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0六(七0九)專一聽法一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專一其心,側聽正法
若比丘專一其心,側聽正法,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轉進滿足。何等為斷五法?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是名五法斷。何等修習七法?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修此七法,轉進滿足。
3.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六,T27,499b:
1.如契經說:諸聖弟子,若以一心屬耳聽法,能斷五蓋,修七覺支,速令圓滿。
問:要在意識修所成慧,能斷煩惱非在五識、生得、聞、思,能斷煩惱。如何乃說若以一心屬耳聽法能斷五蓋?
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謂善耳識無間引生善意識,此善意識無間引生聞所成慧,此聞所成慧無間引生思所成慧,此思所成慧無間引生修所成慧,此修所成慧修習純熟,能斷五蓋,故不違理。
2.問:斷五蓋時,未能圓滿修七覺支,何故契經作如是說:能斷五蓋,修七覺支,速令圓滿?
1)答:離欲染時,名能斷五蓋。離色染時,名修七覺支。離無色染時,名速令圓滿,故無有失。
2)有作是說:離欲染時,名能斷五蓋。離無色染時,名修七覺支速令圓滿。此說初、後,略去中間,故無有失。
3)復有說者:無間道時,名能斷五蓋。解脫道時,名修七覺支速令圓滿。相鄰近故,說名為速。
九0七(七一0)專一聽法二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專精聽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
3.
究竟苦邊
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4.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聞正法--修所成地,T30,389a:
1.云何聞正法圓滿?謂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二種總名聞正法圓滿。
又正說法略有二種:所謂隨順及無染污。廣說當知有二十種,如菩薩地當說。
又正聞法略有四種:一遠離憍傲。二遠離輕蔑。三遠離怯弱。四遠離散亂。遠離如是四種過失而聽法者,名正聞法。當知廣說有十六種,亦如菩薩地中當說。
2.云何涅槃為上首?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稱譽。
3.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涅槃為首,謂依止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當知依止有餘依涅槃界,有九法轉涅槃為首。依止無餘依涅槃界,有一法轉涅槃為首。謂以聞所成慧為因,於道、道果、涅槃起三種信解:一信實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樂方便。如是信解生已,為欲成辦思所成智,身心遠離憒鬧而住,遠離障蓋、諸惡尋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決定義思所成智。依止此故,又能趣入無間、殷重二修方便。由此次第,乃至證得修所成智。依止此故,見生死過失,發起勝解。見涅槃功德,發起勝解。由串修故,入諦現觀。先得見道有學解脫。
已得見跡,於上修道由數習故,更復證得無學解脫。由證此故,解脫圓滿。即此解脫圓滿,名有餘依涅槃界。即此涅槃以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習而得圓滿。當知即此解脫圓滿。
4.以無餘依涅槃界而為上首,如是涅槃為首聽聞正法,當知獲得五種勝利。何等為五?謂聽聞法時饒益自他,修正行時饒益自他,及能證得眾苦邊際。若說法師為此義故宣說正法,其聽法者即以此意而聽正法,是故此時名饒益他。又以善心聽聞正法,便能領受所說法義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廣大歡喜,又能引發出離善根,是故此時能自饒益。若有正修法隨法行大師,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現成正等覺。
5.云何令彼正修行轉?故彼修習正法行時,即是法爾供養大師,是故說此名饒益他。因此正行堪能證得寂靜清涼。唯有餘依涅槃之界,是故說此能自饒益。若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名為證得眾苦邊際。是名涅槃以為上首,聽聞正法所得勝利,如是名為涅槃為首,所有廣義,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II.聞正法--菩薩地,T30,502b:
1.菩薩云何求聞正法?謂諸菩薩於善說法,應當安住猛利愛重,求聞正法。
如是略說於善說法安住猛利愛重之相:
1)謂諸菩薩為欲聽聞一善說法,假使路由猛焰熾然,大熱鐵地,無餘方便可得聞是善說法者,即便發起猛利愛重,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
2)又諸菩薩於自身分,及於一切資身眾具飲食等事所有愛重,於欲聽聞諸善說法所有愛重,以前愛重方後愛重。於百分中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數分中亦不及一,於算分中亦不及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3)菩薩如是於善說法深生敬重,常樂聽聞諸善說法,無有勞倦亦無厭足。
4)淨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德故,愛敬法故,往法師所,無難詰心。有敬重心,無高慢心。專為求善,非顯己德。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為利養恭敬因緣。菩薩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亂心聽聞正法。
2.云何菩薩無雜染心聽聞正法?謂聽法時,其心遠離貢高雜染其心,遠離輕慢雜染其心,遠離怯弱雜染。由六種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由四種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由一種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
1)謂聽法時,應時而聽,慇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為損害,不為隨順,不求過失。由此六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
2)又聽法時,恭敬正法,恭敬說法補特伽羅,不輕正法,不輕說法補特伽羅。由此四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
3)又聽法時,不自輕蔑。由此一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菩薩如是無雜染心聽聞正法。
3.云何菩薩無散亂心聽聞正法?謂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聽聞正法。二者專一趣心,聽聞正法。三者聆音屬耳,聽聞正法。四者掃滌其心,聽聞正法。五者攝一切心,聽聞正法。菩薩如是求聞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