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菩薩地-第三持隨法瑜伽處-1.生品

1.生品
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於一切住,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何等為五?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後生。
[]諸菩薩生,諸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這些大菩薩,他有大悲心,還是要到眾生的世界來,情形是怎麼樣呢?現在這裡說的生是這個意思,略有五種不同。攝一切生,就是包括這一切的大菩薩來到眾生世界受生的情形。於一切住,不算佛,菩薩是十二住,十二住應該算十一住,或者算十住,前兩住不算。他們來到眾生的世界,是沒有苦惱的事情的,他們能夠利益一切有情,能安樂一切有情。這五種是什麼呢?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後生。
samāsena bodhisattvānāṃ paṃcavidhā upapattiḥ. sarvā ca sarva-vihāreṣu ca sarveṣāṃ ca bodhisattvānām anavadyā sarvasattvahitasukhāya. ītisaṃśamanī tatsabhāgānuvartanī mahattvopapattiḥ ādhipatyopapattiś caramā copapattiḥ.

1.1.除災生
云何菩薩除災生?謂諸菩薩或大願力或自在力,於諸饑饉厄難曠野正現前時,為令眾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形廣大,隨所生處,以自身肉,普給一切飢餓眾生,皆令飽滿。
[]云何菩薩除災生?怎麼叫作菩薩救護眾生的苦呢?眾生有很多的災難,菩薩的大悲心除滅眾生的災難,菩薩用什麼身份來作這件事呢?
1)諸菩薩有兩種力量,第一個是大願力,就是他內心裡面有慈悲的願,他建立救護眾生遠離一切苦惱的這樣的願力,這是第一個力量,是在心理上這麼說。或自在力,就是在行動上說的;就是你有這樣的願,你也有這樣的行動,也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把這件事完成,有這樣的力量,這叫自在力。
1-有的菩薩在凡位的時候也有慈悲心的願,但是只是有願,事實上辦不到,就是沒有自在力。自在力就是你作這樣的計劃,我要能令眾生離苦得樂,但是也會很自在地完成這件事,眾生是得到離苦得樂。
2-他的大願力、他的自在力怎麼能表示出來呢?於諸饑饉,就是眾生裡邊生活困難,沒有糧食,這樣的苦難,厄者苦也,沒有辦法解決,所以叫作難。曠野,就是曠野裡邊都不能夠生產糧食,眾生得到饑饉的苦難。正現前時,這樣的苦難現在現前。這個時候,菩薩的大願力和自在力就顯現出來。
3-為令眾生少用功力,這個時候菩薩的內心裡邊希望能夠令眾生少少用一點功力,不是用很多的力量,很容易地。而得存濟,就能解決饑饉的厄難,就是可以生存,得到救護。
4-怎麼辦呢?於大魚等種類中生,這個時候這位菩薩就是示現一個大魚,在這一類的眾生裡邊受生。身形廣大,這個時候菩薩的身體的形相很大。隨所生處,以自身肉,普給一切飢餓眾生,隨那個因緣,就是在那個地方,在江河裡邊,或者是大海裡邊,就現出一個大魚,示現一個大魚,以自己身體的肉普給一切飢餓眾生,就是布施給一切飢餓的眾生。皆令飽滿,飢餓的問題解決。這是有大願,還有這個自在力。
tatreti-saṃśamanī upapattiḥ katamā. iha bodhisattvaḥ durbhikṣeṣu kṛcchreṣu mahā-kāṃtāreṣu kāleṣu praṇidhāya sattvānām alpa-kṛcchreṇa yātrā-nimittaṃ mahā- matsyādi-yoniṣūpapadyate. vipuleṣv ātma-bhāveṣu yatropapannaḥ kṛtṣnaṃ jagat sva-māṃsena saṃtarpayati.

於諸有情眾多疾疫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驗諸明咒力,攝受廣大良藥王身,息除一切有情疾疫。
[]2)於諸有情還有眾多疾病的問題,很多的病。病痛現前的時候。菩薩他有大願力,也有自在力,自在力已經成就,所以叫得自在力。
1-除這兩個力量之外,還有一個力量,持有神驗諸明咒力,菩薩念一個咒,這個咒有不可思議的靈驗。什麼神驗呢?諸明咒力。諸,不只是一個咒,很多的咒。明咒是什麼意思呢?佛菩薩說咒的時候是放大光明的,所以咒叫作明咒。菩薩持這個咒的時候是有神驗的,和凡夫不一樣。
2-他是有大願力,又有自在力,又有神驗的明咒力,所以就攝受廣大良藥王身,能攝受的就是前面的願力、自在力、明咒力,所攝受的就是廣大良藥王身,就是現出來,就是成就廣大的良藥的身體。身體就是藥,而這個藥是稱之為藥中之王,就是力量非常的廣大。
3-菩薩這個身體能夠息滅,能夠除掉一切有情的疾病。聞到菩薩身體的味道,病就好,或者他的手一摸你,你病就好。
vyādhi-bahuleṣu ca sattveṣu praṇidhāya siddha-vidyādhara-mahā-vaidyātma-bhāvaṃ parigṛhṇāti teṣāṃ vyādhīnāṃ praśamāya.

於諸有情鄰國戰諍互相逼惱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作大地主具大勢力,以法正治方便善巧,息除鄰國戰諍逼惱。
[]3)於諸多的有情,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國與國為鄰,就有戰爭,互相殺害;並且在身口意上還有諍,還有糾紛,利害的衝突,大家口出惡言這些事情。互相逼惱就是兩方面:一個行動上殺害的事情來逼惱,一個是語言上也是互相傷害。這樣的苦惱的事情正現前時。這位菩薩以大願力,還有得自在的力量作大地主,就是作國王,他本身有大勢力,一個大福德的力量,一個大智慧的力量。他作大地主的時候,是以法,以真理,或者是以善法來統治,正治就是統治。他另外有一個大的智慧,方便善巧的智慧。方便就是解決困難的方法,那裡邊有善巧的智慧的,就是把兩個國家的衝突息除,滅除鄰國戰諍的逼惱,使令他們和平共處。
bhṛśa-para-cakropadruteṣu ca sattveṣu balavān bhū-patir bhavati dharmeṇa samenopāya-kauśalena para-cakropadrava-praśamanārthaṃ paraspara-viruddheṣu ca

於諸有情互相違諍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發誠信言,往返和好,除其怨結。
[]4)對於貪瞋癡的眾生常常是互相衝突,不能和合。這種衝突的事情現前的時候,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發誠信言,菩薩能發出來真實的語言,往返和好,對方又回到另一方,往返地這樣調解,令他們和好。除滅兩方面的怨恨,也能有效地調和這個糾紛。
sattveṣv ādeya-vacano bhavati saṃdhi-kriyāyai vairāśaya-praśamanāya ca.

於諸眾生遭遇惡王非理縛錄治罰逼迫身心擾亂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王家,作如法王,哀愍眾生,息除一切逼惱苦事。
[]5)對於眾生遇見暴惡的國王,怎麼樣暴惡呢?不合道理就把你綁起來。錄也是綁,縛也是綁,也是用繩子把你綁起來。不合道理地就是把你放在牢獄裡要處罰,要逼迫你。你的身、你的心都受到擾亂,心裡面多諸苦惱。這件事正現前時,菩薩以大願力得自在力,菩薩預先知道那件事,就是生到那個王家,給國王作兒子。然後國王死了,他就作如法的國王。對於眾生有哀愍心,滅除原來惡國王逼惱眾生苦惱的事情。
daṇḍa-bandhana-citra-pīḍā-pravṛtteṣu ca prajānāṃ rājasu teṣām eva sattvopadravāṇāṃ prahāṇāya tad-rūpeṣu rāja-kuleṣūpapadyate. rājā ca dhārmiko bhavati sattvānukaṃpakaḥ.

若諸有情起諸邪見,造諸惡行,隨一天處深生信解;哀愍彼故,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天處方便斷除邪見惡行。是名略說菩薩除災生。
[]6)若很多的眾生生起邪惡的思想,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生死果報,善惡果報的事情。認為作惡事也不會得惡報,所以就造很多有罪過的事情。這個眾生有邪知邪見,但是他還有一件事,就是相信天。對那個天有信心,有信解。這個時候,菩薩就是哀愍眾生的邪知邪見,以大願力、大慈悲心、大自在力,就能夠往生到那個天。他善巧方便地滅除眾生邪惡的思想,滅除眾生有罪過的行為。是名略說菩薩除災生。或者是在人間作國王,或者到天上去作天王,能夠救護眾生的災難。
a)生彼天處方便斷除邪見惡行者:此如前說增上心住菩薩受生多分作釋天帝善化有情令離欲貪,如是餘住菩薩受生皆為善化有情令斷邪見,其類應知。
a1)此如前面十三住那裡,增上心住的菩薩來到眾生的世界受生,多數是作釋天帝,就是三十三天王,三十三天主。他用這樣的身份善化有情,使令你不要有欲貪的事情。其餘的菩薩,增上心住,增上慧住這些菩薩,受生就是可能三十三天以上,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善化有情令斷邪見,其類應知。
ye ca sattvā mithyā-dṛṣṭayaś ca pāpa-kāriṇaś ca kasmiṃścid devāyatane adhimuktāḥ. teṣām anukaṃpayā mithyā-dṛṣṭi-duścarita-prahāṇāya tasmiṃn eva devāyatane upapadyate.

若廣宣說,以大願力得自在力,哀愍為先,於彼彼處受種種生,當知無量。
[]7)若廣宣說,以大願力得自在力,哀愍為先,於彼彼處受種種生,當知廣說佛菩薩救護眾生在那裡受生的事情是無量無邊的。
praṇidhāna-vaśita-balābhyāṃ ceyam upapattir anukaṃpā-pūrvikāprameyā veditavyā vistara-nirdeśatas tāsu-tāsu-vicitrāsu yoniṣu upapanneṣu. samāsa-nirdeśas tv ayam asyāḥ.

1.2.隨類生
云何菩薩隨類生?謂諸菩薩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於種種傍生趣類,天龍藥叉阿素洛等,展轉謀害違諍類中,或生邪見婆羅門中,或生樂行惡行類中,或生喜樂邪命類中,或生最極耽著諸欲信解諸欲有情類中。
[]云何菩薩隨類生?眾生裡邊類別是很多的,一類一類的。
1)謂諸菩薩以大願力得自在力,也還是要有這兩個力量。若為了度化眾生,可以自在地,隨大悲願,願意到什麼類眾生受生都能辦到。
1-眾生是業力受果報;菩薩不是業,而是大悲心,生到畜生世界。傍生趣類是什麼類呢?生到天上,天上也有很多類。畜生世界還有龍,還有藥叉,還有阿素洛等。
2-展轉謀害違諍類中,這些鬼神、阿素洛裡面也是很苦惱,也是有鬥爭的事情,還有展轉互相謀害。違諍,互相衝突。這樣的世界,菩薩也到這個世界受生。
3-或生邪見婆羅門中,菩薩或者是來到人間,在婆羅門的世界,是邪見的婆羅門,在這裡受生。
4-或生樂行惡行類中,或者是受生在歡喜作惡事的這一個眾生類裡邊。
5-或生喜樂邪命類中,就是歡喜邪命,就是不合道理的職業,以殺生為職業,以偷盜為職業,這些罪過的事情為職業,叫作邪命。
6-或生最極耽著諸欲信解諸欲有情類中,或者菩薩是生在最極耽著,是很嚴重的,就是貪著欲,對欲有信解,這樣的有情類中,菩薩到這一類世界。
tat-sabhāgānuvartinī upapattiḥ katamā. iha bodhisattvaḥ praṇidhāya va vaśitā-prāptito vā vicitreṣu tiryagyony-upapanneṣu sattveṣu deva-yakṣa-nāgāsurādiṣu cānyonya-drugdha-viruddheṣu tathā mithyā-dṛṣṭikeṣu brāhmaṇeṣu tathā duścarita-cāriṣu tad-ājīveṣu tad-abhirateṣu tathā kāmeṣv atyarthādhyavasiteṣu kāmādhimukteṣu sattveṣu

為欲除彼諸過失故,往彼有情同分中生而為上首;為上首已,方便化導。彼所行惡,菩薩不行;彼不行善,菩薩現行。為欲令彼現行善故,為說正法;由是菩薩與彼現行不同分故、說正法故,方便善巧除彼有情所有過失。是名略說菩薩隨類生。廣說如前當知無量。
[]2)菩薩到這樣的眾生的世界幹什麼呢?為欲除彼世界諸多的罪過故。
1-往彼有情同分中生,同分,你也是這樣,我也是這樣,你是婆羅門,我也是婆羅門,叫同分。你是天,我也是天,就是同分。就是你受身體的果報是同類,思想也是同類。
2-而為上首,在同分中生而為上首,就是有地位,就是領導的那樣的身份。
3-為上首已,菩薩在那個世界作一個有地位的身份,有這樣的身份以後,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化導那一類的眾生,不要作惡事。
4-彼所行惡,菩薩不行,他們原來是作種種惡事,但是菩薩不作那些惡事。
5-彼不行善,菩薩現行,那一類眾生不作好事,菩薩偏要作好事。
6-菩薩到那一類的眾生裡邊作領導人,為欲令彼現行善故,或者修學十善法,菩薩為他們說正法,說有道理的語言,轉惡為善。
7-由是菩薩與彼現行不同分故,菩薩這樣與彼現行,不同分故,他們現行作惡事,菩薩不同一樣的作惡事。
8-菩薩的大智慧演說有道理的法語,那種方便善巧的智慧除滅彼有情所有的過失,菩薩這樣作。
9-是名略說菩薩隨類生。廣說如前,當知無量。
teṣāṃ sattvānāṃ sabhāgatāyām upapadyate prāmukhyena tasya doṣasya vinivartanārthaṃ. sa pramukho bhūtvā yat te sattvāḥ samudācaraṃti. tad asau na samudācarati. yat te na samudācaraṃti kuśalaṃ. tad asau samudācarati. kuśala-samudācārāya caiṣāṃ dharmaṃ deśayati. te tayā ca dharma-deśanayā tayā ca visabhāga-samudācāratayā tebhyo doṣebhyaḥ tenopāya-kauśalena vinivartante. iyam apy upapattir aprameyā pūrvavad veditavyā.

1.3.大勢生
云何菩薩大勢生?謂諸菩薩稟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諸異熟果,一切世間最為殊勝。此異熟果所作事業,自他利品已廣宣說,是名略說菩薩大勢生。若廣宣說彼彼類中受大勢生,當知無量。
[]怎麼叫作菩薩大勢生呢?
1)謂諸菩薩稟性生時,稟性就是他這一生的能力由前一生來的,是你自己創造的,就是由你這個大悲心,有這個大悲願力和自在力是能授予,你現在就得這樣的果報,還就是自己創造的。
2)稟性生時,性就是心,你這一念心生起的時候,所感的壽量,也就是前一生的功德給你現在的壽量。形色,你這個身的形相,你的顏色。你的族姓,生在王族,或者婆羅門族,各種族姓。自在富等,菩薩無量功德,所以得的果報也有大自在力,或者是富,財富無量、威力無量、智慧無量。諸異熟果就是變異而熟的果報。一切世間最為殊勝,這個菩薩所得的果報,就是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在世間上是最殊勝的,沒有人能趕上菩薩那麼樣的殊勝。
3)此異熟果所作事業,菩薩這個異熟果是大福德境界,他所作的事業和一般的凡夫都不一樣,在〈自他利品〉已經說,是名略說菩薩大勢生。
4)若廣宣說,彼彼類中受大勢生,或者是在天上,或者在人間,也是無量無邊的差別。
tatra mahattvopapattiḥ katamā. iha bodhisattvaḥ prakṛtyaivopapadyamānaḥ. sarva-loka-prativiśiṣṭam āyur-varṇa-kulaiśvaryādi-vipākam abhinirvartayati. tena ca vipākena yathoktaṃ sva-parārtha-paṭale karma karoti. sāpy upapattir bodhisattvasyāprameyā tāsu-tāsu yoniṣu veditavyā.

1.4.增上生
云何菩薩增上生?謂諸菩薩始從第一極歡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如前所說差別受生,今於此中,名增上生。謂最初住作轉輪王,王贍部洲得大自在,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作大自在,過色究竟,一切生處最為殊勝。唯有已得最上成滿諸菩薩住摩訶薩眾,得生其中。彼諸菩薩即由此業增上所感,是名略說菩薩增上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增上生?
1)增上生在這裡,是已經得聖道以後,不是在凡夫的時候。開始從第一極歡喜住,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乃至到第十最上成滿菩薩住。這十種住如前所說差別受生,已經說過。現在這裡那就叫作增上生。
2)謂最初住就是極歡喜住,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他的增上生就是作轉輪王,在南贍部洲這裡作王。他的大福德、大智慧在裡邊,作什麼事情都是很自在的,任何人不能威脅他的。
3)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作大自在,他超過色究竟天的大自在天。所有菩薩的增上生,第十最上成滿菩薩住那是最殊勝。過色究竟那個地方是無漏的世界,也就是佛的世界。那個世界唯有已經成就最上成滿諸菩薩住摩訶薩眾,才能生到那裡。
4)彼諸菩薩,即由他的清淨無漏的業力,特別殊勝所感得的境界,是名略說菩薩增上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tatra katamā bodhisattvasyādhipatyopapattiḥ. yā bodhisattvasya prathamaṃ pramudita-vihāram upādāya yāvad daśamād vihārād upapattir varṇita. sāsyādhipatyopapattir ity ucyate. Jaṃbūdvīpeśvaratvam upādāya yāvan Maheśvaratvāt akaniṣṭhān atikramya sarvopapatty-āyatana-prativiṣṭaṃ yatra parama-vihāra-prāptā eva bodhisattvā upapadyaṃte. teṣāṃ hi tat karm'ādipatyena nirvṛttaṃ.

1.5.最後生
云何菩薩最後生?謂諸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怎麼叫最後生呢?
1)謂諸菩薩於此最後生中,他的無上菩提的資糧,無上菩提的因,已經圓滿到極點。
1-最後生他到哪裡呢?或者是生在南閻浮提,南贍部洲,婆羅門大國師的家裡頭,在那裡受生,就是特別讀書的人,非常有學問、有大智慧的。
2-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或者是最後生的菩薩到閻浮提,就在剎帝利國王家生。如果當時這個世界的眾生大多數的心裡面是不尊重國王,而對讀書人特別尊重,最後生就到大國師家。如果這個世界的眾生的心裡,你讀書,我並不是那麼尊重你,你若有權利我就尊重你,就是生在剎帝利大國王家。
3-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到這樣的家族裡面以後,又怎麼樣呢?能出家,能示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無上菩提,成佛這件事。
4-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成佛以後,就是廣大地宣揚佛法,度化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作一切佛所作的事情,就是以三乘道法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tatra caramā bodhisattvopapattiḥ katamā. yasyāṃ upapattau paripūrṇa-bodhi-saṃbhāro bodhisattvaḥ purohita-kule vā rāja-kule vā upapadyānuttarāṃ samyaksaṃbodhim abhisaṃbudhyate. sarvaṃ ca buddha-kāryaṃ karoti. iyam upapattiś caramā paścimety ucyate.

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淨仁賢妙善生處,曾當現生,一切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唯除凡地菩薩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智菩薩,諸所受生,為五生故;如是諸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薩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2)若諸菩薩於過去、未來、現在。
1-清淨仁賢,他的身口意都是清淨的,沒有污染。仁賢就是大慈悲、大智慧。
2-妙善生處,他們度化眾生所生的地方都是特別好的,妙者好也,在微妙、好的地方受生。
3-曾當現生,曾是過去,當是未來,現在。
4-在世間上受生的時候,一切皆此五生所攝,就是這五類。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5-唯除凡地菩薩受生,前面說增上生,都是指得無生法忍以後說的,所以就除掉沒得無生法忍以前是凡夫的地方。凡夫的菩薩的受生不在內,不在這裡頭。
6-什麼理由是這樣呢?這裡邊意取得聖道的人,通達諸法實相的菩薩,他是有大智慧,所以他們這些有智慧的菩薩,在眾生的世界受生就是這五生。這麼多的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的依止處,就是這樣度化眾生才能圓滿無上菩提,令諸菩薩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ye kecit bodhisattvā atītānāgata-pratyutpanneṣv adhvasu śubhāsu bhadrāsu kalyāṇāsūpapattiṣūpapannāḥ upapatsyaṃte upapadyaṃte ca. sarve te āsv eva paṃcasu. nāta uttari nāto bhūyaḥ sthāpayitvā bāla-bhūmy-upapattiḥ.tathā hi vijñaiḥ bodhisattvair upapattaya etāḥ paṃcābhipretāḥ. tāḥ khalv etāḥ upapattayo mahābodhi-phalāḥ. yā āśritya bodhisattvāḥ kṣipram anuttarāṃ samyaksaṃbodhim abhisaṃbudhyaṃte. Bodhisattvabhūmāv ādhāre niṣṭhe yoga-sthāne prathamam upapatti-paṭal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