,坐臥的墊具。臥具,臥時之資具,就是床榻、被褥、幃帳、枕等。



3.2.kāyasya riputvam 身的敵對性

kṛtaghnasyāvidakṣasya nityaṃ randhraprahāriṇaḥ /

kaḥ kāyasya ripor artha pāpaṃ kuryād vicakṣaṇaḥ // Dhs_3.2 //

[日稱]是身可厭患,損害如冤賊,造作諸過愆,常樂非梵行。

[般若]不念於恩惠,得便則傷害,智者為身怨,則不造惡業。

kṛta-ghnasya avida-kṣasya nityaṃ randhra-prahāriṇaḥ /

不會顧念別人為他所作的恩惠,也不會停止破壞,長時間的造作種種過失來打擊

kaḥ kāyasya ripor artha pāpaṃ kuryād vicakṣaṇaḥ //

為了身體這個怨敵,哪一位有智慧的人會造惡業?

這個身體不會顧念別人為他所作的恩惠,也不會停止破壞,長時間的造作種種過失來打擊。為了身體這個怨敵,哪一位有智慧的人會造惡業?


3.3. 又復此身者

rogānī tamanarthānāṃ bahūnā bhājanaṃ tathā /

aśucyaṅgasya nikaraṃ kāyamityabhidhīyate // Dhs_3.3 //

[日稱]又復此身者,為眾病依止,不淨常盈流,實罪惡之器。

[般若]衰病所住處,種種眾苦集,不淨穢惡聚,是故名為身。

rogānī tam anarthānāṃ bahūnā bhājanaṃ tathā /

這個身體是許多無利益疾病的依止處所,

aśucy-aṅgasya nikaraṃ kāyam ity abhidhīyate //

是由不清淨的各部份所積聚,所以稱為身。

這個身體是許多無利益疾病的依止處所,是由不清淨的各部份所積聚,所以稱為身。為什麼這個身體稱為不清淨?因為,自己這個身體裡邊有髮、毛、爪、齒、塵垢、皮、肉、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飢、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我們的身體裡邊就有這麼多東西。這個身體是必朽之物,不管怎麼樣保護他,一定是要壞,而且是污穢不清。


3.4.avijñeyaṃ maraṇaṃ jīvitañ ca kṣaṇikam死亡是不可知且命是剎那

upasthitamavijñeyaṃ maraṇaṃ tattvacintakaiḥ /

jīvitaṃ ca kṣaṇādūrdhvaṃ na gacchati nirūpyate // Dhs_3.4 //

[日稱]與心為近住,無思惟覺知,剎那命終時,惡色深可畏。

[般若]智者所觀察,死相常現前,命念念不住,須臾歸磨滅。

upasthitam avijñeyaṃ maraṇaṃ tattva-cintakaiḥ /

思惟真實者,確認死亡常出現在眼前,就在附近而住,且不可知,難以辨別他的相貌。而且,這個生命是剎那住剎那滅不會高於一剎那

jīvitaṃ ca kṣaṇād ūrdhvaṃ na gacchati nirūpyate //

而且,這個生命可以被意識到,是剎那住、剎那滅,不會高於一剎那。

思惟真實者,確認死亡常出現在眼前,就在附近而住,且不可知,難以辨別他的相貌。而且,這個生命可以被意識到,是剎那住、剎那滅,不會高於一剎那。


3.5.kāyasya heyatvam 身的所滅性

āyuṣkarmārthanirmāṇam etaṃ kāyaṃ tyajyayam /

api viddhas tathā śete kāṣṭhaloṣṭhasamo bhuvi // Dhs_3.5 //

[日稱]壽煖識三緣,俱時而棄捨,如枯木無知,形消流穢汁。

[般若]若捨此身時,失命暖及識,更無所覺知,猶如瓦木石。

Āyuṣ-karma-artha-nirmāṇam etaṃ kāyaṃ tyajyayam /

以壽與業為原因而變化的這個身體,當被捨棄的時候,

api viddhas tathā śete kāṣṭha-loṣṭha-samo bhuvi //

也一樣的如同枯木、土塊被捨棄的時候,躺在地上。

以壽與業為原因而變化的這個身體,當被捨棄的時候,也一樣的如同枯木、土塊被捨棄的時候,躺在地上。


3.6. 愚夫當盛年

kṣaṇe kṣaṇe 'pi kāyo 'yaṃ jīryate na nivartate /

tathā yauvanamadair bālā muhayante (mugdhacetasaḥ) // Dhs_3.6 //

[日稱]愚夫當盛年,迷亂多憍恣,須臾不暫停,變異成衰老。

[般若]此身念念老,終無有增長,為愚癡所迷,恃少生憍慢。

kṣaṇe kṣaṇe 'pi kāyo 'yaṃ jīryate na nivartate /

這個身體,剎那、剎那的變老,不可能停止。

tathā yauvana-madair bālā muhayante (mugdha-cetasaḥ) //

同樣的,沒有智慧的凡夫,由於年輕而生起憍慢,被這種憍慢所愚弄而迷失,不知這個身體是剎那、剎那的變老。

這個身體,剎那、剎那的變老,不可能停止。同樣的,沒有智慧的凡夫,由於年輕而生起憍慢,被這種憍慢所愚弄而迷失,不知這個身體是剎那、剎那的變老。


3.7. 恃財富奢逸

dhanadhānyamadairmattāḥ kurvantyahitamātmanaḥ /

tannāśamupayātyevaṃ sa ca pāpena dahayate // Dhs_3.7 //

[日稱]恃財富奢逸,廣造諸惡業,是人命欲終,受極苦熱惱。

[般若]恃財生憍慢,不益於自身,財物皆亡失,惡業還自燒。

Dhana-dhānya-madair mattāḥ kurvanty ahitam ātmanaḥ /

憑藉著財富與穀物而生起憍慢,由於憍慢樂著的人,就作一些對自己無利益的事情

tan nāśam upayāty evaṃ sa ca pāpena dahayate //

當這些財物逐漸地接近失去的時候,他則因為過去所作的惡業,使令自己苦惱、痛苦,就像用火燒自己一樣。

憑藉著財富與穀物而生起憍慢,由於憍慢而樂著的人,就作一些對自己無利益的事情。當這些財物逐漸地接近失去的時候,他則因為過去所作的惡業,使令自己苦惱、痛苦,就像用火燒自己一樣。


3.8. adhārmika-nindā 不樂於正法

na manuṣyā manuṣyāste yebhyo dharmo na rocate /

na mārge ca sthitāstattve nirvāṇapuragāmike // Dhs_3.8 //

[日稱]不樂於正法,何異彼非人,違背涅槃城,棲止於邪道。

[般若]若人不愛法,雖人而非人,不住於真道,不至涅槃城。

na manuṣyā manuṣyās te yebhyo dharmo na rocate /

雖然是人,正法不能使他們歡喜、愛樂,或是他們不愛樂於正法,就不能稱為真正的人。

na mārge ca sthitās tattve nirvāṇa-pura-gāmike //

為什麼?因為,他們不能安住在真正的道,而這樣的道是可以帶引你到涅槃城。

雖然是人,正法不能使他們歡喜、愛樂,或是他們不愛樂於正法,就不能稱為真正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們不能安住在真正的道,而這樣的道是可以帶引你到涅槃城。不喜歡、不愛樂法,就不能繼續待在道上。不能留在道上,就不能停止苦惱的輪迴。如此的話,生死輪迴中,他們能確保依舊是人嗎?


3.9.manuṣya-yoneḥ bhava-sāgara-taraṇa-upāyaḥ 人這個住處是越度有海的方便

kathaṃ prāpya hi mānuṣyaṃ śreyasām ālayaṃ mahat /

na jñānaplavam ārūhaya taranti bhavasāgarāt // Dhs_3.9 //

[日稱]廣大修福報,由是生人間,當乘智慧舟,永越於有海。

[般若]既得此人身,功德所依處,云何不昇栰,度諸有流海?

kathaṃ prāpya hi mānuṣyaṃ śreyasām ālayaṃ mahat /

既然現在已經得到人身,這個人身有何寶貴呢?他是大殊勝功德所依止的地方,

na jñāna-plavam ārūhaya taranti bhava-sāgarāt //

為何還不趕快登上智慧這木舟?以智慧來越度諸有的生死流轉,輪迴的大海呢?

既然現在已經得到人身,這個人身有何寶貴呢?他是大殊勝功德所依止的地方,為什麼?聖道、涅槃是殊勝的功德,但是需要靠這個身體來完成,沒有他,就沒有機會得到聖道。既然如此,為何還不趕快登上智慧這木舟?以智慧來越度諸有的生死流轉,輪迴的大海呢?


3.10. jīvanasya kṣaṇikatā 生命的剎那性

vidyudālātasadṛśaṃ gandharvanagaropamam /

sadā tad yāti rabhasaṃ jīvitaṃ sarvadehinām // Dhs_3.10 //

[日稱]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般若]一切眾生命,如電旋火輪,如乾闥婆城,速過不暫停。

Vidyud-ālāta-sadṛśaṃ gandharva-nagara-upamam /

如同閃電一樣的短暫。又像旋轉火把而形成的火輪,好像是一個火輪,其實只是一個火把。又如乾闥婆神所變化出來的城市,看起來是有,其實是假的。

sadā tad yāti rabhasaṃ jīvitaṃ sarva-dehinām //

一切眾生的生命,一直以來,就是很快速地經過,連短暫的停留也沒有。

一切眾生的生命,就如同閃電一樣的短暫。又像旋轉火把而形成的火輪,好像是一個火輪,其實只是一個火把。又如乾闥婆神所變化出來的城市,看起來是有,其實是假的。而生命,一直以來,就是很快速地經過,連短暫的停留也沒有。

**ālāta,旋火輪,以火旋轉而為輪形者。輪形似有而非實,以譬一切事法之假相。

**gandharva-nagara 指無實體而出現於空中之樓閣、山川、林野。傳係乾闥婆神於空中所化現之城郭,故稱乾闥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熱帶原野中,空氣之密度產生差異時,由於光線折射所出現之海市蜃樓,經典常以之比喻不實之法。又稱西域樂人為乾闥婆,彼等樂人常以幻術幻作城郭,亦稱為乾闥婆城。


3.11. 此身非堅牢

śarīre na madaṃ kuryāt kṣaṇike bhaṅgure sadā /

itvare capale 'sāre jarāmaraṇabhīruke // Dhs_3.11 //

[日稱]此身非堅牢,暫時而動轉,常諂曲為心,寧免老死怖。

[般若]是身念念壞,常畏於老死,速滅無堅住,如何起身慢?

śarīre na madaṃ kuryāt kṣaṇike bhaṅgure sadā /

這個身體長時期以來,就是剎那剎那地在變化,在每次的心念中都在敗壞,是脆弱的。

itvare capale 'sāre jarā-maraṇa-bhīruke //

這個身體的活動、轉變的速度很快,停留的時間很短暫。而且還常常的害怕、怖畏這個身體會老化、會死亡。

這個身體長時期以來,就是剎那剎那地在變化,在每次的心念中都在敗壞,是脆弱的。這個身體的活動、轉變的速度很快,停留的時間很短暫。而且還常常的害怕、怖畏這個身體會老化、會死亡。對於脆弱、易壞、迅速消滅、不堅固的身體,如何因為他,而生起憍慢?

**śarīa,身體。這個詞的來源有兩個,若是來自śri,支持、支持者。若是來自śṝ,容易被破壞或溶解的物質,就是身體。

**bhaṅgura,這個詞的意思,是容易改變、脆弱、彎曲、欺騙、不誠實。所以日稱譯為:諂曲。


3.12. 為疾病城邑

dhyāyinānnagataṃ hy etat śokānām ālayo mahān /

śubhāśubhānāṃ kṣetraṃ ca śarīram avadhīyate // Dhs_3.12 //

[日稱]為疾病城邑,是憂惱舍宅,亦如於田疇,生善不善種。

[般若]此身為病城,是大憂悲處,善不善之地,是故名為身。

dhyāyinānnagataṃ hy etat śokānām ālayo mahān /

這個身體就是一座城,裏面住滿各式各樣的病,所以,身體名為病城。這個身體也是很大的屋舍、住宅,裏面充滿憂慮、悲傷、苦惱,所以,身體名為大憂悲處。

śubha-aśubhānāṃ kṣetraṃ ca śarīram avadhīyate //

這個身體也是一塊田地,可以生起善良、不善良的身語意的活動,所以,身體名為善不善之地。

這個身體就是一座城,裏面住滿各式各樣的病,所以,身體名為病城。這個身體也是很大的屋舍、住宅,裏面充滿憂慮、悲傷、苦惱,所以,身體名為大憂悲處。這個身體也是一塊田地,可以生起善良、不善良的身語意的活動,所以,身體名為善不善之地。


3.13. sa-phala-jīvana-rahasyam 讓生命擁有善果的秘密

jñānaśīladayādānair yasya gātraṃ vibhūṣitam /

tasya sattvaikasārasya śarīraṃ saphalaṃ matam // Dhs_3.13 //

[日稱]若人以施戒,慈智莊嚴身,唯此善因緣,為第一堅固。

[般若]若人施戒智,而自莊嚴身,於人中最勝,成就善果報。

Jñāna-śīla-dayā-dānair yasya gātraṃ vibhūṣitam /

這個人以智慧、戒、慈憫、布施,用這些善法來裝飾自己,以善法使令身體莊嚴。

tasya sattva-eka-sārasya śarīraṃ saphalaṃ matam //

他的身體,在眾人之中將會是第一、最殊勝、最好、最堅固、最強壯的身體,這是良善的果報。

這個人以智慧、持戒、慈憫、布施,用這些善法來裝飾自己,以善法使令身體莊嚴。這樣作的時候,他的身體,在眾人之中將會是第一、最殊勝、最好、最堅固、最強壯的身體,這是良善的果報。

**Sāra的意思,堅固的、必要的、最好的部份,重點、真實意義。所以日稱譯為堅固。


3.14.dhātu-jñānāt mokṣaḥ 因為知道界而解脫

dhātūnāṃ mārakāt sarvam idaṃ muktaṃ kalevaram /

śarīradhātu vicayāt sākṣād bhavati netarāt // Dhs_3.14 //

[日稱]又說此身者,為諸界所依,若能善覺了,速得於解脫。

[般若]觀察身性者,即是一切性,欲得涅槃者,調身性非餘。

dhātūnāṃ mārakāt sarvam idaṃ muktaṃ kalevaram /

因為殺害、破壞一切的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什麼是殺害六界?就是不再執取身體是真實有,僅是六界所組成,就是已解脫這個身體。

śarīra-dhātu vicayāt sākṣād bhavati netarāt //

為什麼能破壞諸界?佛這位導師,因為能觀察身體的諸界,進一步能抉擇身界的真實性是無我、無我所,這是為導師所親證。

因為殺害、破壞一切的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什麼是殺害六界?就是不再執取身體是真實有,僅是六界所組成,就是已解脫這個身體。為什麼能破壞諸界?佛這位導師,因為能觀察身體的諸界,進一步能抉擇身界的真實性是無我、無我所,這是為導師所親證。


3.15. 此明自身界

śarīradhātuṃ yo muktvā dhātuṣv anyeṣu rajyate /

sa dhātukatvaśikṣāto duḥkhenaiva pramucyate // Dhs_3.15 //

[日稱]此明自身界,虛假強分別,若樂他蘊界,愚癡無出要。

[般若]若捨離身性,貪著於餘性,彼人迷真性,不得脫苦惱。

Śarīra-dhātuṃ yo muktvā dhātuṣv anyeṣu rajyate /

那個已經解脫自己身體的六界,如果還樂於他人的五蘊,或其餘的六界,生起染著。

sa dhātukatva-śikṣāto duḥkhena eva pramucyate //

他就必須反覆訓練自己,增強對六界的性質觀察,這樣就可以解脫苦。

那個已經解脫自己身體的六界,如果還樂於他人的五蘊,或其餘的六界,生起染著。這時候,他就必須反覆訓練自己,增強對六界的性質觀察,這樣就可以解脫苦。否則,貪著其他界,就是內心對於自己身外界的真實性不了解、迷失、愚癡,就樣是無法從苦惱中解脫。


3.16. 若外具諸財

hiraṇyadhātur na tathā duḥkhaśāntyai hi vartate /

śarīradhātutattvajño yathā duḥkhāt pramucyate // Dhs_3.16 //

[日稱]若外具諸財,內界無寂靜,於身善了知,則能脫諸苦。

[般若]金性則不能,除捨諸苦惱,諦知真性者,得脫苦不疑。

Hiraṇya-dhātur na tathā duḥkha-śāntyai hi vartate /

什麼是其餘的界?就是金、銀等界。因為,還貪愛這些身外之財,是不能除捨這些苦惱,不能使令苦惱轉變成寂靜。

śarīra-dhātu-tattva-jño yathā duḥkhāt pramucyate //

反過來說,對於自身內的六界,真實地知道是無我、無我所,這樣就可以從苦惱中解脫。

什麼是其餘的界?就是金、銀等界。因為,還貪愛這些身外之財,是不能除捨這些苦惱,不能使令苦惱轉變成寂靜。反過來說,對於自身內的六界,真實地知道是無我、無我所,這樣就可以從苦惱中解脫。


3.17. 由守護己財

duḥkhād duḥkhodayas tena duḥkhī na parirakṣyate /

pravīṇo rājacaurādibhayaiḥ sarvair ūpadrutam // Dhs_3.17 //

[日稱]由守護己財,復增於苦惱,諸恐怖隨生,謂官賊水火。

[般若]一切苦生苦,此苦難得脫,財於王賊火,一切皆怖畏。

duḥkhād duḥkha-udayas tena duḥkhī na parirakṣyate /

想盡辦法獲取金銀等財物,是一件辛苦的事。得到之後,要好好地保護財物,以免失去,又是辛苦的事。

pravīṇo rāja-caura-ādi-bhayaiḥ sarvair ūpadrutam //

雖然能善巧地守護得到的財物,沒有失去這些財物。卻又常常害怕國王或政府,以收稅的理由,來奪取這些財物。或是盜賊,以公開方式來搶奪,或以隱密的方式來偷取。或是自然的火災,或人為的縱火,造成財物的損失。或是水災、豪雨,將這些財物漂走。或是家裡的孩子,不懂得善用與管理,將這些辛苦得到的財物花光。這個人,被這五種怖畏所逼迫。

想盡辦法獲取金銀等財物,是一件辛苦的事。得到之後,要好好地保護財物,以免失去,又是辛苦的事。所以說,從這個苦惱的事,又生起新的苦惱。雖然能善巧地守護得到的財物,沒有失去這些財物。卻又常常害怕國王或政府,以收稅的理由,來奪取這些財物。或是盜賊,以公開方式來搶奪,或以隱密的方式來偷取。或是自然的火災,或人為的縱火,造成財物的損失。或是水災、豪雨,將這些財物漂走。或是家裡的孩子,不懂得善用與管理,將這些辛苦得到的財物花光。這個人,被這五種怖畏所逼迫。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說這個人是有苦,雖然有財物,卻是有苦惱。


3.18. 若遠非法財

tasmād anarthakaṃ nityaṃ dūratas taṃ vivarjayet /

varjanāt sukhito duṣṭasaṅgrahād duḥkhitaḥ pumān // Dhs_3.18 //

[日稱]若遠非法財,則無諸障礙,棄捨常獲安,攝取當自咎。

[般若]是故應捨物,如本來無物,捨離則受樂,攝取則受苦。

Tasmād anarthakaṃ nityaṃ dūratas taṃ vivarjayet /

是故,應該捨棄這些金銀等財物,與他們保持很遠的距離。因為,從過去到現在,長時期以來,這些對內心的寂靜,都是無用的物品、有害,會帶來許多災難。

varjanāt sukhito duṣṭa-saṅgrahād duḥkhitaḥ pumān //

因為捨離這些非法財,就會感受到快樂,獲得內心的安定。因為貪著的染污,而想要將這些無用之物拿過來,就會感受到苦惱,給自己找麻煩。

是故,應該捨棄這些金銀等財物,與他們保持很遠的距離。因為,從過去到現在,長時期以來,這些對內心的寂靜,都是無用的物品、有害,會帶來許多災難,為了得到他們,可能會做許多的罪惡,因此讓自己陷入危險。因為捨離這些非法財,就會感受到快樂,獲得內心的安定。因為貪著的染污,而想要將這些無用之物拿過來,就會感受到苦惱,給自己找麻煩。

**anarthaka,若是形容詞:無用、沒有價值、無意義、有害、不幸的、不快樂、貧窮的。

若是名詞:無用、無價值,無用或無價值的物質,災難、罪惡,有害的物品、危險。


3.19. 應如實了知

śarīradhātutattvajño dhātulakṣaṇatattvavit /

dhyānādhyayanasaṃsakto dahati kleśaparvatān // Dhs_3.19 //

[日稱]應如實了知,自他蘊界相,習定持經典,焚燒煩惱聚。

[般若]諦知於身性,復諦知性相,喜樂於禪誦,能燒煩惱山。

Śarīra-dhātu-tattva-jño dhātu-lakṣaṇa-tattva-vit /

這位修行人,真實地知道身體的六種界。又,能夠真實地知道這六種界的特相。

dhyāna-adhyayana-saṃsakto dahati kleśa-parvatān //

又,對於修習禪定,閱讀經典,背誦經文,內心歡喜而且快樂。這樣的修行人,以智慧的力量能夠滅除煩惱,就像用火的力量能焚燒眾多的山一樣。

這位修行人,真實地知道身體的六種界。又,能夠真實地知道這六種界的特相。又,對於修習禪定,閱讀經典,背誦經文,內心歡喜而且快樂。這樣的修行人,以智慧的力量能夠滅除煩惱,就像用火的力量能焚燒眾多的山一樣。


3.20. 是故有智人

tasmāc charīrajān dhātūn paṇḍitaḥ pratyavekṣate /

teṣāṃ svalakṣaṇaṃ jñātvā mokṣo bhavati dehinām // Dhs_3.20 //

[日稱]是故有智人,於身善觀察,既明彼界性,是名解脫者。

[般若]是故黠慧者,觀察身攝性,眾生知自相,則得涅槃樂。

tasmāc charīra-jān dhātūn paṇḍitaḥ pratyavekṣate /

因此之故,機敏聰慧的人,觀察存在於身體中的界性。

teṣāṃ sva-lakṣaṇaṃ jñātvā mokṣo bhavati dehinām //

在完全、徹底地知道之後,眾生的心就不再迷失於外面的金、銀等財物,而能解脫這些貪著。

因此之故,機敏聰慧的人,觀察存在於身體中的界性。或是說這個界性,是屬於身體的,這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在身體中,觀察這個界性。因為,反覆地觀察這個界性,就能夠知道六界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特相,或所具有的性質。在完全、徹底地知道之後,眾生的心就不再迷失於外面的金、銀等財物,而能解脫這些貪著。進一步的,能夠獲得涅槃,所謂涅槃就是滅除貪、瞋、癡等煩惱,以及滅除生、老、病、死這些令人苦惱的事。而這樣的涅槃,才是最大的安穩、安樂。

**黠慧,1.考聲云:黠,利也。2.方言云:亦慧也。3.說文:黠,堅黑也,黑之堅者也。4.說文:引申爲奸巧之稱。5.貨殖列傳云:桀黠奴,謂其性堅,而善藏也。6.郭璞注方言云:慧者,意精明也。7.賈注國語云:明、察也。

// iti kāya-jugupsā-vargas tṛtīyaḥ //


1.厭離自身品第三

謂利養名聞、飲食臥具等,無少分希求,於我何所作?

是身可厭患,損害如冤賊,造作諸過愆,常樂非梵行。

又復此身者,為眾病依止,不淨常盈流,實罪惡之器。

與心為近住,無思惟覺知,剎那命終時,惡色深可畏。

壽煖識三緣,俱時而棄捨,如枯木無知,形消流穢汁。

愚夫當盛年,迷亂多憍恣,須臾不暫停,變異成衰老。

恃財富奢逸,廣造諸惡業,是人命欲終,受極苦熱惱。

不樂於正法,何異彼非人?違背涅槃城,棲止於邪道。

廣大修福報,由是生人間,當乘智慧舟,永越於有海。

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此身非堅牢,暫時而動轉,常諂曲為心,寧免老死怖。

為疾病城邑,是憂惱舍宅,亦如於田疇,生善不善種。

若人以施戒,慈智莊嚴身,唯此善因緣,為第一堅固。

又說此身者,為諸界所依,若能善覺了,速得於解脫。

此明自身界,虛假強分別,若樂他蘊界,愚癡無出要。

若外具諸財,內界無寂靜,於身善了知,則能脫諸苦。

由守護己財,復增於苦惱,諸恐怖隨生,謂官賊水火。

若遠非法財,則無諸障礙,棄捨常獲安,攝取當自咎。

應如實了知,自他蘊界相,習定持經典,焚燒煩惱聚。

是故有智人,於身善觀察,既明彼界性,是名解脫者。


2.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五

復次,彼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地處,除此三十三地,更無餘地。彼作是念:但有如是三十三天,更無餘地。此是釋迦天王之地,天王福力、天王自在,更無有餘。如是觀於第二天眾因果相似,相續而生,業果之鏡皆悉相應,一一諸地各各差別。具觀察已,於無量生死怖畏,生厭離心。生死險處,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老病死苦逼迫之處,見無量苦,暴河所漂,心生厭離。嗚呼!世間甚為大苦,於生老病死大險難處,沒在其中而不覺知,不知求出。如是生死無有少樂、無常敗壞、變易之法。眾生愚癡,不知不覺,以身因緣,多作眾惡,身雖破壞,業縛不亡。爾時,比丘觀是事已,而說頌曰:

種種內供養,床褥及臥具,此身要當壞,無人能自護。

不念於恩惠,得便則傷害,智者為身怨,則不造惡業。

衰病所住處,種種眾苦集,不淨穢惡聚,是故名為身。

智者所觀察,死相常現前,命念念不住,須臾歸磨滅。

此身念念老,終無有增長,為愚癡所迷,恃少生憍慢。

恃財生憍慢,不益於自身,財物皆亡失,惡業還自燒。


3.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一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無量說法,利益安樂。復為兜率陀天、夜摩天眾不斷說法,能至涅槃,告諸天眾:一切善法中第一真法,所謂第十四,獨行比丘,好行善業,行林樹間,善寂滅行。所謂獨行比丘,寂靜調伏,心無所畏,一切處樂。若在山谷、若在山窟、若草樍邊,心無偏著,其心正直。獨行比丘有七法利益,何等為七?一者知足,心常歡喜;二者心常清淨;三者世間所敬,諸天所護;四者離惡塵垢;五者善法增長;六者一心正念,淨身口意,解脫現前;七者離於垢法,成就白法。以獨行故,能破無量無始流轉煩惱怨家。獨行比丘一心正行,怖畏煩惱,於微少惡,心生怖畏,常勤精進,威儀寂靜。

若人不愛法,雖人而非人,不住於真道,不至涅槃城。

既得此人身,功德所依處,云何不昇栰,度諸有流海?

一切眾生命,如電旋火輪,如乾闥婆城,速過不暫停。

是身念念壞,常畏於老死,速滅無堅住,如何起身慢?

此身為病城,是大憂悲處,善不善之地,是故名為身。

若人施戒智,而自莊嚴身,於人中最勝,成就善果報。


4.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

觀察身性者,即是一切性,欲得涅槃者,調身性非餘。

若捨離身性,貪著於餘性,彼人迷真性,不得脫苦惱。

金性則不能,除捨諸苦惱,諦知真性者,得脫苦不疑。

一切苦生苦,此苦難得脫,財於王賊火,一切皆怖畏,

是故應捨物,如本來無物,捨離則受樂,攝取則受苦。

諦知於身性,復諦知性相,喜樂於禪誦,能燒煩惱山。

是故黠慧者,觀察身攝性,眾生知自相,則得涅槃樂。


5.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六

若捨此身時,失命暖及識,更無所覺知,猶如瓦木石。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

云何比丘住於慧家?謂彼比丘如是觀察自身正法,如是如實分分善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何者地界?地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身中所有諸分名內,是內有覺。彼何者覺?與皮肉等和合則覺,所謂髮毛、爪齒等根,堅澁所攝,入內名覺。彼復何者?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脈骨髓、脾腎心肺、涕唾等處,生藏、熟藏,小腸大

腸、肚胃頭腦,如是身中一切內分,堅澁有覺,名內地界。何者名為外地界耶?所有外地,堅澁不覺,名外地界。若內地界、若外地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地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非無因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比丘如是觀察慧家則得

解脫,一切非我,亦無我所,亦無所我。如是地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則於慧家而得解脫。

何者水界?水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所有水數,皆水界相,所謂爛相;體中津潤、涕淚涎唾、腦血脂汁、凝脂髓膽、小便汗等,如是身中,有內水數,覺分所攝,名內水界。何者名為外水界耶?諸外水數濕潤所攝,所謂不覺;不覺所攝,以不覺故,名外水界。若外水界、若內水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水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水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住於慧家。

何者火界?火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身內所有種種分分。若火火攝,是內有覺,所謂身煖而不燒燃;所謂能消。何者能消?謂噉飲食,得味正樂,迴轉消化。如是身中,內及內分,若火火攝,是內有覺,名內火界。何者名為外火界耶?所有一切外火火數,若煖煖攝,不覺所攝,以不覺故,名外火界。若內火界、若外火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火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火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火界,非有作者、非有受者。

何者風界?風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身中所有,若內內分,風數所攝,若輕輕動,覺分所攝。彼復何者?謂上行風、若下行風、若傍行風、若產等風,若如針刺、如刀所斫,邪分別風、有旋轉風,如是等風有八十種,動如虫行。如是等風,如是八十,於八十處分分行風;如是身內分分處處,風數所攝,輕動成熟,有覺所攝,名內風界。何者名為外風界耶?所有外風輕動數攝,和合無覺,名外風界。若內風界、若外風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風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風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如是如是,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證於慧家。

何者名為虛空界耶?虛空界者,亦有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謂此身中所有內分,內分虛空,虛空所攝,有覺知處,不普、不遍,色動轉處,飲食眾味轉下消化,開張之處;又咽喉中、耳中、眼中、鼻中虛空、舌處虛空、口內等空,口中舌

動行處虛空,此等名為內虛空界。何者名為外虛空界?所有虛空覺處不攝,不一切滿、不一切遍,所謂樹枝條葉間空,一切窟中諸所有空,山谷河㵎,如是等中所有虛空,若外孔穴,如是名為外虛空界。若內色中攝虛空界、若外色中攝虛空界,彼一和合,

此界唯界。觀此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如是觀虛空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觀已,則不放逸,此虛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如是知已,心得離欲。

何者識界?謂十二入內外和合,眼識見物,意識了別;如是耳、鼻、舌、身、意識,如是識界,意是根本,皆意識知。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

又復第八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是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八?所謂採集種種寶性,造作諸寶。如是比丘怖畏生死,剃除鬚髮披服法衣,以信出家。彼生死中多諸苦惱,略而言之,有二種苦。依陰界入,在三界中,廣則五道。又復廣者,八大地獄、餓鬼、畜生;欲界六天,於欲界中復有枝條種種諸苦;於色界中,復有心苦;無色界中,則有退苦,故欲退時,三昧則亂。如是心者,有無量種分別之苦。彼善男子觀苦惱已,心生厭離,怖畏如是無量過惡,剃除鬚髮披服法衣,以信出家。又彼沙門復觀餘苦,心生怖畏,所謂身苦。身苦二處,謂欲、色界,隨有身處皆受苦惱。彼色界中,云何受苦?謂於禪中疲惓故起,起彼禪已,身則疲惓。彼欲退時,身威德劣,風觸其身。如是風者,本來不觸,是故觸身,則受苦惱。唯除眼觸,受樂無苦,則是無記。如是分別受苦不同,依色身有。彼善男子如是聞已,知生死中一切苦惱,陰界入聚,和合皆苦。彼觀如是無量無邊生死苦已,而便出家。既出家已,近不善人。近彼人故,同其作業,聞寶性方。畏何性故,以信出家?聞餘性故,更生貪心,或聞金性、或聞銀性、或聞寶性,如是聞已,不知厭足,貪火所燒。彼既燒已,共惡知識行於山中,從山至山,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如是遍行在隱密處。貪火所燒,晝夜常苦,無有樂時。以何因緣如是出家?不念彼性,思惟異性,謂捨身性而不思惟,如向所說。彼人如是心意不正,亂心意故,妨廢禪誦,失於善法。彼非沙門亦非俗人,為求涅槃,是故出家,性鬼所著,則生貪心,貪羂繫縛入於地獄。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觀察身性者,即是一切性,欲得涅槃者,調身性非餘。

若捨離身性,貪著於餘性,彼人迷真性,不得脫苦惱。

金性則不能,除捨諸苦惱,諦知真性者,得脫苦不疑。

一切苦生苦,此苦難得脫,財於王賊火,一切皆怖畏,

是故應捨物,如本來無物,捨離則受樂,攝取則受苦。

諦知於身性,復諦知性相,喜樂於禪誦,能燒煩惱山。

是故黠慧者,觀察身攝性,眾生知自相,則得涅槃樂。


有智之人如是勤心觀此身性,不樂經營金銀等性,此是一切在家之人怖畏根本,況出家人。出家人者,一切捨離。彼財物者,一切怖畏。非賣財物,如是得樂。如是財者,則非財物,非財物性。何者是物?謂觀身性。若捨身性,而樂餘性,非於禪誦勤精進也,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故出家人常應修集禪誦財物,不應求於世間凡物。彼因緣故,能增長愛。是故知足第一財物。餘財物者,能令衰惱。此第八法妨於禪誦,出家沙門應當捨離。


厭離自身品第三

3. kāya-jugupsā-vargaḥ 身厭離品

3.1.kāyasya svarūpa-nirūpaṇam 檢驗身的自色

satkārair vṛhaṇair māsair api śayyāsanādibhiḥ /

na svīkartum ayaṃ kāyaḥ kadācit kenacit kṛtaḥ // Dhs_3.1 //

[日稱]謂利養名聞,飲食臥具等,無少分希求,於我何所作?

[般若]種種內供養,床褥及臥具,此身要當壞,無人能自護。

[法天]若行善利以其臥具飲食衣等供給供養尊卑之眾不為自身而求福利或觀自身誰作主宰

satkārair vṛhaṇair māsair api śayyā-āsana-ādi-bhiḥ /

利養 名聞  飲食 具 等

na svīkartum ayaṃ kāyaḥ kadācit kenacit kṛtaḥ //

無 為己所用 這 身 有時 以何 所作

1.以各式各樣飲食,來供給自己的身體,以養活他。以種種坐或臥的床,以及墊褥,來顧這個身體。以種種睡覺所需要的矮床、被子、枕頭、蚊帳等,讓身體解除疲勞。雖然如此用心的照顧,這個身體要當敗壞,要就是應當、必須。這個身體一定要壞掉,沒有人能夠保護自己的身體,令其不壞。

2.對於利養、名聞、飲食、衣服、臥具等,任何時候也沒有一點點的希望、追求,或想要成為自己所擁有。或是以這些臥具、飲食、衣等,供給尊貴與卑下的眾生,來行善法。這樣作,不是為了自己本身的將來,而追求福德與利益。或是觀察自己這個身體又是誰所作?誰作為這個身體的主宰?

床,指比丘坐臥時所用之臺座。可分為二種:坐床,意譯為繩床,即以繩、草或籐所製之折疊床。臥床。褥,ㄖㄨˋ,坐臥的墊具。臥具,臥時之資具,就是床榻、被褥、幃帳、枕等。





3.2.kāyasya riputvam 身的敵對性

kṛtaghnasyāvidakṣasya nityaṃ randhraprahāriṇaḥ /

kaḥ kāyasya ripor artha pāpaṃ kuryād vicakṣaṇaḥ // Dhs_3.2 //

[日稱]是身可厭患,損害如冤賊,造作諸過愆,常樂非梵行。

[般若]不念於恩惠,得便則傷害,智者為身怨,則不造惡業。

kṛta-ghnasya avida-kṣasya nityaṃ randhra-prahāriṇaḥ /

所作 破壞 不停止 破壞 常 過失 打擊

kaḥ kāyasya ripor artha pāpaṃ kuryād vicakṣaṇaḥ //

誰 身 敵 目的 惡 應作 智者

這個身體不會顧念別人為他所作的恩惠,也不會停止破壞,長時間的造作種種過失來打擊。為了身體這個怨敵,哪一位有智慧的人會造惡業?


3.3. 又復此身者

rogānī tamanarthānāṃ bahūnā bhājanaṃ tathā /

aśucyaṅgasya nikaraṃ kāyamityabhidhīyate // Dhs_3.3 //

[日稱]又復此身者,為眾病依止,不淨常盈流,實罪惡之器。

[般若]衰病所住處,種種眾苦集,不淨穢惡聚,是故名為身。

rogānī tam anarthānāṃ bahūnā bhājanaṃ tathā /

眾病 此 無益 眾 器 實

aśucy-aṅgasya nikaraṃ kāyam ity abhidhīyate //

不淨 分 聚 身 名為

這個身體是許多無利益的疾病的依止的處所,是由不清淨的各部份所積聚,所以稱為身。為什麼這個身體稱為不清淨?因為,自己這個身體裡邊有髮、毛、爪、齒、塵垢、皮、肉、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飢、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我們的身體裡邊就有這麼多東西。這個身體是必朽之物,不管怎麼樣保護他,一定是要壞,而且是污穢不清。


3.4.avijñeyaṃ maraṇaṃ jīvitañ ca kṣaṇikam死亡是不可知且命是剎那

upasthitamavijñeyaṃ maraṇaṃ tattvacintakaiḥ /

jīvitaṃ ca kṣaṇādūrdhvaṃ na gacchati nirūpyate // Dhs_3.4 //

[日稱]與心為近住,無思惟覺知,剎那命終時,惡色深可畏。

[般若]智者所觀察,死相常現前,命念念不住,須臾歸磨滅。

upasthitam avijñeyaṃ maraṇaṃ tattva-cintakaiḥ /

近住 不可知 死 真實 思惟者

jīvitaṃ ca kṣaṇād ūrdhvaṃ na gacchati nirūpyate //

命 且 剎那 高於 不 去 被確認

思惟死亡的真實的智者,確認死亡常出現在眼前,就在附近而住,且不可知,難以辨別他的相貌。而且,這個生命是剎那住、剎那滅,不會高於一剎那。


3.5.kāyasya heyatvam 身的所滅性

āyuṣkarmārthanirmāṇam etaṃ kāyaṃ tyajyayam /

api viddhas tathā śete kāṣṭhaloṣṭhasamo bhuvi // Dhs_3.5 //

[日稱]壽煖識三緣,俱時而棄捨,如枯木無知,形消流穢汁。

[般若]若捨此身時,失命暖及識,更無所覺知,猶如瓦木石。

Āyuṣ-karma-artha-nirmāṇam etaṃ kāyaṃ tyajyayam /

壽 業 原因 形成 此 身 捨棄

api viddhas tathā śete kāṣṭha-loṣṭha-samo bhuvi //

也 被捨棄 同樣 躺下 枯木 土塊 如 在地上

依照壽與業為原因而創造的這個身體,當被捨棄的時候,也一樣的如同枯木、土塊被捨棄的時候,躺在地上。


3.6. 愚夫當盛年

kṣaṇe kṣaṇe 'pi kāyo 'yaṃ jīryate na nivartate /

tathā yauvanamadair bālā muhayante (mugdhacetasaḥ) // Dhs_3.6 //

[日稱]愚夫當盛年,迷亂多憍恣,須臾不暫停,變異成衰老。

[般若]此身念念老,終無有增長,為愚癡所迷,恃少生憍慢。

kṣaṇe kṣaṇe 'pi kāyo 'yaṃ jīryate na nivartate /

剎那 剎那 也 身 此 老 不 暫停

tathā yauvana-madair bālā muhayante (mugdha-cetasaḥ) //

同樣 年少 憍慢 愚夫 愚癡 愚癡 因為心

這個身體,剎那、剎那的變老,不可能停止。同樣的,沒有智慧的凡夫,由於年輕而生起憍慢,被這種憍慢所愚弄而迷失,不知這個身體是剎那、剎那的變老。


3.7. 恃財富奢逸

dhanadhānyamadairmattāḥ kurvantyahitamātmanaḥ /

tannāśamupayātyevaṃ sa ca pāpena dahayate // Dhs_3.7 //

[日稱]恃財富奢逸,廣造諸惡業,是人命欲終,受極苦熱惱。

[般若]恃財生憍慢,不益於自身,財物皆亡失,惡業還自燒。

Dhana-dhānya-madair mattāḥ kurvanty ahitam ātmanaḥ /

財 穀 憍慢 樂著 造作 不益 自身

tan nāśam upayāty evaṃ sa ca pāpena dahayate //

彼 亡失 近向 如是 他 也 惡 燒

憑藉著財富與穀物而生起憍慢,由於憍慢而樂著的人,就作一些對自己無利益的事情。當這些財物逐漸地接近失去的時候,他則因為過去所作的惡業,使令自己苦惱、痛苦,就像用火燒自己一樣。


3.8. adhārmika-nindā 不樂於正法

na manuṣyā manuṣyāste yebhyo dharmo na rocate /

na mārge ca sthitāstattve nirvāṇapuragāmike // Dhs_3.8 //

[日稱]不樂於正法,何異彼非人,違背涅槃城,棲止於邪道。

[般若]若人不愛法,雖人而非人,不住於真道,不至涅槃城。

na manuṣyā manuṣyās te yebhyo dharmo na rocate /

不 人 人 他們 若 法 不 愛

na mārge ca sthitās tattve nirvāṇa-pura-gāmike //

不 道 且 住 真 涅槃 城 去

雖然是人,正法不能使他們歡喜、愛樂,或是他們不愛樂於正法,就不能稱為真正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們不能安住在真正的道,而這樣的道是可以帶引你到涅槃城。不喜歡、不愛樂法,就不能繼續待在道上。不能留在道上,就不能停止苦惱的輪迴。如此的話,生死輪迴中,他們能確保依舊是人嗎?


3.9.manuṣya-yoneḥ bhava-sāgara-taraṇa-upāyaḥ 人這個住處是越度有海的方便

kathaṃ prāpya hi mānuṣyaṃ śreyasām ālayaṃ mahat /

na jñānaplavam ārūhaya taranti bhavasāgarāt // Dhs_3.9 //

[日稱]廣大修福報,由是生人間,當乘智慧舟,永越於有海。

[般若]既得此人身,功德所依處,云何不昇栰,度諸有流海?

kathaṃ prāpya hi mānuṣyaṃ śreyasām ālayaṃ mahat /

云何 既得 因為 人 殊勝 所依處 大

na jñāna-plavam ārūhaya taranti bhava-sāgarāt //

不 智 栰 昇已 度 有 海

既然現在已經得到這個寶貴的人身,這個人身有何寶貴呢?他是殊勝功德所依止的地方,為什麼?聖道、涅槃是殊勝的功德,但是需要靠這個身體來完成,沒有他,就沒有機會得到聖道。既然如此,為何還不趕快登上智慧這木舟?以智慧來越度諸有的生死流轉,輪迴的大海呢?


3.10. jīvanasya kṣaṇikatā 生命的剎那性

vidyudālātasadṛśaṃ gandharvanagaropamam /

sadā tad yāti rabhasaṃ jīvitaṃ sarvadehinām // Dhs_3.10 //

[日稱]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般若]一切眾生命,如電旋火輪,如乾闥婆城,速過不暫停。

Vidyud-ālāta-sadṛśaṃ gandharva-nagara-upamam /

閃電 火把 如 乾闥婆 城 如

sadā tad yāti rabhasaṃ jīvitaṃ sarva-dehinām //

常 此 往 急速 命 一切 眾生

一切眾生的生命,就如同閃電一樣的短暫。又像旋轉火把而形成的火輪,好像是一個火輪,其實只是一個火把。又如乾闥婆神所變化出來的城市,看起來是有,其實是假的。而生命,一直以來,就是很快速地經過,連短暫的停留也沒有。

ālāta,旋火輪,以火旋轉而為輪形者。輪形似有而非實,以譬一切事法之假相。

gandharva-nagara 指無實體而出現於空中之樓閣、山川、林野。傳係乾闥婆神於空中所化現之城郭,故稱乾闥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熱帶原野中,空氣之密度產生差異時,由於光線折射所出現之海市蜃樓,經典常以之比喻不實之法。又稱西域樂人為乾闥婆,彼等樂人常以幻術幻作城郭,亦稱為乾闥婆城。


3.11. 此身非堅牢

śarīre na madaṃ kuryāt kṣaṇike bhaṅgure sadā /

itvare capale 'sāre jarāmaraṇabhīruke // Dhs_3.11 //

[日稱]此身非堅牢,暫時而動轉,常諂曲為心,寧免老死怖。

[般若]是身念念壞,常畏於老死,速滅無堅住,如何起身慢?

śarīre na madaṃ kuryāt kṣaṇike bhaṅgure sadā /

身 非 憍慢 起 念念 變 常

itvare capale 'sāre jarā-maraṇa-bhīruke //

動轉 速 無堅 老 死 畏

這個身體長時期以來,就是剎那剎那地在變化,在每次的心念中都在敗壞,是脆弱的。這個身體的活動、轉變的速度很快,停留的時間很短暫。而且還常常的害怕、怖畏這個身體會老化、會死亡。對於脆弱、易壞、迅速消滅、不堅固的身體,如何因為他,而生起憍慢?

śarīa,身體。這個詞的來源有兩個,若是來自śri,支持、支持者。若是來自śṝ,容易被破壞或溶解的物質,就是身體。

bhaṅgura,這個詞的意思,是容易改變、脆弱、彎曲、欺騙、不誠實。所以日稱譯為:諂曲。


3.12. 為疾病城邑

dhyāyinānnagataṃ hy etat śokānām ālayo mahān /

śubhāśubhānāṃ kṣetraṃ ca śarīram avadhīyate // Dhs_3.12 //

[日稱]為疾病城邑,是憂惱舍宅,亦如於田疇,生善不善種。

[般若]此身為病城,是大憂悲處,善不善之地,是故名為身。

dhyāyinānnagataṃ hy etat śokānām ālayo mahān /

? 因為 此 憂 舍宅 大

śubha-aśubhānāṃ kṣetraṃ ca śarīram avadhīyate //

善 不善 田地 且 身 ?名為

這個身體就是一座城,裏面住滿各式各樣的病,所以,身體名為病城。這個身體也是很大的屋舍、住宅,裏面充滿憂慮、悲傷、苦惱,所以,身體名為大憂悲處。這個身體也是一塊田地,可以生起善良、不善良的身語意的活動,所以,身體名為善不善之地。


3.13. sa-phala-jīvana-rahasyam 讓生命擁有善果的秘密

jñānaśīladayādānair yasya gātraṃ vibhūṣitam /

tasya sattvaikasārasya śarīraṃ saphalaṃ matam // Dhs_3.13 //

[日稱]若人以施戒,慈智莊嚴身,唯此善因緣,為第一堅固。

[般若]若人施戒智,而自莊嚴身,於人中最勝,成就善果報。

Jñāna-śīla-dayā-dānair yasya gātraṃ vibhūṣitam /

智 戒 慈 施 若 身 莊嚴

tasya sattva-eka-sārasya śarīraṃ saphalaṃ matam //

彼 有情 一 最勝 身 有果 被認為

這個人以智慧、持戒、慈憫、布施,用這些善法來裝飾自己,以善法使令身體莊嚴。這樣作的時候,他的身體,在眾人之中將會是第一、最殊勝、最好、最堅固、最強壯的身體,這是良善的果報。

Sāra的意思,堅固的、必要的、最好的部份,重點、真實意義。所以日稱譯為堅固。


3.14.dhātu-jñānāt mokṣaḥ 因為知道界而解脫

dhātūnāṃ mārakāt sarvam idaṃ muktaṃ kalevaram /

śarīradhātu vicayāt sākṣād bhavati netarāt // Dhs_3.14 //

[日稱]又說此身者,為諸界所依,若能善覺了,速得於解脫。

[般若]觀察身性者,即是一切性,欲得涅槃者,調身性非餘。

dhātūnāṃ mārakāt sarvam idaṃ muktaṃ kalevaram /

界 殺害 一切 此 已脫 身

śarīra-dhātu vicayāt sākṣād bhavati netarāt //

身 界 抉擇 親證 是 導師

因為殺害、破壞一切的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什麼是殺害六界?就是不再執取身體是真實有,僅是六界所組成,就是已解脫這個身體。為什麼能破壞諸界?佛這位導師,因為能觀察身體的諸界,進一步能抉擇身界的真實性是無我、無我所,這是為導師所親證。

netarāt若是netṛ的變化應該是netus


3.15. 此明自身界

śarīradhātuṃ yo muktvā dhātuṣv anyeṣu rajyate /

sa dhātukatvaśikṣāto duḥkhenaiva pramucyate // Dhs_3.15 //

[日稱]此明自身界,虛假強分別,若樂他蘊界,愚癡無出要。

[般若]若捨離身性,貪著於餘性,彼人迷真性,不得脫苦惱。

Śarīra-dhātuṃ yo muktvā dhātuṣv anyeṣu rajyate /

身 界 若 已脫 諸界 餘 染著

sa dhātukatva-śikṣāto duḥkhena eva pramucyate //

彼 界性 學 苦 如是 解脫

那個已經解脫自己身體的六界,如果還樂於他人的五蘊,或其餘的六界,生起染著。這時候,他就必須反覆訓練自己,增強對六界的性質觀察,這樣就可以解脫苦。否則,貪著其他界,就是內心對於自己身外界的真實性不了解、迷失、愚癡,就樣是無法從苦惱中解脫。


3.16. 若外具諸財

hiraṇyadhātur na tathā duḥkhaśāntyai hi vartate /

śarīradhātutattvajño yathā duḥkhāt pramucyate // Dhs_3.16 //

[日稱]若外具諸財,內界無寂靜,於身善了知,則能脫諸苦。

[般若]金性則不能,除捨諸苦惱,諦知真性者,得脫苦不疑。

Hiraṇya-dhātur na tathā duḥkha-śāntyai hi vartate /

金 界 不 如是 苦 寂靜 因 轉

śarīra-dhātu-tattva-jño yathā duḥkhāt pramucyate //

身 界 真實 知 如此 苦 解脫

什麼是其餘的界?就是金、銀等界。因為,還貪愛這些身外之財,是不能除捨這些苦惱,不能使令苦惱轉變成寂靜。反過來說,對於自身內的六界,真實地知道是無我、無我所,這樣就可以從苦惱中解脫。


3.17. 由守護己財

duḥkhād duḥkhodayas tena duḥkhī na parirakṣyate /

pravīṇo rājacaurādibhayaiḥ sarvair ūpadrutam // Dhs_3.17 //

[日稱]由守護己財,復增於苦惱,諸恐怖隨生,謂官賊水火。

[般若]一切苦生苦,此苦難得脫,財於王賊火,一切皆怖畏。

duḥkhād duḥkha-udayas tena duḥkhī na parirakṣyate /

苦 苦 生 此 有苦 不 善守護

pravīṇo rāja-caura-ādi-bhayaiḥ sarvair ūpadrutam //

善巧 王 賊 等 怖畏 一切 所逼迫

想盡辦法獲取金銀等財物,是一件辛苦的事。得到之後,要好好地保護財物,以免失去,又是辛苦的事。所以說,從這個苦惱的事,又生起新的苦惱。雖然能善巧地守護得到的財物,沒有失去這些財物。卻又常常害怕國王或政府,以收稅的理由,來奪取這些財物。或是盜賊,以公開方式來搶奪,或以隱密的方式來偷取。或是自然的火災,或人為的縱火,造成財物的損失。或是水災、豪雨,將這些財物漂走。或是家裡的孩子,不懂得善用與管理,將這些辛苦得到的財物花光。這個人,被這五種怖畏所逼迫。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說這個人是有苦,雖然有財物,卻是有苦惱。


3.18. 若遠非法財

tasmād anarthakaṃ nityaṃ dūratas taṃ vivarjayet /

varjanāt sukhito duṣṭasaṅgrahād duḥkhitaḥ pumān // Dhs_3.18 //

[日稱]若遠非法財,則無諸障礙,棄捨常獲安,攝取當自咎。

[般若]是故應捨物,如本來無物,捨離則受樂,攝取則受苦。

Tasmād anarthakaṃ nityaṃ dūratas taṃ vivarjayet /

是故 無物 常 遠 此 應捨離

varjanāt sukhito duṣṭa-saṅgrahād duḥkhitaḥ pumān //

捨離 受樂 染污 攝取 受苦 人

是故,應該捨棄這些金銀等財物,與他們保持很遠的距離。因為,從過去到現在,長時期以來,這些對內心的寂靜,都是無用的物品、有害,會帶來許多災難,為了得到他們,可能會做許多的罪惡,因此讓自己陷入危險。因為捨離這些非法財,就會感受到快樂,獲得內心的安定。因為貪著的染污,而想要將這些無用之物拿過來,就會感受到苦惱,給自己找麻煩。

anarthaka,若是形容詞:無用、沒有價值、無意義、有害、不幸的、不快樂、貧窮的。

若是名詞:無用、無價值,無用或無價值的物質,災難、罪惡,有害的物品、危險。


3.19. 應如實了知

śarīradhātutattvajño dhātulakṣaṇatattvavit /

dhyānādhyayanasaṃsakto dahati kleśaparvatān // Dhs_3.19 //

[日稱]應如實了知,自他蘊界相,習定持經典,焚燒煩惱聚。

[般若]諦知於身性,復諦知性相,喜樂於禪誦,能燒煩惱山。

Śarīra-dhātu-tattva-jño dhātu-lakṣaṇa-tattva-vit /

身 界 真實 知 界 相 真實 知

dhyāna-adhyayana-saṃsakto dahati kleśa-parvatān //

禪定 讀誦 喜樂 燒 煩惱 山

這位修行人,真實地知道身體的六種界。又,能夠真實地知道這六種界的特相。又,對於修習禪定,閱讀經典,背誦經文,內心歡喜而且快樂。這樣的修行人,以智慧的力量能夠滅除煩惱,就像用火的力量能焚燒眾多的山一樣。


3.20. 是故有智人

tasmāc charīrajān dhātūn paṇḍitaḥ pratyavekṣate /

teṣāṃ svalakṣaṇaṃ jñātvā mokṣo bhavati dehinām // Dhs_3.20 //

[日稱]是故有智人,於身善觀察,既明彼界性,是名解脫者。

[般若]是故黠慧者,觀察身攝性,眾生知自相,則得涅槃樂。

tasmāc charīra-jān dhātūn paṇḍitaḥ pratyavekṣate /

是故 身 生 界 黠慧者 觀察

teṣāṃ sva-lakṣaṇaṃ jñātvā mokṣo bhavati dehinām //

他們 自 相 知 解脫 是 眾生

因此之故,機敏聰慧的人,觀察存在於身體中的界性。或是說這個界性,是屬於身體的,這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在身體中,觀察這個界性。因為,反覆地觀察這個界性,就能夠知道六界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特相,或所具有的性質。在完全、徹底地知道之後,眾生的心就不再迷失於外面的金、銀等財物,而能解脫這些貪著。進一步的,能夠獲得涅槃,所謂涅槃就是滅除貪、瞋、癡等煩惱,以及滅除生、老、病、死這些令人苦惱的事。而這樣的涅槃,才是最大的安穩、安樂。



黠慧,1.考聲云:黠,利也。2.方言云:亦慧也。3.說文:黠,堅黑也,黑之堅者也。4.說文:引申爲奸巧之稱。5.貨殖列傳云:桀黠奴,謂其性堅,而善藏也。6.郭璞注方言云:慧者,意精明也。7.賈注國語云:明、察也。

// iti kāya-jugupsā-vargas tṛtīya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