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無餘依地

如是已說有餘依地。云何無餘依地?當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
[]如是已說有餘依地。云何無餘依地?有餘依地有三相,此無餘依地也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

1.地施設安立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餘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先所除五地一分,就是前面有餘依地。所除,所免除的五地一分。就應該明白所除的五地一分即此無餘依地所攝。哪五地呢?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這五地。

2.寂滅施設安立
云何寂滅施設安立?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餘依地。一、由寂靜寂滅故;二、由無損惱寂滅故。
[]云何寂滅施設安立?謂由兩種寂滅施設安立此無餘依地的。一、由寂靜寂滅故。二、由無損惱寂滅故。

2.1.寂靜寂滅
云何寂靜寂滅?謂先於有餘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餘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一、數教寂靜,二、一切依寂靜,三、依依苦寂靜,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
[]1)怎麼叫做寂靜寂滅?就是這位禪師,以前在有餘依地,就是有餘涅槃的時候。獲得觸證,他成就,也就是觸證,就是清淨的無分別的智慧,觸證、接觸四種寂靜。現在這裡是無餘依涅槃的世界,這裡也有最殊勝的四種寂靜。
一、數教寂靜。
a)數教寂靜者:謂數不能數故,一切言教不可說故。
a1)數有兩個解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個數目;這個數目不能去計算,這是一個解釋。第二數就當分別講;不能用分別心去分別它。為什麼數不能數呢?一切言教不可說故,就是一切的語言文句,就是佛說的這些教法,都不能用這樣的教法去說這個無餘依的境界。所以叫做數教寂靜,這是第一個寂靜。
二、一切依寂靜。
a)一切依寂靜者:謂八種依,名一切依。有餘依中或與相應或不相應,今此一切都不相應,故名寂靜。
a1)就是前面有餘依涅槃說有八種依,就是施設依、攝受依、任持依、流轉依、障礙依、苦惱依、適悅依、後邊依,這八種依叫做一切依。這位聖者在有餘依涅槃的時候,或者在八種依裡面,有的是相應的,譬如說後邊依,這就是相應的。其餘的,障礙依、流轉依,就不相應。今此無餘依涅槃,對於八種依完全都是不相應的,所以叫做寂靜,就是一切依都寂靜,都不能來形容它。
三、依依苦寂靜。
a)依依苦寂靜者:有餘依中由有所依身故,與苦惱依非不相應。今此不爾,是名依及依苦寂靜。
a1)沒有入無餘依涅槃的時候,在有餘依涅槃的時候,還是有所依身,這個色受想行識還是有的,有這個身體,所以第一個依是這個意思。與苦惱依非不相應,依苦,就是在這個色受想行識上,還是有苦的。得有餘依涅槃的時候,有的時候也有苦;有老,有病,若不吃飯,也是餓得煞,就是這些苦惱,叫做依依苦,就是有依,還有依苦。現在入無餘依涅槃的時候,就和有餘依涅槃不同。依也除滅,依苦也沒有,所以叫依依苦寂靜。
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
依依苦和前面解釋一樣。生疑慮,就是在有餘依涅槃的時候,或者是你在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或者說是第四果阿羅漢這個時候。因為在這個時候還有苦,那麼他就疑慮:我將來入無餘依涅槃還有沒有苦?現在說是寂靜,沒有這個疑慮。
a)依依苦生疑慮寂靜者:依、謂所依。依所生苦,是名依苦。此二寂靜,義如前說。般涅槃時,已得轉依諸淨行者,轉捨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轉得內緣自在。義如意地中說。是名依依苦生疑慮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a1)依謂所依,就是色受想行識。依所生苦,是名依苦。此二寂靜,依也寂靜,無色受想行識;依苦也寂靜,也就是滅。這個道理和前面有餘依涅槃曾經說,或者前面第三個寂靜也說。
a2)般涅槃時,就是入涅槃的時候,色受想行識這個依已經轉變。怎麼叫做轉依呢?諸淨行者,一切滅除見煩惱、愛煩惱的阿羅漢的淨行者。他入有餘依涅槃的時候,已經棄捨一切染污法的種子,染污法種子都是消滅;這個染污法種子是染污法的所依,就叫做轉捨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
a3)如果說入無餘依涅槃的時候,就是阿賴耶識也滅。阿賴耶識是一切染污種子的依止處,這就是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轉捨,轉就是捨,棄捨染污法的種子所依,就連阿賴耶識也捨。
a4)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是有染污法種子,還有善法種子,還有無記法的種子。染污法種子的棄捨,是要修四念處觀,修無我觀。修無我觀的時候,雖然不是修法空觀,但是也是色受想行識都不見,就是見到諸法畢竟空性。修觀成就的時候,就把一切染污法種子消滅。但是這時候是有餘依涅槃,阿賴耶識還在,這時候不名為阿賴耶識,名為異熟識。
a5)修法空觀、我空觀,修止觀的時候,善法種子不滅。譬如大菩薩是修勝義空,大乘佛法的止觀,滅除一切染污法種子,而他繼續栽培的清淨無漏的種子繼續增長殊勝,這種子不滅。現在是說這些阿羅漢,是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就是它現起的因緣不具足。就是入無餘涅槃的時候,阿賴耶識也是不見,善法種子它想要現前不行,不能現前。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生起的因緣不具足。
a6)轉得內緣自在,這個地方應該是大菩薩,就是阿賴耶識不名為阿賴耶識了,叫做異熟識,到佛的時候叫無垢識,這個識還在。內緣自在,內者心也,心的活動是大自在的境界,因為他有清淨無漏的種子;心意識的現行依靠清淨的種子。凡夫這個識的現行是依靠那些染污的,或者是善法,或者是無記法,或者是染污法的種子才能現行。義如意地中說,就是前面〈意地〉。是名依依苦生疑慮寂靜,若是大菩薩的話,他不滅這個識,但是有漏的種子滅了,而這個有漏的身體也滅了,就是他的清淨的法身;或者說是意生身,或者叫化身,就是身體是化現的。內緣自在,也就是身自在。
a7)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就是現法中,就是現在有色受想行識這個時候叫現法中。彼果,這個果,就是色受想行識就是果報。果報裡面前五識和前五根是一致的,第六識就是心,心的苦永不行故,阿羅漢第六意識是不苦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苦的時候,第一剎那前五識是有苦,他不能夠拒絕的。但是第二剎那入定的時候,入三三昧,入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這時候是第六識的境界。這個時候第六識在三昧裡面的時候,那時候苦是沒有的。第六識的心那裡沒有苦的,永遠不活動。這地方說出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大菩薩,他這個異熟識是不滅,清淨識和無分別智的作用是大自在的,這是得內緣自在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有餘依涅槃的阿羅漢他前五識有一點苦,但是第六識的時候也是沒有苦的。

如說:由無下劣心、能忍受勤苦,彼所趣解脫、譬如燈盡滅。
[]2)由於證得阿羅漢,他有六恆住的境界,心裡面不憂亦不喜,所以下劣心,憂喜的執著心是沒有的。無論什麼苦,他能忍受,他的煩惱是不動的。因為他的心就是到了三三昧那種聖人的無分別境界,解脫一切苦。若入無餘涅槃,就像燈都滅了。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心意識都不現,所以是沒有苦的問題。
a)如說由無下劣心等者:今引此頌,意取後二句證寂靜寂滅應知。

2.2.無損惱寂滅
云何無損惱寂滅?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
[]什麼叫做無損惱寂靜?入無餘涅槃以後,與八種依都是不相應的。入無餘涅槃的時候,一切煩惱的生起和一切苦的流轉的生起,是相違背的;也沒有煩惱的生起,也沒有諸苦的流轉的生起,這兩種都沒有。轉依所顯,就是棄捨色受想行識,這時候顯現出來的是真無漏界,是真實的,沒有一切漏的世界,就是真如。

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
[]1)如佛所說苾芻永寂滅,他永久地沒有這個有漏的色受想行識,完全入於不生不滅。若能達到這個境界,名真安樂住,這是真實的大自在的境界,沒有苦惱。在有餘涅槃的時候,若入三三昧的時候,也是永寂滅的境界,那個時候叫做真安樂住。

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
[]2)又如經上佛這樣說,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
1-這話是給凡夫說的,凡夫修四念住、修不淨觀都修不來。佛就說:是真實有阿羅漢,聖人的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有這個事。你雖然修不來,但是告訴你聖境是有的。
2-這個聖境有,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這個事也是有。
a)實有無生無起等者:《集論》中說:何故此滅復名無生?離續生故。何故此滅復名無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何故此滅復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又云:何故此滅復名無為?離三相故。此說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皆應準釋。胎卵二生託生以後,身分圓滿仍未出時,名等生起。義如有尋有伺地說。今謂此滅,說名無等生起。如是一切,由第一義說名實有,簡彼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而安立故。彼唯世俗,說名有故。
a1)《阿毘達磨集論》上面解釋,無餘涅槃的離一切相的境界,怎麼叫做無生呢?在沒得聖道的時候,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是相續不斷的。若是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就再也不相續生;色受想行識就是永久地寂滅,不生。
a2)何故此滅,又叫做無起,什麼叫無起?生是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現起,它要逐漸逐漸地增長廣大,叫做起。初一剎那叫做生,後一剎那以後逐漸地生起,叫生起。在無餘涅槃裡面寂滅相也沒有生、也沒有起。
a3)何故這個寂滅相叫做無作呢?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就是諸業的依止處、煩惱的依止處,什麼是依止處?就是心,我們的阿賴耶識就是業力的依止處,和煩惱的依止處。現在你入於無餘涅槃的時候,無餘涅槃不作你現在諸業的依止處,就是將來你已經不造業。過去造的業,它也不作這個業的依止處,也不作煩惱的依止處,不作依止處,所以叫做無作。
a4)此滅叫做無為,是什麼意思?它遠離生、住、滅的三相;這裡沒有生,也沒有住、滅,生、住、滅都不可得。有生、住才有滅,現在無生也就無滅。現在無餘依地這一段文,就準照那《集論》的解釋。
a4)胎和卵的這兩種眾生,初開始在託生的時候,身體各部份都圓滿,但是還沒有出胎,也沒有出卵,這個時候名叫做等生起。等是遍滿的意思。還沒有出卵、出胎的時候叫做等生起。無等生起,就是沒有等生起,也是沒有生,也沒有起,沒有作,也沒有為,也沒有等生起。也有人解釋無為的境界是沒有與它相等的,叫做無等。義如有尋有伺地說。
a4)現在這裡說這個滅,叫做無等生起。這一段文都叫做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由第一義說名實有,第一義的無為法它叫實有。實有這裡邊沒有生、沒有起、沒有作、沒有為、沒有等生起。簡彼有生、有起,簡就是拿掉它,就是不要它。這裡沒有那個有,也沒有生,把那個挑出去,不要,來安立這個無為的實有。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那是世俗諦的安立,叫做有;現在第一義諦就不是那個有,它是實有。
3-若是這位修行人成功,他將來沒有有、沒有生、沒有起、沒有作、沒有為、沒有等生起,他將來沒有這回事。我以後不會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這回事。那要怎麼說呢?這個修行人是能得到無餘涅槃的境界,所以我現在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才會這麼說的。意思就是說:你有因就有果,我說的話是真實的;說這個人會得涅槃,是得涅槃。
a)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等者:此中義顯若於未來當入涅槃,即於現法不說有永出離。由現法中入般涅槃,是故亦說有永出離。由是證知有此寂滅。
a1)此中義顯,當入無餘涅槃叫做有永出離。你現在沒有入無餘涅槃,就不說你有永出離。由於這位聖者現在就能入無餘涅槃,是故亦說有永出離,是有這回事。從這裡可以證明寂滅是有的,就是是有修行人能成就這件事。

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寬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
[]3)世尊依此密意,密意就是深密的意思,佛的心意你不容易明白。佛說這段佛法,他那個用意你不容易明白,說言甚深,佛的心意太深,太廣大、無量、無數的,這就叫做寂滅。
1-由於在這個無餘涅槃裡邊,也就是真如裡邊,它裡邊的功德你很難明白,所以叫做甚深。
2-這個道理是寬博,所以叫做廣大。
3-這個境界沒有窮盡的時候。色受想行識不能長久,它終究是要滅,有窮盡。但是這個聖者入無餘涅槃的境界是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叫做無量。
4-就是這個數,用這個數字不能去形容它的,因為什麼呢?沒有差別的說法;若有差別,就可以數一二三四五。所以叫做無數。
a)由於此中所具功德等者:謂此涅槃所具功德唯內所證不可思議,名難了知。又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名極寬博,及無窮盡。一切戲論不能說故,名無二說。由是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
a1)謂此涅槃所具功德,唯獨聖者他的心智所證悟的,是不可思議,名難了知。
a2)佛菩薩那個無住涅槃,他也不住無餘涅槃,也不住有餘涅槃,也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也具足一切無為的功德。究竟怎麼講呢?因為佛菩薩的大悲心,常安住在一切有情利樂事,在這上度化眾生,就不住在無為的;度化眾生而無眾生可度,又不住在有為,所以利樂事故,這叫做極寬博,就是廣大,利益眾生的事情非常廣大的。寬博還是在有為這上面說的。利益眾生這個事,一切有情利樂事,在這上他沒有窮盡的時候,就是大悲心沒有窮盡的時候。一切言說的戲論不能去形容它的,所以叫做無二說。由是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

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所以者何?由此清淨真如所顯,一向無垢。是名無損惱寂滅。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4)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
1-因為真如的境界離一切相,那裡面沒有名言,所以你不可以說,你沒有辦法去講,去分別、思惟、去言說的。也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非有。你不可以說有,它離一切相故,不可以說有。但是它又能廣度眾生,所以不可以說非有。
2-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就是即色受想行識、離色受想行識都是不可說的。它是離一切相,你不可以說它是色受想行識;但是它又能現色受想行識廣度眾生,所以也不可以說即、也不可以說離。
3-究竟怎麼回事呢?就是大阿羅漢,或者這些大菩薩,那個無住的境界,這是清淨真如所顯現的。他修行多久,最後所顯現的是清淨真如的境界,不是有為法的虛妄分別的境界,一向是沒有垢染。是名無損惱寂滅。
4-如是二種,就是寂靜寂滅與無損惱寂滅這兩種。總合而為一,叫做寂滅施設安立。

3.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謂名為常、亦名為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
[]怎麼叫做寂滅異門施設安立呢?當知道此中的寂滅。異門就是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立場來說寂滅,就有無量種的差別。
1)謂名為常,這個寂滅又名之為常,又名之為恆,又名為久住,亦名為無變,亦名叫做有法。這是說出來五門。
a)謂名為常至亦名有法者:當知此翻諸行五無常性而得此名。云何為五?謂無常性,無恆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義如攝事分說。與彼相違,如其次第應知名常,乃至亦名有法。
a1)這裡這五個名字是翻過來諸行五種無常性而得到這個名字。無常有五個名字,哪五個呢?謂無常性的名字,無恆性一個名字,非久住性一個名字,不可保性,變壞法性。這五個名字的義如攝事分說。與彼無常的五個名字相違反的,如五無常名字的次第,應知名常,乃至亦名有法。
a2)第一個是無常性,就是剎那剎那壞故,叫做無常。這個無常就是剎那無常。
a3)什麼叫做恆呢?自體繫屬有限住壽,就是那件事的體性,它繫屬於有限的存在,有限度的時間可以存在。它的體性,雖然是剎那剎那滅,但是它可以存在五千年,它可以存在一萬年。這個一萬年,就是它有限的存在的時間,這個就是恆。就比那個剎那長所以叫做恆。但是五千年和一萬年終究也是要結束,還是無恆。或者剎那無常,叫做無常;一期無常,所以叫做無恆。就是一個叫無常,一個叫無恆。
a4)什麼叫做久住呢?外事劫後決定無住,外事,所居住的山河大地。這個山河大地它住應該是二十個中劫。一增一減說是一中劫,二十個中劫算是一個住劫。成、住、壞、空;一個住劫是二十個中劫。成、住、壞、空都是二十個中劫。成、住、壞、空,算是一大劫。現在這裡說是外事劫後決定無住,就是二十個中劫。外事劫後,就是外邊居住的山河大地,二十個劫以後,決定是結束,這是非久住。本來是久住,但是它也結束,是非久住。
a5)第四亦名無變。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在無常裡面,第四個是指我們的正報。這個壽量,你應該活一千歲,但是還沒有到一千歲,就有可能有其他的因緣把你的生命就破壞,還沒有到時候就死掉,這叫做不可保。而這個地方叫做無變,名字不太一樣。
a6)第五個,乃至爾所時住,於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就是人的生命,終究你會活一千年,或者活兩千年。這麼多的時間裡邊,不能說決定是安樂的,也叫做是變壞法,是可破壞的。
a7)現在說寂滅和無常是相反的,所以就叫做常,不是那個剎那,亦名為恆、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就和無常是相反的。

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亦名永絕一切戲論。
[]2)
a)亦名舍宅至亦名涅槃者:此中諸名,多分與《集論》同,少分有異,然義可知,如彼應釋。如《集論》說:何故此滅復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何故此滅復名洲渚?三界隔絕故。何故此滅復名弘濟?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此名救護,名別義同。)何故此滅復名歸依?無有虛妄,意樂方便所依處故。何故此滅名勝歸趣?能為歸趣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此名所趣,名別義同。)何故此滅復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何故此滅復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此名淡泊,名別義同。)何故此滅復名樂事?第一義樂事故。(此名善事,名別義同。由勝義樂說名勝義善故。)何故此滅名趣吉祥?為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何故此滅復名不轉?永斷諸趣差別轉故。何故此滅復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此名無垢,名別義同。)何故此滅復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何故名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此名無憂,名別義同。憂寂靜故。)何故此滅名不卑屈?離三愛故。(此名無沒,名別義同。不沒三愛中故。)何故此滅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歎憂苦諸惱亂故。何故此滅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何故此滅復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
a1)此中諸名,多分與《集論》同,少分有異,然義可知,這個道理還是可以明白的。如《集論》所解釋的就可以懂。
1-如《集論》說:何故此滅復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無罪就是沒有苦惱,沒有苦惱而心裡面是喜樂的,這個喜樂的依止處,所以叫做舍宅。就是這個寂滅是個舍宅,是個喜樂的住處。什麼叫做舍宅呢?喜樂所依事故,就是第一義諦的寂滅境界是你的安樂處,是你應該住的地方。我們平常完全是在虛妄分別、在貪瞋癡這裡,在色受想行識這裡、在眼耳鼻舌身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這是我們的住處。若是我們照見五蘊皆空,一切法是寂滅相,這些住處不可得,就是以寂滅為住處。
2-何故此滅復名洲渚?洲渚是什麼意思呢?洲渚就是大水裡面一個島,叫做洲渚。三界隔絕故,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同它隔絕,你不在那裡住。
3-何故此滅復名弘濟?這個地方叫救護,怎麼叫做弘濟呢?寂滅的境界能夠保護你,能遮止一切的大苦惱、災難的威脅,能夠消除這些事情,能消除這些苦惱,所以叫做救護,也就叫做弘濟。《集論》上叫做弘濟,這裡說救護;救護,使令你得到一個安全的住處。名字不同,義是一樣的。
4-何故此滅復名歸依?這個寂滅境界叫做歸依,歸依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地方沒有虛妄,虛妄就不是歸依處,這個是意樂方便所依處故,意樂就是你的願望,你想要得涅槃,你想要得無生法忍,想要得聖道,想見第一義諦,這個意樂是願。方便是行動;你有這個願,就修學戒定慧,以戒定慧的方便到第一義諦那裡,這叫做方便。意樂是願,方便是行;願、行所依處故。這個寂滅是你的依止處,願也是到這裡,行也是到這裡,願行的依止處。
5-何故此滅名勝歸趣?這個地方叫所趣。能為歸趣,這個寂滅是你所嚮往的地方,你想要到那個地方,就是這裡。這個地方是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最勝,最殊勝的;這個聖人的境界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指這個地方說的,就是你所歸趣的地方,是所依處。
6-何故此滅復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到那個地方以後就沒有恐怖,這是無恐怖的依止處,所以叫做安隱;若有恐怖就不安隱了。
7-何故此滅復名清涼?這個地方叫做淡泊。諸利益事所依處故,對於你有利益的地方,就是在這裡,所以也就是清涼。
8-何故此滅復名樂事?這個地方說善事。第一義樂事故,就是勝義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大智慧人所最歡喜的地方,歡喜的事情,此名叫做善事,善事也就是樂事,名別義同。由勝義樂說名勝義善故,由勝義這個地方是快樂的,所以就是勝義的善,叫做勝義善。
9-何故此滅名趣吉祥?這裡叫吉祥,何故此滅叫做趣吉祥呢?為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就是為了證得彼吉祥,彼第一義諦。你證得彼,有一個易修的方便,就是聞思修,也就是戒定慧。因為若學習到一個高的程度的時候,戒定慧的修行不是難事,所以易修方便所依處故,是依止處,以此為依止處的。
10-何故此滅復名不轉?這個地方叫無轉。永斷諸趣差別轉故,你若到勝義諦的時候,你不會在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這裡面流轉生死,沒有這個流轉,所以叫做不轉。
11-何故此滅復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所以叫做無漏。就是我們內心裡面這些煩惱,就叫做煩惱魔;遠離這些事情,所以就是沒有漏。此名無垢,名別義同,垢就是漏。
12-何故此滅復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諸法寂滅相又名之為叫做難見,是超過肉眼的境界,也超過天眼的境界,是慧眼、法眼、佛眼的境界,所以是不容易見到。
13-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離開色受想行識這種苦惱的境界,就像人得到甘露似的。
14-何故名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在有餘涅槃的時候,你的清淨心在三三昧裡邊,一切苦都不活動,所以叫做寂靜。若苦就不寂靜。此名無憂,這也叫做無憂。名別義同,無憂就是寂靜,有憂的時候心就不寂靜;無憂,心就寂靜。憂寂靜故,憂沒有了,憂停下來,所以叫寂靜。
15-何故此滅名不卑屈?卑屈就是愛的意思,不卑屈就是不愛的意思。什麼叫愛呢?離三種愛,欲愛、色愛、無色愛,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愛。遠離這個愛,就是不卑屈的意思,此名無沒,名別義同。不沒三愛中故,不沒就是不陷沒在三愛中。
16-何故此滅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歎憂苦諸惱亂故,心裡有憂愁、有悲歎,有憂苦諸惱亂故,叫做熾然。現在沒有這些事情,所以叫無熾然。
17-何故此滅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煩惱是熱,沒有煩惱叫無熱惱。
18-何故此滅復名不動?怎麼叫做不動呢?永離一切散動故,有煩惱就是散動。
19-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涅槃這裡是沒有相的,是一切相都寂滅,是個大安樂住的地方,所以叫做涅槃。這這個地方有個無病,這個地方沒有解釋這個病,但是意思也是一樣,沒有煩惱病。
20-亦名永絕一切戲論者,謂異不異,死後當有或當無等,一切戲論不能說故。即色受想行識、離色受想行識都是異不異,現在不可以這麼講。死後當有,死後還有沒有,或當無等,這都是戲論。現在這個寂滅相,入無餘涅槃的寂滅相,一切戲論不能說故,所以叫做永絕一切戲論。

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3)這麼多的異門,這麼多的假名,這麼多的名稱,應知說名叫做寂滅的異門;就是寂滅,但不同的名字解釋。這個不同的解釋,施設不同的名字,這麼多的名字安立在寂滅這個地方,名別而義同,這是寂滅異門施設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