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法蘊足論-16.雜事品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1-10.汝等若能永斷一法,我保汝等定得不還。一法謂貪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
如是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誑。
11-20.諂、無慚、無愧、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21-30.憍、放逸、傲、憤發、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惡欲。
31-40.大欲、顯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惡言、樂惡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貪。
41-50.非法貪、著貪、惡貪、有身見、有見、無有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
51-60.掉舉、惡作、疑、瞢憒、不樂、頻申、欠呿、食不調性、心昧劣性、種種想。
61-70.不作意、麁重、觝突、饕餮、不和軟性、不調柔性、不順同類、欲尋、恚尋、害尋。
71-80.親里尋、國土尋、不死尋、陵蔑尋、假族尋、愁、歎、苦、憂、擾惱。
於此一法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貪所繫有情,數往諸惡趣,智者能正斷,不還此世間。
如是瞋、癡,乃至擾惱,一一別頌,如貪應知。

[參考]雜阿含187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
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成就,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
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
如成就不成就,如是,知不知、親不親、明不明、識不識、察不察、量不量、覆不覆、種不種、掩不掩、映翳不翳亦如是。如是知,如是,識、解、受、求、辯、獨證亦復如是。
1-10.如貪,如是恚、癡、瞋、恨、呰、執、嫉、慳、幻。
11-20.諂、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
21-30.憍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
31-40.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下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
41-50.戒取、欲愛、瞋恚、睡眠、掉悔、疑、惛悴、蹁蹮、贔屓、懶。
51-60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
61-66.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
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不堪任滅色作證。
何等為一法?所謂惱苦。以惱苦映翳故,不堪任於色滅盡作證,不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何等一法?謂:惱苦。此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1.云何貪?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2.云何瞋?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

3.云何癡?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無知、法無知、僧無知。於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於善法無知、不善法無知。於有罪法無知、無罪法無知。於應脩法無知、不應脩法無知。於下劣法無知、勝妙法無知。於黑法無知、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法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裏、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眼、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欣、等欣、極欣,癡類、癡生,總名為癡。
[參考]雜阿含298經
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4.云何忿?謂忿有二種:一、屬愛忿,二、屬非愛忿。
1)屬愛忿者,謂於父母、兄弟、姊妹、妻妾、男女,及餘隨一親屬朋友所,發生忿怒,有忿言:如何不與我此物,而與我如是物?如何不與我作此事,而與我作如是事?由此發生諸忿、等忿、遍忿、極忿,已忿、當忿、現忿,熱、極熱,烟、極烟,焰、極焰,凶勃、麁惡。心憤發,起惡色,出惡言,是名屬愛忿。
2)屬非愛忿者,謂有一類作是思惟:彼今於我欲為無義,欲為不利益,欲為不安樂,欲為不滋潤,欲為不安隱。然彼於我,已作無義、當作無義、現作無義。諸有於我,欲為無義,乃至不安隱。而復於彼,欲為有義,欲為利益,欲為安樂,欲為滋潤,欲為安隱。然復於彼,已作有義、當作有義、現作有義。諸有於我,欲為有義,乃至安隱。而復於彼,欲為無義,乃至不安隱。由此發生諸忿、等忿,乃至起惡色,出惡言,是名屬非愛忿。此屬愛、非愛,總名為忿。

5.云何恨?謂有一類作是思惟:彼既於我欲為無義,廣說如前。我當於彼,亦如是作。此能發忿,從瞋而生,常懷憤結、諸恨、等恨、遍恨、極恨,作業難迴,為業纏縛,起業堅固,起怨、起恨,心怨恨性,總名為恨。

6.云何覆?謂有一類,破戒,破見,破淨命,破軌範,於本受戒不能究竟,不能純淨,不能圓滿。彼既自覺所犯已久,作是思惟:我若向他宣說、開示、施設、建立所犯諸事,則有惡稱、惡譽,被彈、被厭,或毀、或舉,便不為他恭敬、供養。我寧因此墮三惡趣,終不自陳上所犯事。彼既怖得惡稱、惡譽,乃至怖失恭敬、供養。於自所犯,便起諸覆、等覆、遍覆,隱、等隱、遍隱,護、等護、遍護,藏、等藏、遍藏,已覆、當覆、現覆,總名為覆。

7.云何惱?謂有一類,於僧等中,因法非法而興鬪訟。諸苾芻等為和息故,勸諫、教誨,而固不受。此不受勸諫性,不受教誨性,極執性、極取性、左取性、不右取性,難勸捨性,拙應對性、師子執性、心蛆螫性、心佷戾性,總名為惱。

8.云何嫉?謂有一類,見他獲得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作是思惟:彼既已獲恭敬等事,而我不得。由此發生諸戚、極戚,苦、極苦,妬、極妬,嫉、極嫉,總名為嫉。

9.云何慳?謂慳有二種:一、財慳,二、法慳。
1)財慳者,謂於諸所有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障礙遮止,令他不得。於自所有可愛資具,不施、不遍施、不隨遍施,不捨、不遍捨、不隨遍捨,心悋惜性,是名財慳。
2)法慳者,謂所有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或親教、軌範教授教誡,或展轉傳來諸祕要法,障礙遮止,令他不得。於自所有如上諸法,不授與他,亦不為說,不施、不遍施、不隨遍施,不捨、不遍捨、不隨遍捨,心悋惜性,是名法慳。此財、法慳,總名為慳。

10.云何誑?謂於他所,以偽斗、偽斛、偽秤,詭言、施詫、誑誘,令他謂實。諸誑、等誑、遍誑、極誑,總名為誑。

11.云何諂?謂心隱匿性、心屈曲性、心洄復性、心沈滯性、心不顯性、心不直性、心無堪性,總名為諂。

12.云何無慚?謂無慚、無所慚、無別慚,無羞、無所羞、無別羞,無敬、無敬性,無自在、無自在性,於自在者無怖畏轉,總名無慚。

13.云何無愧?謂無愧、無所愧、無別愧,無恥、無所恥、無別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畏,總名無愧。

14.云何慢?謂於劣謂己勝,或於等謂己等,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總名為慢。

15.云何過慢?謂於等謂己勝,或於勝謂己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過慢。

16.云何慢過慢?謂於勝謂己勝,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慢過慢。

17.云何我慢?謂於五取蘊等,隨觀見我或我所,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我慢。

18.云何增上慢?謂未得謂得,未獲謂獲,未觸謂觸,未證謂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增上慢。

19.云何卑慢?謂於多勝,謂己少劣,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卑慢。

20.云何邪慢?謂己無德,而謂有德,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邪慢。

21.云何憍?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之種姓、家族、色力,工巧、事業、若財、若位,戒、定、慧等,隨一殊勝。由此起憍、極憍,醉、極醉,悶、極悶,心傲逸、心自取,起、等起,生、等生,高、等高,舉、等舉,心彌漫性,總名為憍。

22.云何放逸?謂於斷不善法,集善法中,不脩、不習、不恒作、不常作、捨加行,總名放逸。

23.云何傲?謂有一類,應供養者而不供養,應恭敬者而不恭敬,應尊重者而不尊重,應讚歎者而不讚歎,應問訊者而不問訊,應禮拜者而不禮拜,應承迎者而不承迎,應請坐者而不請坐,應讓路者而不讓路。由此發生,身不卑屈、不等卑屈、不極卑屈、身傲、心傲、自傲誕性,總名為傲。

24.云何憤發?謂身擒害性、心擒害性,身戰怒性、心戰怒性,身憤發、心憤發,已憤發、當憤發,總名憤發。

25.云何矯妄?謂多貪者,為供養故、為資具故、為恭敬故、為名譽故,拔髮燂髭,臥灰露體,徐行低視,高聲現威,顯自伎能苦行等事,總名矯妄。

26.云何詭詐?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等今者善得人身,
1-6)諸有誦持經、律、對法,善說法要,妙閑傳記,製造疏論。
1-13)樂阿練若,樂但三衣,樂常旋禮,樂糞掃衣,樂行乞食,樂一鉢食,樂一受食,樂一坐食,樂居樹下,樂居露地,樂處塚間,樂坐不臥,樂隨得坐。
1-8)得不淨觀,得持息念,得四靜慮,得四無量,得四無色。得四聖果,得六通慧,得八解脫。此等賢聖但入汝家,皆得汝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我之行德未減前人,今至汝家,固望同彼,是名詭詐。
復有詭詐,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應於我如父母想,我亦於汝如男女想。自今已後共為親眷,憂喜榮辱咸悉是同。先來世間汎號於我為沙門釋子,從今向去皆悉稱我為汝家沙門。凡我所須資身眾具衣藥等物,汝皆見供。汝若不能,我脫別往餘敬信家,汝豈不辱?如是所作種種不實方便語言,總名詭詐。

27.云何現相?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賢士!賢女!此衣、此鉢,此坐臥具、此衫裙等,我若得之,甚為濟要,當常寶護,以福於汝。除汝能捨,誰當見惠?作此方便而獲利者,總名現相。

28.云何激磨?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父母等具足淨信、戒、聞、捨、惠,乘斯善業已,生人天及得解脫。而汝無信、戒、聞、捨、慧,既無善業,後若命終,定生惡趣,其如之何?如是讚毀,以求利者,總名激磨。

29.云何以利求利?謂有一類,先從餘家,求得衣鉢及餘隨一支身命緣,持往餘家而現之曰:彼某甲家與我此物。然彼施主於長時中,恒資給我衣鉢等物。汝家若能如彼施者,便亦是我所依止處。因前方便,獲後利者,如是總名以利求利。

30.云何惡欲?謂有一類,實不誦持經、律、對法,廣說乃至,實非證得八解脫者,而欲令他知己實是誦持經、律、對法等者,因斯而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又自實無出家遠離所生善法,而為他人宣說、開示、顯己證得。如斯等類,總名惡欲。

31.云何大欲?謂多貪者,為得廣大財利等故,而起於欲、已欲、當欲,總名大欲。

32.云何顯欲?謂有一類,實是誦持經、律、對法,廣說乃至,得持息念及得預流、一來果者,但無名譽,人所不知。意欲令他知有此德,因斯便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又自實有出家遠離所生善法,而為他人宣說、開示、顯己證得。如斯等類,總名顯欲。

33.云何不喜足?謂有一類,於已獲得色、香、味、觸及餘資具不生喜足,復悕、復欲、復樂復求,總名不喜足。

34.云何不恭敬?謂有一類,若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脩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而彼有情不欣、不喜、不愛、不樂,於師等言,違戾、左取,而不右取,毀訾、非撥,諸如是等,名不恭敬。

35.云何起惡言?謂有一類,若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脩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而彼有情不欣、不喜、不愛、不樂,於師等言,違戾、左取,而不右取,毀訾、非撥,及於師等起勃詈言,諸如是等,名起惡言。

36.云何樂惡友?謂有一類,好近惡友。
1)言惡友者,謂諸屠羊、屠鷄、屠猪、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是名惡友。
2)復有一類,毀犯尸羅,習行惡法,內懷腐敗,外現堅貞,類穢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亦名惡友。於如是等諸惡友所,親近、承事,隨順、愛樂,名樂惡友。
[參考]雜阿含1174經
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


37.云何不忍?
1)謂有一類,不能堪忍寒熱、飢渴、風雨、蚊虻、蛇蝎、惡觸及餘苦事。
2)復有一類,於他暴惡,能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凶勃、穢言,不能堪忍。即此及前,總名不忍。

38-39.云何耽嗜、遍耽嗜?
1)謂下品貪、瞋、癡纏,名耽嗜。即此中品,名遍耽嗜。
2)復次,中品貪、瞋、癡纏,名耽嗜。即此上品,名遍耽嗜。

40.云何染貪?謂於諸欲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染貪。

41.云何非法貪?謂於母女、姊妹,及餘隨一親眷,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名非法貪。

42.云何著貪?於自財物,及所攝受,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著貪。

43.云何惡貪?
1)謂於他財物,及所攝受,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惡貪。
2)復有惡貪,規他生命,貪皮角等,飲血噉肉。如是二種,總名惡貪。

44.云何有身見?謂於五取蘊,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名有身見。

45.云何有見?謂於我及世間,起常恒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是名有見。

46.云何無有見?謂於我及世間,起非常、非恒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名無有見。

47.云何貪欲?
1)謂於諸欲境,起欲樂、欣喜、求趣、悕望,是名貪欲。
2)有作是說: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貪欲。

48.云何瞋恚?謂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乃至現為過患,總名瞋恚。

49.云何惛沈?謂身重性、心重性,乃至夢-夕+登瞢、憒悶,總名惛沈。

50.云何睡眠?謂諸眠夢,不能任持,心昧略性,總名睡眠。

51.云何掉舉?謂心不寂靜,掉舉、等掉舉、心掉舉性,總名掉舉。

52.云何惡作?謂心變、心懊、心悔,我惡作、惡作性,總名惡作。

53.云何疑?謂於佛、法、僧,及苦、集、滅、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乃至非現一趣,總名為疑。

54.云何瞢憒?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瞢憒性、心瞢憒性,已瞢憒、當瞢憒、現瞢憒,總名瞢憒。

55.云何不樂?謂有一類,得好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教誡、教授,繫念、思惟房舍臥具,而心不喜、不愛、不樂、悵望慘慼,總名不樂。

56-57.云何頻申、欠呿?
1)謂身低舉,手足卷舒,名曰頻申。
2)鼻面開蹙,脣口喎張,名為欠呿。

58.云何食不調性?謂以不食,或食過量,或食匪宜,而生苦受,總名食不調性。

59.云何心昧劣性?謂心惛昧、劣弱、捲跼,總名心昧劣性。

60.云何種種想?謂有蓋纏者,所有染污色、聲、香、味、觸想,不善想,非理所引想,障礙定想,總名種種想。

61.云何不作意?謂於出家、遠離所生善法,不引發、不憶念,不思惟、不已思惟、不當思惟,心無警覺,總名不作意。

62.云何麁重?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剛強性、心剛強性,身不調柔性、心不調柔性,總名麁重。

63.云何觝突?
1)謂有一類,於授食時,索熟與生,索生與熟,索麁與細,索細與麁,與不平等,與不如法,於識、不識而與不與,於中數起相違語言,是名觝突。
2)復有一類,若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告言:具壽!汝於如是如是事業,應次第作。彼作是念:何事眾業令我如是次第而作?於中數起相違語言,是名觝突。
3)復有一類,或自來謝過,或他教謝過,或自有啟請,或他教啟請,於中數起相違語言,是名觝突。如是或因料理衣服,營造事業,於中數起相違語言,總名觝突。

64.云何饕餮?
1)謂有一類,分財利時,捨一、取一,情貪無定,是名為饕。
2)前後食時,往飲食所,甞此歠彼,好惡不定,是名為餮。此即及前,總名饕餮。

65.云何不和軟性?謂心剛強、心堅鞕,心怡-台+龍悷、心不明淨,心不潤滑、心不柔軟,心無堪任,總名不和軟性。

66.云何不調柔性?謂身剛強、身堅鞕,身怡-台+龍悷、身不明淨,身不潤滑、身不柔軟,身無堪任,總名不調柔性。

67.云何不順同類?謂有一類,於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不正隨順,是名不順同類。

68.云何欲尋?謂欲貪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構畫、思惟、分別,總名欲尋。

69.云何恚尋?謂瞋恚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恚尋。

70.云何害尋?謂害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害尋。

71.云何親里尋?謂於親里,欲令安樂,得勝朋伴,無有惱害,成就一切無惱害法,王臣愛重,國人敬慕,五穀豐熟,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親里尋。

72.云何國土尋?謂於所愛國土、人眾,欲令安樂,廣說乃至,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國土尋。

73.云何不死尋?
1)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脩習,先應誦持經、律、對法,為諸有情宣說法要,學諸傳記,製造疏論。居阿練若,但持三衣,廣說乃至,隨得而坐,作此事已,然後習定。
2)復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脩習,先應歷觀山川、國土、園林、池沼、巖窟、塚間,禮旋制多,遊觀諸寺,為此事已,然後習定。
3)復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脩習,待過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或過七月,乃至一月,或過七日,乃至一日,或過此晝,或過此夜,過此時已,然後習定。如是思惟,於自身命不了危脆,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不死尋。

74.云何陵蔑尋?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之種姓、家族、色力、工巧、事業、若財、若位、戒、定、慧等隨一殊勝。恃此方他,而生陵蔑。由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陵蔑尋。

75.云何假族尋?謂有一類,於非親族託為親族,欲令安樂,得勝朋伴,無有惱害,成就一切無惱害法,王臣愛重,國人敬慕,五穀豐熟,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假族尋。

76.云何愁?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故,或因親族滅亡都盡,或因財位一切喪失,便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彼於爾時,心熱、等熱,內熱、遍熱,便發於愁,已愁、當愁,心中愁箭,總名為愁。

77.云何歎?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等,便發自身,乃至苦受。彼於爾時,心熱,乃至心中愁箭。由此緣故,而傷歎言:苦哉!苦哉!我父、我母,廣說乃至,我財、我位,如何一旦忽至於此?其中所有傷怨言詞、種種語業,總名為歎。

78.云何苦?謂五識相應不平等受,總名為苦。

79.云何憂?謂意識相應不平等受,總名為憂。

80.云何擾惱?謂心擾惱、已擾惱、當擾惱,擾惱性、擾惱類,總名擾惱。

從貪、瞋、癡,乃至擾惱,皆名雜事。於此雜事,若永斷一,定得不還。以一斷時,餘容隨斷,故佛保彼定得不還。
----
[參考]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八非問分煩惱品
有一人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斷惡不善法、生諸善法,斷苦法、得樂法,寂靜諸漏、滅諸漏、除諸所作業,能得寂靜第一義清涼,究竟盡、究竟梵行、究竟安樂、究竟苦際得涅槃。以是因緣故,今當集諸不善法門。
1.(1-39)恃生、恃姓、恃色、恃財、恃貴、恃尊勝、恃豪族、恃無病、恃年壯、恃命、恃功巧、恃多聞、恃辯才、恃得利養、恃得恭敬、恃尊重、恃備足、恃師範、恃戒、恃徒眾、恃黨侶、恃長宿、恃力、恃神足、恃禪、恃無求、恃知足、恃獨處、恃阿蘭若、恃乞食、恃糞掃衣、恃我能離荒食、恃一受食、恃塚間、恃露處、恃樹下、恃常端坐、恃隨敷坐、恃但三衣。
2-10.諛諂、邪敬、現相求利、依使、歎索、以利求利、我勝、嗜味、不護戒。
11-20.瞋相變、忿尊教、違尊教、戾尊教、欺陵、捶打、斛斗欺、稱欺、財物欺、傷。
21-30.侵害、繫閉、[打-丁+此]摸、侵奪、故作、長語、橫語,輕謗、迫愶、欺善。
31-40隱藏、共畜。好說官事、世間事、兵諍事、鬪戰事、大臣事、車乘事、婦女事、華鬘事、酒肉事、婬欲事、床臥事、衣服事、飲食事、沽酒處事、親里事。若干語、思惟世間事、說海事。不知法、不知義、不知時、不知足。
41-50.不知自身、不知眾生、不知人、不知勝劣人如、邪見、邊見、倒見、求覓見、求覓戒、求覓道。
51-60.求覓戒道、身見、我見、躁動、自讚、無信、不覺、慳惜、面譽、遮惜。
61-70.不信業、不信業報、毀施、毀學、自歎、譽怨、虛歎、不自在、屬他、事他。
71-80.不怨憎、怨憎、沈沒、心悲、不厭足、不勤進、不忍辱、非威儀、不受教、近惡知識。
81-90.惡親厚、取惡行、惡行、親近怯弱者、受怯弱法、知怯弱、持怯弱法、不順思惟、親近怯弱道、劣心。
91-100.心亂、喜諍、寬禁戒、敬邪法、退善法、掉、嚴身、險、耐恥、狂言。
101-110.不記、外念、隨憂喜、自高、毀他、不敬、不自卑、不實敬、難滿、難養。
111-120.窳惰、懈怠、中退、後善、欲勤、苦勤、貪、貪纏、惱、悲。
121-130.苦、憂念、眾苦、恐怖、弱顏、強顏、疑惑、無親、善障礙、不相可。
131-140.善妨、邊實、不親近、近離、卑下、自強、耐辱、隨貪、自舉、自放。
141-150.無持、離禪、不悔、含忿、悋惜、邪教、諍訟、非遜、敬失、災喜。
151-160.求失、非行、求禪、無益禪、不知恩、不知己恩、輕毀、瞋恚、性惡、剛強。
161-170.斷修學、呵諫反責、呵已亂說橫生瞋恚、所呵不成、呵不自明、取身見、身見餓、舉身見幢、憂身見、求身見。
171-180.親近身見、身慢見、遊戲惜身見、我身見、欲染、共欲染、悲、不親、增樂欲、悕望。
181-190.重悕望、究竟悕望、不足、不滿、礙著、灑散、如水津流、沈沒、愛支、能生苦本。
191-200.欲得、嗜著、燋渴居宅、堪忍塵瘡愛法、失念、不正智、不護諸根門、食不知足、無明、有愛。
201-210.有見、非有見、欲漏、有漏、欲求、有求、害戒、害見、戒衰、見衰。
211-220.衰命、衰儀、衰行、作惡、不作善、親近在家、親近出家、以二緣生欲染、二緣瞋恚、以二緣生邪見。
221-230.瞋恚、伺怨、懷恨、燋熱、嫉妬、慳惜、幻變、多姦、無慚、無愧。
231-240.矜高、諍訟、貢高、放逸、慢、增上慢、二法內和合、外和合、內外合、悕望。
241-245.大悕望、惡悕望、貪、惡貪、非法欲染。

1.何謂恃生?眾生貴生,以生自高、以生為境界。若心憶念,謂生妙好而以自高,是名恃生。復次恃生,我生勝彼中生,彼生卑,世間諸生中我生最勝。眾生重於生、常敬於生,若心憶念諸生妙好而以自高,是名恃生。恃姓、恃色、恃財貴、恃尊勝、恃豪族、恃無病、恃年壯、恃命壯、恃功巧、恃多聞、恃辯才、恃得利養、恃得恭敬、恃尊重、恃備足、恃師範、恃徒眾、恃黨侶、恃長宿、恃力、恃神足、恃禪、恃無求、恃知足、恃獨處、恃阿蘭若、恃乞食、恃糞掃衣、恃我能離荒食、恃一受食、恃塚間、恃露處、恃樹下、恃常端坐、恃隨敷坐、恃但三衣,亦如上廣說。
2.何謂諛諂?若依他求利,改變儀式現攝諸根,是名諛諂。
3.何謂邪敬?若依他求利,飾辭美言,將順他意詐現巧便,以是行敬,是名邪敬。
4.何謂現相求利?若依他求利,見有衣食臥具醫藥諸物,心希欲得現相稱好,是名現相求利。
5.何謂依使?為人役使,雖復輕賤,以利故隨逐不息,是名依使。
6.何謂歎索?若依他求利,見有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諸物,心希欲得,先歎其善,復言我須,是名歎索。
7.何謂以利求利?心希欲得,若從彼人得利,以示此人;若從此人得利,以示彼人。此所得利,向彼歎譽此施主;彼所得利,向此歎譽彼施主。若如是得利,是名以利求利。
8.何謂我勝?若以慢自高謂身勝,是名我勝。
9.何謂嗜味?貪食多求種種味,是名嗜味。
10.何謂不護戒?若捨出家威儀,是名不護戒。
11.何謂瞋相變?若起不善心,令諸根變異;若以十惱一一發起,令諸根變異,是名瞋相變。
12.何謂忿尊教?尊謂佛佛弟子,若教授便拒違瞋忿,或多語或嚬蹙現瞋;若教令慎護重禁,便拒逆瞋忿,或多說或復嚬蹙現瞋,是名忿尊教。
13.何謂違尊教?尊謂佛、佛弟子,若教授令順護重禁,違返,是名違尊教。
14.何謂戾尊教?若世尊所制,莫作是說、莫作是作、莫作是言、莫作是分別,彼不作是說故說、不應作是作故作、不應作是言故言、不應作是分別故分別,是名戾尊教。
15.何謂欺陵?若於眾生觸惱輕蔑,不欲斷害其命,是名欺陵。
16.何謂捶打?若輕易手拳捶打,是名捶打。
17.何謂斗欺?若不等心受出多少,是名斗欺。
18.何謂稱欺?若不等心受出輕重,是名稱欺。
19.何謂財物欺?若好物中雜惡物、若分種種物、若以繩界定移本處,是名財物欺。
20.何謂傷?若侵破他人身,是名傷。
21.何謂侵害?若輕蔑眾生,瞋恚希害,欲斷其命,是名侵害。
22.何謂繫閉?若眾生為生死纏縛常處幽闇,是名繫閉。
23.何謂[打-丁+此]摸?若起不善心,以手求覓,是名[打-丁+此]摸。
24.何謂侵奪?若起不善心,於他財物侵欺劫奪,是名侵奪。
25.何謂故作?若心起不寂靜行,心知而造,是名故作。
26.何謂長語?若橫言輕謗,是名長語。
27.何謂橫言?若無義語,是名橫言。
28.何謂輕謗?若無實誑他,是名輕謗。
29.何謂迫愶?若國王、國王臣吏,若蹴蹋、困苦取他財物,是名迫愶。
30.何謂詐善?若欲欺誑、若取財物而現親附,是名詐善。
31.何謂隱藏?若人共物未分,私取好者覆匿,是名隱藏。
32.何謂共畜?若人已行籌分物,以物不善強擇取好者,是名共畜。
33.(1-14)何謂好說官事?常以官法言首、或言籌算、或言長短,染樂其事,是名好說官事。世間事、兵甲事、鬪戰事、車乘事、婦女事、華鬘事、酒肉事、婬欲事、床臥事、衣服事、飲食事、沽酒事、親里事,亦復如是,若染樂其事。
34.何謂若干語?除上樂說事,若餘事,眾生異、物異、境界異、自然異,是名若干語。
35.何謂思惟世間事?若憶念為首,思惟世間成壞,是名思惟世間事。
36.何謂說海事?若以海為言首,或說諸寶、或說真偽,染樂其事,是名說海事。
37.何謂不知法?若於善、不善、無記法,不知自相、不觀相、不分別相,是名不知法。
38.何謂不知義?若於諸法今世後世義,不知自相、不觀相、不分別相,是名不知義。
39.何謂時不知?若不知時節應入聚落、應出聚落,應誦讀、應受學、應思惟,於此時不知自相、不觀相、不分別相,是名不知時。
40.何謂不知足食?不知足、言不知足,不知自相、不觀相、不分別相,是名不知足。
41.何謂不知自身?不知我應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學問、如是施、如是慧、如是應答,若於此法不知自相、不觀相、不分別相,是名不知自身。
42.何謂不知眾生?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沙門眾,應如是往反、應如是坐起、應如是言默,若於眾中不知自相、不觀相、不知分別相,是名不知眾。
43.何謂不知人?若持戒毀戒人、若可觀人,若於此人不知自相、不觀相、不分別相,是名不知人。
44.何謂不知勝劣人?若尊卑人,不知自相、不觀相、不分別相,是名不知勝劣人。
45.何謂邪見?或有人起如是見:無施、無與、無祠、無善惡業報、無今世後世、無父母無天、無化生眾生、無世間沙門婆羅門正趣正至、若今世後世自知證分別說,是名邪見。
46.何謂邊見?若見一切有、見一切無、見一切一、見一切異、若見一切種種,是名邊見。
47.何謂倒見?若見正覺謂非正覺、若非正覺謂是正覺,若見善法謂非善法、若見不善法謂是善法,若見正趣沙門婆羅門謂非正趣、若非正趣沙門婆羅門謂是正趣。若有作是見:我樂世樂,後生當樂,恒常、不斷、不變易法、常當定住,是名倒見。
48.何謂求覓見?若於諸見中選擇選擇己,是名求覓見。
49.何謂求覓戒?若以戒為淨,若貪求[打-丁+此]摸,是名求覓戒。
50.何謂求覓道?若以道為淨,貪求[打-丁+此]摸,是名求覓道。
51.何謂求覓戒道?若俱以為淨,若貪求[打-丁+此]摸,是名求覓戒道。
52.何謂身見?若我見。
53.何謂我見?或有人謂色是我、色中有我、色是我有、我是色有,見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身見。
54.何謂躁?若動止輕速疾,是名躁。
55.何謂自稱?若歎美過能,是名自稱。
56.何謂無信?若不信、不入信、不勝信、不真信,若心不信,是名無信。
57.何謂不覺?若無慧,是名不覺。
58.何謂慳惜?若貪不捨,是名慳惜。復次慳惜,憎他施與利養所須,是名慳惜。
59.何謂面譽?不求他財利,隨順他意對稱其善,是名面譽。
60.何謂遮惜?若慳悋財物,令人防護門戶,恐沙門婆羅門得入乞求,是名遮惜。
61.何謂不信業?若於善、不善、無記業中,不解、重不解、究竟不解,是名不信業。
62.何謂不信業報?善、不善業有報,若於此報不解、重不解、究竟不解,是名不信業報。
63.何謂毀施?若非法行施者,是名毀施。
64.何謂毀學?若非學者,是名毀學。
65.何謂自勝?若自高我有信、戒、施、聞、智慧、辯才,是名自勝。
66.何謂譽怨?若人有怨家,欲現其惡反稱其善,有信、戒、施、聞、慧、辯才,是名譽怨。
67.何謂虛歎?心有邪悔,若無信戒施聞慧辯才歎說言有,是名虛歎。
68.何謂不自在?若煩惱心起,所作眾善不得隨意,是名不自在。
69.何謂屬他?若業不淨,若欲現親、或作奴僕侍從,是名屬他。
70.何謂事他?若與貴勝遨遊戲笑,恃為形勢,是名事他。
71.何謂不怨憎?若愛喜,是名不怨憎。
72.何謂怨憎?若瞋忿,是名怨憎。
73.何謂沈沒?若善法廢退,是名沈沒。
74.何謂心悲?若心不善悲,是名心悲。
75.何謂無厭?若於生活具多欲不止,是名無厭。
76.何謂不勤進?若於善法意不專樂,是名不勤進。
77.何謂不忍辱?若於善法不能堪忍受,是名不忍辱。復次不忍辱,或有不耐飢渴、寒熱風雨、蚊虻蟆子、不適意語、若身心苦痛酸楚、終時刀風解形,不能堪忍受,是名不忍辱。
78.何謂非威儀?若毀佛結戒,是名非威儀。
79.何謂不受教?若如法教授,心不敬順,是名不受教。
80.何謂近惡知識?若殺生、盜竊、邪婬、妄語、飲酒放逸處,若近此人作知識、重知識、究竟知識相敬念,是名近惡知識。
81.何謂惡親厚?若殺生、盜竊、邪婬、妄語、飲酒放逸處,若共此人親厚、重親厚、究竟親厚相敬不離,是名惡親厚。
82.何謂取惡行?依殺生者學殺生,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為解。依盜竊者學盜竊、依邪婬者學邪婬、依妄語者學妄語、依飲酒放逸處者學飲酒放逸處,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以彼為解,是名取惡行。
83.何謂惡行?若不善境界行,是名惡行。
84.何謂親近怯弱者?若不信者、無慚無愧者、不學問者、懈怠者、失念者、無慧者,若親近此人恭敬承事,是名親近怯弱。
85.何謂受怯弱法?若怯弱者所說法恭敬受行,是名受怯弱法。
86.何謂知怯弱?若怯弱者所說法、惡法,善聽受心能分別,是名知怯弱法。
87.何謂持怯弱法?若怯弱者所說法,若持此法正持住不忘相續念不失,是名持怯弱法。
88.何謂不順思惟?若不順善思惟,是名不順思惟。
89.何謂親近怯道?謂邪見乃至邪定,若親近多修學,是名親近於怯道。
90.何謂劣心?若心懈怠,是名劣心。
91.何謂亂心?若心散在五欲色聲香味觸,是名亂心。
92.何謂喜諍?若諍訟、若繫閉、常相違返,是名喜諍。
93.何謂寬禁戒?若缺、若荒、若垢、離禁戒,是名寬禁戒。
94.何謂敬邪法?若惡不善法,以此為尊能得定,是名敬邪法。
95.何謂退善法?若出世間法,於此法廢退,是名退善法。
96.何謂掉?若掉動心亂,不寂靜、不正寂靜,是名掉。
97.何謂嚴身?若自捫飾,是名嚴身。
98.何謂險?若身口意業起動不順,是名險。
99.何謂耐恥?若在眾,不問妄說,是名耐恥。
100.何謂狂言?若縱語不攝,是名狂言。
101.何謂不記?若失念善,是名心不記。
102.何謂外念?若念在五欲色聲香味觸,是名外念。復次外念,若念外道、若敬念外道,心在彼法,是名外念。
103.何謂隨憂喜?若俗間有種種喜樂、種種憂苦,心有希求隨順和同,是名隨憂喜。
104.何謂自高?若歎身相是多能,是名自高。
105.何謂毀他?若說他長短,是名毀他。
106.何謂不敬?若輕慢尊長無有敬畏,是名不敬。
107.何謂不自卑?若不下人,是名不自卑。
108.何謂不實敬?若於淨行者種種稱美虛偽不真,是名不實敬。
109.何謂難滿?若飲食無厭,是名難滿。
110.何謂難養?求美味,是名難養。
111.何謂窳惰?若懈怠,是名窳惰。
112.何謂懈怠?若窳惰,是名懈怠。
113.何謂中止?若求上利則易緣,懈怠故便息,是名中止。
114.何謂後善?若於善法中失滅沒,是名後善。
115.何謂欲勤?若樂著於欲,是名欲勤。
116.何謂勤苦?若種種苦身,但非聖法,無儀、無益、無義,是名勤苦。
117.何謂貪?若愛廣大極於彼岸,是名貪。
118.何謂貪纏?若愛廣大極於彼岸,是名貪纏。
119.何謂惱?若眾生若干苦所逼,若惱、重惱、究竟惱,內燋熱、內心[夢-夕+登]瞢,是名惱。
120.何謂悲心?若眾生為苦惱所逼、惱箭入心,若哭泣口說追憶不捨,是名悲心。
121.何謂苦?若身不忍受眼觸苦受、耳鼻舌身觸苦受,是名苦。
122.何謂憂?若心不忍受苦,是名憂。
123.何謂眾苦?若為種種苦所逼,心無停息,是名眾苦。
124.何謂恐怖?若心驚動,是名恐怖。
125.何謂弱顏?若作善法耽闇喜著,是名弱顏。
126.何謂強顏?如小兒言無忌難,是名強顏。
127.何謂疑惑?二心猶豫不能斷結,是名疑惑。
128.何謂無親?若遠離善法,是名無親。
129.何謂善障礙?若背善法,是名障礙。
130.何謂不相可?若喜鬪諍繫纏共相言訟,是名不相可。
131.何謂善妨?若作善法,因生自高,是名善妨。
132.何謂邊實?若邊見者執所見為堅實,是名邊實。
133.何謂不親近?若不親近佛、佛弟子,不供養恭敬禮拜,是名不親近。
134.何謂近離?若曾親近佛、佛弟子,供養恭敬禮拜,後便廢退不復親近供養恭敬禮拜,是名近離。
135.何謂卑下?身口意業作欺詭不實卑劣法,是名卑下。
136.何謂自強?若起不善心現身口意,是名自強。
137.何謂耐辱?若貪著世俗法,希求往來不息,是名耐辱。
138.何謂隨貪?若貪逐利養不息,失善人相,是名隨貪。
139.何謂自舉?若身口意業共掉,是名自舉。
140.何謂自放?若心涌散不攝,是名自放。
141.何謂無持?若手足煩惱無有定操,縱橫畫地,是名無持。復次無持,若好行來,是名無持。
142.何謂離禪?若不親近寂靜處,是名離禪。
143.何謂不悔?若起不善心,歡喜踊躍無有變失,是名不悔。
144.何謂含忿?若有不可常使不息因增煩惱,是名含忿。
145.何謂悋惜?若於財法護念不捨,是名心悋惜。
146.何謂邪教?若說邪法,是名邪教。若邪見者集聲音句言語口教,是名邪教。
147.何謂諍訟?求他長短不生和順,是名諍訟。
148何謂非遜?若所作業心高無有敬順,是名非遜。
149.何謂敬失?若敬自下非法,是名敬失。
150.何謂災喜?若見他衰失,反生喜快,是名災喜。
151.何謂求失?若有怨嫌常伺缺漏,是名求失。
152.何謂非行?若比丘犯失威儀作非威儀行,是名非行。
153.何謂求禪?若人聚集處,心求名利,便現坐禪相,是名求禪。
154.何謂無益禪?若人坐禪無儀,是名無益禪。
155.何謂不知恩?若從他得財施、法施,不知分別正分別、不緣分別,是名不知恩。
156.何謂不知己恩?若曾從他得財物施、法施,不受恩,是名不知己恩。
157.何謂輕毀?若說他過失心不忌難,是名輕毀。
158.何謂瞋恚?若忿怒不護他意,是名瞋恚。
159.何謂性惡?若身口意卒暴,是名性惡。
160.何謂[鑼-維+(正*寸)][革*卬]?若無有忍辱行,是名[鑼-維+(正*寸)][革*卬]。
161.何謂斷修學?若遮他作善,是名斷修學。
162.何謂呵諫反生譏責?若人作惡,善諫不受,是名呵諫反生譏責。
163-165.何謂呵諫亂語生恚、何謂呵諫不成、何謂呵諫不明,皆如上說。
166.何謂取身見?緣身見故取身見,身見惡故取身見。如險難道有草木叢林覆上,趣彼道者不知高下深淺。如是取身見者,不識是非好惡,是名取身見。
167.何謂身見餓?緣身見故身見餓。身見惡故身見餓,令眾生處諸苦難。如是中渴餓禽獸惡虫餓、人非人餓。如是趣彼道者,受無量種種苦。如是取身見,受諸苦痛不至彼岸,是名身見餓。
168.何謂立身見幢?若樂起身見,是名立身見幢。
169.何謂憂身見?若緣身見故生憂惱,重生、究竟生憂惱,是名憂身見。
170.何謂求身見?若緣身見故,邪求色受想行識,是名求身見。
171.何謂親近身見?若緣身見故,親近色受想行識,是名親近身見。
172.何謂身慢見?若緣身見故,身慢嚴飾己身,是名身慢見。
173-174.何謂遊戲身見?若緣身見、若緣身見故,取愛色受想行識,是名惜身見。若緣身見故,取我受想行識,是名我身見。
175-179何謂欲染?若欲界欲、色無色界欲,是名欲染。共欲染、悲、不親、增樂欲,亦如是。
180.何謂悕望?若愛初觸,是名悕望。
181.何謂重悕望?愛若廣大未極彼岸,是名重悕望。
182.何謂究竟悕望?愛若廣大以極彼岸,是名究竟悕望。
183-194.何謂難足?若欲界不足、色無色界不足,是名難足。難滿、著、灑、津流、沒、枝網、生本、希、嗜、燋渴宅、忍塵瘡受,亦如上說 (一法竟) 。
195.何謂失念?若捨善念,是名失念。
196.何謂不正知?或有比丘,不以正知去來屈伸迴轉、服僧伽梨、執衣持鉢、飲食便利、解息睡眠、行住坐臥,眠時覺時默時不自護行,是名不正知。
197.何謂不護根門?若見色取,是名不護根門。
198.何謂食不知足?若不量食,是名食不知足。
199.何謂無明?若癡不善根,是名無明。
200.何謂有愛?若色無色界愛,是名有愛。
201.何謂有見?若常見,是名有見。
202.何謂非有見?若斷見,是名非有見。
203.何謂欲漏?若貪著欲界法,是名欲漏。
204.何謂有漏?若貪著色無色界法,是名有漏。
205.何謂欲求?若欲界未度、欲界未知、欲界未斷,欲界陰界入色聲香味觸法,若求覓聚集,是名欲求。
206.何謂有求?若色界無色界未度、色無色界未知、色無色界未斷,色無色界陰界入禪解脫定入定,若求覓聚集,是名有求。
207.何謂不持戒?若破戒、若不持戒,是名不持戒。
208.何謂害見?若六十二見及邪見,是名害見。
209.何謂戒衰?若毀戒不護持,是名戒衰。
210.何謂見衰?若六十二見及邪見,是名見衰。
211.何謂衰命?若邪命,是名衰命。
212.何謂衰儀?若非威儀行,是名衰儀。
213.何謂衰行?若比丘非自境界行,是名衰行。
214.何謂作惡?不善法成就,是名作惡。
215.何謂不作善?出世間善法,若不作不成就,是名不作善。
216.何謂親近在家?若順世間、違於正行,是名親近在家。
217.何謂親近出家?若不順在家法、違於世行,是名親近出家。
218.何謂二緣欲染?若緣淨色、緣不順思惟生欲染,是名二緣欲染。
219.何謂二緣瞋恚?緣怨憎、緣不順思惟,是名二緣生瞋恚,熏如烟荒。
220.何謂二緣生邪見?緣他邪說、緣不順思惟生邪見,是名二緣生邪見。
221.何謂瞋恚?若忿怒、重忿怒,是名瞋恚。
222.何謂伺怨?若欲報仇,纏、究竟纏,心行癡業,究竟忿怒若瞋恚,是名伺怨。
223.何謂懷恨?若心垢穢煩惱所污,是名懷恨。
224.何謂燋熱?若不適意而生憂惱,是名燋熱。
225.何謂嫉妬?若他得利養尊重恭敬禮拜,而生嫉妬、重嫉妬、究竟嫉妬,是名嫉妬。
226.何謂慳惜?若財施、法施貪悋,不捨、聚集、樂著,是名慳惜。
227.何謂幻變?若於尊勝及餘人前,為名聞虛譽故,自覆過失、詭譎他人。
228.何謂姦欺?若心邪曲不正,是名姦欺。
229.何謂無慚?若自作惡內心不悔,是名無慚。復次無慚,若人無慚,於可恥法不恥、於惡不善法不恥,是名無慚。
230.何謂無愧?若自作惡,不羞他人,是名無愧。復次無愧,若人不愧,於可羞法不羞、於惡不善法不羞,是名無愧。
231.何謂矜高?慢他自譽,是名矜高。
232.何謂諍訟?若起身口意不善,掉動麁言忿惱,是名諍訟。
233.何謂貢高?若起不善心,嚴飾己身、稱歎己善,意不開解,是名貢高。
234.何謂放逸?若不攝亂念,是名放逸。
235.何謂慢?若言我勝,是名慢。
236.何謂增上慢?言我與勝等、是名增上慢 (二法竟) 。
237.何謂內集?若於內法中,欲染、共欲染,非不增樂欲,悕望、重悕望、究竟悕望,難足、難滿、貪、灑、津漏、沒、枝網、生本、希、嗜著、焦渴宅、忍塵瘡愛,是名內集。
238.何謂外集?若於法欲染、共欲染,乃至塵瘡愛,是名外集。
239.何謂內外集?若於內外法欲染、共欲染,乃至塵瘡愛,是名內外集。
240.何謂悕望?若自有善法悕望故,欲令他知,是名悕望。
241.何謂大悕望?若多悕望,是名大悕望。
242.何謂惡悕望?若自無善法悕望故,欲令他知有善,是名惡悕望。
243.何謂貪?若於自物財賂妻子等,貪欲染貪著,是名貪。
244.何謂惡貪?若於他物財賂妻子等,欲令我有,貪欲染貪著,是名惡貪。
245.何謂非法欲染?若母、師妻等作欲染行,是名非法欲染。
瑜伽師地論卷59
復次,略由五相,建立貪欲、瞋恚、邪見圓滿自相。
1.何等名為貪欲五相?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心,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五、有覆蔽心。謂貪欲纏之所覆故;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設於自財有耽著心、無餘心現;當知此非圓滿貪欲意惡行相。如是有耽著心及貪婪心、無餘心現;亦非圓滿貪欲之相。如是廣說,乃至如前所說諸相、隨闕一種、即非圓滿貪欲之相。若全分攝,乃名圓滿貪欲之相。
2.何等名為瞋恚五相?
一、有增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不如理隨憶念故。
四、有謀略心,謂於有情作如是意,何當捶撻?何當殺害?乃至廣說故。
五、有覆蔽心,謂如前說。於此五相隨闕一種,即非圓滿瞋恚之相;若具一切方名圓滿。
3.何等名為邪見五相?
一、有愚癡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諸惡故。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理分別推求故。
四、有失壞心,謂無施與愛養祠祀等、誹謗一切妙行等故。
五、有覆蔽心,謂邪見纏之所覆蔽,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出離故。於此五相隨闕一種、即非圓滿邪見之相;具一切分名圓滿。

瑜伽師地論卷84
1.貪異名
1)染者,謂樂著受用故。
2)著者,謂即於彼、無所顧惜故。
3)饕餮者,謂希望未來所得受用事故。
4)吞吸者,謂彼所餘助伴煩惱所吞吸故。
5)迷悶者,次後當說。
6)耽著者,謂堅執已得、無所營為故。
7)貪求者,謂追求未得、勤加行故。
8)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
9)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
10-11)親昵及愛樂,如所親昵所愛樂中、應知其相。
12)藏者,謂於內所攝自體中愛故。
13)護者,謂於他相續中愛故。
14)執者,謂於我所中愛故。
15)渴者,謂倍增希求故。
16)所染者,謂貪居處故。
17)所憍者,謂七種憍、所居處故。
18)所欲者,謂種種品類受用貪欲、所居處故。
19)所親昵者,謂是過去諸顧戀愛、所隨處故。
20)所愛樂者,謂是現在諸欣喜愛、所隨處故。
21)又現法中串所習愛,名為親昵。
22)宿世串習所發生愛,名為愛樂。
23)所迷悶者,不能於中觀察功德及過失故。
24)所貪著者,是耽樂心、所居處故。
25)所縛著者,是貪瞋癡、所居處故。
26)所希求者,能生愛故。
27)所繫縛者,是一切結、所居處故。
28)是惡者者,謂能和合不善法故。
29)為令現前而喜樂者,謂希望故。
30)為令現前而言說者,謂以語言而追求故。
31)為令證得而遽務者,謂生貪著身追求故。
32)耽著而住者,謂得已、抱持而不捨故。
33)等染者,謂於樂受、起貪欲故。
34)等惡者,謂於苦受、起瞋恚故。
35)等愚者,謂於三受、起愚癡故。
36)顧戀者,謂於過去故。
37)繫心者,謂於未來故。
38)劬勞者,謂由彼因緣、正起追求故。
39)熾然者,謂所欲果遂、起染污心故。
40)燒者,謂所欲衰損起染污心故。
41)惱者,謂所得變壞故。
42)為祈禱者,顯示取著吉祥愛故。
43)為觸對者,顯示取著摩執愛故。
44)為希求者,顯示取著與利愛故。
45)為欣悅者,顯示取著如意思惟所有愛故。
45-50)又於諸欲其心趣入清淨、乃至廣說於五種出離界,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已說。
51)言憍醉者,謂與三憍共相應故。
52)極憍醉者,謂依上憍、遍於諸惡不善法中,能令其心不防護故。
53)趣憍醉者,謂於憍醉所有因緣、受學轉故。
54)於諸欲中生等憍者,謂不觀過、受用欲故。
55)平安者,謂樂受自相故。
56)領受者,謂諸受共相故。
57)趣受者,謂餘受因相故。
58-61)又欲貪、堅著、拘礙、饕餮等貪,如聞所成地已說。
2.瞋
1)內垢者,謂於怨意樂、堅持不捨故。
2)內忌者,謂於所愛、障礙住故。
3)內敵者,謂能引發所不愛故。
4)內怨者,謂能引發所不宜故。
5-7)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愛等,翻可喜等,如前應知。
8)苦者,謂彼自性苦,亦隨憶念苦故。
9)損害者,謂現前苦故。
10)違逆者,謂於三世思惟苦故。
11)不順意者,謂現有苦、能損害故。
12-17)苦、猛利、堅鞕、辛楚、不可意等,如攝事分我當廣說。
18)暴惡者,是其總句。
19)[虫*旦][虫*若]者,麁言猛切故。
20)怨字語者,謂造文字無有依違、麁獷言故。
21)怨嫌者,謂毀辱所依故。
22)憤發者,謂出言、顯發惡意樂故。
23)恚害者,謂以手等而加害故。
24)顰蹙而住者,謂憤害已後,顰蹙眉面、默然而住故。
25)遍生憤恚者,謂數數追念不饒益相,深懷怨恨、惱亂心故。若生煩惱惱亂其心,由此因緣便住於苦。如說苾芻、懈怠雜諸惡,便住於眾苦。
26)有苦者,謂彼攝受未來苦故。
27)有匱者,謂彼遠離諸善品故。
28)有災者,謂彼能為餘惑因故。
29)有熱者,謂於後時發熱惱故。
又言苦者,是其總句。
有苦者,謂憂苦相應故。
有匱者,謂樂受變壞故。
有災者,謂在不苦不樂受中,於二不解脫故。
有熱者,謂於樂等、如其所應有貪瞋癡火故。
有於過去有苦;於未來有匱。
30)害者,者顯示攝受上品怨嫌故。敵者、怨者、如前已說。
31)摧伏者,謂與未生士用、生相違故。
32)破壞者,謂與生已士用、住相違故。
33)為他所勝者,謂與未生功能、生相違故。
34)落在他後者,謂與已生功能、住相違故。
35-38)又不摧伏、不破壞、非所勝、有所勝者,如是諸句,由前諸句其義應知。
3.癡
1)在前際無智者,謂於過去諸行無常法性、不了知故。
2)於後際無智者,謂於現在諸行盡滅法性,不了知故。
3)於前後際無智者,謂於未來諸行當生法性,及當生已當盡法性。不了知故。
彼於如是不了知者,謂依前際等、起不如理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耶?乃至廣說,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如是依前後際不如理作意,故於如是無常法性、愚癡不了。於諸行中我見隨逐;於內於外俱於二種唯有法性、不能了知。
4)內,謂內處。
5)外,謂外迹。
6)內外,即是根所住處,及以法處。由彼諸法,於內可得;又是外處之所攝故。
7)於業無智者,謂於諸業唯有行性、不能了知,而妄計度我為作者。
8)於異熟無智者,謂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若餘境界、業因所起,妄計自在、作者、生者。
9)於業異熟無智者,謂遍愚一切,獲得誹謗業果邪見。此即宣說外道異生、於諸法中所有無智。
10)於佛無智者,謂不了知如來法身、及諸形相。
11)於法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說等相。
12)於僧無智者,謂不了知善行等相。
13)於苦等無智者,謂如諸經所分別相、及十六行中、不了知故。
14)於因無智者,謂於無明等諸有支中、能為行等所有因性、不了知故。
15)於因所生無智者,謂於行等諸有支中、從無明等因所生性、不了知故。
16)於雜染清淨品法,謂不善、善、有罪、無罪、過患、功德相應故。
17)隨順黑白,謂無明明分故,黑黑異熟、白白異熟。
18)有對分,謂即黑白黑白異熟。
19)如是一切,皆從因緣之所生故,名為緣生。
20)於彼一切、不了知故,名為無智。
21)於六觸處不能如實遍通達者,謂於六處順樂受等觸所生中,彼滅寂靜、不能如實遍了知故。
22)此加行不能如實於法通達知見現觀者,謂即於彼法、不如實知故。
23)於彼於此者,於如所說、或所未說。
24)無知者,於不現見。
25)無見者,於現見現前。
26)無現觀者,於如實證不由他緣。
27)黑闇者,於其實事、不正了知。
28)愚癡者,於不實事、妄生增益。
29)無明者,於所知事、不能善巧。
30)於彼彼處不正了知;謂於彼彼所說義中及於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31)昏闇者,成就誹謗一切邪見。
31-33)障、蓋、無眼等,廣說如攝事分。
34-37)覆蔽、隱沒、昏昧、遍昏昧等,廣說如愛契經。
38)不恭敬者,不修恭敬故。
39)不尊重者,不信彼德故。
40)不貴尚者,令彼所欲、有匱乏故。
41)不供養者,不施利養故。又不恭敬乃至不供養者,當知展轉、後句釋前。又不恭敬不尊重不信有而聽聞法等,廣說如攝決擇分。
42)不承聽者,不欲聞故。
43)不審聽者,心散亂故。
44)不住奉教心者,不欲修行故。
45)不修正行者,於法隨法、不如意樂正修行故。
46)不受學轉者,於大師聖教、不能證故。
47)樂睡眠虛度生命者,是其總句。
48)唐捐者,不能修往善趣因故。
49)無果者,不能得彼善趣果故。
50)無義者,不能修得涅槃因故。
51)無利者,不能得彼涅槃果故。
52)少病惱不者,界無不平等故。
53)少事業不者,加行事業、無不平等故。
54)起居輕利不者,希須飲食既飲食已、易消化故。
55-58)務、力、樂、及無罪等,如聲聞地食知量中,已說其相。
59-60)不簡擇、不極簡擇等,廣說如聲聞地。
61-62)不思惟、不稱量等,廣說亦如聲聞地。

--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煩惱障者,貪欲、瞋恚、愚癡,忿怒、纏蓋、焦惱、嫉妬、慳悋、奸詐、諛諂、無慚無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貢高、懟恨諍訟、邪命諂媚、詐現異相、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有恭敬、不隨教誨、親近惡友、貪利無厭、纏縛難解,欲於惡欲、貪於惡貪、身見有見及以無見、頻申憙睡、欠呿不樂、貪嗜飲食、其心[夢-夕+登]瞢、心緣異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惡、好憙多語,諸根闇鈍、發言多虛,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是名煩惱障。
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十煩惱障者,貪欲、瞋恚、愚癡、忿怒纏蓋,焦惱、嫉妬、慳悋、姦詐、諛諂、無慚、無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貢高、懟恨、諍訟、邪命、諂媚、詐現異相,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有恭敬,不隨教誨,親近惡友,貪利無厭,纏縛難解,欲於惡欲、貪於惡貪,身見、有見及以無見,頻申憙睡,欠呿不樂,貪嗜飲食,其心[夢-夕+登]瞢,心緣異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惡,好憙多語,諸根闇鈍,發言多虛,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是名煩惱障。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別?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為法事心不愁惱。善男子!欲者有三:一者惡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
1.惡欲者,若有比丘心生貪欲:欲為一切大眾上首,令一切僧隨逐我後,令諸四部悉皆供養恭敬讚歎、尊重於我。令我先為四眾說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語。亦令國王、大臣、長者,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上妙屋宅。為生死欲,是名惡欲。
2.云何大欲?若有比丘生於欲心:云何當令四部之眾,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羅漢果乃至須陀洹果?我得四禪乃至四無閡智?為於利養,是名大欲。
3.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轉輪聖王,若剎利、居士、若婆羅門皆得自在。為利養故,是名欲欲。若不為是三種惡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為二十五愛,無有如是二十五愛,是名少欲。不求未來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積聚,是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