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有尋有伺等三地-5.雜染施設-5.3.生雜染-5.3.4.生流轉-5.3.4.3.緣起義

5.3.4.3.緣起義
緣起義云何?謂離有情義,是緣起義。於離有情,復無常義,是緣起義。於無常,復暫住義,是緣起義。於暫住,復依他義,是緣起義。於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於離作用,復因果相續不斷義,是緣起義。於因果相續不斷,復因果相似轉義,是緣起義。於因果相似轉,復自業所作義,是緣起義。問:為顯何義,建立緣起耶?答:為顯因緣所攝染污、清淨義故。
[解]什麼是緣起的義、緣起的道理?
1)離有情,是緣起義。有情,就是有情識。在色受想行識裏面執著有個我,多數執著誰是我?就執著識是我。為什麼?識有受想行,色是我的住處。和一切境界接觸的時候,他有所覺受。也有想的事情,取著一切境界,能夠安立種種的名言。也會有種種有目地的行動,或者是作善、或者是作惡、或者是作不動、修禪定、或者出世間無漏的功德。所以識是生命的主體。若執著識是我,就是我的本身是有覺知性,我的本身是有情識。這樣,有情即是我,就是所執著的我,是常恒住的,非因緣生,就是有情。什麼是離有情?佛法認為一切都是緣起法,所以在一切法裏面,沒有非緣起的我可得,就是緣起義。若承認有我,不合緣起的道理;一切緣起法裏面沒有我可得,叫離有情義。是緣起義,就是沒有我可得。
2)於離有情,復無常義,是緣起義。緣起裏面還有一個道理,就是離有情以後,復無常義。為什麼這樣說?沒有我以後,還有一切法,這一切法還是無常。沒有常恒住的我,沒有這個非緣起法,那麼其餘的一切法呢?又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也不是常恒住、不變異,這就是緣起的道理。
3)於無常,復暫住義,是緣起義。這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無常還有一個暫時存在的意思,就是生起之後,有剎那的存在,這就是緣起的道理。
4)於暫住,復依他義,是緣起義。這個暫時存在的,剎那間存在的一切法,又是依賴眾多的因緣才現起的,所以叫做緣起義。
5)於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一切法都有它的種子,種子就是因緣,還有其他眾多的因緣。種子是自,其他眾多的因緣就是他。種子自己能生出來嗎?自己不能生。單獨是其他的因緣能生出來一切法嗎?也不行。自不生,他也不生,共起來也是不能生。沒有這些因緣也是不能生,所以,一切法沒有生起的作用。於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就是觀察眾多的因緣裏面,每一種因緣,都是沒有生起果法的作用,這叫離作用,這是緣起義。
6)於離作用,復因果相續不斷義,是緣起義。在每一法中,都沒有生果的作用,而還是有因果相續不斷。這麼多的因緣和合起來還是有法生,有因就有果,因果相續,還是不斷。無我而有法可得,法又是剎那滅,又是暫住,又是緣起,緣起中又無作用,無作用而又有功能能生一切法。緣起的道理是這樣。
7)於因果相續不斷,復因果相似轉義,是緣起義。有因就有果,果又作因,又有果,從無始劫來,一直相續不斷的這樣演變。在相續不斷中,還有因和果是相似的相續。譬如說:做善就得善報,就是相似;做惡得惡報是相似。緣起的道理是這樣。
8)於因果相似轉,復自業所作義,是緣起義。因與果是相似相續不斷,還有你所受的果是你自己的業力所創造,若沒有造這個業,是不得果報。這是緣起的道理。
9)問:為了顯示何種道理而建立緣起的理論呢?答:為了顯示各種不同因緣所繫屬雖然是很多,但是其中有染污、清淨的不同的差別。染污,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清淨,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樣顯示這個道理,顯示這道理有什麼意思?因為,在這裏可以選擇,染污是苦惱,清淨是安樂,就可以重新創造清淨的緣起,能開發、能攝受清淨的緣起。
pratītya-samutpāda arthaḥ katamaḥ / niḥsattva arthaḥ pratītya-samutpāda arthaḥ / sati niḥsattve anitya-arthaḥ / saty anityattve itvara-pratyupasthāpana arthaḥ / sati itvara-pratyupasthāne paratantra-arthaḥ / sati paratantre nirīha arthaḥ / sati nirīha-arthe hetu-phala-prabandha anupaccheda arthaḥ / sati [hetu-phala]-prabandha anupacchede anurūpa-hetu-phala-pravartana arthaḥ / saty anurūpa-hetu-phala- pravartane karma-svabhāvārthaḥ pratītya-samutpāda arthaḥ / kasya arthasya paridīpana-arthaṃ pratītya-samutpāda-vyavasthānaṃ / hetu-pratyaya parigṛhīta-svasaṃkleśa-vyavadāna arthasya paridīpana-artha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