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思所成地---1.自性清淨


已說聞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當知略說由三種相,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已經說完聞所成地。什麼是思所成地?應當知道略說,有三種相貌,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觀察所應該知道故。三、由思擇修多羅的長行和偈頌故。
cintāmayī bhūmiḥ katamā / sā samāsatas tryākārā veditavyā / svabhāvaviśuddhito jñeyapravicayato dharmapravicayataś ca //

1.自性清淨
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
[]什麼是自性清淨?有九個相貌,應該知道。
tatra svabhāvaviśuddhiḥ katamā / sā navākārā veditavyā/

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
[]第一,就像有這麼一個人,一個人居住在空閑的地方,很認真的、很深刻的去思惟,如他自己所聽聞的佛法,去思惟。如他所研究,所通達明瞭的一切佛法的道理,去思惟。yathāpi... tad ekatyo yathāśrutān yathāparyāptān dharmān ekākī rahogataś cintayati /

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 ,審諦思惟所應思處。
[]第二,十四無記,不要思惟。認真的思惟應該思惟的地方,不應該思惟,若去思惟,能使令迷悶,所以不要思惟。acintyaṃ parivarjayitvā cintyaṃ cintayati/

三者、能善了知默說、大說。
[]第三,能善了知默說、大說。什麼是默說呢?邪知邪見的人說的這些邪說。什麼是大說?就是有正知正見、佛法裏面所說的道理,或者是大覺世尊所說的道理。
kālāpadeśa-mahādeśaṃ ca parijānāti/

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
[]第四,有思慧的這個人,所思惟的這些事情,只是依據義理去思惟,不根據文去思惟。arthapratisaraṇaś ca cintayati, na vyañjanapratisaraṇaḥ/

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
[]第五,對廣大佛法的一部分,只能以信而確認,因為還不明白。對於佛法的一少分,可以用智慧觀察、思惟。
《披尋記》五七二頁:
於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由於少分唯信解故,於極甚深,自少覺慧,不能達法,仰推如來,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如是於法,不生誹謗,不自損害,遠離衰患,無諸過罪。由於少分正觀察故,隨順悟入諸真實義,不由他緣。
kiṃcic ca śraddhayādhimucyate, kiṃcit prajñayā vyavacārayati /

六者、堅固思惟。
[]第六,由於這個思惟反覆地作意,對於修慧,能夠隨順、趣入,所以稱為堅固。dṛdhaṃ ca cintayati /

七者、安住思惟。
[]第七,由於這個思惟,先前不知道的道理,能得正確的決定、了知。sthiraṃ ca cintayati

八者、相續思惟。
[]第八,由於這個思惟,先前已經知道的道理,能得而無失壞,能得而不忘失。pratanuṃ ca cintayati /

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
[]第九,對於所思惟的道理,能夠善巧的究竟圓滿,不會在中間的時候,厭煩這件事,或者是生恐怖心,退下來。由這九種相貌,名為清淨善淨思惟。tāṃ ca cintāṃ paryavasānagatāṃ karoti, nāntarāviṣādam āpadyate / ity anayā navākārayā viśuddhyā suviśuddhā cintety (ucy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