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獨覺地

Sandhill Crane
如是已說聲聞地。云何獨覺地? 當知此地,有五種相,一者、種姓,二者、道,三者、習,四者、住,五者、行。

[]前面聲聞地已經說完,獨覺地是什麼意思呢?當知此獨覺地有五個相貌。第一個種性,第二是道,第三是習,第四是住,第五是行,用這五種相貌,解釋獨覺地。



1.獨覺種姓

云何獨覺種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 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云何獨覺的種性呢?由三個相貌,應該這樣了知獨覺種性。

1)一者、本性獨覺,就是這個眾生的本性就是獨覺。他還沒有修行,就是凡夫,但是他的心性是獨覺的種性。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性,獨覺種性的這個人,還沒得到菩提聖道的時候,煩惱微薄,染污心薄,這是一個相貌。由於他的煩惱輕,他的貪嗔癡輕,對於憒鬧的地方、熱鬧的地方,色聲香味觸特別能吸引人的地方,心裏不歡喜。對於寂靜處,沒有色聲香味觸,沒有污染的境界的地方,沒有那麼多的雜亂、動亂的境界,心裏歡喜,歡喜這個地方。就是煩惱輕,歡喜寂靜處,這是一個相貌。

2)二者、本性獨覺,這個獨覺菩提,沒有成就的時候,有薄悲種性,就是慈悲心少。由於這個因緣,對於說正法,宣揚佛法利益眾生的事情,心不愛樂,他不歡喜做這個事。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少思,心裏面不思惟什麼,雖然不是得禪定,但是心裏面的散亂輕微。務,少思、少務,事情少。寂靜住中,在這地方住,很寂靜,他歡喜。深心愛樂,深深地歡喜這個境界。還沒得聖道,但是他有這種性格。

3)三者、本性獨覺,本來就是獨覺種性的人,先沒有證得彼菩提的時候,有中根種性,也不是聲聞種性,也不是佛種性,在聲聞種性和佛種性之間的這種種性的人。這個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是慢行類,行就是心,就是他的高慢心很大,是這一類的人。由於他的高慢心大這個原因,願意不要有老師教導我,也不願意有敵人同他對抗,我這樣地就能得聖道,我歡喜這樣。



2.獨覺道

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學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令起謂煖、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怎麼叫做獨覺道呢?由三個相貌,可以知道。

1)就是有這麼一類安住獨覺種性的人,經過有一百個劫這麼長的時間,遇見佛出現世間,不是短時間。親近承事,他對於佛很親近,為佛做事。成熟相續,在佛這裏栽培善根,成熟當動詞,這樣常常在學習佛法,修學聖道,使令善根成熟,但是是相續的,而不中斷。專心求證獨覺菩提,他的願望是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這是六個善巧。勤修學故,怎麼叫做成熟相續?就是他親近佛的時候,專心地修蘊、處、界、緣起、處非處,苦集滅道的四諦,這樣修學栽培出世間的善根。他有獨覺的菩提的願,還是和阿羅漢一樣,要栽培善根,他不懈怠。因為在有百劫這麼長遠的時間內親近佛,栽培善根,所以將來世的時候,就是無佛出世的時候,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就滿願。在得獨覺菩提的時候,沒有老師,也沒有敵人,如是名為初獨覺道,道就是得獨覺菩提的因,叫做獨覺道。

2)又有一類,遇見佛出世間,這是得聖道的條件。他親近佛,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也還是以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這麼多的善巧,修學止觀。最初還沒能成就煖、頂、忍的這種善根。順決擇分,決澤分就是得聖道,得初果以後,就是成就決擇分。決擇是一個無漏的智慧,它是一個得涅槃的因,所以叫做分。順決擇分,現在不是決擇分,可是順於決擇分。沒有發起順決擇分的善根,但是它引發令起。順,就當引發。它能引發決擇分的善根,叫它生起。什麼是順決擇分善根?煖、頂、忍這三種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是四種善根,世第一沒有說,只是說煖、頂、忍。他能夠發動,修緣起這麼多的善巧、修學止觀,也就是修四念處。能夠成就煖的善根、頂的善根、忍的善根,能達到這裏。但是沒有力量能夠即於這一生證法現觀,就是得聖道。法現觀,法就是佛的教法,依據佛的教法修現觀,就是修止觀。證法現觀,就是得聖道。他沒有力量這一生就得聖道,沒有這個力量得沙門果。若是原來修善巧而證法得聖道。得聖道以後,就是得沙門果以後,又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這個辟支佛根性的人,不能這樣,只能夠發動到煖、頂、忍,就是到這兒為止。因為那一世,已經達到煖、頂、忍的程度,所以第二生?能證法現觀,就是由世第一就得聖道,得沙門果,或者是得初果、或者是得二果、或者是得三果、或者是得四果,得阿羅漢道,這個時候叫做獨覺,是名第二獨覺道。

3)復有一類,也是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這一生遇見佛,得初果。得沙門果,可能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不能得阿羅漢道,不能得辟支佛果。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他不能達到這個程度。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他不能達到這個境界,修這麼多的聖道,而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他要以隨順出世的聖道,在將來的生命裏面,要繼續地修聖道,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這時候圓滿,得辟支佛道,是名第三獨覺道。得辟支佛的這個人,修學辟支佛道的時候,有的是第一生完全沒得聖道;有的時候第二生得聖道,

但是不能夠一下子完全究竟圓滿。



3.獨覺習

云何獨覺習?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

[]前面這個道是略說,習就稍為廣一點。怎麼樣叫做獨覺習呢?

1)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這麼長的時間內,修集聖道的資糧,聖道資糧就是聖道的因。超過百劫以後,這時候,沒有佛在世間,也就表示這個地方沒有佛法。辟支佛,是出現在沒有佛,也沒有佛法住世的時候。那怎麼能得聖道呢?他就是沒有老師,自己就能夠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修四念住。證法現觀,就得聖道,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但是沒有佛出世,沒有師,無師自悟,所以是獨覺。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

2)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也是出在無佛住世的時候,無師教導,自己就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這時候得聖道,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得初果,或者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就是這樣漸次。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

3)這裏面有三種,第一種成獨覺的那個人,名麟角喻的獨覺,麟只有一個角,表示辟支佛,就是他一個人,不收徒弟。第二習和第三習的那個種類的獨覺,成獨勝者,他也是特別殊勝的這個人,叫做部行喻,部就是統率,就是他能夠領導人,大家一起修行,就是他也收徒弟。或者是同時有很多人,同時得辟支佛道。這就叫做部行喻。



4.獨覺住

云何獨覺住?謂初所習麟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

[]怎麼叫做獨覺住呢?

1)初習是屬於麟角喻的辟支佛,就歡喜孤獨的一個人住在山林裏邊,一個人在那裏居住。樂甚深勝解,歡喜甚深,通達第一義諦,思惟第一義諦他歡喜。樂觀察甚深緣起,這個是世俗諦;樂甚深勝解,是第一義諦。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他成功以後,就安住在這裏。

2)若第二習,第三習的部行喻獨勝,就是他也領導別人修行的這個阿羅漢,也是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有的時候也是樂處孤林,有的時候也不是。不必一向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他也歡喜收徒弟,大家在一起住,教他們都好好修行。這一位部

行的、獨勝的獨覺者,其餘的住相,如麟角喻,也是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也有這種性格。



5.獨覺行

云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何以故?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

[]什麼是獨覺行呢?

1)一切獨覺,也是在彼彼村落的聚處而住,當然是閑靜處住。也會保護他的身體,守護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管到什麼地方,都是安住在正念裏邊。隨入彼彼村邑聚落的時候,或者是為乞食。什麼是善護其身?謂入村邑聚落乞食的時候,應當善避惡象,

惡馬等。什麼是善守諸根?若於如是諸境界相,不應策發諸根,遇見惡象,惡馬,不要想:我要來對付它!我要怎麼調伏它。便即於彼,不作功用,不表示行動。什麼是善住正?若於如是諸境界相,這個聖人用他的智慧觀察,認為這件事應該採取行動,就策發諸根,發動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於彼正作功用,發出一種行動來,發出一種作用來,雖然發動行動來轉化那個境界,但是心裏沒有煩惱。

2)或濟度他下劣愚昧,就是救度下劣愚昧的人,在教化他們的時候,怎麼教化呢?用他身體所表現出來的活動,來教化眾生,他不說話。何以故?就是現身體的語言,就是為眾生說法,他不發言,不說話。

3)示現種種神通的境界,來教化眾生。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眾生的內心裏面誹謗他的時候,他現出神通的時候,就能轉變那個人誹謗的心,就生出善心,皈依這個辟支佛。

4)有這麼多的種姓、習、道各式不同種類的這些辟支佛,有一個共同的相貌,是什麼呢?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從本來一直地,他的心願:只要這個壽命結束,就入於寂滅,他不會轉變發大菩提心,廣化眾生,得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