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雜阿含-261

四四(二六一)富留那;s22.83 ānanda suttaṃ
1.序
如是我聞:一時,尊者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2.生法計是我,非不生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年少初出家時,常說深法。作如是言: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阿難!云何於生法計是我,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識生,生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是故阿難!色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如是受、想、行、識生,生故計是我,非不生。

3.無常、苦、無我
云何阿難!色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又問: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又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復計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若無常是苦耶?答曰:是苦。又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復計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

4.觀十一種
阿難!是故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5.生厭,離欲,解脫
如實知,如實觀察,如是觀者,聖弟子於色生厭,離欲,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6.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諸比丘!當知彼尊者於我有大饒益,我從彼尊者所聞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我從是來,常以此法為四眾說,非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出家者說。
I.生法計是我
[經文] 阿難!生法計是我,非不生。阿難!云何於生法計是我,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
[解說] upādāya āvuso ānanda, 'asmi'ti hoti, no anupādāya. kiñca upādāya'asmi'ti hoti no anupādāya: rūpaṃ upādāya'asmi'ti hoti no anupādāya. (s22.83)
道友阿難!因為取,「我是」(才生起),非不取。云何因為取,「我是」(才生起)?因為取色,「我是」(才生起),非不取。
upādāya 有這些意義:取著、所生、依於。此中,漢譯為「生」,可能是採用所生之義。關於所生,如四大所造中的所造。Cs.43有相類似的經文,大概可知,可能為取。若依論的解說,upādāya是依止。
[論說]復次、有四種我見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有分別我見,謂諸外道所起; 二、俱生我見,謂下至禽獸等亦能生起;三、緣自依止我見,謂於各別內身所起;四、緣他依止我見,謂於他身所起。
[解]復次,有四種我見為所依止,能夠生起我慢。哪四種?一、有分別我見,就是種種外道所生起。二、俱生我見,就是下至禽獸等也能夠生起。三、緣自依止我見,就是對於各別的內身所生起。四、緣他依止我見,就是對於他身所生起,不計度這個身心為我,但是分別他身,計度如此我為好、不好等。

II.明鏡及淨水鏡
[經文] 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
[解說] seyyathāpi āvuso ānanda, itthī vā puriso vā daharo yuvā maṇḍanajātiko ādāse vā parisuddhe pariyodāte acche vā udakapatte sakaṃ mukhanimittaṃ paccavekkhamāno upādāya passeyya, no anupādāya. (s22.83)
道友!阿難!譬如女人或男人、少男、少女裝飾後,在清淨光明的鏡中或清澈的水器中,看到自己的面相時,因為取而見,非不取。
 evameva kho āvuso ānanda rūpaṃ upādāya asmīti hoti, no anupādāya. (s22.83)道友!阿難!如是,取色故,計我是,非不取。
[論說] 1.分別我見為所依止生我慢者,謂由此見,觀自、他身,計有實我。由此二種我見為依,發生我慢。譬如清淨圓鏡,面上質像為依,發生影像;影像為依,於自依止發生劣、中、勝想。如是由邪分別故,緣自依止我見為緣,發生緣他依止我見。如依質像,發生影像。又此為緣發生我慢,方他謂己或勝、或等、或劣。T30,779c
2.俱生我見為緣生我慢者,當知譬喻與前差別。如明眼人臨淨水器,自觀眼、耳,所餘如前應知其相。T30,779c
[解]1)什麼是分別我見為所依止生我慢?就是由於這個我見,是觀察自己、他身,分別計度有一個真實的我。由於緣自、他依止這二種我見為依止,發動生起我慢。
a)譬如清淨的圓鏡,表面上的質像為依止,發動生起影像。這個譬喻是什麼意思?質像就是對於自己身心計度為我。發生影像,就是依照這個自所計我,還會分別他人身心,計度為我。所以,這個譬喻說明緣自依止的我見,能生起緣他依止的我見。
b)影像為依止,對於自己身心依止,發動生起劣 、中、勝的想法。這個譬喻是什麼意思?影像,就是緣他依止所生起的我見。還會依照他所計我,與自己互相比較,所以,生起我是劣 、中、勝的想法。
c)總之,這樣由於錯誤分別的緣故,緣慮自己身心依止而生起我見為條件,發動生起緣慮他身心依止而生起我見。如同依止表面上的質像,發動生起影像。
d)又此影像為緣,發動生起我慢,與他人比較,認為自己或是殊勝、或是相等、或是低劣。
2)什麼是俱生我見為緣生我慢?應當知道譬喻與前面有所差別。有什麼不同?依照分別我見所起的我慢,是與他人比較而起。依照俱生我見所生起的我慢,是依照自己本身而生起的高慢,可以稱為憍慢,因此,有差別。如同眼力很好的人,臨近清淨的水器,自己從水器中,看到眼、耳。以這樣的影像為緣,發動生起我是這樣的好看、不好看,應當這樣知道他的相貌。鏡子是人功所造,所以譬喻為分別見,水不是人功所造,所以譬喻俱生見。

III.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經文] 當知彼尊者於我有大饒益,我從彼尊者所聞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論說] 此一切種薩迦耶見,唯依善說法毘奈耶方 能永斷,非餘邪教。如是如來及眾共知同梵行者,或諸弟子同梵行者,有大恩德。唯由如是一因緣故,名於大師或滅度後同梵行者,真實報恩。又由第二,謂若有能即依如是差別句義,為利益故,勤修正行,如是亦名隨分報恩,彼所希望未滿足故。T30,779c
[解]這一切四種薩迦耶見,唯獨依照善說法、毘奈耶,就是佛法,才能永遠斷盡,不是其餘錯誤的教法。這樣如來及眾人共同熟知的同梵行者,或是眾多的佛弟子同梵行者,對於修行的人,有大恩德,為什麼?因為佛及弟子教導、開示修行者如何斷盡有身見。
1)唯獨依照善說法、毘奈耶,永遠斷盡薩迦耶見。唯獨這樣斷盡有身見的因緣的緣故,稱為對於大師或是滅度後同梵行者,真實的報恩。為什麼?就是依照佛及弟子的教導與開示,如何斷盡有身見的方法。修行者以這些法為依據,體證無我智慧,斷盡煩惱,才是真實報答三寶的恩德。
2)又,由於第二種因緣,若是有人能夠依照這些差別句的道理,為了解脫的利益的緣故,精勤修習正確、合理的止觀,這樣也可以稱為隨分報恩,因為這位修行人所希望的斷除我見,尚未滿足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