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意地---1-4.自性、所依、所緣、助伴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應知。謂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緣故,彼助伴故,彼作業故。
[]五識身相應地己經說明。什麼是意地?這個意地也是有五個相貌,應該知道。哪五個相貌呢?就是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緣故、彼助伴故、彼作業故。
mano-bhūmiḥ katamā /sāpi pañcabhir ākārair draṣṭavyā / svabhāvata āśrayata ālambanataḥ sahāyataḥ karmataś ca //

1.自性
云何意自性?謂心、意、識。
[]什麼是意的自性?謂心、意、識。
1)什麼是心?有二義,第一,是集起,就是前七轉識與境界接觸的時候,一切的活動的相貌,第八阿賴耶識都把它收藏起來,成為種子,所以叫做集。種子,再現起一切法的形相。第二,是種種的意思,就是把種種的活動的相貌都能夠收集起來,收集起來以後,又能夠現起種種的分別。
2)什麼是意?有二義,第一,是思量。恒審思量這個阿阿賴耶識是我,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四種煩惱相應。無有間斷,叫做恒。思惟很深刻,叫做審。第二,是依止。前一剎那識滅掉,為後一剎那的識生起的依止處。
3)什麼是識?了別。對色、聲、香、味、觸、法有所了別,又引起種種的分別心。
sva-bhāvaḥ katamaḥ / yac cittaṃ mano vijñānaṃ //

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a)什麼是一切種子?無量無邊的種子,就是無量無邊的分別心,熏習阿賴耶識,儲藏成種子。能現起諸法的功能,叫做種子。
b)心是什麼?就是無量無邊的功能所隨逐,不相分離。種子和心不相捨離,常隨逐它。
c)什麼是依止性?就是住處。一切種子所隨逐,所居住的地方,就叫做心。
d)什麼是所隨依附依止性?一切種子所隨依附依止性,與前句有不同。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指有漏種子說,就是生死凡夫,從無始劫來虛妄分別心,所造成的雜染的種子的住處。阿賴耶識者,雜染種子的住處。這句所隨依附性,就是無漏的種子,本來就有,本俱的無漏種子。但是有的眾生有,有的眾生沒有。有無漏種子,也是隨逐心。
e)什麼是依附?無漏種子是對治阿賴耶識,能消滅阿賴耶識,和阿賴耶識不是同一種性,不是同一個性格。所以,它是暫時的依附在阿賴耶識裏面,依附在心裏面。無漏種子將來要依止無垢識。佛的清淨心,是一切無漏的種子的居住處。所以這個雜染心,是無漏種子所隨逐的地方,所依附的地方,所依止的地方。
f)心有這樣功能,它是有漏種子、無漏種子的居住處,第一個涵義。第二,體能執受。心的體,能夠執受眼、耳、鼻、舌、身這前五根,使令它變成一個活潑的生命體,所以叫能執受。這個廣大、現量的無分別的明了性,能夠執持地、水、火、風,使令它能組成五淨色根,使令它有感覺,它有這個作用。
g)異熟所攝。它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在凡夫的時候,有漏的惡業或是善業,把它現出來。在因地的善、惡業,是有善、惡的分別。得果報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不善、不惡的明了性,所以是異。熟,是變異而熟、異時而熟。或者是前一生,或者前多生的善、惡業,得到這一生阿賴耶識的現行,叫做異時而熟。所攝,是屬於異熟。所以,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的這個心性,就是已經成就果報的阿賴耶識。若是在因地,名為一切種子識。在果的時候,叫做異熟識,就是阿賴耶識。
cittaṃ katamat / yat sarvabījopagatam āśraya bhāvopagatam āśrayabhāvaniṣṭham upādātṛ vipākasaṃgṛhītam ālayavijñānaṃ //

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什麼是意?就是沒有間斷,一直是這樣的活動,所以恒行,就是第七末那意。六識的體性,叫做身。六識體的無間滅的意,就是前一念識滅,為後一念識生起的依止處,叫做無間滅意。過去的時候就叫做意,在現在的時候就叫做識,未來的名心。只是在時間上有分別,過去就名之為意。識是什麼?就是已經出現在前,了別所緣境界。
manaḥ katamat / yat ṣaṇṇām api vijñāna-kāyānām anantar-aniruddhaṃ kliṣṭaṃ ca mano yan nityam a-vidyātma-drapty-asmi-māna-tṛṣṇā-lakṣaṇaiś caturbhiḥ kleśaiḥ samprayuktaṃ // vijñānaṃ katamat / yad ālambana- vijñaptau pratyupasthitaṃ //

2.所依
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意地的自性,說到心、意、識,就是第六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都包括在內。這裏說到所依,也應該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都有等無間依,就是自己這個識的前一剎那識過去,就是等無間依,所以叫做意。若是單說第六識,就是它的前一剎那識滅去,就是它的依,就叫做意。什麼是種子依?就是它的生起要有種子才可以,像前面五識相應地說的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若是末那識,也是由種子才能出現剎那剎那的末那識。阿賴耶識,就是前七轉識,從無始劫來熏習它,成為種子。
āśrayaḥ katamaḥ / samanantarāśrayo manaḥ / bījāśrayaḥ pūrvavad eva / sarva-bījakam ālaya-vijñānaṃ //

3.所緣
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a)心、意、識的所緣是什麼呢?一切法,都是心、意、識的所緣,如其心、意、識所適合的,就是它所緣。如果是第六識呢?前五識所緣,第六識也能緣。前五識所不能緣,它也能緣。所以乃至到第八識所變現的一切,它都能緣,所以是非常廣大。若是第七識末那識呢?緣第八識的見分,就是阿賴耶識的明了性,無分別的明了性,緣慮那個境界執之為我。同時阿賴耶識裏面種子,它也是能緣的。若是阿賴耶識能緣眼、耳、鼻、舌、身,山河大地,乃至它本身裏面所受熏一切種子,它都是能緣慮。但是阿賴耶識不緣心法。
b)什麼是不共於前五識的所緣?前五識不能緣心法,但是心、意、識是能緣。所緣慮的境界是什麼呢?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這是心、意、識所緣的境界。
c)受的時候,接觸到一切境界,或者感覺到苦,或者感覺到快樂,或者是不苦不樂。想,就是內心認識一切法的相貌。行蘊,就是有目地的行為。
d)無為,沒有生滅變化。
e)無見無對色,就是眼所不能見,沒有障礙的色法,就是意根所緣的色法。如定自在所生色,大威德三摩地所變現的一切的色法。大威德三摩地,就是佛菩薩在三昧裏面所變現出來的一切境界,這一切色法都屬於無見無對色。或是凡夫的第六識,思惟所見過的一切的色法,這種色法眼識也不能見,也還是無障礙。無見無對色,主要是指有神通的聖人的境界。
f)六內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淨色根。意識對於自己的淨色根,也是不能見,第八識才可以見。前面說受、想、行蘊,沒有說識蘊,就含攝在六內處。
g)及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裏邊無量無邊的種子,都是所緣。一般人第六識,不能緣一切種子,第八識才能緣。根據《攝大乘論》的意思,第七識也能緣。
ālambanaṃ katamat / sarva-dharma ālambanaṃ / kevalaṃ tu vedanā- skandhaḥ saṃjñā-skandhaḥ saṃskāra-skandho 'saṃskṛtaṃ cānidarśanama- pratighaṃ ca rūpaṃ ṣaḍ-āyatanaṃ sarva-bījāni ca //

4.助伴
彼助伴者,謂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貪、恚、無明、慢、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是等輩俱有、相應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緣,非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更互相應,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
[]幫助心、意、識,一起活動的心所有法是什麼呢?
1)作意、觸、受、想、思,這是遍行心所。只要有心就一定有這樣的心所有法,普遍一切心行,都有這種心所有法。
2)欲、勝解、念、定、慧,這是別境心所,特別的境界才有這樣的心理作用。
a)欲是什麼意思?有歡喜的事情,希望成就,就採取行動,做那件事,所以叫做欲。
b)勝解是什麼意思?對於某一種事情、學問、道理,有強有力的認識,有深刻的認識,不可移轉,不可以改變。
c)念是什麼意思?自己曾經經過的事情,能夠很分明的記憶不忘。
d)三摩地,就是等持,對於所觀察的境界,心能夠專注而不散亂,安住在所緣境界。
e)慧,是對於所觀察的境界,能夠很正確的、很深入的抉擇,決斷而沒有疑問。定和慧,都是在所觀察的境界上說。勝解,通於散、也通於定。阿賴耶識是無分別的境界,但是它有作意、觸、受、想、思,可見非常微細。但欲、勝解、念、定、慧,就沒有。
3)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十一個善心所。
4)貪、恚、癡、慢、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這是染污的心所。貪、恚、癡、慢、見、疑,這六個是根本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一共有十個心所,加無慚、無愧,邪欲、邪勝解,二十染污的心所。
5)惡作、睡眠、尋、伺,是不定心所。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惡。識是無記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惡。與善心所在一起活動,就是善,所以叫做相應善。信、慚愧、無貪、無瞋這些善心所,叫做自性善,本身就是好東西。貪、恚、癡、慢、見、疑,這些本身就是壞東西,自性是惡。前面這麼多類的善心所、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和染污的心所、不定的心所這些類,和識同時在一起合作心所有法,有五十三個,這就是助伴的心所。阿賴耶識,只有五個心所,就是遍行心所。第六識是具足一切的心所,一切心所它都有。前五識才有三十六個心所。第七識具足觸、作意、受、想、思,但是別境心所只有一個慧。它有四個煩惱的心所:我執、我見、我愛、我慢這四個心所,還有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這些心所。成佛以後,每一個識,眼識乃至到阿賴耶識,乃至到無垢識,都是二十一個心所。就是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這是十個。再加上十一個善心所,就是二十一個心所。俱有怎麼講呢?同一所緣的境界,這麼多的心所有法和心王在一起,都是緣一個境界。但是這麼多的心所,有不同的相貌。所緣的境界是一個,但是能緣的相貌就不同。同在一個時間內,大家都在活動,可是不同形相。每一個都從它自己的種子生起。相應怎麼講呢?每一個心所和心王,彼此都我同你相應,你同我相應,我同你合,你也同我合。每一個心所都是有能緣的行相,也有所緣的境界,有等無間依、種子依、俱有依。
sahāyaḥ katamaḥ / tad yathā / manas-kāraḥ sparśo vedanā saṃjñā cetanā chando 'dhimokṣaḥ smṛtiḥ samādhiḥ prajñā śraddhā hrīr apatrāpyam alobho 'dveṣo 'moho vīryaṃ prastrabdhir apramāda upekṣāhiṃsā rāgaḥ pratigho 'vidyā māno draṣṭir vicikitsā krodha upanāho mrakṣaḥ pradāśa īrṣyā mātsaryaṃ māyā śāṭhyaṃ mado vihiṃsa ahrīkya man-apatrāpyaṃ styānam auddhatyam āśraddhaṃya kausīdyaṃ pramādo muṣita-smṛtita adhikṣepo 'samprajanyaṃ kaukṛtyam iddhaṃ vitarko vicāraś ca ity evaṃ-bhāgīyāḥ saha-bhū-sampreyuktāś caitasā dharmāḥ sahāya ity ucyante ekālambanā anekākārāḥ saha-bhuva ekaika-vṛttayaḥ svabīja-niyatāḥ samprayuktāḥ sākārāḥ sālambanāḥ sāśrayā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