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雜阿含-1-2


經文結構

瑜伽師地論的解說
系統思考圖


一(一)無常,cf. s22.12 anicca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觀五蘊無常
2.1.觀色無常---正見---厭離---喜貪盡--心解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2.2.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3.自證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二─四()苦、空、非我,cf. s22.13 dukkhasuttaṃs22.14 anattasuttaṃ
4.觀苦,空,非我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 解說世尊為何要觀無常、苦、空、無我?
[論說]有四種所化有情,先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何等為四?謂於先有、先世、先身、先所得自體中,聽聞常見增上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增上力故,於今由彼為因,由彼為緣,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如說由常見,如是由斷見,由現法涅槃見,由薩迦耶見,廣說亦爾。此中,世尊由種種勝解智力(T30,569c),種種界智力(T30,571b)增上力故,尋求彼先勝解及彼後界。如其所應,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多分為轉四種法教。或為餘智未成熟者,令彼智成熟故;智已成熟者,令彼解脫諸煩惱故。為初邪界有情,說因滅故行滅,由行盡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二邪界有情,說因集故行集,由行起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三邪界有情,由諸行苦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為隨第四邪界有情,若離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諸行空門轉正法教;若即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無我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T30,773a
[]1)有四種所教化的有情,因為過去世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這裡的界?就是由於錯誤的勝解、見而薰習成為種姓哪四種?第一、在過去生的存在、過去世、過去生的身、過去生所得的自己的生命體中,因為聽聞常見所強化的不正確的道理以及因為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的強大力量。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這樣的思想薰習成為種姓。因此,在現在這一生,由彼聽聞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為因、為緣。所以稱為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如同上面所說由於常見,同樣的第二由於斷見。第三、由現法涅槃見。第四、由薩迦耶見,詳細的說明也是如此。
2)在這裡,世尊經由他的智慧的力量如實了知眾生欲樂勝解種種差別如實了知眾生的本性、素質、行為等種種差別尋求彼所要教化的有情,過去的勝解及彼後來的種姓。如其所相對應的四種思想,為了調伏彼錯誤的勝解、界的緣故,大部分會為這些有情宣說無常、苦、空、無我這四種法教。或是為其餘智慧尚未成熟的有情,令彼智慧成熟的緣故智慧已經成熟的有情,令彼解脫種種煩惱的緣故。
3)a)了第一種常見的有情,宣說因滅的緣故,五蘊諸行滅由諸行滅盡作為入門,宣說無常的性質,為了調伏彼常見的錯誤勝解、界的緣故。b)為了隨順第二種斷見的有情,宣說因集起的緣故,五蘊諸行集起由諸行集起作為入門,宣說無常的性質,為了調伏彼斷見的錯誤勝解、界的緣故。c)為了隨順第三種現法涅槃見的有情,由諸行是苦作為入門,宣說正法的教導,為了調伏彼現法涅槃見的錯誤勝解、界的緣故d)為了隨順第四種薩迦耶見的有情,若是離開諸行,生起有一個我的思想的修行者,由諸行是空作為入門,宣說正法的教導若是就是諸行,生起有一個我的思想的修行者,由無我作為入門,宣說正法的教導為了調伏彼薩迦耶見的錯誤勝解、界的緣故。

II.解說什麼是解脫?
[論說]復次、善說法律,略由三種不共支故,不共外道,墮善說數。一者、宣說真實究竟解脫故,二者、宣說即彼方便故,三者、宣說即彼自內所證故。云何真實究竟解脫?謂畢竟解脫及一切解脫,即是見道果及此後所得世出世修道果。此中見道果,由畢竟故得名真實而非究竟,於一切解脫,猶有所應作故。又解脫有三種:一、世間解脫,二、有學解脫,三、無學解脫。世間解脫,非是真實,有退轉故。有學解脫,雖是真實而非究竟,猶有所作故。當知所餘,具足二種。T30,773b
[]復次,世尊善說的法律,大略地說,由於三種獨特的部分,所以,跟外道有所不同,墮入善說的數目。哪三種?一者、宣說真實究竟解脫故,二者、宣說即彼方便故,三者、宣說即彼自內所證故。什麼是真實究竟解脫?就是畢竟解脫及一切解脫,就是見道的果,及從此見道果之後所得世、出世修道的果。在這裡,見道的果,由於畢竟的緣故,得名為真實,而不是究竟,因為對於一切煩惱的解脫,猶有所應該作的事的緣故。又,解脫有三種。哪三種?一、世間解脫,二、有學解脫,三、無學解脫。什麼是世間解脫?不是真實,因為還有退轉的關係。什麼是有學解脫?雖然是真實,而不是究竟,猶有所應該作的事的緣故。應當知道所剩餘的無學解脫,具足二種,就是真實且究竟。

III.解說如何得解脫
[經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論說]云何方便?謂於諸行中,依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修無常想,依無常修苦想,依苦修空、無我想,因此得入諦現觀時,由正觀察所知境故,獲得正見。由此正見為依止故,修道位中,遍於諸行住厭逆想。彼於住時,雖由彼相應受憶念思惟,不現前境明了現前而不生喜。由不生喜增上力故,彼於行時,即於彼受所緣境界不生染著。彼於一切所求境界得處中故,尚不希求,何況耽著!彼由如是若住、若行,於喜、貪纏速能滅盡,心清淨住。又即於彼,如所得道極多修習為因緣故,永拔彼品麤重隨眠,獲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即是心善解脫。T30,773b
[]1)什麼是真實解脫的方便?就是在諸行中,依據無常等如所有性及五蘊性類各各不同的盡所有性修習無常的想法依據無常的概念修習苦的想法依據苦的概念修空、無我的想法因此無常、苦、空、無我,證、悟入四諦現觀的時候,由於能正確地觀察所應該知道的五蘊境界的緣故,獲得正確的見解。
2)什麼是究竟解脫的方便?a)由於這個正確的見解為依止的緣故,在修道的階段中,周遍地對於諸行,安住厭逆的想法。b)那位修行者在住於禪修的時候,雖然由於彼相應的受憶念思惟,能令不是出現在眼前的境界,顯明清楚的出現在眼前,但是,心理不會對於這個境界生起歡喜。c)由於不會生起歡喜的強大力量的緣故,彼修行者在乞食等行動的時候,就是對於他領受所緣的境界不會生起染著。他對於一切所追求的境界,能得處於平等、不偏不移的緣故,尚且不會希望尋求,更何況會耽著!他由於這樣或是住於禪修時,或是行動時,對於心的歡喜與貪著的現前活動,很快的能夠消滅、窮盡,因為沒有喜與貪的現行,所以,心清淨而住。d),就是對於彼如所得道的四念處極多修習為因緣的緣故,能永遠拔除彼愛品的麤重隨眠,獲得真實究竟解脫,應當知道就是心得完善的解脫。

IV.解說已解脫者能自知
[經文]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論說]云何自內所證?當知有四種相。若於有學解脫轉時,由二種相內慧觸證。謂我已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又我已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又我已住能究竟盡無退轉道。若於無學解脫轉時,即由如是二種相故,內慧觸證。謂我已作為斷其餘一切煩惱所應學事。我今尚無餘一生在,況二、況七!又隨所樂,亦能為他如實記別。如是名為自內所證。T30,773c
[]什麼是自己內心所體證?應當知道有四種相貌。
1)若是在有學解脫轉起的時候,由於二種相貌,知道內心的無我智慧觸證滅諦,就是現前見到滅諦。哪二種?
第一、我生已盡。我已經滅盡種種惡趣中所生起的五蘊諸行,就是我不會再投生到三惡趣中我已經滅盡,扣除掉七生、二生、一生所剩餘的後有所生起的五蘊諸行。就是說,初果最多七生,第八有已滅盡。二果最多二生,第三生已滅盡。三果,只有一生,已滅盡第二生。
第二、梵行已立。我已經安住在能夠究竟滅盡煩惱,且不會退轉的八聖道。
2)若是在無學解脫轉起的時候,就是由這樣二種相貌的緣故,知道內心的無我智慧觸證滅諦。哪二種?
第一、所作已辦。就是我已經作完,為了斷除剩餘的一切煩惱,所應該學習的事情。因為一切結永遠滅盡沒有剩餘,一切道與果已經以無我智慧體證得到涅槃。
第二、不受後有我現今尚且沒有剩餘一生存在,更何況二生、七生。又,隨其所歡喜,也能夠為他人如其真實記別。這樣稱為自內所證。

五(二)正思惟,cf. s22.52 dutiya nandikkhay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當正思惟---如實知---欲貪斷---心解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3.自證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4.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解脫的前行
[論說]復次,即彼解脫有二種前行法:一者、見前行法,二者、道果前行法。見前行法者,謂由解脫及彼方便,自內所證增上力故,從他言音,起聞、思、修所成妙善如理作意,未入正性離生能入正性離生,得如實見,出世正見。道果前行法者,謂得如是正見已,復起所餘正思惟等,或同時生,或後時生道前行法,為斷所餘諸煩惱故。T30,773c
[]復次,就是彼真實究竟的解脫有二種前行法。哪二種?一者、見前行法,二者、道果前行法。1)什麼是見前行法?就是見道的方法,或是見道之前的活動有哪些?就是因為善說法律的緣故,因為佛法具足不共外道的三支,就是解脫及彼方便、自內所證的強大力量的緣故。從善知識他的言語法音,生起聞、思、修所成的微妙善巧的如理作意,尚未進入正性離生,能夠進入正性離生,得到如其真實的無我見,出世的正確見解。2)什麼是道果前行法?就是已得到這樣正見,之後生起修道斷惑的其餘正思惟等七聖道。正思惟等或是與正見同時生,因為正見生起的時候,八聖道是同時具足的。或是見道後的時候,生起修道之前行法,就是正思惟等,為了斷除所剩餘的種種煩惱的緣故。

II.正思惟
[經文]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
[解說]此中若依瑜伽論的解說,應有二種前行:如理作意、正思惟。如理作意可引生正見,之後引起正思惟;此正思惟推動修道的運作。所以,若依巴利為:如理作意,應指生起正見之前行。若依漢譯:正思惟,則為正見之後的正思惟。 然而在瑜伽師地論的解說好像二者又有關係,如卷11(T30, 330c):若不如理而強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總說此二,名不正思惟。若於是中應合道理,應知是處名為如理,謂於闇中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
rūpaṃ bhikkhave, yoniso manasikarotha, rūpāniccatañca yathābhūtaṃ samanupassatha, rūpaṃ bhikkhave, bhikkhu yoniso manasikaronto rūpāniccatañca yathābhūtaṃ samanupassanto rūpasmiṃ nibbindati. s22.52
諸比丘!你們應該如理作意色,及如實觀色的無常性。諸比丘!當比丘如理作意於色時,及如實觀色無常性時,厭離於色。

III. 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經文] 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解說]漢譯的欲、貪,在巴利文為喜、貪,且說明二者的關係。
nandikkhayā rāgakkhayo, rāgakkhayā nandikkhayo, nandirāgakkhayā cittaṃ vimuttaṃ suvimuttanti vuccati. s22.52 因喜盡故,貪盡;因貪盡故,喜盡;因喜、貪盡故心解脫,稱為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