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煩惱門
煩惱門者,略由二門煩惱所惱,謂由纏門及隨眠門。纏門有五種,一、由不寂靜住故。二、由障礙善故。三、由發起惡趣惡行故。四、由攝受現法鄙賤故 。五、由能感生等苦故。
[解]什麼是煩惱門?門,是出入,就是活動的時候,一定從這裏經過。現在內心的煩惱,簡略說由兩個門,內心為煩惱所擾亂,心就不寂靜、不安樂。哪兩個門呢?就是由纏門及隨眠門。纏,就是煩惱有行動,能夠發生纏的作用,纏繞著你,令你不自在。隨眠,煩惱沒有活動,但是與心沒有分離。纏門有五個相貌的差別。哪五種?
第一、由不寂靜住故,就是活動的時候,使令內心動亂、不寂靜,就是苦惱。
第二、由障礙善故,就是煩惱活動的時候,使令內心顛倒迷惑,顛倒執著。這個時候,若想要做善事是不可能,被煩惱障礙,為什麼?因為做善事是要用智慧,煩惱這樣強,智慧不能活動,所以善事做不來。
第三、由發起惡趣惡行故,煩惱一發動,就會創造墮落惡趣的惡行,這個罪業使令我們到三惡道,煩惱能令我們受這個苦惱。
第四、由攝受現法鄙賤故,為煩惱逼迫,造成罪過的事情,現在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是榮耀的事情也都被取消,被人家呵斥,輿論呵斥我們,這叫攝受鄙賤故。
第五、由能感生等苦故,煩惱一活動,生苦、老苦、病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各式各樣的苦都成就。煩惱活動的時候,我們被煩惱所苦惱,有這五種。
katibhir mukhaiḥ kleśaḥ [saṃ]kleśayati / samāsato dvābhyāṃ / paryavasthāna-mukhena anuśaya-mukhena ca / kathaṃ paryavasthāna-mukhena / [pañcabhiḥ prakāraiḥ /] [a]praśānta vihārataḥ kuśala antarāyataḥ / āpāthika-duścarita-samutthā- panato dṛṣṭa-dhārmika jātiparigrahato jātyādi-duḥkha-nirvartanataś ca//
云何隨眠門所惱?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及能引發生等苦故。又由七門,一切煩惱於見及修,能為障礙應知。謂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執故,彼因依處故,彼怖所生故,任運現行故。
[解]1)什麼是隨眠門所惱?煩惱在種子狀態的時候,沒有活動對我有什麼苦惱呢?因為種子為煩惱活動作依止處,若沒有煩惱種子,就沒有煩惱的活動。所有的煩惱活動,都是因為有煩惱種子的關繫。若是為煩惱纏作依止處,煩惱一動,就引發種種的苦,種種苦還是煩惱種子的作用。
2)還可以從七個門來說明,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貪、瞋、癡、慢、疑,這一切煩惱有能力障礙我們見道、修道,應該知道。哪七個門呢?
第一、邪解了故,就是對於所應該知道,所應該認識,所應該通達的事情,不能夠正確的明了。比如身見,在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執著有我,就是明白的不對,對一切法的真實相搞錯。
第二、不解了故,就是無明,什麼叫做第一義諦?不明白。什麼叫做緣起?不明白。什麼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出世間因果的道理?不明白。
第三、解了不解了故,這是疑。疑惑,對於這件事明白多少,但是又不明白,就是猶豫不決。
第四、邪解了迷執故,對於所邪解了的事情,還執著得很厲害。邪解了,主要就是苦諦、集諦。苦諦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生命體,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苦,所有的苦都在這裏,生苦也是它,老苦也是它,病苦也是它,死苦也是它,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都是在這裏。對五蘊不太明白,但是不承認不明白,反倒認為自己很對,這樣執著。
第五、彼因依處故,色受想行識的苦諦,是煩惱的依止處,就是色受想行識裏面生出煩惱。但是色受想行識也是由煩惱來,所以它又是苦諦的依止處。苦諦以誰為依止處呢?以我們的煩惱為依止處。煩惱依誰為依止處呢?依色受想行識為依止處。所以,對於苦諦的因處、依處都是迷惑不明了。
第六、彼怖所生故,這是說滅、道兩諦。煩惱的作用,使令我們愛樂生死的境界,愛樂顛倒迷惑的境界。煩惱使令我們不歡喜滅、道二諦,對佛所說的大涅槃,離一切相的境界,生恐怖心、害怕。彼滅、道二諦是煩惱生起恐怖的地方,從這裏生恐怖心。
第七、任運現行故,前六句是屬於見道所斷的煩惱,分別煩惱。修道的時候,已得聖道的聖人,所斷的煩惱是任運現行的煩惱,就是不須要特別思惟,這煩惱就出來。
katham anuśaya-mukhena saṃkleśayati / paryavasthāna-sanniśraya-dānato jātyādi-duḥkha-nirvartanataś ca // api khalu saptabhir mukhaiḥ sarva-kleśā darśana-bhāvanā-vibandha-karā āvaraṇabhūtā veditavyāḥ / tadyathā mithyā avagamanataḥ anavagamanataḥ avagama-anavagamanataḥ mithyā avagama-pratipattitaḥ tan-nidāna-pada-sthānataḥ tad-uttrāsa-saṃjananataḥ nisarga-samudācārataś 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