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六(二九五)世間集、世間滅;s.12.37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受得此身。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3.世間集
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
4.世間滅
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5.成就賢、聖、出離、貫穿、正盡苦,究竟苦邊
若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入,是名聖弟子招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覺知、覺見世間生滅,成就賢、聖、出離、貫穿、正盡苦,究竟苦邊。所以者何?謂多聞聖弟子,世間集、滅如實知,善見、善覺、善入故。
6.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非汝所有
[經文]
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
[解說]
nāyaṃ, bhikkhave, kāyo tumhākaṃ napi aññesaṃ.
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
[論說]
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知故,於現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為我、我所。
1)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祥義,了知是已,遂正勤修煩惱離繫。
2)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實事。T30,832c
II.非汝所有
[經文]
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受得此身。
[解說]
Purāṇam idaṃ bhikkhave, kammaṃ abhisaṅkhataṃ
abhisañcetayitaṃ vedaniyaṃ daṭṭhabbaṃ.
諸比丘!此身是先業,應知是所造作,所思,所受。[bodhi]
註解書說:Purāṇam
idaṃ kammaṃ 此身是先業,此身實際上不是先業,然因其為業所生故,所以以因來稱呼此身。abhisaṅkhataṃ
應該知此身是有為所造作,因為是緣所起。abhisañcetayitaṃ
應該知此身是思所成,因為是依於思。
vedaniyaṃ
應該知此身是能被覺知的,因為是覺知的基礎。
[論說]
彼現法中,於有識身,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T30,832c
III.世間集、世間滅
[經文]
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論說]
即以聞、思所成妙慧、緣起善巧為所依止,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又於識、觸、受、想、思身,歷觀為苦;又於愛身差別觀時,當知即是觀察集諦。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滅。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因緣入諦現觀。T30,832c
IV.成就賢、聖、出離、貫穿、正盡苦,究竟苦邊
[經文]
若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入,是名聖弟子招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覺知、覺見世間生滅,成就賢、聖、出離、貫穿、正盡苦,究竟苦邊。所以者何?謂多聞聖弟子,世間集、滅如實知,善見、善覺、善入故。
[論說]
1.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由修慧故,名善思惟;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為善了,亦名善達。T30,833a
2.由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次第,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由修慧故,名近正法;由諦通達,名證正法;又由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由證正法故,名遍到源底。T30,833a
3.又有學慧,名入世間出沒妙慧;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為聖慧;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慧;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彼既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一切煩惱,即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如是顯示,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所有正道。T30,833a
[參考]
1.cs679:何等為慧力是學力?謂聖弟子住於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聖、出厭離、決定、正盡苦,是名慧力是學力。
2.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7,T26,423b,440b:
1)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者,世間謂五取蘊。云何為五?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彼由成就如是慧故,能如實知此五取蘊生及變壞,由斯故說成就世間有出沒慧。
2)言聖慧者,有二種聖:一者善故聖,二者無漏故聖。此慧具由二種聖故,說名為聖,故名聖慧。
3)言出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能出離欲界及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出慧。
4)善通達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於苦集滅道諦,由苦集滅道相,能通達、善通達、各別通達,是故名為善通達慧。
5)彼所作慧者,謂彼所引學無間道所有勝慧,此中說為彼所作慧。
6)正盡苦慧者,云何名正?答:因故、門故、理趣故、行相故,說名為正。盡苦慧者,五取蘊名為苦。此慧能令五取蘊盡、等盡、遍盡。證永盡故,名盡苦慧。
V.世間出沒妙慧-相關資料
1.佛所行讚,卷5,T04,49a:
鑽火不精進 徒勞而不獲 是故當精進 如壯夫鑽火
善友雖為良 不及於正念 正念存於心 眾惡悉不入
是故修行者 常當念其身 於身若失念 一切善則忘
譬如勇猛將 被甲禦強敵 正念為重鎧 能制六境賊
正定撿覺心 觀世間生滅 是故修行者 當習三摩提
三昧已寂靜 能滅一切苦 智慧能照明 遠離於攝受
等觀內思惟 隨順趣正法 在家及出家 斯應由此路
生老死大海 智慧為輕舟 無明大闇冥 智慧為明燈
諸纏結垢病 智慧為良藥 煩惱棘刺林 智慧為利斧
癡愛駃水流 智慧為橋梁 是故當勤習 聞思修生慧
成就三種慧 雖盲慧眼通 無慧心虛偽 是則非出家
是故當覺知 離諸虛偽法 逮得微妙樂 寂靜安隱處
遵崇不放逸 放逸為善怨 若人不放逸 得生帝釋處
縱心放逸者 則墮阿修羅 安慰慈悲業 所應我已畢
汝等當精進 善自修其業 山林空閑處 增長寂靜心
當自勗勸勉 勿令後悔恨 猶如世良醫 應病說方藥
抱病而不服 是非良醫過 我已說真實 顯示平等路
聞而不奉用 此非說者咎
2.法集要頌經,卷2,T04,783b:
攝定用縛意 智慧禪定力 已定攝外亂 世間生滅法
一一彼無邊 覺道獲解脫 快樂無窮盡 積善得善行
讚歎得名譽 逮賢聖八品 修道甘露果
3.佛說十地經,卷5,T10,555a:
菩薩已淨第五地 觀法無相無自性 無起無生常寂靜 性本清淨無戲論
亦無取捨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由此智入第六地
猛利順忍智具足 觀諸世間生滅相 知由我執世間生 除我執已世無有
如理通達緣起空 不壞假立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命者 諸行如雲遍興起
於諦無知名無明 癡所造業果名行 生時初心名為識 俱生餘蘊是名色
即此增長名六處 三和謂觸俱生受 欣受名愛愛增取 有漏業有蘊起生
蘊熟名老蘊壞死 純大苦聚如是集 了達三界唯是心 十二有支依心有
生死皆由心所作 若心滅者生死盡 無明所作有二種 由緣迷故與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緣性謂諸行 不斷而復有助成
由斯無故諸行斷 更無扶助餘亦爾 癡愛取是煩惱流 行有是業餘皆苦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於受是現在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斷是苦邊際
行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以從因緣行等起 緣離則斷故性空 無明為緣是生縛 於緣得離縛乃除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由此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流 三際三苦因緣生 連縛起滅順無盡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自性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焰
觀是入空解脫門 知緣性離入無相 了其虛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救有情
大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有為從和合有 志樂決定勤精進
證空等持具百萬 無相無願亦復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復以意樂供多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瑠璃所瑩飾
如月清涼被眾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聖能超四魔道 息世惑熱亦如是
住此多作善化王 化導有情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此地精勤獲百千 俱胝菩薩三摩地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已宣說
4.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卷1,T12,1111c: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5.十住經,卷3,T10,514b:
1)
成就順忍
諸佛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得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明利,成就順忍。
2)觀世間生滅相
2.1)因緣分
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具足,更以勝觀世間生滅相,故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諸凡夫人愚癡所盲,貪著於我,常樂求有,恒隨邪念,行邪妄道,習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熱心種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芽。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生。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有四取。四取因緣故,起業。於有起五陰身,名為生。五陰衰變,名為老。衰變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悲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自然而集。無有散者,自然而散。因緣合則有,因緣散則無。菩薩摩訶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
2.2)
次第
又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有無明覆心。無明業果,是名諸行。依諸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諸根行塵故,有識。從是和合,生有漏觸。觸共生有受。貪樂於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有漏業有。業有果報五陰,名為生。五陰熟,名為老。五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為憂悲。發聲啼哭五識,名為苦,意識名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生大苦樹、大苦聚。如是十二因緣苦聚,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菩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
2.3)
身心所攝
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如來說:所有十二因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貪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以入生貪心,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渴愛。渴愛不捨,名為取。是和合故,名為有。此有更有有相續,名為生。生變熟名為老。老壞名為死。
2.4)不相捨離
此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二者為生諸行因。
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
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
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與六入作因。
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
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
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
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所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
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
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
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
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
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2.5)自助成法
是中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
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
識緣名色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
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生不斷,相續助成故。
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亦如是。
是中,無明若無,諸行亦無。因滅,則果滅,餘分亦如是。
2.6)三道-惑業苦
是中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諸行及有,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2.7)三世
先際、後際,相續不斷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如二竹相對而住,不堅似堅。無明因緣諸行者,即是過去世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世事。於是有三世名出,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相續說。
2.8)三苦差別
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因無明諸行生,餘亦如是。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體性空故,餘亦如是。
2.9)從因緣起生滅縛
無明因緣諸行,以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2.10)無所有、盡觀
無明因緣諸行,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
3)結
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身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故、三苦差別故、從因緣起生滅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4)三解脫門
爾時菩薩隨十二因緣,觀無我、無眾生、無壽命者、無人,性空、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無所有。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名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生,唯除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