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雜阿含-271


五四(二七一)低舍;s22.84 tiss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低舍之過
爾時、有比丘名曰低舍,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語諸比丘言:諸尊!我不分別於法,不樂修梵行,多樂睡眠,疑惑於法。

3.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
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往詣佛所,禮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低舍比丘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說:唱言我不能分別於法,不樂修梵行,多樂睡眠,疑惑於法。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心不覺悟,懈怠嬾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於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離於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

4.世尊問低舍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語低舍比丘言:大師呼汝。比丘白佛:唯然,受教。前禮佛足,詣低舍所,而作是言:長老低舍!世尊呼汝。低舍聞命,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爾時、世尊語低舍比丘言:汝低舍實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是唱言:諸長老!我不能分別於法,不樂梵行,多樂睡眠,疑惑於法耶?低舍白佛:實爾,世尊!

5.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
佛問低舍: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若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色若變、若異,於汝意云何?當起憂悲惱苦,為不耶?低舍白佛:如是,世尊!若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色若變、若異,實起憂悲惱苦。世尊!實爾不異。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正應如是(色)不離貪欲說法。低舍!於受…。想…。行…。(於)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識若變、若異,於汝意云何?當起憂悲惱苦,為不耶?低舍白佛:如是,世尊!於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識若變、若異,實起憂悲惱苦。世尊!實爾不異。佛告低舍:善哉!善哉!正應如是識不離貪欲說法。

6.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
佛告低舍:於意云何?若於色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彼色若變、若

異時,當生憂悲惱苦耶?低舍白佛:不也,世尊!如是不異。於意云何?受…。想…。行…。識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彼識若變、若異,當生憂悲惱苦耶?低舍答曰:不也,世尊!如是不異。

7.說譬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今當說譬,夫智慧者以譬得解。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語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詣某城、某村、某聚落,當示我路。時知路者即示彼路,語言:士夫!從此道去,前見二道,捨左從右。前行復最坑澗,渠流,復當捨左從右。復有叢林,復當捨左從右。汝當如是漸漸前行,得至某城。

8.其譬如是
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如路者,譬愚癡凡夫;其知路者,譬如來、應、等正覺。前二路者,謂眾生狐疑。左路者,三不善行──貪、恚、害覺。其右路者,謂三善覺──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前行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澗、渠流者,謂瞋恚、覆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城者,謂般涅槃。

9.佛鼓勵
佛告低舍:佛為大師,為諸聲聞所作已作,如今當作,哀愍悲念,以義安樂,皆悉已作。汝等今日當作所作,當於樹下,或空露地、山巖、窟宅,敷草為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後心有悔恨!我今教汝。

10.
爾時、低舍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低舍之過
[經文] 爾時、有比丘名曰低舍,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語諸比丘言:諸尊!我不分別於法,不樂修梵行,多樂睡眠,疑惑於法。
[解說] tena kho pana samayena āyasmā tisso bhagavato pitucchāputto sambahulānaṃ bhikkhūnaṃ evamāroceti: "api me āvuso, madhurakajāto viya kāyo, disāpi me na pakkhāyanti. dhammāpi maṃ nappaṭibhanti. thinamiddhañca me cittaṃ pariyādāya tiṭṭhati. anabhirato ca brahmacariyaṃ carāmi. hoti ca me dhammesu vicikicchāti" s.22.84.爾時、尊者低舍是世尊姑媽之子在眾多比丘中如是說:諸尊!我是弱的,我的方向也不清楚,我對於法也不能區分,多樂睡眠,不樂修梵行,疑惑於法。

II.違資糧法
[經文] 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心不覺悟,懈怠嬾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於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
[論說]為住涅槃,仍未積集善資糧者,略有五種違資糧法:
一者、憶念往昔笑戲、歡娛、承奉等事,因發思慕俱行作意,生愁歎等。
二者、由彼種種為依,於所領受究竟法中,多生忘念,令於諸法不能顯了。
三者、所食或過、或少,由此令身沈重、羸劣,於諸梵行不樂修行。
四者、憙眠,不串習斷,故為上品睡眠所纏。
五者、親近猥雜而住,遠離諦思正法加行。如是五種違資糧法。T30,783b
[]為了安住於涅槃中,卻尚未積聚匯集善法資助的糧食。大略地說有五種違背資糧的事情。哪五種?
第一,回憶、思念以前曾經過的歡笑、游戲,歡喜的娛樂、奉承討好等事情,因此引發與思念、想念同時活動的作意,生起憂愁嘆息等。
第二,由於彼種種憂愁嘆息等作為依止,所以對於所領納、稟受的究竟圓滿法中,多半不能明記不忘,令心對於諸法不能明顯地了解。這是解說經文的不分別於法。
第三,所吃的食物或是過多,或是太少,由於對此食不能適量,過多令身體沈重,太少令身體瘦弱,對於諸梵行,不樂於修行。這是解說經文的不樂修梵行。
第四,憙樂於睡眠,不能反覆地練習來斷除,所以被極重的睡眠所纏繞。這是解說經文的多樂睡眠。
第五,親密接近眾多人參雜而住,因而遠離真實地思惟正法的努力。這樣五種是違背資糧的事情。這是解說經文的疑惑於法。

III. 順資糧法
[經文] 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離於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
[論說]復有五種隨順彼法:一者、於二離欲,猶未能離隨一種欲,謂於諸纏,遠分離欲,勤修善品;及於隨眠,永害離欲,得正對治。二者、不護根門。三者、食不知量。四者、初夜、後夜不能勤修勉勵警覺。五者、不能觀察善法究竟。與上相違,當知是名順資糧法,及能隨順彼隨順法。T30,783c
[]又有五種隨順彼違背資糧的事情。哪五種?
第一,對於遠離欲的現行與種子,這二種離欲,隨順其中的任何一種欲的現行或種子,都不能遠離。就是對於欲的現行,為令欲能遠離,精勤地修習善法品類。以及對於欲的隨眠,永遠破害,而遠離欲,得到合理地對治斷除。這是解說經文的:若於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色若變、若異,實起憂悲惱苦。
第二,不能守護根門。這是解說經文的守護根門。
第三,對於飲食不知適量與適合。這是解說經文的飲食知量。
第四,在初夜、後夜的時間,不能勤修止觀, 勸勉鼓勵自己保持警覺。這是解說經文的初夜、後夜覺悟精進。
第五,不能觀察善法達到最好的狀況。這是解說經文的觀察善法。
與上面互相違背,當知是名順資糧法,及能隨順彼隨順法。

IV.譬二士夫共伴行一路
[經文] 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癡凡夫;其知路者,譬如來、應、等正覺。前二路者,謂眾生狐疑。左路者,三不善行──貪、恚、害覺。其右路者,謂三善覺──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前行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澗、渠流者,謂瞋恚、覆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城者,謂般涅槃。
[論說] 1.又諸聲聞修行如是順資糧法,及彼因緣,於其中間求涅槃時,大師為彼制立五種正道言教:一者、由依觀察如所聞法,遍於一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且以世間作意而得無惑無疑。二者、即於住時,不著三事不正尋思。何等三事?一者、資命眾具,二者、他損害相,三者、或他毀罵,或隨有一非愛現行,同梵行者不同分法。三者、教授為先,由依他音如理作意,能生正見,能斷邪見,當知此三是名住時正道言教。復有二種,於彼行時正道言教:謂諸有智同梵行者,為彼宣說處非處時,不生忿怒。又由麤弊資命眾具,若得不得,及由戒等所有災害,心不熱惱,是名第一。於得所勝利養恭敬,心不悒然,是名第二。
彼由如是住時、行時,能正修行涅槃妙道,由此不久當得涅槃,終無毀失。T30,783c
2.略有四種往趣道障。二種道等,謂由疑故不能發趣。雖復發趣,由邪尋思而往餘處,由邪分尋思、見行故。雖無是事,然不堪任教授、教誡。所言忿者,謂他諫諍時。言苦惱者,謂出家者不得自在,禁約艱難,麁弊行等。言不樂者,雜瞋事故。此之二種猶如坑澗。又此二種能障行路,雖無是事,而由利養及恭敬故,於入山林能為障礙。言猛利者,處深稠林故。所以者何?雖捨所攝受事,而不能捨此故。T30,765c
[]1.又,諸聲聞弟子修行這樣隨順資糧的五種事情,及彼隨順資糧的因緣,在這個培養資糧當中,追求涅槃的時候,佛大導師為彼聲聞弟子,制定、建立五種正道的言語詮示之教法。正道有二義,一、佛的教法,就是針對邪道惡道,而稱佛的教法為是正確的教法。二、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指正見等八正道。為什麼這八法通名正道?正以不邪為義,現在這八法不依照偏邪而行,所以都名為正。因為能通至涅槃,所以名為道。哪五種?
第一,由於依照如所聽聞的教法,能普遍地觀察,一切五蘊諸行是無常,一切法是無我,涅槃是寂靜,暫且以世間有漏作意而得無惑、無疑。這是解說經文的前二路者謂眾生狐疑。
第二,就在安住於所緣時,不貪著三件事情,而作錯誤地尋思。哪三事?一、資助身命的眾多必需品。二、他人損害的相貌。三、或是他人的毀罵,或是隨順六種無違諍法中,違越任何一種,現起不可愛的活動,與同修梵行者不具有相同部分的無違諍法。這是解說經文的左路者,三不善行,貪、恚、害覺。其右路者,謂三善覺,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
第三,首先,有善知識的教授,由於依照師長的法音,以及內心如其所說的道理,作意、思惟,能夠生起正確的見解、思想,能夠斷除錯誤的見解、思想,應當知道這三件事,名為安住於所緣時的正道言教。這是解說經文的前行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第四,復有二種,在彼出定後的行動時的正道言教。就是那些有智慧的共同修梵行的人,為彼行者宣說所作事中,與道理沒有相違,或是與道理有相違的時候,不會忿恨、瞋怒。又,由於粗糙而又破舊的資命眾具,若是得到或不得到,及由於持戒等帶來的所有災害,心不熱惱,是名第一種。這是解說經文的坑澗、渠流者,謂瞋恚、覆障、憂悲。
第五,對於他人所得的利養與恭敬勝過於自己的時候,心不鬱悶,是名第二。這是解說經文的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彼行者由於這樣安住於所緣時、行動時,能合理地修行到達涅槃的妙道,由此妙道不久當得涅槃,終究不會毀壞退失。這是解說經文的城者,謂般涅槃。
2.略說有四種往趣涅槃之道的障礙,哪四種障礙?疑、邪尋思、邪分尋思見、利養恭敬。所說的二種道路等,就是由於疑惑的緣故,不能出發、趣往。雖然出發、趣往,由於錯誤的尋思,而前往到其餘的地方,由於錯誤部分的尋思與見等活動的緣故。雖然沒有這些事,然而不堪能接受教授、教誡。所說的忿(kodha),就是他人直言規勸的時候。所說的苦惱(upāyāsa),就是出家者,隨心雜染而轉,所以心不得自在。守持戒律很艱難,弊趣、惡趣所有過失。所說的不樂,參雜瞋恚的事情故。這二種猶如地上窪陷處與兩山間的水溝,又此二種能障礙行進的道路。雖然沒有這些事,然而由於利養及恭敬的緣故,對於進入五欲山林的時候,能為障礙。所說的猛利(tibba),因為處在茂盛、濃厚的五欲森林。為什麼?雖然捨棄所攝受的資身眾具,而不能捨此利養及恭敬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