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聞所成地-2.內明處-2.4.佛教所應知處相-2.4.3.三法(40門)


2.4.3.三法(40)
已說二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三種。
1)發起邪行令墮惡趣
謂依十相、三門、三種及與三根,於諸有情發起邪行,能令有情墮諸惡趣。言十相者,謂壞生命、財物、妻妾;若壞實義、善友、讚美所為事業;若意三濁,謂執受他財欲為己有,欲令他遭所不愛事,誹謗真實所有惡見。
[]已經說過二種佛法所應該明白的境界。以下再說三種。就是十個相貌、三個門、三種、三根。這四樣是說明對眾生發起有罪過的事情,能令這個作惡的眾生墮落到三惡道。十相是什麼呢?就是十種惡法。壞生命,就是殺害生命。壞財物,就是不與取。壞妻妾,就是欲邪行。壞生命、壞財物、壞妻妾,是身所為事業。若是壞實義,就是虛妄語。壞善友,就是離間語。壞讚美,就是麤惡語與綺語。若壞實義、善友、讚美,是口所為事業。若是意有三污濁,就是貪欲、瞋恚、邪見。什麼是是貪欲?想要攝持、領受他財,佔為己有。什麼是是瞋恚?想要令他人,遭遇不可愛的事。什麼是是邪見?誹謗真實的所有惡見。

言三門者,一、作業毀壞門;二、意樂毀壞門;三、方便毀壞門。於十相中,前之七種,作業毀壞;其次二種,意樂毀壞;最後一種,方便毀壞,所謂惡見。由惡見故,羞恥、慈悲、離諸惡行,悉皆毀壞。無有羞恥,無有慈悲,廣造眾惡。
[]十惡業分三個部分來解釋。第一,作身、口業,破壞功德善法。第二,意業的貪、瞋,能引發種種罪,毀壞功德善法。第三,身口業、意樂毀壞,都是以惡見為方便,所以名為方便毀壞門。在十相之中,前面的身、口共七種,是作業毀壞門。其次,貪、瞋這二種是意樂毀壞。最後一種的方便毀壞,就是惡見。為何惡見叫做方便毀壞呢?由於有邪惡思想的緣故,原來的羞恥心、慈悲心、能遠離種種惡行,全部都為惡見所破壞。所以,心裡面沒有羞恥心,沒有慈悲心,廣造眾惡。

言三種者,一、身所作,二、語所作,三、意所作。言三根者,一、為自饒益相,二、為損害他相,三、於他顛倒相。謂於非法而作法想,於不應作作應作想,堅執現行。
[]三種是什麼呢?一、是身所作。第二、語所作。第三、是意所作。三根是什麼?根是能生,能生種種惡業。第一,自己的利益愈多愈好,這是貪的相。第二,傷害別人來利益自己,這是瞋的相。第三、對於別人有顛倒的想法。什麼是顛倒相呢?就是對於非法而認為是法,對於不應該作的事情而認為應該作。別人勸說:「這是非法作法想,你錯。不應作你作應想,是錯。」他卻堅執是對,還是要這樣做。

2)能令有情不護諸根
復有三法,能令有情不護諸根。一、於依止中邪法種子;二、於諸境界取不正相;三、於私隱處不正思惟。如是三種,當知即是欲貪、瞋恚及與害品。依四處所,發生三種不正尋思,謂於自己利等四種白品法處,為欲獲得,或為不失,生欲尋思。於能障彼怨中二品有情處所,生恚尋思。於親友品有情處所,生害尋思。所以者何?若親友品,或時違犯,於彼不生全斷滅欲,唯有輕微苦楚,方便訓罰之欲。與此相違,所有白品,如應當知。
[]還有三種事情,能令有情不保護自己的六根。哪三法呢?一、一切法以心為依止處,在心中有邪法的種子,就是貪欲、瞋恚和害這三種惡法。二、對於諸境界取著不正、錯誤的相貌。因為取著這樣的相貌,令欲心、憤怒心、害心生起來。三、在各自的隱居之處,對於彼淨妙相或瞋恚相等,不正當思惟。這樣三法,當知就是欲貪、瞋恚及害。依於四種處所,發生三種不正尋思。欲尋思如何生起?就是對於自己,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法中,有四個是自己滿意,就是利、譽、稱、樂。沒有,想要獲得,或者已經有,令其不失,就生起欲的想法。恚尋思如何生起?對於能障礙彼得到利、譽、稱、樂的怨敵、不親不怨這二類有情處所,生起恚尋思,因為這兩種人障礙我獲得到如意的事情,所以就對他憤怒。害尋思如何生起?對於能障礙彼得到利、譽、稱、樂的親友品這一類有情處所,生起害尋思。為什麼呢?若親友品或者有時候違犯、障礙我的好事,對於親友,不會生起想要殺掉他的心情。只是令其有輕微的苦楚,或者用語言的方便,或者是其他的方便來呵斥,處罰。和這個不同的所有白品善法,如其所應,應當知道。

略有四種內法種子,遍攝一切諸法種子。一、世間種子;二、出世種子;三、不清淨種子;四、清淨種子。世間種子者,謂欲、色、無色界繫諸行種子。出世種子者,謂能證三乘及三乘果,八聖道等清淨種子。不清淨種子者,謂欲界繫諸行種子。清淨種子,復有二種。一、世間淨;二、出世間淨。色、無色繫諸行種子,名世間淨;能證三乘及三乘果,八聖道等所有種子,名出世淨。
[]略說有四種內法種子,能遍攝一切諸法的種子。一、世間種子,二、出世種子,三、不清淨種子,四、清淨種子。什麼是世間種子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繫的諸行種子。欲界繫的諸行種子,就是根、境、識十八界的種子,將眾生綁在欲界,不得解脫。色界和無色界的法,也將眾生綁在那裏。什麼是出世種子呢?就是能夠體證三乘無漏有為聖道及三乘果諸無為法,其種子就是以八聖道為最後的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清淨種子。什麼是不清淨種子呢?繫縛眾生在欲界受諸苦惱的諸行種子。什麼是清淨種子呢?分二種,世間清淨與出世間清淨種子。色界、無色界繫諸行種子是世間的清淨種子,就是沒有欲,所以清淨。能證三乘及三乘果,八聖道等所有種子,就是出世間的清淨種子。

3)從因所生有漏法因
復有三種,從因所生、有漏法因,若於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於苦、於因,能知、能斷。謂於欲界繫法,染污希求;於色、無色界繫法,亦爾。
[]復有三種,主要是愛,愛是從因所生,又是一切有漏法的因,因為愛能生起一切有漏法。若是在內心中有此愛,又不如正理的修學四念處的方便來對治,能生起種種苦。若是能夠如法性的道理,修四念處的方便來對治。對於愛所生苦,能認識到。對於愛是苦的因,能修四念處來斷除。哪三種?對於欲界的六道,因為執著,而有希求。對於色界、無色界繫法也是如此,就是執著禪定為勝、妙,希求色界、無色界的禪定。

4)能令流轉諸煩惱趣
又有三種諸煩惱趣,令諸有情流轉生死。謂於勝欲,發意悕求,名初煩惱趣。於色、無色界勝自體中,發意悕求,名第二煩惱趣。於邪解脫,發意悕求,名第三煩惱趣。
[]又有三種諸煩惱,能令眾生趣向於苦,能令諸有情在三界流轉,受生死的苦惱而不得解脫。第一個煩惱趣,就是對於殊勝的欲,發動心意,以非法或法,希望得到。第二個煩惱趣,對於色界和無色界的殊勝自體中,發心希求,希望得到。第三個煩惱趣,對於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以為就是涅槃,這是邪解脫,發心希求,希望得到。當知此三種就是欲求、有求、邪梵行求,稱為三種諸煩惱趣,因為發動煩惱意,而希求的緣故。

5)欲為根本作業方便
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欲為根本作業方便。一、為得勝欲;二、為得勝自體;三、為證勝解脫道。
[]又有三種諸有情類,以欲為根本,而採取行動,行動是得果的方便。一、為得殊勝的五欲。二、為得殊勝的色界、無色界自體。三、為證勝解脫道。
《披尋記》四八九頁:
又有三種至勝解脫道者:當知此謂欲求、有求、及無上梵行求,名為三種諸有情類,欲為根本作業方便:由諸有情一切所作,皆此三求所攝受故。

6)攝受自體諸行威勢
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於三界中,攝受自體諸行威勢。一、牽引威勢;二、能得威勢;三、成滿威勢。牽引威勢者,謂能引之業。能得威勢者,謂健達縛正現在前。成滿威勢者,謂住於此受淨、不淨諸業異熟。
[]又諸有情類在三界中,取得自體的諸行時,有三種威勢。哪三種呢?一、牽引威勢,二、能得威勢,三、成滿威勢。什麼是牽引威勢?就是能引出來果報的力量。業,有引業、有滿業,業力能把果報引發出來,稱為引業。在果報上,有智慧、無智慧,長壽、短壽,富貴、貧賤等,稱為滿業。什麼是能得威勢?得果報的時候,中有現前才能得果報。什麼是成滿威勢?果報成就圓滿現前時,就安住在這裏,感受淨業所得的果報,或者不淨業所成就的果報。

7)住無明蘊生自體別
又有三種無明蘊,諸有情類住無明者,由此因緣,能生三世自體差別。謂於過去世前際等無知,能生現在自體;於現在世前際等無知,能生未來自體;於未來世前際等無知,即於未來能生後後當來自體。
[]又有三種無明蘊,諸有情類中,除去聖人,其餘一切眾生的心在無明裏面住。由於內心有無明的關係,能生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生命體的不同。哪三種?一、在過去生的時候,有前際無知、後際無知、中際無知,能引生現在的生命。二、在現在世的時候,有前際無知、後際無知、中際無知,能引生未來的生命。三、在未來世的時候,有前際無知、後際無知、中際無知,就在未來,能生未來又未來的自體。

8)未究竟聖災患差別
又有三種未究竟聖,共諸異生生死災患。若有於彼深厭怖者,當速斷除三種憍逸,修習現法涅槃方便。一、無病衰退;二、少年衰退;三、壽命衰退。其有智者,應觀未來如是三事,定當隨逐。
[]又,未達究竟的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這三種聖人和一切生死凡夫一樣,共同受生死的災患。若有對於彼生死災患,內心深深地生起厭離、恐怖的話,應當盡速地斷除三種驕逸,修習在現在就能得涅槃的方便,就是四念處。哪三種?一、無病就會生驕慢,但是無病會衰退,健康會失掉。二、少年有驕逸之心,但是少年轉眼間就老,少年會退失。三、壽命會失掉。那個人要是有智慧的話,應該觀察在未來這樣的三事,一定會隨逐。

9)繫縛有情身分差別
又有三種有情之類,貪、瞋、癡縛所依處所、身分差別,能急繫縛諸有情類,閉在大苦生死牢獄。一、能饒益;二、能損害;三者、平等二種俱離。
[]又有情的類別有三種受的不同,能成為貪、瞋、癡繫縛所依的處所,能夠緊緊地繫縛一切的有情之類,關閉在大苦的生死牢獄,很難解脫。哪三類呢?一、能饒益的樂受,就是貪的繫縛所依的處所。二、能損害的苦受,就是瞋的繫縛所依的處所。三、不利益也不損害的這二種都遠離的不苦不樂,就是愚癡的繫縛所依的處所。

10)遍攝眾苦三苦差別
又有三處所生諸苦,遍攝有情所有眾苦。一、合會所生苦;二、乖離所生苦;三、平等相續苦。初由損害位和合故;第二由饒益位變壞故;第三於一切位相續而轉,麤重所攝,諸行所生,唯眾賢聖覺之為苦,非諸異生。
[]又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個處所,引生的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能遍攝有情所有的苦惱,哪三種呢?一、合會所生的苦苦。二、乖離所生的壞苦。三、平等相續的行苦。為什麼合會生起苦苦呢?由於彼此傷害的情景,因緣和合現前。為什麼乖離會生起壞苦呢?由於彼此饒益的情景,改變、敗壞。為什麼平等相續是苦惱呢?在所有的階段中,五蘊相續而轉,然而是屬於粗劣、沈重的境界,五蘊等有為法是因緣所生,是個苦惱的境界。唯獨賢人、聖人才能知道五蘊是苦,不是一般的凡夫能知道。

11)障預流果心高舉法
又有三種心高舉法,違害欲求沙門果證修方便者預流果支,能障沙門令不得證。一者、以己校量於他,謂我為勝,心生高舉。二者、以己校量於他,謂我相似,心生高舉。三者、以己挍量於他,謂我為劣,心生高舉。
[]又,對於想要追求沙門果的體證的人,修習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四種四預流支作為方便,但是有三種心高舉法,會違背、損害這四預流支,能障礙沙門的聖道,令不得成就。哪三種呢?一者、拿自己和別人去對比,認為我高過他,心生起高慢。二者、拿自己和別人對比,認為我和他是相似,心生高舉。三者、拿自己和別人對比,認為我是不如他,但是,還是心生高舉。

12)能生三世諸行種子
復有三種種子,當知能生一切諸行。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
[]又有三種種子,當知能夠出現一切有為法。哪三種呢?一、已與果,這一類的種子,已經給與果報,已經發生作用,是屬於過去。二、未與果,第二類是將來,還沒有給與果報,功能還存在。三、果正現前,第三類種子是現在,果報現在就出現在眼前。只要有一件事,就是有種子,沒有種子沒有這一件事。但是種子,如果沒有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也不會出現。

13)諸行言說所依處別
又有三種諸行言說所依處,所謂去、來、今。
[]又,一切有為法就是言說的所依處,諸行有三類的不同,就是過去、未來和現在。

14)能攝諸色自性差別
又有三相,能攝一切色法自相。謂顯、形、作用,安立眼識所取之色。於自處所,障礙餘色行、住。安立根色,若一切境界色,當知一切總有十色。及定地色,若得淨定,為引變化修方便者所有諸色,當知是內化心境界,亦是未滿變化心果。
[]又有三種相,能統攝一切色法的體相,哪三種呢?第一種,有三類:顯色、形色、作用色。顯色,就是青、黃、赤、白這一類。形色,就是長、短、方、圓這一類。作用,就是表色,屈、伸、取、捨這一類。作用就是心,然而心的作用,在色上表現出來,所以是作用。這三類色的安立,是眼識所緣的色相,是有見色。第二種,是有對色。在色的自體存在的地方,會障礙其他色法的往來、停留,就叫做有對色。將這類所依的眼、耳、鼻、舌、身,安立為根色。若是一切所緣境界的一切色,當知這一切有十色。哪十色?眼識所緣的有見色,及耳、鼻、舌、身識所緣的一切境界色的有對色。就是眼等五種根色和色等五種所緣境界色,共十色。第三種,定地色,就是大威德的色界定、無色界定所緣的色。若是得四禪八定等清淨定,為了引發種種變化的境界,修行方便位的時候,能現出來種種色,是無見無對色,就叫做定地色。當知所現出來的色相,是內心所變化的,也是內心的境界,也是神通還沒圓滿的時候變化出來的色法,是定心的果。
《披尋記》四九二頁:
又有三相能攝一切色法自相等者:當知此說有見、有對、無見無對三種色相:青、黃、赤、白等,是名顯色;長、短、方、圓等,是名形色;取、捨、屈、伸等,是名表色;此說作用,名別義同。如是諸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如〈五識身相應地〉說。(陵本一卷六頁)當知是名有見色相。於自所據各別處所,障礙餘色往來容受諸業,當知是名有對色相。於此安立一切所依根色及所緣境界色,此中一切,總有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十色應知。又定地色,非眼識所取、非障礙餘住,是名無見無對色。當知此色唯是大威德心所緣境界,非餘,如〈決擇分〉說。(陵本六十五卷十頁)
若得淨定至未滿變化心果者:離諸定障,名得淨定。能引種種諸變化色,當知唯內化心境界;如是境界從化心生,故說亦是變化心果。修方便位,心未自在,故言未滿。此舉化色喻成定色,唯是大威德心所緣,由定自在隨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生故,〈決擇分〉中亦舉化色為喻,應知。(陵本六十五卷十頁)

15)煩惱隨逐諸心差別
又有三種為諸煩惱所隨逐心。一、諸異生心;二、未滿學心;三、已滿學心。
[]又有三種為諸煩惱所隨逐的心,哪三種呢?一、諸異生心,一切的生死凡夫,心裏面很多很多的煩惱隨逐不捨。二、未滿學心,未圓滿的有學聖者,初果、二果、三果內心還是有煩惱隨逐。三、已滿學心,已經圓滿的有學聖者,還有微細的煩惱存在。

16)聽聞法者受持差別
又有三種聽聞法者。一、於法、於義,不能受持;二、唯能領受,不能任持;三、能受、能持。
[]又有三種聽聞法者,哪三種呢?第一種,對於能詮的法、所詮的義,不能信受、攝持。第二,只能領受法義,但是不能任持不失。第三,能領受、也能任持不失。

17)趣入無常觀行差別
又有三法,是修行者觀身、語、意無常性觀,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尋伺;三者、想思。
[]又,修行者觀察身、語、意是無常性的觀察中,有三種方法,在趣入無常觀時,很有力量。哪三種?第一,出入息,由於觀察入出息就知道身是無常。第二,尋伺,由尋伺而有語說,觀察尋伺的不同,知道語言是無常。第三,想思,內心取種種相,做種種的思惟觀察,都是內心的變化,所以心是無常。

18)應受供養尊勝差別
又有三種尊勝,應受敬養。一、年齒增上;二、族姓增上;三、功德增上。
[]又有三種尊貴、殊勝,所以應受供養。哪三種呢?一、年齒增上,因為年紀大、老,應受供養。二、族姓增上,族姓的關係,應受供養。三、功德增上,因為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應受供養。

19)定及不定住因差別
又有三種住定、不定因,二是定因,一不定因。一、惡趣定因,謂無間業。二、善趣涅槃定因,謂無漏有為法。三、不定因,謂所餘法。
[]又安住定、不定因中,有三種不同,二個因是決定,一個因是不決定。哪三種?一、若有這樣的因,決定要墮落三惡道。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無間業,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若有這種罪業,一定墮落惡趣。二、若有這樣的因,決定能趣入涅槃。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無漏有為法,入聖位以後,才有無漏的有為法。三、若有這樣的因,趣向不能決定。這個因是什麼呢?除去這兩種以外,其餘的惡業,或善業,其未來都是不決定。
《披尋記》四九三頁:
又有三種住定不定因等者:當知此說邪性聚定、正性聚定、不定聚定,名三種住定、不定因,如次此配釋應知。

20)令教久住舉罪差別
又有三法,為令聖教得久住故,展轉舉罪。一者、現見身、語現行違犯學處;二、從他聞;三、以餘相比度了知。
[]又,為了令聖教能夠得以久住的緣故,若有三種狀況,應該展轉互相舉發彼此的罪失。哪三種呢?一、現前見到身、語的活動,是違犯所學的戒法,就應該舉罪。二、從別人聽說。三、不是見、不是聞,以其餘的行為,推測可知犯戒。

21)為顯己德說諸不護
又諸如來自說具足三不護德。為顯外道諸師內懷眾惡,自稱一切智者,實非一切智者。又欲令彼於如來所,發起真實一切智信。
[]又,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己說:具足身、口、意這三種不需要覆藏的功德。第一目的,是為了顯示外道諸師,內心有很多的罪惡,但是自稱是一切智者,實在不是一切智者。又,第二目的,想要令彼一切眾生對如來這裏,發起佛真實是一切智者的信心。

22)邪執所生燒惱差別
復有三種邪執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燒惱。一、貪愛燒惱;二、愁憂燒惱;三、顛倒燒惱。
[]復有三種燒惱,是由不合乎道理的執著所生出來的大火,燃燒有情,令其苦惱。哪三種呢?一、貪愛燒惱,貪愛大火出現的時候,有情如為大火所燒那麼苦惱。二、愁憂燒惱,憂愁也是燒惱。三、顛倒燒惱,就是常、樂、我、淨這四顛倒也是燒惱。

23)示無虛誑事火差別
又有三火,為化樂福邪事外火勝解有情,示無虛誑所應事火,雖實非火,假立火名。一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實應供福田。
[]又,佛法有三種火,為了教化歡喜福德,卻對錯誤地事奉外火有強大力量的有情。佛陀開示不是虛妄、欺誑,應該事奉的火。雖然事實上不是火,卻假立火的名字。哪三種火?第一種火是父母,應該事奉的火。二、妻子也是一種火。三、真實應供福田,就是三寶,拜這種火,會得到福。

24)真實增上生道差別
又有三種,為諸樂欲增上生者,所說真實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財富;二者、持戒,得住善趣;三者、修定,遠離苦受,得生一向無有惱害樂世界中。
[]為了那些歡喜、想要未來生更好、更殊勝的人,佛為他說三種真實的增上生的道路。哪三種增上生道呢?一、布施,得大財富。二、持戒,得往善趣。三、修定,遠離苦受,得生一向無有惱害,喜樂的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世界中。

25)觀待生樂諸欲差別
又有三種,諸受欲者劣、中、勝欲,觀待諸欲所生樂故。一、多用功力依緣諸欲,謂現前住所有諸欲;二、少用功力依心諸欲,謂樂化天所有諸欲;三、極少功力依心諸欲,謂他化天所有諸欲。
[]享受欲樂的人,有三種不同的欲,就是劣、中、勝,因為觀待諸欲為因所生起樂的緣故,而有不同。哪三種欲呢?一、用許多的時間和力量,依於眾多因緣的欲,就是現前而住的所有五欲。二、用少許的時間和力量,依於心願的種種欲,就是欲界天的樂化天所有的諸欲。三、用極少的時間和力量,依於心願的種種欲,就是欲界天的他化天所有的諸欲。

26)超過諸欲劣等樂別
又有三種,超過諸欲,劣中勝樂。一、有尋伺喜;二、無尋伺喜;三、離喜之樂。
[]又有三種樂,是超過諸欲,就是劣、中、勝樂。哪三種?一、有尋、有伺的喜,是劣樂,就是初禪。二、無尋、無伺的喜是中樂,就是二禪。三、離喜的樂,是勝樂,就是三禪。

27)悟入所知方便差別
又有三種覺悟所知,能令三乘出離眾苦。一、從他聞音種類;二、內正思惟種類;三、長時修習止觀種類。
[]又覺悟所應該知道的蘊、處、界,有三種不同種類,能令三乘根性的人,出離生死眾苦。哪三種?一、從佛菩薩或者是師長,聽聞佛法的音聲。二、聽聞以後,內心如法的思惟所聞的法。三、長時間修習止觀。

28)覺悟所知凡聖差別
又有三種覺悟所知。一者、具縛;二、不具縛;三、全無縛。
[]又覺悟所應該知道的蘊、處、界,有三種不同繫縛。哪三種?一、是具足愛、見的繫縛。二、愛、見的繫縛不具足,或是沒有見縛,或是沒有愛縛。三、全然沒有繫縛。

29)所應作事次第差別
又有三種所應作事,修觀行者由此三事增上力故,修習信等一切善法。一者、永斷見道所斷諸煩惱已,證預流果。二者、永斷修道所斷諸煩惱已,漸次證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三者、證得阿羅漢已,現法樂住。
[]又有三種所應該作的事,修習止觀行者,由於這三事增勝上進之力量,所以修習信、勤、念、定、慧這五根等一切善法。哪三種?一、永遠斷除見道所斷除的諸煩惱之後,證預流果。二、永遠斷除修道所斷除的諸煩惱之後,漸次證得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三、證得阿羅漢之後,現法樂住。

30)於所知境能照差別
又由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增上力故,建立三眼。一者、肉眼,能照顯露無有障礙有見諸色;二者、天眼,能照顯露、不顯露,有障、無障有見諸色;三者、慧眼,照一切種若色非色所有諸法。
[]又,由於三部分能通達一切所知的境界的增勝上進的力量,所以建立三眼。哪三種?一、是肉眼,能夠照見顯露於外,沒有障礙的有見諸色。二、天眼,能照見顯露,有障礙不能顯露的有見諸色。三、慧眼,能照見一切種類的色、心所有的諸法。

31)能害煩惱怨敵差別
又有三法,能害現行煩惱怨敵。一者、信順善友;二者、不與在家出家諸眾雜住;三者、內正作意覺悟所知真實道理。
[]又,有三種法,能夠違害現行的煩惱怨敵。哪三種法呢?一、信順好朋友的教導。二、不與在家、出家諸眾在一起住。三、內正作意,指奢摩他;覺悟所知真實道理,指毘缽舍那。此三法,就是在寂靜處修止觀。

32)教誡數習方便差別
復有三種正教誡方便,能展轉證後後所證,及得涅槃。一、於尸羅正教誡方便;二、於心住正教誡方便;三、於覺悟所知真實道理正教誡方便。如正教誡方便有三種,當知數習正教誡方便,亦爾。
[]又有三種正教誡的方便,能展轉證後後,所證及得涅槃。哪三種呢?一、對於戒,能如理的教誡,學習戒是得道的方便。二、對於心住,能如理的教誡,學習定也是得道的方便。三、對於覺悟所知真實道理,能如理的教誡,學習慧也是得道的方便。如正教誡方便有三種不同,當知數數的學習戒、定、慧,也有這三種差別。

33)得安穩住修法差別---三種住
又於正教誡方便現修習時,由三種法得安隱住。一者、空、無願、無相、滅盡等至;二者、四靜慮;三者、四無量。
[]又,對於正教誡方便,現前修習的時候,由三種法,心能得安隱住。哪三種?一、空、無願、無相、滅盡等至。二、四靜慮。三、四無量。分別是聖住、天住、梵住。

34)心一境性行相差別---三種瑜伽師
又略有三種心一境性,能令證得如實智見。一、於意言中種種差別所緣行相;二、意言無間種種差別所緣行相;三、超度意言,專注一境,無種種無差別所緣行相。
[]又,簡略地說有三種心一境性,能令行者證得如實智見。哪三種?一、意言,就是一切法種種的名字。在種種的名字中,心在各式各樣的境界上活動。二、意言無間種種差別所緣行相,能緣心前一念、後一念,念念不間斷,相續而住。三、超過名稱,心專一地安住在一個境界,內心沒有種種類別,也沒有差別的所緣行相。
《披尋記》四九六頁:
又略有三種心一境性等者:當知此依修瑜伽師三種差別,說有三種心一境性:謂初修業瑜伽師、已習行瑜伽師、已度作意瑜伽師,是名三種瑜伽師。初修業瑜伽師:於諸煩惱欲淨其心,發起攝受正勤修習了相作意,即此所說初一於意言中,種種差別所緣行相。已習行瑜伽師:除了相作意,於餘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習,即此所說第二意言,無間種種差別所緣行相。已度作意瑜伽師:安住加行究竟果作意位中,即此所說第三超度意言專注一境無種種無差別所緣行相,義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頁)
[]又略有三種心一境性等者:這裏面說三種心一境性,是依據修瑜伽的人,有三種不同,所以說有三種心一境性。哪三種呢?初修業的瑜伽師和已習行的瑜伽師、已度作意,有這三種不同。依這三種不同,說三種心一境性,是名三種瑜伽師。初修業瑜伽師也有兩種,第一種修禪的人,只是希望心裏面能寂靜住。第二種,想要斷煩惱。對於內心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想要清淨自己的心。引發行動,攝受止觀,成就奢摩他,不懈怠地修習了相作意,就是先要明了所緣境的相貌,或者是無我觀、或者是不淨觀、或者是無常觀,各式各樣的觀。就是這裡所說的初一於意言中種種差別所緣行相。已習行瑜伽師,因為了相作意已經成功,所以不算。然後,對於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這五種作意,已經善巧的修習成功。就是這裡所說的第二意言無間種種差別所緣行相。已度作意瑜伽師,安住在第七個加行究竟果作意位,就是這裡所說的第三超度意言專注一境,無種種無差別所緣行相。(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頁)第一個於意言中種種差別所緣行相,指在外凡位的時候。第二個意言無間種種差別所緣行相,就是內凡位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心一境性。第三個超度意言專注一境,無種種無差別所緣行相,就是入聖道,小乘佛法就是已經得初果,大乘就是得無生法忍。

35)令入聖教攝受差別---三種神變
又有三處,能善攝受於惡邪處妄計尊勝,及處中庸所化有情,引入聖教。一、現己所有最勝神通;二、於他所有染淨諸行,遮止開許;三、宣說妙法正教正誡。
[]又有三個地方,能夠善巧方便的攝受、引導兩類有情,進入佛教。哪二類人?對於有罪過、不合道理的地方,虛妄地認為這是尊貴、殊勝,毀謗佛教,這是第一類。處於中庸的境界,就是不信佛教,也不毀謗佛教,這是第二類。哪三種地方?一、現出自己所成就的最殊勝的神通,能引導這二類人來到佛教。二、對於所化導的眾生,有些是有染污的行為,有些是有清淨的行為。對於染污、罪過的事情,遮止不許他做。對於清淨、有德行的事情,同意他、讚歎他。三、宣說微妙的正法,來教化眾生,是屬於正教,是屬於正誡,就是真實對於眾生有利益。
《披尋記》四九七頁:
又有三處等者:當知此說三種神變,名為三處。謂神境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是名三種神變,如次配釋應知。依此三種神變,令邪惡眾生處中信,令處中眾能生淨信,由是此說能善攝受,於惡邪處妄計尊勝及處中庸所化有情,引入聖教。

36)建立第一義淨差別---三淨業
又有三淨,為欲斷除樂淨外道,以外事水暫除外垢,自謂已得第一清淨所起邪慢故。建立此三第一義淨,不淨處生超越因故。
[]又有身、語、意三種清淨,為了想要斷除那些歡喜清淨的外道之迷惑,所以建立清淨。什麼迷惑呢?以外在的水,暫時把身體外面的垢洗掉,自己認為已得到最殊勝的清淨,生起不合道理的高慢心。建立這三種是第一義的清淨法,因為是超越於不淨處出生的原因。三惡趣、八無暇名不淨生處,三淨業名超彼因。

37)建立真實牟尼差別---三種牟尼
又有三種牟尼,為欲斷除持牟尼戒諸外道等暫息語言,自謂已得真實寂靜所起邪執故。又為顯說無倒牟尼故,建立三種真實牟尼。即是聖所愛戒所攝身、語二業及無漏心。
[]又有三種默然、寂靜業,為了想要斷除止語外道等的錯誤執著而建立,什麼邪執?他只是不說話,就自己認為已經得到真實的寂默。又為了顯示、宣說,沒有錯誤的寂靜業,建立三種真實的寂靜業。就是聖者所愛戒所包含的清淨的身業、語業及沒有煩惱的心。

38)能斷尋思諸法差別
又有三法,能令處遠離者,斷除現行不正尋思。謂由他所誹毀、自所誹毀、退失大利增上力故,所起愧、慚及與愛敬。
[]又有三種法,能使令安住在遠離處的人,斷除現行貪瞋癡等尋思,哪三法?一、由他人所誹毀。二、自所誹毀,自己做錯事情,就是自己破壞自己。三、退失很大的利益,就是得聖道的大利益。因為別人誹謗自己的時候,感覺羞愧、羞恥。自己做錯事情,就是自己破壞自己,就會生慚。生慚愧心以後,自己對於佛菩薩有愛敬之心。

39)最勝無上智果差別---三種最勝無上
又依道及道果,當知有三種最勝無上。謂無常智、苦智、無我智;樂速通等四種行跡;一切世間、出世間,有學、無學,時解脫、不動心解脫,最勝無上。修觀行者,先得其智。由此智故,為斷煩惱,次修行跡。修行跡已,心得解脫。
[]又依於道及道果,應當知道有三種最殊勝、無上的境界。哪三種呢?第一智,無常智、苦智、無我智。第二定,樂速通等四種行跡,能通向涅槃的四種無漏聖道。道若依止四根本定而生時為樂通行;依無色、未至、中間等定則稱苦通行。此苦、樂二通行復因根的利、鈍分為速和遲二種。於苦通行中,有隨信行、信勝解、時解脫等三種根機鈍劣之人,於所觀之境,通達遲緩,稱為苦遲通行。於苦通行中,有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等三種根機銳利之人,於所觀之境,通達速疾,稱為苦速通行。第三果,世間的解脫,是得禪定。有學解脫,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就是無學解脫。時解脫,是鈍根人,得聖道以後,所得到的禪定可能會退,但得到的聖道是不退。不動心解脫,是利根人,所成就的功德不退轉。修觀行者先要得到無常、苦、無我的智慧。由於成就這三種智慧,為斷除愛、見煩惱,其次,修四種行跡,四種行跡修成功以後,愛、見煩惱斷盡,心就得解脫。
《披尋記》四九八頁:
又依道及道果等者:當知此依智、行、果三,說有三種最勝無上。智、行即道;果即道果故。無常等智能證現觀,名智最勝無上。樂速通等四種行跡能盡諸漏,名行最勝無上。一切世間、出世間,有學、無學,時解脫、不動心解脫,名果最勝無上。此中一切世間、出世間,謂四種現法樂住,解脫定障所得果故。有學、無學,謂四沙門果,解脫煩惱所得果故。時解脫、不動心解脫,謂住解脫補特伽羅。時解脫者,謂鈍根種姓;不動心解脫者,謂利根種姓。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六卷六頁)

40)斷常等愚能治差別---三明
又有三明,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槃愚癡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
[]又有三種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為什麼建立三種明呢?應當知道為了顯示對於前際、後際、中際的愚癡,對於斷見、常見二邊的愚癡,對於現法涅槃的愚癡。對這三種愚癡的沙門和婆羅門,因為心有無明,所以建立三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