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行品
4.1.略舉四行
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解]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這樣說勝解行地包括外凡、內凡都在內,不單是指內凡說的。從勝解行地開始發菩提心、修學聖道,乃至到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種菩薩行。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多行,波羅密多,這是一種修行。二者是菩提分法行,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一共這四種。
adhimukti-caryā-bhūmim
upādāya sarvāsu bodhisattva- bhūmiṣu bodhisattvānāṃ
samāsataḥ catasraś caryā veditavyāḥ. katamāś catasraḥ.
pāramitā-caryā bodhi-pakṣya- caryā abhijñā-caryā
sattva-paripāka-caryā ca.
4.1.1.別辨四行
4.1.1.1.波羅密多行
前說六種波羅密多,及方便善巧波羅密多、願波羅密多、力波羅密多、智波羅密多,如是十種波羅密多,總名波羅密多行。
[解]1)前面文說六波羅密多,及方便善巧波羅密多,這是第七個。願波羅密多是第八。力波羅密多是第九。智波羅密多是第十。如是十種波羅密多,總名波羅密多行,這樣的法門,就是十波羅密多,這是第一種修行。
tatra
ṣaṭ ca pūrva-nirdiṣṭāḥ pāramitā upāya-kauśala-pāramitā
ca praṇidhāna-pāramitā ca bala-pāramitā ca jñāna-pāramitā
ca itīmā daśa pāramitā abhisamasya pāramitā-caryety ucyate.
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密多。
[解]2)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密多。
a)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者:如前〈菩提分品〉中說應知。
a1)如前〈菩提分品〉中說應知,云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略說,有十二種,這十二種分兩類,第一類是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方便善巧。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也有六種。加起來就是十二種。
a2)怎麼叫做依內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
一者、菩薩於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捨,對眾生的苦惱發出悲心,不能棄捨一切眾生。這是第一個方便善巧。
二者、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對一切有為法,你要認識它,這是智慧。前面於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捨,這是悲心。於一切行如實遍知,這是智慧。一個悲、一個智。
三者、菩薩恒於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對佛的無上菩提,佛的無上菩提就是佛的妙智慧,對佛的妙智慧深心欣樂,就是非常的誠懇,希望我也能成就,這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這件事主要就是在內心裡面能夠現行,內心裡面你要有這樣的作意。作意,作是生起的意思,就是把這個心生起來。就是你自己主動的發起這一念清淨心,然後發起這一念歡喜、愛樂、希望成就無上菩提的這個願,把它發動起來。
四者、菩薩顧戀有情為依止故,不捨生死,眾生很苦,我能度化眾生;我若棄捨眾生,我不度化眾生,我心裡不忍。
五者、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為依止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對於這一切有為法如實遍知,這些都是如幻如化,是畢盡空的,所以你在這裡流轉生死,心裡不受染污。若是我們不能如實遍知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畢盡空的,在生死流轉,為生死所染污。
六者、菩薩欣樂佛智為依止故,熾然精進,因為想要得無上菩提,只有願不行,還要有實際的行動,勇猛精進的修學聖道。這是自己修證一切佛法的六種方便善巧。
a3)還有依外成熟一切眾生的六種方便善巧。
一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小小的修點善法,就能得很大的功德。如小小的布施給狗,這不是什麼殊勝的事情,但是迴向無上菩提,就是能得很多很多的滿意的果報。
二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指什麼說的?受八關齋戒有什麼難事呢?將來得的果報就超過釋提桓因。
三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
四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處中有情,他也不謗毀,但是也不相信,對這樣的眾生你能勸導他,叫他相信佛法。
五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趣入者,已經相信佛法的人令其成熟,使令他善根要成熟。
六者、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成熟的有情,令他得解脫。
tatra
dvādaśākāra-pūrva-nirdiṣṭam upāya-kauśalyam
upāya-kauśala-pāramitā.
如前所說五種大願,當知名願波羅密多。
[解]3)如前面說的五種大願,就是願波羅密多。
a)如前所說五種大願者:如前〈菩提分品〉中說應知。
a1)這五種大願,第一個是發心願,第二受生願,第三所行願,第四是正願,第五是大願。大願裡有十種。
paṃca
pūrva-nirdiṣṭāni praṇidhānāni praṇidhāna-pāramitā.
所有十力加行清淨,當知名力波羅密多。
[解]4)這個十力,就是佛的十種智力,這是叫做力波羅密多。
a)所有十力加行清淨者:〈力種性品〉說:菩薩於是內明所顯正因果相,如實知已,精進修習令處非處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又說:菩薩於是內明所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如實知已,精勤修習,令其自業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又說:菩薩或由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授,能令所餘八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此應準知。
a1)〈力種性品〉說:菩薩於是內明所顯正因果相,內明就是佛法是內,佛法裡面的道理,所顯示的正因果相,就是如法的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實知已,你真實的明白正因果相。你精進的修學止觀,修四念處,或者修四尋思、四如實智,你能精進的這麼修習,就是處非處的智力,就是因果的智力、種性,你的智慧就是由淺而深,逐漸逐漸的清淨,漸得增長。
a2)又說:菩薩於是內明所顯已作不失,這是業智力。內明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就是已作不失,你已經這樣作,這個業力就成就,它不失掉。未作不得,你沒有作,你不會得果報的;若作,它就能得果報。如實知已,精勤修習,令其自業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
a3)又說:菩薩或由從他得正教授,從別的人那裡得到正教授的智慧。或者你布施別人的正教授。能令所餘八種力種性,一共十力,前面說兩種,還有八種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此應準知。
daśa-bala-prayoga-viśuddhir
bala-pāramitā.
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密多。今於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密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密多。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解]5)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
1-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都包括在內。如實安立,如其真實的相貌,如其真實的體性,假借名言把它安立出來,也就是假借名言把它表示出來。你能通達這件事,誰能通達這件事呢?就是清淨妙智,能通達一切法如實安立的假名字,都是假名安立。能這樣通達的妙智,當知名智波羅密多。就是通達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的,那個通達者,就叫做智波羅密多。
2-現在在智波羅密多裏還有一點差別的,有什麼差別呢?能取勝義,取當緣,或者是能夠證悟;能夠證悟勝義無分別轉的智慧,那個清淨妙慧叫做慧波羅密多。勝義是所緣境,慧波羅密多是能緣,但是這裡緣的智慧有二種,一種是無分別,一種是有分別。轉,就是分別,就是動。分別就是轉,所以叫做分別轉。
3-現在無分別轉,它沒有分別,不動,智慧在那裡寂靜住,不活動,就是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密多。
4-初開始修止觀的時候,修止的時候是無分別,修觀的時候是有分別。有分別是智慧,無分別是止,止裡邊有心,但是沒有慧。修觀的時候,有心也有慧,但是觀裡邊沒有止。初開始是這樣子,但是逐漸的修,到最後止觀雙運的時候,止裡頭有智慧,慧裡面也有止。所以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在表面上看,有時候止的時候得無生法忍,有的時候是觀的時候得無生法忍。
5-有分別的時候是智慧,分別一切法是緣起的,這是世俗諦的智慧。一切緣起法是畢竟空的,離一切名相的,這樣觀第一義諦,可以這樣觀,第一義諦也是有分別,就是勝義諦也有分別,世俗諦也有分別。等到逐漸進步的時候,就是觀勝義諦是無分別的,因為沒有名字,沒有辦法分別。這樣時間久了,止和觀是不二相,止裏有觀,觀裏有止。所以到這個時候,無分別是智慧,我們原來修止觀時,無分別是止,不是智慧,到這時候無分別是智慧,所以今於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就叫做慧波羅密多。
6-能夠緣世俗諦的智慧是有分別的,也是清淨妙智,也沒有煩惱的染污,當知名智波羅密多。這樣說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智慧分這麼二類,一個是屬於自性,一個是簡差別。有二種智慧,在名字上的安立,一個叫慧波羅密多,一個叫智波羅密多。六波羅密多,最後的般若波羅蜜叫做慧波羅密多,智波羅密多就是第十波羅密多,二個都是智慧,但是一個是根本智,一個後得智,還是有點差別。
a)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者:〈功德品〉說:菩薩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能正建立,非餘一切若天、若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唯除聞已。何等為四?一者、法施設建立,二者、諦施設建立,三者、理施設建立,四者、乘施設建立。此說於一切法如實安立,如彼應釋。
a1)〈功德品〉說:菩薩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施設就是安立種種名字,用種種名字來建立一切法。是誰有智慧、有能力做這件事呢?唯有如來及諸菩薩才有這種能力,才能施設種種名字,建立一切法的。
a2)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能正建立,不是天、人、沙門、婆羅門有這種智慧,有這種能力的,他們不能建立。因為流轉生死的人,沒有這種智慧,當然在生死的境界上,他們也會有一些虛妄分別的力量。但是天、人、沙門、婆羅門若是聽佛說法以後,他們也會說出來,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那是聽佛說的。
a3)何等為四?菩薩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四種是:
一者、法施設建立,就是十二部經,長行、重頌、並授記,一共有十二種,這就是佛為我們說法,有這十二種安立。
二者、諦施設建立,在那裡的文一、二、三、四、五,一直到第十,叫做一諦、二諦、三諦、四諦、五諦、六諦、乃至第十諦,主要是苦集滅道四諦,叫諦施設建立。法施設建立是總說的;諦施設建立是別說,它不能超越法之外的,這是第二種諦施設建立。因為法施設建立太廣,若是諦施設建立,就是其中的一種要義,告訴你生死的流轉就是苦、集;清淨法的緣起,就是滅、道,出世間的緣起。
三者、理施設建立,就是四種道理: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觀待道理,也就是緣起法,所生法要待因緣才能現起,當然也包括四諦。作用道理,這樣的安立有什麼作用呢?能覺悟迷惑的眾生,叫他發道心、發菩提心,可以得聖道,有這個作用。證成道理,你這樣解釋,這樣安立,要有佛菩薩的法語作證才可以。法爾道理,就是自然是這樣子。這四種道理,叫做理施設建立。
四者、乘施設建立,乘就是能夠運轉,從甲地運你到乙地去,從苦惱的地方運你到安樂的地方去,就是乘義。有聲聞人的法門,有辟支佛的法門,有佛的法門,有三種法門,這三種法門是不一樣,但是都有乘的作用。修人天的善法,也稱之為人天乘,但是它不能運你到涅槃那裡,還是在生死裏流轉,不能出離生死,所以乘義是不具足的。此說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應該這麼樣了解。
sarva-dharmeṣu
yathāvad-vyavasthāna-jñānaṃ jñāna-pāramitā. tatra
paramārtha-grahaṇa-pravṛttā prajña prajñā-pāramitā.
saṃvṛti-grahaṇa-pravṛttā punaḥ jñāna-pāramitā. ity
ayam anayor viśeṣaḥ.
復有異門,謂無量智,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密多。希求後後智殊勝性,當知名願波羅蜜多。一切魔怨不壞道性,當知名力波羅蜜多。如實覺了所知境性,當知名智波羅蜜多。
[解]6)又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門,可以從這個門理解,什麼不同呢?
1-謂無量智,方便善巧就是指智慧說的,這智慧是屬於後得智,後得智的智慧非常的廣大,沒有邊際的,無量無邊的智慧,就是方便善巧波羅密多。
a)謂無量智者:此說五種無量應知,由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此五無量,如〈功德品〉別釋其相。
a1)這裡說的無量智就是五種無量,就是器世界無量,有情世界無量,法界無量,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山河大地,法是很多的。所調伏界無量,能夠接受佛法的調伏,能夠相信佛法的眾生也是很多。第五個無量是調伏方便界無量,就是佛法,佛法能調伏一切眾生。無量智在這一方面都表示出來佛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也就是方便善巧無量無邊。由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此五無量,如〈功德品〉別釋其相。
2-希求後後智殊勝性,來到佛法裏的人,希望智慧逐漸能夠增長。可是過了一個時期還不滿足,還希求再增長,將來還要再進步,後後的智慧愈來愈殊勝,這樣的願望就叫做願波羅密多。智慧的成就並不是一下子就具足,要逐漸的逐漸的才能圓滿。
3-一切魔怨不壞道性,佛教徒在佛法裏不斷的用功,自利利他。做好事時,還有人破壞,就是魔王,魔王就是怨,是佛法的怨家。他來破壞你,但是不壞道性,你的道力特別強,他不能破壞你,就叫做力,就是道力。清淨的戒定慧的力量特別的堅強,這些魔怨不能破壞,就叫做力波羅密多。
4-如實覺了所知境性,如其真實的通達無礙,就叫做智波羅密多。如實覺了,包括勝義諦和世俗諦。
aparaḥ
paryāyaḥ. apramāṇa-jñānatā upāya-kauśala-pāramitā.
uttarottara-jñāna-vaiśeṣikatā-prārthanā praṇidhāna-pāramitā.
sarva-Mārair mārgānācchedyatā bala-pāramitā.
yathāvaj-jñeyāvabodhatā jñāna-pāramitā.
4.1.1.2.菩提分法行
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皆如前說,總名菩薩菩提分法行。
[解]1)什麼叫做菩提分法呢?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在〈聲聞地〉有解釋過,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加起來一共是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菩提,三種菩提,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分,是因,菩提之因;菩提是果,三十七種是因,是菩提之因。按照這個修學就叫做行,行就是乘的意思,就是從凡夫地逐漸逐漸的到聖人那裡。三十七道品是通於三乘。
2)四種尋思、四如實智,唯獨大乘佛法裏所修的聖道,在〈真實義品〉也說過。三十七道品,四種尋思,四如實智,都如前文解釋過,這裡不再解釋,總起來都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修學聖道的法門。
3)前面說六波羅密,這裡說菩提分法,菩薩都是應該這樣學習。但是六波羅密範圍應該是寬一點,實質上又不見得是寬。譬如說,沒有發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但是那不是聖道。沒有發菩提心,修六波羅密,修三十七道品,都不是佛法。若是發無上菩提心,就是有願,願得涅槃,願得無上菩提,有了願以後,修六波羅密也好,修三十七道品也好,這是聖道,就是以願來決定是不是聖道。
4)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用這樣的法門來修學的時候,應該有奢摩他、也有毗缽舍那,這樣修行時,就是勝解行地,就是由外凡位到內凡位。如果修六波羅密的話,只要相信佛法,發無上菩提心,也可以布施,也可以持戒,就是在外凡位也是可以,它是通於外凡位的。若是已經到內凡位,有奢摩他、毗缽舍那,也可以修學六波羅密。若得無生法忍以後,還可以修六波羅密,所以六波羅密範圍好像廣一點。初發菩提心的外凡位、內凡位,入聖位都可以這麼修。若說三十七道品就有限制,就是要修止觀。就是由外凡位開始到內凡,它似乎是位次稍高一點,小乘是這樣,大乘也是這樣子。
smṛty-upasthānāny
upādāya sarve saptatriṃśad bodhi-pakṣyā dharmāḥ catasraś
ca paryeṣaṇāḥ catvāri ca yathā-bhūta-parijñānāni
yathā-pūrva-nirdiṣṭāny abhisamasya bodhisattvānāṃ
bodhi-pakṣya-caryety ucyate.
4.1.1.3.神通行
如前所說〈威力品〉中,菩薩所有六種神通,是名神通行。
[解]1)什麼叫做神通行?如前文〈威力品〉說的,菩薩所有的六種神通,就叫做神通行。神是不可思議,通就是不障礙,這些事情在凡夫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事,就是不可思議這件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這些事不可思議,你心裡想什麼我都知道,怎麼回事?不可思議。
2)這也就是修四種尋思,修四如實智,修三十七道品有成就。漏盡通,一定是入聖位以後的境界。若是在凡位的時候,有的人定的善根強,還沒有入聖道,他就得四禪八定。在四禪八定裏面修神通,然後才得神通。這個時候還沒得聖道,還是凡夫,但是他就有前五通,五種神通都有,若入聖道以後,就有漏盡通,是名神通行。
yathā-saṃvarṇitāś
ca ṣaḍ abhijñāḥ prabhāva-paṭale bodhisattvānām
abhijāñ-caryety ucyate.
4.1.1.4.成熟有情行
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界無量。二、調伏方便界無量。及成熟品中所說一切成熟有情,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如是四種菩薩妙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所行善行。
[解]1)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界無量,佛教徒接受佛法的調伏,這樣的佛教徒是很多的。二、調伏方便界無量,調伏要有方便,方便就是法門,調伏眾生的煩惱有很多的法門,法門是很多,所以叫調伏方便界無量。
2)及〈成熟品〉中說有多少種的成熟,加起來就叫成熟有情行。修三十七道品,修四尋思,四如實智,這是通於自利,自己用功修行。修行成功的時候,有六種神通,然後可以成熟一切眾生,眾生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在〈出離品〉、〈成熟品〉都有說。
3)一共加起來有四種菩薩的妙行,應該知道這四種妙行,普遍的賅攝一切菩薩所行的善行,聖道之行都包括在內。
dvau
ca pūrva-nirdiṣṭāv aprameyau vineyāprameyaś ca
vinayopāyāprameyaś ca sarva-sattva-paripāko yathā-nirdiṣṭaḥ
sattva-paripāka-paṭale bodhisattvasyābhisamasya
sattva-paripāka-caryety ucyate. ābhiś catasṛbhiḥ
bodhisattva-caryābhiḥ sarva-bodhisattva-caryā-saṃgraho
veditavyaḥ.
4.1.2.廣明施等
4.1.2.1.釋其度名
應知此中施等十法,經三大劫阿僧企耶,長時修習乃圓證故;自性清淨體殊勝故;過餘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善根,攝受最勝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極長時乃能圓證,自性最極清淨殊勝,能得最極菩提妙果;是故說名波羅密多。
[解]1)應該知道這裡說的十種波羅密,第一是施波羅密,第二戒波羅密,一共有十波羅密的法門。
2)這十種法門經過三個大阿僧祇劫,三大無數劫,三大無數劫的時間很長,所以說是長時的修習十波羅密,到最後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的時候,才能圓滿的證得這十波羅密的功德。
3)證得的時候,十波羅密的體性都是清淨的,和凡夫的時候修學十波羅密,雖然肯發心已經很難得,但是因為執著心還在,功德都不清淨。但是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的時候,十波羅密多的體性都是清淨的,沒有煩惱障的污染,沒有所知障的污染,那時清淨的體性是特別殊勝的。
a)自性清淨體殊勝者:前說菩薩次第圓滿六波羅密多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於彼一一波羅密多別釋自性,應知彼體清淨殊勝。
a1)十種波羅密多,次第圓滿,初阿僧祇劫、第二阿僧祇劫、第三阿僧祇劫,次第功德圓滿已,就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一波羅密多的體性都是不一樣,戒波羅密多,施波羅密多體性是不一樣的,所以叫別釋自性。總而言之,因為六波羅密多裏都與般若波羅密多相應,也就是與第一義相應,所以是體性殊勝,體性清淨。
4)超過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善根,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超過其餘一切世間,其餘一切世間是什麼呢?有漏的善法不如佛菩提,就是聲聞獨覺成就的善根也是超過,佛的無上菩提超過一切世間,超過一切聲聞、超過一切獨覺的善根。
5)攝受最勝菩提果故,攝受就是成就,成就最殊勝的無上菩提的果報。無上菩提果特別殊勝,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所以如是十法最極長時,就是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的成就。成就的十種功德的自性都是特別清淨,特別殊勝,能得最極菩提妙果。所以叫做到彼岸。這是解釋度的名稱。
tatrāsaṃkhyeya-traya-dīrgha-kāla-samudāgamāt
svabhāva-viśuddhi-viśeṣāt tad- anyebhyaḥ
sarva-laukika-śrāvaka-pratyekabuddha-kuśala-mūlebhyaḥ
parama-bodhi-phala-parigrahāc caite daśa dānādayo dharmāḥ
parameṇa kālena samudāgatāḥ paramayā svabhāva-viśuddhyā
viśuddhāḥ paramaṃ ca phalam anuprayacchanti. iti tasmāt
pāramitā ity ucyaṃte.
4.1.2.2.顯建立義
應知如是波羅密多,由三因緣,次第建立。何等為三?一、由對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異熟果故。
[解]1)顯建立義,顯示建立六波羅密多的所以、原因。應知如是波羅密多,由三個理由,按照次第建立起來的。何等為三?第一個理由是由對治而建立,第二個由生起,第三由異熟果故,由這三個理由建立的。
tribhiś
ca kāraṇaiḥ pāramitānām anukrama-vyavasthānaṃ veditavyaṃ.
katamais tribhiḥ. pratipakṣataḥ utpattito vipāka-phalataś ca.
云何如是波羅密多由對治故,次第建立?謂慳惡行,於諸有情怨恨逼惱、懈怠、散亂、闇鈍、愚癡,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為對治;如其所應,建立六種波羅密多。當知所餘波羅蜜多即此所攝。如是名為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解]1.1)云何如是波羅密多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1-謂慳惡行,慳吝,惡行是殺盜淫妄這些罪過的事情,這個人對其他人心裡面有恨,要逼惱其他的人,不肯修學善法,第五個是散亂,第六個是闇鈍、愚癡。這六種事情是能障礙得聖道的,障礙你不能得三乘菩提。
2-如果能學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法,就能消除前面六種過失,消滅它。如是所應,建立六種波羅密多。這是一個所治,一個能治,建立這六種波羅密多。由對治而建立六種波羅密多,這是第一個理由。
3-所餘就是後面的四波羅密多,方便善巧波羅密多,願波羅密多,力波羅密多,智波羅密多,也都攝屬在這六波羅密多裏。修布施波羅密多也要有方便,要有方便善巧的智慧。要有願,為什麼修布施波羅密多?願得無上菩提。要有力量,不然的話施波羅密多做不來,因為也會有一些障礙,你能排除障礙,能夠修布施波羅密多。要有智。前六波羅密多,每一波羅密多,都需要這四種波羅密多的幫助。
4-如是名為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tatra
mātsaryaṃ duścaritaṃ sattveṣu vairopīdanatā kausīdyaṃ
vikṣepo manda-momūhatā ca. amī ṣaḍ dharmā bodher
āvaraṇa-sthānīyāḥ. eṣāṃ ṣaṇṇāṃ dharmāṇṃ
pratipakṣeṇa ṣaṭ pāramitā yathā-yogaṃ veditavyāḥ.
tad-anyāś ca pāramitā ābhir eva saṃgṛhītāḥ. evaṃ
pratipakṣato vyavasthānaṃ bhavati.
云何如是波羅密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謂諸菩薩先於財位無所顧戀棄家諸欲,受淨尸羅。敬重戒故;能忍他惱,不惱於他。受持淨戒修習忍已;戒淨無動,無間無斷,於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習勤精進故;離諸放逸,能觸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當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解]1.2)怎麼叫做波羅密多由生起的因緣故,而建立六波羅密多呢?
1-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初開始要對財富的境界無所顧戀,不愛著。他是大富貴的境界,有很多的財富,但是他不愛著這件事,他才能夠生起布施波羅密多。
2-第二是棄家諸欲,棄捨家,家是一個欲的地方,有很多的欲要棄捨,然後才能有戒波羅密多。肯棄家棄諸欲,才能秉受清淨的戒法。對於戒非常的尊重、恭敬,這時候才能有戒波羅密多,這是戒波羅密多生起的因緣。
3-還需要能忍受,能容忍別人的惱亂,別人來惱亂你時,心裡面安閑,而不忿怒。你不去惱亂別人,別人來觸惱你,你能忍受,這就是忍波羅密多。受持清淨戒法的時候,同時也要修學忍波羅密,這樣戒就能保持清淨,就不會破戒,無動就是不破戒。如果受戒也能持戒清淨,若不修習忍波羅密,戒很難清淨。
4-受律儀戒以後,自己還不間斷,修學善法;有因緣來障礙,就不學習善法,叫做斷。間是自己,斷是另外有障礙因緣。就是自己也不會自動的懈怠,不修學善法,有因緣障礙的時候,也不會間斷修學善法,是無間無斷。於諸善品,是修止觀。勤修加行,不懈怠一直努力,加行就是努力修行的意思。
5-這樣修習止觀勤精進故,不放逸的話,能觸妙善,就能接觸到四禪八定,四禪八定的境界是離開欲界的污染,所以叫做妙善。心一境性,心能專注一境而不散亂。什麼叫做心一境性?就是心得定,就是在所緣境裏心裡面不散亂,專一的念所緣境,這樣可以得定。
6-心得定,就是禪波羅密現前。如實了知,是要經過經、律、論的學習,成就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然後你的心在禪定裡才能如實了知。什麼叫作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就是真實地、看清楚一切的所知境界。這樣從經論上學習來的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在禪定裡面對一切法相看得清楚,這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是畢究空寂的,這是假名安立,沒有真實相,會知道清楚,就能得聖道。所以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這就是般若波羅密,可以生起。
7-這一段文所說的道理,就應該知道,由六波羅密生起的因緣,才能建立六波羅密。
katham
utpattitaḥ. iha ādita eva bhoga-nirapekṣo bodhisattvaḥ tyaktvā
āgārikāṅ kāmāṃ cchīla-samādānaṃ karoti. śīla-gauravāc
ca para-viheṭhāṃ kṣamate. no tu paraṃ viheṭhayati.
samādānataś ca kṣāṃtitaś ca viśuddhi-śīlo niścalena
nirantareṇa kuśala-paiṣa-prayogeṇa prayujyate. sa tathā
vīryeṇāpramattaḥ spṛśati kuśalāṃ cittasyaikāgratāṃ.
sa tathā samāhita-citto yathā-bhūtaṃ jñeyaṃ jānāti
dṛśyaṃ paśyati. evam eṣām anukrameṇotpattito vyavasthānaṃ
veditavaṃ.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異熟果次第建立?謂諸菩薩於現法中,精勤修學施等善法;由是因緣,於當來世獲得種種外妙珍財無不圓滿,當知是施波羅密多因力所作。
[解]1.3)云何如是波羅密多由異熟果次第建立?由異熟果,次第建立、成就六波羅密多。
1-謂諸菩薩於現法中,就是現在的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這個生命不懈怠,精勤地修學施等善法,各式各樣的善法。由於你現在有慈悲心,能夠救護他人的困難,於當來世就得到福業所得果,種種外邊的、妙的、很好的珍財無不圓滿,就是衣服、飲食這些東西。當知是施波羅密多因力所作,現在也可能還要動作一點,就會有如意的財富出現。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前一生的施波羅密多的因力所造作,前生有施波羅密多的關係,這是由外事圓滿說。
kathaṃ
phala-vipākataḥ. iha bodhisattvasya dṛṣṭe dharme etāṃ
dānādīn kuśalān dharmāṃ samādāya vartamānasya tan-nidānam
āyatyāṃ bāhyataś ca bhoga-saṃpat-pratilaṃbho bhavati
dāna-kṛtaḥ.
獲得內五自體圓滿,是餘戒等波羅密多因力所作。云何內五自體圓滿?謂善趣攝若天若人,於餘有情壽等殊勝;當知是名第一圓滿。若有俱生於善加行常無厭倦,堪忍他惱,不樂惱他;當知是名第二圓滿。若有俱生普於一切所作事業、堅固勇猛;當知是名第三圓滿。若有俱生性薄塵穢,於其自心能自在轉,心有堪能於一切義速證通慧;當知是名第四圓滿。若有俱生於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捷利;當知是名第五圓滿。應知是名由異熟果,如是六種波羅密多次第建立。
[解]2-不但是得到種種外妙珍財無不圓滿,同時還獲得內五種自體的圓滿,這是餘戒等波羅密多因力所作。什麼是內五自體圓滿呢?
2.1-不是到三惡道,是在好的、令你滿意的地方,或者是到天上,或者是在人間。和其他的有情對比的話,比別人壽命長,能超過其他人的壽命,當知是名第一圓滿。壽,就是不殺生,對別人有慈悲心、有愛心,不殺害別人,這就是戒。
2.2-若有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別人教我的,生來就歡喜這樣。對於善法的努力,努力地做這種善事,不怕辛苦,不厭煩這件事,我歡喜作這件事。於善加行常無厭倦,這就是等流果,前一生歡喜作這件事,今生也歡喜。堪忍他惱,不樂惱他,堪者能也,能容忍他人的惱亂,而自己不歡喜惱亂別人。別人惱亂我,我不在乎,而我不願意惱亂別人,這是第二種圓滿。第二種圓滿是內心的事情,前面第一種是約外事圓滿,就是得很多的財富,住的房子很好,穿的衣服很好,這些事情。
2.3-性勇相應,性就是你的性格,也就是你的心。若有俱生,就是生來。普於一切所作事業,做什麼事情堅固勇猛,心情就是很固定,有什麼困難,他不怕,當知是名第三圓滿,這是精進波羅蜜多的等流果。
2.4-若有俱生,就是生來的,他的心性薄塵穢,塵穢染污的事情薄,心裡面的這些欲事很少。沒有這些欲的事情,他心裡面也很自在,這是禪波羅蜜容易現前。若是這樣的人靜坐,很容易就得定,這是前一生的栽培。他心裡面還有一種堪能,有一種能力,什麼呢?於一切義,就是一切佛法的這些甚深的道理。速證通慧,他若是學習的時候,很容易就成就通達無礙的智慧,而不會很難的,當知是名第四種圓滿。
2.5-心有堪能於一切義速證通慧,屬於禪,有禪的時候,同時也容易開發智慧。若有俱生於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捷利,這是屬於般若,就是與生俱來,對於一切的道理,他的智慧廣大,聰敏捷利,還是不遲鈍,當知是名第五圓滿。有的人因為前生對禪有熏習過,今生他的欲就輕,也容易開發智慧,有的人前生並沒有學習禪,但是學習過智慧,所以今生就是於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捷利。
3-應知是名由異熟果,這裡面說的實在是等流果,但是等流果也一定有異熟果。異熟果是指什麼說呢?就是你這一念心,主要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種子的現行,就是等流果,所以應知是名由異熟果。異熟果就是這一念心,心是王,其他的定和慧都是心所法,以心為主說心是王,心王是固定,但是心所法不決定,心所法就是前生的熏習有各式各樣的差別。如是六種波羅密多次第建立,這是有三種,一種是對治、一種是生起、一種是約異熟果,由三種原因建立六波羅蜜多。
ādhyātmikaś
ca paṃcākāra ātma-bhāva-saṃpat-pratilaṃbho bhavati
tad-anya-śīlādi-pāramitā-kṛtaḥ. paṃcākārā
ātma-bhāva-saṃpat katamā. sugati-paryāpanno divya-mānuṣyakaḥ
tad-anya-sattvāyur-ādi-viśeṣavān. iyaṃ prathamā saṃpat.
sahajā kuśala-prayoge akhedatā para-vyatikrama-sahiṣṇutā ca
paropatāpāpriyatā. iyaṃ dvitīyā saṃpat. sahajā
sarvāraṃbheṣu dṛḍha-vyavasāyatā. iyaṃ tṛtīyā
saṃpat. sahajā ca manda-rajaskasya sva-citta-vaśitā
citta-karmaṇyatā sarvārtheṣu kṣiprābhijñatāyai. iyaṃ
caturthī saṃpat. sahajaṃ ca mati-vaipulyaṃ pāṇḍityaṃ
vicakṣaṇatā ca sarvārtheṣv iyaṃ paṃcamī. itīdaṃ
phala-vipāka-kṛtam anyad anukrama-vyavasthānaṃ ṣaṇṇāṃ
pāramitānāṃ veditavyaṃ.
由前四種波羅密多資糧、自性、眷屬、守護,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戒學。由其靜慮波羅密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心學;由其般若波羅密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慧學。過此三上,更無菩薩學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攝一切菩薩學道。由此建立波羅密多,唯有六種。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解]2)由前四種波羅密多,
1-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種波羅密多,布施波羅密多是屬於資糧、戒波羅密多屬於自性、忍波羅密多是眷屬、精進波羅密多是守護。自性以戒為主,所以戒是自性,想要持戒,要以施波羅密多為資糧,才能夠持戒,持戒也容易一點。忍波羅密多是戒波羅密多的眷屬,由忍才能夠持戒清淨。精進波羅密多就是守護你的戒,使令它能夠清淨。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戒學,這四種波羅密多和合起來,能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戒學,如果你有所缺,戒波羅密多不容易圓滿。
a)資糧自性眷屬守護者:謂施波羅密多是戒資糧。戒波羅密多是戒自性。忍波羅密多是戒眷屬。精進波羅密多是戒守護。如是次第圓滿戒學應知。
2-前四波羅密多能令戒學圓滿,由其靜慮波羅密多,能努力地、多多地靜坐,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心學,定就會成就。由其般若波羅密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慧學,先要成就戒的時候,然後修學靜慮波羅密多,也會圓滿地成就,戒成就、靜慮也成就,然後般若波羅密多也就圓滿成就。所以這一段文是別配三學,六波羅密多,主要的大意是戒、定、慧三學。
3-過此三種增上學,更無菩薩學道可得,主要的就是這三學。所以這三種增上學是普攝一切菩薩所學的聖道。由此建立波羅密多,唯有六種,所以就建立六種,除此,無有若過若增,這六種就是成就戒定慧。
tatra
catasṛbhiḥ pāramitābhiḥ saha saṃbhāreṇa svabhāvena
parivāreṇa rakṣayā ca paripūrṇā bodhisattvānām
adhiśīlaṃ-śikṣā veditavyā. dhyāna-pāramitayā
adhicittaṃ-śikṣā. prajñā-pāramitayā adhiprajñaṃ-śikṣā.
na ca bodhisattvasyottari śikṣa-mārga upalabhyate. tribhiḥ
ataḥ sarva-bodhisattva-śikṣā-mārga-saṃgrahāt ṣaḍ eva
pāramitā vyavasthāpitā. nāta uttari nāto bhūyaḥ.
4.2.四種所應作事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所應作事,由此普攝一切所作。何等為四?一者、為證菩提修諸善行;二者、由此為先達真實義;三者、圓證威力;四者、成熟有情。如是四種菩薩所作,當知是先所說四行,如其次第所為所立。是故過此,更不建立有諸餘行。
[解]1)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所應作的事情,由此普攝一切所作,由這四種,可以包括一切所應作的事情。那四種呢?
一者、為證菩提修諸善行,就是六波羅密,為成就無上菩提,要修學六波羅密的善行,或者說十波羅密的善行。
二者、由此為先達真實義,由於先要成就六波羅密,而後才能達真實義,才能通達第一義諦,如果完全不修學善法,一開始就到第一義諦那裡,這是不夠次第。
三者、圓證威力,達了真實義的時候,你的智慧成就,戒定都成就,智慧成就,就是一定要有戒、有定才能成就智慧,三增上學成就,就圓證威力,很圓滿地成就六種神通的威力。
四者、成熟有情,有戒定慧、還要有神通,這個時候度化眾生的條件成就,就可以度化眾生,所以成熟一切有情的善根,也同得解脫。
2)前面這一段文,所說的四種所作的事情,當知是先所說的四種菩薩行,如其次第所為成立,就是和前面的四種菩薩行的次第,是一樣的。是故過此,更不建立有諸餘行。
a)當知是先所說四行者:謂如前說四菩薩行:一者、波羅密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應知。
a1)為證菩提修諸善行,就是波羅蜜行。由此為先達真實義,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能見第一義諦行。三者、圓證威力,就是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就是成熟有情行,應知就是這樣來配合。
catvāri
cemāni bodhisattvānāṃ samāsataḥ kṛtyāni. yair eṣāṃ
sarva-kṛtyānāṃ saṃgraho bhavati. bodhāya kuśalābhyāsaḥ.
tat-pūrvakaś ca tattvārtha-prativedhaḥ. prabhāva-samudāgamaḥ.
sattva-paripācanatā ca. etāni catvāri kṛtyāni bodhisattvāḥ
ābhiś catasṛbhiś caryābhir yathā-kramaṅ kurvaṃty
anutiṣṭhaṃti. tasmād api tad-uttarā caryā na vyavasthāpyate.
Ādhāre niṣṭhe yoga-sthāne caturthaṃ caryā-paṭal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