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生差別
復次此中,於初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眾同分中。於第二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眾同分中。於第三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眾同分中。於第四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眾同分中。
[解]1)復次,前面這一大段文說到的四禪八定,在人間的人,修色界的初靜慮有三種差別;有下品的修行、有中品、上品的修行,若能夠修習成功,人間的壽命結束,就隨原來的下中上品的修行而出生,若是下品的初靜慮,就生到梵眾天。若中品修行就是梵輔天,就是他的境界高一點,可以幫助大梵天王做事的人。若是上品修行的初靜慮就是大梵天。眾同分中,大眾具有相同的生命體,他那樣的色受想行識,你也是那樣的色受想行識。
2)第二靜慮下中上品的善修習已,下品的修行生到少光天;中品的修行生到無量光天;上品的修行就生到光淨天眾同分中。
3)於第三靜慮中,也是下中上品的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眾同分中。
4)於第四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眾同分中。無想天就在廣果天裡面。這三天處是凡夫天。
tatra prathame dhyāne mṛdumadhyādhimātraparibhāvitena yathāyogaṃ brahmakāyikānāṃ brahmapurohitānāṃ mahābrahmaṇāṃ devānāṃ sabhāgatāyām upasampadyate dvitīye dhyāne mṛdumadhyādhimātrabhāvite yathāyogaṃ parīttānāmābhāsvarāṇāṃ ca devānāṃ sabhāgatāyām upasaṃpadyate / tṛtīye dhyāne mṛdumadhādhyimātrabhā-vite yathāyogaṃ parīttaśubhānāṃ sapramāṇaśubhānāṃ śubhakṛtyānāṃ ca devānāṃ sabhāgatāyām upaṣaṃpadyate / caturthe dhyāne mṛdumdhyādhimātrabhāvite/ yathāyogam anabhrakānāṃ puṇyaprasavānāṃ bṛhatphalānāṃ ca devānāṃ sabhāgatāyām upasampadyate /
若不還者,以無漏第四靜慮間雜熏修有漏第四靜慮,即於此中,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五淨居天眾同分中,謂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
[解]1)若不還者,就是生到色界四禪就不回到欲界,只有聖人才可以。如果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是凡夫,終究有一天還回到欲界。若是成就三果的聖人,他不回來。為什麼?他有無漏的無我的智慧,無漏的四念處的修行,所以成就無漏的第四靜慮的時候,還是在人間。
2)間雜熏修有漏第四靜慮,譬如說這一個鐘頭修的是無漏的第四靜慮,在第四靜慮裡面修四念處,就把第四靜慮變成無漏;但是過一個鐘頭以後,又修有漏的四靜慮,就不修四念處觀,只是按照一般的四靜慮這麼修。修有漏的四靜慮一個鐘頭,以後又修無漏的四靜慮,這叫做間雜熏修。就是有漏無漏,無漏又有漏,有漏又無漏就是間雜的熏修,這樣用無漏來熏習有漏的第四靜慮。
3)這樣間雜的熏修,你的成就就有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的差別,這樣是一共是有五品。能這樣修習以後,隨其所應當生五淨居天,第四禪裡面的五淨居天。為什麼稱為淨?這是聖人他有四念處,所以心比凡夫天清淨,沒有愛見慢。凡夫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到非非想天都有愛、有見、有慢;他們愛著所成就的禪定,還有我見,有高慢心。聖人就把這個都滅除;若完全滅除,是阿羅漢,還有剩餘,就是三果聖人。所以聖人修這個禪的清淨,就是能滅除出去愛見慢,所以叫清淨。
4)這五種都是清淨的眾同分中,就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他們有共同的無漏的境界,但是沒有完全清淨。
5)什麼是間雜熏修有漏第四靜慮等?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的時候入有漏的靜慮,有的時候入無漏的靜慮,相續的這樣更相間雜。有漏的四靜慮,中間沒有其他的間隔,又入於無漏的四靜慮,無漏的靜慮又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知三果聖人,這樣修行熏修成就。為什麼要這樣修?常常這樣修,就會滅除初禪的煩惱、二禪的煩惱、三禪的煩惱、第四禪的煩惱,就是愛見慢煩惱。用功修行滅除很多的煩惱,但是還有剩餘的煩惱,修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壽命到了,便入淨居。
sacet punar anāgāmī anāsraveṇa dhyānena caturthena sāsravaṃ vyavakīrṇṇaṃ bhāvayati / tasmiṃ(smin) mṛdumadhyādhimātrādhimātratarādhimātratamabhāvite yathāyogaṃ pañcānāṃ śuddhāvāsānāṃ devānāṃ sa(ha)bhāgatāyām upasampadyate/ tadyathā adahe(hre)ṣvata[ā]peṣu sudarśaneṣu,akaniṣṭheṣu [/]
若於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下、中、上品,善修習已,當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隨行天眾同分中。由彼諸天無有形色,是故亦無處所差別,然住所作有其差別。於無想定善修習已,當生無想有情天眾同分中。
[解]1)若於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下中上品的善修習已,當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隨行天眾同分中。由彼無色界的眾生沒有色,他們的生命體裡面只是受想行識,沒有地水火風,所以他們也沒有處所的差別,也沒有依報處所的差別。
a)什麼是隨行天眾同分中?欲界是有色,色界也有色,他們若死掉的時候,前一個生命結束,一剎那間中有就出現,由中有到受果報的地方投生。他的身體有形相的差別,人與人也不完全相同,人與鬼神與畜生也都不一樣,人和天也不同。不同果報的中陰到投生的地方去,到那個地方,中有就不動,就是被那個地方拘住,拘住就是受生。成就無色界的四空定的人不是這樣,他沒有地水火風組成生命體的形色,也沒有到另一個地方投生,這就叫作隨行天。怎麼叫作隨行天呢?就隨他修的無色界的那個定業,不動業去活動,這個業就是他的生因。這種修行人,若在深山裡修行,死了就在那裡。他是沒有中陰身,也沒有依報的差別,所以叫作隨行天眾同分中,你是空無邊處天就是他們的眾同分中,乃至非非想天在他的眾同分中。
b)什麼是然住所作有其差別?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於空無邊處定具足安住、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也是具足安住,叫作住。在禪定裡面,他能觀察自己的這個蘊,他自己只有受想行識蘊;他也能觀察其他的眾同分的受想行識蘊,就是有這樣的功能,名住所作。這樣彼此也是有差別,他的受想行識和識無邊處天也不同,識無邊處天和無所有處天也不同,和非非想處天彼此都有差別。
2)於無想定善修習已,當生無想有情天眾同分中,就是到色界第四禪裡面,到廣果天裡面。這裡邊也有差別,若在人間成就無想定的時候,有出入定的差別。若生到無想天,初開始生到無想天還是有想,等到入定以後就沒有想,入定以後再不出定,經過五百大劫,無想天的人的壽命一共是五百大劫,最後就出定,出定就死掉;這和人間不同。善修習,善當作能字講,能修習,修行得很好成功,稱為善修習。
ākāśavijñānākiñcanya-nai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e mṛdumadhyādhimātrabhāvite ākāśavijñānākiñcanyana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opagānāṃ devānāṃ sabhāgatāyām upasampadyate [/] arūpiṇaś ca devās tasmāt teṣāṃ sthānāntarakṛto bhedo nāsti vihā-rakṛtastu viśeṣo bhavati /asaṃjñisamāpattyāṃ bhāvitāyām asaṃjñisattvānāṃ devā-vāṃ sabhāgatāyām upasampady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