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harmasamuccayaḥ, Based on the edition by Vijayasankar Caube: Dharmasamuccaya. Varanasi : Sampurnanda Sanskrit University, 1993, pp. 1-278. Bhikṣuṇā avalokitasiṃhena samudbhāvitaḥ
2.諸法集要經,觀無畏尊者集 (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詔譯
3.妙法聖念處經,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三藏傳教大師賜紫沙門臣法天奉 詔譯
4.正法念處經,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遠離不善品第四
4. parivarta-vargaḥ 轉品
4.1. kasya kālaḥ parivartate 誰的時間在轉移?
Kāmair evāvitṛṣṇasya tṛṣṇayā tṛṣitasya ca /
cañcalendriyacit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 //
[日稱]若人於五欲,常生其渴愛,由彼心動亂,諸惡此隨轉。
[般若]以有渴愛故,於欲不知足,由心動諸根,不覺時已過。
沒有捨離渴愛的人,由於尚有渴愛的原故,內心唯獨向於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感官境界。這五種境界是未捨離渴愛的人,內心所想要的對象,所以稱為五欲。或是內心已經生起渴愛的人,已經得到,又不知道滿足,還渴望更多、更好。由於五欲,而導致諸根執取外界,也令內心動蕩不能安寧。追求外界的五欲,而造成內心動亂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為什麼說時間已過?將時間用於解脫生死輪迴的事情,才是適當與正確的。然而,卻用於五欲,時間就空過,而無所得。
4.2. 若見於女色
anityadhyeyatā yasya sukhasaktasya dehinaḥ /
strīdarśanena mat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2 //
[日稱]若見於女色,樂著無暫捨,不悟彼無常,諸惡此隨轉。
[般若]所愛著欲樂,無常法所攝,以樂見婦女,不覺時已過。
由於見到女人的相貌,內心樂著不想捨棄。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內心貪愛、染著五欲的快樂,而這個快樂是屬於無常的事情。由於見到女人的相貌,內心樂著不想捨棄。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3. 由彼貪癡故
jātimaraṇavaśyasya mohitasya ca tṛṣṇayā /
bālasya tu janasyā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3 //
[日稱]由彼貪癡故,增長於生死,凡夫不了知,諸惡此隨轉。
[般若]為愛所迷故,繫屬於生死,如是愚癡者,不覺時已過。
因為渴愛五欲,而迷失內心的正念。因為貪愛與迷失,導致他繫縛於生死,在生死的掌控下,也展轉地增長生死輪迴。但是這位愚癡的凡夫不知道,就這樣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4. 常樂行放逸
gaticārakabaddhasya udvegavaśagasya ca /
pramādaviṣamūḍh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4 //
[日稱]常樂行放逸,壽命非長久,無正智思惟,諸惡此隨轉。
[般若]繫縛在地獄,不生厭離心,放逸毒所迷,不覺時已過。
繫縛在五趣的牢獄中的人,以及依於這些苦惱的事情而生起厭離的人,雖然生起厭離,但是又為放逸這個有毒的心理作用所迷惑。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5. 貪欲無厭足
auddhatyādiprasaktasya gātraśobhāratasya ca /
lābhair atṛp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5 //
[日稱]貪欲無厭足,侈服恣嚴身,生掉舉無慚,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調不知羞,恃姓生憍慢,心貪不知足,不覺時已過。
當生起掉舉、無慚等的時候,不去調伏,因為不知道這是會障礙內心的平靜,反而樂著這些的人。以及樂於以奢華的衣服,任意的裝扮這個身體。因為得到財物,但內心生起貪,而不知道滿足。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6. 常為六塵坌
pañcabandhanabaddhasya ṣaḍbhirvyāmohitasya ca /
trailokyavidhimūḍh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6 //
[日稱]常為六塵坌,五欲之所牽,迷三世無知,諸惡此隨轉。
[般若]五繩羂所縛,六法之所迷,三時中常癡,不覺時已過。
為內心的五種欲的繩套所繫縛、所牽拌的人。為六種外境的塵埃所迷惑的人。為三種世間的形式所迷失的人,什麼是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無常的,不是永恆的。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塵坌,塵埃,塵埃飛揚。坌ㄅㄣˋ,塵也。塵,穢也。
*羂,ㄐㄩㄢˋ,張網捕捉野獸,繩套。
4.7. 樂著己眷屬
vinipātānabhijñasya vitarkopahatasya ca /
janasya sak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7 //
[日稱]樂著己眷屬,自不知殞沒,顧戀起恚心,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知惡趣道,惡羂所破壞,若有如是心,不覺時已過。
樂著自己的親屬,因此作了許多有罪過的事情,這就是使令自己墮落於三惡趣的通道,而自己卻不知道。又因為,對於親屬的樂著,生起種種有過失、罪惡的思惟。這樣的親屬思惟就是繩套,將自己破壞。若有這樣樂著心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8. 昔耽於欲境
tatkālaramaṇīyeṣu pariṇāmahiteṣu ca /
kāmeṣu sak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8 //
[日稱]昔耽於欲境,則為後過患,由意不寂靜,諸惡此隨轉。
[般若]初得欲則樂,後則不利益,以心著欲故,不覺時已過。
之前的那個時候,得到五欲,內心是快樂的、滿意的,耽著於五欲的這個境界中。之後,當五欲這個境界轉變,這時候自己就不高興,不同意這境界,從這裡沒有獲得利益,造成現在的憂悲苦惱的過失。為何會如此?因為內心樂著於五欲的緣故,而造成內心的不寂靜。什麼是寂靜?捨離煩惱就是寂,斷絕苦患就是靜。這個人有貪的煩惱,有苦惱的過患,所以不是寂靜。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9. 受用彼富樂
pūrvaduḥkhānabhijñasya divyasaukhyaratasya ca /
viprayogānabhijñ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9 //
[日稱]受用彼富樂,恩愛忽乖離,不究先苦因,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知前世苦,而樂著天樂,未知愛別離,不覺時已過。
對於前一世的時候,所遭遇的種種苦惱的事情,因為沒有宿命通的智慧,所以,你不知道過去世的生命是很苦惱的境界。而這一生,雖然生為欲界的天人,卻樂著天上豐富、眾多的五欲樂。而不知道有一天這些可愛的境界,也會與自己離別。對自己有恩惠的父母,對自己所愛的妻兒,不知道什麼時間突然違背你的意願,而生離或死別。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0. 為染欲所迷
karmajālena baddhasya manasyeva viceṣṭinaḥ /
satpathāt paribhraṣṭ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0 //
[日稱]為染欲所迷,譬若魚投網,纏縛不能脫,諸惡此隨轉。
[般若]為業網所縛,如魚在網中,是故失善道,不覺時已過。
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因為貪愛、染著於五欲,所以造作許多的善惡業。為業力的網子所繫縛而不得自在,當業力成熟的時候,就是苦惱的時候。猶如魚在網中,被網所繫縛,動彈不得,脫不了身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已經遠離良善、正確的八正道。八正道是通往涅槃的道路,給人帶來安穩的快樂。如果遠離這樣善道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1. 愚夫常愛著
bhavadoṣānabhijñasya tṛṣṇayā mūḍhacetasaḥ /
mohāndhakāramagn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1 //
[日稱]愚夫常愛著,不知欲過失,癡暗之所迷,諸惡此隨轉。
[般若]愚癡者無心,不知有過患,沒在於癡闇,不覺時已過。
對於欲、色、無色有的過患,不知道。什麼是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生死是有因有果,所以稱為有。有何過患?三界皆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住、滅的現象。生滅就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是苦惱的事,因為苦惱所以就是無我。愚癡者,因為不知道三界都是無常、苦、無我,所以說他的心是愚癡。因為無知,也就是無明,所以對這三個世界,內心有所渴望,希望投生於其中。對於三界愛著,內心沈沒在愚癡的黑暗中,就是沒有智慧的光明。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2. 多畜於寵嬖
kāmaikapāśabaddhasya niḥsahāyasya dehinaḥ /
devīgaṇavimūḍhasyaṃ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2 //
[日稱]多畜於寵嬖,命終而獨往,為業羂所拘,諸惡此隨轉。
[般若]眾生業羂縛,獨而無伴侶,見天女故迷,不覺時已過。
欲界天的眾生,因為見到天女的容貌,多數會沉迷於眾多的天女身上。由於被欲束縛,所以,將他的時間就用在這些事情,而不是放在善法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不知道一件事,當將來生命結束的時候,這些天女不會陪他去,只有他獨自一個人,沒有其他人陪伴在一起。唯一陪伴他的就是業,由業所引導、所束縛,前往下一生。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Kāma?依照日稱、般若的翻譯,可能是業Karma。
**畜,指收藏、積儲的財物、懷藏、容納、治理、喜愛。
**寵嬖,猶寵幸、寵愛。嬖,ㄅ〡ˋ,寵愛、被寵愛的人。
4.13. 迷失於正道
indriyād vyapakṛṣṭasya satpathabhrāmitasya ca /
traidhātukarasajñ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3 //
[日稱]迷失於正道,三界殊不知,不攝護諸根,諸惡此隨轉。
[般若]乘騎諸根馬,迷失於善道,貪著三界味,不覺時已過。
五根就像五匹馬一樣,各有所好。眼根愛好顏色與型態。耳根喜歡聲音。鼻根歡喜香味。舌根傾向食物的滋味。身根樂於觸覺。如果駕駛馬車的人,不能以繩索約束、控制這些馬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將會偏離正確的道路。同樣的,如果不能守護好五根,心就會偏離八聖道。什麼情況下會偏離?就是貪著三界的滋味,不知道三界的過失。什麼過失?三界也是個無常、苦惱的境界。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jñasya,知。為什這裡都翻成不知?
4.14. 於有戒無戒
saṃvarāsaṃvarajñasya vyāpādabahulasya ca /
naṣṭasambuddhamārg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4 //
[日稱]於有戒無戒,樂行於損惱,破壞於正法,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知戒非戒,或復多瞋恚,失意亦失道,不覺時已過。
對於持守律儀戒的人,或是不持守律儀戒的人。對這兩類人,常常瞋恚,內心多次地歡喜損害他們,令其苦惱。或是這個人不知道什麼是律儀,什麼是不律儀。什麼是律?就是法與律,佛所制定的法律,目的在於防非止過。而惡律儀,反而會障礙善事。什麼是儀?儀則,修行者依此律,作為行事的規則。或是說這個人,雖然知道什麼是律儀,什麼是不律儀。內心充滿許多的瞋,容易憤怒、生氣。這個人就是在破壞前往等覺的道路。什麼是等覺?佛的不同名稱。什麼是等?平等。什麼是覺?覺悟。諸佛所覺悟的內容,彼此都是一樣,所以是平等。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5. 於罪福損益
hitāhitavahirgasya kāryākāryajaḍasya ca /
krīḍābāla sadṛś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5 //
[日稱]於罪福損益,聞已如聾瘂,譬愚童作戲,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知利益不,迷於作不作,如小兒戲弄,不覺時已過。
對於什麼是有利益?什麼是無利益?不知道。什麼是利益?這件事可以令眾生得天樂、人樂,得到涅槃,就稱為利益。就是依照布施、持戒、禪定,得世間善趣。以四念處,得出世間的涅槃。對於什麼是應該作?什麼是不應該作?也迷茫。什麼是應作不應作?善業應該作,不善業不應該作。他的所作所為,就如同一個無知的小兒在玩遊戲。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6. 捨寂靜園林
nadīprastravaṇocceṣu vanopavanabhūmiṣu /
(saṃ)krīḍātatparasyā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6 //
[日稱]捨寂靜園林,流泉諸勝處,樂著於嬉逸,諸惡此隨轉。
[般若]如河水速流,在園林池處,常受欲樂故,不覺時已過。
在高處的河、泉之中,在森林、花園的地區之中,這個人在這些地方嬉戲,以此為上。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Prastravaṇa? prasravaṇa 泉。
4.17. 離巖谷宮殿
vimānagiripṛṣṭheṣu dharmākaravaneṣu ca /
ramataḥ kāmabhogeṣu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7 //
[日稱]離巖谷宮殿,清淨蓮花池,由貪彼欲樂,諸惡此隨轉。
[般若]在山頂堂中,若在蓮花林,常受欲樂故,不覺時已過。
在山的背脊上的宮殿之中,在法藏林之中,受用種種的五欲,因為愛樂的原因。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8. 雖嗜妙飲食
karmadharma vipākeṣu nirāsaktasya dehinaḥ /
kevalāhārasak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8 //
[日稱]雖嗜妙飲食,無光澤威德,作非法業緣,諸惡此隨轉。
[般若]於業業報中,未曾有知解,唯貪著食味,不覺時已過。
眾生不按照業法的果報,業就是法,所以就是業與果報。完全地貪著於食物的滋味。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9. śarīra-sthitasya api śarīra-anabhijñatā 對於身住者,不知身
karmaṇāyuḥ pariśrāntaṃ traidhātukam idaṃ sadā /
bhramanti cakravan nityaṃ na ca vindanti bāliśāḥ // Dhs_4.19 //
[日稱]如是愚癡人,常不生知覺,為業風所飄,輪轉於三界。
[般若]業風之所吹,常在此三界,流轉猶如輪,癡故不覺知。
眾生被業所牽引,就像被風所吹動一樣。長時間的在這個三界中流轉相續,沒有短暫的停留,就像輪子一樣。在三界中生死相續不斷,就像輪子轉來轉去。是什麼讓生死停不下來呢?眾生愚癡的緣故,不知道三界是個不安全的地方。也不知道,為什會在三眾界中輪轉?
**karmaṇāyu?karmavāyu,業風。
4.20.jagataḥ doṣa-anabhijñatā 眾生不知過失
vinipātocchru yamayaṃ yo nāmārohate jagat /
na ca doṣāvadheyatvaṃ prakurvanti vimohitāḥ // Dhs_4.20 //
[日稱]或有生勝處,放逸而墮落,由懈怠癡迷,不能斷諸過。
[般若]常在於惡處,上高梁繩上,如是愚癡者,不勤捨離過。
為什麼會從高處墮落呢?眾生可能有機會出生在殊勝的人天的地方,由於享受五欲的快樂,而不修善止惡,最後墮落於三惡道。為什麼呢?因為於善法懈怠,於惡法放縱,又不知三界如輪轉,只是短暫的停留,所以不能積極的斷煩惱、行善法。
**nāmā?dāmā,繩。
4.21. dhīrasya kāmaparivarjanaṃ saukhyahetuḥ 對智者而言,捨欲是樂因
etat (tu) paramaṃ saukhyaṃ yat kāmaparivarjanam /
vītakāṃkṣasya dhīrasya gataśokasya tāpinaḥ // Dhs_4.21 //
[日稱]若棄捨五欲,得最上安隱,如諸佛聖人,無貪無憂惱。
[般若]若能捨離欲,是第一精進,離一切希望,則無諸煩惱。
什麼是最上的快樂?捨棄五欲,是最上的快樂,也是最安穩的。就像所有覺悟的這些聖人,他們對於五欲不會有貪求,因為已離開希望。由於得不到五欲,內心生起的憂愁與苦惱,也不會有。
4.22.munīnāṃ carama-pada-prāpti-phalam 諸牟尼能得最後道跡的果
tadādimadhyanidhane kalyāṇaṃ kṣemam uttamam /
yad prāpya munayaḥ śrāntāś caranti vigatajvarāḥ // Dhs_4.22 //
[日稱]初中後修習,解脫諸垢染,當得牟尼尊,第一寂靜樂。
[般若]彼初中後時,若得佛法已,寂靜修行故,是無煩惱者。
為何諸牟尼能得到寂靜樂?在最初、中間、到最後的階段,都很努力的修習出世間善法的八聖道,解脫各式各樣的的貪瞋癡垢穢與染污,所以成為牟尼。因為內心的煩惱己盡的緣故,得到第一、無上、寂靜的安樂。
4.23.duḥkha-hetavaḥ kāmāḥ 苦的因是諸欲
satkāmajaṃ bhavet saukhyaṃ vinipātagataṃ tu tat /
na hi kāmaviśeṣaṃ ca kiñcid duḥkhavipākajam // Dhs_4.23 //
[日稱]若樂五欲者,則墮於惡趣,彼無別功能,唯招其苦報。
[般若]若得於欲樂,彼樂必破壞,因欲得苦報,知欲非勝法。
五欲有什麼錯?從五欲中所生起的快樂,這樣的樂一定會失去,會破壞。為了獲得五欲,我們做許多業,最後得到的是苦惱的結果。所以知道五欲不是殊勝的事情。
4.24. 是故有智人
tasmāt kāmeṣu matimān na lubhyet kathañ cana /
te hi saṃsāraduḥkhānāṃ hetubhūtāḥ sudāruṇāḥ // Dhs_4.24 //
[日稱]是故有智人,於欲何所著?為彼輪迴因,定受諸楚毒。
[般若]是故有智者,心不樂於欲,彼則能斷除,生死苦因緣。
有智慧的人如何對待五欲?因為,五欲不是殊勝的事情,智者對於五欲不想要。所以,內心也不樂於其中,也不生起執著。為什智者要這樣處理?因為五欲是生死輪迴的原因,有了這個原因,以後一定會遭受到各式各樣的殘酷的痛苦。
4.25. 或住天寶峰
vanopavanaśaileṣu padmākaravaneṣu ca /
vibhrāntās tṛṣṇayā bālāḥ patanti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5 //
[日稱]或住天寶峰,園林淨池沼,由戲妄染著,從彼而墮落。
[般若]山園林等中,或在蓮華林,癡為愛所迷,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在山上、花園、森林中,或是在蓮華池的森林中。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因為內心有渴愛的緣故。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4.26. śubha-karma-āsakteḥ upadeśaḥ 染著於淨業的教示
kāñcaneṣu (ca) śaileṣu vaidūryaśikhareṣu ca /
kṣīyate hi śubhaṃ karm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6 //
[日稱]天上妙金山,琉璃為峰頂,由造不善業,從彼而墮落。
[般若]或在金山中,或毘琉璃峯,食善業盡已,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或是住在黃金所組成的山上,或是以毘琉璃作為峰的頂。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當自己的善業耗盡之後。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4.27. 天上諸寶樹
kalpavṛkṣeṣu ramyeṣu nadīprastravaṇeṣu ca /
caratastaiḥ śubhaṃ kṣīṇaṃ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7 //
[日稱]天上諸寶樹,清泉相間繞,以貪欲因緣,從彼而墮落。
[般若]隨念可愛樹,或在流水河,遊戲善業盡,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或是在隨順你的心念,就會變現出你所想要的物品的樹林中,或是在可愛河流、泉水中,遊戲、玩樂。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當自己的善業耗盡之後。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4.28. 天上諸寶坊
bhūmibhāgeṣu ramyeṣu ratnākaravaneṣu ca /
na śubhaṃ te sadā cīrṇ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8 //
[日稱]天上諸寶坊,香海可愛樂,毀戒離諸善,從彼而墮落。
[般若]種種地分處,或於寶林中,不修行善法,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或是住在各式各樣的土地中。或是在各種寶藏林中,遊戲、玩樂。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不能常常修習善業。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4.29. 天上妙音樂
pañcātmakena vīryeṇa manaḥ prahalādakāriṇā /
hatasya gatakālasy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9 //
[日稱]天上妙音樂,聞已能適意,由樂著廢時,從彼而墮落。
[般若]或五樂音聲,令心樂清涼,貪著故時過,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心俱備五種力量,令心快樂、清涼。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因貪著這些妙音樂的緣故,時間就這樣失去、浪費過去。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prahalā-?prahlā-
4.30. devānāṃ hitānabhijñatā 天不知利益
kāmaṃ saṃsakta manasair nityaṃ viṣayatatparaiḥ /
na jñāyate hitaṃ devair yadamantrāhitaṃ bhavet // Dhs_4.30 //
[日稱]若意生貪著,欲境常現前,無正智思惟,何因獲安樂?
如果心對於欲生起貪著,當欲的境界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就不能以正確、合理的智慧思惟。思惟什麼樣的原因才能獲得究竟的安樂?
[般若]愛欲染心癡,常樂著境界,彼天則不知,利益未來世。
樂於現前的五欲境界有何不對?對於可愛的五欲,內心有染著、癡迷於其中。因心有染著,所以五欲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就會長時間的樂著。就樣子,這些天人根本不知道要利益自己的未來。
4.31. devanindā 天神的過失
alpaśiṣṭam idaṃ puṇyaṃ cyavanaṃ samupasthitam /
gantavyam anyatra suraiḥ sukarmaphalabhojibhiḥ // Dhs_4.31 //
[日稱]如童稚無知,豈能修少福,從彼墮落已,自受其業報。
[般若]此餘少福德,臨欲至退時,退已到異處,受自業果報。
天福報盡了會如何?此天的福德剩餘下來的很少,在接近快要從天墮為人的時候。從天退下之後,會到不同的地方,去領受自己業的果報。為何會墮落?因為沒有再累積新的善業,所以受用以前造的善業的福德。這些福受用完之後,就是墮落的時候。
4.32. 若人作不善
ye nityaṃ śubhasaṃsaktāḥ kurvanti vā śubhaṃ sadā /
teṣāṃ visadṛśo hetur mūrkhāṇāṃ hi vivartate // Dhs_4.32 //
[日稱]若人作不善,而求於樂果,彼因不相似,愚夫心妄轉。
[般若]若天恒受樂,常作不善業,彼因不相似,癡者住心中。
什麼是天上樂的因?天人長時間的領受五欲的樂,為什麼呢?因為在過去世,自己做許多布施、持戒、修定等的善業。但是,現在成為天人,卻長時間的作不善業。感得天人樂的因是善業,不是不善業,所以是不相似。而這些不善業的種子就安住在愚癡者的心中。
4.33. ke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誰在等待死亡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śubhaśīlatamo 'jñānāḥ sarvadā na parāyaṇāḥ // Dhs_4.33 //
[日稱]於施戒正慧,不起於修習,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對於布施、持戒、合於道理的智慧,內心不能生起對這三種法的精修數習。專心一意的練習,且數數地練習。為什麼不能?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34. 無智迷業果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 na karmavipākasya jñānaṃ roṣavadhe ratāḥ // Dhs_4.34 //
[日稱]無智迷業果,常作諸過惡,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會常常做惡?沒有學習合於道理的智慧。什麼是正慧?就是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或是聞法之後思惟法義所成就的智慧,或是在禪定中觀察法義所成就的智慧。因為沒有智慧,就是沒有業果智慧,不了解有業有果,對於業果有所疑惑。因此,常常的作各式各樣的有罪過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35. 為貪火燒然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prajñāpayanti na samās tṛṣṇāgniparivāritāḥ // Dhs_4.35 //
[日稱]為貪火燒然,不知輪迴苦,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貪心有什麼過失?這個人的貪心生起的時候,就像整個人被火所燒一樣。由於貪火的活動,令心沒有智慧,而無法知道貪心如何引導自己到苦惱的世間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36.由情愛所鍾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viprayogakṛtaṃ duḥkhaṃ ye na paśyanti dāruṇam // Dhs_4.36 //
[日稱]由情愛所鍾,生別離苦惱,愚人當爾時,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別離會生起苦惱?由於對於某些人、事、物有情感、有愛著,這些是自己情與愛所專注的對象。當出現必須與這些一一分離的時間,內心會生起苦惱的境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37. 不厭怖輪迴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strījanāsaktahṛdayā na vindanti punarbhavam // Dhs_4.37 //
[日稱]不厭怖輪迴,心馳於色境,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眾生的心為什會奔向色的境界呢?因為對生死輪迴,不知道生起厭惡,不會怖畏。什麼是輪迴?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展轉在六道之中生死,就像車輪的旋轉,沒有停止的時候,也可以稱為輪轉,或流轉。什麼是流?相續不斷。什麼是轉?生起。一切有為法的因與果,就是相續不斷而生起。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38. 生病難憂怖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vipattivyādhiśokebhyo nodvijanti kathañcana // Dhs_4.38 //
[日稱]生病難憂怖,而不能厭患,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麼不厭患病難?於在生死輪迴中,雖然遭遇到疾病、災難、憂愁等令人苦惱、怖畏的情況,而不能夠生起厭惡,不認為是過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39. 為彼惡知識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 pāpamitrasaṃsarga prakurvanti mahārūṣam // Dhs_4.39 //
[日稱]為彼惡知識,趣輪迴險道,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麼不能與惡友相往來?因為與那位惡友、惡師相往來,逐漸地會趣向生死輪迴這條危險的道路。什麼是惡知識?就是說有罪惡、有過失的法,以及錯誤的法,使令人身心都陷入煩惱的道路。為人所知之惡人。什麼是知?聽聞他的名稱為知。什麼是識?看見他的形貌為識。或是說看見他的形貌為知,看見他的心性為識。什麼是惡知識的相貌?第一種,他的內心懷有怨恨的心,在外表上,卻勉強自己表現出很友善。第二種,在人的面前說好聽的話,在人的背後說不好聽的話。第三種,當你有急難的時候,在人的面前表現出很憂愁、苦惱,但是在背後,卻很歡喜你遭遇到這種苦難。第四種,稍微的侵犯到他,就非常憤怒。第五種,看見別人有緊急的事情,就躲避開,不幫忙。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40. 心起邪思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bhāvitaṃ cetasā yair na na ca tattvapraveśitā // Dhs_4.40 //
[日稱]心起邪思惟,違背於正理,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錯誤的思惟有什麼過失?心生起錯誤思惟,會與正確的道理相違反背離。什麼是邪思惟?於不應該思惟的地方,而勉強地去思惟。哪些是不應思惟?第一種,思惟永恆不變的我,在三世的情況。第二種,思惟這個器世間是恆常?是斷滅?有邊際?無邊際?第三種,思惟有情的五蘊,五蘊本身就是我?離開五蘊有一個我?第四種,思惟諸佛以及諸佛的境界,就是如來滅後,是有?是無?為什麼這些都不應該思惟?因為這不是思惟的所緣境,或是因為這件事沒有。如果你勉強思惟這些事,有何過失?你沒有什麼收穫,只有讓你的心愈來愈迷惑不穩定。這樣思惟只能引發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能斷煩惱,與事情的真相不符合。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41.自行於非法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na sarvāsva vasthāsu saṃsārabhayabhīravaḥ // Dhs_4.41 //
[日稱]自行於非法,作生死怖畏,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作不合道理的事有什麼過失?因為親近惡友,聽聞不正確的道理,內心也常常這樣思惟、觀察,進一步自己就會主動的去作這些不正確的事情,違法的事情。當你作這些非法的事情的時候,就是在給自己的生死輪迴中,製造恐怖,令自己害怕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42. 常發染污言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kāryākāryeṣu ye nityaṃ na subhāṣitacetasaḥ // Dhs_4.42 //
[日稱]常發染污言,心寧知罪福,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常說染污的話有什麼過失?什麼是染污?就是煩惱。當你在說話的時候,常常與不善的法相應,常常與不善的心理活動相結合。這樣的話,你的心如何能知道什麼是有罪過?什麼是有福德?就是內心有煩惱的時候,就不能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以所說、所作,就與煩惱相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43. 由慣習貪愛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 na tattvadhiyo nityaṃ sarvabhūtahite ratāḥ // Dhs_4.43 //
[日稱]由慣習貪愛,不樂真實法,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般若]為欲所迷惑,唯食而待死,若不能諦知,不能利眾生。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麼不歡喜真實法?由於內心經常的生起貪愛心,所以變成了自己的習慣,自己的習性。自然而然,就很容易傾向於五欲,而不樂於真實的法。什麼是真實的法?就是四聖諦。什麼是四聖諦?苦、集、滅、道這四種真理。為什稱為聖諦?這四種是為聖者所見到的真實道理,故名聖諦。什麼是苦聖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簡單的說就是一切的五取蘊本身就是苦。什麼是集聖諦?整體而言就是愛。個別而言,或是對生命體的愛,或是對生命體外的境界的愛。已經得到五欲會有歡喜、貪著、也有愛染不捨。尚未得到的五欲,內心會歡喜、快樂、愛著,渴望獲得。什麼是滅聖諦?就是斷除、滅盡這些愛,使令他沒有一點點剩餘。什麼是道聖諦?就是八支等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慣習:1.又作串、慣、遦,三形同。爾雅:串亦習也。杜註左傳云:慣亦習也。說文作遦云習也。古字也。從辵貫聲。經文有本作串俗字也,非正體也。2.爾雅:言久習於事,曰慣。
4.44. 於己求快樂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 śarīra sukhārthena dharma hiṃsanti mohitāḥ // Dhs_4.44 //
[日稱]於己求快樂,於法生損壞,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般若]為欲所迷惑,唯食而待死,若為身樂故,壞法是愚癡。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只是為自己求快樂會有什麼過失?所作所為,僅只是想讓自己得到快樂,就可能不顧一切,用非法手段取得所要的。這樣就等於破壞正確的法,破壞正確的事情就是愚癡。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4.45.paṇḍita-lakṣaṇam 智者的相貌
ekāntamanasā nityaṃ śubhaṃ kāryaṃ prayatnataḥ /
aśubhaṃ ca sadā varjyam etat paṇḍitalakṣaṇam // Dhs_4.45 //
[日稱]當專注一心,常修持淨業,棄捨諸不善,是名為智者。
[般若]一切時一心,常勤修善業,捨離不善者,此是智慧相。
有智慧的人有什麼特相呢?一切的時間,任何時候,心裡面想的就是努力地修習善業,捨離不善業。什麼是善業?十善業。就是善的行為、活動,就是能夠招感可愛的人天異熟果報的身、口、意業。為什麼會有善業?學習佛法之後,隨順佛陀所教的道理,作意、觀察、思惟,就容易去造善業。或是學習者如其真實的了知所緣慮的境界是無常、苦、無我,也容易造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十不善業。就是不善的行為、活動,就是能夠招感不可愛的三惡趣異熟果報的身、口、意業。這就是有智慧的人的相貌。
4.46.vinipāta-sādhanāni 成就墮落
kṣayaṃ yātaṃ ca yat śīlaṃ spṛṣṭvā yaḥ samupāgataḥ /
pramādāvañcito 'vaśyaṃ vinipāto bhaviṣyati // Dhs_4.46 //
[日稱]若諸天著樂,不樂修施戒,常生放逸心,決定當墮落。
[般若]放逸不持戒,食本前業盡,以放逸行故,不久退天處。
為什麼會從天墮落?第一個原因是放逸,什麼是放逸?放縱欲望,不留意應修的善事及應防之惡事。第二個原因是不持戒,對於所接受的戒法,不能保持不犯。第三個原因是以前造作的善業,已耗盡,由這些善業帶來的福德,因為善業已用完,所以福也盡。因為放縱自己,不修善業,不妨惡業。所以,過去善業已盡,現在善業未作,這位天人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從天的地方,退落下來。
4.47.viṣayiṇaḥ parivartana-śīlatā na tu viṣayāṇām
gatā gacchanti yās yanti deveśāś caiva sarvataḥ /
tiṣṭhanti śikhare ramye nānāratnavibhūṣite // Dhs_4.47 //
[日稱]復有天寶山,諸珍所嚴瑩,琉璃以為峰,與須彌相稱。
又有天上的寶山,這座山是由種種珍貴的寶石所裝飾而光潔透明。又以琉璃來裝飾山的頂峰,足以與須彌山相對應。
4.48. 彼天或初生
vaidūryaśikharā ramyās tathānye vanamālinaḥ /
viṣayās tādṛśā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48 //
[日稱]彼天或初生,現住及將沒,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毘琉璃山峯,園林等可愛,山等常不動,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以琉璃來裝飾山的頂峰,花園、樹林等可愛的境界,以及山、谷、巖等。這些境界停留的時間很長,類似一點都不動一樣,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4.49. 其地悉嚴淨
vanopavanaramyāṇi bhūmibhāgāni sarvaśaḥ /
tiṣṭhanty avikalāny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49 //
[日稱]其地悉嚴淨,林木起涼風,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園林甚可愛,地處亦如是,恒爾住不壞,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花園、樹林等甚可愛、極可愛,土地所在的地方也如是可愛。這些境界停留的時間很長,安住不動,沒有敗壞。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4.50. 有妙蓮花池
vaidūryamayanālāni kāñcanāni viśeṣataḥ /
padmākarāṇi tāny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50 //
[日稱]有妙蓮花池,金葉琉璃幹,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毘琉璃為莖,真金甚可愛,此蓮花常爾,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那些極可愛的蓮花池,以毘琉璃為莖,以真金為葉。這些境界停留的時間很長,安住不動,沒有敗壞。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4.51. 有清勝河流
sarāṃsi sarito ramyāḥ pakṣisaṅghair nirantaram /
tathaivāvikalā hy ete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51 //
[日稱]有清勝河流,珍禽悉翔集,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河池可愛樂,多諸鳥莊嚴,常如是不闕,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那些極可愛的池與河流,常有許多各式各樣的鳥類匯聚在一起。這些境界常保持如此,沒有缺少。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4.52. 有上妙輦輿
vimānāni rathāś caiva harmyāṇi ca tathaiva ca /
tiṣṭhanty avikalā hy ete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52 //
[日稱]有上妙輦輿,層樓極高勝,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堂殿常不異,枸欄亦如是,常爾不破壞,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天人所住的宮殿與欄杆等都長時間的沒有改變。這些境界常保持如此,沒有破壞。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輦輿,輦ㄋ〡ㄢˇ,人拉的車。輿ㄩˊ,車。
1.輦,人挽車也。今王者所乘也。車無輪曰輿。亦總稱車曰輿。
2.杜注左傳云:駕人曰輦。說文:人輓車也,在車前引也。文字集略云:輿,載也。說文:車,輿也。此是古今之正形。
**枸欄,鈎欄或作闌。說文云:門遮也。欄、闌皆得也。劉瓛注周易曰:鈎而引之也。說文:曲也。從金勾聲。考聲:闌以木遮門也。
4.53. 如是流轉相
parivartanaṃ lokasya viṣayair vañcitasya ca /
tathāpi nāmalokasya nodvego hṛdi jāyate // Dhs_4.53 //
[日稱]如是流轉相,皆由迷欲境,云何說名人,心不生厭捨?
[般若]為境界所誑,世間如是轉,云何此處天,心不生厭離?
天人為何不生厭離?被外在器世間的種種境界所欺騙,以為世界是恆常不變異。這些天世間的人,因為迷於這些境界,放逸不修善止惡,所以輪轉於生死中。在這個地方的天人,為何內心不會生起厭離呢?
4.54. 樂習放逸行
abhyāsena kharī bhūtaṃ cittaṃ saṃsāracāriṇam /
yena manye mahad duḥkhaṃ hṛdaye naiva vartate // Dhs_4.54 //
[日稱]樂習放逸行,則增長輪迴,於此不遠離,當受大苦惱。
[般若]心行於生死,以久習故堅,如是受大苦,而猶不覺知。
為何不覺知苦?心長時間的行動於生死中,因為久遠以來薰習的緣故,所以對於生死 染著,變成很堅固。雖然這樣的遭受很大的痛苦,而猶然不覺察這是苦,所以也不知道尋求出離。
4.55. 屠者縛群畜
śūlikena yathā baddhāḥ paśavo gṛhapañjare /
ekaikaśo vinaśyanti śeṣāṇāṃ nāsti sambhramaḥ // Dhs_4.55 //
[日稱]屠者縛群畜,皆不令馳散,眷屬累於身,何由能免脫?
[般若]如屠兒縛羊,置之於欄中,一一取而殺,餘者不生怖。
為何不生起恐怖的心?猶如屠夫繫縛羊,將牠放置於圍欄之中,然後一個一個,逐一的抓取之後,殺死牠,其餘的羊卻不知道生起恐怖。看見別的羊被殺,好像事不關己,卻不知道接下來的就是自己。死神也如此的對待眾生,也是如此逐一地帶走,但是其餘眾生也如同這些羊一樣,不知下一個就是自己。
4.56. 又彼諸天眾
sukhāya kāminām eva iyaṃ bhūmir avasthitā /
cyutāś caivopapannāś ca tathāmī bāliśāḥ surāḥ // Dhs_4.56 //
[日稱]又彼諸天眾,常著諸欲樂,不知生滅因,彼天如愚者。
為何說那些天人就像愚癡的人一樣?又那些眾多的天眾,常常染著各式各樣的五欲,而且在這裡獲得快樂。但不知道這一切是因緣生與因緣滅,剎那生與剎那滅。因為不知道生與滅的原因,所以說那些天人就像愚癡的人一樣。
[般若]此處凡癡天,有已退今生,放逸行眾生,如羊屠者殺。
為何就像羊一樣?在這地方住的凡夫愚癡的天人,有些人已經從天退到下界,有些人現在已經出生。而看到這樣的情況,卻不知積極的修善斷惡。反而行於五欲中,這些天人就像羊一樣,等待被屠夫所殺。
4.57.viṣaya-unmukhānāṃ maraṇa-anabhijñatvam 對境期待的人,對於死亡的無知
pramādāya hatāḥ sattvā mṛtyuḥ kṣaṇikaduḥkhadaḥ /
nāvabuddhayanti maraṇaṃ paśuvad vītasambhramāḥ // Dhs_4.57 //
[日稱]如是彼眾生,為放逸牽縛,極增上愚癡,至死無醒悟。
[般若]自死不覺知,如羊不怖畏,若天覺知死,不應行放逸。
為何像羊一樣不恐怖?自己也會死亡,這件事不能覺察知道,就會像羊不知道恐怖,不知道害怕。如果天人覺察知道自己也會死亡,就不會在適合修善行的時刻,放縱自己在五欲中。
4.58. 心常造諸惡
te paścād dīrghamanasaḥ kālasya vaśam āgatāḥ /
paścāt tāpamayo vahnir dhakṣyate niṣpratikṣayaḥ // Dhs_4.58 //
[日稱]心常造諸惡,為死所降伏,欲火鎮燒然,徒增於後悔。
[般若]彼常如是意,為時所催驅,後為悔火燒,無有能救者。
為何會後悔呢?他們長時間的這樣放縱心在五欲中,每天少一天,每天少一天,逐漸的時間就沒有了,就像每天都被時間所催促、所驅趕,最後進入死亡。之後,就懊惱後悔,為何不善用時間於善法中?然而,這時候沒有人能救他。為何呢?因為沒有累積善法,也沒有時間去修善法。
4.59. 由樂行非法
dāruṇaṃ niṣpratīkāram avaśyaṃ rūpadehinām /
maraṇaṃ kālavaśagaṃ tad viditvāgamaṃ caret // Dhs_4.59 //
[日稱]由樂行非法,決定入輪迴,於彼命終時,極怖無捄度。
[般若]惡不可得避,眾生決定受,後到於死時,知已寂靜行。
惡毒不可避免,應該如何處理?令人苦惱、怖畏、殘害的惡事是不可能得以避開,造惡業的眾生是決定要去接受。最後,在死的時候,這些惡業就有自在力,能掌控生命前往苦惱的世界。知道這樣的道理之後,應該依照佛陀的教法,向著煩惱與苦的寂靜修行。
**捄ㄐ〡ㄡˋ,同救,救援。
4.60. viprayoga-antāḥ sarve saṃyogāḥ 一切合會以分離結束
samāgamāḥ priyāloke viyogāś cāpriyāḥ sadā /
saṃyogo viprayogānto dharmateyaṃ sanātanā // Dhs_4.60 //
[日稱]不思擇善法,常樂於歡聚,倐爾忽乖違,則受別離苦。
[般若]世間愛和合,不愛於別離,和合必有離,世間法如是。
什麼是世間的法則?在這個世間中,歡喜和合相聚,卻不歡喜別離。但是和合相聚,是必定要分離,就是以分離為邊,以分離來結束,這是世間恆常的法則。
4.61. 晝夜促壽命
kṣaṇe lave muhūrte ca divārātrau tathādhvani /
maraṇaṃ cintayed dhīras tasya nāsti pratikriyā // Dhs_4.61 //
[日稱]晝夜促壽命,在須臾頃刻,死怖若現前,應知無能免。
[般若]一念及須臾,晝夜常不離,智者常念死,無有逃避處。
應該如何思考死?在每一剎那、每一須臾、每一頃刻、每一晝夜,在這些時間中,死恆常也沒有離開。有智慧的人常要思惟死亡,在三界中,是沒有可以逃避死亡的地方。
**時極短者,謂剎那也(*0.0002222222分)。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0.02666667分),六十呾剎那為一臘縛(*1.6分),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48分),五牟呼栗多為一時(*4小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
4.62. gatakalmaṣā eva śāntim adhigacchanti 離諸塵垢,獲得寂靜
smṛtim agnyāṃ praśaṃsanti yeṣāṃ maraṇasaṃbhavā /
śreyasaikaparāṃ śānti prayāntiṃ gatakalmaṣāḥ // Dhs_4.62 //
[日稱]智者覩生滅,則興於嗟歎,捨放逸愚癡,得離垢清淨。
[般若]念死最殊勝,諸念無與等,修行得寂滅,永離諸塵垢。
為什麼念死最殊勝?思惟死亡是最殊勝的法門,在眾多的憶念法中,沒有可以與他相等。為什麼?在死亡的面前,沒有人可躲避。在這樣的思惟下,會督促自己,向著苦與煩惱寂滅修行,永遠捨離各式各樣的塵垢。
**agnyāṃ?agrāṃ 最殊勝。
4.63. 觀自他滅相
mṛtyor artham anusmṛtya doṣo 'yaṃ kasya sammataḥ /
nirdoṣaṃ hi manaḥ sarvaṃ śāntaṃ bhavati nityaśaḥ // Dhs_4.63 //
[日稱]觀自他滅相,何容造諸惡,若心離過失,當獲寂靜樂。
[般若]若有念死畏,則不起心惡,心離一切過,當得寂滅處。
為什麼念死可得寂滅?這個人思惟死亡的必然性、不可避免,因此生起恐怖的心情,就不容易令心生起貪瞋癡等過失。當心捨離一切貪瞋癡過失的時候,將會到達苦滅的地方。
4.64. 不放逸最勝
tathāgataiḥ apramādaparaṃ śreṣṭham uktam
apramādaparaṃ śreṣṭham idam uktaṃ tathāgataiḥ /
yan mṛtyoḥ smaraṇaṃ nityam aśubhānāṃ ca varjanam // Dhs_4.64 //
[日稱]不放逸最勝,是如來所說。人若悟無常,則捨諸不善。
[般若]不放逸勝果,世尊如是說,若常念死畏,則離諸不善。
不放逸有何好處?不放縱自己於五欲中,常修習善法,捨棄惡法,可以得到最殊勝的涅槃果,世尊是這樣的說。如果常思惟死亡,內心生起恐怖的情緒,就會積極捨棄不善法,不放逸的修習善法。
// iti parivartavargaścaturthaḥ //
1.遠離不善品第四
若人於五欲,常生其渴愛,由彼心動亂,諸惡此隨轉。
若見於女色,樂著無暫捨,不悟彼無常,諸惡此隨轉。
由彼貪癡故,增長於生死,凡夫不了知,諸惡此隨轉。
常樂行放逸,壽命非長久,無正智思惟,諸惡此隨轉。
貪欲無厭足,侈服恣嚴身,生掉舉無慚,諸惡此隨轉。
常為六塵坌,五欲之所牽,迷三世無知,諸惡此隨轉。
樂著己眷屬,自不知殞沒,顧戀起恚心,諸惡此隨轉。
昔耽於欲境,則為後過患,由意不寂靜,諸惡此隨轉。
受用彼富樂,恩愛忽乖離,不究先苦因,諸惡此隨轉。
為染欲所迷,譬若魚投網,纏縛不能脫,諸惡此隨轉。
愚夫常愛著,不知欲過失,癡暗之所迷,諸惡此隨轉。
多畜於寵嬖,命終而獨往,為業羂所拘,諸惡此隨轉。
迷失於正道,三界殊不知,不攝護諸根,諸惡此隨轉。
於有戒無戒,樂行於損惱,破壞於正法,諸惡此隨轉。
於罪福損益,聞已如聾瘂,譬愚童作戲,諸惡此隨轉。
捨寂靜園林,流泉諸勝處,樂著於嬉逸,諸惡此隨轉。
離巖谷宮殿,清淨蓮花池,由貪彼欲樂,諸惡此隨轉。
雖嗜妙飲食,無光澤威德,作非法業緣,諸惡此隨轉。
如是愚癡人,常不生知覺,為業風所飄,輪轉於三界。
或有生勝處,放逸而墮落,由懈怠癡迷,不能斷諸過。
若棄捨五欲,得最上安隱,如諸佛聖人,無貪無憂惱。
初中後修習,解脫諸垢染,當得牟尼尊,第一寂靜樂。
若樂五欲者,則墮於惡趣,彼無別功能,唯招其苦報。
是故有智人,於欲何所著?為彼輪迴因,定受諸楚毒。
或住天寶峰,園林淨池沼,由戲妄染著,從彼而墮落。
天上妙金山,琉璃為峰頂,由造不善業,從彼而墮落。
天上諸寶樹,清泉相間繞,以貪欲因緣,從彼而墮落。
天上諸寶坊,香海可愛樂,毀戒離諸善,從彼而墮落。
天上妙音樂,聞已能適意,由樂著廢時,從彼而墮落。
若意生貪著,欲境常現前,無正智思惟,何因獲安樂?
如童稚無知,豈能修少福,從彼墮落已,自受其業報。
若人作不善,而求於樂果,彼因不相似,愚夫心妄轉。
於施戒正慧,不起於修習,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無智迷業果,常作諸過惡,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為貪火燒然,不知輪迴苦,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由情愛所鍾,生別離苦惱,愚人當爾時,為死所吞噉。
不厭怖輪迴,心馳於色境,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生病難憂怖,而不能厭患,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為彼惡知識,趣輪迴險道,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心起邪思惟,違背於正理,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自行於非法,作生死怖畏,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常發染污言,心寧知罪福,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由慣習貪愛,不樂真實法,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於己求快樂,於法生損壞,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當專注一心,常修持淨業,棄捨諸不善,是名為智者。
若諸天著樂,不樂修施戒,常生放逸心,決定當墮落。
復有天寶山,諸珍所嚴瑩,琉璃以為峰,與須彌相稱。
彼天或初生,現住及將沒,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其地悉嚴淨,林木起涼風,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有妙蓮花池,金葉琉璃幹,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有清勝河流,珍禽悉翔集,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有上妙輦輿,層樓極高勝,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如是流轉相,皆由迷欲境,云何說名人,心不生厭捨?
樂習放逸行,則增長輪迴,於此不遠離,當受大苦惱。
屠者縛群畜,皆不令馳散,眷屬累於身,何由能免脫?
又彼諸天眾,常著諸欲樂,不知生滅因,彼天如愚者。
如是彼眾生,為放逸牽縛,極增上愚癡,至死無醒悟。
心常造諸惡,為死所降伏,欲火鎮燒然,徒增於後悔。
由樂行非法,決定入輪迴,於彼命終時,極怖無捄度。
不思擇善法,常樂於歡聚,倐爾忽乖違,則受別離苦。
晝夜促壽命,在須臾頃刻,死怖若現前,應知無能免。
智者覩生滅,則興於嗟歎,捨放逸愚癡,得離垢清淨。
觀自他滅相,何容造諸惡,若心離過失,當獲寂靜樂。
不放逸最勝,是如來所說。人若悟無常,則捨諸不善。
2.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二
以有渴愛故,於欲不知足,由心動諸根,不覺時已過。
所愛著欲樂,無常法所攝,以樂見婦女,不覺時已過。
為愛所迷故,繫屬於生死,如是愚癡者,不覺時已過。
為欲牽心故,沒在癡闇中,瞋所繫縛者,不覺時已過。
繫縛在地獄,不生厭離心,放逸毒所迷,不覺時已過。
不調不知羞,恃姓生憍慢,心貪不知足,不覺時已過。
五繩羂所縛,六法之所迷,三時中常癡,不覺時已過。
不知惡趣道,惡羂所破壞,若有如是心,不覺時已過。
初得欲則樂,後則不利益,以心著欲故,不覺時已過。
不知前世苦,而樂著天樂,未知愛別離,不覺時已過。
為業網所縛,如魚在網中,是故失善道,不覺時已過。
愚癡者無心,不知有過患,沒在於癡闇,不覺時已過。
眾生業羂縛,獨而無伴侶,見天女故迷,不覺時已過。
乘騎諸根馬,迷失於善道,貪著三界味,不覺時已過。
不知戒非戒,或復多瞋恚,失意亦失道,不覺時已過。
不知利益不,迷於作不作,如小兒戲弄,不覺時已過。
如河水速流,在園林池處,常受欲樂故,不覺時已過。
在山頂堂中,若在蓮花林,常受欲樂故,不覺時已過。
於業業報中,未曾有知解,唯貪著食味,不覺時已過。
業風之所吹,常在此三界,流轉猶如輪,癡故不覺知。
常在於惡處,上高梁繩上,如是愚癡者,不勤捨離過。
若能捨離欲,是第一精進,離一切希望,則無諸煩惱。
彼初中後時,若得佛法已,寂靜修行故,是無煩惱者。
若得於欲樂,彼樂必破壞,因欲得苦報,知欲非勝法。
是故有智者,心不樂於欲,彼則能斷除,生死苦因緣。
3.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三
山園林等中,或在蓮華林,癡為愛所迷,共天女俱墮。
或在金山中,或毘琉璃峯,食善業盡已,共天女俱墮。
隨念可愛樹,或在流水河,遊戲善業盡,共天女俱墮。
七寶間雜處,或在山河中,為境界所迷,共天女俱墮。
曼陀羅樹林,青憂鉢羅林,著樂癡所盲,共天女俱墮。
種種地分處,或於寶林中,不修行善法,共天女俱墮。
或五樂音聲,令心樂清涼,貪著故時過,共天女俱墮。
4.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八
毘琉璃山峯,園林等可愛,山等常不動,諸天轉不停。
園林甚可愛,地處亦如是,恒爾住不壞,諸天轉不停。
毘琉璃為莖,真金甚可愛,此蓮花常爾,諸天轉不停。
河池可愛樂,多諸鳥莊嚴,常如是不闕,諸天轉不停。
堂殿常不異,枸欄亦如是,常爾不破壞,諸天轉不停。
為境界所誑,世間如是轉,云何此處天,心不生厭離?
心行於生死,以久習故堅,如是受大苦,而猶不覺知。
如屠兒縛羊,置之於欄中,一一取而殺,餘者不生怖。
5.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
此處凡癡天,有已退今生,放逸行眾生,如羊屠者殺。
自死不覺知,如羊不怖畏,若天覺知死,不應行放逸。
6.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三
愛欲染心癡,常樂著境界,彼天則不知,利益未來世。
此餘少福德,臨欲至退時,退已到異處,受自業果報。
百千生中間,為業鎖所縛,此業縛眾生,須集道資糧。
若天恒受樂,常作不善業,彼因不相似,癡者住心中。
為欲所迷惑,唯食而待死,若不能諦知,不能利眾生。
為欲所迷惑,唯食而待死,若為身樂故,壞法是愚癡。
一切時一心,常勤修善業,捨離不善者,此是智慧相。
放逸不持戒,食本前業盡,以放逸行故,不久退天處。
彼常如是意,為時所催驅,後為悔火燒,無有能救者。
惡不可得避,眾生決定受,後到於死時;知已寂靜行。
7.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
世間愛和合,不愛於別離,和合必有離,世間法如是。
8.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二
一念及須臾,晝夜常不離,智者常念死,無有逃避處。
念死最殊勝,諸念無與等,修行得寂滅,永離諸塵垢。
若有念死畏,則不起心惡,心離一切過,當得寂滅處。
不放逸勝果,世尊如是說,若常念死畏,則離諸不善。
遠離不善品第四
4. parivarta-vargaḥ 轉品
4.1. kasya kālaḥ parivartate 誰的時間在轉移?
Kāmair evāvitṛṣṇasya tṛṣṇayā tṛṣitasya ca /
cañcalendriyacit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 //
[日稱]若人於五欲,常生其渴愛,由彼心動亂,諸惡此隨轉。
[般若]以有渴愛故,於欲不知足,由心動諸根,不覺時已過。
Kāmair eva avitṛṣṇasya tṛṣṇayā tṛṣitasya ca /
欲 唯 不離愛 渴愛 渴愛 與
cañcala-indriya-cit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動亂 根 心 時 此 轉
沒有捨離渴愛的人,由於尚有渴愛的原故,內心唯獨向於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感官境界。這五種境界是未捨離渴愛的人,內心所想要的對象,所以稱為五欲。或是內心已經生起渴愛的人,已經得到,又不知道滿足,還渴望更多、更好。由於五欲,而導致諸根執取外界,也令內心動蕩不能安寧。追求外界的五欲,而造成內心動亂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為什麼說時間已過?將時間用於解脫生死輪迴的事情,才是適當與正確的。然而,卻用於五欲,時間就空過,而無所得。
4.2. 若見於女色
anityadhyeyatā yasya sukhasaktasya dehinaḥ /
strīdarśanena mat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2 //
[日稱]若見於女色,樂著無暫捨,不悟彼無常,諸惡此隨轉。
[般若]所愛著欲樂,無常法所攝,以樂見婦女,不覺時已過。
Anitya-dhyeyatā yasya sukha-saktasya dehinaḥ /
無常 應思惟 若 樂 愛著 有身者
strī-darśanena mat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婦女 見 樂著 時 此 轉
內心貪愛、染著五欲的快樂,而這個快樂是屬於無常的事情。由於見到女人的相貌,內心樂著不想捨棄。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3. 由彼貪癡故
jātimaraṇavaśyasya mohitasya ca tṛṣṇayā /
bālasya tu janasyā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3 //
[日稱]由彼貪癡故,增長於生死,凡夫不了知,諸惡此隨轉。
[般若]為愛所迷故,繫屬於生死,如是愚癡者,不覺時已過。
Jāti-maraṇa-vaśyasya mohitasya ca tṛṣṇayā /
生 死 繫屬 所迷 與 愛
bālasya tu janasya 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愚癡 但 人 此 時 此 轉
因為渴愛五欲,而迷失內心的正念。因為貪愛與迷失,導致他繫縛於生死,在生死的掌控下,也展轉地增長生死輪迴。但是這位愚癡的凡夫不知道,就這樣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4. 常樂行放逸
gaticārakabaddhasya udvegavaśagasya ca /
pramādaviṣamūḍh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4 //
[日稱]常樂行放逸,壽命非長久,無正智思惟,諸惡此隨轉。
[般若]繫縛在地獄,不生厭離心,放逸毒所迷,不覺時已過。
Gati-cāraka-baddhasya udvega-vaśagasya ca /
趣 牢獄 繫縛 厭離 依於 與
pramāda-viṣa-mūḍh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放逸 毒 所迷 時 此 轉
繫縛在五趣的牢獄中的人,以及依於這些苦惱的事情而生起厭離的人,雖然生起厭離,但是又為放逸這個有毒的心理作用所迷惑。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5. 貪欲無厭足
auddhatyādiprasaktasya gātraśobhāratasya ca /
lābhair atṛp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5 //
[日稱]貪欲無厭足,侈服恣嚴身,生掉舉無慚,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調不知羞,恃姓生憍慢,心貪不知足,不覺時已過。
Auddhatya-ādi-prasaktasya gātra-śobhā-ratasya ca /
掉舉 等 樂著 身 莊嚴 樂於 與
lābhair atṛp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所得 不知足 心 時 此 轉
當生起掉舉、無慚等的時候,不去調伏,因為不知道這是會障礙內心的平靜,反而樂著這些的人。以及樂於以奢華的衣服,任意的裝扮這個身體。因為得到財物,但內心生起貪,而不知道滿足。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6. 常為六塵坌
pañcabandhanabaddhasya ṣaḍbhirvyāmohitasya ca /
trailokyavidhimūḍh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6 //
[日稱]常為六塵坌,五欲之所牽,迷三世無知,諸惡此隨轉。
[般若]五繩羂所縛,六法之所迷,三時中常癡,不覺時已過。
Pañca-bandhana-baddhasya ṣaḍbhir vyāmohitasya ca /
五 縛 所縛 六 所癡 與
Trai-lokya-vidhi-mūḍh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三 世間 方式 所迷 時 此 轉
為內心的五種欲的繩套所繫縛、所牽拌的人。為六種外境的塵埃所迷惑的人。為三種世間的形式所迷失的人,什麼是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無常的,不是永恆的。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五繩羂所縛,六法之所迷,三時中常癡,
塵坌,塵埃,塵埃飛揚。坌ㄅㄣˋ,塵也。塵,穢也。
羂,ㄐㄩㄢˋ,張網捕捉野獸,繩套。
4.7. 樂著己眷屬
vinipātānabhijñasya vitarkopahatasya ca /
janasya sak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7 //
[日稱]樂著己眷屬,自不知殞沒,顧戀起恚心,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知惡趣道,惡羂所破壞,若有如是心,不覺時已過。
Vinipāta-anabhijñasya vitarka-upahatasya ca /
墮 不知 尋思 所害
janasya sak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人 樂著 心 時 此 轉
樂著自己的親屬,因此作了許多有罪過的事情,這就是使令自己墮落於三惡趣的通道,而自己卻不知道。又因為,對於親屬的樂著,生起種種有過失、罪惡的思惟。這樣的親屬思惟就是繩套,將自己破壞。若有這樣樂著心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8. 昔耽於欲境
tatkālaramaṇīyeṣu pariṇāmahiteṣu ca /
kāmeṣu sak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8 //
[日稱]昔耽於欲境,則為後過患,由意不寂靜,諸惡此隨轉。
[般若]初得欲則樂,後則不利益,以心著欲故,不覺時已過。
Tatkāla-ramaṇīyeṣu pariṇāma-hiteṣu ca /
彼時 可愛 轉變 利益 與
kāmeṣu sakta-manasaḥ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諸欲 樂著 心 時 此 轉
之前的那個時候,得到五欲,內心是快樂的、滿意的,耽著於五欲的這個境界中。之後,當五欲這個境界轉變,這時候自己就不高興,不同意這境界,從這裡沒有獲得利益,造成現在的憂悲苦惱的過失。為何會如此?因為內心樂著於五欲的緣故,而造成內心的不寂靜。什麼是寂靜?捨離煩惱就是寂,斷絕苦患就是靜。這個人有貪的煩惱,有苦惱的過患,所以不是寂靜。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9. 受用彼富樂
pūrvaduḥkhānabhijñasya divyasaukhyaratasya ca /
viprayogānabhijñ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9 //
[日稱]受用彼富樂,恩愛忽乖離,不究先苦因,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知前世苦,而樂著天樂,未知愛別離,不覺時已過。
Pūrva-duḥkha-anabhijñasya divya-saukhya-ratasya ca /
前世 苦 不知 天 樂 樂著 與
viprayoga-anabhijñ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別離 不知 時 此 轉
對於前一世的時候,所遭遇的種種苦惱的事情,因為沒有宿命通的智慧,所以,你不知道過去世的生命是很苦惱的境界。而這一生,雖然生為欲界的天人,卻樂著天上豐富、眾多的五欲樂。而不知道有一天這些可愛的境界,也會與自己離別。對自己有恩惠的父母,對自己所愛的妻兒,不知道什麼時間突然違背你的意願,而生離或死別。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0. 為染欲所迷
karmajālena baddhasya manasyeva viceṣṭinaḥ /
satpathāt paribhraṣṭ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0 //
[日稱]為染欲所迷,譬若魚投網,纏縛不能脫,諸惡此隨轉。
[般若]為業網所縛,如魚在網中,是故失善道,不覺時已過。
Karma-jālena baddhasya manasya iva viceṣṭinaḥ /
業 網 所縛 意 如 不動
sat-pathāt paribhraṣṭ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善 道 遠離 時 此 轉
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因為貪愛、染著於五欲,所以造作許多的善惡業。為業力的網子所繫縛而不得自在,當業力成熟的時候,就是苦惱的時候。猶如魚在網中,被網所繫縛,動彈不得,脫不了身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已經遠離良善、正確的八正道。
八正道是通往涅槃的道路,給人帶來安穩的快樂。如果遠離這樣善道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Manasya? 可能是Matsya 魚。
4.11. 愚夫常愛著
bhavadoṣānabhijñasya tṛṣṇayā mūḍhacetasaḥ /
mohāndhakāramagn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1 //
[日稱]愚夫常愛著,不知欲過失,癡暗之所迷,諸惡此隨轉。
[般若]愚癡者無心,不知有過患,沒在於癡闇,不覺時已過。
Bhava-doṣa-anabhijñasya tṛṣṇayā mūḍha-cetasaḥ /
有 過患 不知 渴愛 愚癡 心
moha-andhakāra-magn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癡 闇 沒於 時 此 轉
對於欲、色、無色有的過患,不知道。什麼是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生死是有因有果,所以稱為有。有何過患?三界皆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住、滅的現象。生滅就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是苦惱的事,因為苦惱所以就是無我。愚癡者,因為不知道三界都是無常、苦、無我,所以說他的心是愚癡。因為無知,也就是無明,所以對這三個世界,內心有所渴望,希望投生於其中。對於三界愛著,內心沈沒在愚癡的黑暗中,就是沒有智慧的光明。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2. 多畜於寵嬖
kāmaikapāśabaddhasya niḥsahāyasya dehinaḥ /
devīgaṇavimūḍhasyaṃ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2 //
[日稱]多畜於寵嬖,命終而獨往,為業羂所拘,諸惡此隨轉。
[般若]眾生業羂縛,獨而無伴侶,見天女故迷,不覺時已過。
Kāma-eka-pāśa-baddhasya niḥsahāyasya dehinaḥ /
欲 一 羂 縛 無伴侶 眾生
devī-gaṇa-vimūḍhasyaṃ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天女 眾 迷 時 此 轉
欲界天的眾生,因為見到天女的容貌,多數會沉迷於眾多的天女身上。由於被欲束縛,所以,將他的時間就用在這些事情,而不是放在善法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不知道一件事,當將來生命結束的時候,這些天女不會陪他去,只有他獨自一個人,沒有其他人陪伴在一起。唯一陪伴他的就是業,由業所引導、所束縛,前往下一生。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Kāma?依照日稱、般若的翻譯,可能是業Karma。
畜,指收藏、積儲的財物、懷藏、容納、治理、喜愛。
寵嬖,猶寵幸、寵愛。嬖,ㄅ〡ˋ,寵愛、被寵愛的人。
4.13. 迷失於正道
indriyād vyapakṛṣṭasya satpathabhrāmitasya ca /
traidhātukarasajñ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3 //
[日稱]迷失於正道,三界殊不知,不攝護諸根,諸惡此隨轉。
[般若]乘騎諸根馬,迷失於善道,貪著三界味,不覺時已過。
indriyād vyapakṛṣṭasya satpatha-bhrāmitasya ca /
根 拉離 正道 已迷失 與
traidhātuka-rasa-jñ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三界 味 知 時 此 轉
五根就像五匹馬一樣,各有所好。眼根愛好顏色與型態。耳根喜歡聲音。鼻根歡喜香味。舌根傾向食物的滋味。身根樂於觸覺。如果駕駛馬車的人,不能以繩索約束、控制這些馬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將會偏離正確的道路。同樣的,如果不能守護好五根,心就會偏離八聖道。什麼情況下會偏離?就是貪著三界的滋味,不知道三界的過失。什麼過失?三界也是個無常、苦惱的境界。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jñasya,知。為什這裡都翻成不知?
4.14. 於有戒無戒
saṃvarāsaṃvarajñasya vyāpādabahulasya ca /
naṣṭasambuddhamārg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4 //
[日稱]於有戒無戒,樂行於損惱,破壞於正法,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知戒非戒,或復多瞋恚,失意亦失道,不覺時已過。
Saṃvara-asaṃvara-jñasya vyāpāda-bahulasya ca /
律儀 無律儀 知 瞋恚 多 與
naṣṭa-sambuddha-mārg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破壞 等覺 道 時 此 轉
對於持守律儀戒的人,或是不持守律儀戒的人。對這兩類人,常常瞋恚,內心多次地歡喜損害他們,令其苦惱。或是這個人不知道什麼是律儀,什麼是不律儀。什麼是律?就是法與律,佛所制定的法律,目的在於防非止過。而惡律儀,反而會障礙善事。什麼是儀?儀則,修行者依此律,作為行事的規則。或是說這個人,雖然知道什麼是律儀,什麼是不律儀。內心充滿許多的瞋,容易憤怒、生氣。這個人就是在破壞前往等覺的道路。什麼是等覺?佛的不同名稱。什麼是等?平等。什麼是覺?覺悟。諸佛所覺悟的內容,彼此都是一樣,所以是平等。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5. 於罪福損益
hitāhitavahirgasya kāryākāryajaḍasya ca /
krīḍābāla sadṛś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5 //
[日稱]於罪福損益,聞已如聾瘂,譬愚童作戲,諸惡此隨轉。
[般若]不知利益不,迷於作不作,如小兒戲弄,不覺時已過。
Hita-ahita-vahirgasya kārya-akārya-jaḍasya ca /
利益 無益 散亂 應作 不應作 迷 與
krīḍā-bāla sadṛś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作戲 童 譬 時 此 轉
對於什麼是有利益?什麼是無利益?不知道。什麼是利益?這件事可以令眾生得天樂、人樂,得到涅槃,就稱為利益。就是依照布施、持戒、禪定,得世間善趣。以四念處,得出世間的涅槃。對於什麼是應該作?什麼是不應該作?也迷茫。什麼是應作不應作?善業應該作,不善業不應該作。他的所作所為,就如同一個無知的小兒在玩遊戲。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vahirga?bahirga,向外行。
4.16. 捨寂靜園林
nadīprastravaṇocceṣu vanopavanabhūmiṣu /
(saṃ)krīḍātatparasyā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6 //
[日稱]捨寂靜園林,流泉諸勝處,樂著於嬉逸,諸惡此隨轉。
[般若]如河水速流,在園林池處,常受欲樂故,不覺時已過。
Nadī-prastravaṇa-ucceṣu vana-upavana-bhūmiṣu /
河 泉 高 林 園 地區
(saṃ)krīḍā-tatparasya 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嬉戲 以此為最上 彼 時 此 轉
在高處的河、泉之中,在森林、花園的地區之中,這個人在這些地方嬉戲,以此為上。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Prastravaṇa? prasravaṇa 泉。
4.17. 離巖谷宮殿
vimānagiripṛṣṭheṣu dharmākaravaneṣu ca /
ramataḥ kāmabhogeṣu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7 //
[日稱]離巖谷宮殿,清淨蓮花池,由貪彼欲樂,諸惡此隨轉。
[般若]在山頂堂中,若在蓮花林,常受欲樂故,不覺時已過。
Vimāna-giri-pṛṣṭheṣu dharma-ākara-vaneṣu ca /
宮殿 山 背部 法 藏 林 與
ramataḥ kāma-bhogeṣu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愛樂 欲 受用 時 此 轉
在山的背脊上的宮殿之中,在法藏林之中,受用種種的五欲,因為愛樂的原因。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8. 雖嗜妙飲食
karmadharma vipākeṣu nirāsaktasya dehinaḥ /
kevalāhārasak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Dhs_4.18 //
[日稱]雖嗜妙飲食,無光澤威德,作非法業緣,諸惡此隨轉。
[般若]於業業報中,未曾有知解,唯貪著食味,不覺時已過。
Karma-dharma vipākeṣu nirāsaktasya dehinaḥ /
業 法 報 不依照 眾生
kevala-āhāra-saktasya kālo 'yaṃ parivartate //
唯 食味 貪著 時 此 轉
眾生不按照業法的果報,業就是法,所以就是業與果報。完全地貪著於食物的滋味。這樣的人,不能察覺時間已經轉移,成為過去。
4.19. śarīra-sthitasya api śarīra-anabhijñatā 對於身住者,不知身
karmaṇāyuḥ pariśrāntaṃ traidhātukam idaṃ sadā /
bhramanti cakravan nityaṃ na ca vindanti bāliśāḥ // Dhs_4.19 //
[日稱]如是愚癡人,常不生知覺,為業風所飄,輪轉於三界。
[般若]業風之所吹,常在此三界,流轉猶如輪,癡故不覺知。
眾生被業所牽引,就像被風所吹動一樣。長時間的在這個三界中流轉相續,沒有短暫的停留,就像輪子一樣。在三界中生死相續不斷,就像輪子轉來轉去。是什麼讓生死停不下來呢?眾生愚癡的緣故,不知道三界是個不安全的地方。也不知道,為什會在三眾界中輪轉?
karmaṇāyuḥ pariśrāntaṃ traidhātukam idaṃ sadā /
業風 極疲 三界 此 常
bhramanti cakravan nityaṃ na ca vindanti bāliśāḥ //
飄 如輪 常 不 與 知 愚癡者
karmaṇāyu?karmavāyu,業風。
4.20.jagataḥ doṣa-anabhijñatā 眾生不知過失
vinipātocchru yamayaṃ yo nāmārohate jagat /
na ca doṣāvadheyatvaṃ prakurvanti vimohitāḥ // Dhs_4.20 //
[日稱]或有生勝處,放逸而墮落,由懈怠癡迷,不能斷諸過。
為什麼會從高處墮落呢?眾生可能有機會出生在殊勝的人天的地方,由於享受五欲的快樂,而不修善止惡,最後墮落於三惡道。為什麼呢?因為於善法懈怠,於惡法放縱,又不知三界如輪轉,只是短暫的停留,所以不能積極的斷煩惱、行善法。
[般若]常在於惡處,上高梁繩上,如是愚癡者,不勤捨離過。
Vinipāta-ucchru yamayaṃ yo nāma-ārohate jagat /
墮落 ? ? 昇 眾生
na ca doṣa-avadheyatvaṃ prakurvanti vimohitāḥ //
不 與 過 應注意 作 愚癡者
nāmā?dāmā,繩。
4.21. dhīrasya kāmaparivarjanaṃ saukhyahetuḥ 對智者而言,捨欲是樂因
etat (tu) paramaṃ saukhyaṃ yat kāmaparivarjanam /
vītakāṃkṣasya dhīrasya gataśokasya tāpinaḥ // Dhs_4.21 //
[日稱]若棄捨五欲,得最上安隱,如諸佛聖人,無貪無憂惱。
什麼是最上的快樂?捨棄五欲,是最上的快樂,也是最安穩的。就像所有覺悟的這些聖人,他們對於五欲不會有貪求,因為已離開希望。由於得不到五欲,內心生起的憂愁與苦惱,也不會有。
[般若]若能捨離欲,是第一精進,離一切希望,則無諸煩惱。
etat (tu) paramaṃ saukhyaṃ yat kāma-parivarjanam /
此 最上 樂 若 欲 棄捨
vīta-kāṃkṣasya dhīrasya gata-śokasya tāpinaḥ //
離 希求 智者 已滅 憂 惱
4.22.munīnāṃ carama-pada-prāpti-phalam 對於諸牟尼而言,得最後道跡的果
tadādimadhyanidhane kalyāṇaṃ kṣemam uttamam /
yad prāpya munayaḥ śrāntāś caranti vigatajvarāḥ // Dhs_4.22 //
[日稱]初中後修習,解脫諸垢染,當得牟尼尊,第一寂靜樂。
為何諸牟尼能得到寂靜樂?在最初、中間、到最後的階段,都很努力的修習出世間善法的八聖道,解脫各式各樣的的貪瞋癡垢穢與染污,所以成為牟尼。因為內心的煩惱己盡的緣故,得到第一、無上、寂靜的安樂。
[般若]彼初中後時,若得佛法已,寂靜修行故,是無煩惱者。
Tad-ādi-madhya-nidhane kalyāṇaṃ kṣemam uttamam /
彼 初 中 後 善 寂靜 無上
yad prāpya munayaḥ śrāntāś caranti vigata-jvarāḥ //
若 已得 牟尼 疲 行 已離 苦惱
4.23.duḥkha-hetavaḥ kāmāḥ 苦的因是諸欲
satkāmajaṃ bhavet saukhyaṃ vinipātagataṃ tu tat /
na hi kāmaviśeṣaṃ ca kiñcid duḥkhavipākajam // Dhs_4.23 //
[日稱]若樂五欲者,則墮於惡趣,彼無別功能,唯招其苦報。
[般若]若得於欲樂,彼樂必破壞,因欲得苦報,知欲非勝法。
五欲有什麼錯?從五欲中所生起的快樂,這樣的樂一定會失去,會破壞。為了獲得五欲,我們做許多業,最後得到的是苦惱的結果。所以知道五欲不是殊勝的事情。
Satkāma-jaṃ bhavet saukhyaṃ vinipāta-gataṃ tu tat /
正 欲 生 應是 樂 墮 去 但 此
na hi kāma-viśeṣaṃ ca kiñcid duḥkha-vipāka-jam //
不 因 欲 差別、勝 與 任何 苦 報 生
4.24. 是故有智人
tasmāt kāmeṣu matimān na lubhyet kathañ cana /
te hi saṃsāraduḥkhānāṃ hetubhūtāḥ sudāruṇāḥ // Dhs_4.24 //
[日稱]是故有智人,於欲何所著?為彼輪迴因,定受諸楚毒。
有智慧的人如何對待五欲?因為,五欲不是殊勝的事情,智者們對於五欲不想要。所以,內心也不樂於其中,也不生起執著。為什智者要這樣處理?因為五欲是生死輪迴的原因,有了這個原因,以後一定會遭受到各式各樣的殘酷的痛苦。
[般若]是故有智者,心不樂於欲,彼則能斷除,生死苦因緣。
tasmāt kāmeṣu matimān na lubhyet kathañ cana /
因此 欲 智者 不 想要 任何
te hi saṃsāra-duḥkhānāṃ hetu-bhūtāḥ sudāruṇāḥ //
彼 因 輪迴 苦 因 是 極苦
4.25. 或住天寶峰
vanopavanaśaileṣu padmākaravaneṣu ca /
vibhrāntās tṛṣṇayā bālāḥ patanti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5 //
[日稱]或住天寶峰,園林淨池沼,由戲妄染著,從彼而墮落。
[般若]山園林等中,或在蓮華林,癡為愛所迷,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在山上、花園、森林中,或是在蓮華池的森林中。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因為內心有渴愛的緣故。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Vana-upavana-śaileṣu padmākara-vaneṣu ca /
林 園 山 蓮華 林 與
vibhrāntās tṛṣṇayā bālāḥ patanti saha daivataiḥ //
所迷 愛 癡 墮 共 天女俱
4.26.śubha-karma-āsakteḥ upadeśaḥ 染著於淨業的教示
kāñcaneṣu (ca) śaileṣu vaidūryaśikhareṣu ca /
kṣīyate hi śubhaṃ karm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6 //
[日稱]天上妙金山,琉璃為峰頂,由造不善業,從彼而墮落。
[般若]或在金山中,或毘琉璃峯,食善業盡已,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或是住在黃金所組成的山上,或是以毘琉璃作為峰的頂。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當自己的善業耗盡之後。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kāñcaneṣu (ca) śaileṣu vaidūrya-śikhareṣu ca /
金 山 毘琉璃 峯 與
kṣīyate hi śubhaṃ karm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盡 因 善 業 你往 共 天女俱
4.27. 天上諸寶樹
kalpavṛkṣeṣu ramyeṣu nadīprastravaṇeṣu ca /
caratastaiḥ śubhaṃ kṣīṇaṃ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7 //
[日稱]天上諸寶樹,清泉相間繞,以貪欲因緣,從彼而墮落。
[般若]隨念可愛樹,或在流水河,遊戲善業盡,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或是在隨順你的心念,就會變現出你所想要的物品的樹林中,或是在可愛河流、泉水中,遊戲、玩樂。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當自己的善業耗盡之後。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Kalpa-vṛkṣeṣu ramyeṣu nadī-prastravaṇeṣu ca /
如意樹 可愛 河 泉 與
caratas taiḥ śubhaṃ kṣīṇaṃ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行 彼 善 盡 你往 共 天女俱
Prastravaṇa? prasravaṇa 泉。
4.28. 天上諸寶坊
bhūmibhāgeṣu ramyeṣu ratnākaravaneṣu ca /
na śubhaṃ te sadā cīrṇ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8 //
[日稱]天上諸寶坊,香海可愛樂,毀戒離諸善,從彼而墮落。
[般若]種種地分處,或於寶林中,不修行善法,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或是住在各式各樣的土地中。或是在各種寶藏林中,遊戲、玩樂。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不能常常修習善業。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Bhūmi-bhāgeṣu ramyeṣu ratnākara-vaneṣu ca /
地 分 可愛 寶藏 林 與
na śubhaṃ te sadā cīrṇ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不 善 彼 常 所行 你往 共 天女俱
4.29. 天上妙音樂
pañcātmakena vīryeṇa manaḥ prahalādakāriṇā /
hatasya gatakālasy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Dhs_4.29 //
[日稱]天上妙音樂,聞已能適意,由樂著廢時,從彼而墮落。
[般若]或五樂音聲,令心樂清涼,貪著故時過,共天女俱墮。
為何會從天而墮落?或是因為天上五種微妙的聲音、或是樂器發出的聲音。聽聞這些妙音樂,令心快樂、清涼。愚癡的凡夫沉迷於在其中,因貪著這些妙音樂的緣故,時間就這樣浪費過去。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他與一起享受五欲的天女們,共同從天而墮於惡趣。
pañcātmakena vīryeṇa manaḥ prahlāda-kāriṇā /
五種 勤 心 歡喜、清涼
hatasya gatakālasya yatasva saha daivataiḥ //
被壞 時間已逝 你往 共 天女俱
4.30.devānāṃ hitānabhijñatā 天不知利益
kāmaṃ saṃsakta manasair nityaṃ viṣayatatparaiḥ /
na jñāyate hitaṃ devair yadamantrāhitaṃ bhavet // Dhs_4.30 //
[日稱]若意生貪著,欲境常現前,無正智思惟,何因獲安樂?
如果心對於欲生起貪著,當欲的境界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就不能以正確、合理的智慧思惟。思惟什麼樣的原因才能獲得究竟的安樂?
[般若]愛欲染心癡,常樂著境界,彼天則不知,利益未來世。
樂於現前的五欲境界有何不對?對於可愛的五欲,內心有染著、癡迷於其中。因心有染著,所以五欲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就會長時間的樂著。就樣子,這些天人根本不知道要利益自己的未來。
kāmaṃ saṃsakta manasair nityaṃ viṣaya-tatparaiḥ /
欲 染著 心 常 境 最上
na jñāyate hitaṃ devair yadamantra-ahitaṃ bhavet //
不 知 利益 天 ? 應修
4.31.devanindā 天神的過失
alpaśiṣṭam idaṃ puṇyaṃ cyavanaṃ samupasthitam /
gantavyam anyatra suraiḥ sukarmaphalabhojibhiḥ // Dhs_4.31 //
[日稱]如童稚無知,豈能修少福,從彼墮落已,自受其業報。
[般若]此餘少福德,臨欲至退時,退已到異處,受自業果報。
天福報盡了會如何?此天的福德剩餘下來的很少,在接近快要從天墮為人的時候。從天退下之後,會到不同的地方,去領受自己業的果報。為何會墮落?因為沒有再累積新的善業,所以受用以前造的善業的福德。這些福受用完之後,就是墮落的時候。
Alpa-śiṣṭam idaṃ puṇyaṃ cyavanaṃ samupasthitam /
少 餘 此 福 退 臨
gantavyam anyatra suraiḥ sukarma-phala-bhojibhiḥ //
到 異處 天 善業 果報 受
4.32. 若人作不善
ye nityaṃ śubhasaṃsaktāḥ kurvanti vā śubhaṃ sadā /
teṣāṃ visadṛśo hetur mūrkhāṇāṃ hi vivartate // Dhs_4.32 //
[日稱]若人作不善,而求於樂果,彼因不相似,愚夫心妄轉。
[般若]若天恒受樂,常作不善業,彼因不相似,癡者住心中。
什麼是天上樂的因?天人長時間的領受五欲的樂,為什麼呢?因為在過去世,自己做許多布施、持戒、修定等的善業。但是,現在成為天人,卻長時間的作不善業。感得天人樂的因是善業,不是不善業,所以是不相似。而這些不善業的種子就安住在愚癡
者的心中。
ye nityaṃ śubha-saṃsaktāḥ kurvanti vā śubhaṃ sadā /
若 常 善 樂著 作 或 善業 常
teṣāṃ visadṛśo hetur mūrkhāṇāṃ hi vivartate //
彼 不相似 因 癡者 因 住
4.33.ke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誰在等待死亡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śubhaśīlatamo 'jñānāḥ sarvadā na parāyaṇāḥ // Dhs_4.33 //
[日稱]於施戒正慧,不起於修習,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對於布施、持戒、合於道理的智慧,內心不能生起對這三種法的精修數習。專心一意的練習,且數數地練習。為什麼不能?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śubha-śīla-tamo 'jñānāḥ sarvadā na parāyaṇāḥ //
善 戒 多 不知 一切時 不 趣向
4.34. 無智迷業果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 na karmavipākasya jñānaṃ roṣavadhe ratāḥ // Dhs_4.34 //
[日稱]無智迷業果,常作諸過惡,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會常常做惡?沒有學習合於道理的智慧。什麼是正慧?就是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或是聞法之後思惟法義所成就的智慧,或是在禪定中觀察法義所成就的智慧。因為沒有智慧,就是沒有業果智慧,不了解有業有果,對於業果有所疑惑。因此,常常的作各式各樣的有罪過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ye na karma-vipākasya jñānaṃ roṣa-vadhe ratāḥ //
若 不 業 果 知 瞋 害 樂
4.35. 為貪火燒然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prajñāpayanti na samās tṛṣṇāgniparivāritāḥ // Dhs_4.35 //
[日稱]為貪火燒然,不知輪迴苦,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貪心有什麼過失?這個人的貪心生起的時候,就像整個人被火所燒一樣。由於貪火的活動,令心沒有智慧,而無法知道貪心如何引導自己到苦惱的世間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prajñāpayanti na samās tṛṣṇā-agni-parivāritāḥ //
指示 不 ? 貪 火 所圍繞
4.36.由情愛所鍾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viprayogakṛtaṃ duḥkhaṃ ye na paśyanti dāruṇam // Dhs_4.36 //
[日稱]由情愛所鍾,生別離苦惱,愚人當爾時,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別離會生起苦惱?由於對於某些人、事、物有情感、有愛著,這些是自己情與愛所專注的對象。當出現必須與這些一一分離的時間,內心會生起苦惱的境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viprayoga-kṛtaṃ duḥkhaṃ ye na paśyanti dāruṇam //
別離 所作 苦惱 若 不 見 粗顯
4.37. 不厭怖輪迴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strījanāsaktahṛdayā na vindanti punarbhavam // Dhs_4.37 //
[日稱]不厭怖輪迴,心馳於色境,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眾生的心為什會奔向色的境界呢?因為對生死輪迴,不知道生起厭惡,不會怖畏。什麼是輪迴?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展轉在六道之中生死,就像車輪的旋轉,沒有停止的時候,也可以稱為輪轉,或流轉。什麼是流?相續不斷。什麼是轉?生起。一切有為法的因與果,就是相續不斷而生起。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strījana-āsakta-hṛdayā na vindanti punarbhavam //
女人 染著 心 不 知 後有
4.38. 生病難憂怖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vipattivyādhiśokebhyo nodvijanti kathañcana // Dhs_4.38 //
[日稱]生病難憂怖,而不能厭患,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麼不厭患病難?於在生死輪迴中,雖然遭遇到疾病、災難、憂愁等令人苦惱、怖畏的情況,而不能夠生起厭惡,不認為是過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vipatti-vyādhi-śokebhyo na udvijanti kathañcana //
災難 疾病 憂 不 厭患 一點點
4.39. 為彼惡知識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 pāpamitrasaṃsarga prakurvanti mahārūṣam // Dhs_4.39 //
[日稱]為彼惡知識,趣輪迴險道,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麼不能與惡友相往來?因為與那位惡友、惡師相往來,逐漸地會趣向生死輪迴這條危險的道路。什麼是惡知識?就是說有罪惡、有過失的法,以及錯誤的法,使令人身心都陷入煩惱的道路。為人所知之惡人。什麼是知?聽聞他的名稱為知。什麼是識?看見他的形貌為識。或是說看見他的形貌為知,看見他的心性為識。什麼是惡知識的相貌?第一種,他的內心懷有怨恨的心,在外表上,卻勉強自己表現出很友善。第二種,在人的面前說好聽的話,在人的背後說不好聽的話。第三種,當你有急難的時候,在人的面前表現出很憂愁、苦惱,但是在背後,卻很歡喜你遭遇到這種苦難。第四種,稍微的侵犯到他,就非常憤怒。第五種,看見別人有緊急的事情,就躲避開,不幫忙。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ye pāpa-mitra-saṃsarga prakurvanti mahārūṣam //
若 惡 友 親近 作 大苦
4.40. 心起邪思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bhāvitaṃ cetasā yair na na ca tattvapraveśitā // Dhs_4.40 //
[日稱]心起邪思惟,違背於正理,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錯誤的思惟有什麼過失?心生起錯誤思惟,會與正確的道理相違反背離。什麼是邪思惟?於不應該思惟的地方,而勉強地去思惟。哪些是不應思惟?第一種,思惟永恆不變的我,在三世的情況。第二種,思惟這個器世間是恆常?是斷滅?有邊際?無邊際?第三種,思惟有情的五蘊,五蘊本身就是我?離開五蘊有一個我?第四種,思惟諸佛以及諸佛的境界,就是如來滅後,是有?是無?為什麼這些都不應該思惟?因為這不是思惟的所緣境,或是因為這件事沒有。如果你勉強思惟這些事,有何過失?你沒有什麼收穫,只有讓你的心愈來愈迷惑不穩定。這樣思惟只能引發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能斷煩惱,與事情的真相不符合。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bhāvitaṃ cetasā yair na na ca tattva-praveśitā //
所修 心 若 不 不 與 真實 已入
4.41.自行於非法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na sarvāsva vasthāsu saṃsārabhayabhīravaḥ // Dhs_4.41 //
[日稱]自行於非法,作生死怖畏,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作不合道理的事有什麼過失?因為親近惡友,聽聞不正確的道理,內心也常常這樣思惟、觀察,進一步自己就會主動的去作這些不正確的事情,違法的事情。當你作這些非法的事情的時候,就是在給自己的生死輪迴中,製造恐怖,令自己害怕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yena sarvāsv avasthāsu saṃsāra-bhaya-bhīravaḥ //
若 一切 處 輪迴 怖 畏
4.42. 常發染污言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kāryākāryeṣu ye nityaṃ na subhāṣitacetasaḥ // Dhs_4.42 //
[日稱]常發染污言,心寧知罪福,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常說染污的話有什麼過失?什麼是染污?就是煩惱。當你在說話的時候,常常與不善的法相應,常常與不善的心理活動相結合。這樣的話,你的心如何能知道什麼是有罪過?什麼是有福德?就是內心有煩惱的時候,就不能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以所說、所作,就與煩惱相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kārya-akāryeṣu ye nityaṃ na subhāṣita-cetasaḥ //
應作 不應作 若 常 不 善所說 心
4.43. 由慣習貪愛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 na tattvadhiyo nityaṃ sarvabhūtahite ratāḥ // Dhs_4.43 //
[日稱]由慣習貪愛,不樂真實法,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為什麼不歡喜真實法?由於內心經常的生起貪愛心,所以變成了自己的習慣,自己的習性。自然而然,就很容易傾向於五欲,而不樂於真實的法。什麼是真實的法?就是四聖諦。什麼是四聖諦?苦、集、滅、道這四種真理。為什稱為聖諦?這四種是為聖者所見到的真實道理,故名聖諦。什麼是苦聖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簡單的說就是一切的五取蘊本身就是苦。什麼是集聖諦?整體而言就是愛。個別而言,或是對生命體的愛,或是對生命體外的境界的愛。已經得到五欲會有歡喜、貪著、也有愛染不捨。尚未得到的五欲,內心會歡喜、快樂、愛著,渴望獲得。什麼是滅聖諦?就是斷除、滅盡這些愛,使令他沒有一點點剩餘。什麼是道聖諦?就是八支等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般若]為欲所迷惑,唯食而待死,若不能諦知,不能利眾生。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ye na tattva-dhiyo nityaṃ sarva-bhūta-hite ratāḥ //
若 不 真如 知 常 一切 眾生 利益 樂
慣習
1.又作串、慣、遦,三形同。爾雅:串亦習也。杜註左傳云:慣亦習也。說文作遦云習也。古字也。從辵貫聲。經文有本作串俗字也,非正體也。
2.爾雅:言久習於事,曰慣。
4.44. 於己求快樂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ye śarīra sukhārthena dharma hiṃsanti mohitāḥ // Dhs_4.44 //
[日稱]於己求快樂,於法生損壞,愚癡著欲人,為死所吞噉。
什麼樣的人會被死亡所吞食?只是為自己求快樂會有什麼過失?所作所為,僅只是想讓自己得到快樂,就可能不顧一切,用非法手段取得所要的。這樣就等於破壞正確的法,破壞正確的事情就是愚癡。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愚癡的人染著於五欲,最後為死亡所吞食。
[般若]為欲所迷惑,唯食而待死,若為身樂故,壞法是愚癡。
bhuktvā mṛtyuṃ pratīkṣante te janāḥ kāmamohitāḥ /
食已 死 待 彼 眾生 欲 所迷
ye śarīra sukha-arthena dharma hiṃsanti mohitāḥ //
若 身 樂 為 法 壞 愚癡
4.45.paṇḍita-lakṣaṇam 智者的相貌
ekāntamanasā nityaṃ śubhaṃ kāryaṃ prayatnataḥ /
aśubhaṃ ca sadā varjyam etat paṇḍitalakṣaṇam // Dhs_4.45 //
[日稱]當專注一心,常修持淨業,棄捨諸不善,是名為智者。
[般若]一切時一心,常勤修善業,捨離不善者,此是智慧相。
有智慧的人有什麼特相呢?一切的時間,任何時候,心裡面想的就是努力地修習善業,捨離不善業。什麼是善業?十善業。就是善的行為、活動,就是能夠招感可愛的人天異熟果報的身、口、意業。為什麼會有善業?學習佛法之後,隨順佛陀所教的道理,作意、觀察、思惟,就容易去造善業。或是學習者如其真實的了知所緣慮的境界是無常、苦、無我,也容易造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十不善業。就是不善的行為、活動,就是能夠招感不可愛的三惡趣異熟果報的身、口、意業。這就是有智慧的人的相貌。
Ekānta-manasā nityaṃ śubhaṃ kāryaṃ prayatnataḥ /
一向 心 常 善 業 勤修
aśubhaṃ ca sadā varjyam etat paṇḍita-lakṣaṇam //
不善 與 常 捨離 此 智慧 相
4.46.vinipāta-sādhanāni 成就墮落
kṣayaṃ yātaṃ ca yat śīlaṃ spṛṣṭvā yaḥ samupāgataḥ /
pramādāvañcito 'vaśyaṃ vinipāto bhaviṣyati // Dhs_4.46 //
[日稱]若諸天著樂,不樂修施戒,常生放逸心,決定當墮落。
[般若]放逸不持戒,食本前業盡,以放逸行故,不久退天處。
為什麼會從天墮落?第一個原因是放逸,什麼是放逸?放縱欲望,不留意應修的善事及應防之惡事。第二個原因是不持戒,對於所接受的戒法,不能保持不犯。第三個原因是以前造作的善業,已耗盡,由這些善業帶來的福德,因為善業已用完,所以福也盡。因為放縱自己,不修善業,不妨惡業。所以,過去善業已盡,現在善業未作,這位天人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從天的地方,退落下來。
kṣayaṃ yātaṃ ca yat śīlaṃ spṛṣṭvā yaḥ samupāgataḥ /
盡 已去 與 若 戒 已觸 若 已到達
pramāda-avañcito 'vaśyaṃ vinipāto bhaviṣyati //
放逸 向下 決定 墮落 當
4.47.viṣayiṇaḥ parivartana-śīlatā na tu viṣayāṇām
gatā gacchanti yās yanti deveśāś caiva sarvataḥ /
tiṣṭhanti śikhare ramye nānāratnavibhūṣite // Dhs_4.47 //
[日稱]復有天寶山,諸珍所嚴瑩,琉璃以為峰,與須彌相稱。
又有天上的寶山,這座山是由種種珍貴的寶石所裝飾而光潔透明。又以琉璃來裝飾山的頂峰,足以與須彌山相對應。
gatā gacchanti yāsyanti deveśāś ca eva sarvataḥ /
已去 去 將去 天王 與 唯 一切
tiṣṭhanti śikhare ramye nānā-ratna-vibhūṣite //
住 峰 妙 種種 寶 所裝飾
4.48. 彼天或初生
vaidūryaśikharā ramyās tathānye vanamālinaḥ /
viṣayās tādṛśā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48 //
[日稱]彼天或初生,現住及將沒,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毘琉璃山峯,園林等可愛,山等常不動,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以琉璃來裝飾山的頂峰,花園、樹林等可愛的境界,以及山、谷、巖等。這些境界停留的時間很長,類似一點都不動一樣,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Vaidūrya-śikharā ramyās tathā anye vana-mālinaḥ /
毘琉璃 峰 可愛 如是 餘 林 花圈
viṣayās tādṛśā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境 類似 唯 人 但 轉
4.49. 其地悉嚴淨
vanopavanaramyāṇi bhūmibhāgāni sarvaśaḥ /
tiṣṭhanty avikalāny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49 //
[日稱]其地悉嚴淨,林木起涼風,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園林甚可愛,地處亦如是,恒爾住不壞,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花園、樹林等甚可愛、極可愛,土地所在的地方也如是可愛。這些境界停留的時間很長,安住不動,沒有敗壞。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Vana-upavana-ramyāṇi bhūmi-bhāgāni sarvaśaḥ /
林 小森林 可愛 地 分 如是
tiṣṭhanty avikalāny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住 不壞 唯 人 但 轉
4.50. 有妙蓮花池
vaidūryamayanālāni kāñcanāni viśeṣataḥ /
padmākarāṇi tāny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50 //
[日稱]有妙蓮花池,金葉琉璃幹,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毘琉璃為莖,真金甚可愛,此蓮花常爾,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那些極可愛的蓮花池,以毘琉璃為莖,以真金為葉。這些境界停留的時間很長,安住不動,沒有敗壞。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Vaidūrya-maya-nālāni kāñcanāni viśeṣataḥ /
毘琉璃 為 莖 真金 殊勝
padmākarāṇi tāny eva janas tu parivartate //
蓮花池 彼 唯 人 但 轉
4.51. 有清勝河流
sarāṃsi sarito ramyāḥ pakṣisaṅghair nirantaram /
tathaivāvikalā hy ete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51 //
[日稱]有清勝河流,珍禽悉翔集,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河池可愛樂,多諸鳥莊嚴,常如是不闕,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那些極可愛的池與河流,常有許多各式各樣的鳥類匯聚在一起。這些境界常保持如此,沒有缺少。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sarāṃsi sarito ramyāḥ pakṣi-saṅghair nirantaram /
湖 河 可愛 鳥 集 常
tathā eva avikalā hy ete janas tu parivartate //
如是 唯 不闕 因 彼 人 但 轉
4.52. 有上妙輦輿
vimānāni rathāś caiva harmyāṇi ca tathaiva ca /
tiṣṭhanty avikalā hy ete janas tu parivartate // Dhs_4.52 //
[日稱]有上妙輦輿,層樓極高勝,若生放逸心,於彼而流轉。
[般若]堂殿常不異,枸欄亦如是,常爾不破壞,諸天轉不停。
誰在不停的變動?天人所住的宮殿與欄杆等都長時間的沒有改變。這些境界常保持如此,沒有破壞。但是諸天人卻因為善業耗盡,將要捨此,而轉生於他趣,一直的不能停下來。
vimānāni rathāś ca eva harmyāṇi ca tathā eva ca /
堂殿 車 與 唯 樓閣 與 如是 唯 與
tiṣṭhanty avikalā hy ete janas tu parivartate //
住 不壞 因 彼 人 但 轉
輦輿,輦ㄋ〡ㄢˇ,人拉的車。輿ㄩˊ,車。
1.輦,人挽車也。今王者所乘也。車無輪曰輿。亦總稱車曰輿。
2.杜注左傳云:駕人曰輦。說文:人輓車也,在車前引也。文字集略云:輿,載也。說文:車,輿也。此是古今之正形。
枸欄,鈎欄或作闌。說文云:門遮也。欄、闌皆得也。劉瓛注周易曰:鈎而引之也。說文:曲也。從金勾聲。考聲:闌以木遮門也。
4.53. 如是流轉相
parivartanaṃ lokasya viṣayair vañcitasya ca /
tathāpi nāmalokasya nodvego hṛdi jāyate // Dhs_4.53 //
[日稱]如是流轉相,皆由迷欲境,云何說名人,心不生厭捨?
[般若]為境界所誑,世間如是轉,云何此處天,心不生厭離?
天人為何不生厭離?被外在器世間的種種境界所欺騙,以為世界是恆常不變異。這些天世間的人,因為迷於這些境界,放逸不修善止惡,所以輪轉於生死中。在這個地方的天人,為何內心不會生起厭離呢?
parivartanaṃ lokasya viṣayair vañcitasya ca /
轉 世間 境界 所誑 與
tathā api nāmalokasya na udvego hṛdi jāyate //
如是 也 名世界 不 厭離 心 生
4.54. 樂習放逸行
abhyāsena kharī bhūtaṃ cittaṃ saṃsāracāriṇam /
yena manye mahad duḥkhaṃ hṛdaye naiva vartate // Dhs_4.54 //
[日稱]樂習放逸行,則增長輪迴,於此不遠離,當受大苦惱。
[般若]心行於生死,以久習故堅,如是受大苦,而猶不覺知。
為何不覺知苦?心長時間的行動於生死中,因為久遠以來薰習的緣故,所以對於生死 染著,變成很堅固。雖然這樣的遭受很大的痛苦,而猶然不覺察這是苦,所以也不知道尋求出離。
abhyāsena kharī bhūtaṃ cittaṃ saṃsāra-cāriṇam /
習 堅 已成 心 生死 行於
yena manye mahad duḥkhaṃ hṛdaye na eva vartate //
若 ? 大 苦 心 不 唯 轉
4.55. 屠者縛群畜
śūlikena yathā baddhāḥ paśavo gṛhapañjare /
ekaikaśo vinaśyanti śeṣāṇāṃ nāsti sambhramaḥ // Dhs_4.55 //
[日稱]屠者縛群畜,皆不令馳散,眷屬累於身,何由能免脫?
[般若]如屠兒縛羊,置之於欄中,一一取而殺,餘者不生怖。
為何不生起恐怖的心?猶如屠夫繫縛羊,將牠放置於圍欄之中,然後一個一個,逐一的抓取之後,殺死牠,其餘的羊卻不知道生起恐怖。看見別的羊被殺,好像事不關己,卻不知道接下來的就是自己。死神也如此的對待眾生,也是如此逐一地帶走,但是其餘眾生也如同這些羊一樣,不知下一個就是自己。
śūlikena yathā baddhāḥ paśavo gṛha-pañjare /
屠兒 如 縛 羊 置 籠中
ekaikaśo vinaśyanti śeṣāṇāṃ na asti sambhramaḥ //
一一 殺 餘者 不 是 慌張
4.56. 又彼諸天眾
sukhāya kāminām eva iyaṃ bhūmir avasthitā /
cyutāś caivopapannāś ca tathāmī bāliśāḥ surāḥ // Dhs_4.56 //
[日稱]又彼諸天眾,常著諸欲樂,不知生滅因,彼天如愚者。
為何說那些天人就像愚癡的人一樣?又那些眾多的天眾,常常染著各式各樣的五欲,而且在這裡獲得快樂。但不知道這一切是因緣生與因緣滅,剎那生與剎那滅。因為不知道生與滅的原因,所以說那些天人就像愚癡的人一樣。
[般若]此處凡癡天,有已退今生,放逸行眾生,如羊屠者殺。
為何就像羊一樣?在這地方住的凡夫愚癡的天人,有些人已經從天退到下界,有些人現在已經出生。而看到這樣的情況,卻不知積極的修善斷惡。反而行於五欲中,這些天人就像羊一樣,等待被屠夫所殺。
sukhāya kāminām eva iyaṃ bhūmir avasthitā /
樂 欲 唯 此 地 已住
cyutāś ca eva upapannāś ca tathā āmī bāliśāḥ surāḥ //
已滅 與 唯 已生 與 如 不熟 愚者 天
4.57.viṣaya-unmukhānāṃ maraṇa-anabhijñatvam 對境期待的人,對於死亡的無知
pramādāya hatāḥ sattvā mṛtyuḥ kṣaṇikaduḥkhadaḥ /
nāvabuddhayanti maraṇaṃ paśuvad vītasambhramāḥ // Dhs_4.57 //
[日稱]如是彼眾生,為放逸牽縛,極增上愚癡,至死無醒悟。
[般若]自死不覺知,如羊不怖畏,若天覺知死,不應行放逸。
為何像羊一樣不恐怖?自己也會死亡,這件事不能覺察知道,就會像羊不知道恐怖,不知道害怕。如果天人覺察知道自己也會死亡,就不會在適合修善行的時刻,放縱自己在五欲中。
pramādāya hatāḥ sattvā mṛtyuḥ kṣaṇika-duḥkha-daḥ /
放逸 所殺 眾生 死 剎那 苦 給
na avabuddhayanti maraṇaṃ paśuvad vīta-sambhramāḥ //
不 覺知 死 如羊 不 怖畏
4.58. 心常造諸惡
te paścād dīrghamanasaḥ kālasya vaśam āgatāḥ /
paścāt tāpamayo vahnir dhakṣyate niṣpratikṣayaḥ // Dhs_4.58 //
[日稱]心常造諸惡,為死所降伏,欲火鎮燒然,徒增於後悔。
[般若]彼常如是意,為時所催驅,後為悔火燒,無有能救者。
為何會後悔呢?他們長時間的這樣放縱心在五欲中,每天少一天,每天少一天,逐漸的時間就沒有了,就像每天都被時間所催促、所驅趕,最後進入死亡。之後,就懊惱後悔,為何不善用時間於善法中?然而,這時候沒有人能救他。為何呢?因為沒有累積善法,也沒有時間去修善法。
te paścād dīrgha-manasaḥ kālasya vaśam āgatāḥ /
彼 後 常 意 時 自在 來
paścāt tāpa-mayo vahnir dhakṣyate niṣpratikṣayaḥ //
後 悔 所成 火 將燒 無有能救者
4.59. 由樂行非法
dāruṇaṃ niṣpratīkāram avaśyaṃ rūpadehinām /
maraṇaṃ kālavaśagaṃ tad viditvāgamaṃ caret // Dhs_4.59 //
[日稱]由樂行非法,決定入輪迴,於彼命終時,極怖無捄度。
[般若]惡不可得避,眾生決定受,後到於死時,知已寂靜行。
惡毒不可避免,應該如何處理?令人苦惱、怖畏、殘害的惡事是不可能得以避開,造惡業的眾生是決定要去接受。最後,在死的時候,這些惡業就有自在力,能掌控生命前往苦惱的世界。知道這樣的道理之後,應該依照佛陀的教法,向著煩惱與苦的寂靜修行。
dāruṇaṃ niṣpratīkāram avaśyaṃ rūpa-dehinām /
惡毒 不可得避 決定受 色 眾生
maraṇaṃ kāla-vaśagaṃ tad viditvā āgamaṃ caret //
死 時 得自在 此 知已 聖典 行
捄ㄐ〡ㄡˋ,同救,救援。
4.60. viprayoga-antāḥ sarve saṃyogāḥ 一切合會以分離結束
samāgamāḥ priyāloke viyogāś cāpriyāḥ sadā /
saṃyogo viprayogānto dharmateyaṃ sanātanā // Dhs_4.60 //
[日稱]不思擇善法,常樂於歡聚,倐爾忽乖違,則受別離苦。
[般若]世間愛和合,不愛於別離,和合必有離,世間法如是。
什麼是世間的法則?在這個世間中,歡喜和合相聚,卻不歡喜別離。但是和合相聚,是必定要分離,就是以分離為邊,以分離來結束,這是世間恆常的法則。
samāgamāḥ priyā-loke viyogāś ca apriyāḥ sadā /
和合 愛 世間 別離 與 不愛 常
saṃyogo viprayogānto dharmatā iyaṃ sanātanā //
和合 以離為邊 法性 此 常
4.61. 晝夜促壽命
kṣaṇe lave muhūrte ca divārātrau tathādhvani /
maraṇaṃ cintayed dhīras tasya nāsti pratikriyā // Dhs_4.61 //
[日稱]晝夜促壽命,在須臾頃刻,死怖若現前,應知無能免。
[般若]一念及須臾,晝夜常不離,智者常念死,無有逃避處。
應該如何思考死?在每一剎那、每一須臾、每一頃刻、每一晝夜,在這些時間中,死恆常也沒有離開。有智慧的人常要思惟死亡,在三界中,是沒有可以逃避死亡的地方。
kṣaṇe lave muhūrte ca divā-rātrau tathā-dhvani /
剎那 臘縛 牟呼栗多 與 日 夜 如是 時
maraṇaṃ cintayed dhīras tasya nāsti pratikriyā //
死 應思 智者 彼 無有 預防
時極短者,謂剎那也(*0.0002222222分)。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0.02666667分),六十呾剎那為一臘縛(*1.6分),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48分),五牟呼栗多為一時(*4小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
4.62. gatakalmaṣā eva śāntim adhigacchanti 離諸塵垢,獲得寂靜
smṛtim agnyāṃ praśaṃsanti yeṣāṃ maraṇasaṃbhavā /
śreyasaikaparāṃ śānti prayāntiṃ gatakalmaṣāḥ // Dhs_4.62 //
[日稱]智者覩生滅,則興於嗟歎,捨放逸愚癡,得離垢清淨。
[般若]念死最殊勝,諸念無與等,修行得寂滅,永離諸塵垢。
為什麼念死最殊勝?思惟死亡是最殊勝的法門,在眾多的憶念法中,沒有可以與他相等。為什麼?在死亡的面前,沒有人可躲避。在這樣的思惟下,會督促自己,向著苦與煩惱寂滅修行,永遠捨離各式各樣的塵垢。
smṛtim agnyāṃ praśaṃsanti yeṣāṃ maraṇa-saṃbhavā /
念 火 稱讚 若 死 生起
śreyasaikaparāṃ śānti prayāntiṃ gatakalmaṣāḥ //
最殊勝 寂滅 向...行 永離諸塵垢
agnyāṃ?agrāṃ 最殊勝。
4.63. 觀自他滅相
mṛtyor artham anusmṛtya doṣo 'yaṃ kasya sammataḥ /
nirdoṣaṃ hi manaḥ sarvaṃ śāntaṃ bhavati nityaśaḥ // Dhs_4.63 //
[日稱]觀自他滅相,何容造諸惡,若心離過失,當獲寂靜樂。
[般若]若有念死畏,則不起心惡,心離一切過,當得寂滅處。
為什麼念死可得寂滅?這個人思惟死亡的必然性、不可避免,因此生起恐怖的心情,就不容易令心生起貪瞋癡等過失。當心捨離一切貪瞋癡過失的時候,將會到達苦滅的地方。
mṛtyor artham anusmṛtya doṣo 'yaṃ kasya sammataḥ /
死 道理 隨念之後 過 若 何 所思
nirdoṣaṃ hi manaḥ sarvaṃ śāntaṃ bhavati nityaśaḥ //
離過 因 心 一切 寂滅 是 常
4.64. 不放逸最勝
tathāgataiḥ apramādaparaṃ śreṣṭham uktam
apramādaparaṃ śreṣṭham idam uktaṃ tathāgataiḥ /
yan mṛtyoḥ smaraṇaṃ nityam aśubhānāṃ ca varjanam // Dhs_4.64 //
[日稱]不放逸最勝,是如來所說。人若悟無常,則捨諸不善。
[般若]不放逸勝果,世尊如是說,若常念死畏,則離諸不善。
不放逸有何好處?不放縱自己於五欲中,常修習善法,捨棄惡法,可以得到最殊勝的涅槃果,世尊是這樣的說。如果常思惟死亡,內心生起恐怖的情緒,就會積極捨棄不善法,不放逸的修習善法。
Apramāda-paraṃ śreṣṭham idam uktaṃ tathāgataiḥ /
不放逸 上 勝 此 所說 如來
yan mṛtyoḥ smaraṇaṃ nityam aśubhānāṃ ca varjanam //
若 死 念 常 不善 與 離
// iti parivartavargaścaturtha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