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雜阿含-269


五二(二六九)非汝所應,s22.33 natumhākasuttaṃ, s22.34 dutiya natumhāk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非汝所應法,當盡捨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非汝所應法,當盡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比丘!何等法非汝所應,當速捨離?如是色、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斷彼法已,長夜安樂。譬如祇桓林中樹木,有人斫伐枝條,擔持而去。汝等亦不憂慼,所以者何?以彼樹木非我、非我所。如是比丘!非汝所應者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何等非汝所應?色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速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

3.無常、苦、無我
諸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諸比丘白佛言:無常,世尊!比丘!無常者為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佛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有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無常耶?答言:無常,世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佛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有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

4.十一種觀
比丘!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5.於諸世間無所取著
聖弟子觀此五受陰,非我、我所。如是觀時,於諸世間無所取著,無所取著者
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6.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經文] 何等非汝所應?色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速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
[解說] kiñca bhikkhave, na tumhākaṃ: rūpaṃ bhikkhave,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taṃ vo pahīnaṃ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s22.33比丘!何等法非汝所應,當速捨離?如是色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
[論說] 1.於諸行中,依無我理,知者、斷者,當知略由三相差別:T30,783a
1.1.謂於諸行能遍了知,薩迦耶見而未斷者,彼於諸行,忘念之行多分現行,少不忘念。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知其相與彼相違,是名第一差別之相。
1.2.又於諸行雖遍了知,薩迦耶見而未斷者,於諸廣大可愛事中,多生喜樂,於諸下劣不可愛境,多生憂苦。彼二境界現在前時,無縱逸者尚自不能繫守正念,況縱逸者!彼於爾時,薩迦耶見纏繞其心,由彼令心不能解了。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如其相與彼相違,是名第二差別之相。
1.3.又於諸行,薩迦耶見未永斷者,未能於內一切行中,現前安立離有情想,如於草木葉等外事。薩迦耶見已永斷者,當知其相與彼相違,是名第三差別之相。
2.如是已斷薩迦耶見,有此三種差別之相,當知復有三種勝利:一者、永斷能感後有一切煩惱;二者、依彼不久獲得速能積集彼對治道;三者、既作自義利已,即依彼道方便勤修現法樂住,由此獲得極安樂住。
[] 對於五蘊諸行中,依照無我的道理,知道五蘊無我,捨斷五蘊的我見的人,應當知道簡略地說,可由三種相貌,知道其不同。哪三種相貌?
第一,就是對於五蘊諸行,能遍知(parijñā)是無我,而我見尚未斷除的人。彼行者對於五蘊諸行是無我,常會忘失無我正念的內心活動,多半常會現行,少部份是不會忘失無我正念。若是我見已經永遠斷除的人,應當知道其相貌與彼相違,這是第一種差別的相貌。
第二,又對於五蘊諸行雖然遍知是無我,而我見尚未斷除的人。對於眾多的廣大可愛的境界,內心多半生起歡喜與快樂。對於眾多的低下惡劣的不可愛境界,多半生起憂愁與苦惱。當彼可愛、不可愛二境界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不恣縱放逸的人,自己尚且不能繫守無我正念,何況恣縱放逸的人!為什麼?彼行者在那個時候,我見纏繞他的心,由於彼我見的纏繞,使令心不能解了無我。我見已經永遠斷除的人,應當知道其相貌與彼相違,這是第二種差別的相貌。
第三,又對於五蘊諸行雖然遍知是無我,而我見尚未斷除的人。在自己的五蘊諸行中,離有情想,不能顯現於眼前,也不能安置建立,猶如對於草、木、葉等外在的事物一樣。若是我見已經永遠斷除的人,應當知道其相貌與彼相違,這是第三種差別的相貌。這樣已經斷除我見,有這三種不同的相貌,應當知道又有三種勝利:一者、永遠斷除能感後有的一切煩惱。二者、依於彼我見斷,入諦現觀之後,不久能獲得如所得道,很快地能積聚匯集彼如所得道。三者、既然已經成就自己的目標與解脫的利益,就依彼如所行道為方便,精勤修習能得現在的五蘊身,安樂而住的四根本定,由此定故,獲得極大的安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