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業差別
業差別云何?謂有作業、有不作業;有增長業、有不增長業;有故思業、有不故思業。
[解]什麼是業差別?業本身的差別是什麼?有作業、有不作業。有增長業、有不增長業。有故思業、有不故思業,這是業體性上不一樣,如桌子是木頭作成,桌子就以木為它的體性,若是這個桌是以鐵造,就是以鐵為它的體性。
karmaṇāṃ paryāyaḥ katamaḥ / asti karma kṛtam asty akṛtaṃ / asty upacitam asty anupacitaṃ / asti sāñcetanīyam asty asāñcetanīyaṃ /
如是定異熟業、不定異熟業。異熟已熟業、異熟未熟業。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律儀所攝業、不律儀所攝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施性業、戒性業、修性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過去業、未來業、現在業。欲繫業、色繫業、無色繫業。學業、無學業、非學非無學業。見所斷業、修所斷業、無斷業。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曲業、穢業、濁業,清淨業,寂靜業。
[解]以下在種類說,是各式各樣。
1)二法有二種,定異熟業、不定異熟業;異熟已熟業、異熟未熟業。
2)三法有十種,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律儀所攝業、不律儀所攝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施性業、戒性業、修性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過去業、未來業、現在業。欲繫業、色繫業、無色繫業。學業、無學業、非學非無學業。見所斷業、修所斷業、無斷業。
3)四法有二種,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曲業、穢業、濁業、清淨業、寂靜業。
evaṃ niyata-vipākam aniyata-vipākaṃ/vipakvavipākam avipakvavipākaṃ / kuśalam akuśalam avyākṛtaṃ / saṃvara-saṃgṛhītam a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 na eva saṃvara na a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 dāna-mayaṃ śīla-mayaṃ bhāvanā mayaṃ puṇyam apuṇyam āniñjyaṃ / sukha-vedanīyaṃ duḥkha-vedanīyam aduḥkha asukha-vedanīyaṃ dṛṣṭa-dharma-vedanīyam upapadya-vedanīyaṃ paraparyāya-vedanīyaṃ / atītam anāgataṃ pratyutpannaṃ / kāmaprati-saṃyuktaṃ rūpa-pratisaṃyuktam ārūpya-pratisaṃyuktaṃ / śaikṣam aśaikṣaṃ / na eva śaikṣaṃ na aśaikṣaṃ / darśana-prahātavyaṃ bhāvanā-prahātavyam aprahātavyaṃ / kṛṣṇaṃ kṛṣṇa-vipākaṃ / śuklaṃ śukla-vipākaṃ / kṛṣṇa- śuklaṃ kṛṣṇaśuklavipākaṃ/ akṛṣṇam aśuklavipākaṃ / karma karmakṣayāya saṃvartate / vaṅkakarma doṣa-karma kaṣātha-karma śuci-karma muni-karma ca iti //
作業者,謂若思業、若思已,所起身業、語業。不作業者,謂若不思業、若不思已,不起身業、語業。增長業者,謂除十種業。何等為十?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除此十種,所餘諸業名為增長。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業。故思業者,謂故思已,若作業、若增長業。不故思業者,謂非故思所作業。
[解]1)什麼是作業?業是由造作而成,若不造作,就沒有這種業。誰造業呢?若思業,若思已所起身業、語業。就是心造作,以心為業的體性。思業是什麼?就是審慮思、決定思,想要造這件事的時候,先要詳細的計劃,叫做審慮。計劃好以後,決定這樣做,叫做決定。計劃的時候,最後決定的時候,都是造業者內心的事情,由心來做。所以,若有審慮思、決定思來創造這件事,所以叫做作業。若思已所起身業語業,就是決定以後,叫做思已。由決定以後,內心發動身業、語業,就叫做作業。由作而成的業,就是由內心計劃、決定,做的時候還是由內心的指揮,所以業的體性,就是心。什麼是不作業?就是若不思業,若不思已不起身業語業。因思而成業,業造好以後就不思,這個時候業就潛伏在那裏,就是業種子潛伏在阿賴耶識那裏。這時候業是不動作,就是不思已。造作的時候,是要起身業、語業,把這件事造完,當然不起身業,不起語業,業力已經成就,就是不作,叫做不作業。作業,是約正在造作的時候,名為作業。不作業,是造好以後,業種子潛伏在那裏,叫做不作業。
2)什麼是增長業?就是扣除十種業不算,剩餘的就是增長業。哪十種?
一、夢所作業。做夢的時候,在造罪業,或者是造功德業。這種業是不增長業,因為業軟弱,力量不大。
二、無知所作業。就是對於所做的這件事,不太明白究竟是有功德呢?有罪過呢?糊糊塗塗的就把這業作。可能因為聽別人的話,而做這件事,這樣情形就是無知所作業。
三、無故思所作業。故思,就是有意發動這件事,這是故思所作業。無故思所作業,不是有意的要做這件事,但是這個事情也是做,這是無故思所作業。譬如說一個有權力的人,下命令叫你做這件事,但是你自己不願意做,但是命令來了不得不做,這叫做無故思所作業。這樣的業力也是軟弱,有可能得果報,也可能不得果報。
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不利所作業,就是沒有猛利的貪瞋癡來發動,造罪過,或者功德。雖然是有意做,但是做的不是那麼踴躍。利,就是猛利,就是動機很強大。這個不利所作業,不一定得果報,也可能得果報。數所作業,就是已做這件事,但是又不願意做,做一次又做,數數的做叫數。不數,做了一次不願意做,這叫不數所作業。
五、狂亂所作業。狂,就是亂,就是神經不正常。神經不正常所作業不一定得果報。因為第六意根有問題,心沒有一個明確的思想,就是糊糊塗塗,不一定得果報。
六、失念所作業。失掉正念,做惡事,但是心裏面知道,做惡事是得罪過。雖然造罪,但是他知道將來要得果報,所以造的時候,心裏面也不是太自在,所以叫失念所作業。這個業也不一定得果報,因為造的時候心裏也不歡喜。
七、非樂欲所作業。就是自己也不歡喜做這件事,有別人推動他做這件事,他也就做。
八、自性無記業。所作的業本身是無記,就是他的動機不是善,也不是惡,由這樣的動機造出來的業,就是無記業。力量薄弱,也不容易得果報。
九、悔所損業。就是造業以後,又後悔,表示懺悔,因為懺悔的力量傷害這個業力,所以,業力就不強。
十、對治所損業。修四念處、修無我觀,把所造的業力傷害,就不一定會得果報。為什麼?所造的業力,沒有得果報的時候,就在種子的狀態。這時候,若是修禪定,或者修四念處觀,能使令業力這種子薄弱,或者是把這種子消滅,叫做對治所損業。除掉上面說的這十種業,剩餘的這一切業叫增長業。什麼是不增長業?就是前面說的十種。所以,造罪業,或者做功德,做完以後心裏歡喜,若有機會還是造,那個業就是在增長,力量就會增長。若是懺悔,知道有罪過,再也不可以造。或者修觀一切法空、無常、無我,這樣,使令罪業消損、不增長,力量不能再大起來,所以就是不增長業。
3)什麼是故思業?就是自己有意要造某一種業,在造的時候,先要經過自己的計劃,然後再造這個業。因為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經過一個時期的考慮、觀察、決定,而後造這個業,多數你不後悔。不後悔,這個業就繼續增長,因為內心歡喜,使令這力量逐漸的強大。所以,故思已,將這個事情做成功,就是作業;因為不後悔,所以這個業是增長。什麼是不故思業?不是有意,一時糊塗做的業,叫做不故思業。這個業就不一定是做的圓滿,也不一定是增長。
kṛtaṃ karma katamat / yac ca ititaṃ cetayitvā punaḥ kāyena vācā samutthāpitaṃ / akṛtaṃ karma yad acetitam acetayitvā punar na kāyena na vācā samutthāpitaṃ // upacitaṃ karma katamat / daśa-vidhaṃ karma sthāpayitvā / tad yathā / svapna-kṛtam ajñāna-kṛtam asañcityakṛtam atīvra anatitīkṣṇakṛtaṃ bhrāntikṛtaṃ smṛti-sampramoṣa- kṛtam anicchākṛtaṃ prakṛty-avyākṛtaṃ vipratisāra upahataṃ pratipakṣa upahataṃ ca / ity etad daśa-vidhaṃ karma sthāpayitvā yad anyat karma // anupacitaṃ karma daśa-vidhaṃ yathā-nirdiṣṭam eva // saṃcetanīyaṃ karma yat saṃcintya kṛtam upacitaṃ vā // asaṃcetanīyaṃ karma yad asaṃcintya kṛtaṃ //
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異熟已熟業者,謂已與果業。異熟未熟業者,謂未與果業。
[解]1)什麼是順定受業?造業之後,一定要受果報。就是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這個業是重業,一定要受果報。什麼是順不定受業?就是經過計劃而做,但是這個業是輕業,力量不夠,不能增長,就不一定受果報,叫做不定受業。若是最初造的時候是輕,就是不定受業。但是以後有因緣又繼續造,使令增長,就變成定受業。但是又後悔,又懺悔,又變成不定受業。
2)什麼是異熟已熟業?異熟,就是果報,果報已經成熟的業,就是果報出現。那是什麼呢?就是過去造的業,或者是今生造的業,這個業現在發生作用,給你一個果報。什麼是異熟未熟業?就是已造業,可能是過去造的業,也可能是現在造的業,但是現在沒有發生作用,沒有給你果報,要等到將來。
niyata-vedanīyaṃ karma yat saṃcintya kṛtam upacitaṃ ca // aniyata-vedanīyaṃ karma yat saṃcintya kṛtam na upacitaṃ // vipakva-vipākaṃ karma yad dattaphalaṃ // avipakva-vipākaṃ karma yad adatta-phalaṃ //
善業者,謂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業。不善業者,謂貪、瞋、癡為因緣業。無記業者,謂非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亦非貪、瞋、癡為因緣業。
[解]什麼是善業?就是在創造業力的時候,不是用貪心、瞋心、愚癡心為因緣發動的業,是用三善根的力量發動這件事的時候,就是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就是動機裏面有貪、有瞋、有邪知邪見為因緣,創造這件事,就是不善業。什麼是無記業?做這件事的動機裏面,沒有貪、瞋、癡為因緣,也沒有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就是無記的心情,這個業就叫做無記。這樣的業是不容易得果報。因為,若有貪、瞋、癡的心,非要做成不可;若無貪、無瞋、無癡,也是一定要把有意義的事情做成,用的心力特別強,所以一定會得果報。
kuśalaṃ karma yad alobha adveṣa amoha-nidānaṃ akuśalaṃ karma yal lobha-dveṣa-moha-nidānaṃ // avyākṛtaṃ karma yan na eva lobha-dveṣa-moha-nidānaṃ na alobha adveṣa amoha-nidānaṃ //
律儀所攝業者,謂或別解脫律儀所攝業,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或無漏律儀所攝業。不律儀所攝業者,謂十二種不律儀類所攝諸業。何等十二不律儀類?一、屠羊,二、販雞,三、販豬,四、捕鳥,五、罝 兔,六、盜賊,七、魁膾, 八、守獄,九、讒刺,十、斷獄, 十一、縛象,十二、咒龍。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者,謂除三種律儀業及不律儀類業,所餘一切善、不善、無記業。
[解]1)什麼是律儀所攝業?就是或別解脫律儀所攝業,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或無漏律儀所攝業。
a)什麼是別解脫律儀所攝業?別解脫,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七眾弟子所受的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法女,這五個都是出家人。出家人的別解脫律儀,是盡形壽的不作惡,也盡形壽的沒有欲。若是優婆塞、優婆夷受的戒,只是盡形壽不作惡,但是不能離欲。八關齋戒叫做近住,不是盡形壽,短時間不作惡,也沒有欲,但是不是盡形壽,所以和比丘出家的戒不同,和在家戒也不同。別解脫律儀所攝業,有出離心的動機,這是屬於聖道。
b)什麼是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靜慮,就是成就色界的四禪,就是靜慮律儀所攝業。成就色界四禪的人,自然是三業清淨,有律儀所攝業。等至,就是四空定,成就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叫做等至。等至,就是達到定的境界,或者成就定才達到那個地方。也自然是三業清淨。果斷,成就色界四靜慮,成就無色界四空定的果,自然能夠斷欲界的一切過失,而且也能夠預防使令它不生起,所以叫做果斷律儀所攝業。
c)什麼是無漏律儀所攝業?無漏,指佛教徒的聖人,能見道,斷除分別煩惱,繼續修道又能斷除俱生的煩惱,這個時候能夠令三惡道的業力種子消滅,決定不到三惡道,所以叫無漏律儀所攝業。這樣,一個是別解脫律儀,一個定共戒,一個道共戒。
2)什麼是不律儀所攝業?就是十二種不律儀類所攝諸業。哪十二不律儀類?一、屠羊,做這種罪過的事情,這是不律儀。二、販雞,也是不律儀。三、販豬,養肥就賣。四、捕鳥。五、置兔,就是網兔子。六、盜賊,這樣職業的人。七、魁膾,就是膾子手,犯罪的人由這個人殺掉。八、守獄,就是牢獄有犯人在那裏,這人在守獄。九、讒刺,專挑別人毛病,殘害人,說壞話這種人。十、斷獄。十一、縛象。十二、咒龍。這十二種是不律儀所攝,都是屬於惡業。
3)什麼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就是扣除三種律儀業,前面別解脫律儀,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無漏律儀所攝業,及不律儀類業也除掉,所餘一切善、不善、無記業,就叫做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
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karma yat prātimokṣa-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vā dhyāna-samāpatti- prahāṇa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vā anāsrava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vā/a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karma yad dvādaśasv āsaṃvarika-nikāyeṣu / dvādaśā-saṃvarikanikāyāḥ / tad yathā /aurabhrikāḥ kaukkuṭikāḥ saukarikāḥ śva-śākuntikāḥ śaśavāgurikāś caurā vadhyaghātā bandhanapālakāḥ sūcakāḥ kāraṇākārāpakā nāgabandhakā nāga-maṇḍalikāś ca // na eva-saṃvarana a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karma / tri-vidhaṃ ca saṃvaraṃ sthāpayitvā āsaṃvarika-naikāyikaṃ ca karma sthāpayitvā tadanya-naikāyikaṃ yat-kuśala akuśala avyākṛtaṃ karma
施性業者,謂若因緣,若等起,若依處,若自性。彼因緣者,謂以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彼等起者,謂無貪、無瞋、無癡俱行,能捨所施物,能起身語業思。彼依處者,謂以所施物及受者為依處。彼自性者,謂思所起,能捨所施物身業、語業。如施性業,如是戒性業、修性業,隨其所應,應知。此中,戒性業因緣、等起如前。自性者,謂律儀所攝身、語業等。依處者,謂有情、非有情數物。修性因緣者,謂三摩地因緣,即無貪、無瞋、無癡。等起者,謂彼俱行引發定思。自性者,謂三摩地。依處者,謂十方無苦、無樂等有情界。又具施、戒、修者所有相貌,應知一切,如餘處說。
[解]1)什麼是施性業?施性,以施為性的一種業力,由布施所造成的一種業力。性,或者說是體性,或者就是心,由布施的心所造成的業力,叫做施性業。
a)什麼是布施的因緣?就是以無貪、無瞋、無癡善根為因緣發起。沒有染污而有智慧的行動,一種清淨有意義的動機,發動這種布施的業力。
b)什麼是布施的等起?等起,動機是無貪、無瞋、無癡,由這個動機發出來的行動,也一樣是無貪、無瞋、無癡,叫做等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有這樣的動機,採取行動的時候,與行動同時的內心境界,也是清淨的,所以叫做俱行。能捨所施物,能把自己所有權的財物,布施出去,利益對方。能起身語業思,等起是指什麼?就是能發動身業,能發動語業的思心所。而現在那個思心所是和無貪、無瞋、無癡同時活動,能施所施物,能起身業、語業,叫做等起。所以,等起有二個意思,最初計劃的時候動機是清淨,採取行動的時候也是清淨的,叫做等起,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採取行動的時候,發動身業、語業的思心所,也還是與無貪、無瞋、無癡同時活動。
c)什麼是布施的依處?就是用你所布施的物,這是一個依處;及接受你布施的那一方面也是依處。依此而成就施的功德。
d)什麼是布施的自性?施業的體性,本身的性質是什麼呢?就是思心所所發動,所做的這件事。什麼事呢?能捨所施物的身語二業。思就是意業,由意業指導身業、語業做這件事,這就是施性業的體性。像上一段說施性業,這樣的因緣,這樣的等起,這樣的依處,這樣的自性。戒性業、修性業,隨其所應,也應該知道,是這樣。
2)此中,戒性業發動的因緣和等起,如前施性說。能夠受持清淨戒法是以什麼為自性呢?就是律儀所攝的身業、語業等,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妄語等,就是身清淨、語清淨,這是戒的自性。在什麼地方來受持這個戒?就在一切有情的境界,和一切無情物的境界上,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妄語,這就是依處。依有情和非有情,成就戒法的清淨,這就是戒的依處。
3)什麼是修性業?修,是指修禪定。什麼是修性因緣?學習三摩地的因緣,就是要具足無貪瞋癡,才能夠成就三摩地。所以,為成就聖道而修三摩地,以無貪、無瞋、無癡做因緣,才能成就三摩地。什麼是修性的等起?就是在學習禪定,同時的那個主要的活動者,就是引發禪定的那個思心所,它是等起者,由它來發動出來這個活動。什麼是自性?就是明靜而住的禪定。什麼是三摩地的依處?謂十方無苦無樂等有情界,就是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在初禪,修四無量心三昧。若是以十方世界無苦無樂的有情、有苦的有情、有樂的有情,要布施他種種的快樂,叫慈三昧。若是緣十方世界有苦惱的有情,對他發悲心,想要解除他的一切痛苦,這是悲三昧。若是有樂的有情,有種種的快樂,修三昧的人就發隨喜的心情,隨順他的快樂而生歡喜心不嫉妒,這是喜三昧。若是在禪定裏面,教導無苦無樂的有情要去掉愚癡心,因為無苦無樂是因緣生法,不要執著無苦無樂。對於有苦的眾生,在三摩地裏面教導他們因果的道理,要棄捨憤怒。對於有種種快樂的眾生,開導種種的樂都是無常,隨時都會變動的,不要生貪心。所以,對於這三種眾生,勸導他們棄捨貪瞋癡的煩惱,這叫做捨三昧。又,具足施、戒、修功德的那個人,能夠做施的功德,能受持清淨戒的功德,能夠修四無量心三昧的功德,這個相貌。應該知道具足那個功德的人,像別的經上說。
dānamayaṃ nidānataḥ samutthānataḥ svabhāvato adhiṣṭhānataś ca veditavyaṃ / tatra nidānato alobha adveṣa amoha-nidānaṃ / samutthānataḥ deya-vastu-parityāgāya kāyavākkarma-samutthāpikā cetanā alobha adveṣa amohasahagatā / tatra adhiṣṭhānato deyaṃ vastu pratigrāhakaś ca adhiṣṭhānaṃ /svabhāvato yat samutthāpitaṃ deyavastu- parityāge kāyavā kkarma / yathā dānamayam evaṃ śīlamayaṃ bhāvanāmayaṃ yathāyogaṃ veditavyaṃ // tatra śīlamayasya nidānaṃ samutthānaṃ ca tulyaṃ svabhāvaḥ saṃvara-saṃgṛhītaṃ kāya-karma vāk-karma / adhiṣṭhānaṃ sattva asattvasaṃkhyātaṃ vastu /bhāvanāmayasya nidānaṃ samādhinidānam alobha adveṣa amohasamutthānaṃ / tat-sahagataḥ samādhiḥ nirhārikā cetanā svabhāvaḥ samādhir adhiṣṭhānaṃ daśasu dikṣu aduḥkha asukhikaḥ sattva-dhātuḥ / dāna-patiliṅgāni śīla-val-liṅgāni bhāvaka-liṅgāni pūrvavat sarvaṃ veditavyaṃ //
福業者,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善業。非福業者,謂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受不善業。不動業者,謂感色、無色界異熟,及順色、無色界受善業。
[解]1)什麼是福業?就是若有福業的話,能使令你感得人趣和天趣的果報,所以叫做感善趣異熟。感善趣異熟,就叫做引業,也叫做總業,就是前一個果報結束,後一個果報還沒有,有一個強大的業力引導他到另一個果報那裏,所以叫做引業。在引業的果報體上,再圓滿一下,使令壽命長一點,智慧大一點,相貌端正一點,各式各樣的事情,都令他滿意一點,這個力量叫做滿業,也叫做別業。順五趣受善業,還有隨順在五趣裏面,由善業的力量,使令你得到一些滿意的事情,那也是福業。譬如惡鬼的世界,也有大福德的境界,也是屬於福業。或者在畜牲的世界,又有一些可愛滿意的事情。地獄完全是苦惱的世界,有很多猛火在燃燒,忽然間有涼風,這就是福業。所以,在五趣裏面受到可愛的境界,也是福業。
2)什麼是非福業?就是感地獄、惡鬼、畜牲惡趣的果報。順五趣受不善業,隨順在五趣裏面受到不如意的苦惱果報的業力。
3)什麼是不動業?就是禪定,四禪八定,就能感色、無色界的果報異熟。修四靜慮成功,就生到色界天。修四空定成功,就到無色界天。還有,隨順在色界和無色界裏面受善業,就是滿業。
puṇyaṃ karma yat sugati-vaipākyaṃ pañca-gati-vedanīyaṃ ca kuśalaṃ / apuṇyaṃ karma yad apāya-vaipākyaṃ pañca-gati-vedanīyaṃ ca akuśalaṃ / āniñjyaṃ karma yad rūpa ārūpya-vaipākyaṃ rūpya ārūpya-vedanīyaṃ ca kuśalaṃ ca karma /
順樂受業者,謂福業及順三靜慮受不動業。順苦受業者,謂非福業。順不苦不樂受業者,謂能感一切處阿賴耶識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不動業。
[解]1)什麼是順樂受業?就是創造這樣的業,能夠隨順快樂的享受的事情,使令你得到如意享受的這種業力。是什麼呢?就是福業,可愛的善法。順三靜慮受不動業,順初禪、二禪、三禪,這三靜慮裏面都有殊勝的樂受,也就是不動業。
2)什麼是順苦受業?造這個業,會有苦惱的感受,稱為非福業。就是到三惡道,也包括在人間天上有些苦受。
3)什麼是順不苦不樂受業?不管在善趣受樂,或是在惡趣受苦,只要在三界內得果報,就是能感得在三界五趣六趣一切處的阿賴耶識的果報,而且這個果報是不苦不樂受,造惡業也能得到這個不苦不樂受,造善業也會得到這個不苦不樂受,但是這個不苦不樂受只限於阿賴耶識,這是一種業。以及第四靜慮以上不動業,就是不苦不樂受。
sukha-vedanīyaṃ karma yat puṇyaṃ nidhyāna-vedanīyaṃ ca āniñjyaṃ / duḥkha-vedanīyaṃ karma yad apuṇyaṃ / aduḥkha asukha-vedanīyaṃ karma yat sarvatra ālaya-vijñāna-vaipākyaṃ karma / caturthāc ca dhyānād ūrdhvam āniñjyaṃ /
順現法受業者,謂能感現法果業。順生受業者,謂能感無間生果業。順後受業者,謂能感彼後生果業。
[解]1)什麼是順現法受業?就是造這樣的業力,現在的五蘊裏邊就能夠感受到那個果報,這樣的業力是順現法受業。
2)什麼是順生受業?就是現在這一生命結束,沒有間隔,第二個生命現起,就能得到果報。能招感無間的生果業,這是隨順生受業。
3)什麼是順後受業?就是第三生以後,才能得果報的一種業力。
dṛṣṭa-dharma-vedanīyaṃ karma yad dṛṣṭa-dharma-phalaṃ / upapadya-vedanīyaṃ karma yad anantara-janma-phalaṃ / apara-paryāya-vedanīyaṃ karma yat tad-ūrdhva-janma-phalaṃ /
過去業者,謂住習氣位,或已與果,或未與果業。未來業者,謂未生未滅業。現在業者,謂已造、已思未謝滅業。
[解]1)什麼是過去業?過去業就是在過去的時候,已創造這種業力,在現在來看,它屬於習氣的狀態,就在種子的狀態,熏習這樣的氣氛之後,它在那裏不動,這叫習氣位。習氣位的時候有二個現相,或者習氣已經給果報,已經有作用,給果報以後,就停在那裏。或者沒有給果報,還要待緣,將來才能給果報。
2)什麼是未來業?就是現在沒有創造,將來才能創造。在今天來看,是沒有這個業力,所以叫未生。這個業力還沒有出現,當然也是沒有滅,叫作未來業。
3)什麼是現在業?就是現在創造的業。誰創造?就是思心所,經過詳細的計劃,然後採取行動,把這件事做成功。業做好以後,還沒有落謝,還沒有壞,沒有給果報之前,它一直存在。
atītaṃ karma yad vāsanā avasthaṃ datta-phalam adatta-phalaṃ vā / anāgataṃ karma yad anirvṛttaṃ vartamānaṃ karma yad abhisaṃskṛtam abhisañcitam anuparataṃ /
欲繫業者,謂能感欲界異熟,墮欲界業。色繫業者,謂能感色界異熟,墮色界業。無色繫業者,謂能感無色界異熟,墮無色界業。
[解]1)什麼是欲繫業?就是這個業力,能使令你成就欲界的果報。欲界雖有六道的差別,都是有欲,所以都是屬於欲界。墮欲界業,墮者落也,這個業能令你落在欲界裏。
2)什麼是色繫業?就是得色界的四靜慮,能使令你得到色界的果報。這個業的力量,使令你落在色界裏,在色界裏得果報。
3)什麼是無色繫業?就是能感無色界的果報,能夠墮無色界的業力。
kāma-pratisaṃyuktaṃ karma yat kāma-dhātu-vaipākyaṃ kāma-dhātu-paryāpannaṃ /
rūpapratisaṃyuktaṃ karma rūpadhātuvaipākyaṃ rūpadhātuparyāpannaṃ / ārūpya- pratisaṃyuktaṃ yad ārūpya-dhātu-vaipākyam ārūpya-dhātu-paryāpannaṃ /
學業者,謂若異生若非異生,學相續中所有善業。無學業者,謂無學相續中所有善業。非學非無學業者,謂除前二,餘相續中所有善、不善、無記業。
[解]1)什麼是學業?分兩個意思,第一、異生,第二、非異生。若是異生,在凡夫的時候,遇見三寶,有善知識的引導,發無上菩提心,或者是發出離心,在三寶裏面積集資糧,做種種利益人的功德,而創造出來的一切業力,叫做學業。雖然現在還是凡夫,以解脫為目的,以無上菩提為目的,都叫做善業,就是異生相續中所有善業,就叫做學業。若非異生,不是凡夫,就是聖人,初果、二果、三果,或者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都是學。在初果、二果、三果,一切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的色受想行識裏面,相續就是色受想行識裏面,所有這一切栽培的善法,都叫做學業,因為還要有所學。
2)什麼是無學業?就是四果阿羅漢以上,在他的身體裏面所有的善業。
3)什麼是非學非無學?學和無學都是聖人,異生是凡夫,這裡是指學習佛法而還沒有得聖道的人,都名之為凡夫,不指一般的凡夫說。所以,異生、學、無學,就是由最初發心學習佛法栽培善根,到無學栽培的善根包括在這裏面。這裡的非學非無學,就不是佛教徒,就把前面除外,就不是佛教徒,其餘凡夫的生命體裏面,所栽培的善法、不善法,和無記的業力,就叫做非學非無學業。這三種,就包括一切的人都在內。
śaikṣaṃ karma pṛthag-jana apṛthag-jana-śaikṣa-santānikaṃ kuśalaṃ / aśaikṣaṃ karma yad aśaikṣa-santānikaṃ kuśalaṃ / na eva-śaikṣana aśaikṣaṃ karma tad ubhayaṃ sthāpayitvā tad-anya-santānikaṃ yat kuśala akuśala avyākṛtaṃ /
見所斷業者,謂受惡趣不善等業。修所斷業者,謂受善趣善、不善、無記業。無斷業者,謂世、出世諸無漏業。
[解]1)什麼是見所斷業?就是得無我、無我所的無分別智慧,見到真理的時候,斷什麼業?就是要到三惡道受苦的不善等業。所以,入聖道以後,不因為業力而到三惡道。還滅除什麼樣的業?得初果以後,若死以後,不會再做女人,就是把女人的業滅。
2)什麼是修所斷業?就是得初果以後,不會到三惡道,他一定是在人天裏面,因為還有煩惱、業,不能入無餘涅槃。在善趣裏面,有善業,也還有不善業,還有無記業,所以聖人有的時候,也有苦惱,老病死種種的病痛,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3)什麼是無斷業?就是這個業力是不需要斷。就是世間的業力、出世間的無漏業。什麼是世間無漏業?就是得阿羅漢以後,心裏面也有世間的善業,有出世間的無漏業,因為沒有煩惱,所有的事情都是無漏,所以叫做無斷業,這無漏業是不需要斷。
darśana-prahātavyaṃ karma yad apāya-pratisaṃvedanīyam akuśalaṃ / bhāvanā prahātavyaṃ karma yat sugati-pratisaṃvedanīyaṃ kuśala akuśala avyākṛtaṃ / aprahātavyaṃ karma yal laukikaṃ loka-uttaram anāsravaṃ
黑黑異熟業者,謂非福業。白白異熟業者,謂不動業。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福業。有不善業為惡對故,由約未斷非福業時,所有福業而建立故。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出世間諸無漏業,是前三業斷對治故。
[解]1)什麼是黑黑異熟業?不是善業,不能得可愛果報的一種罪業。什麼是黑黑?就是因也是黑,果報也是黑。在因地時,是染污的貪瞋癡,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愛樂。
2)什麼是白白異熟業?就是色、無色界天的不動業。因地修的時候是無貪瞋癡,是清淨的,果報也是可愛,所以是白而又白。
3)什麼是黑白黑白異熟業?就是欲界裏面散亂的褔業。為什叫做黑白黑白?因為在欲界裏面,會有罪惡的業力,同褔業做怨家、做對頭。按照那個眾生,還沒能斷除非褔業,就是還有罪業沒有斷除,同時有褔業,這樣的情形就建立為黑白黑白異熟業。就是有善業的因,同時有罪業的因,得果報的時候,有可愛的果報,也有不可愛的果報。
4)什麼是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無漏的戒定慧是出世間無漏業,能超越世間得大自在的一種功德,就叫非黑非白。什麼是非黑?就是沒有貪瞋癡的染污。什麼是非白?又不是世間有漏的善業。什麼是無異熟業?成就這樣的聖道,得涅槃,不會得世間的生死果報。無漏業,是斷除前面褔業、非褔業、不動業這三種業的對治法門。無漏的戒定慧能斷除有漏的惑業苦。
kṛṣṇaṃ kṛṣṇa-vipākaṃ karma yad apuṇyaṃ / śuklaṃ śukla-vipākaṃ karma yad āniñjyaṃ / kṛṣṇaśuklaṃ kṛṣṇaśuklavipākaṃ karma yat puṇyam akuśalaṃ apratidvan dvatayā / tathā hy aprahīṇe apuṇye puṇya-karma-vyavasthānaṃ kriyate / akṛṣṇam aśuklam avipākaṃ karma karma-kṣayāya saṃvartate / yal loka-uttaram anāsravaṃ karma trayāṇām api karmaṇāṃ prahāṇāya pratipakṣatvād
曲業者,謂諸外道善、不善業。穢業者,謂即曲業,亦名穢業。又有穢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顛倒見者、住自見取者、邪決定者、猶預覺者所有善、不善業。濁業者,謂即曲業、穢業,亦名濁業。又有濁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不決定者、猶預覺者所有善、不善業。又有差別,唯於外道法中,有此三業。由邪解行義,故名曲。由此為依,能障所起諸功德義,故名穢。能障通達真如義,故名濁,應知。
[解]1)什麼是曲業?就是佛法以外的那些人,所做的善業,所做的不善業。為什麼稱為曲業?因為他們有邪知邪見,由邪知見所造的善業,所造的不善業。表面上是做功德,但是動機不純正,這是由他的邪知邪見,來批判他的善不善業。
2)什麼是穢業?
a)也就是前面的曲業,名為穢業,這些指外道。
b)什麼是顛倒見者?在佛法裏面的人,雖然學習佛法,但是沒有得到佛法的正見,還是有邪見,有錯誤的想法。以這樣的顛倒見,發出來的善業,或者不善業,就名之為穢業,污穢佛法,混亂佛法。
c)什麼是住自見取者?佛法裏面的人,住自見取。取,就是執著。自見取,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愛著自己的看法,就安住在這裏。對於自己的看法,認為是非常好,不接受別人的教授,這是住自見取者,這樣的異生。
d)什麼是邪決定者?就是他的決定是錯誤,所以叫做邪決定。邪決定,就是對於一切法相本來都是緣起,但是他認為一切法都是空,不符合緣起的定義,他這樣的決定叫做邪決定。
e)什麼是猶預覺者?佛法究竟是有我?是無我?是空?是不空?猶豫不決這種人。顛倒見者、住自見取者、邪決定者、猶預覺者這四種人,有善業和不善業的行為,都名為穢業。
3)什麼是濁業?
a)濁業就是曲業,也就是穢業,名為濁業,這也是指外道。
b)又有濁業,就是此佛法中,還在凡夫的階段,雖然學習佛法,沒有能夠勝解,不能夠決定。猶預覺者,心裏面還在疑惑、不決定。所以做的善不善業,就名為濁業。
4)又,這三種業又有不同的解釋。唯於外道法中有此三種業。
a)外道為什麼做的善不善業是曲業呢?因為有邪知見的思想,或者是斷見、滅見,不相信有因果,或者說一切的遭遇都是神的力量。在這樣的思想推動下,做的善業、惡業,就不同。所以,由邪解發出來的行為,就叫做曲業。
b)由此邪解為行為的依止處,做出來的善不善業有一種力量,能障礙所生起的諸功德義,就是對於社會有真實良好的貢獻,但是由於邪解的障礙,使令他不能得到一個很好的果報,都有障礙,所以叫做穢。
c)能障所起諸功德是有為的功德,通達真如義是無為的功德。所以,邪解行還能障礙他通達真如義,所以叫做濁。應該這樣子注意。
vaṅka-karma yad ito bāhyānāṃ tīrthyānāṃ kuśala akuśalaṃ / doṣa-karma yat tāvad vaṅka-karma / doṣa-karma api tat / api ca / doṣa-karma yad iha dhārmikāṇāṃ pṛthag-janānāṃ śāsane viparītadarśināṃ svayaṃ dṛṣṭiparāmarśasthāyināṃ mithyāniścitānāṃ yat kuśala akuśalaṃ karma / kaṣāyakarma yat tāvad vaṅka-karma doṣa-karma kaṣāya-karma api tat / api khalu kaṣāya-karma yad iha dhārmikāṇāṃ pṛthag-janānāṃ śāsane aniścitānāṃ sandigdha-buddhīnāṃ yat kuśala a-kuśalaṃ karma / aparaḥ paryāyaḥ bāhyakānām eva tīrthyānāṃ trīṇy api / tatra mithyā-pratipatty-arthena vaṅkaṃ / tad-āśrita-guṇa abhinirhāra-pratibandhana arthena doṣaḥ / tathā eva vipratibandhana arthena kaṣāyo veditavyaḥ /
清淨業者,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正決定者,不猶預覺者,所有善業。寂靜業者,謂住此法非異生者,一切聖者所有學、無學業。
[解]1)什麼是清淨業?此佛法中的凡夫,學習佛法的時候,能夠有一個符合佛意的決定信心,不猶豫的信心。由這樣決定的清淨信心,發出來的行為,都是善業,會得到很令人滿意的果報。所以,什麼時候開始名為佛教徒?就是對於佛法有信心,對佛說的真理,內心裏面忍可、肯定。有這樣信心的時候,對聖人的境界有仰慕之心,有希求的願望,就叫做有信心,這時候可以名之為佛教徒。
2)什麼是寂靜業?安住在佛法裏面,已經成就聖道,不是凡夫。一切聖者成就兩種功德,一個是能斷煩惱,一個是能見到真理。聖人分兩類,一個是學,一個是無學。雖然斷惑證真,但是功德還沒有圓滿,還要繼續不斷的努力修學佛法,就叫做學。已經達到一個高層次,就是無學。為什麼稱為寂靜?一切聖者有共同的相貌,就是寂靜,心裏面不動,住在自己的境界。
śucikarma yad iha dhārmikāṇāṃ pṛthagjanānāṃ śāsane samyaṅniścitānām asandigdha-buddhīnāṃ kuśalaṃ karma / muni-karma yad iha dhārmikāṇām apṛthag-janānām āryāṇāṃ śaikṣa aśaikṣaṃ kuśalaṃ ka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