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5.純明定學遠離清淨(39-48)
39)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恒修習善法,堅精進、勇猛者。此頌顯示若身、若心皆遠離故,習近順定諸臥具故,遠離一切不善尋思、純修白淨諸善法故,非沈、掉等諸隨煩惱所摧蔽故,能善圓滿正加行故,增上心學方便殊勝。
[解]頌: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恒修習善法,堅精進勇猛。
a)頌的第一句:常樂居遠離。表示這位修行人是身遠離、心也遠離。
b)頌的第二句:及邊際臥具。表示這個修行人,學習親近順定的諸臥具,這樣的臥具,能隨順你修學增上定。
c)頌的第三句:恒修習善法。就是內心遠離一切不清淨的思惟,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各式各樣染污的尋思要遠離。純修白淨諸善法,就是修四念處,修學止觀。
d)頌的第四句:堅精進勇猛。堅,就是這位修行人,內心不是昏沈,也不是掉舉,這些諸隨煩惱所能破壞,這叫做堅。精進勇猛,就是能夠善巧方便的圓滿正加行故,努力地這樣修行能圓滿增上心學。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恒修習善法,堅精進勇猛,這是增上心學的方便殊勝。以此四句為方便,可以得增上心學,這是最殊勝的一個方便。
40-41)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離睡眠、睡眠,時不居寂靜,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一切種、恒時,成就正方便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故,於諸善法生起欲故,於諸欲中極憎厭故,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及心安靜,於時時間習睡眠故,若心沈沒,或慮彼生,於淨妙相思惟、作意,及遊行時不居靜故,於先所犯便生憂悔,於所不犯無憂悔故,後後殊勝生希慮故,殷重、無間、正方便故,增上心學轉得清淨。
[解]頌: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離睡眠睡眠,時不居寂靜。
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一切種恒時,成就正方便。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就是破除五蓋,成就四禪,遠離惡不善法,所以叫做清淨。頌中,無有欲、不憎惡、離睡眠,就是遠離五蓋,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包括在裏面。
a)頌中第一句,無有欲生欲。無有欲,是沒有貪欲蓋。生欲,對於聖道、四念處等善法生起歡喜心、生起好樂心,願意學習,所以叫做生欲。
b)頌中第二句,不憎惡、憎惡。不憎惡,是離瞋恚蓋。憎惡,於色聲香味觸的欲中,名聞利養的這些事,心裏面極不歡喜。
c)頌中第三句,離睡眠睡眠。離睡眠,初夜、後夜不睡眠,只有中夜的時候要睡眠。為什麼要睡眠?為了修學聖道這個善品,善巧方便的努力修行,須要體力、須要心力,叫作有所堪任。心能夠靜下來修止觀,修四念處。所以,到中夜的時候,要睡眠。因為這個身體,沒有得到禪定,沒生到色界天以上就是有睡眠。
d)頌中第四句,時不居寂靜。就是這個修行人,現在心沈沒,不能夠緣所緣境修止觀,叫做沈沒。或者是沒有沈沒,可是顧慮可能要沈沒。那時候怎麼辦?對於清淨微妙的光明相,或者是佛的相好光明,思惟作意,來警覺自己的心,這時候內心不是寂靜。破除昏沈睡眠,可以下坐,經行,這時候內心不是寂靜。或者乞食、遊行,這時候內心不是寂靜。
e)頌中第五句,離惡作惡作。惡作就是憂悔,做錯事情,心裏後悔。對於以前所違犯,現在想起來,心裏面憂愁後悔,就叫做惡作。犯那一條,但這一條沒犯,所以心裏面沒有憂悔。所以,不犯,沒有惡作。犯,就有惡作,有憂悔。
f)頌中第六句,無希慮希慮。生希,常常地用功修止觀,希望以後以後,能有進步。慮,有顧慮:我可能還是不能得吧!向後後有希慮。
g)頌中第七、八句,一切種恒時,成就正方便。一切種,就是殷重。殷重為什麼叫一切種?前面,無有欲生欲是一種,不憎惡憎惡又是一種,離睡眠睡眠又是一種,時不居寂靜又是一種,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又是一種,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能夠努力地去修行。恒時,就是無間。時時地不間斷、不懈怠用功。正方便,這是得到智慧的正方便,得到增上心學的正方便。這樣用功,增上心學展轉得到清淨。
42-43)引發與覺悟,及和合所結,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於欲貪,智者當遠離者。此二頌中,顯示八種虛妄分別,能生婬欲所有貪愛,從初方便次第生起,乃至究竟。由遠離故,諸所修學清淨殊勝。引發分別者,謂能引發於可愛事,不正思惟相應之心,所有分別。覺悟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覺悟貪纏相應分別。和合所結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所有分別。有相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執取種種淨妙相狀所有分別。親昵分別者,謂於已得所愛事中,勇勵相應所有分別。喜樂分別者,謂即於彼所得事中,種種受用悕慕、愛樂種種門轉所有分別。侵逼分別者,謂兩根會時所有分別。極親昵分別者,謂不淨出時所有分別。
[解]頌:引發與覺悟,及和合所結,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於欲貪,智者當遠離。
這兩個頌表示放逸的人,有八種虛妄分別,能生淫欲所有貪愛。這八種虛妄分別,從開始的方便,次第到最後乃至到究竟,都包括在內。由於修行人遠離這八種分別,所以所修學的戒定慧,都是清淨殊勝。
a)什麼是引發分別?就是能引發對於可愛事情,不正思惟相應的心,染污的分別。
b)什麼是覺悟分別?就是對於彼可愛的事情中,覺悟貪纏相應分別。前面是引發分別,這是所引發出來各式各樣的染污心。
c)什麼是和合所結分別?就是對於彼可愛事中,所有分別。
d)什麼是有相分別?就是對於彼可愛事中,執取種種淨妙相狀,所有分別。
e)什麼是親昵分別?對於已經得所愛事中,勇勵相應所有分別。
f)什麼是喜樂分別?對於彼所得事中,種種受用、希慕、愛樂種種門轉,所有分別。
g)什麼是侵逼分別?兩根會時所有分別。
h)什麼是極親昵分別?謂不淨出時所有分別。
這些是欲貪的因,這樣分別,欲貪就生起來。
44-45)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愛。賢聖所應離,速趣於壞滅,仗託於眾緣,危逸所依地者。此二頌中,顯示八種現法、後法,如其所應,諸欲過患。若能觀見,即是斷除欲愛方便。
[解]頌: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愛。
賢聖所應離,速趣於壞滅,仗託於眾緣,危逸所依地。
此二頌中,顯示八種過患裏面分兩類,一個是現法,現在的色受想行識有這樣的過患。一個是後法,以後的色受想行識裡面有這樣的過患。若是修不淨觀,能夠觀察分明看出有這樣的過患。這八種過患,即是斷除欲愛的一個方法。
46-48b)諸欲如枯骨,亦如軟肉段,如草炬相似,猶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夢所見,如借莊嚴具,如樹端熟果。如是知諸欲,都不應耽樂者。此中廣引如前所說令無飽等於諸欲中八種過患,一切世間共成譬喻,顯示諸欲過患深重。又為顯示於諸欲中具有如是眾多過患,分明可了,何有智者於彼耽樂?又彼諸欲如枯骨故,令無飽滿;如段肉故,眾多共有;猶如草炬,正起現前極燒惱故,非法因緣;如大火坑,生渴愛故,增長貪愛;如蟒毒故,賢聖遠離;如夢見故,速趣壞滅;猶如假借莊嚴具故,仗託眾緣;猶如樹端爛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解]頌:諸欲如枯骨,亦如軟肉段,如草炬相似,猶如大火坑。
譬如蟒毒蛇,亦如夢所見,如借莊嚴具,如樹端熟果。如是知諸欲,都不應耽樂。
這個頌的譬喻,解釋前面,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等,這兩個頌。這個頌廣引很多的譬喻,來解釋像前面所說的令無飽等,於諸欲中八種過患。一切世間人會同意這個譬喻,顯示諸欲的過患的深重。又為顯示於諸欲中具有如是眾多的過患,很分明地可以明白,怎麼那些有智慧的人,會對於這個欲那麼貪著呢?
a)四十四頌中,諸欲令無飽。諸欲如同只有骨頭沒有肉,咬了老半天也不能飽,還是照樣饑餓,形容歡喜貪著欲的人,也是這樣子。所以,諸欲令無飽,就是諸欲如枯骨,一直地想要飽,而還不能飽。
b)四十四頌中,眾多所共有。如一段的肉,是眾多人所共同受用。
c)四十四頌中,是非法因緣。像一大堆草起火,正在燃燒的時候,火是很猛烈。譬喻彼諸欲是做種種惡事的一個因,是名非法因緣,就像大草炬起火的樣子。
d)四十四頌中,能增長貪愛。猶如大火坑,若掉進裏面就出不來,一直地為火所燒。表示享受欲的人,就像渴似,越喝水越渴。愛欲就是這樣,一直地想要愛著這個欲,就像是掉在大火坑裏出不來,在欲裏面一直地增長貪愛,沒有停止的時候。
e)四十五頌中,賢聖所應離。欲如蟒毒蛇,賢人、聖人都遠離這個蟒毒蛇。
f)四十五頌中,速趣於壞滅。如夢見故,就像做夢所看見的境界,一醒夢就沒有,表示欲的境界,雖然為人所愛著,但是很快就壞,不是堅牢固的事情。
g)四十五頌中,仗託於眾緣。猶如莊嚴具是借來,用完要還給人家,就沒有。欲是仗託眾緣而有,所以它一定是敗壞。
h)四十五頌中,危逸所依地。就像樹的頂上有爛熟的果,一定是會掉下來。若是愛著欲,一定有這個過患,很危險會把生命都失掉。
3.2.16.純明慧學究竟清淨(48c-51)
48c-51)當聽聞正法,常思惟、修習。先觀見麤、靜,次於修一向,捨煩惱麤重,於斷生欣樂。於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證現法涅槃,及餘依永盡者。此中顯示由了相等七種作意,世、出世道皆清淨故,證得有餘及無餘依二涅槃果,增上慧學究竟清淨。聽聞正法,常思惟言,顯示了相作意。常修習言,顯示勝解作意。由起勝解而修習故。先觀見麤、靜言,顯示遠離作意。於修習一向等言,顯示攝樂作意。於諸相觀察言,顯示觀察作意。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等言,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
[解]頌:當聽聞正法,常思惟、修習。
先觀見麤、靜,次於修一向,捨煩惱麤重,於斷生欣樂。
於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
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證現法涅槃,及餘依永盡。
這頌顯示,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一共有七種作意。世間道就是修禪定,修七種作意,就可以由未到地定成就初禪,一直地修到四禪八定,這是屬於世間道。修出世間的聖道,也要這七種作意。所以,由了相等七種作意,世間道、出世間道都可以得到清淨。世間道的清淨,只是離開欲界的欲,叫清淨。出世間道的清淨,是離三界的欲,所以是最究竟。可以證得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這兩種涅槃的果。增上慧學究竟清淨,就是得阿羅漢果。
a)四十八頌中,聽聞正法,常思惟。顯示了相作意,就是明了法的相貌,內心要這樣注意。這個時候,須要聽聞正法,須要專精思惟所聽聞的正法,這是了相作意。
b)四十八頌中,常修習。顯示勝解作意,經由聽聞正法、專精思惟以後,對於法相的瞭解,特別純熟。在心裏面觀察思惟是非常有力量,叫做勝解。勝解作意,超過聞思的階段,聞思是散亂的境界。現在勝解作意,是在定裏面,或者在未到地定,或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裡面。所以,對於身受心法這些所緣相,能發起有力量的觀察智慧,這叫做勝解作意。從這裏,應該知道修行的次第,先是聞而後是思,其次要開始修奢摩他,奢摩他成功,然後才有勝解作意。
c)四十九頌中,先觀見麤靜。顯示遠離作意,就是斷煩惱。在奢摩他裏面,修勝解作意,就能斷煩惱。斷煩惱道,最先開始就在遠離作意。斷煩惱的智慧出現,與定在一起,所以稱為俱行。先斷見煩惱,後斷愛煩惱。若是修世間道,觀欲界是麤鄙,色界四禪是寂靜微妙。若是出世間聖道,世間是麤鄙,出世間是寂靜微妙。
d)四十九頌中,次於修一向,
捨煩惱麤重,於斷生欣樂。顯示攝樂作意。斷煩惱的時候,心裏面感覺到歡喜。斷煩惱,內心愛樂斷煩惱的境界,愛樂遠離的境界,因為見到真理的境界,所以法喜充滿。自己斷煩惱以後,再檢討自己斷煩惱的境界,這時候心裏面有喜樂。
e)五十頌中,於諸相觀察。顯示觀察作意。某些煩惱已斷,若認真地觀察,還有很多的煩惱沒有斷。所以,繼續地修勝解作意。如何觀察?在定中,在所緣境上觀一切法,觀諸法實相。在定外,在一切虛妄的境界上觀察。觀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煩惱斷多少,還有很多沒斷。
f)五十頌中,加行究竟。顯示加行究竟作意。遠離作意,除滅上品煩惱。觀察作意,棄捨中品的煩惱。加行究竟作意,棄捨下品煩惱。由未到地定到初禪,就是加行究竟作意。現在是煖、頂、忍、世第一,得初果以後,就是加行究竟作意。
g)後邊頌中,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證現法涅槃,及餘依永盡。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世間的四禪八定能離欲界欲。若成就無色界天的四空定,才能離色界欲。識無邊處定,能離空無邊處定的欲。無所有處定,能離識無邊處定的欲。非非想定,能離無所有處定的欲,世間的定,就到此為止。若是出世間的聖道,入真諦現觀,觀我不可得,觀一切法不可得的時候,就能離一切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