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雜阿含-761


九八一(七六一)學及無學;s.45.13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學及無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學及無學。諦聽,善思念之。
1)何等為學?謂學正見成就,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為學。
2)何等為無學?謂無學正見成就,無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無學。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八二()
如學、無學,如是正士、[如是]大士,亦如是說。

I.中阿含189,聖道經:
1.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
云何邪見?謂此見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
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邪見。云何正見?謂此見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正見。是為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見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2.若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若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謂邪志。云何正志,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是謂正志。是為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志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3.若見邪語是邪語者,是謂正語。若見正語是正語者,亦謂正語。云何邪語?妄言、兩舌、麤言、綺語,是謂邪語。云何正語?離妄言、兩舌、麤言、綺語,是謂正語。是為見邪語是邪語者,是謂正語。見正語是正語者,亦謂正語。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語成就正語,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語,成就正語,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語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4.若見邪業是邪業者,是謂正業。若見正業是正業者,亦謂正業。云何邪業?殺生、不與取、邪婬,是謂邪業。云何正業?離殺、不與取、邪婬,是謂正業。是為見邪業是邪業者,是謂正業。見正業是正業者,亦謂正業。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業成就正業,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業,成就正業,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業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5.若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若見正命是正命者,亦謂正命。云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謂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不以若干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是為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見正命是正命者,亦謂正命。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命,成就正命,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命,成就正命,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命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6.云何正方便?比丘者,已生惡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惡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已生善法為住不忘不退,轉增廣布,修習滿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是謂正方便。
7.云何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正念。
8.云何正定?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正定。
9.云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
10.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智也。是為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
11.云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定,是為學者成就八支。
12.云何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所以者何?正見者,斷於邪見,若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至正智者斷於邪智,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II.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二十,T26452c
十無學法者,云何為十?
答:一無學正見;二無學正思惟;三無學正語;四無學正業;五無學正命;六無學正勤;七無學正念;八無學正定;九無學正解脫;十無學正智。
1.云何無學正見?
答:盡智、無生智盡所不攝無學慧,是名無學正見。
2.云何無學正思惟?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尋求、等尋求、近尋求,推覓、等推覓、近推覓,令心於法麤動而轉,是名無學正思惟。
3.云何無學正語?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樑、堤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語業,是名無學正語。
4.云何無學正業?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餘身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樑、堤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身業是名無學正業。
5.云何無學正命?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除趣邪命、身、語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樑、堤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身語業,是名無學正命。
6.云何無學正勤?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無學正勤。
7.云何無學正念?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無學正念。
8.云何無學正定?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無學正定。
9.云何無學正解脫?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無學正解脫。
10.云何無學正智?
答:盡智、無生智,是名無學正智。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雜阿含-3-6


經文結構

論文結構

系統思考 


六(三)無知一,cf. s22.24 abhijān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若知、明、斷、離欲---堪任斷苦
2.1.於五蘊不知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2.2.於五蘊知等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心解脫者,)則能堪任斷苦。

3.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
[經文] 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
[解說] rūpañcabhikkhave,abhijānaṃparijānaṃvirājayaṃpajahaṃbhabbodukkhakkhayāya.s22.24諸比丘!於色知、明、離欲、斷,則能導致苦盡。
[論說]復次、為欲證得所未得解脫故,應觀察八事謂於諸行中,愛味、過患、出離觀察,及聞、思、思擇力、見道、修道觀察。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是名一門觀察差別。又修行者,於彼諸行正觀察時,先以聞所成慧,如阿笈摩,了知諸行體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及無我。彼隨聖教如是勝解,如是通達,既通達已,復以推度相應思惟所成微細作意,即於彼境如實了知。即由如是通達了知增上力故,於彼相應煩惱現行現法、當來所有過患,如實觀察,由思擇力為依止故,設復生起而不實著,即能捨離。彼由如是通達了知及思擇力多修習故;能入正性離生。既入正性離生已,由修道力漸離諸欲。彼由思擇、見道二種力故,隨其所應,斷諸煩惱,謂不現行斷故,及一分斷故,由修道力,究竟離欲。如是由前二種漸離欲貪,由修道力心得解脫。
[]復次為了想要證得尚未得到的解脫的緣故,應該觀察八件事情。哪八件?就是在五蘊諸行當中,愛味、過患、出離觀察,及聞、思、思擇力、見道、修道觀察。
1)什麼是愛味的觀察?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愛味的時候,能夠善巧的通達五蘊諸行的愛味所有的各自的相貌。
2)什麼是過患的觀察?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過患的時候,能夠善巧的了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三種受的時分與地位,他們的過患共相是苦,因為苦受本身就是苦。樂受,變壞的時候是苦。不苦不樂受,無有恆常,苦、樂受隨時都會生起,所以也是苦。在這樣三種受中,令人生起愛著的滋味很少,但是卻有許多苦的過患。
3)什麼是出離的觀察?這樣了知愛味染著很少,卻有許多種種的過患與愛味一起活動之後,對於所愛味染著的五蘊一切行中,隨順根對境所生起的欲貪煩惱,就能除遣欲貪制伏欲貪斷捨欲貪。
a)什麼是斷捨?在這裡,因為欲貪不會現前活動的緣故,說為斷,不是永遠捨離欲的緣故,而稱為斷。
b)什麼是離欲?對於彼五欲的事情,內心尚未解脫欲貪若是對於隨眠,能究竟超越,才算是永遠捨離欲貪,內心得以解脫欲貪。這樣這三種觀察,稱為第一種入門觀察的不同。
4)什麼是由聞慧來觀察?,這位修行者,對於彼五蘊諸行正在觀察的時候,首先以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如聽聞阿笈摩聖典,而了知五蘊諸行本體是無有恆常,因為無有恆常的緣故,所以是。因為苦的緣故,所以離開五蘊沒有我是空及五蘊不是我。
5)什麼是由思慧來觀察?那位修行人隨順聖典的教法,對於五蘊諸行是無常、苦、空、無我有深刻的體認,對於這無常、苦、空、無我,能通達無礙既然通達無礙之後,還能用與推度相應的思惟所成就的微細作意,就是說對於彼五蘊境,能如實了知是無常、苦、空、無我
6)什麼是由思擇力來觀察?就是因為這樣通達無常、苦、空、無我,沒有障礙。且對於彼五蘊境,能如實了知是無常、苦、空、無我。因為這二種強大力量的緣故,對於與他相順的煩惱現前活動,煩惱活動的現在、未來所有的過患,能夠如其真實的觀察,由於思惟決擇的力量為依止的緣故,假設還是生起,但是不會真實的染著,就能夠捨離。
7)什麼是由見道來觀察?那位修行人,經由這樣聞慧通達無常等沒有障礙,經由思慧了知五蘊境是無常等。以及經由思擇力能不染著於欲貪。因為一次又一次,反覆地實踐的緣,所以,能夠進入正性離生。
8)什麼是由修道來觀察?既然能進入正性離生之後,由於修道的力量,逐漸的捨離三界的欲。那位修行人由於思擇與見道這二種力量的緣故,隨著與他相順的欲貪等,能斷種種欲貪等煩惱,就是因為欲貪等不現行稱為斷的緣故,這是思擇的力量。以及一部分見煩惱斷除的緣故,這是見道的力量。經由修道的力量,能究竟捨離三界的欲。這樣經由前面思擇與見道這二種力量,逐漸捨離欲貪。經由修道的力量心得解脫三界的欲。

復次,有兩種煩惱斷果及苦滅果。一者、見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盡捺落迦、傍生、餓鬼,我今證得預流無退墮法,乃至廣說。二者、修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第二有等永不復轉。有兩種苦滅一者、現在為因,未來苦滅;二者、過去為因,現在苦滅。復有兩種苦滅一者、心苦滅;二者、身苦滅。復有兩種苦滅一者、壞苦、苦苦苦滅;二者、行苦苦滅。復有兩種苦滅一者、非愛業果苦滅;二者、可愛業果苦滅。
[]復次,還有兩種煩惱斷除所得的成果,以及兩種苦惱滅盡所得的成果。
1)哪二種煩惱斷除所得的成果
一、由於見道而斷除見煩惱,而體證彼成果的緣故a)了知我已經永遠斷盡地獄、傍生、餓鬼這三惡趣中所生起的五蘊諸行,就是我不會再投生到三惡趣b)我現今證得預流果,我已經安住在能夠究竟滅盡煩惱,且不會退轉的八聖道。c)乃至廣說,就是我已經滅盡,扣除掉七生、二生、一生所剩餘的後有所生起的五蘊諸行
第二、由於修道而斷除愛煩惱等,而體證彼成果的緣故,a)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b)第二有的生老病死等苦法永遠不會再生起,就是有餘涅槃
2)哪二種苦滅除所得的成果?這裡是說明無餘涅槃
a)一、現在見愛煩惱斷盡為原因,未來五蘊諸行的苦滅盡。第二、過去惑業為原因,感得現在的異熟苦滅盡。
b)有兩種苦滅。第一、意識相應的苦滅。第二、五識相應的苦滅。
c)有兩種苦滅。第一、壞而生的苦、苦惱本身的苦,這二種苦滅。第二、行苦苦滅。
d)有兩種苦滅。第一、非愛業所感得的惡趣果的苦滅。第二、可愛業所感得的善趣果的苦滅。

七(四)無知二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若知、明、斷、離欲---能越生老病死怖
2.1.於五蘊不知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2.2.於五蘊知等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3.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解說生老死怖
[論說]復有少分已見諦跡諸聖弟子,雖已超過諸惡道苦所有怖畏,由未永盡一切結故,其心猶有於當來世共諸異生老死怖。為斷彼故,而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及無放逸,勤修觀行。
[]有少部分已經見到四聖諦的路跡的諸聖弟子,雖然已經超過諸惡道苦的所有怖畏,由於尚未永遠斷盡一切結的緣故,在未來世裏面,還會與諸異生一樣有生老死等,他的心還有這種恐怖。為了斷除那種恐怖的緣故,而對於涅槃,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於涅槃,以及於斷其餘煩惱沒有放逸,精勤修習對於五蘊觀察無常等行相。
八(五)無知三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若知、明、斷、離欲---能斷苦
2.1.於五蘊不知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2.2.於五蘊知等
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3.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六)無知四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若知、明、斷、離欲---能斷苦
2.1.於五蘊不知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2.2.於五蘊知等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3.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解說] 此四經的差別,不知道為何cs.3沒有心解脫?
cs.3.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cs.4.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cs.5.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cs.6.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雜阿含-760

九八0(七六0)老,病,死;a.10.76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老,病,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以世間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

3.有道、有跡斷此三法
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不?
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相關經文
1.cs34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2.cs1240
1)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此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如是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若無此三法世間所不愛者,諸佛世尊不出於世,世間亦不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以有此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故,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世間知有諸佛如來所覺知法廣宣說者。
2)波斯匿王作是念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所念,廣白世尊。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此有三法,世間所不愛念,謂老、病、死,乃至世間知有如來所覺知法為人廣說。
3)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王所乘寶車,終歸有朽壞,此身亦復然,遷移會歸老。
唯如來正法,無有衰老相,稟斯正法者,永到安隱處。
但凡鄙衰老,醜弊惡形類,衰老來踐蹈,迷魅愚夫心。
若人壽百歲,常慮死隨至,老病競追逐,伺便輒加害。
3.佛說無常經,T17745c
1)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
2)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形儀醜惡極可厭,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雜阿含-759


九七九(七五九)三受;s.45.29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三受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受,無常,有為,心所緣生。何等為三?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3.有道、有跡斷此三受
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不?
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佛告比丘: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 無常,有為,心所緣生
[參考] 類似經文
1.cs80: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2.cs.306: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為、思願、緣生。
3.cs.357
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是名七十七種智。
4.cs.968:若復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04T06, 548a
彼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變壞之法、盡法、謝法、離法、滅法。
6.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11T26, 505a
苾芻!當知!老死是無常,是有為,是所造作,是緣已生,盡法,沒法,離法,滅法。
7.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0T26, 969a
遍知此是無常、有為、心所作、從緣生、盡法、滅法、離法、滅法。
8.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10T27, 572b
問:若爾,何故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無漏豈得名離法耶?答:此中,但應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乃至滅法。不應說離法,而說離法者,欲顯聖者亦厭無漏,不生欣樂,故說離法。
9.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2T28, 606b
云何緣生法?老死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變異法、離欲法、滅法。乃至無明無常、有為、緣生法、盡法、變異法、離欲法、滅法,是名緣生法。
[參考] 1.論說
1)無常
無常者,謂性破壞、朽敗法故。T30, 766a
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T30, 792a
2)有為
有為者,謂依前際所尋思故。T30, 766a
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T30, 792a
3)
造作者,謂依後際所希望故。T30, 766a
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T30, 792a
4)從緣起
緣生者,謂依現世眾因緣力所生起故。T30, 766a
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T30, 792a
5)是患法
A.有盡法者,謂一分盡故。B.有盡法者,謂全分滅故。T30, 766a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T30, 792a
6)滅法
A.有沒法者,謂全分滅故。B.有沒法者,謂相續變壞故。T30, 766a
死歿法故,說名歿法。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T30, 792a
7)離欲法
有離欲法者,謂過患相應故。T30, 766a
有滅法者,謂一切有為法皆有出離故。T30, 766a
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8)斷知法
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T30, 792a
2.空之探究,p.60
離慢知見清淨的三昧,依經所說,是從因緣生滅而反觀自心的。前段所說:觀五陰無常、無我,觀色等相斷,觀貪等相斷,都是觀所觀法的空、無相、無所有。然解脫道的三昧,以無我我所為本。我我所是怎樣生起的?從見、聞、覺、知而生識,世俗的識,是有漏、有取的,有識就不離我我所。所以離慢而知見清淨的三昧,要反觀自己的心識,從因緣生。從無常因緣所生的識,當然是無常的。觀無常(的識)法,是有為(業煩惱所為的),行(思願所造作的),緣所生(的)法。緣所生法是可滅的,終歸於滅的,所以是離欲法,斷知法。這樣的觀察,從根源上通達空無我性,才能離我慢而得清淨知見──無漏智。這與『大空經』的先外空五欲,次觀五取陰而內空我慢,有同樣的意義。這是一切聖者修證的必由之道,成為佛法所以為佛法的特質,所以名為聖法印ariya-dhamma-mudda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雜阿含-758


九七八(七五八)母子畏;a.3.62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凡夫所說三種無母子畏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母子畏,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而不能知無母子畏,有母子畏。諸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何等為三?
1)兵兇亂起
諸比丘!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2)大火卒起
復次、比丘!有時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3)山中大雨
復次、比丘!有時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
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3.有母子畏
1)兵兇亂起或時於彼母子相見
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彼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時於彼母子相見,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2)大火卒起或復相見
復次、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或復相見,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3)山中大雨或尋相見
復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此人馳走,母子相失,或尋相見,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4.世尊說三種無母子畏
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是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何等為三?
1)
若比丘!子若老時,無母能語子:汝莫老,我當代汝;其母老時,亦無子語母:今莫老,我代之老。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2)
復次、比丘!有時子病,母不能語子:今莫病,我當代汝;母病之時,子亦不能語母:莫病,我當代母。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3)
復次、子若死時,無母能語子:今莫死,我今代汝;母若死時,無子能語母:今莫死,我當代母。是名第三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5.有道、有跡斷母子畏
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不?佛告比丘:有道、有跡,斷彼三畏。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6.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雜阿含-1-2


經文結構

瑜伽師地論的解說
系統思考圖


一(一)無常,cf. s22.12 anicca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觀五蘊無常
2.1.觀色無常---正見---厭離---喜貪盡--心解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2.2.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3.自證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二─四()苦、空、非我,cf. s22.13 dukkhasuttaṃs22.14 anattasuttaṃ
4.觀苦,空,非我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 解說世尊為何要觀無常、苦、空、無我?
[論說]有四種所化有情,先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何等為四?謂於先有、先世、先身、先所得自體中,聽聞常見增上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增上力故,於今由彼為因,由彼為緣,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如說由常見,如是由斷見,由現法涅槃見,由薩迦耶見,廣說亦爾。此中,世尊由種種勝解智力(T30,569c),種種界智力(T30,571b)增上力故,尋求彼先勝解及彼後界。如其所應,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多分為轉四種法教。或為餘智未成熟者,令彼智成熟故;智已成熟者,令彼解脫諸煩惱故。為初邪界有情,說因滅故行滅,由行盡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二邪界有情,說因集故行集,由行起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三邪界有情,由諸行苦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四邪界有情,若離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諸行空門轉正法教;若即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無我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T30,773a
[]1)有四種所教化的有情,因為過去世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這裡的界?就是由於錯誤的勝解、見而薰習成為種姓哪四種?第一、在過去生的存在、過去世、過去生的身、過去生所得的自己的生命體中,因為聽聞常見所強化的不正確的道理以及因為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的強大力量。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這樣的思想薰習成為種姓。因此,在現在這一生,由彼聽聞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為因、為緣。所以稱為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如同上面所說由於常見,同樣的第二由於斷見。第三、由現法涅槃見。第四、由薩迦耶見,詳細的說明也是如此。
2)在這裡,世尊經由他的智慧的力量如實了知眾生欲樂勝解種種差別如實了知眾生的本性、素質、行為等種種差別尋求彼所要教化的有情,過去的勝解及彼後來的種姓。如其所相對應的四種思想,為了調伏彼錯誤的勝解、界的緣故,大部分會為這些有情宣說無常、苦、空、無我這四種法教。或是為其餘智慧尚未成熟的有情,令彼智慧成熟的緣故智慧已經成熟的有情,令彼解脫種種煩惱的緣故。
3)a)了第一種常見的有情,宣說因滅的緣故,五蘊諸行滅由諸行滅盡作為入門,宣說無常的性質,為了調伏彼常見的錯誤勝解、界的緣故。b)為了隨順第二種斷見的有情,宣說因集起的緣故,五蘊諸行集起由諸行集起作為入門,宣說無常的性質,為了調伏彼斷見的錯誤勝解、界的緣故。c)為了隨順第三種現法涅槃見的有情,由諸行是苦作為入門,宣說正法的教導,為了調伏彼現法涅槃見的錯誤勝解、界的緣故d)為了隨順第四種薩迦耶見的有情,若是離開諸行,生起有一個我的思想的修行者,由諸行是空作為入門,宣說正法的教導若是就是諸行,生起有一個我的思想的修行者,由無我作為入門,宣說正法的教導為了調伏彼薩迦耶見的錯誤勝解、界的緣故。

II.解說什麼是解脫?
[論說]復次、善說法律,略由三種不共支故,不共外道,墮善說數。一者、宣說真實究竟解脫故,二者、宣說即彼方便故,三者、宣說即彼自內所證故。云何真實究竟解脫?謂畢竟解脫及一切解脫,即是見道果及此後所得世出世修道果。此中見道果,由畢竟故得名真實而非究竟,於一切解脫,猶有所應作故。又解脫有三種:一、世間解脫,二、有學解脫,三、無學解脫。世間解脫,非是真實,有退轉故。有學解脫,雖是真實而非究竟,猶有所作故。當知所餘,具足二種。T30,773b
[]復次,世尊善說的法律,大略地說,由於三種獨特的部分,所以,跟外道有所不同,墮入善說的數目。哪三種?一者、宣說真實究竟解脫故,二者、宣說即彼方便故,三者、宣說即彼自內所證故。什麼是真實究竟解脫?就是畢竟解脫及一切解脫,就是見道的果,及從此見道果之後所得世、出世修道的果。在這裡,見道的果,由於畢竟的緣故,得名為真實,而不是究竟,因為對於一切煩惱的解脫,猶有所應該作的事的緣故。又,解脫有三種。哪三種?一、世間解脫,二、有學解脫,三、無學解脫。什麼是世間解脫?不是真實,因為還有退轉的關係。什麼是有學解脫?雖然是真實,而不是究竟,猶有所應該作的事的緣故。應當知道所剩餘的無學解脫,具足二種,就是真實且究竟。

III.解說如何得解脫
[經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論說]云何方便?謂於諸行中,依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修無常想,依無常修苦想,依苦修空、無我想,因此得入諦現觀時,由正觀察所知境故,獲得正見。由此正見為依止故,修道位中,遍於諸行住厭逆想。彼於住時,雖由彼相應受憶念思惟,不現前境明了現前而不生喜。由不生喜增上力故,彼於行時,即於彼受所緣境界不生染著。彼於一切所求境界得處中故,尚不希求,何況耽著!彼由如是若住、若行,於喜、貪纏速能滅盡,心清淨住。又即於彼,如所得道極多修習為因緣故,永拔彼品麤重隨眠,獲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即是心善解脫。T30,773b
[]1)什麼是真實解脫的方便?就是在諸行中,依據無常等如所有性及五蘊性類各各不同的盡所有性修習無常的想法依據無常的概念修習苦的想法依據苦的概念修空、無我的想法因此無常、苦、空、無我,證、悟入四諦現觀的時候,由於能正確地觀察所應該知道的五蘊境界的緣故,獲得正確的見解。
2)什麼是究竟解脫的方便?a)由於這個正確的見解為依止的緣故,在修道的階段中,周遍地對於諸行,安住厭逆的想法。b)那位修行者在住於禪修的時候,雖然由於彼相應的受憶念思惟,能令不是出現在眼前的境界,顯明清楚的出現在眼前,但是,心理不會對於這個境界生起歡喜。c)由於不會生起歡喜的強大力量的緣故,彼修行者在乞食等行動的時候,就是對於他領受所緣的境界不會生起染著。他對於一切所追求的境界,能得處於平等、不偏不移的緣故,尚且不會希望尋求,更何況會耽著!他由於這樣或是住於禪修時,或是行動時,對於心的歡喜與貪著的現前活動,很快的能夠消滅、窮盡,因為沒有喜與貪的現行,所以,心清淨而住。d),就是對於彼如所得道的四念處極多修習為因緣的緣故,能永遠拔除彼愛品的麤重隨眠,獲得真實究竟解脫,應當知道就是心得完善的解脫。

IV.解說已解脫者能自知
[經文]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論說]云何自內所證?當知有四種相。若於有學解脫轉時,由二種相內慧觸證。謂我已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又我已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又我已住能究竟盡無退轉道。若於無學解脫轉時,即由如是二種相故,內慧觸證。謂我已作為斷其餘一切煩惱所應學事。我今尚無餘一生在,況二、況七!又隨所樂,亦能為他如實記別。如是名為自內所證。T30,773c
[]什麼是自己內心所體證?應當知道有四種相貌。
1)若是在有學解脫轉起的時候,由於二種相貌,知道內心的無我智慧觸證滅諦,就是現前見到滅諦。哪二種?
第一、我生已盡。我已經滅盡種種惡趣中所生起的五蘊諸行,就是我不會再投生到三惡趣中我已經滅盡,扣除掉七生、二生、一生所剩餘的後有所生起的五蘊諸行。就是說,初果最多七生,第八有已滅盡。二果最多二生,第三生已滅盡。三果,只有一生,已滅盡第二生。
第二、梵行已立。我已經安住在能夠究竟滅盡煩惱,且不會退轉的八聖道。
2)若是在無學解脫轉起的時候,就是由這樣二種相貌的緣故,知道內心的無我智慧觸證滅諦。哪二種?
第一、所作已辦。就是我已經作完,為了斷除剩餘的一切煩惱,所應該學習的事情。因為一切結永遠滅盡沒有剩餘,一切道與果已經以無我智慧體證得到涅槃。
第二、不受後有我現今尚且沒有剩餘一生存在,更何況二生、七生。又,隨其所歡喜,也能夠為他人如其真實記別。這樣稱為自內所證。

五(二)正思惟,cf. s22.52 dutiya nandikkhay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當正思惟---如實知---欲貪斷---心解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3.自證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4.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解脫的前行
[論說]復次,即彼解脫有二種前行法:一者、見前行法,二者、道果前行法。見前行法者,謂由解脫及彼方便,自內所證增上力故,從他言音,起聞、思、修所成妙善如理作意,未入正性離生能入正性離生,得如實見,出世正見。道果前行法者,謂得如是正見已,復起所餘正思惟等,或同時生,或後時生道前行法,為斷所餘諸煩惱故。T30,773c
[]復次,就是彼真實究竟的解脫有二種前行法。哪二種?一者、見前行法,二者、道果前行法。1)什麼是見前行法?就是見道的方法,或是見道之前的活動有哪些?就是因為善說法律的緣故,因為佛法具足不共外道的三支,就是解脫及彼方便、自內所證的強大力量的緣故。從善知識他的言語法音,生起聞、思、修所成的微妙善巧的如理作意,尚未進入正性離生,能夠進入正性離生,得到如其真實的無我見,出世的正確見解。2)什麼是道果前行法?就是已得到這樣正見,之後生起修道斷惑的其餘正思惟等七聖道。正思惟等或是與正見同時生,因為正見生起的時候,八聖道是同時具足的。或是見道後的時候,生起修道之前行法,就是正思惟等,為了斷除所剩餘的種種煩惱的緣故。

II.正思惟
[經文]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
[解說]此中若依瑜伽論的解說,應有二種前行:如理作意、正思惟。如理作意可引生正見,之後引起正思惟;此正思惟推動修道的運作。所以,若依巴利為:如理作意,應指生起正見之前行。若依漢譯:正思惟,則為正見之後的正思惟。 然而在瑜伽師地論的解說好像二者又有關係,如卷11(T30, 330c):若不如理而強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總說此二,名不正思惟。若於是中應合道理,應知是處名為如理,謂於闇中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
rūpaṃ bhikkhave, yoniso manasikarotha, rūpāniccatañca yathābhūtaṃ samanupassatha, rūpaṃ bhikkhave, bhikkhu yoniso manasikaronto rūpāniccatañca yathābhūtaṃ samanupassanto rūpasmiṃ nibbindati. s22.52
諸比丘!你們應該如理作意色,及如實觀色的無常性。諸比丘!當比丘如理作意於色時,及如實觀色無常性時,厭離於色。

III. 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經文] 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解說]漢譯的欲、貪,在巴利文為喜、貪,且說明二者的關係。
nandikkhayā rāgakkhayo, rāgakkhayā nandikkhayo, nandirāgakkhayā cittaṃ vimuttaṃ suvimuttanti vuccati. s22.52 因喜盡故,貪盡;因貪盡故,喜盡;因喜、貪盡故心解脫,稱為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