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二七0)無常想,s22.102 aniccasaññā suttaṃ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3.田夫
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4.如人刈草
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5.菴羅果
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6.樓閣
譬如樓閣,中心堅固,眾材所依,攝受不散。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7.象跡
譬如一切眾生跡,象跡為大,能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8.大海
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悉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9.日出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闍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0.轉輪聖王
譬如轉輪聖王,於諸小王最上、最勝。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1.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
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於室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12.結
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無常想能斷一切煩惱
[經文] 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解說] aniccasaññā bhikkhave, bhāvitā bahulīkatā sabbaṃ kāmarāgaṃ pariyādiyati. sabbaṃ rūparāgaṃ pariyādiyati. sabbaṃ bhavarāgaṃ pariyādiyati. sabbaṃ avijjaṃ pariyādiyati. sabbaṃ asmimānaṃ samūhanati. s.22.102.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有愛、無明、慢。
[論說] 1.由四差別,當知修習一切種行無常、苦想。何等為四?T30,783a
一、果差別故,二、自性差別故,三、品類差別故,四、方便差別故。
1.1.果差別者,謂修此想,能遣一切欲貪、色貪及無色貪、掉、慢、無明。當知此中顯示三種本煩惱斷,及顯三種隨煩惱斷。欲貪煩惱,掉為助伴;色貪煩惱,慢為助伴;無色貪惑,無明為伴。復有差別,謂於此中顯示下分、上分結盡。
2.隨順欲貪故說於掉,隨順色貪故說於慢,順無色貪故說無明。T30,765b
3.於無常想素呾纜中修,謂若修若習,乃至廣說。T30,765b
3.1.修果,謂一切欲貪,乃至廣說。修差別,謂譬喻差別故。修方便,謂或住阿練若乃至廣說。
[解]由於四種不同,應當知道修習一切種類(sarvathā)、全部的行是無常想、是苦想。哪四種不同呢?一、果差別故,二、自性差別故,三、品類差別故,四、方便差別故。
第一,什麼是修無常、苦想的果差別?就是修習這無常、苦想,能夠遣除一切的欲貪、色貪及無色貪、掉、慢、無明。應當知道,在這裡,明顯地表示斷除三種根本煩惱,及明顯地表示斷除三種隨煩惱。欲貪煩惱,掉舉能幫助、陪伴欲貪的生起。色貪煩惱,慢能幫助、陪伴色貪的生起。無色貪惑,無明能幫助、陪伴無色貪的生起。復有差別,就是在這裡,明顯地表示下分、上分結盡。但說欲貪就已統攝五下分結,色貪、無色貪、掉、慢、無明則是五上分結。五下分結(pañcāvarabhāgīyasaṃyojanāni),繫縛有情於欲界的五種煩惱。所謂下分,即下界,相對於色、無色的上界,而指欲界。具名五順下分結,順益下分界之五種結,略稱五下結或五下。1)貪結,貪欲的煩惱。2)瞋結,瞋恚的煩惱。3)身見結,我見的煩惱。4)戒取結,取執非理無道邪戒的煩惱。5)疑結,懷疑諦理的煩惱。其中,欲貪、瞋恚二結如守獄卒,令愚夫異生禁錮於欲界的牢獄中。若有異生以不淨觀破欲貪,又以慈悲觀破瞋恚,而生於初靜慮乃至有頂,則身見、戒禁取見、疑之三結如巡邏者,還將執彼復置於欲界。故欲界繫的煩惱雖多,偏立此五結為順下分結。五上分結(pañcaūrdhvabhāgīyasaṃyojanāni),存在於色界、無色界的五種煩惱。分是差別之意,用以顯上、下界別,故上分即上界,而上界是色、無色二界的合稱。五上分結,具名五順上分結,順益上分界之五種結,又略稱五上結或五上。1)色愛結,貪著色界禪定的煩惱。2)無色愛結,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的煩惱。3)掉結,二界眾生心念掉動而退失禪定的煩惱。4)慢結,二界眾生恃自凌他憍慢的煩惱。5)無明結,二界眾生癡闇的煩惱。
2.因為隨順欲貪的緣故,欲界散亂動搖,所以說為掉舉。因為隨順色貪的緣故,色界持定起慢,無色貪順無明,舉欲貪取五下分結。
3.於無常想素呾纜中修,謂若修若習,乃至廣說。T30,765b
3.1.修習的結果,就是一切欲貪,乃至廣說。修習的差別,就是譬喻差別故。修習的方法、行動,就是或是住阿練若,乃至廣說。
II.修習、多修習
[論說] 1.自性差別者,謂於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說名親近;由正修習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說名修習;由正修習修所成慧,名多修習。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習諸餘作意,故名修習;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習,是名第二三種差別。又由所依、所緣、作意,隨其次第,當知是名為乘、為事、為隨建立。又由長時串修習故,說名純熟,數數無倒修方便故,說名善受及與善發。
2.此中若修者,謂由了相作意故。若習者,謂由勝解作意故。多修習者,謂由餘作意故。又若修者,謂於所知事而發趣故。若習者,謂無間、殷重修加行故。多修習者,謂於長時熟修習故。為處者,作所依故。為事者,作所緣故。隨順者,由作意思惟故。串習者,得隨所欲無艱難故。善攝受者,聽聞正法故。善發起者,於內如理作意思惟故。又善攝受者,殷重作意故。善發起者,無間作意故。又善攝受者,到究竟故。善發起者,正加行故。T30,765c
[解]第二,什麼是無常等想自性的差別?在這裡,
一、三慧。由於合理地修習聞所成慧,名為親近。由於合理地修習思所成慧,能趣入修止觀的緣故,名為修習。由於合理地修習修所成慧,名為多修習。
二、想之六作意。由於修習了相作意,所以名為親近。除去加行究竟作意,由於合理地修習其餘的四種作意,所以名為修習。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為多修習,這稱為第二三種差別。
三、又由於所依的根、所緣的境、作意的心所,隨其次第,應當知道,所依名為乘,所緣名為事,作意名為隨,而建立。五識所依,如同前往其他方向的時候,所搭乘的車,所以名為乘。為何事情,而前往,所以所緣名為事。作意名為隨,而建立。
四、又,由於長時間地反覆地修習,說為純熟。無顛倒,說為善能稟受。數數修習為方便,說為善能發起。
2.在這裡,所說的修,由於了相作意的緣故。所說的習,由於勝解作意的緣故。所說的多修習,由於其餘四作意的緣故。又,所說的修,於所應該知道的蘊、處、界等事而發起趣向故。所說的習,就是以無有間斷、殷重懇切作為修行的方法故。所說的多修習,因為長時間而能熟練修習故。所說的為處,作為所依的緣故。所說的為事,作為所緣的緣故。所說的隨順,由於作意、思惟的緣故。所說的串習,隨你所想要的作意,能去作意,了無困難的緣故。善攝受者,聽聞正法故。善發起者,於內如理作意思惟故。又善攝受者,專一、深刻地作意故。善發起者,能無有間斷作意故。又善攝受者,能到究竟圓滿故。善發起者,合理地努力行動故。
III.八種譬喻:斷草、刈草、果墮,樓閣、象跡、大海、日出、轉輪聖王
[論說] 1.品類差別者,謂修如是無常想時,速能永拔一切隨眠。棄捨下地一切善法,攝受上地一切善法。於餘一切不淨想等最高廣性,能善住持,遍行一切,猶如觀察所取之事。即如是觀能取之事,彼相解脫,能得無漏無常之想。若有漏想,若無漏想,如是一切皆於涅槃善能隨順、趣向、臨入,皆能對治無明大闇,一切永斷。永斷彼故,清淨鮮白。諸無學想,皆由一切無漏學想增上故得。T30,783b
2.隨順欲貪故說於掉,隨順色貪故說於慢,順無色貪故說無明。T30,765c
拔除根本者,害隨眠故。摧折枝條者,下地善法由彼斷滅不增長故。以無常想所緣顯示無常想,自心作意觀無常故。臺閣者,謂解脫俱行無常想。梁棟者,謂彼依因。象跡者,謂於不淨等想為第一故,所緣廣大故。流注者,謂解脫因俱行無常想能趣涅槃故。日出者,謂能對治無明闇故。如輪王者,謂無學無常想。如城王者,謂所餘想。
[解說]第三,什麼是品類差別?修這樣的無常想的時候,迅速地能夠永遠拔除一切隨眠,這是斷草的譬喻。棄背、捨離境界低劣的一切善法,攝取納受境界殊勝的一切善法,這是刈草、果墮的譬喻。對於其餘的一切不淨想等,無常想是最高、第一,所緣廣大的體性,這是象跡的譬喻。無常想能善安住所得的智,保持不退,無常想能普遍地觀察三界,這是樓閣的譬喻。猶如觀察所取的五蘊事是無常、苦、無我,也這樣的觀察能取的心是無常的,若是解脫彼我慢相的障礙,能得無漏無常想。若是有漏的不淨等想,若是無漏的無常等想,如是一切皆於涅槃善能隨順、趣向、臨入,這是大海的譬喻。皆能對治、遮遣無明大闇,一切煩惱永遠斷除,這是日出的譬喻。永遠斷除彼無明的緣故,有學無漏清淨,無學無漏鮮白,這是轉輪聖王的譬喻。種種無學的無常、苦、無我想,全部都是由於一切無漏的有學想加強力量,助長進展作用,所以能得。T30,783b
2.拔除根本者,永遠損害隨眠,斷種子故。摧折枝條者,下地善法,由彼隨眠斷滅,福分善法不能增長的緣故,所以不能受生於下地。以無常想的所緣,明顯地表示無常想,自己內心作意,觀察無常的緣故。臺閣者,就是已解脫隨眠,與心解脫同時活動的無常想,在無學果。梁棟者,就是彼無學果是依解脫隨眠為因。象跡者,在種種足跡中,象的足跡最大,在不淨種種想中,無常想為最上、第一故,所緣廣大故。流注者,就是與解脫因同時活動的無常想能趣涅槃故。日出者,就是能對治無明大闇的緣故。無學無常想寬廣,如轉輪王。有學的無常想陜小,如小城王,也可除去無常想,其餘想等如城王也。
IV.露地
[經文] 若比丘於室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論說]方便差別者,謂獨處空閑,以無顛倒、數數作意,觀察諸行無常之性。由無常想,住無我想。於見道中,既住無漏無我想已,於上修道,由有學想永害我慢,隨得涅槃二種皆具。T30,783b
2.3.又或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居空室,或居逈露,由取樹下覆障等故,即攝一切臥具遠離。唯有色無常性者,謂唯有色都無有我,如是正修加行。T30,765c
[解說]第四,什麼是修無常想的方法差別?獨處於空閑,沒有錯誤、反反覆覆地作意、觀察諸行是無常的體性。為什麼呢?由於無常想,能安住無我想。在見道中,安住無漏的無我想之後,對於向上的修道,由於有學的無常、苦、無我想,能永遠破害我慢,隨順涅槃的方便道,得涅槃的無礙道,由於具足這二個,所以能證涅槃。或是說隨得涅槃二種皆具,是指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
2.3.又,或是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居空室,或居逈露,由取樹下覆障等故,即攝一切臥具遠離。唯有色無常性者,就是唯獨有色,都無有我,這樣合理地修習作為方法。
七作意
1)了相作意
瑜伽三十四卷一頁云:修瑜伽師,於四聖諦略摽廣辯增上教法,聽聞受持;或於作意,已善修習;或得根本靜慮無色,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為了相作意。
2)勝解作意
若觀行者、於諸諦中,如是數數正觀察故;由十六行,於四聖諦,證成道理,已得決定;復於諸諦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超過聞思間雜作意,一向發起修行勝解。此則名為勝解作意。如是作意、唯緣諦境,一向在定。
又云:如是行者,乃至世第一法已前,名勝解作意。
3)遠離作意,於諸聖諦,現觀已後,乃至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
4)攝樂作意
如是於修勤修習者、於時時間、應正觀察所有煩惱已斷未斷。於時時間,於可厭法,深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深心欣慕。如是名為攝樂作意。彼即於此攝樂作意,親近、修習、多修習故,有能無餘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後學位,喻如金剛三摩地生。由此生故;便能永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
5)觀察作意
復從此後,為欲進斷修所斷惑;如所得道,更數修習。永斷欲界上品中品諸煩惱已;得一來果。如預流果所有諸相,今於此中,當知亦爾。然少差別。謂若行境界,於能隨順上品猛利煩惱纏處,由失念故,暫起微劣諸煩惱纏,尋能作意,速疾除遣。唯一度來生此世間,便能究竟作苦邊際。得不還果及不還相,如前已說。當知此中由觀察作意,於一切修道,數數觀察已斷未斷;如所得道,而正修習。
瑜伽九十二卷四頁云;復次有諸苾芻、為離欲貪,勤修方便。由正修習加行道故;伏諸煩惱。作是思惟:我於諸欲,為有欲貪而不覺了?為無有耶?乃以淨相、作意思惟;於斷未斷,方得決定。觀察作意為依止故;尋求貪慾生起處所,如實了知憶念分別;是諸煩惱勝安足處。由彼煩惱、未永斷故;若為煩惱漂漾心時,了知能趣下劣分故;便即制伏。若不制伏;於先所得少三摩地,尚還退失;況能進趣勝品功德。由整攝故;能不退失。亦能進趣勝品功德。若不觀察、復還發起增上慢故;亦有退失。由觀察故;能證決定。若心漂漾;能正了知,還復整攝。是故不退。如修方便為離欲貪;於餘上位,隨其所應,當知亦爾。若猛利見、審觀察時,而不生起;彼便獲得決定勝解。我於諸處,已能勝伏。謂此所緣,應生煩惱;我於是處,已勝伏故;令不生起。超過學地;猶如大王、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降伏一切魔羅聚落;證得究竟盡無生智、梵行圓滿。
6)加行究竟作意,當知此中金剛喻定所攝作意。
7)加行究竟果作意,最上阿羅漢果所攝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