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雜阿含-643-649


八一五(六四三)有五根; s.48.1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有五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謂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六(六四四)三結斷、知; s.48.2-3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如實善觀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七(六四五)阿羅漢; s.48.4-5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阿羅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者,不起諸漏,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八(六四六)五根內容一; s.48.8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五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3.解說
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
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
定根者,當知是四禪。
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九(六四七)五根內容二; s.48.9-10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五根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3.解說
1)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2)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
3)何等為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
4)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
5)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0(六四八)三結斷; s.48.3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三結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於三結斷、知。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一(六四九)阿羅漢; s.48.5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阿羅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得盡諸漏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諸根
1.作何等業
問:信等諸根作何等業?答:能生善趣及能圓滿涅槃資糧為業。T30614c
2.何義
1)問:信根何義?答:應得、應捨所有境界。
2)問:精進根何義?答:即於二種若得若捨俱無所憚。
3)問:念根何義?答:於聞、思、修,憶持不忘。
4)問:定根何義?答:奢摩他、毘缽舍那。
5)問:慧根何義?答:所知真實。T30615c
3.誰所依處
1)問:信根誰所依處?答:趣入善法之所依處。
2)問:精進根誰所依處?答:已入善法,恒常修習之所依處。
3)問:念根誰所依處?答:正知而行之所依處。
4)問:定根誰所依處?答:智見清淨之所依處。
5)問:慧根誰所依處?答:煩惱永斷之所依處。T30616c
4.依何根處說
1)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於如來所淨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間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無有如法能引脫者?答:依信根說。此顯其信於聞思修勝解堅固義。又此堅固隨所信解方便顯示,謂智生主淨最勝之者尚不能動,何況凡流。又堅固義復有差別,謂其信深固,由世間善決定勝解為出世勝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淨勝解所建立故,當知最初是標句,後二是釋句。T30617b
2)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住有勢有勤,有勇健堅猛,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軛?答:依精進根說。此精進根略顯其相差別有五: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動精進、無喜足精進(T30801c)T30617b
3)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答:依念根說此差別義。如攝異門分應知(T30801c)T30617bcf.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八,T26491c: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總名為念,亦名念根,亦名念力,亦名念覺支,亦名正念。
4)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令心住等住,安住與近住,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性?答:依定根說此差別義,如聲聞地應知(T30450c)T30617b
5)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簡擇法、極簡擇、遍尋求、遍伺察?答:依慧根說此差別義,亦如聲聞地應知(T30451b)。所餘善根信等攝故,其差別義無復可得。T30617b
5.根、力,T30444b
1)信根力
1.1)彼由如是勝三摩地為所依持,勝三摩地為所依止,能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瑜伽。由進修習此瑜伽故,於他大師弟子所證,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增上義故說名信根。
1.2)問:於何增上?答:於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為上首,及於能起精進、念、定、慧,為其增上。餘精進等於能生起出世間法,及於能起展轉乃至慧為其增上。乃至其慧唯於能起出世間法為其增上,是故信等說名五根。
1.3)若復了知前後所證而有差別,隨此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法,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難伏義故說名信力。
1.4)問:誰不能伏?答:此清淨信。若天、若魔、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餘世間,無有如法能引奪者,諸煩惱纏亦不能屈,故名難伏。此為上首,此為前行,餘精進等亦名為力。由此諸力,具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勢力,能證一切諸漏永盡,是故名力。
1.5)當觀此中信根、信力,即四證淨中所有淨信。何以故?以其證入正性離生所有證淨,皆由此因、此緣、此序由,彼即是此增上果。是故世尊就其因果相屬道理,說言當觀即彼證淨,非即彼體,非即彼相。
2)精進根力
當觀此中精進、根力,即四正斷中所有精進。此何正斷?謂能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方便正斷。此中意說如是正斷,由此正斷畢竟能斷所有諸惡不善法故。
3)念根力
當觀此中念根、念力,即四念住中所有正念,謂四念住能無餘斷一切顛倒。
4)定根力
當觀此中定根、定力,即四靜慮中所有正定,謂諸靜慮能為方便證不還果。
5)慧根力
當觀此中慧根、慧力,即四聖諦中所有正智,謂聖諦智於四聖諦能證現觀,得沙門果。
6)四種善根
即由如是諸根、諸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故,便能發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何等為四?一煖、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為求火故,下安乾木,上施鑽燧,精勤、策勵、勇猛鑽求。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時,於下木上最初生煖,次煖增長,熱氣上衝。次倍增盛,其煙遂發。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火出無間,發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如鑽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鑽求,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如下木上初所生煖,其煖善根當知亦爾,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如煖增長熱氣上衝,其頂善根當知亦爾。如次煙發,其順諦忍當知亦爾。如無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當知亦爾。如火無間發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攝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亦爾。

II.相關資料
1.大智度論,卷四十,T25348c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有眾見、疑、齋戒取:是人名為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婬、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婬、恚,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為菩薩法眼淨。
2.大智度論,卷四十,T25349b
1)所謂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初入無漏道——鈍根者名隨信行,是人初依信力故得道,名為隨信行;利根者名隨法行,是人分別諸法故得道,是名隨法行。 是二人,十五心中亦名為無相行;過是已往,或名須陀洹,或名斯陀含,或名阿那含。十五心中疾速,無人能取其相者,故名無相。
2)有人無始世界來,性常質直,好樂實事者:有人好行捨離者;有人世世常好善寂者。好實者,用空解脫門得道,以諸實中空為第一故;好行捨者,行無作解脫門得道;好善寂者,行無相解脫門得道。 
3)問曰:何以說得五根?
答曰:有人言:一切聖道,名為五根;五根成立故八根,雖皆是善,而三無漏根無有別異,以是故但說五根。
4)取果時相應三昧,名無間三昧;得是三昧已,得解脫智,以是解脫智斷三結,得果證。
5)有眾見者,於五受眾中,生我若我所。
6)疑者,於三寶、四諦中不信。
7)齋戒取者,九十六種外道法中,取是法望得苦解脫。
8)問曰:見諦所斷十結,得須陀洹果,何以故但說三,不說七?
答曰:若說有眾見,已說一切見結;如經說:有眾見,為六十二見根本故。若人著我,復思惟:我為是常?為是無常?若謂無常,墮斷滅中而生邪見,無有罪福;若謂為常,墮常見中而生齋戒取,計望得道,或修後世福德樂;欲得此二事故取戒。求苦樂因緣故,謂天所作,便生見取。若說有眾見,則攝是二見:邊見,邪見。若說齋戒取,已說見取。餘四結未拔根本,故不說。是十結於三界四諦所斷,分別有八十八。 
3.大智度論,卷七十三,T25575b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常具足菩薩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阿鞞跋致相。
4.大智度論釋,卷七十三,T25576c
1)菩薩心中無信等五根,即是凡夫,不入聖數。問曰:如阿毘曇經說:誰成就五根?答曰:不斷善根者。今何以言無信等五根,即是凡夫?答曰:不斷善根眾生,雖成就五根,而不能發起為用;譬如小兒,雖成就煩惱婬欲等,未能發用,故言無。信等五根亦如是,眾生雖有,不發不用,是故不數。 
2)信等五根有二種:一者、屬聲聞、辟支佛;二者、屬佛、諸菩薩。屬聲聞、辟支佛道五根,能深信涅槃;能以智慧,知世間無常、空;能知涅槃寂滅。菩薩五根,能生深慈悲心於怨惡眾生,亦能觀諸法實相,所謂無生無滅等;雖未得佛,亦能信受佛事。
5.大智度論,卷四十九,T25411b
復次,信等五根成就純熟故,能得是深心。譬如小兒,眼等五情根未成就故,不別五塵,不識好醜;信等五根未成就,亦復如是,不識善惡,不知縛解,愛樂五欲,沒於邪見。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識別善惡。十善道、聲聞法猶尚愛樂,況無上道而不深念!初發無上道心,已於世間最上,何況成就! 


III.阿羅漢-大智度論,卷第三,T2575c
1.云何名阿羅漢?
1)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是名阿羅漢。 
2)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 
3)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
2.諸漏已盡。
三界中三種漏已盡無餘,故言漏盡也。
3.無復煩惱。
一切結、使、流、受、扼、縛、蓋、見、纏等斷除故,名無煩惱也。
4.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
問曰:何以說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
1)答曰:外道離欲人,一處一道心得解脫,非於一切障法得解脫。以是故,阿羅漢名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 
2)復次,諸阿羅漢二道心得解脫:見諦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脫。學人心雖得解脫,非好解脫。何以故?有殘結使故。 
3)復次,諸外道等助道法不滿,若行一功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淨;如人祀天,言能脫憂衰,能得常樂國中生;亦更有言八清淨道:一、自覺,二、聞,三、讀經,四、畏內苦,五、畏大眾生苦,六、畏天苦,七、得好師,八、大布施;但說第八名清淨道。
4)復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說清淨,有但布施、禪定說清淨,有但布施、求智慧說清淨。如是等種種道不具足,若無功德,若少功德說清淨。是人雖一處心得解脫,不名好解脫,涅槃道不滿足故。如偈說:
無功德人不能渡,生老病死之大海;少功德人亦不渡,善行道法佛所說。
5)是中應說《須跋陀梵志經》:須跋陀梵志,年百二十歲,得五神通,阿那跋達多池邊住。夜夢見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墮、地破,大海水竭,大風起吹須彌山破散。覺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爾?我命欲盡?若天地主欲墮?猶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惡夢故。先世有善知識天,從上來下,語須跋陀言:汝莫恐怖!有一切智人名佛,後夜半當入無餘涅槃,是故汝夢,不為汝身。是時,須跋陀明日到拘夷那竭國,樹林中見阿難經行,語阿難言:我聞汝師說新涅槃道,今日夜半當取滅度!我心有疑,請欲見佛,決我所疑。阿難答言:世尊身極,汝若難問,勞擾世尊。須跋陀如是重請至三,阿難答如初。佛遙聞之敕語阿難:聽須跋陀梵志來前,自在難問,是吾末後共談,最後得道弟子。是時須跋陀得前見佛,問訊世尊已,於一面坐,如是念:諸外道輩,捨恩愛財寶出家,皆不得道,獨瞿曇沙門得道。如是念竟,即問佛言:是閻浮提地六師輩,各自稱言我是一切智人,是語實不?爾時,世尊以偈答曰:我年一十九,出家學佛道,我出家已來,已過五十歲。淨戒禪智慧,外道無一分,少分尚無有,何況一切智?若無八正道,是中無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須跋陀!是我法中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餘外道法皆空,無道、無果,無沙門,無婆羅門。如是我大眾中,實作師子吼!須跋陀梵志聞是法,得阿羅漢道。思惟言:我不應佛後般涅槃。如是思惟竟,在佛前結加趺坐,自以神力,身中出火燒身而取滅度。以是故,佛言:無功德、少功德,是助道法不滿,皆不得度。佛說:一切功德具足故,能度弟子。譬如小藥師,以一種藥、二種藥,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藥師輩,具足眾藥,能差諸病。
6)問曰:若一切三界煩惱離故,心得解脫,何以故佛言染愛離,心得解脫?
答曰:愛能繫閉心,有大力,以是故說;不說餘煩惱。愛斷餘則斷。
復次,若人言王來,知必有將從;染愛亦如是。又如捉巾一頭,餘則盡隨;愛染亦如是,愛斷則知餘煩惱皆已斷。 
復次,諸結使皆屬愛、見:屬愛煩惱覆心;屬見煩惱覆慧。如是愛離故,屬愛結使亦離,得心解脫。如是無明離故,屬見結使亦離,得慧解脫。 
復次,是五千阿羅漢,應不退法,得無生智,以是故言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不退故。退法阿羅漢得時解脫,如劬提迦等,雖得解脫,非好解脫,以退法故。
5.心調柔軟。 
1)若有恭敬供養,瞋恚罵詈撾打者,心等無異;若得珍寶、瓦石,視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塗身者,亦等無異。 
2)復次,婬欲、瞋恚、憍、慢、疑、見,根本已斷故,是謂心調柔軟。 
3)復次,是諸阿羅漢,欲染處不染,應瞋處不瞋,應癡處不癡,守護六情,以是故名心調柔軟。如偈說:人守護六情,如好馬善調;如是實智人,諸天所敬視。
諸餘凡人輩,不能守護六情,欲、瞋、慢、癡、疑、見不斷故,不調柔,如惡弊馬。以是故,諸阿羅漢名心調柔軟。
6.摩訶那伽。
1)摩訶言大,那名不,伽名罪。諸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故名不罪。 
2)復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無數阿羅漢中最大力,是以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3)復次,如善調象王,能破大軍,直入不迴,不畏刀杖,不難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修禪定、智慧故,能破魔軍及諸結使賊。罵詈、撾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難。
4)復次,如大龍王從大海出,起於大雲,遍覆虛空,放大電光,明照天地,澍大洪雨,潤澤萬物。諸阿羅漢亦復如是,從禪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雲,潤及可度,現大光明,種種變化,說實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牙。
7.所作已辦。
問曰:云何名所作?云何名已辦? 
1)答曰:信、戒、捨、定等諸善法得故,名為所作;智慧、精進、解脫等諸善法得故,是名已辦。二法具足滿故,名所作已辦。
2)復次,諸煩惱有二種:一種屬愛,一種屬見。屬愛煩惱斷故名所作;屬見煩惱斷故名已辦。 
3)復次,色法善見故名所作;無色法善見故名已辦。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等二法亦如是。 
4)復次,不善、無記法斷故名所作;善法思惟故名已辦。聞、思慧成就故名所作;修慧成就故名已辦。種種三法亦如是。 
5)復次,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得故名所作;苦法忍等諸無漏善根得故名已辦。見諦道得故名所作;思惟道得故名已辦。成學道故名所作;無學道得故名已辦。
心解脫得故名所作;慧解脫得故名已辦。漏盡故名所作;得共解脫故名已辦。一切結使除故名所作;得非時解脫故名已辦。自利益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辦。如是等所作已辦義,自在說。
8.棄擔能擔。
1)五眾麤重常惱故,名為擔。如佛所說:何謂擔?五眾是擔。諸阿羅漢此擔已除,以是故言棄擔。
2)能擔者,是佛法中二種功德擔應擔:一者、自益利,二者、他益利。一切諸漏盡、不悔解脫等諸功德,是名自利益;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德能與他人,是名利益他。是諸阿羅漢,自擔、他擔能擔,故名能擔。 
3)復次,譬如大牛壯力,能服重載;此諸阿羅漢亦如是,得無漏根、力、覺、道,能擔佛法大事擔。以是故諸阿羅漢名能擔。
9.逮得己利。
1)云何名己利?云何非己利?行諸善法,是名己利;諸餘非法,是名非己利。 
2)復次,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德,一切財寶勝故,今世後世常得樂故,能到甘露城故,以是三因緣故名己利。如〈信品〉中偈說:
若人得信慧,是寶最第一;諸餘世財利,不及是法寶!
3)復次,若人今世得樂,後世得樂,及涅槃常樂,是名己利;餘非己利。如偈說:
世知種種無道法,與諸禽獸等無異。當求正智要道法,得脫老死入涅槃!
4)復次,八正道及沙門果,是名諸阿羅漢己利。是五千阿羅漢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以是故言逮得己利。
10.盡諸有結。
1)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云何欲有?欲界繫業取因緣,後世能生,亦是業報,是名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如是是名為有。
2)結盡者,結有九結:愛結、恚結、慢結、癡結、疑結、見結、取結、慳結、嫉結。是結使盡及有,是有盡及結使,以是故名有結盡。 
3)問曰:諸阿羅漢結使應永盡,得一切煩惱離故。有不應盡,何以故?阿羅漢未滅度時,眼根等五眾、十二入、十八持諸有成就故。
答曰:無所妨!是果中說因。如佛語:檀越施食時,與五事:命、色、力、樂、[*]。食不能必與五事,有人大得飲食而死;有人得少許食而活。食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得五事。如偈說:斷食死無疑,食者死未定;以是故佛說,施食得五事。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佛言女人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為戒垢。如人從高處墮未至地,言此人死,雖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如是諸阿羅漢結使已盡,知有必當盡故,言有結盡。
11.正智已得解脫。
1)如摩犍提梵志弟子,舉其屍著床上,輿行城市中多人處,唱言:若有眼見摩犍提屍者,是人皆得清淨道,何況禮拜供養者?多有人信其言。諸比丘聞是語,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佛說偈言:
小人眼見求清淨,如是無智無實道,諸結煩惱滿心中,云何眼見得淨道?
若有眼見得清淨,何用智慧功德寶?智慧功德乃為淨,眼見求淨無是事。
以是故言正智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