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雜阿含-684


八八一(六八四)如來十力
cf. M.12. 師子吼大經。A. 10. 21. sIha師子。增一阿含四十六品第四經(T2,776a)。勿提提犀魚譯佛說十力經(T17,717c)。施護等譯佛說佛十力經(T17,718c)。法賢譯佛說信解智力經(T17,747a)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2.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3.如來應等正覺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身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4.如來十力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為如來十力?
1)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於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2)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3)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4)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5)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6)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於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7)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8)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彼處生、此處死,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9)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10)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云何如來十力?
[論說] T30569a-573b
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自業智力。三者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勝劣智力。五者種種勝解智力。六者種種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隨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盡智力。如是十種如來智力,當知廣如十力經說。

II.處非處智力
[經文] 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於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論說] 1.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
1.1.是處、不是處,如實知,一力也。T25,235c
1.2.T30,569a
1)當知此中諸有所言,所說,所宣,一切如實,皆無虛妄,故名如來
2)淨、不淨果非不平等如實轉因,是名為,亦名建立,亦名為依,亦名為起。
3)淨、不淨果不平等因,與上相違是名非處
4)遠離一切增上慢智,說名如實。若一切智、若無滯智、若清淨智,當知說名遠離一切增上慢智。如是一切智等諸句,當知如前最極無上菩提品說。
5)數之次第,最居其首故名第一
6)以無上故,與一切種饒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應故,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說名為T30,569a
2.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於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1)攝受如實圓證因故,如其所欲皆能現行自在轉故,說名成就最上涅槃
2)以無上故,說名為
3)八支聖道所證得故,遠離一切災患畏故,名仙尊位
4)能自了知自所證故,說名自知
5)既自證已,由哀愍心,廣為有情等開示,故名轉梵輪。何以故?謂諸如來有是增語,說名為梵,名為寂靜,亦名清涼。最初能轉,從此已後,餘復為餘,如是展轉梵所推運,周旋一切有情眾中,故名梵輪。
6)自顯墮在最上施設、無上大師圓滿攝故;能說彼道,對治一切餘邪道故;於道怨敵異論現前,無怯弱故;為欲勝伏一切他論,宣揚廣大、無上論故,名大眾中正師子吼
7)以要言之,當知此中,顯發、辯了、施設、開示自利行滿,利他行滿,自利利他圓滿不共。
8)復有異門此中略義,謂所應得、得勝方便。此勝方便一切眾會隨所樂欲,或天或人一切皆從我所,獲得此勝方便。如病除愈,當知此顯自知已得大安隱處。如彼疾病除愈方便,當知此顯轉於梵輪。如遮一切邪醫,自稱顯已,決定能愈眾疾。當知此顯於大眾中正師子吼。

III.自業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
[論說] 1.知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緣,知果報,二力也。T25,235c
2.T30,569b
1)若有諸業已作,已增,已滅,名為過去
2)若有諸業非是已作,已增,已滅,亦非正作,而是當作,名為未來
3)若有諸業非是已作,已增,已滅,而是正作,正造,正為,名為現在
4)如是諸業品類差別,復有三種:所謂身業、語業、意業
5)法受分別,復有四種:如前廣說。謂有法受得現世樂後苦異熟,乃至廣說。又此諸業現法、當來,有益、無益加行差別,如應當知。
6)若所造業依此方所,是名為
7)若所造業以有情數、非有情數為所依事,是名為
8)若所造業以不善根或以善根為因緣起,是名為
9)若所造業感愛、非愛、過失、功德相應諸果,是名異熟
10)如是略說一切時分、一切品類、一切分位加行差別、一切方所、一切依處、一切因緣、一切過患及與功德。於此一切種類差別,皆如實知,是名如來自業智力。

IV.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
[論說] 1.知諸禪、解脫、三昧、定,垢、淨分別相如實知,三力也。T25,235c
2.T30,569c
1)有四靜慮,有八解脫,即由如是靜慮、解脫,心有堪能,心得自在,隨所樂事,皆能成辦。
2)若隨彼彼色類差別三摩地相而入定時,當知說名等持、等至。如說世尊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如其定心大光普照一切梵世妙音說法,但聞其聲都無所見,乃至廣說。如是如來隨欲顯示彼彼事義,或共世間、不共世間。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速疾能辦。
3)當知此中即由靜慮、解脫勢力,心得自在,心自在故,依止於心,隨所樂事一切成辦,齊此名為修靜慮者一切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如來於此靜慮所作一切種類,皆如實知,是故唯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4)又若略說此靜慮等有二雜染
一者為得所未得中障礙雜染,謂無方便善巧加行,及以諸蓋隨一現行。
二者已得所應得中自地雜染,謂煩惱纏及以隨眠。
5)如是清淨復有四種,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6)又即如是諸靜慮等種種引發,假立名字,隨其色類如應安立,是名建立
7)又即如是諸靜慮等具證得已,後更勝進修習圓滿,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澁,是名清淨
8)如來於此,如其未得,如其已得,於所得中若劣、若勝、若彼假名、若彼所有增進邊際,如是一切皆如實知故,說如來普於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得無上智。
3.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24T24324b
又於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煩惱、淨處,如實而知,是第三力。
4.雜阿毘曇心論,卷6T28921c
諸禪及背捨、正受、三摩提,第三力迴轉者,禪者,四禪。背捨者,八背捨。正受者,無想定、滅盡定,及四無色。三摩提者,空、無相、無願。第三力者,於此禪、背捨、正受、三摩提中,轉緣此起。
5.成實論,卷12T32339c
所謂諸禪、解脫、三昧、入、垢、淨差別,如實知。於中,禪名四禪。有人言:四禪、四無色定,皆名為禪。解脫,名八解脫。三昧,名一念中如電三昧。入,名禪、解脫、三昧中,得自在力。如舍利弗說:我於七覺中能自在出入,故知慧解脫阿羅漢有諸禪定,但不能入,深修習故能自在入。」
6.大乘義章,卷13T44, 718a
略有七種:一名為禪。二名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捨。
1)禪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
a.思惟修者,從因立稱,於定境界審意籌慮,名曰思惟。思心漸進,說為修習。從剋定,名思惟修寂。亦可此言當體為名,禪定之心正取所緣,名曰思惟。思心增進,說為修習。
b.功德叢林者,從果為名。智慧、神通、四無量等是其功德,眾德積聚說為叢林。定能生之,因從果目,是故說為功德叢林。
2)所言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
3)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定如前釋,離於邪亂,故說為正。
4)言正受者,正同前釋,納法稱受。
5)三摩提者,是外國語。三摩、三昧,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此名正定,定用現前名三摩[-+]
6)奢摩他者,亦外國語,此翻名止,攝心住緣,目之為止。
7)言解脫者,絕縛之稱。
8)言背捨者,背離下過,故云背捨。又捨龍樹云:背淨五欲,捨離著心,名為背捨。
9)問曰:此等所名之法為一為異?
釋有通別,通而論之,一切禪定皆具此名。於中別分,經論不等。
9.1)依如毘曇,四禪名禪。八解脫者,名為背捨。四無色定、滅盡、無想,通名正受。空、無相、無願,名三摩提。故彼論言:諸禪及背捨、正受、三摩提。用此四名,表別諸定。
9.2)若依成實,四禪名禪。四空名定。八解脫者名為解脫。一切禪定用現在前,名三摩提。以此四名,名別諸定。
9.3)若依地論,四禪名禪。四無色定說為解脫。四無量心名為三昧。五神通者名三摩提。用此四名,名別諸行。又更分別,四禪名禪。四空名定。空、無相、無願名為三昧。得理相應名正定故。滅盡、無想名為正受,是處無心身納法故。四無量心名三摩提,眾生緣中用現前故。八解脫者名為解脫,絕下縛故。又背下過故,云背捨。一切禪定始習方便,止意住緣,名奢摩他。

V.根勝劣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
[論說] 1.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如實知,四力也。T25,235c
2.T30,569c
如所成熟修證圓滿信等五根,成軟、中、上,當知是名諸根勝劣。

VI.種種勝解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
[論說] 1.知他眾生種種欲,五力也。T25,235c
2.T30,570a
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印解,當知是名種種勝解。

VII.種種界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
[論說] 1.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六力也。T25,235c
2.T30,570a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姓,或有種種不定種性,或貪等行差別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當知此中名種種界。

VIII.遍趣行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
[論說] 1.知一切道至處相,七力也。T25,235c
2.T30,570a
1)若即如是諸趣入門,隨順正行,如貪行者修不淨觀,如聲聞地已廣宣說,當知此等名遍趣行
2)復有異門,謂趣一切五趣之行,當知此等名遍趣行。
3)復有異門,謂依種種黨類差別,更互相違各各異見,異欲諍論,互相違背,諸外道類即諸沙門或婆羅門所有諸行,或餘一切品類差別,此世、他世無罪趣行,當知此等名遍趣行。如迦羅摩經等廣說。

IX.宿住隨念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
[論說] 1.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盡,我在彼眾生中,如是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八力也。T25,235c
2.T30,570a
1)若於種種有情眾中,謂於東方、南、西、北方,種種名字假設,安立品類差別,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隨念六種略所行行,有無量種宿住隨念。
2)何等名為八言說句?謂如是名、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差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
3)何等名為隨言說句六種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類差別,三者父母差別,四者飲食方軌,五者興盛衰損,六者壽量差別。
4)由諸世間依憑如是八言說句、六種略行,於自、於他起言,起說,此是我名,此是彼名;我是剎帝利,彼是剎帝利;我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彼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此是我母,此是彼母;如說其母,父亦如是;我食如是色類飲食,所謂酪、漿、羹、飯、糜等,彼食如是色類飲食,乃至廣說;我有如是色類興衰差別而轉,彼有如是色類興衰差別而轉;我住如是色類年齒,所謂或少、或中、或老,彼住如是色類年齒,乃至廣說。唯有爾所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六種略行,過此無有餘言說句及以略行。是故唯於如是品類,發起隨念更無有增,即於此中,若言說、行所有行相,若言說句所有標說,及即於此隨起憶念,是故說言、并相、并說皆能隨念。

X.死生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
[論說] 1.佛天眼淨,過諸天人眼,見眾生切死時生時,端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若墮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眾生惡身業成就,惡口業成就,惡意業成就,謗毀聖人,邪見、邪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善身業成就,善口業成就,善意業成就,不謗聖人,正見、正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T25,236a
2.T30,570b
1)此中靜慮說名天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攝受故,名為天眼。是極圓滿,是善清淨靜慮果故,名極清淨。於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說言超過於人。欲界天中亦有生得,名相似轉,清淨天眼,人中亦無。
2)諸有情類臨欲終沒,名為死時。住在中有,名為生時
3)趣黑闇者,由二種相起,如是類意生中有,如黑羺光及陰闇夜,故名惡色。趣明白者,由二種相起,如是類意生中有,如晴明夜及婆羅痆斯極鮮白衣,故名好色
4)諸惡色者,說名為。諸好色者,說名為
5)諸下劣者,名往惡趣。諸勝妙者,名往善趣
6)所有壞戒及彼等起,說名成就諸身、語、意三種惡行
7)有二邪見,謂壞見者所成邪見,誹謗一切及住彼意。異品類者所成邪見,誹謗賢聖。如是皆名謗賢聖者
8)由邪見故,計著邪因及以邪果,由此為緣造作邪業,造邪業故所有法受,或現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現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是故復說起諸邪見業法受因
9)彼雖成就其餘所有種種善法,而但由此往於惡趣,是故說言由此因緣
10)名色二種更互乖離,故名身壞。一切死中如是死者,最極下劣故,名極死
11)為欲開示那落迦想,是故說言墮險惡趣。為欲開示自性體事,是故復須說那落迦。由非法行、不平等行,往趣於彼,故名為。於此趣中觸諸苦觸,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受諸苦惱平等出現,故名惡趣。墮下分故,大深坑故,難救拔故,甚可悲故,極下賤故,以大綺言常悲怨故,說名為。由能發起上品厭離,是故唯說墮那落迦。
12)當知此中若由此生,若得生已受諸苦惱,若受苦已復起所餘自業所作種種眾苦,如是一切由此諸想之所顯示,與上相違隨其所應一切白品,皆當了知。此差別者,善行為先所有諸趣名為善趣。受極樂故,名樂世界

XI.漏盡智力
[經文] 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論說] 1.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作,後有盡,如實知,十力也。T25,236a
2.T30,570c
1)一切諸漏所有隨眠無餘永斷,逮得能治勝無漏心、勝無漏慧,是其最勝增上心攝、增上慧攝,由漏盡故,說名無漏心、慧解脫。即此心、慧二種解脫,於最後有說名內證
2)第六神通由依見道及依修道內所證故,既自證已如實了知,隨其所欲能為他說,是故說言於現法中自證通慧具足。開覺我生盡等諸句差別。廣說如後攝異門分。應知其相。

XII.云何如來十力作業?T30,571b
1.謂如來所有處非處智力
於諸因中如實知因,於諸果中如實知果,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2.如來所有自業智力
於自所作受用果業如實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轉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3.如來所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能現三種神變,無到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種種相違異品怨害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4.如來所有根勝劣智力
於諸有情軟中上根部分差別,如實了知,及能於彼如應如宜為說正法。
5.如來所有種種勝解智力
於諸有情軟中上品淨與不淨勝解差別,如實了知,其淨勝解令漸增長,不淨勝解令漸捨離。
6.如來所有種種界智力
於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別,如實了知。於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樂、如其隨眠,依於彼彼趣入門中,無倒教授如應安立。
7.如來所有遍趣行智力
於一切苦能出離行,不出離行,如實了知。及令捨離不出離行,能正授與能出離行。
8.如來所有宿住隨念智力
於其前際本事本生數數念已,為令所化諸有情類,心生厭離,心生淨信,正為宣說,及能降伏執著常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9.如來所有死生智力
於諸弟子過往遷謝當所受生,能正記莂,及能降伏執著斷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10.如來所有漏盡智力
於自解脫無惑無疑,及能降伏於阿羅漢起增上慢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XIII.何以故但說十力?T25,236c
問曰:佛有無量力,何以故但說十力?
答曰:諸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緣故,說十力,足成辦其事:
1)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不可度。
2)以業報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障。
3)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
4)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
5)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所樂。
6)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深心所趣。
7)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眾生解脫門。
8)以宿命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先所從來。
9)以生死智力,分別籌量眾生生處好醜。
10)以漏盡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
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雖有無量力,但說此十力。

XIV.T25,237a-c
1.是處不是處力
問曰:何等為是處不是處力?
答曰:佛智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對如是果報。所以者何?如多性經中說是處不是處相:
1)女身作轉輪聖王無是處,何以故?一切女人皆屬男子,不得自在故。女人尚不得轉輪聖王,何況作佛?若女人得解脫涅槃,亦因男子得,無有自然得道。
2)二轉輪聖王一時出世無是處,何以故?無怨業成就故。二轉輪聖王尚不同世,何況二佛?惡業得受樂報無是處,惡業尚不能得世間樂,何況出世樂?若惡行生天無是處,惡行尚不能得生天,何況涅槃?
3)五蓋覆心散亂,離修七覺而得涅槃無是處;五蓋覆心離修七覺,尚不能得聲聞道,何況佛道?心無覆蓋,佛道可得,何況聲聞道?如是等是處不是處,多性經中佛口自說。
4)諸論議師輩,依是佛語,更廣說是處不是處:若言佛有闕失罪過,若諸賢聖求外道師,若諸賢聖自言我是佛,若諸賢聖隨惡道,若見諦所斷結更生,若諸賢聖覆藏罪,若須陀洹二十五有,皆無是處;如賢聖中分別廣說。
5)五逆人,五種黃門,墮四惡道眾生,鬱多羅越人,魔眷屬,三障所遮,若言得道,皆無是處!
6)輕說法者,輕法自輕,破戒愚癡,若言得具足善法,無是處!
7)自言我是佛,此身口惡不悔欲見佛;若破僧罪不悔欲見佛;邪定入正定,正定入邪定;正定入不定;除佛法別有真得道人,應得道身若死,皆無是處!
8)除因緣生識,出名色更有法,無是處!
9)佛遣使事未訖,若遮礙,無是處!
10)入慈三昧,若他因緣死;入滅盡定,在見諦道中若死,皆無是處!
11)若害佛及佛母,無是處!
12)轉輪聖王女寶、象馬、主藏臣、主兵臣,若在胎中死,母子夭喪,皆無是處!
13)鬱多羅越人,女寶,佛母,命終次身入惡道,皆無是處!
14)有為常,涅槃無常,凡夫人能斷非有想非無想結使,一切取相禪定中修聖道,無漏道有漏因;若地溼相,水堅相,火冷相,風住相,皆無是處!
15)無明不能生諸行,乃至生不能生老死,無有是處!
16)二心一時生:五識眾能分別取相,若著、若離;能起身業口業,若眠、若入禪定;無有是處!
17)但五識相續生,不生意識;但五識眾中著有相續;但五識眾能緣名,能緣相,能緣無色法,能緣過去、未來,能緣離三世法;但五識眾中有憎觸、明觸,修禪定,若受善律儀、不善律儀,若憂喜;若有無覺無觀;若增益諸根,皆無是處!
18)鼻識、舌識,有隱沒無記;凡夫人第六識離我行,無是處!
如是等無量無是處,是處亦如是。佛知是處無是處,分別籌量可度者為說法,不可度者為作因緣。譬如良醫,知病可治不可治。聲聞、辟支佛所知少,少故或不應度者欲度;如首羅應度而不度,如舍利弗所不度者是。佛無是事,無能壞,無能勝,悉遍知故,是初力。
2.業報智力者T25,237c-238c
1)身口所作業,及此生無作業,所受戒業,亦惡業,日夜隨生業,用生罪福業,是業佛略說三處攝,是名一切業用。佛知一切眾生有業過去,報亦過去;有業過去,報在現在;有業過去,報在未來;有業過去,報在過去、現在、有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有業過去,報在現在、未來;有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現在。現在業亦如是。
2)復次,善心中受善、不善、無記業報;不善心、無記心、亦如是。
3)復次,樂業因緣故受樂報,苦業因緣故受苦報,不苦不樂業因緣故受不苦不樂報。現報業因緣故受現報,生報業因緣故受生報,後報業因緣故受後報。不淨業因緣故受惱報,淨業因緣故受無惱報,雜業因緣故受雜報。
4)復次,二種業:必受報業,不必受報業。必受報業,不可得離。或待時、待人、待處受報:如福人應共轉輪聖王受福,待轉輪聖王好世出,是時乃受,是為待時;待人者,人即是轉輪聖王;待處者轉輪王所出處。
4.1)復次,是必受報業,不待技能功勳,若醜若好,不求自來:如天上生人,福樂自至;地獄中人,罪苦自追。不待因緣,此業深重故。
4.2)復次,必受報業,如毗璃軍殺七萬二千諸得道人,及無量五戒優婆塞,如目連等大神通人所不能救。如薄拘羅,後母投著火中、湯中、水中而不死。如佛遊諸國,雖出家行乞,不須膳供,而五百乘車載王所食,業中生粳米,隨飯百味羹。如是等善惡業必受,餘者不必受。
4.3)欲界受三種業報處:樂受業、苦受業、不苦不樂受業。
色界受二種業報處:樂受業,不苦不樂受業。
無色界受一種業報處:不苦不樂受業。
4.4)或待事者,依是事得受業報。如弗迦羅婆王池中,生千葉金色蓮華,大如車輪,因是大會快樂,多人出家得道。
4.5)佛知一切眾生造諸業處,或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在何道中,若天道在何天中,若人中在何天下,若閻浮提在何國,若是國在何城、何聚落,若是城在何里、何巷、何舍、在何處。
5)知是業何時作,過去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是業果報幾已受,幾未受,幾必受,幾不必受。
6)知善不善所用事物:所謂刀杖、教敕殺等,自殺,遣人殺,諸餘惡業亦如是。善業亦如是,知如是布施、持戒修善。施中所施何等土地、房舍,衣服、飲食,醫藥、臥具,七寶財物。戒中受戒,自然戒,心生戒,口言戒,一行戒,少分戒,多分戒,滿分戒;一日戒,七善道戒,十戒,具足戒,定共戒。善福中修初禪,二、三、四禪;慈心,悲、喜、捨心。
7)如是等善業因緣。若慳貪,若瞋恚,若怖畏,若邪見,若惡知識等,種種惡業因緣。福業因緣:若信,若憐愍,若恭敬,若禪定,若智慧,若善知識等,種種善業因緣。
8)是諸業自在,一切天及人,是諸業相無能轉者,於億千萬世常隨逐眾生不捨,如債主隨人;得因緣具足,便與果報。如地中種子,得因緣時節和合便生。是業能令眾生六道中受生,駛疾於箭。
9)一切眾生皆有諸業報分,如父母遺財,諸子皆應得分。是業果報時到,不可遮止,如劫盡火;隨眾生應生處,處處安置,如大國王隨其所應而與官職。人命終時,是業來蔭覆其心,如大山映物。是業能與種種身,如工畫師作種種像。若人以正行御業,善法將養,則與好報;若以邪行御業,不善將養,則與惡報。如人事王,隨事得報。如是等分別諸業相果報。
10)復次,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世惡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
11)問曰: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
答曰: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為大心,以捨身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如阿羅漢捨是身著故,得阿羅漢。如是等種種罪福業報,轉報,亦應如是知。聲聞人但知惡業罪報,善業福報,不能如是細分別;佛悉遍知是業及業報,智慧勢力無礙無盡,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二力。
3.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者T25,238c
1)禪名四禪,佛知是禪佐助道法,名相、義分,次第熏修,有漏、無漏,學、無學,淨、垢,味、不味,深淺分別等。
2)八解脫,如禪中分別相。說禪攝一切色界定,說解脫攝一切定。禪波羅蜜即是諸解脫。
3)禪、定、解脫、三昧,皆名為定,定名為心不散亂。
4)垢名愛見慢等諸煩惱;淨名真禪定,不雜愛見慢等煩惱,如真金。
5)分別名諸定中有一心行,不一心行,常行、不常行,難入、易入,難出、易出,別取相、總取相,轉治、不轉治。轉治,如淫欲中慈心,瞋人不淨觀,愚癡思惟邊無邊;掉戲心中用智慧分別諸法,沒心中欲攝心。若不爾者,名不轉治。是定中應分別時及住處:若身瘦羸,是非行定時。如菩薩苦行時作是念:我今不能生禪定;若多人處,亦非定處。
6)復次,佛知是禪定為失故,是禪為住故,是禪為增益故,是禪為達到涅槃故。
7)復次,佛知是人難入定難出定,易入易出,易入難出,難入易出。佛知是人應得如是禪,知是人失禪受五欲,知是人受五欲已還得禪,依是禪得阿羅漢。如是等一切諸禪定解脫,即是三昧。是禪定,佛以甚深智慧盡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三力。
4.知眾生上下根智力者T25,238c-239a
佛知眾生是利根、鈍根、中根。利智名為上,鈍智名為下,佛用是上下根智力,分別一切眾生是利根、是中根、是鈍根。是人如是根,今世但能得初果,更不能得餘;是人但能得第二、第三、第四果。是人但能得初,禪是人但能得第二、第三、第四禪,乃至滅盡定亦如是。是人當作時解脫證,是人當作不時解脫證。是人能得於聲聞中第一,是人能得於辟支佛中第一,是人具足六波羅蜜,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知已,或為略說得度,或為廣說得度,或為略廣說得度。或以軟語教,或以苦語教,或以軟苦語教。佛亦分別是人有餘根,應令增生信根,是人應令生精進、念、定、慧根。是人用信根入正位,是人用慧根入正位。是人利根,為結使所遮,如鴦群摩羅等。是人利根,不為結使所遮,如舍利弗、目連等。知根雖鈍而無遮,如周利般陀伽。有根鈍而遮者。知是人見諦所斷根鈍,思惟所斷根利;思惟所斷鈍,見諦所斷利;是人一切根同鈍同利;是人一切根不同鈍不同利。是人先因力大,是人今緣力大。是人欲縛而得解,是人欲解而得縛。譬如鴦群摩羅,欲殺母、害佛而得解脫;如一比丘得四禪,增上慢故,還入地獄。知是人必墮惡道,是人難出,是人易出,是人疾出,是人久久乃出。如是等一切眾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四力。
5.知眾生種種欲智力者T25,239a-b
欲名信喜好樂。好五欲,如孫陀羅難陀等。好名聞,如提婆達等。好世間財利,如須彌剎多四羅等。好出家,如耶舍等。好信,如跋迦利等。好持戒,如羅羅等。好施,如陀跋羅。好頭陀遠離,如摩訶迦葉。好坐禪,如隸跋多等。好智慧,如舍利弗等。好多聞,如阿難等。好知毗尼,如優波離等,如是佛弟子,各各有所好。凡夫人亦各各有所喜,或有喜淫欲,或有喜瞋恚。復次,佛知是人多欲、多瞋、多癡。
問曰:何等是多淫、多瞋、多癡相?
答曰:如禪經中說三毒相,是中應廣說。知如是相已,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多瞋人慈心法門治,多愚癡人因緣法門治。如是隨所欲說法,所謂善欲隨心為說,如船順流;惡欲以苦切語教,如以榍出榍。是欲智中,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五刀。
6.性智力者T25,239b-240a
1)佛知世間種種別異性,性名積習,相從性生,欲隨性作行;或時從欲為性,習欲成性。性名染心為事,欲名隨緣起,是為欲、性分別。世間種種別異者,各各性,多性,無量不可數,是名世間別異。有二種世間:世界世間,眾生世間;此中但說眾生世間。佛知眾生如是性,如是欲,從是處來,成就善根、不善根,可度、不可度,定、不定,必、不必,行何行,生何處,在何地。
2)復次,佛知是眾生種種性相,所謂隨所趣向,如是遍多,如是貴,如是染心事,如是欲,如是業,如是行,如是煩惱,如是禮法,如是定,如是威儀,如是知,如是見,如是憶想分別;爾所結使生,爾所結使未生。隨所著生欲,隨欲染心,隨染心趣向,隨趣向貴重,隨貴重常覺觀,隨覺觀為戲論,隨戲論常念,隨念發行,隨發行作業,隨作業果報。
3)復次,佛用是種種性智力,知是眾生可度,是不可度;是今世可度,是後世可度;是即時可度,是異時可度;是現前可度,是眼不見可度;是人佛能,度是人聲聞能度,是人共可度;是人必可度,是人必不可度;是人略說可度,是人廣說可度,是人略廣說可度;是人讚歎可度,是人折伏可度;是人將迎可度,是人棄捨可度;是人細法可,度是人粗法可度;是人苦切可度,是人軟語可度,是人苦軟可度。是邪見,是正見;是著過去,是著未來;是著斷滅,是著常;是著有見,是著無見;是欲生,是厭生;是求富貴樂,是著厚邪見;是說無因無緣,是說邪因緣,是說正因緣;是說無作業,是說邪作業,是說正作業;是說不求,是說邪求,是說正求;是貴我,是貴五欲,是貴得利,是貴飲食,是貴說戲樂事;是樂眾,是樂憒鬧,是樂遠離;是多行愛,是多行見;是好信,是好慧;是應守護,是應捨;是貴持戒,是貴禪定,是貴智慧;是易悟,是講說乃悟;是可引導,是句句解;是利根,是鈍根,是中根;是易出易拔,是難出難拔;是畏罪,是重罪;是畏生死,是不畏生死;是多欲,是多瞋,是多癡;是多欲瞋,是多欲癡,是多瞋癡,是多欲瞋癡;是薄煩惱,是厚煩惱;是少垢,是多垢;是覆慧,是略慧,是廣慧;是人善知五陰相,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是處,苦、集、滅、道:善知入定、出定、住定。
4)復次,佛知是欲界眾生,是色界、是無色界眾生;是地獄、畜生、餓鬼、人、天;是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是有色、是無色,是有想、是無想;是短命,是長命;是但凡夫人未離欲,是凡夫人離下地欲,未離禪欲;如是乃至非有想非無想;是向道,是得,是果辟支佛,是諸佛。如是等種種分別五道、四生,三聚、假名,障、眾、入、界,善根、不善根,諸結使、地、業果,是可度、是不可處,滅智分別。以如是等分別,知世間種種別異性,得無礙解脫。如是等種種別異,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六力。
7.一切至處道智力者T25,240a
1)有人言:業即是道,所以者何?業因緣故,遍行五道。有業能斷,業能有所至,所謂三聖道分及無漏思。以是故,諸業是一切至處道。
2)復次,有人言:五分、五智、三昧住,一切處利益事辦。
3)復有人言:第四禪即是,何以故?第四禪一切諸定至處。如諸經中說:是善心、定心、不亂心、攝心,皆入第四禪中。
4)復次,有人言:如身念處即是至處道,是諸道利益之本。
5)復有言:一切聖道是,用是聖道,得隨意利益。
6)復有論者言:一切善道,一切惡道,一切聖道,各各知諸道至處。如毛豎經中說。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七力。
8.宿命智力者T25,240a-b
1)宿命有三種:有通,有明,有力。凡夫人但有通,聲聞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所以者何?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經,不知業因緣相續;以是故,凡夫人但有通,無有明。聲聞人知集諦故,了了知業因緣相緣相續生;以是故,聲聞人亦有通亦有明。若佛弟子,先凡夫人時得宿命智,入見諦道中知集因緣,第八無漏心得斷見故,故通變為明。所以者何?明名見根本。若佛弟子先得聖道,後宿命智生,亦知集因緣力,故通變為明。
2)問曰:若佛本為菩薩時,先得宿命智,諸菩薩離無所有處煩惱,後入聖道故,云何佛說我初夜得初明?
答曰:是時非明,若佛在眾中,說我彼時得是明。示眾人言:是明初夜得。譬如國王未作王時生子,後作王時,人問:王子何時生?答言:王子某時生。是生時未作王,以今是王故,以彼為王子,言王子彼時生。佛亦如是,宿命智生,爾時未是明,但名通;後夜時知集因緣故,通變為明;後在眾中說言,我初夜時得是明。
3)問曰:通、明義如是,云何為力?
答曰:佛用是明,知己身及眾生,無量無邊世中,宿命因緣所更,種種悉遍知,是為力。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八力。
9.生死智力者T25,240b-c
1)佛用天眼,見眾生生死處。凡夫人用是天眼,極多見四天下;聲聞人極多傍見小千世界,上下亦遍見。
2)問曰:大梵王亦能見千世界,有何等異?
答曰:大梵王自於千世界中立則遍見,若在邊立,則不見餘處。聲聞人則不爾,在所住處,常見千世界。辟支佛見百千世界,諸佛見無量無邊諸世界。凡夫人天眼智,是通而非明,亦如是,但見所有事,不能見隨業因緣受生,如宿命中說。
3)復次,得天眼人中最第一者,阿泥盧豆,色界四大造色半頭清淨是天眼;佛天眼四大造色遍頭清淨,是為差別。
4)復次,聲聞人所在住於三昧中得天眼,即所住三昧中能見:若有覺有觀三昧,若無覺有觀三昧,若無覺無觀三昧;佛隨所入三昧中住,欲見盡見;若依無覺無觀三昧中得天眼,入有覺有觀三昧,若無覺有觀三昧中亦能見。
5)復次,聲聞人用是天眼見時,所住三昧中,心入餘三昧,天眼則滅;佛則不爾,心雖入餘三昧,天眼不滅。是智慧遍知一切眾生生死所趣,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九力。
10.漏盡智力者T25,240c-241a
1)問曰:九力智慧分別有差別,漏盡則同,一切聲聞、辟支佛、有何等異?
答曰:雖漏盡是同,智慧分別大差別。聲聞極大力,思惟所斷結,生分、住分、滅分,三時斷。佛則不爾,一生分時盡斷。聲聞人見諦所斷結使,生時斷;思惟所斷,三時滅。佛則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異。聲聞人初入聖道時,入時與達時異;佛則一心中亦入亦達,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壞一切障,一心中得一切佛法。
2)復次,諸聲聞人有二種解脫:煩惱解脫,法障解脫。佛有一切煩惱解脫,亦有一切法障解脫。佛自然得智慧,諸聲聞人隨教行得。
3)復有人言:若佛以智慧斷一切眾生煩惱,其智亦不耗不減。譬如熱鐵丸,著少綿上,雖燒此綿而火熱勢不減;佛智慧亦如是,燒一切煩惱,智力亦不減。復次,聲聞但知自盡漏,諸佛自知盡漏,亦知盡他人漏,如淨經中說。
4)復次,佛獨知眾生心中分別有九十八使,一百九十六纏,除佛無有知者。佛亦獨知苦法智,苦比智中,斷爾所結使性,及至道比智亦如是;思惟所斷,九解脫道中亦爾。佛悉遍知一切眾生如是事,聲聞若少知少說,皆隨佛語。如是漏盡智慧力勢,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