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聲聞地-第4瑜伽處-1.嗢柁南

1.嗢柁南
1.1.嗢柁南
復次,此嗢柁南曰:
七作意離欲,及諸定廣辯,二定五神通,生差別諸相。
觀察於諸諦,如實而通達,廣分別於修,究竟為其後。
已得作意諸瑜伽師,已入如是少分樂斷,從此已後,唯有二趣,更無所餘。何等為二?一者、世間,二、出世間。
[解]復次,此嗢柁南曰:
1)七作意離欲,及諸定廣辯,二定五神通,生差別諸相。
a)七作意離欲,七種作意是能離欲界欲。
b)及諸定廣辯,就是廣辯諸定,廣辯四禪和四空定。
c)二定,就是無想定、滅盡定。
d)五神通,得到色界四禪,還能引發五種神通。
e)生差別,若成就四禪八定的話,在人間死了,就會升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有種種的差別。
f)諸相,升到色界天以上,就是離開欲界欲;因為成就色界定、無色界定,就往生到上界,這時候才有離欲的相貌。
2)觀察於諸諦,如實而通達,廣分別於修,究竟為其後。
a)觀察於諸諦,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也可以直接修學聖道,觀察苦、集、滅、道。
b)如實而通達,就是如其真實的通達苦、集、滅、道的四諦;現在學習佛法,就是名字上:這是苦、是集、是滅、是道,在名字上這樣子分別。但是修行人他是知道那個義,有名也有義,真實的通達。
c)廣分別於修,通達四諦之後,就告訴怎麼樣修四諦,得聖道。就是詳細地開示修學聖道的情況。
d)究竟為其後,最後得聖道,這是在最後。
3)已經成就未到地定的這個瑜伽師,就是初修業瑜伽師,已經契入這樣色界定的少分樂斷,他歡喜修學斷煩惱的事情。從得未到地定以後,就是兩條路,除這兩條路之外,沒有第三條路。哪兩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世間,現在得到未到地定,可以修色界四禪、無四界的四空定,這一條路是屬於世間,還沒能夠成為聖人。二、出世間,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也可以直接修八正道、修四念處,就是出離世間,可以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聖道。怎麼叫作修行?就是心裡面在修止觀,這就是修行,不是另外的事情。止觀就是作意;止也是作意,觀也是作意,就是這樣用功修行。
tatra labdhamanaskārasya yoginaḥ / evaṃ parītta-prahāṇaratipraviṣṭasya tadurdhvaṃ dve gatī bhavataḥ / ananye / katame dve tad yathā / laukikī ca lokottarā ca /

1.2.往世間道、往出世道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如如於此極多修習,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歷彼彼日夜等位,轉復增廣。若此作意堅固相續強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 ,於奢摩他品及毘缽舍那品善取其相。彼於爾時,或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或樂往出世道發起加行。
[解]1)這個初修禪的諸瑜伽師,由於得到這未到地定的作意。這個時候內心,或者憶念:我應該修色界的四禪。或者心裡想:我應該修學聖道,超越世間。就是他發願。
2)這個修行人應該多多的修習這個作意,就是不要忘了你的願,由願導行;若忘掉願,就不能修行,所以要多修習如是作意。
3)這個修行人如是如是在這個地方極多的修習,不要忘了他的願。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歷彼彼日夜的這些階段,你的輕安和心一境性,就更增加、更殊勝。
4)若是這位修行人內心的作意,這未到地定是個作意。堅固地相續,要時時的入定,強盛地這樣活動,就一直地常常入定,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發起清淨所緣勝解,這個時候在奢摩他裡面發起清淨所緣的勝解,就是所緣境能令你的煩惱得消除,所以叫做清淨所緣。這個時候已經成就未到地定的人,怎麼修行呢?還是一樣,要善取其相。修奢摩他,要善取其相,修毘缽舍那也要善取其相。這個人那個時候,或者歡喜到世間道,歡喜學習世間道發起努力,或者歡喜往出世間道,發起修行。
5)什麼是發起清淨所緣勝解?由此所緣,令惑清淨,是名清淨所緣。謂觀下地麤性上地靜性,欲界的五趣雜居地這是最麤惡的地方。上地就是色界初禪,是寂靜微妙的地方。此即世間道攝的清淨所緣。若觀苦集滅道四種聖諦,此即出世間道清淨所緣。勝解為先善取相已,隨其所應發起加行。
tatrāyam ādikarmiko yogācāraḥ /samanaskāraḥ /laukikayā vā gatyā gamiṣyāmi / loko-ttarayā veti / tam eva manaskāraṃ bahulīkaroti / yathā yathā bahulīkaroti / tathā tathā sā praśrabdhiś cittaikāgratā ca / teṣāṃ teṣāṃ rātridivabcasānām atyayāt pṛthuvṛddhi-vaipulyatāṃ gacchati / yadā cāsya dṛṣṭisthiraḥ kharaś ca manaskāraḥ saṃvṛtto bhavati / pariśrabdhaś cālambanādhimokṣaḥ / pravartate / śamathavipaśyanāpakṣyāc ca nimi-ttāny udgṛhītāni bhavanti / tadā sa laukikena mārgeṇa gantukāmas tatra ca prayogam ārabhate lokottareṇa vā mārgeṇa [/]

1.3.四種補特伽羅
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於現法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非出世道?答:略有四種補特伽羅。何等為四?一、一切外道,二、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止行,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於現法。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此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具縛 ,謂諸異生;二者、不具縛,謂諸有學。
[解]問:此中幾種人,即於現法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現法樂,就是現在的生命體有輕安樂。往世間道,從未到地定這裡開始,往色界世間,到色界天去。發起加行,發起修行。非出世道,他不是修出世間的聖道。
1)答:簡單的說就有四種人。何等為四?一、一切外道;二、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止行;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於現法。
a)一切外道,這些外道如果他得未到地定,他們是於現法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外道他不知道佛教涅槃,他就是歡喜世間的禪。
b)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止行。在佛教的正法中學習佛法的人,他不是利根人,是鈍根人,他的無漏善根的根性贏劣,沒有力量;教他修學聖道修不來,就先修世間道的正行。
c)根性雖利,善根未熟。這個人是利根,根性雖是利,但是栽培的出世間聖道的善根沒成熟,就是還有困難,也不行。
d)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這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歡喜、他發願將來得無上菩提,不是現在的生命就得無上菩提,他不是發這個願。那麼他也是修世間道,因為得四禪以後,會有神通,容易度化眾生,所以他也是修四禪。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歡喜修禪。
2)這個歡喜往世間道發起加行的人,復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具足煩惱的繫縛,就是凡夫和外道。第二、沒有煩惱的繫縛,就是初果、二果、三果這種有學,菩薩也包括在內。
tatra kati pudgalāḥ / ye dṛṣṭe dharme laukikenaiva mārgeṇa pṛ(ga)cchanti/na lokotta-reṇa / āha / catvāras tad yathā sarva ito bāhyakaḥ / iha dhārmiko 'pi mandaḥ / pūrva-śamathacaritas tathā bhūyo 'py aparipakvakuśalamulaḥ / bodhisattvasyāyatyāṃ bodhim anuprāptukāmaḥ / no tu dṛṣṭa eva dharme/ amī catvāraḥ pudgalā dṛṣṭa eva dharme laukikamārgayāni-(yi) no bhavanti / tac ca laukikamārgagamanaṃ dvividhaṃ / sakalabandhanānāñ ca pṛthagjanānāṃ vikalabandhanānāṃ ca/ śaikṣāṇāṃ/

此復云何?謂先於欲界觀為麁性,於初靜慮若定、若生,觀為靜性,發起加行,離欲界欲,如是乃至發起加行,離無所有處欲,當知亦爾。又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等及發五神通等。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當廣說。
[解]1)這又怎麼回事情呢?就是這位修行人,怎樣修行到色界天呢?成就色界定呢?先於欲界觀為麤性,觀察欲界是粗劣,是有過失、過患的地方。或者現在得到初靜慮,叫作定,或者是棄捨生命之後,生到色界初禪,叫生。這個修行人觀察初靜慮若定若生的人,他們內心裡面是寂靜,因為沒有欲界的煩惱擾亂他。就開始用功修行,遠離欲界的欲。這樣離欲界欲,若修學成功就是得初禪。得初禪以後修二禪,遠離初禪的欲。這樣乃至發起加行離無所有處的欲,就是無色界四空定的第三,也是這樣子。
2)又這個人以靜慮而為依止,若得到色界四禪,以四禪為依止修無想定,就成功。又依非想非非想定,假設是佛教徒三果聖人,依非想非非想定就能引滅盡定。及發五神通,就是依色界四禪才能發五神通。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應該詳細說這件事。什麼是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謂依靜慮能引無想定,依非想非非想處能引滅盡定。什麼是依靜慮等能引五種神通?依色界的四靜慮,可以發出來五種神通,還有其他的功德。五神通是什麼呢?謂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諸功德是什麼呢?無諍三昧、願智三昧、四無礙解等。初禪有上中下品,乃至四禪也是有,乃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也是有這上中下。你能善巧地修習禪定,若在人間得三禪,就生到色界三禪。在人間得空無邊處定,死掉以後升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
tat punaḥ katamat / kāmānām audārikatāṃ paśyataḥ prathame ca dhyāne samāpatty upapattikleśāntatāṃ paśyatas tatkāmavairāgyagamanam evaṃ yāvat / ākiñcanyāya-tanavairāgyaṃ veditavyam / tathā asaṃjñisamāpattiḥ / dhyānasamāpattisanniśrayena ṣa[ḍ iva] jñānānāṃ pañcānām abhinirhāra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