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二六二)闡陀,s.22.90.channo
1.序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抖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2.闡陀求法
2.1.處處請諸比丘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抖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2.2.說三法印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2.3.闡陀不喜聞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2.4.拜訪阿難
闡 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 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抖城乞食。食已,還攝擧臥具;攝臥具已,持衣鉢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擧衣 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却坐一面。
2.5.述說緣起
時, 闡陀語尊者阿難言: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抖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我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抖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 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2.6.阿難安慰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2.7.闡陀歡喜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2.8.阿難述迦旃延經
爾 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顚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 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 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2.9.闡陀比丘遠塵離垢
尊 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 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 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2.10.阿難讚揚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復次由三解脫門增上力故,當知建立四種法嗢柁南:謂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者:依無願解脫門,建立第一、第二法嗢柁南。一切法無我者:依空解脫門,建立第三法嗢柁南。涅槃寂靜者:依無相解脫門,建立第四法嗢柁南。
嗢柁南有二解,一者、攝取物惠施他故,二者、要略義,如一切行無常等,是諸法要略義。
復次,為何要說明四法印呢?因為三解脫門是增勝上進的力量,應當知道依此三解脫門,建立四種法印。進入解脫的門有三個。哪三個?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依於無願解脫門,建立一切行是無常、一切行是苦。依於空解脫門,建立一切法無我。依於無相解脫門,建立涅槃寂靜。此從道的角度來說明。
復次,當知有二種法嗢柁南增上行欲:一者、勝解俱行欲,二者、意樂俱行欲。
復次,應當知道有二種樂欲,因為四種法印的增勝上進,對於諸行生起樂欲觀察:一個是與勝解同時活動的樂欲,第二個是與意樂同時活動的樂欲。此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說明。
勝解俱行欲者:由四種法嗢柁南故,於諸行中而生樂欲。
勝解俱行欲者,因為聽聞四種法印,對於此法印有深刻的體會,產生決定的了解。對於諸行,樂欲觀察無常、苦、空,對於諸行的止息,樂欲觀察是寂靜。
又於諸行寂靜生樂欲者,由意樂故,獨處空閑,作意思惟。
又對於諸行寂靜,生起樂欲觀察,由於意向所樂,獨處空閑,於此注意,於此思惟。
由四種相於彼寂靜,其心退還:一者、於中由見勝利,不趣入故;二者、不信彼得,不淨信故;三者、於彼所緣,不生憙樂,不安住故;四者、於彼而起不樂勝解故。與彼相違,當知即是意樂俱行欲。
由於四種相貌的出現,對於諸行寂靜的觀察,此位修行者內心從樂欲觀察退離,還到不觀察的狀況:
一者、對於諸行寂靜,僅僅見到寂靜的殊勝利益,因為不能趣向、進入觀察的原故。
二者、不相信他自己能得到這種寂靜,因為信心不清淨的原故。
三者、對於他觀察的所緣,內心的歡憙與快樂不能生起,因為無法安住於所緣的原故。
四者、對於諸行寂靜,不樂於勝解原故。
與這四種相反的,應當知道,就是與意樂同時活動的樂欲。
又由二緣,依止無我勝解之欲,於彼涅槃,由驚恐故,其心退還:一、由於此欲,不善串習,未到究竟故;二、於作意時,由彼因緣,念忘失故。
又由於二種情況,雖然依止於對無我勝解生起樂欲,但是對於他自己若進入涅槃,由於驚恐我沒有的緣故,他的心退失樂欲,還到原來的情況:
一、由於這種對無我勝解而生起的樂欲,不能反覆練習,未達到最好狀況的緣故;
二、在作意無我勝解的時候,由於不熟練,忘失正念的原故。
又此忍欲,未串習故;當爾之時,於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數數思惟:我我爾時當何所在?尋求我行微細俱行,障礙而轉。由此緣故,彼作是思:我當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諸行,當來不有。彼由如是隨逐身見,為依止故,發生變異隨轉之識;由驚恐故,於彼寂滅,其心退還。
又對於無我忍可的樂欲,未能反覆練習的原故。當作意、思惟的時候,他的心愚昧不知:在諸行中,唯有諸行,其中無有我。反而數數思惟我,那時的我,將在何處?因為此時伴隨著微細尋求我我所的活動,而轉生障礙。由於這種我我所的活動的緣故,他產生這種心思:我將不存在。不會產生這個念頭:只有諸行,當來不有。如此隨從身見,追逐身見而不能捨離,他因為依賴、止住於這樣的身見的緣故,心發生變異,隨身見而轉;由於驚恐害怕的緣故,對於諸行寂滅的樂欲觀察,他的心退失。
復次為斷如是驚恐,有二種法多有所作:一者、於諸有智同梵行所如實自顯;二者、因善法欲,發解了心及調柔心。
復次,為了斷除這種驚恐,有二件事情應該多作:
一者、對著那些有智慧同梵行,將自己實際發生的驚恐情形告訴他,不需覆藏。
二者、因為對善法的希求,發起解了心及調柔心。
又發如是解了心者聽聞正法,由三種相、發生歡喜:一者、由補特伽羅增上故;二者、由法增上故;三者、由自增上故。補特伽羅增上者:謂由覩見深可讚仰、具大威力、端嚴大師。及所稱揚善說法者。法增上者:謂所說法能令出離煩惱業苦,及令信解最上深義。自增上者:謂有力能,於所說法能隨覺悟。
又發起如是解了心者,聽聞正法,從三種相貌,發生歡喜:一者、由於補特伽羅而增勝上進故;二者、由於法而增勝上進故;三者、由於自己增勝上進故。
補特伽羅增上者:謂因為看見深可讚仰、具大威力、端嚴的大師,及為大師所稱揚的善說法者。
法增上者:謂所宣說的法,能令聽聞者出離煩惱、業、苦,及令聽聞者信解最上深義。
自增上者:謂自己有能力,對於所說的法能隨順、覺悟。
又發如是調柔心者:謂有三見:一者、若依彼而轉,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應所引發。
又發起如是調柔心者:謂有三見:一者、若依彼而轉,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應所引發。
依彼而轉者:謂於諸諦未得現觀,為得現觀,依彼勝解俱行極善串習正見而轉。
依彼而轉者:謂對於四聖諦未得到現觀,為了能得到現觀,依於與無我勝解同時活動的正見,盡其所能的反覆練習而轉動。
由彼遍知者:謂依隨順現觀正見,於三事我執薩迦耶見及彼隨眠,斷、常兩見所依止性、并所得果能遍了知。
由彼遍知者:謂依於隨順現觀的正見,對於三事執為我的我見及彼我見的隨眠種子,我見為斷、常兩見所依止。從此身、邊二見生起執著及以隨眠,此為所得果。能遍了知。
言三事者:一、若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此何所取?謂五取蘊。誰能取?謂四取。云何而取?謂四識住。隨其次第,如前應知為二取心之所依處。
所說的三事是指:一、若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
所取就是五取蘊,能取就是四取,如是取就是四識住。隨順這樣的次第,應知為二取、心的所依處。有二種說法,第一種解說:四識住是前面的所取、能取二心的所依處;
第二種解說:前面所提的三事是我及我所二心的所依處,亦可依此三事起我見已,即與斷常二見為所依止,故前總中明於三事我執即明斷常兩見所依止故。
又即於彼所有諸纏,非理所引緣。彼境界薩迦耶見、生起執著,及彼隨眠。如前應知。
又即於彼所有諸纏,是不如理作意所引。以彼境界為所緣,於身見能生起執著,及彼隨眠。如前應知。
云何應所引發?謂住於彼,而能永斷薩迦耶見三事執著,及彼隨眠。於聖諦智,不藉他緣。
什麼是所應該引發?謂安住於無我勝解,能永遠斷除有身見,對於三事的執著,及我見的隨眠。對於四聖諦的了解,不需要藉他人的協助。
又若依彼應所遍知正見轉時,於其三處、起我執著;及有隨眠。於諸行中,若集、若沒、不善知故,於處中行、尚不能入;況得出離。
又若是依彼應所遍知正見轉時,於其三處,起我執著,及有隨眠。為何?因為對於諸行的集、滅,不能善知的緣故。於處中道而行,尚不能入,何況能得出離?
若隨順現觀正見住時,於三事中所有我執,皆已離繫;猶被隨眠之所繫縛。於諸行中,若集、若沒、能善知故;遠離二邊,入處中行。雖未出離,堪能出離。
若是隨順現觀正見住時,於三事中所有的我執,全部已經遠離繫縛,但是還為隨眠所繫縛。為何?因為對於諸行的集、滅,能善知的緣故。遠離常斷二邊,於處中道行能入。雖然尚未出離隨眠,有此能力可以出離。
若已引發聖諦現觀,由正見故,於三事中,無我執著,遠離隨眠。於處中行先趣入已;後由此故,方得出離。當知如是三見轉時,有此差別。
若是已經引起、發動聖諦現觀,由於獲得正見故,於三事中,沒有我執著,遠離隨眠。於處中道而行,先前已趣向、進入,之後,由此中道的緣故,方得出離。應當知道如是的三種見轉動的時後,有這些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