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8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
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
一法不成就,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
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
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成就不成就,如是,知不知、親不親、明不明、識不識、察不察、量不量、覆不覆、種不種、掩不掩、映翳不映翳亦如是。
如是知,如是,識、解、受、求、辯、獨證亦復如是。
如貪,如是,恚、癡、瞋、恨、呰、執、嫉、慳、幻、諂、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下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欲愛、瞋恚、睡眠、掉悔、疑、惛悴、蹁蹮、贔屓、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不堪任滅色作證。
「何等為一法?所謂惱苦。
以惱苦映翳故,不堪任於色滅盡作證,不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何等一法?謂:惱苦。
此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復次、隨煩惱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廣說諸雜穢事。當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貪,名貪不善根。瞋、癡亦爾。若瞋恚纏,能令面貌慘裂奮發,說名為忿。內懷怨結,故名為恨。隱藏眾惡,故名為覆。染污驚惶,故名熱惱。心懷染污,不熹他榮,故名為嫉。於資生具深懷鄙吝,故名為慳。為欺罔彼,內懷異謀,外現別相,故名為誑。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諂。於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無慚。於所作罪,望他不恥,故名無愧。於他下劣,謂己為勝;或復於等謂己為等,令心高舉,故名為慢。於等謂勝,於勝謂等,令心高舉,故名過慢。於勝謂勝,令心高舉,名慢過慢。妄觀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於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於多勝中,謂己少劣,令心高舉,名下劣慢。實無其德,謂己有德,令心高舉,故名邪慢。心懷染污,隨恃榮譽,形相疏誕,故名為憍。於諸善品不樂勤修,於諸惡法心無防護,故名放逸。於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謙敬,說名為傲。若煩惱纏,能令發起執持刀杖、鬥訟違諍,故名憤發。心懷染污,為顯己德,假現威儀,故名為矯。心懷染污,為顯己德,或現親事,或行軟語,故名為詐。心懷染污,欲有所求,矯示形儀,故名現相。現行遮逼,有所乞丐,故名研求。於所得利,不生喜足,悅獲他利,更求勝利,是故說名以利求利。自現己德,遠離謙恭,於可尊重而不尊重,故名不敬。於不順言,性不堪忍,故名惡說。諸有朋疇,引導令作非利益事,名為惡友。耽著財利,顯不實德,欲令他知,故名惡欲。於大人所,欲求廣大利養恭敬,故名大欲。懷染污心,顯不實德,欲令他知,名自希欲。於罵反罵,名為不忍。於瞋反瞋,於打反打,於弄反弄,當知亦爾。於自諸欲,深生貪愛,名為耽嗜。於他諸欲,深生貪著,名遍耽嗜。於勝於劣,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於諸境界深起耽著,說名為貪。於諸惡行深生耽著,名非法貪。於自父母等諸財寶,不正受用,名為執著。於他委寄所有財物,規欲抵拒,故名惡貪。妄觀諸行為我我所,或分別起,或是俱生,說名為見。薩迦耶見為所依止,於諸行中發起常見,名為有見。發起斷見,名無有見。當知五蓋,如前定地已說其相。不如所欲,非時睡纏之所隨縛,故名登瞢。非處思慕,說名不樂。麤重剛強,心不調柔,舉身舒布,故曰頻申。於所飲食不善通達,若過、若減,是故名為食不知量。於所應作而便不作,非所應作而更反作,如所聞思修習法中,放逸為先,不起功用,名不作意。於所緣境,深生繫縛,猶如美睡隱翳其心,是故說名不應理轉。自輕蔑故,名心下劣。為性惱他,故名抵突。性好譏嫌,故名諀訿。欺誑師長、尊重、福田及同法者,名不純直。身、語二業皆悉高疏,其心剛勁,又不清潔,名不和軟。於諸戒、見、軌則、正命,皆不同分,名不隨順同分而轉。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心懷憎惡,於他攀緣,不饒益相,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恚尋思。心懷損惱,於他攀緣惱亂之相,起發意言,餘如前說,名害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親戚,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親里尋思。心懷染污,攀緣國土,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國土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自義,推託遷延,後時望得,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不死尋思。心懷染污,攀緣自他,若劣、若勝,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名輕蔑相應尋思。心懷染污,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愁、歎等事,如前應知。
[解]復次,什麼是隨煩惱?有二種意思,第一、若是根本煩惱、若是隨煩惱,一切煩惱都可以總說為隨煩惱,因為展轉互相隨逐而生起。根本煩惱,就是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隨煩惱,就是忿、恨,這樣如下詳細說明種種參雜污穢的事情。第二、扣除根本隨眠,其餘皆名為隨煩惱。
1)應當知道,在這裡,貪能夠生起一切不善法,所以稱貪為不善根。瞋、癡也是這樣。
2)若是瞋恚現行的時候,能令面貌慘裂、怒氣盈滿,說名為忿。什麼是忿?別人當面對自己說些不太合適、沒有什麼利益的話,心理上就憤發,氣不過,當面就生氣。用刀、用槍等,向對方施加暴行。
3)內心懷有怨結,故名為恨。什麼是恨?以忿為先之後,心裡上結一個怨,永久不捨掉、沒有放棄。恨了以後,這口氣忍不下來,下次碰到機會的話,就要報復。
4)隱藏種種惡,故名為覆。什麼是覆?自己違犯過失以後,隱藏起來,不要使人家知道。為了覆藏、隱蓋自己所犯的罪過,別人真正要教誨、教導,使他懺悔得清淨的時候,他不肯發露、不承認。要面子,怕人知道,這個覆是屬於愚癡的一分,是一種愚癡相。什麼是覆罪的作用?不發露、不懺悔,這個罪永久在心裡,有時候想起來,生起懊悔心,良心不安。
5)內心染污,驚懼惶恐,故名熱惱。什麼是惱?以這個忿、恨為先,引起一種要損害對方的心理。表現在外面的是發起一種很粗暴,很壞的話。等於侵犯他、侵陵他、損害對方。如果是單單放在心裡生生氣,還是忿;假使過了,永久不忘,就是恨;當下就發出脾氣、罵人等,這個心理更強化,叫惱。什麼是暴惡言?話說出來像刀一樣的刺,傷害對方,或是漫罵,毫無理性的大吵大鬧。什麼是惱的作用?以惱引發說這個話,使對方心理上憂苦,心理上不得安穩。一方面使人憂苦、不安穩,一方面使自己憂苦、不安穩,都是依惱而引起。或者還可以發生一種非福、罪惡、有罪的身體上行為的行動,或者單是語言方面,發生一種罪行。還可以引起惡名稱這一種不好的結果。
6)心存染污,對於別人的好事情,心理不歡喜,故名為嫉。什麼是嫉妒?對於別人的好事情,心理嫉妒。為什麼要嫉呢?無非是為名、為利,所以對於別人盛的時候,心理上忍不下來,妒忌心就生起來。嫉心有什麼作用呢?實際上自己心裡起種種的憂苦。
7)對於生活所需要的資具,內心存有吝嗇,故名為慳。什麼是慳?捨不得布施,與布施恰恰相違反,內心吝惜。就是對於金錢種種,因為心理上生吝惜,所以不能夠布施,這個就叫做慳。心理上偏在執著利養以及利養的工具。什麼叫利養呢?利,是經濟方面的東西,可以養我們身體的,穿的、吃的、用的種種,可以滋養我們,能維持我們生活,叫做利養。及獲得利養所需要的眾具。所以對經濟方面捨不得,對於這些經濟工具捨不得,是屬於貪的一分。什麼是慳的作用?慳吝心一發展起來,心沒有滿足。什麼是無厭足?由於慳吝故,用不到的東西,還是永遠保持在那裡,愈積愈多。
8)為了欺騙蒙蔽他人,內心懷有不同的計謀,外在表現出別的樣子,故名為誑。什麼是誑?就是對於別人矯妄,虛詐表現,沒有功德表現好像有功德,是屬於貪的一分。什麼是誑的作用?邪命很多都是從誑來的。
9)內心不是正直,有錯誤不會表明出來,不會顯發出來,知解與行事都是邪曲,不正不直,故名為諂。什麼是諂?掩飾自己,怕人知道,把犯的錯誤隱藏在裡面,這一種心是歪曲不直的。為什麼要這樣子?為了執著名利,所以就諂曲,掩飾自己的過失。貪這個名利,是貪;不用正當的方法解決,是愚癡。什麼是諂的作用?有諂心,不受教誨,不但不承認,還用個方法來掩飾。另外,因為他有罪,不肯老老實實的發露、歸依懺悔,所以是不能教化的人,用不著教。
10)對於自己所作的罪過,望向自己不會羞恥,故名無慚。什麼是無慚?對於所做的罪過,因為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真理,不尊重道德,所以沒有羞恥心。
11)對於自己所作的罪過,望向他人不會羞恥,故名無愧。什麼是無愧?不管社會上批評,不顧外面的輿論,不生羞恥心。無慚、無愧,就是對於罪惡不生羞恥心,不知道羞恥。各式各樣的煩惱及隨煩惱,無慚、無愧都在裡面,同時而有的。
12)七慢
a)於他下劣,謂己為勝;或復於等謂己為等,令心高舉,故名為慢。什麼是慢?不如我的,我曉得我比你好;或者是同我一樣的,我知道你會我也會,可是心裡起慢心,內心的想法是你不如我、我比你好,或者你會,我還不是也會。
b)於等謂勝,於勝謂等,令心高舉,故名過慢。什麼是過慢?你會我也會、你好我也好,可是卻說我比你好,心想我比你高明一點、要好一點。或者,明明他比我好,卻說我們差不多,還是心理上生起高傲的心。
c)於勝謂勝,令心高舉,名慢過慢。什麼是慢過慢?明明別人比自己好,卻說自己比對方好,這樣的心理上的高傲,叫做慢過慢。
d)妄觀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故名我慢。什麼是我慢?在這個五取蘊上,可能執著色是我,或者是受是我,或者是想是我、行是我、識是我,隨便執著一種是我。或者是色是我所,或者是受是我所,在五蘊之中,隨便執著一種是我所。因我而生起的慢,普通叫自尊心,就是好像自己比別人好,自己要尊重自己的心理,這就是我慢。
e)於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什麼是增上慢?根本沒有得到這種增上,這種好的法,自以為我已經得到,就自以為比人家高多。什麼是增上?就是殊勝所證之法,就是初果乃至阿羅漢、緣覺、佛諸聖果及心能夠平等而持,心能夠到達平等,有種種神通等功德現起。所以,對於這許多增上殊勝的證法,沒有得到而自以為已經得到,心就高舉,自己比人家好。
f)於多勝中,謂己少劣,令心高舉,名下劣慢。什麼是卑慢?明明別人家殊勝,比他好很多,覺得自己只差一點點,自己少分的下劣,差一點有什麼關係,這樣心就高舉。
g)實無其德,謂己有德,令心高舉,故名邪慢。什麼是邪慢?明明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聖果,修持戒定慧的種種功德,可是裝個樣子出來讓人看看自己有,那我比你們好得多。雖然有七種的慢,不過它的作用都是一樣。自己內心傲慢,怎麼會尊敬別人、推重別人呢?心裡對聖者,或是雖未證聖果,有戒、有定的這些人,自己起高傲心,不生尊重的心,都是從慢而來的。
13)內心懷有染污,依靠這些自己所得的繁榮、歡愉,形相不受拘束,故名為憍。什麼是憍?對於一種好的事情,生起染著倨傲。什麼是盛事?就是世間法裡面這些好的事情。有名、有利,有福、有祿、有壽,諸如此類的,都是一種盛事。什麼是染著、倨傲?對自己這個好事情,自己很欣賞自己,生起驕傲的心,心理上很舒服、很歡喜,所以這是屬於貪的一分。什麼是能盡為性?憍能夠使自己的無貪、無瞋、無癡三種善根,慢慢消失。因為有憍,不容易再向上,只有向下。
14)於諸善品不樂勤修,於諸惡法心無防護,故名放逸。什麼是放逸?依貪、瞋、癡、懈怠這四種不正當的心理,對於種種煩惱,內心不防護,對於三十七道品這種種善品的修行法,不能夠修習,也不想去修習。放逸就包括貪、瞋、癡、懈怠綜合起來所發生的作用。有放逸,就慢慢開始做惡,做種種不好的事情。好的,本來有一點點,慢慢就退失,這是放逸的作用。
15)對於眾多值得尊重的人,及以能生福德之田,在各種福田中,佛、佛弟子、修行者等必受尊敬者,稱為敬田。父母及師長等必受報恩者,稱為恩田。受憐憫之貧者、病者等,稱為悲田。內心不謙遜、不恭敬,說名為傲。
16)若是煩惱現前活動,能令他發動、生起忿怒,執持刀或杖,諍鬥,互相訴訟,意見相違,而有諍論,故名憤發。
17)內心懷有染污,為了顯示自己的德行,假裝表現出很有威儀,故名為矯揉造作。
18)內心懷有染污,為了顯示自己的德行,或是表現很容易親近的樣子,或是說一些柔軟的言語,故名為詐欺。
19)內心懷有染污,想要有所希求,矯揉造作,顯示形儀,故名現相。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現自己有殊勝的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20)現前表現的行動是遮止、阻擋、逼迫對方,有所乞求,故名研求。
21)對於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不會生起歡喜、知足,獲得其他的利益,內心喜悅,希求更多殊勝的利益,是故說名以利求利。
22)自己現出自己的德行,遠離謙遜、恭敬,對於值得尊重,而不尊重,故名不敬。
23)對於不順自己內心的言語,本性不能堪忍,發言麤獷,故名惡說。
24)若是有朋友、伴侶,引導,使令你作不是利益的事情,這些伴侶,名為惡友。
25)耽著財富、利養,顯現出不是真實的德行,想要令他人知道自己是有真實的德行,故名惡欲。
26)對於那些王公貴族,想要希求廣大的利養與恭敬,故名大欲。
27)懷有染污的心,顯現出不是真實的德行,想要令他人知道自己是有真實的德行,名自希欲。
28)於罵反罵,名為不忍。於瞋反瞋,於打反打,於弄反弄,當知亦爾。若有人罵辱他,他報之以罵,稱為不忍。別人對他憤怒,他報之以瞋。別人打他,他報之以打。你戲弄、譏弄他,他報之以弄。應當知道也是稱為不忍。
29)對於自己所有的種種欲,深刻的生起貪愛,名為耽嗜。對於他人的種種欲,深刻的生起貪愛,名遍耽嗜。對於殊勝的種種欲,深刻的生起貪愛,名為耽嗜。對於低劣的種種欲,深刻的生起貪愛,名遍耽嗜。
30)對於種種境界,深刻的生起耽著,說名為貪。
31)對於種種罪惡的行為,深刻的生起耽著,名非法貪。
32)對於屬於自家父母等的眾多財物、寶物,不能正合理的享受使用,名為執著。
33)對於他人委託寄放的所有財物,想要佔為己有,抵賴不想還給別人,故名惡貪。
34)虛妄的觀察五蘊諸行為我、我所,或是內心分別而生起,或是與生俱有,說名為見。以薩迦耶見為所依止,在五蘊諸行,發起常見,名為有見。發起斷見,名無有見。
35)當知五蓋,如前三摩呬多地,已說其相。
36)不是在自己所想要的時刻,被睡眠的問題所隨繫縛,故名登瞢。
37)非處思慕,說名不樂。就是有一類人,雖得好的師長、朋友的教誡教授,卻繫念、思惟房舍、臥具等,而心不喜、不愛、不樂於法。
38)身體麤重、僵硬,內心不調和柔順,所以,舉動身體,舒開展布,伸展四體,解除勞倦,故曰頻申。
39)對於所飲、所食,不能善巧通達,是不是過量,是不是要減少,名為食不知量。
40)對於所應該作的事情,不作,對於不是應該作的事情,反而去作。同樣,在所聞、所思、所修習的法之中,先生起放逸,對於出家遠離所生起善法,不能引發,不能憶念,不能思惟,內心沒有警覺的功用,名不作意。
41)對於所緣的外境,深刻的生起繫縛,就像睡覺睡的很甜美,隱沒、遮蔽他的心,因此,說名不應理轉。
42)因為輕看自己,蔑視自己的緣故,名心下劣。
43)個性歡喜觸惱他人,與人容易抵觸、沖撞,故名抵突。
44)個性歡喜譏議、嫌惡,誹謗、好說人是非,故名諀訿。
45)欺騙惑亂師長、尊重、福田及同法者,名不純直。
46)身、語二業皆悉高疏,其心剛勁,又不清潔,名不和軟。
47)於諸戒、見、軌則、正命,皆不同分,名不隨順同分而轉。
48)八尋思
a)內心懷有愛染,攀緣種種欲,起發意言,令生為隨順,生已相續為隨轉,名欲尋思。
b)內心懷有憎惡,對於他人攀緣不饒益的相貌,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恚尋思。
c)內心懷有損惱,對於他人攀緣惱亂的相貌,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害尋思。
d)內心懷有染污,攀緣親戚,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故說名親里尋思。什麼是親屬尋思呢?因為親屬或是興盛,或是衰敗;或分離,或和合,發出欣樂、憂慼的內心活動,內心生起籌劃、考慮等。
e)內心懷有染污,攀緣國土,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故說名國土尋思。什麼是國土尋思呢?因為過去所住的地方,或是興盛,或是衰敗等相,,發出欣樂、憂慼的內心活動,內心生起籌劃、考慮等。
f)內心懷有染污,攀緣自己斷煩惱的目標,推託不作,或是拖延,說以後有時間再來作,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故說名不死尋思。什麼是不死尋思呢?因為此行者目前是少年,或者是衰老的狀況,在僧團裏面作許多事,或利益他人的事情,發出欣樂、憂慼的內心活動,內心生起籌劃、考慮等。
g)內心懷有染污,攀緣自己與他人,若是低劣、若是殊勝,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輕蔑相應尋思。
h)內心懷有染污,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愁、歎等事,如前應知(卷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