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雜阿含-265

四八(二六五)泡沫,s22.95 pheṇapiṇḍūpama suttaṃ

五陰譬喻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T2,501)

佛說水沫所漂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T2,501)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恆河側。



2.聚沫-諸所有色

爾 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3.水泡-諸所有受

諸 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 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 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4.野馬流動-諸所有想

諸 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 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 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5.大芭蕉樹-諸所有行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直 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 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 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6.幻師-諸所有識

諸 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 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 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7.重宣此義而說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幻偽誘愚夫,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8.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智境界:
當知於所知事,有七種如實通達智行: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無顛倒智,四、是處非有知非有智,五、是處所餘知不空智,六、苦不淨智,七、速滅壞智。
又由十五種相覺了諸行,能速斷滅一切行愚。何等十五?謂水界所生故,無我似我而顯現故,不任隨欲而造作故,覺了諸色猶如聚沫。三和合生相似法故,如雲、地、雨和合方便,覺了諸受喻若浮泡。於所知境,能顯,能燒,能使迷亂相似法故,覺了諸想同於陽焰。薩迦耶見根本斷故,多品自體因差別故,剎那量後時無暫停相似法故,覺了諸行譬芭蕉柱。有取之識,依四識住,發起種種自體隨轉相似法故,覺了諸識方於幻事。T30,781c
[]對於蘊、處、界等所知事,應該知道有七種如實通達智慧的方式: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無顛倒智。四、遍計所執非有,知非有智。五、依他起性不空,知不空智,六、苦不淨智,七、速滅壞智。
又由於十五種相貌,覺悟明了諸行,所以能夠迅速地斷滅一切行的愚癡。哪十五種相貌呢?1)色法是水界所生起。2)色法是無我,卻以相似與我的相貌呈現。3)生起之後,不會聽憑想要的樣子而塑造,因為這三個相貌,所以覺了諸色猶如聚沫。4-6)根、境、識三者和合所生,沒有真實的法體故,如同因為雲、地、雨和合的關係,生起浮泡,所以覺了諸受如同浮泡。7)對於所知境,能顯現各種樣子,8)能燒惱眾生,9)能使眾生迷亂,沒有真實的法體故,所以覺了諸想同於陽焰。10)以薩迦耶見為根本的煩惱斷盡故,11)多種品類的各自體性的諸行,從因所生起,因此有不同故,12)剎那數量以後,沒有暫停,沒有真實的法體故,所以覺了諸行譬芭蕉柱。13)有取著的識,14)依於色受想行等四種識的住處,15)能發起種種識自體,隨順此識轉而造作罪、福、不動行,沒有真實的法體故,所以覺了諸識比喻為幻事。

II.五喻
1.復次,色如聚沫者:速增減故,水界生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是故說言不可揉捼(ㄖㄨㄛˊ)。又實非聚,似聚顯現,能發起一有情解故。
[]復次,什麼是色如聚合的泡沫呢?快速地增長、消減故,由水界所生故,因為思念飲食的滋味時,口中能生水故,不可用雙手摩擦故,不同於泥土團塊,可令土團轉變,或塑造成其餘的物品,因此說為不可揉捼。又實際上不是聚集,以類似聚集而呈現出來,能令心生起實有一個有情的認知故。

2.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堅住、相似法故。言如地者,所謂諸根,彼生依故。言如雲者,謂諸境界。言如雨者,所謂諸識。如雨擊者,所謂諸觸。如浮泡者,所謂諸受速疾起謝,不堅住故。
[]什麼是受如水面上的泡沫呢?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起,不能長久地堅固停住,相似法故。什麼是如地呢?就是諸根,彼受生起的依據。什麼是如雲呢?就是諸境界。什麼是如雨呢?就是諸識。什麼是如雨擊呢?就是諸觸。什麼是如浮泡呢?諸受快速生起、凋謝,不能堅固停住故。

3.想同陽焰者,颷(ㄅㄧㄠ)動性故,無量種相變易生故,令於所緣發顛倒故,令其境界極顯了故,由此分別男女等相成差別故。
[]什麼是想如同陽焰呢?迅疾地搖動的性質故。無量種類的相狀,變化改易生起故。令心對於所緣,引發錯誤地認識故。令其所認識的境界,極為明顯易了故,由此想,分別男女等相貌,成種種的不同故。

4.云何行類芭蕉?如明眼人者,謂聖弟子。言利刃者,謂妙慧刀。言入林者,謂於五趣舉意攀緣;種種自性眾苦差別同樹法故。為取端直芭蕉柱者,謂為作者、受者、我見。截其根者,謂斷我見。㱟折葉者,委細簡擇,唯有種種思等諸行差別法故。彼於其中都無所獲者,謂彼經時無堅住故。何況堅實者,何況有餘常恒實我作者、受者,而可得見。
[]什麼是行類似芭蕉呢?什麼是如明眼人呢?就是聖弟子。什麼是利刃呢?就是微妙智慧刀。什麼是入林呢?就是對於五趣,舉動心意,隨外境而轉,種種五趣自性的眾苦不同,同於種種樹的狀況故。什麼是為取端直芭蕉柱呢?就是為了尋找作者、受者、我的知見。什麼是截其根呢?就是斷我見。什麼是㱟折葉呢?就是詳細地簡別、決擇,只有種種思等諸心所的差別法故。什麼是彼於其中都無所獲呢?彼經過一段時間,沒有堅牢而住故。什麼是何況堅實呢?何況有其餘常久、恒存、真實的我、作者、受者,而可得找到?

5.云何識如幻事?言幻士者,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衢道者,住四識住。造作四種幻化事者,謂象馬等,如象身等雖現可見,而無真實象身等事。如是應知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識住,雖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見,然無真實我性可得。又識於內隱其實性,外現異相,猶如幻像。
[]什麼是識如幻事呢?什麼是幻士?隨順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的識。什麼是住四衢道?安住於四種識的住處。什麼是造作四種幻化事?就是象、馬等,譬如象身等,雖然現前可看見,然而沒有真實的象身等事。這樣應知隨福業、非福業、不動行的識,安住於四種識的住處,雖然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的相貌可見,然而沒有真實的我體性可得。又識在內心,隱藏他的真實體性,外面表現不一樣的相貌,猶如幻像。

III.
1.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
pheṇapiṇḍūpamaṃ rūpaṃ vedanā bubbuḷupamā marīcikūpamā saññā saṃkhārā kadalūpamā, māyūpamañca viññāṇaṃ, desitādiccabandhunā
2.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
[]周全、圓滿,諦觀、思惟,明記不忘所緣,善巧地觀察:五蘊是不真實、不堅固,在五蘊中,無有我、我所。
yathā yathā nijjhāyati yoniso upaparikkhati, rittakaṃ tucchakaṃ hoti. yo naṃ passati yoniso. (s22.95)如如思惟,如理觀察,無實不堅固,彼如理見此。
3.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
[]關於這個眾苦積聚的色身,廣大智慧的佛陀說:若是捨離三法,這個色身就是現成的棄物。yo imaṃ kāyaṃ ārabbha bhūripaññena desitaṃ,pahānaṃ tiṇṇaṃ dhammānaṃ rūpaṃ passatha chaḍḍitaṃ. (s22.95)
4.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
[]壽命、體溫及心識,當捨離此三的時候,剩餘的色身部分,永遠地丟棄在墳墓間,猶如木頭沒有心識。āyu usmā ca viññāṇaṃ yadā kāyaṃ jahantimaṃ apaviddho tadā seti parabhattaṃ acetanaṃ. (s22.95)
5.此身常如是,幻偽誘愚夫,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
[]此色身恆常這樣,是虛幻假偽,引誘愚昧的人,此身如殺手、如有毒的刺,沒有堅固,etādisāyaṃ santāno māyāyaṃ bālalāpinī, vadhako eso akkhāto sāro ettha na vijjati. (s22.95)
6.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比丘精勤地修習,以如殺等觀察此色身,日夜恆常專一求精,正知、正念而住,有為的諸行長久地止息,永遠得到涅槃的清涼處。
evaṃ khandhe avekkheyya bhikkhu āraddhavīriyo, divā vā yadi vā rattiṃ sampajāno paṭissato. (s22.95)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jaheyya sabbasaṃyogaṃ kareyya saraṇattano, careyyādittasīsova patthayaṃ accutaṃ padanti. (s22.95)應斷一切結,為己歸依處,猶如燃頭想,應希不動境。
IV.觀色如聚沫
[經文]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解說] ayaṃ gaṃgānadī mahantaṃ pheṇapiṇḍaṃ āvaheyya. tam enaṃ cakkhumā puriso passeyya nijjhāyeyya yoniso upaparikkheyya, tassa taṃ passato nijjhāyato yoniso upaparikkhato rittakaññeva khāyeyya kucchakaññeva khāyeyya, asārakaññeva khāyeyya. kiṃ hi siyā bhikkhave, pheṇapiṇḍe sāro? (s22.95) 此恒河引起大聚沫。明目士夫觀察、審慮、如理觀察。觀察、審慮、如理觀察時,見到僅僅是虛、偽、無實。彼聚沫中如何堅實?
[論說]1)言觀察者,此說於慧。言審慮者,說三摩地。如理觀察者,此說二法無顛倒轉。T30,768c
2)雖實無有而顯現者,謂於此中實無樂故。虛者,空無我故。偽者,不淨故。不堅者,無常故。此則顯示無四顛倒。T30,76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