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煩惱分別
煩惱分別者,或立一種,謂由煩惱雜染義故。或分二種,謂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三種,謂欲繫、色繫、無色繫。或分四種,謂欲繫記、無記,色繫無記,無色繫無記。或分五種,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道所斷。
[解]什麼是煩惱分別?就是煩惱分別出來各式各樣的煩惱,有差別,由十一個部分來解釋煩惱的分別。
1)或者說煩惱有多少?只有一種煩惱,就是這個煩惱它就是染污,它是一切染污法的根本。因為有煩惱的染污,凡與煩惱沾上邊也都受到它染污。所以,總立為一種煩惱,就是雜染義。
2)或者是分成兩種煩惱,就是見道所斷,修道所斷的煩惱。什麼是見道?覺悟諸法實相的智慧,見到第一義諦,這個時候是無障礙的境界,叫做見道。見道的時候斷除什麼煩惱呢?由分別心引起的煩惱,就是感覺色受想行識裏面,有一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有我,就有我所有的一切,為了保護我、我所,貪瞋癡都出來。所以,由分別心引起的一切煩惱,在見道的時候都斷掉,也斷煩惱所引起的業,也斷煩惱業所得的果報,三惡道的果報沒有。什麼是修道?雖然能見諸法實相的智慧,但是智慧沒有圓滿,還要繼續努力的修四念處,乃至到佛才圓滿。修道的時候所斷的煩惱是什麼?就是由任運而有的煩惱,不自覺的煩惱就來,不是因為分別來。這個時候修道的時候就是數數的觀諸法實相,觀察色受想行識,就把那任運而起的煩惱也逐漸的斷。
3)或分三種,謂欲繫、色繫、無色繫。什麼是欲繫的煩惱?就是欲界眾生所具足的十種煩惱,就是見煩惱分五種,愛煩惱也分五種。就是有這樣的煩惱,就把你綁在欲界這裏,跳不出去,叫欲繫煩惱。什麼是色繫?就是色界天的眾生,或者成就色界定的人所具足的煩惱,就是沒有瞋,但有其他的九種,當然和欲界的煩惱不一樣。什麼是無色繫?無色界天也是沒有瞋,但有其他的九種。因為境界都很順心,有禪定,所以沒有瞋煩惱。欲界的煩惱是在欲上引起很多煩惱;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眾生,是在他所成就的三摩地上引起的煩惱。
4)或分四種,謂欲繫記、無記、色繫無記、無色繫無記。什麼是記?就是可以言說、分別,可以說明。這些煩惱,很明顯的有染污的相貌,可以記別。什麼是無記?就是不可以說是煩惱,也不可以說是善,就是無記性。前五識、第六識、乃至阿賴耶識,都可以說是無記。什麼是色繫無記?就是色界天的眾生是有煩惱,但是因為禪定,把煩惱調伏,所以沒有煩惱的相貌。有煩惱,但是相貌不明顯,所以叫無記。無色界天的煩惱也是這樣。欲界的眾生,因為是攀緣欲,又沒有定,煩惱活動的很自由,所以相貌很明顯。
5)或分五種,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道所斷。見道所斷的煩惱分成四種,見苦所斷的煩惱,見集所斷的煩惱,見滅所斷的煩惱,見道所斷的煩惱。修道所斷的煩惱只有一種,不須要刻意的分別,任運地就有煩惱現起,就是修道的時候所斷的煩惱。
kleśānāṃ prabhedaḥ katamaḥ / syād ekavidhaḥ kleśasaṃkleśa arthena / syād dvividho darśana-prahātavyo bhāva-prahātavyaś ca // syāt trividhaḥ kāma-pratisaṃyukto rūpa-pratisaṃyukta ārūpyapratisaṃyuktaś ca/syāc caturvidhaḥ kāmapratisaṃyukto vyākṛto avyākṛtaś ca / rūpa-pratisaṃyukto avyākṛtaḥ / ārūpya-pratisaṃyukto avyākṛtaś ca // syāt pañca-vidho duḥkha-darśana-prahātavyaḥ samudaya-darśanaprahātavyo nirodha-darśana-prahātavyo mārga-darśana-prahātavyo bhāvanā-darśana-prahātavyaś ca //
或分六種,謂貪、恚、慢、無明、見、疑。或分七種,謂七種隨眠,一、欲貪隨眠,二、瞋恚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或分八種,謂貪、恚、慢、無明、疑、見、及二種取。或分九種,謂九結,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或分十種,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
[解]6)或分六種,就是貪、恚、慢、無明、見、疑。
7)或分七種,就是七種隨眠,一、欲貪隨眠,二、瞋恚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什麼是隨眠?就是煩惱不活動的時候,就用睡眠來譬喻,若醒過來就活動,就是有煩惱出來。隨,就是隨逐你的心而不捨離。有的時候活動,有的時候不活動,不活動的時候叫眠。哪七種呢?
一、欲貪隨眠,貪是通於色界、無色界,這裡但是欲界眾生所具足的貪煩惱,就是還沒有離欲的時候的貪煩惱,這個煩惱也有隨眠的現象。
二、瞋恚隨眠,心裏面有恨,這個煩惱也有隨眠的時候。
三、有貪隨眠,這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眾生的貪煩惱,和欲界不一樣。愛著色界的四靜慮,無色界的四空定,對於定有所著,有所貪著就是有貪隨眠。
四、慢隨眠,欲貪隨眠、瞋恚隨眠這兩種都是指欲界眾生所具足的煩惱;有貪隨眠,是指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的煩惱。慢隨眠,欲界眾生也是有,色界天、無色界天眾生也是有。
五、無明隨眠,就是不知道前因後果,不知道諸法是緣起,不知道真如的道理,那個愚癡性,也是有隨眠。
六、見隨眠,見煩惱裏面包括多種,後面有解釋。
七、疑隨眠,就是對於苦、集、滅、道有疑問,還不能夠相信。
8)或者是分成八種煩惱,哪八種呢?謂貪、恚、慢、無明、疑、見、及二種取。見包括三種。取有兩種,一個見取,一個戒禁取。後面有解釋。
9)或分成九種煩惱,謂九結: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什麼是結?和合苦,名之為結。能令你與苦和合,叫你受苦,所以叫做結。
一、愛結,就是於可愛的事情有愛煩惱。
二、恚結,對這個不如意的事情,心裏面憤怒。
三、慢結,就是高慢心。
四、無明結,不知道諸法是緣起,自性空,是無我。包括外道惡說法,顛倒的法令人不能開智慧得解脫。
五、見結,就是包括三種見,身見、邊見、邪見。
六、取結,就是戒禁取、見取,這兩種實在是外道所具。
七、疑結,就是親近不善丈夫,聽聞佛法的時候不能如理作意,對佛法還有疑問。
八、嫉結,智慧缺少,就有嫉妒心,別人有榮譽的事情心裏面不舒服。
九、慳結,財富缺乏,就是慳吝。
10)或分十種。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這叫五利使。貪、恚、慢、無明、疑,是五鈍使。
syāt ṣaḍ-vidho rāgaḥ pratigho māno avidyā dṛṣṭir vicikitsā ca // syāt sapta-vidhaḥ sapta anuśayāḥ kāma-rāga anuśayaḥ pratigha anuśayo bhava-rāga anuśayo māna anuśayo avidyā anuśayo dṛṣṭy-anuśayo vicikitsā anuśayaś ca // syād aṣṭa-vidho rāgaḥ pratigho māno avidyā vicikitsā dṛṣṭir dvau ca parāmarśau // syān nava-vidho nava saṃyojanāni / anunaya-saṃyojanaṃ pratigha-saṃyojanaṃ māna-saṃyojanam avidyā-saṃyojanaṃ dṛṣṭi-saṃyojanaṃ parāmarśa-saṃyojanaṃ vicikitsā-saṃyojanam īrpyā-saṃyojanaṃ mātsarya-saṃyojanaṃ ca // syād daśa-vidhaḥ satkāya-dṛṣṭir antagrāha-dṛṣṭir mithyādṛṣṭi-parāmarśaḥ śīlaparāmarśo rāgaḥ pratigho māno avidyā vickitsā ca //
或分一百二十八煩惱,謂即上十煩惱,由迷執十二種諦建立,應知。何等名為十二種諦?謂欲界苦諦,集諦。色界苦諦,集諦,無色界苦諦,集諦。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無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
[解]或是把煩惱分成一百二十八種不同。就是前面十種煩惱。由於眾生迷惑執著十二種諦,所以有這種一百二十八種隨煩惱,應該知道。這十二種諦是什麼呢?
1)就是欲界的眾生有什麼煩惱?一個苦諦的煩惱,一個集諦的煩惱這兩種。
2)色界、無色界,也是有苦諦、集諦。
3)說欲界的眾生,增上彼遍智果。什麼是增上?就是眾生若能夠厭惡苦、集二諦,不高興煩惱的境界,也不高興煩惱得的果報。因為對欲界的苦諦、集諦有厭惡的心,努力學習修行滅、道二諦,所以叫做欲界增上。就是欲界的苦諦、集諦,能幫助滅諦、道諦現起來,就叫做增上。或者說是滅諦、道諦是最殊勝,超過欲界的苦諦、集諦。什麼是遍智?就是普遍觀察的智慧,就是從聞思修的有漏智慧,轉成無漏智慧。有漏智慧、無漏智慧應該都包括在內。斷煩惱的智慧是遍緣一切法,無我、無我所,畢竟空的智慧,所以叫做遍智。什麼是遍智的果呢?就是由於長時期修學止觀的智慧,最後見到真理,見到滅諦,叫做果。所以,彼遍智所顯示的諸法寂滅相的滅諦,就叫做彼遍智果。而遍智本身就是道諦。能顯示的就是道諦,所顯示的就是滅諦。
4)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無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道理是一樣。欲界四諦,色界四諦,無色界也是四諦,合起來一共是十二諦,都是無明煩惱所迷執。
syād aṣṭā-viṃśaty-uttaraṃ kleśa-śatam eṣām eva daśānāṃ kleśānāṃ dvādaśa ākāra- satya-vipratipatti-vyavasthānataḥ / dvādaśa ākāraṃ satyaṃ katamat / kāma āvacaraṃ duḥkha-satyaṃ samudaya-satyaṃ / rūpa avacaraṃ duḥkha-satyaṃ samudaya-satyaṃ ārūpya avacaraṃ duḥkha-satyaṃ // kāma ava-cara adhipati-tat-parijñā-phalaṃ tat- parijñā-prabhāvitaṃ nirodhasatyaṃ mārgasatyaṃ / rūpa avacara adhipati-tat-parijñā-phalaṃ tat-parijñā-[pra]bhāvitaṃ nirodha-satyaṃ mārga-satyaṃ / ārūpya avacara adhipati-tat-parijñā-phalaṃ tat-parijñā-prabhāvitaṃ nirodha-satyaṃ mārga-satyaṃ //
此中,於欲界苦、集諦,及於欲界增上滅、道諦,具有十煩惱迷執。於色界苦、集諦,及於彼增上滅、道諦,除瞋有餘煩惱迷執。如於色界,於無色界亦爾。
[解]在這裡,眾生在這麼多的所知境上,有十種煩惱迷惑、染著,不明白。色界天的眾生對於苦諦、集諦及於彼增上滅、道諦,除瞋,有餘煩惱迷執。如於色界,於無色界也是這麼多。欲界苦諦有十種煩惱,集諦、滅諦、道諦也是都具足十煩惱,加起來就是四十個煩惱。色界,瞋不計算在內,就有三十六。無色界也有三十六。共有一百一十二煩惱。若是一百二十八,還缺十六個,這下面算。
tatra kāma avacare duḥkha-satye samudaya-satye kāma avacara adhipateye nirodha-satye mārgasatye sarve daśakleśā vipratipannāḥ/rūpa avacare duḥkhasatye samudaya-satye tadā adhipateye nirodha-satye mārga-satye pratigha-varjās ta eva daśakleśā vipratipannāḥ / yathā rūpa avacara evam ārūpya avacare //
於欲界對治修中有六煩惱迷執,謂除邪見、見取、戒禁取、疑。於色界對治修中有五煩惱迷執,謂於上六中除瞋。如於色界對治修中,於無色對治修中亦爾。如迷執,障礙亦爾。
[解]見道以後,這位聖人心裏還有任運生起的煩惱,要繼續的修四念處來對治。有什麼煩惱呢?他有六種煩惱的迷惑、執著,哪六種呢?十個煩惱中,除去邪見、見取、戒禁取、疑這四個,還有六個,就是身見、邊見、貪、恚、慢、無明。可見初果、二果的聖人還有這六個煩惱。於色界對治修中,有五個煩惱的迷執,在上面的六個煩惱裏面去掉瞋,還剩五個。如於色界對治修中,於無色界對治修中也是這樣子。加起來就是十個,加上欲界六個,共十六個。十六個加一百一十二,正好是一百二十八煩惱。迷執是這樣子,障礙也是這樣子。什麼是障礙?煩惱對於苦集滅道的真理迷惑執著,不明白就是迷執,若迷執,就障礙你認識什麼是苦集滅道,所以,迷執的作用就是障礙,有迷執就有障礙。迷執是這樣子,障礙也是這樣子。
kāma avacara-pratipakṣe bhāvanāyāṃ ṣaṭ kleśā vipratipannā mithyā-dṛṣṭiṃ dṛṣṭi-parāmarśaṃ śīla-vrata-parāmarśaṃ vicikitsāṃ ca sthāpayitvā // rūpa avacarapratipakṣe bhāvanāyāṃ paśca kleśā vipratipannā ebhya eva ṣaḍbhyaḥ pratidhaṃ sthāpayitvā // yathā rūpa avacarapratiprakṣa evamārūṣyāvacarapratipakṣe / yathā vipratipannā evam āvaraṇaṃ ///
薩迦耶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等隨觀執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
[解]什麼是薩迦耶見?有身見,就是在有漏的身體上執著有我、我所。如何生起身見?怎麼會有這種執著呢?
1)就是由於常常接觸思想顛倒的人,沒有正知正見的人。
2)聽到不善丈夫說的不符合佛法的緣起法性的道理。
3)聽聞這樣的非正法之後,你不能夠合乎佛法真理的觀察思惟,所以就有分別我執,由分別而生起的我見。
4)由任運失念故,這是指聖人說。任運、自然,正念不存在的時候,無分別的俱生我見就出來,任運地執著有我。
5)等隨觀執五種取蘊,等是普遍、平等,色受想行識都是平等。隨順色受想行識觀察,總起來執著色受想行識這五種蘊是有我。取蘊,因愛取而有五蘊,有五蘊,又繼續的愛取。或者隨其中的一種蘊執著是我,或者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所;或者受是我,其他的色想行識是我所;或者識是我,色受想行是我所。這樣,每一種有四句,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五蘊有五個,有二十句我見。
6)這樣觀察以後呢?就有一個分別我執,或者一個不分別的俱生我執,這兩種執著都是染污,不清淨,還是屬於智慧。什麼是染污?就是能引起煩惱,有這樣的分別,就會引起煩惱。所以,薩迦耶見是以分別、不分別染污慧為他的體性。分別我執得初果的時候斷掉,任運不分別的俱生我執,一直到阿羅漢果才斷掉。無著菩薩說有五個理由,不應該執著有我。
第一、異相過失。若說色受想行識是我,我是常住,色受想行識是無常,彼此的相貌不一樣。色受想行識有老病死,我沒有老病死,相貌不一樣,怎麼可以執著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呢?
第二、無常的過失。若是色受想行識就是我,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若死掉,我也死掉?然而,我是不死,所以,不可以執著色受想行識就是我。
第三、不自在的過失。若是色受想行識就是我,我在色受想行識裏面不自在。色受想行識有的時候是非常的痛苦,有的時候也會很快樂。苦惱的時候,我不苦,可以嗎?樂的時候,我不樂嗎?不可以,要隨著色受想行識,所以,不自在。
第四、無身的過失。如果說色受想行識不是我,另外有一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我就沒有身體,如何能存在?
第五、不由功用解脫的過失。色受想行識的苦、樂,與你沒關繫,因為不受它的影響,你就解脫,是不是?不要執著有我,就沒有這五種過失。
tatra sat-kāya-dṛṣṭiḥ katamā / asat-puruṣa-sevām āgamya asad-dharma-śravaṇam ayoniśo manaskāraṃ naisargikaṃ vā punaḥ smṛti-sampramoṣaṃ pañca upādāna-skandhān ātmano vā ātmīyato vā samanupaśyato yā nirdhāritā kliṣṭā prajñā //
邊執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執五取蘊為我性已,等隨觀執為斷、為常。若分別、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
[解]什麼是邊執見?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所以有分別我執。及由任運失掉無我的正念,就執著五蘊是我。執著有個我,觀察這個我,就會有不同的執著,什麼執著呢?如果色受想行識就是我,色受想行識無常,我就沒有,就是斷見。若離色受想行識之外,另外有一個我是常恒住、不變異,色受想行識老病死了,我還是繼續存在,就是常見。所以,等隨觀執五取蘊,就執著斷見,或者執著常見。為什麼是邊?斷是一邊,常是一邊,所以,叫做邊。邊執見,也有分別的而有,或者是不分別而有,是染污慧為體。
anta-grāha-dṛṣṭiḥ katamā / asat-puruṣa-saṃsevām āgamya asad-dharma-śravaṇam ayoniśo manaskāraṃ naisargikaṃ vā punaḥ smṛti-sampramoṣaṃ pañca upādāna- skandhān ātmato gṛhītvā śāśvatato vā ucchedato vā samanupaśyato yā nirdhāritā [anirdhāritā ] vā kliṣṭā prajñā //
邪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解]什麼是邪見?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
1)不相信有因,不相信有果報。作善行或作惡行,將來不得善惡果報。
2)或者是撥無作用,什麼是作用呢?
a)造作因,由因的力量發出來作用,就是將來會得果報,果報是因的一種作用。
b)由過去世造罪業,這個罪業的因,能使令來人間受果報,或者是到地獄受果報。由過去世來到今生,這也是一種作用。由今世又到未來世,也是一種作用。撥無過去世、無現在世,撥無現在世、沒有未來世,這也就是作用。
c)父母有任持種子的作用,慢慢生命體才能成就。
d)或者是中陰身,果報滅,一剎那中陰身出來,又另外得果報,中陰身是得作用的開始。若不承認有中陰身,也不承認有化生有情,就是撥作用。
3)不相信世間上有真實阿羅漢,真實有阿羅漢這是一個事實,不相信,就是壞真實事。只有分別的邪見,這個邪見或者是親近不善丈夫,同他學習。或者是不向任何人學習,自己不如理作意,虛妄分別,也會出來邪知見。
mithyā-dṛṣṭiḥ katamā / asat-puruṣa-sevām āgamya asad-dharma-śravaṇam ayoniśo manaskāraṃ hetuṃ vā apavadataḥ phalaṃ vā kriyāṃ vā sad-bhāvaṃ vastu nāśayato yā nirdhāritā eva kliṣṭā prajñā //
見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比方他見,等隨觀執為最、為上,勝妙第一,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解]什麼是見取呢?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聽聞不符合正理的法,不合緣起的道理。因為聽聞這樣的法,隨順這樣的法虛妄分別,就有見取的煩惱。取,就是愛著。見,就是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就是他所信仰,他所愛著的這種思想。所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所因,就是種子,從無始劫以來,虛妄熏習的種子是無量無邊。俱有相應等法,就是這所依、所緣是同這個思想同時的活動,同時的生住滅,就是俱有。相應,這樣的知見和他的心意識也是相合。等法,就是這麼多的事情和合起來,就叫做見取。比方他見,就是他的思想和別人的思想相對比的時候。等隨觀執,為最、為上,勝妙第一。平等、普遍的隨一切境界觀察的時候,就執著自己的這個思想是最、是上,是勝妙第一。或者說這個思想能解脫一切罪垢得清淨,能解脫一切煩惱能得涅槃,所以叫做上妙第一。只是用他的虛妄分別,是染污的智慧。染污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樣的分別會引起煩惱,能令他被煩惱所染污。
dṛṣṭiparāmarśaḥ katamaḥ / asat-puruṣa-sevām āgamya asaddharma-śravaṇam ayoniśo manaskāraṃ satkāya-dṛṣṭim antagrāha-dṛṣṭiṃ sa āśrayaṃ sa ālambanaṃ sanidānaṃ sahabhūsamprayogāṃ paradṛṣṭim upanidhāya agrataḥ śreṣṭhato viśiṣṭataḥ paramataś ca samanupaśyato yā nirdhāritaiva kliṣṭā prajñā //
戒禁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彼見、彼見隨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等隨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解]什麼是戒禁取呢?謂由親近不善的人,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所以有戒禁取 的想法。戒禁取,就是其餘宗教的儀軌,他們所遵守的一切戒律。戒禁取是一種行動、規則,是以見取為首為先,彼見取見是戒禁取所隨行。以見取為首領,戒禁取就隨著它活動。或者這個外道有戒,或者是有禁,或者是有戒也有禁。戒和禁有什麼不同呢?性戒名為戒,遮戒名為禁。保護他的身體、保護他的語言沒有違犯,這叫做戒。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飲食,他各式各樣的威儀,各式各樣的規定,那一部份叫做禁。所依的六根,所緣的六境,所因的種子,這都是同時有,同一生住滅,與戒禁取等法相應。觀察他所尊重、所愛著的戒禁取是清淨,能滅罪。到恒河裏面沐浴能滅罪,持牛狗戒能滅罪,能夠解脫煩惱,能出離生死等。這個戒禁取也是虛妄分別的染污慧為他的體性。這是屬於分別煩惱,見道的時候就斷掉。
śīla-vrata-parāmarśaḥ katamaḥ / asatpuruṣa-saṃsevām āgamyā-sad-dharma-śravaṇam ayoniśo manaskāraṃ / yat tām eva dṛṣṭiṃ tad-dṛṣṭy-anucaraṃ śīlaṃ vā vrataṃ vā sa-āśrayaṃ sa-ālambanaṃ sanidānaṃ sasahabhū-samprayogaṃ śuddhito muktito nairyāṇikataś ca samanu-paśyato yā nirdhāritā eva kliṣṭā prajñā //
貪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可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染著為體。
[解]什麼是貪?就是由於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就有貪的煩惱生起來。以及不須要虛妄分別,就是任運的失掉正念,這煩惱就出來,這是俱生。所以,貪分兩類,一種是由分別起,一種是由任運失念而生起。貪,是通於修道,不只是見道。於外及內可愛境界,內就是自家的五蘊。外就是自身之外的其餘有情的色受想行識。不管是內是外,能令你生起歡喜心,順生樂受,就是可愛境界。若是由分別生起的貪,或是不分別就有貪,任運的有貪,都是染著為體,就是在可愛的境界上有染著心,是名為貪。
ragaḥ katamaḥ / asat-puruṣa-sevām āgamya asad-dharma-śravaṇam ayoniśo manaskāraṃ naisargikaṃ vā smṛti-sampramoṣaṃ bahirdhā adhyātmaṃ vā nirdhāritam iṣṭaviṣaya adyavasānaṃ //
恚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非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憎恚為體。
[解]什麼是恚?通於見道所斷、修道所斷。也是一樣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和不如理作意故,所以恚的煩惱出來,這個恚是見道所斷。及由任運失念故,這是修道的時候所斷的恚煩惱。對於外面的非愛境界,或者內裏面的非愛境界,順生苦受,這個時候內心裏面有恚,就是想要傷害對方。這個煩惱有兩種,一種是分別生起的恚,一個是不分別任運生起的憎恚,這個恚煩惱的體性是這樣。
pratighaḥ katamaḥ asat-puruṣa-sevām āgamyā-saddharmaśravaṇam ayoniśo manaskāraṃ naisargikaṃ vā smṛti-sampramoṣaṃ / yādhyātmaṃ bahirdhādhyātmaṃ vā nirdhārito anirdhārito vā aniṣṭa-viṣaya-pratighātaḥ /
慢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高、下、勝、劣 。若分別、不分別高舉為體。
[解]什麼是慢?謂由親近不善的人,聞非正法,有不如理作意故,所以有慢的煩惱。及由任運失念故,失掉正念的時候,慢也會出來。於外及內,高下勝劣,年紀大的人叫高,年紀沒有那麼大,就叫做下。品德特別好的人叫做勝,品德馬馬虎虎的就叫做劣。對於這樣的高、下、勝、劣,就會引起高慢心。慢心也是通於二種,若分別所斷,若不分別心所斷,其心高舉為慢的體性。高舉,就是感覺自己有很大的能力,別人不如我,就是這樣想生高慢心。
mānaḥ katamaḥ / asat-puruṣa-sevām āgamya asad-dharma-śravaṇam ayoniśo manaskāraṃ / naisargikaṃ vā smṛti-sampramoṣam āgamya yā adhyātmaṃ [bahirdhā vā] nirdhāritā anirdhāritā vā ucca-nīcatāyāṃ hīna-praṇītatāyāṃ ca [cittasya] unnatiḥ //
無明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染污無知為體。
[解]什麼是無明?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所以有無明。及由任運失念故,無明也通於修道所斷的煩惱。無明就是對所認識的一切的事情,日常的生活裏面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一切都是所知事。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也是所知事。若分別心生起,或者不分別也自然的生起。無明,最淺白的說,就是不知道有因果的道理,過去的業招感現在的果報,現在的業招感未來的果報。若不明白第一義諦,也是無明。不染污無知,是聖人得阿羅漢以後的煩惱,到佛的時候才清淨,其他的大菩薩都還是有。染污無知,是到阿羅漢才清除去染污的煩惱。
avidyā katamā / asat-puruṣaṃ smṛti-sampramoṣaṃ yaj-jñeye vastuni nirdhāritaṃ vā anirdhāritaṃ vā kliṣṭam ajñānaṃ //
疑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所知事,唯用分別異覺為體。
[解]什麼是疑?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於所知事,唯用分別。對於苦集滅道,心裏面有疑。這是苦嗎?這個煩惱能夠集成生死苦嗎?修戒定慧能得涅槃嗎?屬於這一類的疑。異覺為體,就是不一樣的理解,不一樣的分別,這一樣事裏面,這樣想可以嗎?可以是那樣子嗎?不決定。對於這件事的認識不能決定,就是猶豫不決,就是疑惑。到初果的時候,疑惑就斷掉,這就是唯獨是屬於分別心的煩惱。
vicikitsā katamā / asat-puruṣaṃ manaskāraṃ yā jñeye vastu[ni] nirdhāritā eva [ saṃśaya] mati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