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六二)愚癡無聞凡夫;cf.cs.23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凡夫與聖弟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起貪欲。
3.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云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說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4.多聞聖弟子,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
比丘!云何聖弟子,有慧、有明,不說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
5.十一種觀無常
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6.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愚夫
[經文]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論說]愚位有五,若於中轉,墮愚夫數。何等為五?一、不獲得俱生慧故,二、不獲得從聞他音緣生慧故,三、不獲得真聖慧故,四、愚癡纏所纏縛故,五、彼隨眠所隨縛故。T30,787c
[解]1)愚夫的階位有五種不同,若是在這五種當中活動的話,就是算落入其中而屬於愚癡的凡夫。哪五種?一、不獲得與生俱來的智慧。二、不獲得從經論或善知識的地方,聽聞法音為緣,而引生的智慧故,就是聞、思、修所成慧。三、不獲得真實聖人的無漏慧故,四、為愚癡的現行所纏繞、所束縛故,五、為彼愚癡的隨眠種子所隨逐而被束縛故。經文中的無慧、無明,慧就是俱生的生得慧。明,就是由努力學習所成就的聞思修慧。(參考T30,763a)
2)什麼是慧?分別事理,決斷懷疑。有四種慧?一、生得慧,生下來就得到的智慧。二、聞慧,聽聞教法而引發的智慧。三、思慧,自己思惟教理而引發的智慧。四、修慧,修習禪定而引發的智慧。若以三慧與修行理論相擬配,五停心是聞慧,總、別相念處是思慧,煖位以後是修慧,無漏慧也是修慧。智與慧有何不同?通達有為事相,稱為智。通達無為的空無我的道理,就稱為慧。
3)智、見、忍、慧的關係如何?智、見、忍三者同為慧的作用。見,推測事物是非的作用。忍,確認事物應該如此,而尚未斷除疑惑。智,無疑地了知決斷。若是無漏慧,又稱聖慧。什麼是聖慧?就是有學的智慧,因為是無漏的緣故,聖人的心相續中可以得到這樣的智慧的緣故,所以名為聖慧。
4)什麼是明?破除愚癡的闇昧,而悟達真理的聖者智慧。善的有漏慧,如煖等四順抉擇分,雖能猛利推求四諦,而未真實通達四諦,不名為明。只有無漏的聖慧可以稱為明,因為諸無漏慧,於四聖諦,照了明淨,如晝分眼,見諸色像,故說為明。
5)什麼是慧?就是對於彼,以擇法、慧為體性。智慧或是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什麼是於彼?就是對所觀察的五蘊等事。什麼是擇法?就是對法觀察、抉擇。擇什麼法呢?對於一切諸法的五蘊等自相,無常、苦、空、無我等共相,由智慧來簡擇而得到決定。什麼是如理所引?如理,就是合理,和這個理完全相合。從合理的思惟、觀察引起般若。如佛世的聖弟子,因為如理思惟,能瞭解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引起般若智慧,得到如實知,所以這一種叫如理所引的智慧。什麼是不如理所引?就是外道的道理。以佛法來說,這種理是不如理的,與真理不相應的,因為這是從不如理所引生的智慧。什麼是俱非所引?就是普通眾生的智慧,也不是合理的,也無所謂不合理,這是普通眾生的知見,就叫俱非所引的慧。為什麼?因為合理、不合理是要講合不合無常、苦、空、無我這一類的理。什麼是智慧的作用?能夠有如理所引的般若智慧,就能夠斷除疑惑。為什麼能夠斷疑呢?因為慧能夠簡擇,於諸法當中得到一種決定的智慧,當然沒有疑惑。
II.是我,異我,相在
[論說]復有四種妄計我論:一者、宣說諸行是我,二者、宣說我有諸行,三者、宣說諸行屬我,四者、宣說我在行中。由二因緣,妄計我論,作諸雜染:一、執著故,二、隨眠故。執著故者,謂諸外道雖求解脫,由彼為障,於一切種不能獲得。隨眠故者,謂諸內法耽著境界,暫時為障而非究竟。T30,787c
[解]1)復有四種虛妄計量有我的言論。哪四種?第一、宣說五蘊諸行就是我。第二、宣說我有諸行。第三、宣說諸行屬於我。第四、宣說我在諸行中。這樣就有二十種見,就是,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同樣,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什麼是我有色乃至我有識?因為我與彼色等相和、相順,所以說有彼色等。什麼是色屬我乃至識屬我?若是彼色等由此我自在力而活動,或是捨棄,或是役使,世間人說彼色等是我所有。什麼是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識中?彼外道計量真實的我是存在五蘊中,周遍全身隨順而行。
2)由於二種因緣,虛妄計量有我的言論的人,會造作種種煩惱。哪二種?一、執著故,二、隨眠故。什麼是執著的緣故?就是種種外道,雖然尋求解脫,由於彼我見的執著成為障礙,用一切種類的方法,不能獲得解脫。什麼是隨眠的緣故?就是這些學習佛法的人,雖然耽著境界,我見隨眠暫時成為見道的障礙,而非究竟永遠障礙。因為在四善根中,不久將會斷分別我見隨眠,所以雖然有我見隨眠暫時障礙,不是永遠。
3)因為計量我、 我所、 我慢三種為所依止,對於所緣的事物,固執取著,只有這個我見是真實不虛,其餘的看法都是愚眛虛妄。因為我見現行的道理,說為執著。就是我見種子隨順心相續,繫縛眾生,說為隨眠。
1.什麼是纏?煩惱的異名。煩惱能纏縛眾生、纏縛心,令眾生輪迴於生死牢獄,或者煩惱是因,起種種惡行,令趣惡趣,所以名為纏。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惛沈等八隨煩惱,稱為八纏。八纏加忿、覆,則為十纏。為什麼稱為纏?因為煩惱數數生起現前而活動。
2.什麼是隨眠? 煩惱的異名。1)貪瞋等煩惱,隨逐有情而不捨離,所以稱為隨。煩惱的行相微細名為眠,如同人睡眠,行相難以了知,所以稱為眠。2)或是隨逐有情,增其昏昧沈重,故曰隨眠。3)諸惑之種子,隨逐於人,眠伏於阿賴耶識中,故曰隨眠。4)或是諸惑之種子,隨逐於人,益增過失,如人之耽眠而益長眠,故名隨眠。此有貪、瞋、慢、無明(癡)、見(惡見)、疑等六種,稱為六隨眠(六根本煩惱)。其中,貪復分為欲貪與有貪,稱為七隨眠;見分為身、邊執、邪、見取、戒禁取等五見,稱為十隨眠。此外,以此更加細分,則有九十八隨眠。煩惱的現行稱為纏,其眠伏狀態之種子稱為隨眠,或是熏成種子之法稱為隨眠。
3.什麼是無明?就是癡,不僅沒有智慧,還能障礙智慧。對業、果、諦、寶這四種事情沒有智慧、不瞭解。無明有兩種,一種叫俱生無明,一種叫分別無明。什麼是俱生,與生俱來,生來就有的,是一種本能、先天。什麼是分別?應該叫分別起,這種無明是依人類的知識分別而起,而與真正的道理不合,就叫做分別無明。又欲界的貪、瞋、癡叫做三種不善根,欲界中一切不善的心,都是從貪、瞋、癡這三種引發起來。現在把貪、瞋、癡分成三類,一種叫俱生,一種叫不俱生,一種叫分別所起。什麼是俱生?是與生俱來,連禽獸乃至一個小小的小動物都有,一切眾生都有。什麼是不俱生呢?如果現在起來的心與貪相應,有貪心、有愛心的時候,就沒有瞋心;假使瞋心起來的時候,貪也不會有,這一類叫做不俱生。什麼是分別所起呢?與見相應的貪、瞋、癡,就是分別所起。無明起什麼作用呢?無明引起兩類情形。一類,虛妄決定。「是這樣!」其實是糊里糊塗的決定,錯誤的決定,虛妄的決定,因為他無知,沒有正確的理解。另一類,「這樣嗎?那樣嗎?」「這樣也不是、那樣也不是,究竟是什麼?」心裡疑疑惑惑的,心裡不定,這也是從無知而來的。
4.問:蘊為何義?答:積聚是蘊義。種種積聚合在一塊,成為一類,這就叫蘊。色蘊有那些意義的蘊呢?相續的色、品類的色、趣處的色、差別的色,各式各樣的色,總而言之,叫它做色蘊。如世尊說:比丘!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總攝為一色蘊。
第一,世間相續。因為世間的有為法是前後相續的,所以就分成三類,過去、現在、未來,色有過去色、未來色、現在色。
第二,品類。若內、若外,可以做兩種解釋。這個身體,叫內色;山河大地,叫外色。表面上的,這個是外色;裡面的這些東西,叫內色。所以品類就是指若內、若外。
第三,趣處。若麤、若細,若勝、若劣,就是趣處。五趣都有色,有麤的色、有細的色,有殊勝、很好的色,有不太好的劣色。人間的色是很麤的,天上的色比較細微。人間的色來比欲界天的色,欲界天的色比我們好。所以趣處,就是指生在生死五趣當中,這個色有麤、有細,有勝、有劣。第四,差別。若近、若遠。約色有遠有近的這種差別,所以是差別。在這積聚當中,有約相續來說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以品類來說若內、若外;以趣處來說若麤、若細,若勝、若劣;以差別來說若近、若遠。凡是同一類的,範圍、總結,有總名稱的,叫做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