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雜阿含-719-720

九一六(七一九)善知方便修七覺分一;s.46.8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

2.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爾時、尊者優波摩,尊者阿提目多,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爾時、尊者阿提目多,晡時從禪覺,詣尊者優波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波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3. 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1)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不)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
2)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住正受。

4.
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從座起而去。

I.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經文] 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不)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
[論說] 復次、若有苾芻於諸覺支,方便修習,由四因緣,令其不得安隱而住。
何等名為四種因緣?
一者、一切煩惱品類粗重皆未離故,
二者、奢摩他品諸隨煩惱現在前故,
三者、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現在前故,
四者、道未調善而乘駕故。
與此相違四種因緣,令其獲得安隱而住。
於此二種,善巧苾芻如實了達,正知而住。由諸作意有加行故,精進太過;又後由前有增減故,運轉不等:由此二緣,當知名為道不調善。與此相違,二因緣故名道調善。T30,864c

  
 
九一七(七二0)善知方便修七覺分二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
爾時、尊者阿那律,亦住舍衛國松林精舍。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
1)語尊者阿那律:尊者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2)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云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比丘方便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害睡眠,善調伏掉悔。如此念覺分處法,思惟已,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亂,繫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如是擇法、精進、喜、猗、 定、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3.
時眾多比丘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或有增上慧學能引發增上心學。謂聖弟子未得根本靜慮,先學見跡,後為進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正勤加行,修念覺支,乃至修捨覺支,是名增上慧學引發增上心學。

2.由奢摩他、毘缽舍那俱品差別,建立覺支,如聲聞地應知其相(T30,444c)(T30,864b)
聲聞地說: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即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謂三覺支奢摩他品攝,三覺支毘缽舍那品攝,一覺支通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三觀品所攝。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此三止品所攝。念覺支一種,俱品所攝,說名遍行。(T30,44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