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雜阿含-705-707


九0二(七0五)不退法;s.46.37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五退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退法。

3.不退法
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令增廣,是則不退法。 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名不退法。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0三(七0六)能作大明;s.46.40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五法能為黑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如此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

3.七覺支能作大明
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等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為明,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0四(七0七)牟尼之正道;s.46.38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五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障、五蓋,煩惱於心,能羸智慧,障閡之分,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 蓋,掉悔蓋,疑蓋。如此五蓋,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羸,為障閡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3.七覺支
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 七?謂念覺支等如上說,乃至捨覺支。如此七覺支,非翳,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4.說偈
爾時、世尊即說偈曰:
貪欲、瞋恚蓋,睡眠、掉悔、疑,如此五種蓋,增長諸煩惱。
此五覆世間,深著難可度,障蔽於眾生,令不見正道。
若得七覺支,則能為照明,唯此真諦言,等正覺所說。
念覺支為首,擇法正思惟,精進、猗、喜覺,三昧、捨覺支;
如此七覺支,牟尼之正道,隨順大仙人,脫生死怖畏。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五蓋
1.瑜伽師地論,卷九,大30,329b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
1)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
2)瞋恚者,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當作不饒益事,於當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怒。
3)惛沈者,謂或因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減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睡眠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是惛沈性;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又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沈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餘近緣如睡眠者。諸餘煩惱,及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
4)掉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娛所行之事,心生諠動騰躍之性。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捨如是國土,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說一蓋。又於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捨;次後復生相續不斷憂戀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如彼相騰躍諠動,今此亦是憂戀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
5)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2.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T2674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不善之聚,汝等當善思念之。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不善聚?所謂五蓋。云何為五?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是謂名為五蓋。欲知不善聚者,此名為五蓋。所以然者,比丘當知,若有此五蓋,便有畜生、餓鬼、地獄之分,諸不善法皆由此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滅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3.cs76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聚者,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眠睡、掉悔、疑蓋。
4.大智度論,卷第十七,T25183c
1)復次,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貪欲,無由近道。如除欲蓋偈所說:
入道慚愧人,持缽福眾生;云何縱塵欲?沈沒於五情!
著鎧持刀杖,見敵而退走;如是怯弱人,舉世所輕笑。
比丘為乞士,除髮著袈裟;五情馬所制,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貴人,盛服以嚴身;而行乞衣食,取笑於眾人。
比丘除飾好,毀形以攝心;而更求欲樂,取笑亦如是!
已捨五欲樂,棄之而不顧;如何還欲得!如愚自食吐!
如是貪欲人,不知觀本願,亦不識好醜,狂醉於渴愛。
慚愧尊重法,一切皆已棄,賢智所不親,愚騃所愛近。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諸欲患如是,以何當捨之?得諸禪定樂,則不為所欺。
欲樂著無厭,以何能滅除?若得不淨觀,此心自然無。
著欲不自覺,以何悟其心?當觀老病死,爾乃出四淵。
諸欲難放捨,何以能遠之?若能樂善法,此欲自然息。
諸欲難可解,何以能釋之?觀身得實相,則不為所縛。
如是諸觀法,能滅諸欲火;譬如大澍雨,野火無在者!
如是等種種因緣,滅除欲蓋。 
2)瞋恚蓋者,失諸善法之本,墮諸惡道之因,諸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如佛教瞋弟子偈言:
汝當知思惟,受身及處胎,穢惡之幽苦,既生之艱難!
既思得此意,而復不滅瞋,則當知此輩,則是無心人!
若無罪報果,亦無諸呵責,猶當應慈忍,何況苦果劇!
當觀老病死,一切無免者;當起慈悲心,云何惡加物?
眾生相怨賊,斫刺受苦毒;云何修善人,而復加惱害?
常當行慈悲,定心修諸善;不當懷惡意,侵害於一切!
若勤修道法,惱害則不行,善惡勢不並,如水火相背。
瞋恚來覆心,不知別好醜,亦不識利害,不知畏惡道,
不計他苦惱,不覺身心疲,先自受苦因,然後及他人。
若欲滅瞋恚,當思惟慈心,獨處自清閑,息事滅因緣。
當畏老病死,九種瞋惱除,如是思惟慈,則得滅瞋毒!
如是等種種因緣,除瞋恚蓋。
3)睡眠蓋者,能破今世三事:欲樂、利樂、福德。能破今世、後世、究竟樂,與死無異,唯有氣息。如一菩薩以偈呵眠睡弟子言:
汝起勿抱臭身臥,種種不淨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體,諸苦痛集安可眠!
一切世間死火燒,汝當求出安可眠!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宿,亦如臨陣白刃間,爾時安可而睡眠!
眠為大闇無所見,日日侵誑奪人明,以眠覆心無所識,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睡眠蓋。
4)掉、悔蓋者,掉之為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能住,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決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
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云何樂著戲掉法!既無法利失世樂!
悔法者,如犯大罪人,常懷畏怖,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已悔則放捨,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不作若已作,以是悔著心,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掉、悔蓋。
5)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得。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手者,無所能取。如說疑義偈言:
如人在岐道,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懃求,諸法之實相,是疑從癡生,惡中之弊惡!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實真有法,於中莫生疑!
汝若生疑心,死王獄吏縛。如師子搏鹿,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當隨妙善法,譬如觀岐道,利好者應逐!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應捨疑蓋。棄是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飢餓之地得至豐國,如從獄得出,如於惡賊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如是,除卻五蓋,其心安隱,清淨快樂。譬如日月,以五事覆曀:煙、雲、塵、霧、羅[*]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亦如是,為五蓋所覆,自不能利,亦不能益人。 

II.七等覺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六,T26435a
七等覺支者,云何為七?答:一念等覺支。二擇法等覺支。三精進等覺支。四喜等覺支。五輕安等覺支。六定等覺支。七捨等覺支。
1.云何念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是名念等覺支。
2.云何擇法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簡擇法,廣說乃至毘缽舍那,是名擇法等覺支。
3.云何精進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精進等覺支。
4.云何喜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數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可意,踴躍、非不踴躍,悅受、適悅、調柔性、堪任性,歡悅、歡悅性,歡喜、歡喜性,是名喜等覺支。
5.云何輕安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身輕安、心輕安、輕安性、輕安類,是名輕安等覺支。
6.云何定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覺支。
7.云何捨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是名捨等覺支。


III.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四,T28621b
1)云何離障礙法?障礙法謂五蓋也。如佛說:五蓋是心煩惱,損智慧法。又如佛次說:若在家、出家人有五蓋覆心,若自知義,若知他義,若知自他義,若過人法,若離欲知見增進,若知若見,無有是處。五蓋遮礙善法,纏縛、污染,生起結使,故名障礙。若修行清淨,去障礙法,清白明了,是名離障礙法。
2)云何斷五蓋離滅沒除?是謂斷五蓋。
3)何謂心垢?五蓋是心煩惱,垢膩不明,是名心垢。
4)云何損智慧法?五蓋覆心,慧力羸劣,是名損智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