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六(七二)智;S. 22. 23 Pariññā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當說所知法、智及智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所知法、智及智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3.所知法
云何所知法?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所知法。
4.智
云何為智?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是名為智。
5.智者
云何智者?阿羅漢是。阿羅漢者,非有他世死,非無他世死,非有無他世死,非非有無他世死;廣說無量,諸數永滅。是名說所知法、智及智者。
6.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當說所知法、智及智者
[經文] 當說所知法、智及智者。
[論說] 略由三處,總攝一切黑品、白品:一、由所遍知法故,二、由遍知故,三、由成遍知故。T30,790c
[解]簡略地說,由三個地方,總合統攝一切黑品與白品。哪三處?一、由所遍知法故,二、由遍知故,三、由成遍知故。
II.所知法
[經文]云何所知法?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所知法。
[論說] 所遍知法者,謂苦諦,集諦,當知總攝一切黑品。T30,790c
[解]什麼是所遍知法?就是苦諦與集諦,應當知道總合統攝一切黑品。
III.智
[經文] 云何為智?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是名為智。
[解說] Katamā ca, bhikkhave, pariññā? Yo, bhikkhave,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pariññā”ti. S.22.23諸比丘!什麼是遍知?諸比丘!貪盡、瞋盡、癡盡,此稱為遍知。
[論說] 遍知者,謂滅諦,當知此攝白品一分。T30,790c
[解]什麼是遍知?就是滅諦,應當知道這統攝白品一分,因為剩餘的道諦也是白品,所以說是一分。
IV.智者
[經文] 云何智者?阿羅漢是。阿羅漢者,非有他世死,非無他世死,非有無他世死,非非有無他世死;廣說無量,諸數永滅。是名說所知法、智及智者。
[論說]成遍知者,謂補特伽羅及道諦。補特伽羅雖是假有,當知亦是白品所攝,此即如來、諸聖弟子。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皆悉善巧,依二道理,如實隨觀俱不可記:謂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皆不可取,亦不可記。所以者何?且依勝義,彼不可得,況其滅後或有、或無?若依世俗,為於諸行假立如來,為於涅槃?若於諸行,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爾時何處假立如來?既無如來,何有、無等?若於涅槃,涅槃唯是無行所顯,絕諸戲論,自內所證。絕戲論故,施設為有,不應道理;亦復不應施設非有,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又此涅槃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名甚深。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說名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T30,790c
[解]什麼是成遍知?
1)就是補特伽羅及道諦。補特伽羅雖然是假名有,應當知道也是屬於白品,這就是如來、以及眾多的聖弟子。
2)這些人,對於世俗諦及勝義諦全部完全善巧,依照這二種道理,如其真實,隨順觀察這二類都不可記說。哪些情況不可記說?就是如來入滅之後,還存有?還是沒有?還是存有也沒有?或不是有也不是沒有?都不可以取用,也不可記說。
3)為什麼?故且依照勝義來說,彼如來境界不可思議,所以說不可得,不可取相的緣故。何況如來入滅之後或有、或無?為什麼?因為在勝義諦中,假名如來本不可得,何況其滅後,得說有、無。
4)若是依照世俗諦,是在五蘊諸行,假立如來?還是在涅槃,假立如來?
a)若是在五蘊諸行的話,如來入滅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五蘊諸行流轉可得,哪個時候,在什麼地方假立如來?既然沒有如來,如何說有或說無等等言論?
b)若是在涅槃的話,涅槃唯獨是由沒有五蘊諸行的情況下,才能顯示出來,斷絕種種的戲論,自己內心所體證。斷絕戲論的緣故,施設為有,不合道理;也還是不應該施設非有,因為不可因此說沒有,將會損害、毀謗,施設妙有、寂靜的涅槃。
5)又,這個涅槃極度難以知道的緣故,最微細的緣故,說名甚深。各種各類,不只有一個五蘊諸行、種種煩惱斷滅所顯示出來的緣故,說名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涅槃正是現量得證,如何說言非現量所量?正就是無分別定現量所量,不是散心五識現量所得,因此說現量所不可量。
2.云何無損惱寂滅?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T30,577b
[解]1)什麼是無損惱寂滅?入無餘涅槃以後,與那八種依都是不相應。入無餘涅槃的時候,一切煩惱的生起和一切苦的流轉,是相違背;也沒有煩惱的生起,也沒有諸苦的流轉的生起。棄捨色受想行識,這時候顯現出來的是真實、沒有一切漏的世界,就是真如。
2)如佛所說:苾芻永久地沒有這個有漏的色受想行識,完全入於不生不滅,名真安樂住,這是真實的、大自在的境界,沒有苦惱。
3)又如經上佛這樣說:是真實有阿羅漢!聖人的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有這個事啊!聖境是有。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這個事也是有。
《披尋記》一六七八頁:
實有無生無起等者:《集論》中說:何故此滅復名無生?離續生故。何故此滅復名無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何故此滅復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集論五卷十五頁)又云:何故此滅復名無為?離三相故。(集論五卷十四頁)此說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皆應準釋。胎卵二生託生以後,身分圓滿仍未出時,名等生起。義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十卷二頁)今謂此滅,說名無等生起。如是一切,由第一義說名實有,簡彼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而安立故。彼唯世俗,說名有故。
[解]實有無生無起等者,
a)《集論》中說:何故此滅復名無生。無餘涅槃的離一切相的境界,怎麼叫做無生呢?離續生故,沒得聖道的時候,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是相續不斷。若是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就再也不相續生;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永久地寂滅,不生。
b)何故此滅又叫做無起?是永離此後漸生起故。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現起,叫做生。什麼叫無起?它要逐漸地增長廣大,叫做起。初一剎那叫做生,後一剎那以後逐漸地生起,叫生起。在無餘涅槃裡面,沒有生、也沒有起。
c)這個寂滅相怎麼叫做無作呢?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就是諸業的依止處,煩惱的依止處,就是心。阿賴耶識就是業力的依止處,和煩惱的依止處。入於無餘涅槃的時候,無餘涅槃不作業的依止處,也不作煩惱的依止處,所以叫做無作。
d)又云:此滅叫做無為,是什麼意思?它遠離生、住、滅的三相。
e)胎卵二生託生以後,胎和卵的這兩種眾生,初開始在託生以後。身體各部份都圓滿
,但是還沒有出胎,也沒有出卵,這個時候叫做等生起。什麼是等?就是遍滿的意思。等生起,就是還沒有出卵、出胎的時候。所以,無等生起,就是沒有等生起。義如有尋有伺地說。現在這裡說這個滅,叫做無等生起。
f)如是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這一切,由第一義說名實有,第一義的無為法叫實有。實有這裡邊,沒有生、沒有起、沒有作、沒有為、沒有等生起。
g)把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挑出去,安立這個無為的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那是世俗諦的安立,叫做有;現在第一義諦,就不是那個有,它是實有。
4)若是這位修行人成功,將來沒有有、沒有生、沒有起、沒有作、沒有為、沒有等生起。我以後不會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那要怎麼說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這個修行人能得到無餘涅槃的境界,所以,我現在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
《披尋記》一六七九頁:
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等者:此中義顯若於未來當入涅槃,即於現法不說有永出離。由現法中入般涅槃,是故亦說有永出離。由是證知有此寂滅。
[解]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等者:此中義顯,若於未來當入涅槃的話,即於現法不說有永出離。你當入無餘涅槃,叫做有永出離。你現在沒有入無餘涅槃,就不說你有永出離。由現法中入般涅槃,由於這位聖者他現在就能入無餘涅槃,是故亦說有永出離。從這裡可以證明這個寂滅是有。
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寬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T30,577b
[解]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
1)由於在這個無餘涅槃裡邊,也就是真如裡邊的功德,很難明白,所以叫做甚深。
2)這個道理是寬博,所以叫做廣大。
3)色受想行識,它不能長久,終究是要滅,有窮盡。但是聖者入無餘涅槃的境界是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叫做無量。
4)用這個數字不能去形容它,為什麼呢?沒有差別的說法;若有差別,就可以數一二三四五。所以叫做無數。
《披尋記》一六七九頁:
由於此中所具功德等者:謂此涅槃所具功德唯內所證不可思議,名難了知。又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名極寬博,及無窮盡。一切戲論不能說故,名無二說。由是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
[解]由於此中所具功德等者,謂此涅槃所具功德唯獨聖者他的心智所證悟,是不可思議,名難了知。又佛菩薩的無住涅槃,不住無餘涅槃,也不住有餘涅槃,也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也具足一切無為的功德。為什麼?因為佛菩薩的大悲心,常安住在一切有情利樂事,就不住在無為;度化眾生而無眾生可度,又不住在有為,所以叫做極寬博,就是廣大,利益眾生的事情非常廣大。在有為這上面說寬博。及無窮盡,就是利益眾生這個事,他的大悲心沒有窮盡的時候。一切言說的戲論,不能形容它,所以叫做無二說。由是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
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所以者何?由此清淨、真如所顯一向無垢,是名無損惱寂滅。T30,577b
[解]1)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因為真如的境界離一切相,那裡面沒有名言,所以你沒有辦法分別、思惟、言說。也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非有。為什麼?它離一切相故,不可以說有。但是,它又能廣度眾生,所以不可以說非有。2)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就是即色受想行識,離色受想行識都是不可說的。它是離一切相,不可以說它是色受想行識;但是它又能現色受想行識,廣度眾生,所以,也不可以說即,也不可以說離。所以者何?就是這個大阿羅漢,或者這些大菩薩,那個無住的境界,是清淨真如所顯現。他的境界所顯現,是清淨真如的境界,一向是沒有垢染。是名無損惱寂滅。
參考:中觀論頌講記,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1)佛在阿含經中,對外道的邪執,每以『無記』答覆他。這就是說:勝義諦中,這一切無從說起。現在論主約此深義,顯示如來的勝義不可思議。一 般外道說我及世間,有常無常等的四句,有邊無邊等的四句。初四句是:我及世間常,我及世間無常,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後四句是:我及世間有邊,我及世間無邊,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常無常等的四句,是約時間說的,邊無邊等的四句,是約空間說的。如說我有邊,在身體中,如米大、豆大、指大,受空間的限制;說我無邊,我遍一切處,無所不在,就是小我遍通於大我。後二句只是從初二句演出的。緣起有的如來,即緣起的我,意義相同。外道說我有此八句,說如來也就有此八句。外道的這種分別,以性空的正見觀察,在諸法寂滅相的性空中,根本是無有常無常等的四句的;在諸法寂滅相的性空中,也根本是無有邊無邊等四句的。為什麼呢?諸法性空中,是畢竟清淨的,那裡有這些不正的邪見?如加以批評,時間上的常無常,有斷常過;空間中的邊無邊,有一異過。外道雖以我及世間,分別常無常等,但這是以緣起如來的畢竟空寂性而遮破的。
2)外道常以十四句難佛,佛因沒有這些事實,一切置而不答。除了上列的八句外,還有六句是:如來死後去,如來死後不去,如來死後亦去亦無去, 如來死後非去非無去。身與命(我)是一,身與命異。死後去不去,就是有無問題;去不去,就是有沒有如如不變的如來,到死後去。有如來到後世去 ,死後就有如來;不到後世去,死後就無如來。所以去後世就是有,不去就是無。外道所問的如來,即神我,有此四句。佛陀異名的如來,入無餘涅槃後,在不在,有沒有,去不去,也同樣的引起常人的推論。然以佛法真義說 ,這都是戲論,根本是自性實有見的妄執。邪見深厚的人,聽說如來入涅槃,不知涅槃界即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不可以有無分別,妄說入涅槃界即無有如來,這怎麼可以?就是阿羅漢入涅槃,佛也不許說沒有,沒有就是墮入無見的。佛世時,有一比丘說:入無餘涅槃,什麼都沒有。尊者舍利弗等,制止他不要這樣說,這樣說是錯誤的。他不肯接受,佛就叫他來問他:五蘊是無常嗎?是無常的,世尊!無常是苦嗎?是苦的,世尊!苦的是無我嗎?是無我的,世尊!無我離欲入解脫,可以說有無嗎?是不可的, 世尊!既不可以說有,又不可以說無,你為什麼說入無餘涅槃,一切都無有呢?你是愚癡人,你是邪見人!佛不客氣的呵責了他。所以說死後無有,這是極大的邪見!有的以為如來及阿羅漢入涅槃,不可說沒有,應該是有的,不過是真常微妙的不思議有,以為有是可以說的。不知想像為妙有、真有,還是邪見,在緣起假名中,說有、說無,都不是真實。在如來現證寂滅相中,如何可說?所以分別說有,也是非理的。這執有的邪見,比較執空的邪見要輕微些。說有只是一種執著,執著有如來,可以說如來有種種功德,顯示如來的崇高偉大,教人生信心,捨惡行善,還不至於導人作惡。說無,那不但是執著而已,簡直斷人行善之門,引人走上撥無因果的惡道,這該是多麼的危險!經中說:『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也可知執無的過失了。有是從緣起法的存在而說的,無是從存在法的否定而說的,這都是世俗的,假名的。真正悟入畢竟空性,得究竟解脫,『滅者即是不可量』。阿含經以從薪有火,薪盡火滅作喻;此火的滅性,不可說何處去,更不可說有說無了。畢竟空寂,是超越有無而不可以有漏心分別是有是無的。後期的大乘佛教,強調『如來實不空』的妙有,以性空為不究竟,這顯然是執著如來是有了。否則,畢見空寂性,離一切戲論, 如何執為不究竟?以性空為究竟而假說妙有,已經容易混入梵我的真常妙有論,何況說不了義呢?中期佛教者說:如來以性空為法身,不可說有說無,也唯有超情絕見,才能保持佛教的特色。所以在諸法性空中思惟如來死後去死後不去,是不可以的。因為如來從本已來,就是畢竟性空的 。如來在世時,破斥外人有無的推論,以不答覆表示此意。可是,如來滅度以後,有所得人,邪見深厚,又紛紛的分別他的是有是無,是有無。灰身滅智的無,與常住微妙的有,同樣的是戲論。戲論是虛妄分別,以為是確如所說所知的。如來超過了戲論,其實阿羅漢等都過戲論的。所以外道以有無等問佛,一概不加答辯。可是世間的人偏要妄自推度,生起種種的戲論,分別如來的是有是無。從自性見出發的戲論,是破壞慧眼,障覆了真智的。有此等戲論,即不能體悟寂滅性,不見法,也不能真見佛了。這唯有破自性見,遠離種種戲論,開般若慧眼,才能真見如來法身。
3)上面說戲論者,永不見佛,或者又要以為離執者能親見如來常住不變。所以,更說此一頌。如來在世時,有緣起的假名如來。此緣起如來所有的實性,就是世間性,不要以為離世間法,別有如來。這是即緣起而顯示本性空寂的。如來的本性,即畢竟空寂,與世間法的性空,平等平等 。所以說:如來無有實自性,世間也就是無有實自性的。在此緣起假名的性空中,如來與世間同等的。在無自性的畢竟空中,世間與如來也沒有差別的,法法都也是平等的。『生死即法身』,約此意說。如來在世,尚且是『若欲見佛者,應觀空無相』,何況如來滅度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