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雜阿含-346

 雜阿含34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 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為三?謂:貪、恚、癡。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貪、恚、癡,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何等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為三?謂:失念、不正知、亂心。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失念、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不學戒。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掉、不律儀、不學戒,何等為三?謂:不信、難教、懈怠。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墯,何等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何等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何等為三?謂:無慚、無愧、放逸;此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墯;嬾墯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云何三?謂:貪、恚、癡,此三法斷已,堪能離老、病、死。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云何三?謂:身見、戒取、疑,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云何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起懈怠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云何為三?謂:失念心、心不正知、亂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心懈怠。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犯戒,此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不正知、亂心。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云何三?謂:不信、難教、嬾墯,此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墯,云何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樂聞法、好求人短,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墯。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云何三?謂:無慚、無愧、放逸,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瑜伽師地論
 I.如來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
又諸如來略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何等為十?謂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言無虛妄,故名如來。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應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一切恭敬供養,是故名應。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二品極善圓滿,是故說名明行圓滿。上升最極,永不退還;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淨相故,名世間解。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是故說名無上丈夫調御士。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與一切義為所依故,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故,為所依故,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解]簡略的說,一切的佛有十種功德所立的名號,按照他的功德來安立他的名號。這是略說,若是廣說,佛有無量無邊的名號。隨順十種功德,來憶念佛的名號,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何等為十?謂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1)什麼是如來?就是言無虛妄,佛從成道那一天開始,乃至到最後入涅槃,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所以叫做無虛妄。如,他說的話和所表詮的道理是一致的,沒有說錯。他說的一切話,都是從誠實中來,所以叫做如來。佛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真實不虛。
2)什麼是應供?
2.1)已得一切所應得義,就是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後成佛的時候,已經得所應得義,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成就。前面百四十種不共佛法,都成就。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這一切都成就,所以叫做應。
2.2)應作世間無上福田,佛能夠做世間一切眾生的無上的福田,沒有人更高過佛。能為眾生作福田,能生福像種田地,種上各式各樣的穀,各式各樣的這些事情,都能令你有所收獲。
2.3)應為一切恭敬供養,佛得一切所應得義,所以應為一切眾生恭敬供養,能得無量無邊的福德,所以叫做應。這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按佛的本身無量無邊的功德說;後二種解釋,約利益眾生說的。
3)什麼是正等覺?如其勝義,如就是無差別,是相同,彼此是相同的。諸法的殊勝的道理,它是怎麼樣,佛就怎麼樣的能夠認識它,叫如其勝義。不像我們凡夫,有些虛妄的境界,不能如其勝義。這樣能覺悟一切法,覺悟圓成實性,覺悟依他起性,覺悟遍計執是畢竟空,所以叫做正等覺。覺悟圓成實,是一切法平等性;覺悟依他起,一切法是有差別,有染污的依他起,也有清淨的依他起,這是佛的後得智;覺悟圓成實,就是佛的根本智。
4)明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指佛的大智慧,三種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就是眾生過去從無始劫來的生命的情況,都已經過去。天眼明,就是能夠觀察未來的生命的情況。眾生肉眼無所知,有的人就武斷說,人死就斷滅,就是有斷滅見。若是有天眼明的話,就會知道未來的生命,還有各式各樣的情況,並沒有斷滅,能破除斷見。若是由宿命明,能通達過去生命的情況,都是無常,能破除常見。漏盡明,得成聖道有圓滿的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成為聖人。漏盡明就是沒有斷見、也沒有常見,安住中道,名為漏盡明。佛這三種明極善圓滿,不是聲聞、緣覺菩薩所能及。行是什麼呢?如經說止觀二品。內心裏面,安住不動,叫做止。觀,智慧的觀察。這兩類是行。佛這兩種行,都能夠圓滿成就。
a)明謂三明等者:聞所成地中說: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槃愚痴,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攝異門分釋:行圓滿,謂有二行:一者、行行,二者、住行。住,謂四
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此中唯說止觀二品,即彼住行,所攝應知。
a1)聞所成地中說: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把時間分成這三個階段,前際就是過去,後際就是未來,中際就是現在。在前後中際這裏面,有斷常二邊的邪執。於未來不明白,就有斷邊的邪執;對於過去不明白,就有常的執著。於現法涅槃愚痴,有的眾生不相信有凡夫、聖人的差別,認為凡夫的境界,吃飽就是涅槃;或者是得到色界定,得到無色界定,就是涅槃,這都是愚痴的境界。執著常,執著斷,執著現法涅槃,這都是愚痴。誰有這種愚痴呢?就是世間上的沙門和婆羅門有這種愚痴。建立宿命明、建立天眼明、建立漏盡明,破除這三種愚癡。
a2)攝異門分釋:行圓滿,謂二種行。一者、行行,第一個行是約因說的,這樣做,以後有所成就,這是德行。第二住行,住這一種德行,指什麼說的呢?四種增上心法,心也叫做定,就是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名為現法樂住,修學色界定成功,但是並沒有升到色界天,還是在人間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功夫,就叫做現法樂住,就是現在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有色界四禪的樂,這就叫止行。前面行行,就是指觀說。
5)什麼是善逝?上升,就是向上去,逝就是去。到什麼地方去呢?是向上去。人升到天上,就是向上去,如果沒有修學佛法,還會掉下來,就不是好,不是善逝;如果到阿羅漢、辟支佛、到無餘涅槃那裏,是比人間天上好的多,但是沒有大悲心,廣度眾生,還是有所不足,不是那麼圓滿,也不名為善逝。若是超過阿羅漢、辟支佛,有大悲心,到極圓滿的境界的時候,這時候叫做善逝。最極,最極高的地方,永久也不會退下來的。
6)什麼叫做世間解?佛是能夠善巧的通達世界是怎麼回事?及一切有情界是怎麼回事?世界裏面也有很多的品類,有情裏面也有很多的品類。譬如阿彌陀佛國是清淨的世界,我們居住的地方叫做五濁惡世,這是污穢的世界,世界有染淨的不同,其實還有很多的差別。有情的世界,也有很多的差別,就是三惡道,一種情形;人間是一種情形;天上又是一種情形。一切品類都有染淨的相貌的不同,你都能夠通達,就叫做世間解。世界也是眾生的共業所招感,他本身也是沒有體性。眾生的果報,也是由業力招感,都是一種苦惱的境界。眾生的果報,眾生居住的世界,都是苦諦,是集諦所造成,這件事,佛是能夠知道,能通達無礙,所以叫做世間解。
7)什麼叫做無上丈夫調御士?一切世間,就是十法界裏面。唯一丈夫,唯獨這一個大人。善知最勝的調心方便,我們的心有很多的污染,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不圓滿的地方,須要用佛法來調,使令它清淨,使令它有廣大的道力,就須要調心的方法,方便就是方法。什麼是最殊勝的調心的方便呢?就是佛法。唯獨這一個人,才能通達,就是佛陀。無上丈夫,就是沒有人能高過他。他有什麼能力呢?他能調御,御像駕車,說是我們現在這個心就是個車,你能調它,就像你能駕車似。
8)什麼叫做天人師?
a)為實眼故,眼一共有五種,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實眼,就是眼睛的功能非常的強而沒有錯誤,就是他成就五種的圓滿的眼。什麼是實眼?對於一切所認識的境界,真實的顯現出來。所認識的境界,他的真實的相貌,顯現在你的心裏面,就叫做眼。
b)為什麼稱之為天人師?就是他有真實的智慧,能通達諸法的真實相,有根本智,有後得智。實眼和實智是在能觀察的這一方面說。眼和智來對比呢?眼就是指心,心只是有明了性,若心裏面有病,明了性就受到污染,他的功能就有所不足。智慧,也是和心在一起活動的,但是他能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和心的作用又不一樣。比如說現在看見光明,說是用眼睛看見的,實在是心看見的,就是眼識就是心。眼識也是和第六意識同時活動,加起來就是心,心只是能發現這件事,但是對於所見到的事情的裏面的內容的情況,要能正確、沒有錯誤的認識,是要智慧,所以智慧和心有點不同。
c)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是所觀察的,是所認識這一方面說。法,是能詮顯義的文句;義是文句所詮顯的、所顯示的道理。超過凡夫的境界,也超過阿羅漢以上,菩薩的境界,能達到極圓滿的境界,就是天人師。
8.1)實眼是什麼意思呢?與顯了義為開導故,就是把道理顯示出來,是要有你的心,要有你的眼來開導,才能把這個義顯現出來。這裏有一個燈,如果沒有眼睛,你是不能看見這個燈,沒有光明你是看不見,所以須要有你的眼,把這件事開導出來,然後才能認識他,所以叫做顯了。把義顯了出來,就是你心的力量,就是你的眼的力量。世間、出世間的事情,有佛的這個五眼,才能把世、出世間的義開導出來。什麼是開導?沒有這樣的眼的時候,就等於是無明,無明在覆蔽這件事,我們不認識所覆蔽的境界,就被遮障住,但是佛把一切覆蔽的境界都除滅,就開導出來,所以很多的世出世間的道理,都顯現出來,叫做顯了義。與所顯了的義,做開導的作用,先要開導而後才能顯了,這就是眼的作用。
8.2)與一切義為所依故,顯了一切義的時候,須要安立各式各樣的名句,義才能顯示出來。就是佛
安立無量無邊的名句,才顯示一切義。義要依無量無邊的名句,才能顯示出來,說與一切義為所依故。就是為實智故,就是佛的智慧,安立種種的名言,一切義就顯現出來。或是另外解釋,一切的義,是由你心安立的,也就是由你分別出來的,世間上一切的事情,是由心想生,由你內心的思惟顯現出來。所以你內心的思惟,是一切義的依止處,這樣講,就是解釋前面為實眼故,就是你的心為一切義的所依。就是佛能通達這個義,所以佛叫做天人師。
8.3)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這還是解釋實智。就是我們不明白這樣的道理,但是佛能夠明白這些道理,能開導我們這是什麼。與所生疑為能斷故,我們聽聞佛所說法,有的明白,有的還有疑惑,佛能夠為我們所生出來的疑問,能斷我們的所生疑,這是佛的後得智,能斷疑,能為眾生說法。或是另外解釋,與不了義為能了故,佛在佛自己本身的無分別智,能通達第一義諦,無分別境界,那是佛自己的境界,就是根本智。若是為眾生說法,能令眾生通達勝義,就是屬於佛的後得智。
8.4)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這是解釋為實義。義,有很容易明了,就是淺的道理。甚深義,是不容易明白的,這是什麼呢?凡夫依據文句,依據種種的文言,能明白什麼道理,這都屬於淺薄的;若是離一切名言得到聖道,成就無分別智,才能明白,就是甚深處,那是甚深義。修學聖道,成就無分別智的時候,才能夠顯現出來甚深處、甚深的境界。令明淨故,沒得聖道的時候,我們依據種種的名言,也能明白多少,但是不明淨,因為還有虛妄分別在那裏作障礙。須要經過長時期的修學止觀,若是滅除一切的染污,你的智慧明淨,這個甚深處才能顯現出來,這也是為實義故。
8.5)與一切法為根本故。這是解釋為實法故,或者也可以解釋為實義故。佛為眾生說法,是根據實義,安立一切名言,來開導一切眾生,所以義是言說的根本。名言叫做法,名言是依義而安立,所以義是一切法的根本。
8.6)為開導故,義是名言的根本。名言能開顯實義。根據義安立名言,從名言上,才能明白義。所以名言能開顯法義,名言是開導者。佛根據所悟的第一義諦,安立種種的名言,來開導眾生,這叫做開導。我們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也可以依義思文,根據他的真實義,來解釋這一段文,所以義也能開導名句,名句也能開導義。為所依故,義為所依,安立名言;名言為所依,通達真實義。實法,就是名言是所依,才能明白真實義。
8.7)佛法就是兩部份,一個是法,一個是義。佛依據法義,來教誡天人,來教授天人,六道眾生裏面,天和人容易明白佛法、容易修成聖道。佛依法義來教導眾生解脫一切生死大苦。佛有這樣的功德,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所以佛是天天人的師父。
a)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等者:攝事分說,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又說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此應準知。
a1)本論的攝事分說,佛出世間,演說一切佛法,這時候才有佛教,我們從此可以有所知,可以知道什麼是苦集,什麼是滅道。這樣,佛是佛法的根本。若有疑惑,佛才能為我們斷疑,故說世尊為所依止。
9)什麼叫做佛?
9.1)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法聚就是語言,或者說是文句,這裏面都是很多,所以叫做聚。若能夠用功學習這些法聚的話呢?能引攝有道義的利益,不是一般苦惱的事情,就是能夠成就功德的法句。
9.2)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這樣的語言文字你若去學習的話,若那樣去做的話,能令你成就沒有功德的事情,就是苦惱的事情。
9.3)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另外還有一種,它能夠引攝出來、引發出來,也就是能成就也不是有功德、也沒有罪過這樣的法聚。這三類也就包括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這個人對這三類法聚,現前等覺,通達什麼叫義利的法聚,通達什麼叫非義利的法聚,通達非義利、非非義利的法聚,故名為佛,叫做覺,他能覺悟這三種法聚。
a)於能引攝義利法聚等者:當知此約如來一切種智,故名為佛。建立品說,謂諸如來以要言之,於
三聚法,現等正覺。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二者、能引無義聚法,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此中能引有義聚法,謂即三乘聖道諸所有法。能引無義聚法,謂彼外道、世間諸所有法。非能引有義聚、非能引無義聚法,謂人天乘諸所有法。
a1)這段是約佛的一切種智說的。種,是類的意思,一類一類的,世間上,人是一類,天又是一類;善法是一類,惡法是一類;世間法是一類,出世間法又是一類,就是有很多的種類,佛都能通達無礙,所以叫一切種智,故名為佛。
a2)建立品說,十方三世一切佛,簡要的來說,一切佛對這三類法,現前平等的都能覺悟。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就是有功德的事。二者、能引無義聚法,沒有功德的事情。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
a3)有功德的事情就是三乘聖道,聲聞、緣覺、佛,這是有義聚的、有功德的事情。因為他成就以後,沒有什麼後患。能引無義聚法,就是彼外道,除了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和世間諸所有法,有的事情也是人所歡喜的,但是最後令你苦惱,所以它能使令你苦惱,不是義聚所有法。非能引有義聚、非非能引無義聚法,就是人間、天上這些善法。這些善法,也不能說它是有罪過,因為做這些善事,也能得到多少安樂;但是也不能說它是功德,因為它終究有一天又失掉,所以又令你失望。
10)什麼是薄伽梵?能破壞很多的魔。魔有很大力量的軍眾,他有力量能破魔。他具足很多的功德,這個人就叫做薄伽梵。
a)能破諸魔大力軍眾等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是名諸魔。能破如是四種魔怨,名薄伽梵。又薄伽梵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如佛地經論釋,是名具多功德。
a1)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共四種魔。四種魔,主要就是煩惱魔,我們心裏面有很多的煩惱,它對我們有傷害,所以叫做煩惱魔。蘊魔,就是這個身體的果報,由煩惱所得的這個果報,就是無始劫以來,沒有得果報的業障,都在身體裏面,所以它是個魔。死魔,就是生命結束的時候,對我們也有很大的破壞性。自在天魔,就是欲界頂天,那個人不相信佛教,有破壞佛教的事情,叫自在天魔。
a2)能破如是四種魔怨,名薄伽梵。主要是有般若波羅蜜,有高深的三昧,有大悲心,所以能破這一切魔,叫做薄伽梵。
a3)又薄伽梵依六義轉,有六種功德,名之為薄伽梵。
一、自在義,不自在就是心裏面有煩惱,心裏面有貪心,所貪的境界一變化,心就不自在。若是斷煩惱的時候,心就自在,所以自在義,是斷煩惱的意思,斷一切煩惱,心裏面是自在。
二、熾盛義,就是智慧特別勇猛,有大智慧。
三、端嚴義,就是他的身體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
四、名稱義,就是他的名稱普聞,十方世界有智慧的人,都知道他。
五、吉祥義,就是十方世界的大智慧人,都稱揚讚歎他。
六、尊貴義,就是十方世界的眾生都是恭敬供養他。如佛地經論解釋,是名具多功德。能破魔,能具足功德,所以叫做薄伽梵。
 

II.十種三法
1.老,病,死
[論說]有三種法,是諸世間所愛、所樂,依內而說:一者、勢力,二者、妙色,三者、壽命。復有違害如是三法,能引所治不可愛樂三種別法;一者、疾病,二者、衰老,三者、夭沒。若於三學起邪行時,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沒;若於三學起正行時,即能超越如是三事。云何三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二、增上慧學。T30,835a


2.無慚...不學戒
[論說]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
1)謂如有一,於初學中有所毀犯,或觀於自,或觀於他,無有羞恥;
2)既自安住無羞恥已,便於一切惡不善法不自防護。
3)既於彼法不自護已,於佛、法、僧,不起恭敬,於諸所學教授、教誡,都無敬忌;
4)由是因緣,若於此事他正諫舉,便於彼言不能忍受,自亦於彼默不與語;
5)於處非處能正諫舉補特伽羅,憎背遠避,於行邪行同己法者,親近交遊,好共安止。
6)由與惡友共安止故。於諸賢聖尚生憎背,況當詣彼躬申敬覲!
7)設復往彼,為說正法,憎背聖故而不欲聞;設暫屬耳,心無敬順,唯懷違諍,不為知解而有聽聞,於處非處分別正行諸智論中,不樂安住。
8)彼由內懷違諍心故,雖有聽聞而不信受,亦不依行;
9)又諸賢聖默不與語,作是思惟:如是行者,不堪與語,教授教誡;彼既自然,無法自制。
10)又為賢聖之所棄捨,於其內心恆不寂靜,外身、語、意猥雜而住;勃惡,貪婪,強口、憍傲,於如是事不見過罪,多所毀犯,不如法悔;由數習故,漸次毀犯一切尸羅,當知是名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戒學所起正行。T30,835b


3.不學戒...亂心
[論說]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
1)謂於行時,不如正理,執取境界,諸相、隨好,由是因緣,發起妄念,即於其中不觀過患;
2)煩惱生已,堅執不捨,由是因緣不正知住;
3)或於住時居遠離處,無有第二,即以忘念、不正知住為所依止,心外馳散,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心學所起正行。T30,835b


4.亂心故...懈怠心
[論說]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
1)謂如有一,離近賢聖,依近惡友,聞不正法勝解為因,不如正理思擇諸法;
2)於諸惡欲及諸惡見,喜樂受行;
3)或於廣大所學、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輕蔑,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學所起正行。T30,835c


5.懈怠心...死
[論說]1)此中異生補特伽羅,依止如是三種學中所起邪行,無有堪能超異生地,無倒趣入正性離生,永斷三結;
2)由不永斷三種結故,無有堪能依止修道,得阿羅漢,於現法中無餘永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於三學中,如實正行一切白品,廣說乃至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T30,835c
 

成實論-定難品第一百八十六
又經中說十三惡法,皆名定難。十三白法皆是順定。
1)所謂佛言:若不斷三法,則不能度老、病、死,謂貪、恚、癡。
2)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貪、恚、癡,謂身見、戒取、疑。
3)次有三法,謂邪念、邪行、沒心。
4)次有三法,謂妄憶、不安慧、亂心。
5)次有三法,謂調戲、不守諸根、破戒。
6)次有三法,謂不信、邪戒、懈怠。
7)次有三法,謂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喜出他過。
8)次有三法,謂不恭敬、難可與語、習惡知識。
9)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恭敬、難與語、惡知識,謂無慚、無愧、放逸。
10)若能斷無慚、無愧、放逸,則斷不恭敬、難與語、惡知識。
11)至能斷身見、戒取、疑,則能斷貪、恚、癡,度老、病、死。
12)是中度老病死,謂無餘涅槃。
13)斷貪、恚、癡,謂阿羅漢果有餘涅槃。
14)斷身見、戒取、疑,謂三沙門果。7
15)斷邪念、邪行、沒心,謂在煖等達分善根。
16)斷妄憶念、不安慧、亂心,謂修四憶念處。
17)斷調戲、不守諸根、破戒,謂受出家戒。
18)斷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喜出他過,不信、邪戒、懈怠,不恭敬、難可與語、習惡知識,無慚、無愧、放逸,謂在家清淨。所以者何?
19)若人獨處為惡不羞,是名無慚。
20)此人於後,惡心轉增,眾中為惡亦無所恥,是名無愧。
21)失善法本,二白法故,常隨惡法,是名放逸。
22)以成就此三惡法故,不受所尊、師長教悔,名無恭敬。
23)反悷師教,名難與語。
24)如是則遠離師長,親近惡人,名習惡知識。
25)於此中,從無慚生無恭敬,從無愧生難與語,從放逸生習惡知識。
26)故為不信,受邪戒法,常為懈怠。習近惡人,教令不信,言為惡無報,或聞行惡得報,即便受行雞狗等法,望速畢罪。受行此法,不覺有利,故生懈怠。
27)以懈怠故,不喜善人,謂無真實行正行者。亦惡聞正法,謂行正法皆如邪法無所利益。以心濁故,喜出他過,謂他行法皆如自己都無所得。
28)如是不能制煩惱故,心則戲調。以戲調故,不攝諸根,則能破戒。
29)以破戒故,妄生憶念,行不安慧,心志散亂,便生邪念。
30)生邪念故,便行邪道。行邪道時,不得利故,心則迷沒。
31)心不明故,不斷三結。不斷三結故,不能斷貪等煩惱、病等諸衰。與此相違名為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