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聞所成地-2.內明處-2.4.佛教所應知處相-2.4.6.六法(13門)


2.4.6.六法(13)
已說五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六種。
1)宣說有情六相事別
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為令墮在我及有情、命者見等眾生,趣入無我故。謂我所依事差別、境界事差別、自性事差別、受用因事差別、受用事差別、隨說事差別、作用事差別、希望事差別。於如是等事差別中未善純熟修觀行者,便謂有我,依眼等根;於色等境,由觸及受種種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食等。於自於他,隨起言說,造作一切法非法行。於可愛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於非愛事,悕望不合,不住捐減。若於如是事差別中,已善純熟修觀行者,爾時妄計皆不得生。
[]已說五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六種。就是依據六種相貌,來宣說八種有情的因緣事的不同。為什麼要這樣講?為了教化、開示落於有我見的人,執著有我、有有情、有命者、有見者等的這些人,令他趣入無我。哪八種有情事差別?一、我所依事差別,我的依止處,是一個因緣所生法的事,有差別的境界。是什麼呢?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二、境界事差別,色聲香味觸法的這六外境界的差別。三、自性事差別,以識為自性,以識為我的自體、為我的體性。有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四、受用因事差別,受用要有原因,才能享受。因是什麼?就是觸,根境識三,和合起來就是接觸,有眼所生觸,耳所生觸,鼻、舌、身、意所生觸等六觸。五、受用事差別,接觸以後,內心就有受用,或者是苦受、或者是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受,也是有六種差別。六、隨說事差別,觸、受以後,內心就有妄想,就會隨著種種的情況說話。七、作用事差別,有受、有想,就要採取行動,也是有六種不同。八、希望事差別,所希望的事情,也有六種愛的差別。對於這樣的八事差別,不能純熟地觀察各方面的情況,這樣的修行人,就會執著有我。怎麼執著呢?第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些地方是我的依止處,我在這裡住。第二,我能觀察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第三,眼等根、色等境,根境的和合,我接觸到種種事情,我受種種的受用。第四,我叫什麼名字,我是這樣的種姓階級,我隨父親姓,隨母親的姓,我每天的生活吃這樣的飲食。所以對於自己的關係、他人的關係、他人與我的關係,這些種種的關係,心裏面就會思想、有言說。第五,我還會有種種行動,或是依法行動,不違犯國家的法律,也不違犯佛法的戒律。或是我不守國家的法律,也不守戒。第六,對於我歡喜的事情,我希望他和我常在一起,越來越多。對於我不歡喜的事,我希望他不要和我在一起,不如意的事情,我逐漸的把它消滅。若是對於這些事情,深入地純熟觀察這麼多不同的情況的話,那時候他所錯誤的執著有我,這件事就沒有。

2)於三寶三學輕懱等別
又於寶、學,有六輕懱能令善法或未得退,或已得退,捨佛聖教,乃至微信,亦皆退失。謂於佛、法、僧寶,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由惡友故,於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誡、教授。由惡語故,全無所得。彼由邪僻及無所得故,退失一切所有善法。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六法。
[]又,對於佛、法、僧三寶,戒定慧三學,共有六種輕視,能使令所應該修學的善法,或是沒有成就,而退失。或是成就多少的戒定慧,因為輕懱三寶,而退失。更嚴重的,棄捨佛教,乃至小小的一點信,也都退失。哪六種輕懱?對於佛、法、僧寶有輕視,對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看不起。為什麼會這樣子?由於親近惡知識的緣故,對於增上心、增上慧,令他得到錯誤不合道理的教誡、教授。由於誹謗佛法的惡語,佛法的功德,一點都得不到。彼人由於邪僻的教誡、教授,及在佛法裡面一無成就的緣故,所以佛教所有的功德,完全都退失。與前面這種情形不一樣,就是六種白品。對於佛法僧有恭敬心,對於戒定慧也有恭敬心。

3)煩惱所依色等境別
又有情心與不如理作意俱行,於色等境,有六種貪所依處平等分位。如貪所依處平等分位,如是瞋所依處不平等分位,癡所依處非平等非不平等分位,當知亦爾。
[]又,有情的內心與不合道理的作意一起活動。在色等六種境界上,有六種貪所依處,樂受是貪的依止處。若生起樂受,有不如理作意,心就會愛著樂受。若是如理作意,就是用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警覺自己的心,貪瞋癡就不活動。樂受與我的心相順,能隨順我的歡喜,就是平等,就在樂受這個分位、這個範圍內,能隨順自己的心。如同貪所依處的平等分位是這樣子。同樣,瞋所依處也是如此。心與不如理作意一起活動,在色等六種境界上,有六種瞋所依處,苦受是瞋的依止處。苦受生起的時候,這個苦惱的境界與心是不相順的,所以是不平等。同樣,癡所依處也是如此。心與不如理作意一起活動,在色等六種境界上,有六種癡所依處,不苦不樂受是癡的依止處。不苦不樂受生起的時候,這個捨受的境界與心不是相順,也不是不相順,所以是非平等非不平等。但是心裏面還是執著這個境界是真實的,不知道這個境界是虛妄的,是如幻如化,所以這是愚癡。

4)清淨無染恒住法別
又有六種最極清淨轉自所依,第一究竟,無間無缺,無有染污,恒平等住。謂若行、若住,於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中,恒平等住。
[]又,以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常常的轉化自己這一念心,轉變到最極清淨,
就是最殊勝、最圓滿,沒有染污心的間雜,所以清淨的境界是沒有缺少,完全是圓滿的清淨無缺,心沒有煩惱的染污,心常是平等住,有六種恒平等住。哪六種?或者是在走路,或者是靜坐,不管是動是靜,眼與色相接觸,乃至意與法相接觸的時候,常是無間無缺,無有染污,恒平等住。這是阿羅漢以上的聖人,六根接觸六境的時候,心是這樣,恒平等住。
《披尋記》五二二頁:
又有六種最極清淨等者:當知此說六恒住法: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頁)由住上捨,是故說言恒平等住。由住正知,是故說言無有染污。由住正念,是故說言無間無缺。唯阿羅漢具足成就,是故說言最極清淨轉自所依第一究竟。

5)士大夫自體諸界差別
又有六法,是諸色根及所依處,隨其所應之所依止,無有障礙,引導、安養,於彼彼生自在而轉,謂四大種、空界、識界。如是識界,能於現在,積集、任持福、非福業,能引當來愛、非愛果。亦能執持識所依止五種色根,及所依處,令不爛壞。又由現法後後所生識自在力,令諸有情於善、不善、無記業中,差別而轉。
[]又,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以及五色根的所依處,是地、水、火、風。五淨色根,依地水火風的大種而成就。扶根塵是淨色根的依止處,而淨色根也是扶根塵的依止處,所以說隨順五色根所對應的扶根塵互為依止。無有障礙的空間。識能引導、安養這五色根,在各各五根生起、自在的活動,所有六法。哪六法?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種。識如何稱為引導?這樣七轉識,能在現在,造福、非褔業;造業以後所成的業力,由阿賴耶識任持所造的福非福業,能引發將來的可愛、不可愛果。識如何稱為安養呢?五色根是識的依止處,就是眼識依止眼根,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依止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阿賴耶識能執持這五種色根,令不爛壞。扶根塵,是五色根的所依處。阿賴耶識也能執持扶根塵,令不爛壞。因為阿賴耶識執持的關係,使令五色根及所依處很平安、很健康的活動下去,所以名為安養。識如何稱為生自在而轉呢?又,由於現在的生命體所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識在根裡面,很自在的活動。由於這樣的自在的力量,使令諸眾生於善法、於不善法、於無記法中,差別而活動。

6)超越三處能治差別
復有三處,諸修行者難可超越。一者、超越欲貪、恚、害、不樂所攝下界;二者、超越一切行相現行;三者、超越有頂。超越此三難超越處,當知由六種無上對治。四無量是初對治,無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對治,我慢永盡是第三對治。永害如是所對治故,諸三摩地皆悉成滿。善修對治故,害所對治,令彼決定不復現行。已斷我慢者,終不為彼我為究竟、為不究竟?如是疑惑纏擾其心。當知有疑惑者,必不離我慢;若離我慢、必無疑惑。
[]又有三個地方是諸修行的人,不容易超越,哪三處呢?第一個,不容易超過就是對五欲的貪,憤怒,想要傷害對方,不耐他榮,這些是屬於欲界。第二個,超越一切有為法的相貌顯現在心裏面活動。第三個,超越有頂的非想非想定,就是我慢,因為我慢心是最高的。不容易超越,怎麼樣能超越呢?當知由六種無上的法門來對治,就可以超越。哪六種?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是對治第一個,超越欲貪、恚、害、不樂這四個。無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對治,可以超越一切行相現行。修空三昧,我慢永盡,是第三對治,可以超越有頂。因為,能永久地把這些所對治的過患消滅的緣故,種種四禪四無色定、無相、無願、空三昧都成就圓滿。為什麼?因為能善巧地修習四無量心這個對治法門的緣故,破害所對治的欲貪、恚、害、不樂,令彼恚等過失決定不再現行。已斷除我慢的人,不再有疑惑來纏繞他的心。哪些疑惑?我已到究竟?未到究竟?若是心裏面有疑惑,一定是不離我慢。若離我慢,決定是不疑惑。

7)諍根本處及能治別
又有六種諍根本處。一、展轉相違,作不如意;二、覆藏諸惡;三、於等類中剩受利養,執為己有;四、於衣服等,更相欺誑;五、違越學處;六、於法於義顛倒執著。又有六法,能斷如是諍根本處。慈心所發身語意業,能斷初二;同受利養,能斷三四;同趣尸羅,能斷第五;同趣正見,能斷第六。
[]又生起糾紛的地方,有六種?一、反反覆覆地我觸惱你、你也觸惱我,令你不如意。二、自己做很多有罪過的事,隱藏起來。三、在等同的類別中,多接受利養,執為己有。四、對於依於非法所獲得的財物,同梵行者合理地詢問時,卻不明說,假藉其他事來推托其詞。五、違越學處。六、對於法、對於義,錯誤地去理解。又有六法能斷這六種諍的法門。哪六種呢?用慈愛的心情發出來的身、語、意的行動,把忿恨對治,能斷前兩個諍根本處。不要多領受利養,能斷三與四的錯誤。共同的學習戒,尊重戒,愛護戒法,能斷第五個錯誤。共同的學習、尊重、愛護戒法佛陀所開示的正見,能斷第六顛倒執著。
《披尋記》五二四頁:
又有六種諍根本處等者,當知依此六處建立六諍根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邪見、倒見。依第一處建立忿恨,謂依身等同梵行現行非愛,是名展轉相違作不如意。依第二處建立覆惱,謂於所犯樂欲隱藏,不欲令他知己所犯,是名覆藏諸惡。依第三處建立嫉慳,謂於僧祇共有財物偏多受用,是名於等類中剩受利養執為己有。依第四處建立誑諂,謂依邪命非法方便獲得財物,同梵行者正詰問時便不分明,假託餘事而有所說,是名於衣服等更相欺誑。依第五處建立邪見,謂無施與、無祠祀、無愛樂等。由是於非法中妄計法想,習諸邪行,是名違越學處。依第六處建立倒見,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是名於法於義顛倒執著。

8)能攝威德究竟差別
又有六法,能攝一切諸修行者威德究竟。謂神境、天耳、宿住、他心、生死智通,能攝威德;漏盡智通,能攝究竟。
[]又有六法,能攝一切諸修行者的威德和究竟。什麼是威德?就是神境、天耳、宿住、他心、生死智通,這五種神通的境界,能夠統攝一切的威德力。有這種的境界,威德的力量就顯現出來。什麼是究竟圓滿?若是有漏盡通,五種神通的境界能夠究竟圓滿。若是沒有漏盡通,前五個神通有時候會失掉,威德就不究竟。

9)諦現觀法障治差別
又於聖諦未得現觀補特伽羅,略有六種能障諦現觀法。謂如前說三種愚癡增上力故,起三顛倒、規求利養、悕望壽命。此中差別者,於順惡見、惡聞、惡說、惡分別處法中,喜樂惡見、惡聞、惡說、惡分別事。如是喜樂,於未得聖諦現觀異生心,最能漂動,極為障礙,非於聖者。是故說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脫成熟分中。對治如是能障礙法,當知即是六種正取相。謂如前說五種取相,及一切世間不可樂取相。
[]又,對於四聖諦,尚未成就無分別智的人,簡略地說有六種能障礙諦現觀法的成就。哪六種?前三種,就是前面說有三種愚癡,時節愚、分位愚、自性愚,由三種愚的強大力量,能生起三種顛倒,就是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無我計我倒,計我的顛倒。第四,規求利養。第五,希望壽命。第六,與前面的五法多出來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惡見,看見染污的境界、放逸的境界,能增長貪瞋癡的這種事情。惡聞,聽聞這種言論令你染污,令你心裡不清淨那些事情。惡說,自己說這種言論令你染污,令你心裡不清淨那些事情。惡分別,總而言之,見、聞、說,是由內心染污的分別這些事情。當這些惡見、聞、說、分別的這些染污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內心生歡喜,這能障礙自己用功修行。對這些染污的事情歡喜,有大力量能令未得聖諦現觀的異生的心動搖,也能障礙凡夫止觀的修行,但是,這些事情對聖人是不能障礙。所以說這件事是在明分中,就是在資糧位,不是在解脫成熟分中,就是內凡位。消除這些能障礙的染污法,當知六種正取相能夠有力量對治它。如前面說的五種取相,就是對於諸行,取無常相、苦相,對於一切法,取無我相,對於飲食,取惡逆相,對於命根,取中夭相。及一切五蘊世間是不可樂。

10)歸依及證隨念差別
又有二種具足隨念,六行差別,能令心沒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歡喜,謂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證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於佛、法、僧隨念之行,名歸依隨念。於趣涅槃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隨念之行,名證隨念。
[]又有二種具足隨念,六行的差別,一個是歸依隨念,一個是證隨念。這六隨念能令道心沈沒的修行人,能夠合理地警策自己的心,令自己生歡喜心。哪六種?就是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證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施、戒天。什麼是歸依隨念?對佛、法、僧這歸依處,隨順這三歸依處,憶念其功德的活動,名為歸依隨念。什麼是佛隨念?隨順佛的十個名號所代表的功德來憶念佛,哪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什麼是法隨念?隨順法的七個名稱所代表的功德來憶念法,哪七個名稱?善說、現見、無熱、應時、近觀、引導、智者內證。什麼是善說呢?就是佛說: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這是佛說得非常好。為什麼是善說?因為,若這樣思惟,增長智慧。什麼是現見?佛說這個苦集滅道,若能這樣修行,現在就可以見苦集滅道四諦,得聖道。什麼是無熱呢?苦集滅道是無煩惱,這是清淨的法門,不會帶來煩惱。什麼是應時呢?若能修習、多修習八正道,什麼時候成功,就那個時候見道。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修行,稱為應時。什麼是近觀呢?若能夠修學八正道,能親自如實的知見苦集滅道。什麼是引導呢?若能修苦集滅道的現觀,就能引、能導、能隨、能住,令心與法相應。什麼是智者內證呢?苦集滅道是佛和佛弟子,親自所證悟,我們也能親證。什麼是僧隨念呢?隨順出家聖弟子的功德而憶念,哪些?有四妙行,就是苦遲通達,苦速通達,樂遲通達,樂速通達。又有安隱行、調伏行、寂靜行。四雙八輩這八種人,都是聖人,具足有戒、定、慧、解脫、有解脫知見。若能修學戒定慧,佛法僧能夠救護你,從苦海中,將你救出來。什麼是證隨念?對於趣涅槃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這三種行,隨念自己所證的活動,名為證隨念。前往到涅槃的行為,就是戒、定、慧。到大財富的一種行為,就是布施。往生到欲界天的行為,就是信、戒、聞、捨、慧。
《披尋記》五二六頁:
於趣涅槃行等者:此中趣涅槃行,謂於決定勝道。趣資財行,趣生天行,謂於增上生道。念自當證決定勝事,增上生事,名證隨念。由是策心,令生歡喜。

11)不共外道內法差別
又有六法,於善說法毘奈耶中,立為無上,不與一切諸外道共。謂見大師、聞正法、得淨信、隨學一切所有學處、於大師所起隨念行。謂佛世尊是正等覺者,能說一切法,乃至廣說。又於大師以身語行承事供養。
[]又六種法,是在佛的善說法與律中,建立為最殊勝的法門,超越一切外道。哪六種?一、拜見大導師,這是最殊勝的事情,是不與外道共。二、聽佛說法,這也是特別殊勝的事情。三、聽聞佛說的正法之後,心生歡喜,有清淨的信心,這也是不共於外道。四、有信心以後,能夠隨順學習佛所制的一切的戒律。五、於大導師這裡,發起隨念的行動。怎麼樣隨念呢?就是佛世尊是正等覺者、能說一切法,乃至到廣說,就是佛的十號的功德。六、又對於大師,能夠以身行、語行來承事供養於佛。
《披尋記》五二六頁:
又有六法至承事供養者:此中六法:一、見大師,二、聞正法,三、得淨信,四、隨學一切學處,五、於大師所起隨念行,六、於大師以身語行承事供養。由於大師世可現見,不同諸天神等世不現見,是名第一無上不共。聞說正法,有談論故,諸天神等則不如是,是名第二無上不共。由善說法,通達實義,故得淨信,餘則不爾,是名第三無上不共。由善說毗奈耶,解了作與不作,故能隨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第四無上不共。隨念大師是正等覺者,能說一切法,乃至廣說,餘則不爾,是名第五無上不共。又於大師以身語行承事供養,依一有情生最勝福,是名第六無上不共。

12)為盡貪愛觀行差別
又有六法,能令為盡貪愛修觀行者,決定證知我於今者猶有貪愛,非無貪愛。謂於色境乃至法境,繫攝其心。
[]又有六種法,能令為了滅除貪愛心而修止觀的人,沒有猶豫、真實的知道,我現在猶有貪愛,不是無貪愛。哪六種可加以檢驗呢?就是靜坐的時候,緣念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心專一的住在那裡,就知道有沒有貪愛心。
《披尋記》五二七頁:
又有六法至繫攝其心者:此說修觀行者樂斷樂修。由觀察作意,隨於色境乃至法境,一種可愛淨相作意思惟。於思惟時,若復發起隨習近心,趣習近心,臨習近心,不能住捨,不能厭毀,制伏違逆;便自證知我於今者猶有貪愛,非無貪愛;以於色境,乃至法境,繫攝心故。

13)諸業可依因緣差別
又六因緣故,應知諸業是實可依,非種家姓是實可依。謂下劣種性補特伽羅,亦生不善往於惡趣;亦生善業往於善趣;亦於現法能般涅槃。貴勝種姓,三種亦爾。
[]又有六個因緣故,應該明白業是最靠得住的事情,不是家、種族,這個是靠不住。哪六種因緣?一、父母都是一般人,若創造一些罪業,不善業,將來到惡趣受苦。二、雖然種姓家族是平常人,若能創造有意義的、功德的事情,將來就到人天善趣享受福樂。三、雖然是下劣的種姓,但是若肯修學聖道,也可以在現在的生命體裡面,得涅槃。四、貴勝種姓三種,也是一樣,若是造罪,也是到三惡道。五、若造褔業,在人天裡面受樂。六、若肯修學聖道,也可以在現在的生命體裡面,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