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雜阿含-65-68


六二(六五)如實觀察一;S. 22. 5-6. Samādhi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如實觀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此是)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3.<--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者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4.<--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三──七三()
如觀察,如是分別,種種分別,知,廣知,種種知,親近,親近修習,入,觸,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I.如實顯了
[論說]諸修斷者,略由五支攝受於斷,能於諸行如實顯了:一、由身遠離故,二、由心遠離故,三、由奢摩他品三摩地故,四、由毘鉢舍那品三摩地故,五、由常委所作故。T30,789b
[]種種修習斷惑與苦的人,大略地說,由於屬於斷的五種原因,能夠對於五蘊諸行,如其真實明顯了知。哪五種?第一、由於身遠離的緣故。第二、由於心遠離的緣故。第三、由於奢摩他品類中的三摩地的緣故。第四、由於毘鉢舍那品類中的三摩地的緣故。第五、對於三摩地,由於恆常、沒有間斷,委實詳細、懇切深厚修習。
1)什麼是身遠離?不和在家人同住,也不和其他的出家人在一起住,獨自一人沒有伴侶,是名為身遠離。
2)什麼是心遠離?遠離一切染污心,遠離一切無記心的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為心遠離。什麼是染污心?就是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各式各樣的惡尋思,就是染污的尋思。這些染污的尋思,能障礙修學聖道。
3)什麼是奢摩他品三摩地?就是能於內心,依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這九種次第,將心安住,這樣心一境性,名為奢摩他品。
4)什麼是毘鉢舍那品三摩地?若是依止內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發毘缽舍那。如何引發?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
5)什麼是常委所作?無間,就是精進,不間斷、不懈怠。殷重,就是很深刻地、很周遍地、很詳細地、很微細地修止觀。無間地修止觀,殷重地修止觀,用這兩個方法修止觀,這是向前進的兩個方法。由無間、殷重的次第,繼續不斷地這樣用功修行,能證得修所成慧。依止無間、殷重的二方便,能長時期這樣用功,自己就見到生死的過失,生起深刻的、有力量的認識。由於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有無間殷重的方便,對於涅槃的功德,發起深刻有力的信解。

II.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論說]瑜伽師地論,卷44T30, 538a
又諸菩薩於其世間,於世間集,於世間滅,於能往趣世間集行,於能往趣世間滅行,於其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
[]1)諸菩薩對於五蘊世間。就是觀察苦。
2-3)對於世間集,於世間滅。就是觀察集、滅。
4)對於能往趣世間集行。就是觀受。因為受生起貪愛,貪愛是生命集起的主體,受為前往趣向,集起的行動。
5)於能往趣世間滅行。就是觀察道。
6-8)於其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重覆觀察集,就是味。過患,重覆觀察苦。出離,重覆觀察滅。省略不說重覆觀察道,因為能觀察的心就是道的緣故。因為集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三次觀察。為什麼?因為要對苦、集生起深刻的厭離的緣故,所以苦諦重觀,集諦三觀。因為滅諦值得欣樂的緣故,也要重觀。又,前面五種觀察中,四諦唯獨重覆觀察集,趣向集起的行動就是受,因為需要深刻厭離的緣故,所以要重觀。前面各別觀察四諦之後,重覆觀察四諦。如何說?觀察愛味,就是集諦或是苦諦。過患,就是苦諦或是集諦。出離,就是無漏二諦為一種觀。

III.如是分別,種種分別,知,廣知,種種知,親近,親近修習,入,觸,證
當知有十二種如實顯了行相,如攝異門分說(T30,764b):謂聽聞各別、善取、惡取故,正教、現量、比量境界故,自相、共相故,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故,入見、究竟地故。T30,789c
[]1)應當知道,對於五蘊諸行,如其真實明顯了知的內心活動的相貌,有十二種,如攝異門分說,就是,一、聽聞各別,二、善取,三、惡取,四、正教,五、現量,六、比量境界,七、自相,八、共相,九、如所有性,十、盡所有性,十一、入見道,十二、究竟無學地。
2)攝異門分說。第一、什麼是解釋?就是能顯示彼五蘊的各自體性的緣故,而學習者聽聞各自的差別而知
第二、什麼是開示?就是顯示五蘊是苦應該周遍知道,惑業是五蘊的集應該永遠斷除,五蘊的苦集應該滅,滅苦的道應該修等不同的緣故。就是說明四聖諦。
第三、什麼是顯了?就是能顯示,若是永遠不斷除集,不遍知苦,不證滅,不修道等。將成生死過患的緣故。
第四、什麼是了?就是了相作意。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修瑜伽師於四聖諦略摽廣辯增上教法,聽聞受持,或於作意已善修習或得根本靜慮無色。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為了相作意。
第五、什麼是解?就是勝解作意。若觀行者,於諸諦中,如是數數正觀察故,由十六行,於四聖諦證成道理,已得決定。復於諸諦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超過聞思間雜作意,一向發起修行勝解,此則名為勝解作意。
第六、什麼是知?就是遠離等作意。
a)什麼是遠離作意?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聖諦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麁重,皆悉永斷。如是行者,乃至世第一法已前,名勝解作意;於諸聖諦現觀已後,乃至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名遠離作意。
b)什麼是觀察作意?於一切修道數數觀察已斷未斷,如所得道而正修習。
c)什麼是攝樂作意?於時時間於可厭法,深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深心欣慕。如是名為攝樂作意。
d)什麼是加行究竟作意?彼即於此攝樂作意,親近修習多修習故;有能無餘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後學位,喻如金剛三摩地生。
e)什麼是加行究竟果作意?由此生故,便能永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當知此中金剛喻定所攝作意,名加行究竟作意。最上阿羅漢果所攝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第七、什麼是等解了?就是了自相故。
第八、什麼是近解了?就是了共相故。
第九、什麼是黠了?就是了盡其所有故。
第十、什麼是通達?就是了如其所有故。
第十一、什麼是觸?親自現前領受煩惱息滅,八聖支道為其因緣,所以說為其所攝。
第十一、什麼是作證?就是於彼果涅槃。
[參考]行相,cf.佛光大辭典
行相,有二種意思,1)心、心所為能緣,心外的境界為所緣,心面對所緣境的時候,在心與心所所浮現的影像,就是行相。
2)心與心所之認識作用。唯識宗不認可直緣心外之境,而主張一切影像必於心內顯現,以之為所緣,更生起能緣之相,即心內有能緣、所緣之二相,所緣之相稱為相分,能緣之相稱為見分,此見分即所謂之行相,是為見分行相,屬於心識之認識作用,而非影像等物。因為見分能行於境相故,此見分得行相名。能行於相,名為行相,有財釋。
為什麼稱為行相?就是對於諸境相,能簡擇而轉,是行相義。




七四(六六)如實觀察二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內寂其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

3.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云何受、想、行、識集?

4.樂彼色,讚歎、愛著,於未來世色復生
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觀察色集,色味,色患,色離故,樂彼色,讚歎、愛著,於未來世色復生;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

5.生已,不解脫於色
彼色生,受、想、行、識生已,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想、行、識,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6.色滅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如實觀察色集,色滅,色昧,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樂著色,亦不生未來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故,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7.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八五()
如觀察,如是乃至作證,十二經亦應廣說。
八六(六七)如實觀察三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如實觀察--色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彼色,讚歎於色;樂著於色,讚歎色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3.色滅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色,不讚歎色;不樂著、讚歎色故,愛樂滅,愛樂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4.如實知彼故,不樂著彼識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受…。想…。行…。(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彼故,不樂著彼識,不讚歎於識,不樂著、讚歎識故,樂愛滅,樂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5.
比丘!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七──九七()
如觀察,乃至作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九八(六八)如實觀察四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如實觀察-色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緣耳…。鼻…。舌…。身…。緣意及法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3.色滅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是耳…。鼻…。舌…。身…。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4.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一0九()
如觀察,乃至作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受與生及樂,亦說六入處,一一十二種,禪定三昧經。

I.所緣事
[論說] 略有四種如實顯了行相道理智所緣事:T30,789c
謂住內法異生,於率爾墮境所起受中,不如實知增上力故,能令諸行流轉雜染;如實知故,能令清淨。[cs.65]
復有在家異生,於欣後有等所依中,不如實知增上力故,能令諸行流轉雜染;與彼相違,能令清淨。[cs.66]
復有諸外道,於所愛樂虛妄分別定生喜愛所依行中,不如實知增上力故,能令諸行流轉雜染;與彼相違,能令清淨。[cs.67]
復有住於內法有學,依諸根境所有妄念,於餘殘行,不如實知增上力故,流轉雜染;斷餘殘故,便得清淨。當知於此一切品中,諸清淨品皆住內法,如是名為四所緣事。[cs.68]
[]簡略地說有四種如實智的所緣事,這樣的智,能如實顯了行相道理。
1)就是安住於內法的異生,在突然遇到外境的時候所生起的苦惱、歡喜、不歡喜不苦惱的感覺中,因為不能如其真實知道受的強大力量的緣故,能令五蘊諸行流轉雜染。什麼是不能如其真實知道受?就是不如實觀察這個生起受的集。如何令諸行流轉?因為,不如實觀察受的集離,所以,對於所生起的感覺,喜歡。生起取著,因為取著,生起業。因為業,新的生命出現。因為,所以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這樣完全是廣大苦惱的五聚,都是從集而生。什麼是如其真實知道受?就是如實觀察這個生起受的集、滅、味、患、離。如何令諸行還滅?因為,如實觀察受的集、滅、味、患、離,所以,對於所生起的感覺,不喜歡、取著滅,因為取著滅,所以,沒有業有。因為沒有業有,所以,新的生命不出現。因為不生,所以沒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這樣完全是廣大苦惱的五聚,完全息滅。
2)在家的異生,於欣求後有等五蘊所依中,因為不能如其真實知道五蘊的強大力量的緣故,能令五蘊諸行流轉雜染。什麼意思?就是因為不如實觀察色集,色味,色患,色離的緣故,樂於彼未來色,讚歎、愛著,於未來世色復生;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彼色生,受、想、行、識生已,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想、行、識,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如何令諸行還滅?如實觀察色的集、滅、味、患、離,因為如實知的緣故,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樂著色,亦不生未來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故,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3)復有諸外道,於所愛樂虛妄分別定生喜愛所依身心五蘊諸行中,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彼色,讚歎於色;樂著於色,讚歎色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如何令諸行還滅?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色,不讚歎色;不樂著、讚歎色故,愛樂滅,愛樂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4)復有住於內法有學,依諸根境所有妄念,對於其餘殘留的煩惱,不如實知增上力故,流轉雜染;因為斷除其餘殘留的煩惱的緣故,便得清淨。
云何如實觀察?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如何令諸行流轉?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緣耳…。鼻…。舌…。身…。緣意及法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如何令諸行還滅?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是耳…。鼻…。舌…。身…。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當知於此一切品中,諸清淨品皆住內法,如是名為四所緣事。
[參考]1.大乘廣五蘊論,云何異生性?謂於聖法不得為性。
[]什麼是異生性?沒有得到聖者的法。什麼是聖法一種清淨無漏的智慧、無漏的定、無漏的戒。得到清淨無漏的戒、定、慧,就是聖人。得聖者的性,就是得到無漏的法。凡夫因為沒有得到聖人法,在我們的生性裡面,一點點聖法都沒有,所以就叫做異生性。
2.什麼是異生?一切聖者都稱為同生,因為一切聖者同樣的契會無我真理、同樣的欲求涅槃。凡夫與聖者不同,因此名為異生。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各別不同的果報。 生起不同的思想、不同類別的煩惱、造不同的業、墮落於不同的界,趣往不同五趣等。所以異有二義,別異,就是聖者唯生於人天趣,而異生卻通於五趣。變異,就 是異生轉變為邪見等。什麼是異生地?就是凡夫出生、成長的依靠的地方。在這裡會生起不同的思想、不同類別的煩惱、造不同的業、墮落於不同的界,趣往不同五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