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有尋有伺等三地-5.雜染施設-5.1.煩惱雜染-5.1.7.煩惱顛倒攝

5.1.7.煩惱顛倒攝
煩惱顛倒攝者,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於無常常倒。五、於苦樂倒。六、於不淨淨倒。七、於無我我倒。想倒者,謂於無常、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樂、淨、我妄想分別。見倒者,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著。心倒者,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惱。
[解]顛倒和煩惱來配合、解釋。顛,山的最高處。顛倒過來,就變成下,就是錯誤。在這裏說顛倒有七種,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於無常常倒,五、於苦樂倒,六、於不淨淨倒,七、於無我我倒。
1)什麼是想倒?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終究是要敗壞,但是心裏總是希望他常、永久。這個色受想行識有很多的苦惱,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乃至壞苦、苦苦、行苦都是苦,雖然感覺到苦,心還是希望樂,總是執著這個樂。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個臭穢,但是總感覺到很清淨。這個身體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但是認為有我。所以,於無常、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想、樂、淨、我的妄想分別,就叫做想倒。這樣的妄想分別,是凡夫日常生活裏面的一種習慣的思想,老是希望這樣子,盡管很困難,還是希望是這樣子。
2)什麼是見倒?就是在無常、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樂、我、淨妄想分別的裏面,認同這是常、樂、我、淨,特別歡喜這樣的想法。所以,執著就特別厲害。
3)什麼是心倒?就是在彼所執著的常、樂、我、淨裏面,使令貪的煩惱更厲害,瞋的煩惱厲害,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是很厲害,這個心都顛倒。所以,修四念住正好來對治常、樂、我、淨,就沒有想倒,沒有想倒就沒有見倒,沒有見倒也就沒有心倒。
sapta ime viparyāsāḥ / tad yathā / saṃjñā-viparyāso dṛṣṭi-viparyāsaś citta-viparyāso anitye nityatam iti viparyāso duḥkhe sukham iti viparyāso aśucau śuci iti viparyāso anātmany ātmā iti viparyāsaḥ / saṃjñā-viparyāsaḥ katamaḥ / yo anitye nityam iti duḥkhe sukham iti aśucau śuci iti anātmany ātmā iti saṃjñā-parikalpaḥ // dṛṣṭi-viparyāsaḥ katamaḥ / yas tatra eva yathā saṃjñā-parikalpite kṣāntī rucir vyavasthā-pana abhiniveśaḥ //citta-viparyāsaḥ katamaḥ / yas tatra eva tathā abhiniviṣṭe rāgādi- saṃkleśaḥ //

當知煩惱略有三種,或有煩惱是倒根本,或有煩惱是顛倒體,或有煩惱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謂無明。顛倒體者,謂薩迦耶見、邊執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倒等流者,謂邪見、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疑。
[解]前面說七種顛倒,約類別來說,就是有三種,哪三種呢?或有煩惱是顛倒的根本,或者有的煩惱是顛倒的體相,或者有的煩惱是顛倒的等流。
1)什麼是倒根本?對於色受想行識生起常、樂、我、淨的顛倒,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不認識色受想行識的真實相,就是無明,這是最根本的煩惱,也是最微細的煩惱,無論什麼都是執著是真實,這都是無明的作用。
2)什麼是顛倒體?就是從無明裏面發出來的薩迦耶見、邊執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著心。什麼是薩迦耶見?在色、受、想、行、識裏面隨一觀察思惟,認為是我、我所,有分別我執,有俱生我執的不同。什麼是邊執見?就是斷見是一邊,常見是一邊。現在說其中的一分,就是常見,認為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
3)什麼是倒等流?就是與顛倒法同一類性質的東西,就是邪見、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疑。
a)邪見,撥無因果。
b)邊執見的一分,就是斷見,不知道因有感果的作用,得到果以後,又會生出種種的煩惱、種種的業力,又感果報,相續不斷的流轉下去,不是斷。但是因為無明的關繫,顛倒執著是斷,所以是顛倒的等流。
c)恚,就是瞋心,因為外道執著邊執見,執著有身見,有各式各樣的執著。若難問:你說的不對,你是邪知邪見。他就瞋恨。這是在他的思想上引起的憤怒,叫做恚。不是一般的貪著五欲,滿意就貪,不滿意就會恨,和那個不同。那個是屬於愛煩惱,這是見煩惱。
d)慢,就是他有這個思想,有所執著的時候,心裏面就輕視別人,認為自己有高尚的理想。
e)疑,得入聖道的人,才沒有疑。
tatra kleśās tribhir ākārair veditavyāḥ / asti kleśo viparyāsa-mūlaḥ / asti viparyāsaḥ / asti viparyāsaniṣyandaḥ // tatra viparyāsamūlam avidyā / viparyāsaniṣyandaḥ satkāya-dṛṣṭir antagrāhakadṛṣṭer ekadeśo dṛṣṭiparāmarśaḥ śīlavrataparāmarśo rāgaś ca / viparyāsaniṣyando mithyādṛṣṭir antagrāhadṛṣṭer ekadeśaḥ pratigho māno vicikitsā ca//

此中,薩迦耶見是無我我倒;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取是不淨淨倒;戒禁取是於苦樂倒。貪通二種,謂不淨淨倒及於苦樂倒。
[解]1)在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執著有一個我,這是一種顛倒。
2)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常倒,在色受想行識裏面,都沒有常恒住的東西,但是執著有個常恒住的我,所以叫常倒。
3)見取,外道認為他的思想是最殊勝、最上、最微妙、最好,你們的思想都不如我。因為這種思想是錯誤,不是美妙的思想,他認為是最好,所以是不淨淨倒。
4)戒禁取,外道修苦行,持牛戒、狗戒、雞戒、鹿戒。或者用太陽曬,四面都是火,修這種苦行。這個苦行實在是苦而認為是樂,認為這樣將來可以升天。所以,在苦惱的境界上認為是樂。
5)貪通二種,貪就是愛著他的思想,通於二種,就是不淨淨倒,及於苦樂倒。
tatra satkāya-dṛṣṭir anātmany ātmā iti viparyāsaḥ antagrāha-dṛṣṭer ekadeśo anitye nityam iti viparyāsaḥ / dṛṣṭiparāmarśo aśucau śuci iti parāmarśaḥ / śīlavrataparāmarśo duḥkhe sukham iti viparyāsaḥ rāga ubhayathā apy aśucau śuci iti viparyāsaḥ / api duḥkhe sukham iti viparyāsa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