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有餘依地

如是已說菩薩地。云何有餘依地?當知此地有三種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靜施設安立,三者、依施設安立。
[]前面從三十五卷開始到這裡,已經讚歎菩薩地的次第、功德。有餘依地是什麼意義呢?當知此有餘依地有三個相貌。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靜施設安立。三者、依施設安立。

1.地施設安立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有餘依地,除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除一地全,謂無餘依地。所餘諸地,名有餘依地。是名地施設安立。
[]地施設安立怎麼講呢?怎麼解釋呢?謂有餘依地,有餘依地指什麼說的?什麼叫作有餘依地?除五地一分,一共是十七個地,其中有五個地拿掉它,它不算。但是不是全部的除掉,是五地的其中的一分。什麼叫作五地呢?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這一共是五地。這五地其中有一分不要,不是完全不要。十七地裡面無餘依地,完全把它挑出去,這一地是全部的除掉。那五個地只是每一地除去一少分,不是完全除掉。剩下來的都可以名之為有餘依地。是名地施設安立。
a)除五地一分等者:謂除五地中無餘依涅槃所攝一分,取餘一分施設安立有餘依地。如於無心地中有二建立:謂若阿賴耶識永滅,名無心地,此即無餘依攝。若所餘位諸轉識滅,名無心地,此即有餘依攝。義如有心無心地說應知。今除無心地中無餘依攝一分,取彼有餘依攝一分,名有餘依地施設安立。如說無心地,如是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隨應當知。
a1)謂除五地中無餘依涅槃所攝一分,就在無心地裡面,也有包括無餘依涅槃,在無心地裡面除掉無餘依涅槃,除掉那一少分。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裡面都有無餘依涅槃的。就是把這五地裡面的無餘依涅槃不要。
a2)修所成地裡面,是修慧,因修慧而成就的聖道,那裡面也有無餘涅槃,他也可以成就有餘涅槃,但是也能成就無餘涅槃,現在修所成地裡面的無餘涅槃不算。
a3)聲聞地裡面也有無餘涅槃,獨覺地裡邊也有無餘涅槃,菩薩地裡面也有無餘涅槃,因為這些地裡面有苦集滅道。有苦集滅道,苦諦、集諦這不算,滅諦裡面有無餘涅槃。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裡面都有四諦,都有四諦就都有滅諦,滅諦裡面有無餘涅槃,就是把那一分除掉。
a4)無心地裡面的無餘涅槃,乃至菩薩地裡面的無餘涅槃除掉,剩下來的那一分,施設這個名字,可以安立叫作有餘依地。施設安立,施設就是施設一個名字。在什麼地方給它起個名字叫作有餘依呢?就是除掉無餘涅槃剩下的那一部分,都可以名之為有餘依。
a5)什麼叫作無餘涅槃?如於無心地中有二建立,有兩個道理可以宣說。那兩個呢?連阿賴耶識都滅了,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時候,阿賴耶識滅了就沒有心,就名叫作無心地。阿賴耶識也滅了,這就是無餘依涅槃。若阿賴耶識在,阿賴耶識為依,就是有餘依。現在這個依也滅了,阿賴耶識也滅了。
a6)前面說阿賴耶識滅叫無心地,下面第二個解釋,若所其餘的階段的時候,諸轉識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滅了,這也叫作無心地。譬如說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不作夢,前六識都不動,就可以名之為無心地。但是若作夢,作夢是第六識在活動,就是第六識還在,就不可以說叫作無心地。所以無心地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前六識滅了叫作無心地,或者說阿賴耶識也滅了,也叫作無心地。
a7)所以無心睡眠也叫無心地,或者是他不是睡覺、悶絕,一下子倒在地上昏過去,第六識也不活動,這時候也叫作無心地。前面說阿賴耶識滅了,叫作無心地,就是無餘依。現在說是前六識不動,也叫無心地,但是也可以說是有餘依,而不能說無餘依。
a8)前面有心地、無心地那裡有很多解釋。現在是除去無心地裡面無餘依攝那一部分,取彼有餘依攝一分,叫作有餘依地施設安立。如說無心地,是這樣解釋。如是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隨應當知,也是除掉無餘依那一部分,剩下來的就可以名之為有餘依地。

2.寂靜施設安立
云何寂靜施設安立?謂由四種寂靜,施設安立有餘依地。一、由苦寂靜故;二、由煩惱寂靜故;三、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四、由捨寂靜故。
[]云何寂靜施設安立?施設這個名字,用這個名字安立在這個地方。怎麼解釋呢?
就是要四種都是寂靜,這裡面沒有動亂。施設安立就叫作有餘依地。譬如說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這裡面沒有愛煩惱、沒有見煩惱,這就叫作有餘依涅槃,就是還有剩下的色受想行識還在,這裡面也有盡智、無生智,有阿羅漢的智慧,這都是有餘依;如果這些都沒有,這就是無餘依。一、由苦寂靜故。二、由煩惱寂靜故。三、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四、由捨寂靜故。

2.1.苦寂靜
云何苦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所有當來後有眾苦皆悉永斷,已得遍知。如多羅樹斷截根頂,不復現前。由得當來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靜。
[]怎麼叫作苦的寂靜呢?苦若來的時候,苦惱若現前的時候,心是動亂的。現在苦寂靜,就是沒有這個動亂,所以叫作寂靜,也就是沒有苦。
1)謂阿羅漢苾芻,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這三果聖人都不在內,唯獨到阿羅漢果,四果的時候這個苾芻;阿羅漢一定是出家人,所以叫阿羅漢苾芻。
2)諸漏永盡,他的愛煩惱和見煩惱都永久的消滅。
3)所有當來後有眾苦皆悉永斷,他的諸漏永盡,將來後有眾苦,將來他的色受想行識,在色受想行識上有老病死,有很多很多苦惱的事情,現在這位阿羅漢將來的色受想行識的眾苦,都完全斷滅。就是他現在的色受想行識還是有的,現在的色受想行識也可能會有病,所以也可能有很多苦,所以不說現在,只是說當來。
4)這位阿羅漢已經成就他的清淨的明了的智慧,普遍的隨時都是現前,沒有糊塗的時候。知也就是他的智慧,時時現前的,不會失掉的,已經成就。
5)像多羅樹,若斷截它的根,若斷截它的頂,這個樹決定會死掉。這位阿羅漢斷除見煩惱、也斷除愛煩惱,斷了以後煩惱不會再現前,就是他的煩惱的種子被消滅。阿羅漢的煩惱種子滅掉,就永久不會有煩惱,不復現前。
6)由於阿羅漢修學戒定慧,他成就將來煩惱不現起,他成就這個功德。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他成就無我的智慧,只要沒有入涅槃,他的智慧一直的成就而不會失掉。第二個原因,煩惱種子消滅,所以將來不會有煩惱現前這回事。煩惱不現前,所以也就沒有苦惱,老病死都沒有,叫作苦寂靜。

2.2.煩惱寂靜
云何煩惱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1)煩惱也是動亂的,煩惱現在不動亂,沒有煩惱,所以叫作寂靜。怎麼叫作煩惱寂靜?謂阿羅漢比丘貪欲永斷,他的貪欲心永久是消滅。阿羅漢修無我觀的時候,這裡面無有少法可得,常常作如是觀,他就滅掉貪欲心。瞋恚永斷,瞋恚心也是。修無我觀,他觀察我不可得的時候,就是色受想行識裡沒有我,離色受想行識也沒有我。若是對無我義你能常常學習,常常思惟,就是可以修無我觀。
2)修無我觀先修不淨觀,先修慈悲觀也可以,慈悲觀破除瞋心、不淨觀破除欲心,欲心和瞋心是障道因緣,把它破掉,破掉以後心裡面也容易寂靜,這個時候修奢摩他,修無我觀就得聖道,能達到阿羅漢那麼高的境界。
3)愚癡永斷,愚癡的煩惱也永久的斷,你若通達十二緣起,苦集滅道這個道理,愚癡心是沒有的,就知道世間是因果,出世間也有因果的道理;都是十二緣起,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生死的緣起和涅槃的緣起,這是要經過學習。你常能夠修無我觀,見到離一切相的畢竟空的境界,就是得涅槃。
4)一切煩惱皆悉永斷,所有的煩惱都完全斷。這個地方還是要有定,一定要修奢摩他的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禪,再修無色界四空定也可以,但是色界四禪裡面修四念處是很有力量的。
5)由得畢竟不生法故,就是無我觀,此中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識也是不可得,這裡面無有少法可得,不生不滅。要修四念處才能斷煩惱,斷煩惱就得到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2.3.不損惱有情寂靜
云何不損惱有情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皆悉永盡;不造諸惡,修習諸善,是名不損惱有情寂靜。
[]怎麼叫作不損惱有情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皆悉永盡,都寂滅了,他不會再作傷害人的事情,他心裡面沒有貪瞋癡,若有貪瞋癡就可能會作惡,若有貪瞋癡的時候,這個人一定有我見,有我見、就有貪瞋癡,有貪瞋癡就可能會傷害人。現在他沒有我,也沒有貪瞋癡,不會再作什麼事情傷害人。他可以作善事,不會再作惡的事,是名不損惱有情寂靜。

2.4.捨寂靜
云何捨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於六恒住,恒常無間多分安住。謂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是名捨寂靜。即依如是四種寂靜,說有餘依地,最極寂靜、最極清涼;是名寂靜施設安立。
[]怎麼叫作捨寂靜?謂阿羅漢比丘,諸漏永盡,一切的煩惱都已經消除,消除以後,阿羅漢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怎麼一個情形呢?
1)就是於六恒住,斷除愛煩惱、見煩惱之後,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也還是接觸色聲香味觸法,而這個時候恒安住,常常的寂靜住,就是他心裡沒有煩惱,他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他心裡面也是寂靜住,因為煩惱寂靜。
2)恒常無間,這個寂靜住不是有間斷的,長時期相續不斷的心裡寂靜住。多分的安住在寂靜住這裡,多分不是全的,多數是這樣安住,有一部分還不是的。有一部分,他若聽佛說法的時候,可能隨佛思惟佛所說法,也可以說是不安住,心還是清淨的。
3)怎麼叫作六恒住呢?就是阿羅漢的眼看見外邊青黃赤白這些色法以後,看見可愛的境界,心裡也不歡喜,看見可憎惡的事情,心裡也不憂。安住上捨,他的心裡是什麼呢?就是不執著。捨就是不著,好的壞的,什麼境界心裡都不著。正念、正知,明靜而住叫作念,就是奢摩他的止,也就是前面安住上捨的意思。正知呢?就是思惟它無常、無我,這就是有觀的意思。正念就是止,正知就是觀。思惟苦集滅道,思惟無常、無我,這叫正知,阿羅漢的心就是這樣。所以是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
4)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阿羅漢的心是這樣。是名捨寂靜,沒有貪瞋癡的活動。
5)即依,就是由於前面的四種寂靜,就是說阿羅漢的有餘依地,就是沒有入無餘涅槃的時候,他還是心裡面最極寂靜的,沒有貪瞋癡的活動。最極清涼,有煩惱的時候就是不清涼,清是清淨,就是沒有見煩惱、沒有愛煩惱,是最極清涼。煩惱來的時候是熱惱,就是不涼。現在沒有煩惱而心裡清淨,也就是感覺清涼,沒有苦惱。是名寂靜施設安立。這四種施設安立,是有餘依地的相貌。

3.依施設安立
云何依施設安立?謂有八種依。一、施設依,二、攝受依,三、住持依,四、流轉依,五、障礙依,六、苦惱依,七、適悅依,八、後邊依。
[]怎麼叫做依施設安立呢?依有八種不同。一、施設依。二、攝受依。三、任持依。四、流轉依。五、障礙依。六、苦惱依。七、適悅依。八、後邊依。

3.1.施設依
云何施設依?謂五取蘊。
[]怎麼叫做施設依呢?謂五取蘊,就是五取蘊是所依止。取蘊,因取而有蘊,所以叫取蘊,有蘊以後,又會引發出來取。取,就是煩惱,心取著蘊,取著這一切引起煩惱的境界,煩惱就現起。因有煩惱,而就有色受想行識的蘊,有色受想行識的蘊以後,又會生起煩惱,所以叫做取蘊。五取蘊,是所依之事,所依就是無論什麼事情,都要靠五蘊才能現起的。如果沒有色受想行識,煩惱也不能現起,所有的業力也不能現起,所以它是煩惱、業力所依止的地方。五蘊是果報,就是煩惱和業力所得的果報。得果報,又會繼續有煩惱,又繼續會造業,所以它是所依之事。

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1)由於五取蘊作依止處的關係,施設我及有情,才能安立我的名字,這五取蘊,這色受想行識就是我。是因為有色受想行識五蘊才安立我這句話。誰是我?色受想行識是我。
1-這個施設的我,是假名字叫做我,不承認在五蘊裡面有我的體性的。若是執著色受想行識裡面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他就不承認它是假名字的我,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執著真實的我,也要依色受想行識而執著的,不能在虛空那地方執著有我的。施設我,就是安立我的名字,就是因為有五蘊的關係,安立我的名字。
2-有情也是安立的,有修行的人,明白只有色受想行識,另外沒有事情,所以叫做有情。色受想行識叫做有情,也都是假名字,也是根據五取蘊安立這個名字的。
3-命者,命就是壽命,壽命是什麼意思呢?也是在五取蘊裡邊,虛妄的執著有個我。這個我也是根據色受想行識安立的,但是它有時間性,它這麼長的時間內,相續不絕斷的繼續存在。或者存在一百年,或者是存在一千年,總是到時候結束,這就是命者,這也是安立的。
4-生者,生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執著色受想行識是我,它能生起很多的事。
5-能養育者,依五取蘊執著有我,我能夠創造將來得果報的業力。或者作善,或者作惡,有如是的業力和將來會得果報,這叫能養育者,就是能養育出業力。
6-補特伽羅,就是執著色受想行識是我,這個我數數的去得果報。現在得這個果報,到時候結束,又得果報。那個果報也是無常的,又得果報,沒有知足的時候,就是數數的得果報,叫做數取趣。
7-意生,也是依五取蘊假立的名字叫做意生。五取蘊是意的種類性,就是和它是一類。
8-儒童,就是在色受想行識裡邊有一個勝妙的我。什麼叫做施設依呢?就是依五取蘊,安立各式各樣的名字,就是我、有情、命者安立這些名字,這就叫做施設依。
9-安立名字以後,我們心裡面就會想,這是我,這是有情、命者、生者、補特伽羅,就是這麼想。等想是什麼意思呢?等可以當平等,也有差別的意思。種種不同各式各樣的想就叫等想,前面諸想只是很多的想,等想,善想、惡想、無記想,各式各樣不同的想。安立種種名字,然後就可以想,心裡想而後就可以說話。若沒有名字,我們也不能想,沒有想我們就不能說話。假借它我們可以發出來作用就會說話。

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2)依此五蘊故,施設這樣的名字。
1-如是生類,或者說是胎、卵、溼、化,各式各樣的類別。
2-如是種性,或者說是剎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吠舍、首陀羅,這些種性。
3-如是飲食,這個補特伽羅這樣的飲食,那個補特伽羅那樣的飲食。
4-如是領受苦樂,這個眾生他的命很苦,那個眾生福報很大,很多的快樂。不管是什麼眾生,都有苦,都有樂。
5-如是長壽,他的壽命這麼長,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這三句話應該就是一句話。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a)諸想等想假用言說者:謂我及有情乃至儒童等,如是一切為便言說,為順世間,是名假用言說。即此言說想為其因,由構了相是名為想。構劃種種諸法相類,是名等想。
a1)謂我及有情乃至儒童等,如是一切為便言說,這些假名字是為方便你說話。為順世間,隨順世間,世間人都要有思想,都要說話,就是假立名字,才能方便這些事情,是名假用言說。
a2)言說是以想為它的因,心裡面不思想,你不會說話。
a3)怎麼叫做想呢?由構了相,就是你心裡面思惟分別,叫構了相。思惟分別觀察那件事,這就叫做想。
a4)構劃也就是思惟分別種種一切法的形相,各式各樣的差別,是名等想。

3.2.攝受依
云何攝受依?謂七攝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七攝受事。如前意地已廣分別。依此了知諸有情類有所攝受。
[]怎麼叫做攝受依呢?有七種依攝受事。攝受什麼意思呢?就是彼此間有多少愛的關係,有愛就要攝受,就互相關心,攝受事究竟是什麼呢?即自己父母,彼此有愛,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和其他的眷屬,這七種攝受事,大家有愛的關係,互相關心照顧。而這些也都是從色受想行識才能說出這些事情來。七攝受事在前邊第二地〈意地〉已經說了。根據都有五蘊,有父母、妻子、奴婢等,就可以知道諸有情類,是有互相攝受的事情,我照顧你,你照顧我。
a)如前意地已廣分別者:意地中說七攝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僕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屬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七、庫藏事。今於此中唯舉前四略無後三,總指前說,名為七攝受事。然於文中應置等言。
a1)意地中說七攝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僕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屬事,五、田宅邸肆事,國家招待客人的地方叫邸,肆也是房子,或者陳列什麼東西。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七、庫藏事。今於此中唯舉前四種攝受事,後三就沒有說。總指前說,名為七攝受事。然於文裡面應眷屬後面加個等字才合適。

3.3.任持依
云何住持依?謂四種食。即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任立支持;又能攝養諸求有者。
[]怎麼叫任持依?謂四種食。即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就是有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還要有四種食。任者,堪任,有四種食才能維持下去。
1)段食,就是我們現在的飲食,是一段一段的。
2)觸食,就是悅意觸食,常遇見一些歡喜的事情,這樣對我們的生命有維持的力量。3)意思食,就是內心裡有希望。我做這件事會發財,雖然那個事情沒有做,但是心裡面作個計劃,這樣對你生命也有一點維持的力量。所以意思食就是他心裡面有計劃,有希望。雖然那件事沒成,但是他有希望,這個希望對他的生命有維持力量。
4)識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它也有力量,它能夠支持你這生命,變成是一個活潑的生命體,如果阿賴耶識離開,這個人就死掉。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還要依靠這四種食才可以。
5)由於依這四種食的關係,已經現起的生命體,已經現起的色受想行識,任立支持,任者堪任,任者能也,就能立起來,它有支持的力量。這四種食能支持你的生命體,繼續的生存。
6)又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還能夠攝養,就是保護你的身體,你可以有力量,去希求各式各樣的事情。我希望有成就,我希望栽培福,或栽培慧,你有所求,它都能支持你。段食,是一些物質。觸食,就不全是物質,讀經的時候,心裡歡喜,那也是觸食。我們讀經的時候開了智慧,裡面也有意思食。
a)已生有情任立支持等者:此顯四種能為食義。由資益義是食義故,由能長養諸根大種故。令已生有情任立支持,能令當來後有生起,名能攝養諸求有者。
a1)此顯四種能為食義,這四種食能有食的作用。食義是什麼?就是資益。能夠幫助你,能對你有幫助。資益究竟是什麼呢?就是能長養你的諸根。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和第六意根。大種,是指物質說的。使令已經現起的眾生的色受想行識能生存,任立是能生存,它有這個支持力量。能令當來後有生起,就是有業力,名叫攝養諸求有者。就是你要有這四種食,才能有所活動,活動就使令你再得果報。

3.4.流轉依
云何流轉依?謂四種識住及十二緣起。即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及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由依此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生死,隨順流轉。
[]怎麼叫做流轉依?流,也就是相續,水的流,由前流流到後邊,由彼處流到這裡,由這裡又流到另一個地方去,相續的意思。轉,但是有變化,相續中而有變化。就是我們凡夫在生死裡的流轉,也是要有依靠的,不然怎麼能流轉生死呢?
1)什麼是流轉所依的事情呢?謂四種識住,這是流轉依。四種識住是什麼?就是色受想行這四種,這四種是識的依止處。無明緣行這十二緣起,這都是流轉依。
2)即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這是解釋四種識住。
1-即色趣識住,色,我們身體的四大,前五根的色法。趣識住,它幫助識的活動。趣或者當個幫助講,能幫助識的活動。
2-受趣識住,眼耳鼻舌身意遇見色聲香味觸法,心裡面有覺受。覺受也能幫助識的活動,受的時候,識就在那裡有活動。
3-想趣識住,心裡面在取這一切法的相貌,心裡就會思想,所以想也能幫助識的活動。想和受是心所法,識是心王。
4-行趣識住,想,就是有順心的,不順心的各式各樣,什麼事情都想,沒有邊際的。行是有特別的意思,就是有目的的活動叫做行。行的時候也幫助識的活動,識要得到色受想行的幫助,識才能活動。 
3)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這是十二緣起,也是流轉依。
1-無明緣行,無明就是沒有智慧,糊塗的事情,它能幫助你會活動,這個地方就是沒有智慧,糊塗的行。糊塗的心理活動,就是愚痴。愚痴也包括世間人的智慧在內,那也是無明。無明能夠為行作因緣,能幫助行的現起。
2-行緣識,你在行的時候,它就幫助識的活動,識要有行來幫助它,它才能活動。若那樣的行,就生起那樣的識,我這樣的行,就生起這樣的識。識是能了別,但是了別什麼?與行有關係。
3-廣博的說,生緣老死,為什麼會有老死?因為有生。你現起色受想行識,生緣老死,生是什麼呢?就是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都是生。這個五蘊一現起,一定要有老死,生是老死的因緣,就會老,會死,而這就是流轉依。就是因為這樣才流轉生死,不然的話,沒有這件事。
4)由於有四識住,由於有十二緣起,所以諸有情類在五趣裡面,沒有算阿修羅,阿修羅或者放在鬼裡面,或者放在天裡面,就是五趣。五趣的生死,就是因為有這樣的關係,所以隨順流轉。
a)色趣識住等者:趣、謂趣求,趣求色故。緣色為境,令識安住,是名色趣識住。如是趣求受想行故,緣受想行為境,令識安住,是名受想行趣識住。
a1)趣就當求講,趣求。趣求色識住,趣求受識住,趣求想識住,趣求行識住。如是趣求受想行故,緣受想行為境,令識安住,是名受想行趣識住。

3.5.障礙依
云何障礙依?謂諸天魔。隨有彼彼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為作障礙。
[]怎麼叫做障礙依呢?謂諸天魔。隨各地方的種種情況,有各式各樣修善法的地方。魔鬼、諸天魔就到那個地方,為作障礙,叫你作不成。

3.6.苦惱依
云何苦惱依?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由依此故,令諸有情領受憂苦。
[]怎麼叫做苦惱依呢?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欲界都是苦惱依,都是依此,就是五蘊,而有種種苦惱。由於你有在欲界的色受想行識,令諸有情就要領受憂苦。人間的人,有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各式各樣的,當然是有憂苦。天上的人也因為有身體,他們也有苦,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和阿修羅作戰也是很苦。其他的天沒有這些事情,好一點,但是他要死亡的時候,也是很苦。

3.7.適悅依
云何適悅依?謂靜慮等至樂,名適悅依。由依此故,諸有情類若即於此現入彼定,若生於彼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適悅。
[]怎麼叫做適悅依?就是色界天的四靜慮,無色界天的四等至、四空定,這兩個地方的禪定,是有輕安樂的,這就叫做適悅依。適,就是有喜樂。這也是他們的色受想行識,無色界天沒有色,但是第四禪以上,他們沒有樂受,但是也是很適悅的。由於依止靜慮等至的關係,諸有情類,就是成就色界四靜慮,成就無色界四空定的這些眾生。若是他在欲界的時候,現前能入四靜慮,能入無色界四空定,這也會有適悅。若是在欲界的時候得四靜慮,得無色界四空定,但是壽命到了要死了,死了以後,就生於彼處,生於色界天,生於無色界天。這樣的人他們是長時期的,但是也還是個生死凡夫,還是沒能斷除無明煩惱,還是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的喜樂。

3.8.後邊依
云何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由依此故,說諸阿羅漢任持最後身。
[]怎麼叫做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謂成就阿羅漢的時候,他沒有入無餘涅槃,這個時候他的色受想行識還是相續的生存下去的,這就叫做後邊依。什麼叫做後邊?由於他有相續的五蘊,所以說阿羅漢這是住持的最後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結束以後,再沒有色受想行識,所以叫後邊依。雖然得阿羅漢,他還有色受想行識,但是這時候的色受想行識是後邊。

4.料簡
問: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住有餘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
答:當言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後邊依。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與所餘依,非相應非不相應。是名依施設安立。
[]問:阿羅漢苾芻和一般的凡夫不同,他們諸漏永盡,愛煩惱、見煩惱的漏,永久的消除,這時候安住在還剩餘的,還有色受想行識。雖然沒有見煩惱、愛煩惱,但是還有色受想行識,這就叫做有餘依地。這個時候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前面一共有八種依,有幾種依和它合適呢?
1)應該回答:八種依只有一種依一向相應,就是全面是相應的。哪一種依呢?就是八種依的最後一種後邊依。他和它是相應的,就是有餘涅槃的境界。
2)只有後邊依是全面相應的,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不是共同的,是不相應的。
a)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者:七攝受事中,除其第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所餘名六攝受事應知。
a1)七攝受裡邊那六種不相應。就是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這些都不相應。那是說六攝受事不共相應,福業事還是相應的。阿羅漢沒有入無餘涅槃,他在的時候,為眾生良福田,還有福業事這件事。其餘六攝受事,他不相應。及方便作業事,所餘名六攝受事應知。這樣,若是父母在,他有時候也照顧他父母。
3)與流轉依與障礙依,障礙依,是魔王的事情。流轉依,是有煩惱的凡夫境界。阿羅漢與這件事也是不相應。剩餘的依,非相應非不相應。是名依施設安立。
a)與所餘依非相應非不相應者:謂施設依,任持依,苦惱依,適悅依,名所餘依。由彼一切於有餘依不定繫屬,名非相應。然或可得,亦名非不相應。

a1)施設依,任持依,苦惱依,適悅依,名所餘依。一共是這四個依。由彼一切於有餘依不定繫屬,施設依是施設我、有情、命者,那是執著有我。阿羅漢是我見己經沒有,所以不決定繫屬,但是假名我還是有的。任持依、苦惱依、適悅依,不決定繫屬,名非相應。然或可得,若是阿羅漢入定,還有這件事。阿羅漢也要吃飯,也有任持依。苦惱依,阿羅漢有時也有不順心的事情。適悅依,禪定的事情也有。但是阿羅漢若是入無相三昧的時候,這些事兒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