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云何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柁南曰:
若略說此地,姓等數取趣;如應而安立,世間、出世間。
此地略有三:謂種姓、趣入、及出離想地,是說為聲聞。
[解]聲,就是佛的法語;從師友邊聽聞到佛的法語,而後發心修行證果,總名為聲聞地。瑜伽處,修止觀叫做瑜伽。種性,就是種子,由種子而現行止觀,所以種子是瑜伽的依止處。因為有種子,而後遇見佛法的因緣,就發為現行而修止觀,所以叫做瑜伽處種性地第一。前面已經宣說修所成地,什麼是聲聞地呢?聲聞地裡面一切的內容現在總說一個頌,就是:
若略說此地,姓等數取趣;如應而安立,世間、出世間。
此地略有三:謂種姓、趣入、及出離想地,是說為聲聞。
1)什麼是嗢柁南?就是集施,以少數的文字,能表達很多的佛法,布施給一切學習佛法的人,使令他容易受持。
2)若是簡要地、綱要性地宣說聲聞地裡面的內容的話,有四項不同,第一、性等,就是種性,因為種性地裡面有自性、安立、諸相、有數取趣的不同,所以叫性等。第二、數取趣,第三、如應而安立,第四、世間出世間。聲聞地裡面就說這四大段內容。
3)第二個分法,聲聞地大要來說,有三個大意。第一、種性。第二、趣入,就是發心修行向於聖道那邊。第三、出離想地,就是已入聖道出離生死,得解脫、得涅槃。聲聞地的內容就是這麼多。
4)出離想地的想,窺基大師解釋,想者名也,就是名字。心裡面這樣思惟,就是安立出來這麼多的名字,就是安立出來種性地、趣入地、出離地。這麼多這樣的分法都是由人的智慧,想就是智慧,由彌勒菩薩的智慧表達出來。
1.種姓地
云何種姓地?
謂嗢柁南曰:
若略說一切,種姓地應知;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
謂若種姓自性、若種姓安立、若住種姓者所有諸相、若住種姓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種姓地。
[解]什麼是種性地?嗢柁南曰:若略說一切,種性地應知;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若是簡要地說明一切的種性地大意的話,應該注意,就是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這四樣。
1)若種性自性,就是種性本身的體性是什麼?
2)若種性安立,就是用文字再詳細地解釋種性的相貌。安立,就是用語言文字介紹他的內容。
3)若住種性者所有諸相,就是安住種性的人,就是有種性的人所有的相貌。
4)若住種性補特伽羅,這又詳細說安住種性的這些人都是誰呢?什麼是安住種性?有這樣種性的人,現在是聲聞地,就是說有聲聞地種性的人,或者說就是有聲聞人的無漏種子的人。種性,就是無漏的種子,有聲聞的無漏種子、有獨覺的無漏種子、有佛的無漏種子。
5)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就是前面這四大科,把他合在一起就名為種性地。
1.1.種姓自性
云何種姓?謂住種姓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姓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
[解]1)什麼是種性?
a)謂住種性補特伽羅,就是具足聲聞人的無漏種子的人。
b)有種子法,這個人在他的身體裡面、眼耳鼻舌身意裡面,有這聲聞的無漏的種子。
c)由現有故,就是現在還是生死凡夫,在生死裡流轉,但是現在他就有聲聞人的無漏種子,可以得涅槃,有這種子,不是沒有。現,表示不是將來有,是說現在有。
d)安住種性補特伽羅,這無漏種子在他的心裡面,安住不動,不可破壞。
e)若遇勝緣,假設遭遇到殊勝的因緣,或者遇見佛出現世間,遇見三寶出現世間,為眾生宣揚佛法。
f)便有堪任,若遇見這樣因緣的時候,便有堪任。堪任,就是能接受佛的教導,就能發心,修行這件事他能擔當起來。
g)便有勢力,若發心修行以後,他的無漏種子能發出來力量,就能夠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有餘涅槃。
h)於其涅槃,能得能證。對於有餘涅槃能得,對於無餘涅槃能證。這就表示這個人有種子,這就是種子的相貌。若無種性的人,就不行,雖遇見勝緣也不可以。
《披尋記》七五九頁: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者:意地中說: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陵本二卷一頁)由此當知,此種子法,謂聲聞菩提種子;由附所依有此種子法故,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未遇生緣,安住自性無有變異,亦無失壞,故名為住。
[解]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者:意地中說: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就是這個人能入涅槃,能斷煩惱,能夠滅一切苦,就是般涅槃法者能涅槃。一切種子皆悉具足,這個人不但是有生死流轉的種子,也有出世間得聖道的種子,這些種子他都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這個人沒有入涅槃這種無漏種子,這個人便缺少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菩提,這三種菩提的無漏種子就沒有,所以,就不能入涅槃。由此當知此種子法這句話,在三種菩提種子裡面,不是獨覺的種子,也不是佛的無漏種子,是指聲聞菩提的種子說。由附所依有此種子法故,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這個無漏的種子附在他所依,就是他的生命體裡面,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有漏的東西,裡面有有漏種子,現在得涅槃的種子也附在那裡面,所以,有此種子法故,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若沒有遇見殊勝的因緣來發動這個無漏種子;這無漏的種子就很平安的潛藏在那裡不動。無有變異,沒有變化,雖然在生死裡流轉,到天上,在人間,又到地獄,但是無漏種子不變動。不會失掉,不可破壞,這就叫做安住。
問:此種姓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姓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姓、種子、界、性,是名種姓。
[解]1)問:上面說種性這句話,有什麼不同的名字呢?答:或名叫做種子,種子是一種譬喻,因為,種子能生出根、梗、枝、葉、花、果。這個人有無漏種子,就能生出聖道。或名為界,也是種子的意思。或名為性,也是種子的意思。這是名字的差別,裡面的含義無差別。
2)問:這個種子它的自體是什麼樣子呢?以什麼為體性?
答:
a)附在所依,這種子就附帶在他的身心裡面,或者說是附在阿賴耶識裡面。
b)有如是相,六處所攝。有這樣無漏種子的人,就會表現出來這樣的相貌。無漏種子,也是屬於六處所攝。
c)從無始世,展轉傳來。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種子呢?向前推,推不到最初的那個時間,從無始世展轉傳到現在。在人間又到天上、又跑到地獄、又跑到天上,雖然種種的變化,但是這個無漏的種子一直地沒失掉,一直地展轉傳到現在。
d)法爾所得,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因為造作而成。
e)就在這裡面,對於法爾所得的種子,立有不同的名字,叫種性、種子、界、性,聲聞種性的種子的體性就是這樣。
《披尋記》七六○頁:
附在所依等者:此中所依,謂有識身。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攝論一卷十四頁)如是應知,附所依義。又如下說: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今指彼相違相,說有如是相言。又如下說: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是故此說六處所攝。又此種性,非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熏習可有。若許爾者,應不建立有無種性二種差別。然實不爾。即由是義,說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性,從無
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解]1)附在所依等著:此中所依,就是有了別性的識的身體,就是一切有情才有這種種子。
2)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出世心,超越世間那一念清淨心,就是無漏的智慧相應心。最清淨法界,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真理,裡面沒有煩惱的污染。等流,就是佛有大慈悲心有大智慧,把他所覺悟的清淨法界,平等地宣說出來叫做等流,所說出來的法和他所覺悟的法是相等。正聞熏習種子所生,佛這樣為眾生宣說佛法,而你能夠聽聞佛所說的清淨法界,聽聞以後,沒做偏僻的顛倒思惟,能如理的作意,所以叫正聞。能夠正聞,就能如理的思惟,這樣受到清淨法界的熏習,在內心裡面就有種子。聽聞佛法的時候,能如理作意,在心裡面就造成一個清淨的力量,這叫種子。出世心,我有出世的願望,就從那個種子生出來。那個種子從那來呢?從正聞熏習而有。正聞熏習從那來呢?從佛的最清淨法界等流來。這樣,由佛為我們宣說最清淨法界等流,這是第一步;能夠正聞熏習,這是第二步;在你的心裡造成一個種子,這就是無漏的種子,這是第三步。種子造成以後,就生出來出世心,不願意在世間流轉生死,想要得聖道,所以是種子所生。此聞熏習,此正聞熏習的種子在什麼地方呢?隨在一種所依轉處,隨你是天上的人,也要有一個身體;人間的人,聽佛說法,也有一個所依,也有一個阿賴耶識,也有一個身體。這熏習的種子,隨你在那一種所依轉處,都有阿賴耶識。寄在異熟識中,這個熏習的種子,就寄托在阿賴耶識裡面。與彼和合俱轉,阿賴耶識裡面是有漏的境界,但是這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是無漏種子,也就和有漏的阿賴耶識在一起,同時地相續下來,也是剎那滅剎那生、剎那生剎那滅這樣,所以叫做轉。阿賴耶識也是剎那生剎那滅。這正聞熏習的種子,和阿賴耶識就融合在一起相續下來,就像水和乳。像攝大乘論上說的這個道理,應該明白附所依的道理。
3)又如本論下面說。安住聲聞種性的人的相貌,就是與一切沒有涅槃的無漏種子的人,表現出來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相貌和有涅槃法種子的人相違,是不一樣。所以,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的相貌,就是這樣和無種性的人不一樣。今指彼相違相,說有如是相言,就是指有如是相,六處所攝。
4)又如下面文有這樣的話,說這個聲聞的無漏種子,不是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個不同的種子的相貌。就在你現在這樣的種類,就在眼、耳、鼻、舌、身、意,有這樣的無漏的種子。分位,就是安住在這個有無漏種子的這個位子上面。六處殊勝,就在眼、耳、鼻、舌、身、意裡面,遇見殊勝的因緣的時候,就是遇見佛、法、僧三寶的因緣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就有這殊勝的功能。所以,這裡面說,種性究竟是什麼?就是屬於眼、耳、鼻、舌、身、意;不是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個東西叫做無漏種性。
5)又這個無漏的種性,沒有這種種性的人,怎樣熏習也沒有這種無漏種子。若同意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也可以熏習有這種種子的話,就不能夠建立有種性、無種性這兩種差別。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子,有的人有種性,有的人無種性。即由是義,說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性,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