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聞所成地-2.內明處-2.4.佛教所應知處相-2.4.2.二法(21門)


2.4.2.二法(21)
1)攝諸戲論
復次,依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二種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謂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
[]復次,依有情識的世間及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地方,有二種法,能夠包括一切戲論的事情。哪兩種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呢?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是能分別。及彼能取的所依就是六根,所取之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披尋記》四七九頁:
依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等者:一切有為或異不異及二俱、非有相可得,於此若問、若答、若思,是名戲論。諸有為法,是所戲論,名戲論事。抉擇分說:無為諸法,非所戲論,唯有為滅之所顯故。(陵本六十五卷十五頁)翻彼,應知有為名戲論事。有情世間,諸行所攝心心所法,名能取法。有色諸根,名所依法。一切所緣,名所取法。若器世間,諸行所攝唯為所緣,是所取法。由是故說依二世間,有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
[]依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等者:一切有為法,或是此法與彼法不同,或是此法與彼法是相同,或是亦異、亦不異,或是非有,就是非異、非不異,一共是四句。對於一切有為法,若是問:是異、是不異,是亦異、亦不異,非異、非不異。這樣問,這樣答,這樣思惟,叫做戲論。因為這些都是虛妄分別,沒有真實的意義,所以名為戲論。在一切有染著、生住異滅的事情,凡夫就在這上執著、在這戲論,所以有為法名為戲論事。抉擇分說:無為法不是戲論的境界,只有一切有為法滅了之後,才會顯示出來。與無為法相反,所以應當知道有為就是戲論事,無為不是戲論。在有情世間中,諸行所攝心、心所法,名為能取法。因為心心所法能在一切有為法上活動,能取著。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些有色諸根,是心、心所法所依止的地方。一切所緣,名為所取法。若在器世間中,諸行所攝,只能作為所緣,所以是所取法。由是故說依這二種世間,有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

2)雜染根本
又諸世間,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能引無義、無利雜染,謂於真實無正解行,及彼為先,悕求無義。又正法外,若諸沙門、若婆羅門,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推求我常,推求我斷。
[]又一切有漏的世間,簡要的說有兩種雜染的根本,能引現在無義,將來無利的雜染法。哪二種?第一個,對於真實的聖道,不能夠正確地通達,也不能正確地修行。第二個,以彼於真實無正解行為先,然後希求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人天等惑業苦的事情,而這些惑業苦都是無義。所以前面一個是無明,後面希求是愛,能引無義、無利的雜染。又在正法之外,若是諸沙門、若是婆羅門這兩種人,略說有二種雜染根本。在五蘊中,認為有一個我,因為這樣的思想增勝上進的力量。觀察五蘊雖然無常,但我是常住。或是觀察我不是常住而是斷。

3)眾苦根本
又諸有情,略有二種眾苦根本。謂於有漏法喜愛俱行所有期願,及非理所引厭離俱行所有期願。
[]又諸有情,略有二種眾苦的根本。第一個,對於五蘊的有漏法,與喜、愛一起的所有願望。第二個,不合道理的想法所引發的厭離,與這種厭離一起的所有願望。

4)教授教誡相違順法
又有二種師及弟子,教授、教誡相違之法。謂諸弟子不能堪忍教誨語言,及師倒見,習行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師長教授弟子、教誡弟子,有二種互相違背的情況。第一,弟子受不了師長的教誡、教誨的語言。第二,師長有邪知、邪見,學習錯誤的行為。若是與這個不同,就是互相隨順,師長有正知、正見,行為良善,而弟子又接受他的教導。

5)違順正法
又有二法,甚能違越世、出世間正行境界。謂於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愛果,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及於現法他所殺、縛、衰退等事,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兩種事情,很能夠違越世間的正行境界、違越出世間的正行境界。世間的正行境界就是增上生,出世間的正行就是決定勝。第一,對於自己惡業的力量所生的恐怖果報,不怕,對於所作的罪過,沒有羞恥心。第二,在現在的時候,為他人所殺,為他人所縛,衰退等事,不怕,對於所作的罪過,無有羞恥心。若是與這個不同,就是白品二法。

6)無倒建立
又有二種無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於梵行,終不唐捐。一、正立學處。若有違越,便獲大罪;若不違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離。令違越者速復出離。
[]又有兩種沒有顛倒的建立,能令修行的人少少的用點功力,就能安住在梵行,終究不會虛耗。一、正立學處,能夠很合道理地,將身口意安住在戒法。若有違越,就會得大的罪過。若是不違越,就可以生起很大的福德。二、正立出離,就是懺悔,能令違越戒法的人,迅速地從大罪,解脫出來。

7)得自他利
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遠離者,心常安定,現法樂住;二、居憒鬧者,有來求法,時時為說,能令正法相續久住。
[]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到自利,得到他利。 一、居住在寂靜處,身、心遠離,心常安定,得到禪定的現法樂住。二、居住在憒鬧的地方,有來求法的人,時時為他講說,能令正法相續久住。

8)令入現觀或諸根熟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二因緣故,於現法中入諦現觀,或令當來諸根成熟。一、於因所生法,正通達因;二、於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應經,一切緣性及諸緣起,隨順作意,數數思惟。
[]又有兩件事,能令有情內心如理作意,外能聽聞他人講說佛法的法音,這兩個條件的緣故。在現在生存的時候,能入諦現觀,得聖道。或者現在沒得聖道,能令將來的諸善根成熟。一、對於因緣所生法,能夠沒有錯誤的通達這些因緣所生法。二、對於佛所說的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的空相應經,在這甚深空相應經中說: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及由這四緣生起的一切法。能夠隨順、作意,反覆地思惟。

9)速證通慧
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補特伽羅速證通慧。一、於教授教誡,遠離諂誑;二、厭離為先,身語意行,離諸調戲。
[]又有二法,能令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成熟的補特伽羅,迅速地體證無漏通的智慧。一、對於師長的教授,教誡,要真實的接受,不可以有表面接受,而內心不接受的這種諂誑。二、對於有漏法,先要有厭離的心願,然後在身行、語行、意行中,不要放逸。

10)令梵行者共住安樂
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展轉皆得安樂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惱;二者、自不逼惱於他。
[]又有二法,能令居住在一個地方,共同修梵行的人,展轉互相都能得到身心安樂而住。一、堪能忍受他人所作的逼惱。二、自己不逼惱於他。

11)令梵行者互無違諍
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無鬥、無訟、無諍、無競。一者、展轉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
[]又有二法,能令居住在一個地方,共同修梵行的人,能令衝突不生起,若是已經生起,迅速令止息。不會以物較勝,不會在法官的面前諍論是非曲直,不會彼此對辯,不會彼此互打以求勝。一者、展轉互相生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

12)令得定地清淨梵行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淨梵行。一者、憶持久遠所作所說增上力故,若有所犯,如法悔除;若無所犯,便生歡喜,晝夜隨學,常無懈廢。二者、於身語意一切事業,能正了知增上力故,於諸過失終無違犯。由此因緣,亦無憂悔,隨生歡喜,廣說乃至解脫智見。
[]有二個方法,迅速地令心安住,得三摩地,成就清淨的梵行。一者、能憶持很久以前所作的事情、所說的話,由於憶念的強大力量,若是於戒法,有所違犯,就如佛所說的懺悔法,懺除令其清淨。若是於戒法,無所違犯,便生歡喜,晝夜隨順學習止觀,恆常沒有懈怠、廢止。二者、對於身語意發動出來一切的事業,能夠沒有錯誤地、很分明的認識,自己做什麼。由於這樣正知的強大力量,對於一切的過失,始終不會違犯。由於這種不犯過失的因緣,內心不憂悔,隨時生起歡喜,廣說乃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都成就。

13)能越眾苦
又有二法,能越眾苦,謂能超越諸惡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見現法當來諸過患故,遠離惡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
[]又有二法,能超越眾多的苦惱,就是能超越三惡道的苦惱,進一步能超越三界的生死大苦。一者、因為深深地看清楚現在五蘊的老病死等種種過患,及身、語、心不清淨,將來也有過患,所以能遠離種種惡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的修習菩提分法。

14)令修斷居遠離者得安樂住
又有二法,能令修斷居遠離者得安樂住。一者、於諸境界不生雜染,無惡尋伺,擾亂其心;二者、凡所噉食,要為利益,稱量、消化,能隨順斷,令身調適。
[]又有二法,能令修學菩提分法,為斷除一切愛見煩惱,而在遠離處住的行者,得安樂住。一者、六根對於外諸境界時,不會生起雜染,沒有欲、恚、害等惡尋伺及執著外境為真實,來擾亂其心,這個就是修習根律儀。二者、凡日常飲食所噉食,是為了要成就聖道這種利益,稱度適合自己的量,及適合自己的食物,所食能消化。得到適當的營養之後,身體有力量能隨順修學聖道,斷滅煩惱,令身調合、安適,這個就是對於飲食知量。

15)令修善品時無虛度
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諸苾芻等時無虛度。一者、於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時知量,少習睡眠。
[]又有二法,能令修學善品的諸苾芻等,光陰沒有虛度。一者、對於諸根與六境,精進、不懈怠,以止觀為方便,研究、觀察根、境這些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相。二者、知道初夜和後夜都是用功修行的時候,中夜可以休息。休息時,要適量,睡眠的時間要滅少。

16)能壞增上心學、慧學
又有二法,能壞增上心學、慧學。一者、建立邪學,違越正學,及懷猶豫;二者、增益損減邪見決定。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法,能破壞增上心學、增上慧。一者、建立不符合佛法的邪學,與佛法互相違越,及內心對於佛法有猶豫、疑惑。二者、增益邪見與損減邪見,決定不可移轉。什麼是增益邪見?對於五蘊是無我,增益是我、我所,是薩迦耶見。增益我是常或無常,是邊執見。對於種種錯誤的邪見,增益為第一、最勝,是見取。對於此見,增益為清淨,是戒禁取。什麼是損減邪見?若是決定執取沒有業、沒有業果、沒有解脫、沒有得解脫道,撥無四諦之理的見解。與前面這二個相違,就是清淨善法。

17)令成熟者速入現觀
又有二法,能令已集菩提資糧,未入現觀補特伽羅速入現觀。一者、思惟現在過去自他衰盛;二者、勤修諦行所攝無倒作意。
[]又有二法,能令已經集聚菩提的福慧資糧,尚未證入現觀的人,迅速地證入現觀。一者、思惟現在與過去的自他衰落與興盛,就是思惟無常。二者、精勤地修學苦集滅道四諦的十六勝行所統攝的沒有錯誤的如理作意。
《披尋記》四八四頁:
又有二法至無倒作意者:此中二法,謂厭及欣。如次配釋應知。謂自衰損及他衰損,現在會遇,正現前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若自興盛,及他興盛,過去盡滅,離變壞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一卷十八頁)是名思惟現在過去自也衰盛。

18)令速圓滿離垢梵行
又有二法,令觀行者最極、究竟、離垢梵行,速得圓滿。一者、修諦現觀;二者、於後離欲方便勤修,於諸等至無有愛味,離諸障難。
[]又有二種方法,能令觀行者最高程度、最好狀況、遠離愛見的煩惱垢的梵行,迅速地得到圓滿。一者、修習四聖諦的現觀,就是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二者、得初果以後,因為還有欲,繼續修諦現觀為方便來離欲。得到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諸等至的時候,不愛味、不執著於禪定,能遠離愛煩惱、見煩惱障難。

19)令速引發一切勝德
又有二法,令觀行者速能引發世、出世間一切勝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種事,以正定心思擇諸法。如聲聞地當廣分別。
[]又有二法,令觀行者迅速地能引發世間的色、無色界的禪定勝德,及出世間的三明六通、乃至無上菩提的勝德。一者、九相住心,就是奢摩他。二者、在奢摩他中,根據義、事、相、品、時、理這六種事,來思擇諸法。在聲聞地裡面會很詳細解說。

20)諸觀行者清淨差別
又觀行者有二種淨,謂作意淨及所依淨。於三世中遠離愚癡,智清淨故,名作意淨。遠離三界諸煩惱品麤重法故,名所依淨。
[]又觀行者有二種清淨,就是作意清淨及所依清淨。什麼是作意清淨?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諸行,就是根、境、識這一切法要遠離執為我的愚癡,因為觀察無常、苦、空、無我,能令智慧清淨,所以名為作意清淨。什麼是所依清淨?因為遠離三界愛見種種煩惱的品類中,麤重的隨眠種子,所以名為所依清淨。

21)心解脫者內證差別
又有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一者、於現法中苦因永盡;二者、由此為先,當來世苦畢竟不生。
[]又有二種方法,是心從愛煩惱、見煩惱裡解脫出來的阿羅漢,內心親自所證悟的境界。一者、在現在的五蘊中,貪瞋癡等苦因,永久地斷盡。二者、由此現法中苦因永盡為先,將來世的苦惱,決定不會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