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思所成地---3.思擇諸法---3.2.意趣義伽他-頌18-38


3.2.14.純明戒學遠離清淨(18-38)
18)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者。此後顯示受持戒相。不毀壞尸羅於學者,謂安住淨戒。誓能順者,謂守護別解脫律儀。軌範無譏論者,謂軌則無犯。於五處遠離者,謂所行無犯。略有五處,諸苾芻等非所應行,謂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穢家、旃茶羅及羯恥那家。唱令家者,謂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
[]頌: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
以下的頌是顯示受持增上戒的相貌。
a)什麼是不毀壞尸羅於學?能安住在清淨的戒法,不違犯。
b)什麼是誓能順?就是行住坐臥,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日常生活裏邊,隨時、隨處能守護別解脫律儀,一條一條的都能守護清淨,而不毀犯,就能解脫煩惱。
c)什麼是軌範無譏論?軌則不違犯。譬如說拜佛,讀經,奉侍師長,乞食,各式各樣的善品加行都是有軌則,都能如法如律的做,而無違犯。這樣,就沒有人來譏嫌、議論、批評。
d)什麼是於五處遠離?所活動的地方沒有違犯。有五個地方,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乃至優婆塞、優婆夷,不應該到那個地方。哪五個地方?王家就是國王、大臣這些人,不要同這些人來往。唱令家,唱令家是什麼呢?就是犯罪的人,另外有人負責宣佈有罪人的罪狀,到各處去宣傳,說這個人犯什麼什麼罪,叫作唱令家。負責這些事情的人,不要同他來往。酤酒家,就是販賣酒的地方,不要到他那邊去。倡穢家,就是淫女家,也不要去。旃荼羅,就是執行死刑犯的這些人。羯恥那,殺狗的人,或者是管理牢獄的這些人,和這些人也不要來往。什麼是唱令家?謂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

19)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者。顯示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如其惡作,亦無有犯。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者。顯示受學學處。
[]頌: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
前半頌表示,對於小小的過失,會看見很大的恐怖的事情。小小的罪就有恐怖心,不敢犯這個小罪。若失掉正念,犯小小的過失的時候,趕快發露懺悔,叫做出離。若是警覺,根本不犯,就沒有惡作。做這件事以後,心裡面不歡喜,叫做惡作。就是那樣惡作的事情,不違犯。後半頌表示願意受戒,能接受所學的戒,而戒是應該學習,能接受應該學習的學處,叫受學學處。對於那個戒學去尋求,就是找一個善知識受戒,尋求戒法。受戒以後,精勤地、特別謹慎地修學彼戒行,而不違犯。
《披尋記》六○七頁: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等者:謂於小罪見大怖畏,是故無犯;由無犯故,無有惡作;或時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由是釋言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又惡作罪於罪聚中是輕品罪,由於小罪見大怖畏,此亦無犯。由是釋言如其惡作,亦無有犯。

20)終無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柰耶轉者。此頌四句,如其次第,顯示常尸羅性、堅尸羅性、恒所作性、恒隨轉性。
[]頌:終無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
此頌四句,如其次第顯示。
a)終無有棄捨,是常尸羅性。從始至終,不會違犯,捨掉這條戒,這就是常尸羅性。
b)命難亦無虧,堅尸羅性。有生命的危險,也要持戒,寧可持戒死掉,不會為了活命,犯戒,這就是堅尸羅性,持戒持得非常堅固。
c)常住正行中,是恒所作性,不是短時期。
d)隨毗奈耶轉,恒隨轉性。隨順毗奈耶而活動,毗奈耶這樣,就這樣作,就是隨毗奈耶轉。

21)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者。此初半頌,顯示軌範及命清淨。由諸軌範先發誓願,方乃修行,故名為誓。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者。此後半頌,顯示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及棄捨生天等願,故尸羅清淨。
[]頌: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
a)修治誓為先,是軌範的意思。亦修治淨命,是命清淨的意思。什麼是命清淨呢?就是生命生存的情況是清淨。生命所須的衣食住都是合法,生命就是清淨。如果非法來的衣食住,生命就不清淨。什麼是修治誓為先?戒是我們的軌範,先要建立誓願:我決定要受持這樣的戒,我要守護清淨。想要學習戒,修治身口意,先要有這樣的願,而這個願是非常的決定、誠懇,這叫做誓。然後再學戒。
b)什麼是二邊皆遠離?受用欲樂這一邊,不要執著而要求特別地滿意,要遠離受用的欲樂。修行很苦的境界,也不要這樣。遠離苦邊,遠離樂邊,兩邊都遠離,適中就好。
c)什麼是棄捨邪願?學習種種的戒法,希望將來到天上享福,內心有這樣的願,是邪願。或是歡喜名聞利養,也是邪願。所以要棄捨二邊,要棄捨邪願,這樣,戒就清淨。

22)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者。此頌顯示於諸根門不守護等障礙清淨所學法中,不見功德,無耽染故。於諸不善欲、恚尋等擾亂意法,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學得清淨。
[]頌: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
a)什麼是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什麼是障礙持戒清淨呢?眼耳鼻舌身意,若不守護,放縱它起貪瞋癡,就障礙戒律的清淨。若這樣放逸,就沒有功德。因此,眼耳鼻舌身意不要愛著色聲香味觸,要保護它,不要有貪瞋癡的活動。
b)什麼是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對於種種不善的欲尋、恚尋、害尋等擾亂第六意識的四念處的修行,暫時生起欲尋、恚尋、害尋,立刻就把內心裏的欲尋、恚尋、害尋消滅。修行人,只要內心裡面有不對,就應該維持清淨。若這樣學習,戒就得清淨。

23)非太沈、太浮, 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者。此頌顯示遠離微劣惡作故,遠離非處惡作故,遠離失念故,於究竟時及方便時,修行梵行皆得清淨。
[]頌: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
這頌表示,遠離微劣惡作,叫做非太沈。遠離非處惡作,就是非太浮。微細、不容易覺知的過失,叫做太沈。很顯著,容易看見的過失,叫做太浮。太沈也好,太浮也好,總之,失掉正念,才有過失。做任何善品加行,如拜佛、誦經、承事師長等,在開始到最後都清淨,叫做究竟時。一開始到中間,這是方便時。在這兩個時間,都要求自己修行梵行,就是持戒皆得清淨。
《披尋記》六○八頁: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等者:微劣惡作,是名太沈。非處惡作,是名太浮。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二卷八頁)。於三世中,無有失念,遇有毀犯,如法還淨,是名恒住正念。依止正願,安住具戒,名根本淨。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名眷屬淨。餘文易知。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等者:微細的過失,叫做太沈。譬如說犯小小的過失,心裡面無所謂,不發露懺悔,就叫做太沈。什麼是非處惡作呢?譬如說執著有我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都是不合道理的地方,邪知、邪見,心裡面忍可,就叫做太浮。非處,就是不合道理的境界,在這個地方違犯,有過失,就叫做太浮。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二卷八頁)。於三世中無有失念,這是究竟時。偶然地毀犯,能夠如法如律的懺悔還淨,是名恒住正念。依止想要得聖道、涅槃的願,安住在具戒,這是根本的戒法清淨。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名眷屬淨,這是微細的戒。

24)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頌顯示由被甲、方便、無退精進故。修習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五支不放逸者,謂去、來、今、先時所作及俱所行。
[]頌: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恆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
這個頌顯示由於被甲、方便、無退這三種精進。
a)什麼是被甲?先要有誓願、有願力,想要受戒,想要持戒清淨,有這樣堅定的意願,就叫做被甲。頌中應發勤精進,就是被甲精進。
b)什麼是方便精進?就是採取行動,被甲精進是發願,發願以後,就有行動去做這件事,叫做方便。頌中常堅固勇猛,就是方便精進。
c)什麼是無退精進?就是遇見困難的時候,不退轉。或是小有一點成就,不會停下來,繼續的修學聖道。頌中恆修不放逸,就是無退精進。修習五法,因為不放逸,所以能令所學的戒法,清淨、特別殊勝。哪五支?過去、未來、現在、先時所作及俱所行。
《披尋記》六○九頁: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等者:此中精進略顯三相: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無退精進。如次義顯起發圓滿故,常恆無間故,心無下劣故,配釋頌文,隨義應知。又不放逸五支所攝:一、前際俱行,二、後際俱行,三、中際俱行,四、先時所作,五、俱時隨行。如菩薩地釋。(陵本四十卷六頁)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等者:此中精進略顯三個相貌,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無退精進。應發勤精進,這是起發圓滿故。常恒無間故,這是常堅固勇猛。心無下劣故,這是恒修行不放逸。又不放逸五支所攝。什麼是前際俱行?就是過去,若有違犯戒律的時候,發露懺悔清淨,叫做前際俱行。什麼是後際俱行?就是將來,將來若失掉正念,有所違犯,也發露懺悔,恢復清淨,這叫後際俱行。什麼是中際俱行?就是現在,若有違犯,也發露懺悔,恢復清淨。這樣的不放逸,一直的和自己其它的功德同時的修行,叫做俱行。什麼是先時所作?就是先前發願,將來決定受持清淨戒法而不毀犯,發這個願,這叫做先時所作。什麼是俱時隨行?就是現在這個時候,依據自己以前發的願,一直的守護清淨戒法而不毀犯,叫做俱時隨行。這如〈菩薩地〉解釋。

25-26)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得諸衣服等,麤、妙皆歡喜。少隨於世務,麤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眷屬貪欲、多欲、不知足因故,及遠離多欲、不知足、障淨學因故,學得清淨。
[]頌: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得諸衣服等,麤、妙皆歡喜。
少隨於世務,麤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眷屬貪欲、多欲、不知足。
a)什麼是遠離眷屬?與自己親愛的人遠離,就是出家。
b)什麼是遠離眷屬的貪欲?愛著自己的眷屬,現在遠離眷屬。
c)什麼是多欲不知足?想要和眷屬常在一起,老是不知道滿足,總是嫌少。所以多欲不知足的一個因,就是和眷屬在一起,會有這種過失。這是遠離多欲、不知足的因,然後再遠離多欲、不知足,心理不要有多欲,要知足。
d)為什麼多欲不知足要遠離呢?因為多欲不知足是障礙清淨戒學的因,使令戒學不容易清淨。如果能夠遠離的話,戒就得清淨。
《披尋記》六○九---六一○頁: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等者:此中初頌,前二句顯示遠離眷屬貪欲,非不出家能成辦故。後二句顯示遠離多欲及不知足。〈聲聞地〉說:沙門莊嚴,少欲喜足,翻彼應知。後頌顯示遠離多欲不知足,為淨學障,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少隨世務。於衣食等,若得麤弊,便自支持,是名麤弊隨轉。為斷除貪故,受杜多功德。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等者:此中初頌,前二句顯示遠離眷屬貪欲。為什麼要遠離眷屬貪欲呢?持戒要清淨,若不出家,是不能成功。後二句得諸衣服等麤妙皆歡喜,顯示遠離多欲及不知足。多欲,貪求很多東西,得到以後還不知足,還要繼續貪求,這是多欲。(聲聞地)說:沙門莊嚴,出家人以什麼為莊嚴呢?少欲喜足,這是出家人的莊嚴。後頌,少隨於世務,麤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顯示遠離多欲不知足,因為會障礙持戒清淨。什麼是少隨世務?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一切的雜事,要盡量的減少,叫做少隨世務。什麼是麤弊隨轉?衣服、飲食、臥具,這些得到的東西,衣服也不好,飲食也不好,自己用粗弊的衣服、飲食來支持自己,是名麤弊隨轉。好的衣服、飲食,歡喜,不好的也歡喜。為了在衣食住上不要有執著,所以,受十二頭陀行,就把這些執著心去掉。

27)當具足威儀,應量而攝受,終無有所為,詐現威儀相者。此頌顯示具足威儀故,不於他前詭現相故,凡所攝受善知量故,為修梵行、資持壽命有所受故,學得清淨。
[]頌:當具足威儀,應量而攝受,終無有所為,詐現威儀相。
這個頌顯示修行人是具足威儀,行、住、坐、臥都是如法。不在其他人的面前,有欺妄性的相貌,現出一種威儀來欺騙人。不論什麼祈求,都能知道量,而不過分的祈求。為了修學聖道,需要支持壽命,所以要有所受。衣、食、住是需要,但是要知量,能這樣學習,戒律就清淨。

28-29)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從他邊乞求,終不強威逼,以法而獲得,得已不輕毀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綺言說故,詭現相故,強威逼故,以所得利轉招利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頌: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
從他邊乞求,終不強威逼,以法而獲得,得已不輕毀。
這兩個頌顯示遠離綺言說故。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這是遠離綺言說。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這是遠離詭現相。雖然有所求,方就是真實、適合、相應、合道理的有所求,而不是現出一個特別的相貌有所求。乞求的時候,不是強威逼同人有所求。不以所得的財利,再去招利。如果能夠這樣,所修學的戒律,就特別地清淨、殊勝。
《披尋記》六一○頁:
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等者:此中初頌,前二句顯示遠離綺言說相。後二句顯示遠離詭現異相。謂為求衣服等資生眾具,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為令淨信長者、居士、婆羅們等知有匱乏,當有所施,如是名為詭現異相。後頌前二句顯示遠離強威逼相。謂於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如是名為強威逼相。後二句顯示遠離以利求利。謂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是名以利求利。如是諸義,皆如〈聲聞地〉說應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頁)
[]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等者:頭一個頌的前兩句,就是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顯示遠離綺言說相。不說很多讚歎自己的話,也不令別人說。後二句顯示遠離詭現異相,就是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這兩句。謂為求衣服等資生眾具,雖然沒有缺少,但是表現出來的被服,都是破舊、壞敗。為令淨信長者、居士、婆羅們等,知有所缺少,就會布施我,如是名為詭現異相。後頌前二句顯示遠離強威逼相,就是從他邊乞求,終不強威逼,這兩句話。什麼是強威逼相呢?同人化緣的時候,如他所希望的沒有成功。或者是對方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財物不夠,向他求,求不到。就不斷的重覆說些粗弊的語言,苦苦的向人家要東西,如是名為強威逼相。後二句,以法而獲得,得已不輕毀,顯示遠離以利求利。什麼叫做以利求利呢?那個長者、居士,有很多財物並不缺少,向他乞求,給你一個下劣的東西。這個時候,對這個施主,當面棄毀、呵斥,不高興所得的財物。就這樣說:咄哉!某位善男子、善女人,若和你對比的話,族姓也不如你高貴,財富也不如你那麼多,他們是下劣,又極貧匱,雖然是很貧乏,族姓也不高貴,但是能惠施這樣、這樣的很多好的東西,令人歡喜的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是名以利求利。如是諸義,皆如〈聲聞地〉說應知。

30)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亦不執諸見,增益與損減者。此頌顯示不耽著利養、恭敬故;不執著五種惡見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頌: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亦不執諸見,增益與損滅者。
此頌表示,不貪著在家居士對他財物的供養,不執著別人對他恭敬,不執五種惡見。哪五種惡見呢?就是執著薩迦耶見、邊見、見取、戒禁取、邪見這五種見。如果能夠這樣,不貪著利養、恭敬、又不執著五種惡見,所修學的聖道,就是特別清淨、殊勝。

31)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呪術,亦不樂畜積,無義長衣、鉢者。此頌顯示不執著諸惡見因,外道邪論,以能障礙取蘊解脫,彼所制造名順世間。及遠離耽著利養、恭敬因,長衣、鉢等。因清淨故,學得清淨。
[]頌: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咒術,亦不樂畜積,無義長衣缽。
此頌顯示不執著諸惡見因外道邪論,就是不著順世間。不執著諸惡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戒禁取、邪見。這些惡見因是什麼?是外道所作的邪論,它是惡見生起的因緣。為什麼?因為這些邪知邪見,能障礙得解脫。取蘊,就是我們的生命體,色受想行識。蘊,是從煩惱生起,生起以後,又能生起煩惱,所以叫做取蘊。取蘊,把一切眾生困在裏面,受很多的苦而不得解脫。若執著外道,執著常見、執著斷見,就障礙取蘊的解脫。彼外道的學者,所制造的這些書、邪論,是隨順世間。什麼是隨順世間?就是隨順流轉生死,令迷惑顛倒,造很多的罪過,在生死裏面流轉,這件事與它相順,所以叫做順世間。外道的邪論是惡見因,無義文咒術,是利養恭敬因。文章寫得好,對修學聖道沒有用,誦一個咒能令人發財等,因此得到名聞利養,對於修學聖道有障礙,都是無意義。不貪著無義文咒術,就是遠離耽著利養恭敬因。遠離有多餘的衣缽等,就是遠離耽著利養恭敬因。這兩種因都清淨,能不著,能夠遠離,就清淨,這個是清淨因。若這樣學習不著、學習遠離,戒定慧聖道,就得清淨。

32)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為淨修智慧,當親近賢聖者。此頌顯示遠離所治因,親近能治因故,學得清淨。
[]頌: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為淨修智慧,當親近賢聖者。
這個頌是顯示遠離所治因。所治,就是煩惱。對於在家人,不要常常和他來往。習,就是數數的同他來往。不要執著這個來往,所以是所治因。為什麼?和在家人來往多,密切,能增長煩惱。能治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親近賢聖人,能增長戒定慧,所以是能治因。這樣做、這樣學習,戒律就得清淨。

33)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能生苦煩惱,纔起尋遠離者。此頌顯示若親近居家,生憂、悲、散亂,增長諸煩惱,能為眾苦因。由親近彼,能生眾苦。煩惱纔生,尋即除遣,如是顯示對治之因。
[]頌:不畜明友家,恐發憂悲亂,能生苦煩惱,纔起尋遠離。
此頌顯示若親近居家,生憂悲散亂。不畜朋友家,畜就是親近,不親近朋友家。若親近居家的人,令你生憂、生悲,令心裏面散亂,增長諸煩惱,能為眾苦因緣。由於親近彼,能引生很多的苦惱。若與在家人親近,數數的來往,若有這樣的愛著心,立刻地把煩惱除遣。這是表示對治煩惱的因,就是除遣。
《披尋記》六一二頁:
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等者:〈聲聞地〉說:不樂攝受親里朋友,勿我由此親友因緣,當招無量擾亂事務;彼或變壞,當生種種愁慼傷歎悲苦憂惱。隨所生起本隨二惑,不堅執著,尋即棄捨,除遣、變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後法眾苦。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等者:〈聲聞地〉說:與親里朋友,不要太密切。不要因為親友的因緣,招感很多的擾亂事務,妨礙修學聖道。親里、好朋友,若有什麼變壞的事情,因為和他有感情,就有種種的愁慼、傷歎、悲苦、憂惱。隨自己所生起的根本的煩惱,和由根本煩惱衍生出來的煩惱,若這樣子有這個問題。所以,不要執著他是我的老鄉,我要照顧照顧他。立刻地把這件事棄捨、除遣、變吐。不要我由此二種煩惱的因緣,當生現法後法眾苦。

34)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嘗無有棄捨者。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虛受用信施,不毀謗正法,亦能遠離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因,如是所學清淨殊勝。
[]頌: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嘗無有棄捨。
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受於信施,就是不貪著利養、恭敬。雖然有利養、恭敬,不要執著。對於不合乎正法的思想,都是惡邪見,不要執著。不能白白地接受信施,要用功修行,才能為信施得到福。若不用功修行,散心雜話,就是虛受用信施。這是解說頌中不受於信施。若能好好的學習正法,能不毀謗正法,也能遠離貪著後世的諸欲、遠離能生起諸惡見因。什麼是貪著後世的諸欲?用功修行,受持如來的戒法希望升天,就是後世的諸欲。什麼是能生起諸惡見因?諸惡見的因,就是讀非佛法的書,能生起惡見。這是解說頌中於如來正法,嘗無有棄捨。若能這樣子學習,聖道就清淨、殊勝。
《披尋記》六一二頁:
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等者:〈聲聞地〉說:終不虛損所有信施,終不毀犯清淨禁戒受用信施,終不毀呰他人信施,終不棄捨所受學處。今此頌義,準彼應釋。言瘡皰者:喻諸行苦,如言熱癰,其義正同。言正法者,謂即學處,釋文更顯。說此意趣,謂由不著利養恭敬,不執諸惡邪見為因緣故,於現在世不虛受信施,不毀謗正法。此為因緣,復能於當來世遠離貪著諸欲及生惡見。
[]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等者:〈聲聞地〉說:終不虛損所有信施。散心雜話,就是虛受信施,人家供養你的財物,都糟蹋。用犯戒的身份,受用信徒的布施,這是有罪過,所以,終不毀犯清淨禁戒受用信施。別人得到信施,就自己生嫉妒,說人家的壞話,不可以這樣。對於所受的戒律,不可以棄捨,要受持。現在這個頌,準〈聲聞地〉的意思來解釋。什麼是瘡皰呢?譬喻、開示色受想行識的苦,像身體生個瘡,生出一個皰。身體就是個毒器,不是個好的東西,這是瘡皰。如說這個生命體,就是熱癰,道理相同。貪著名聞、利養,就是增長瘡皰,使令毒器的色受想行識更嚴重的苦惱。什麼是正法?就是所學的戒律,解釋的文說得很明顯。這個偈頌的意義是什麼呢?現在世要遠離貪著名聞利養,遠離貪著惡邪見,將來世也是這樣。

35)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者。此頌顯示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於自過失如實了知,發露悔除,離增上慢,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頌: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
此頌顯示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就是對於別人犯什麼戒,不要用心機去求覓他人所有過失。這是解說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是什麼?對於自己的善品,如歡喜拜佛,歡喜讀經,歡喜修行四念處,這些善品,心裏面不胡思亂想,有這樣的善品,生歡喜心,這叫做安樂。對於自己的過失,如實地了知。若有什麼過失,趕快的發露懺悔。自己有過失而不知道,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修行,叫做增上慢,要遠離這件事。由這樣的因緣,能這樣,於他衍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若能這樣學習,戒律就清淨。

36)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所應營事中,能勇勵自作者。此頌顯示出離所犯,及能遠離貪受他人恭奉、侍衛,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頌: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所應營事中,能勇勵自作。
若是違犯所犯,就是違犯所持的戒體、所受的戒。當如法的懺悔,從罪過裏面解脫出來。顯示出離所犯。所應該做的事情,能勇猛地勉勵自己去做,就是遠離貪著享受別人的恭敬、奉侍。若能這樣,戒學就清淨。
《披尋記》六一三頁:
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等者:〈聲聞地〉說:命難因緣,亦不故思毀犯眾罪。設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於應作事,翹勤無墮,凡百所為,自能成辦,終不求他,為己給使。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37)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一切皆信受,觀大罪不謗者。此頌顯示信圓滿故,於能誹謗見大罪故,學得清淨。
[]頌: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一切皆信受,觀大罪不謗。
這個頌顯示對於佛法僧三實的信心圓滿。若對三寶誹謗有大罪過,所以,不會誹謗。這樣,學得清淨。
《披尋記》六一三頁:
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等者:〈聲聞地〉說:於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終不毀謗;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今此頌義,準彼應釋。

38)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者。此頌顯示遠離安住自見取故,清淨殊勝。
[]頌: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能捨舊師宗,不堅持自見。
這個頌的大義是遠離安住自見取。什麼是自見取?對於自己的見解,取著。安住在自己的思想,認為自己是最高明。遠離原來的見解。
《披尋記》六一四頁:
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等者:此中極甚深法,不可思度,即前所說佛及弟子不可思議甚深言教。〈聲聞地〉說:終不樂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惡見所生言論咒術。今此頌中後二句義,逆次應釋。不住惡見所生言論咒術,即頌所言捨舊師宗。不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即頌所言不執自見。
[]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等者,像大乘經典,有甚深法,不可思議的地方。即前所說佛及弟子不可思議甚深言教。〈聲聞地〉說:從此至終,不要歡喜安住在自己虛妄的見解裏面。那個見解,是不合道理,是邪妄的執著,是邪知、邪見所生的言論,所說的咒術。今此頌中,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這後二句逆次應釋,就是自己的見解從那來?從以前的大老師的見解而來,跟他學習得到一些邪知邪見。現在要棄捨這種知見。不住惡見所生言論咒術,即頌所言捨舊師宗。不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即頌所言不執自見。沒有學習佛法之前,親近過外道的老師。來到佛法以後,要把原來的思想放棄,是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