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雜阿含-357

 五0二(三五七)七十七種智;s.12.34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七十七種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去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斷智,是名七十七種智。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七十七種智
[論說] 1.此中後際所作老死,唯果非因;於其前際所發無明,唯因非果;其餘有支,亦因亦果。三時遍智有差別故,如前所說決定遍智有差別故,由法住智所攝能取智無常性有差別故,當知建立七十七種智事差別。如是顯示歷觀諸諦一切行相,從此無間入諦現觀,漸次修習,乃至獲得阿羅漢果。T30,837c
2.問:何因緣故,依止緣起,建立七十七智耶?
答:為顯有因雜染智故。又復為顯於自相續自己所作雜染智故。又復為顯前際諸支無始時故。又復為顯後際諸支容有雜染還滅義故。又復為顯支所不攝諸有漏慧遍知義故。於一一支,皆作七智。當知總有七十七智。T30328b

II.七十七種智相關資料
1.阿毘曇八犍度論,卷14T26837b
又世尊言:我今當說七十七智種:
1)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
2)不緣餘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
3)過去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
4)非餘過去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
5)未來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
6)不緣餘未來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
如法界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盡法,斷智慧,此智一等智,乃至無明緣行知智亦如是。
2.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0T26969a
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七十七智事。汝應諦觀!極善作意!云何七十七智事?謂知生緣老死智,知非不生緣老死智。知過去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知未來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遍知此事無常、有為、心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如是知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知非不無明緣行智。知過去無明緣行智,知彼非不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不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遍知此事是無常、有為、心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此中知生緣老死智等七十七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生緣老死等前六智,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第七法住智,是一世俗智。如知生緣老死七智,乃至知無明緣行七智亦爾。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10T27571b
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七十七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乃至廣說。
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廣說如前。
2)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答:世尊昔者,由此加行為門、為路。廣說如前。
3)云何七十七智事?
謂知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知過去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知未來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如依生緣老死起七智,乃至依無明緣行亦爾,故有七十七智事。
4)問: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所從緣智耶?
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復次,若法有支所攝,以有支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說之。無明雖亦有支所攝,而不以有支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說。
復次,若依此法起緣有支七智者,此中說之。依無明所從緣不起緣有支七智,故此不說。
4.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1T28606a
云何七十七智性?如世尊說:諸比丘!我當說七十七智性,諦聽!諦聽!善受!善思惟!我當說。比丘言:如是世尊!諸比丘!至心聽!世尊如是說:云何七十七智?無明緣行智,無無明無行智。如過去無明緣行智,無無明無行智。如未來無明緣行智,無無明無行智。若法住智,彼亦盡法、變法、離欲法、滅法。乃至生緣老死智,無生無老死智。如過去生緣老死智,無生無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無生無老死智。若彼法住智,亦盡法、變法、離欲法、滅法,是名七十七智性。
5.成實論,卷16T32373a
1)問曰:經中說七十七智,謂生緣老死,不離生有老死。過去、未來世中亦如是。是法住智觀無常、有為、作起、從眾緣生、盡相、壞相、離相、滅相,亦如是觀。乃至無明緣行亦如是。是中,何故不說老死性及滅道等耶?
答曰:為利智者故如是說,但開其門可知,餘亦如是。又外道多於因緣中謬說世間萬物因世性等,故佛於此但說因緣。
2)問曰:已說生緣老死,何故更說不離?
答曰:為必定故,諸法中有不定因,如施為福因,亦以持戒得福,如說持戒得生天上。或有生念老死因生,或不因生,故須定說。
3)問曰:何故去、來世中,復須定說?
答曰:現在與過去世或有異相,謂過去眾生壽命無量,勢同諸天。如是等,恐人謂壽命等異,老死因緣亦當有異,故須定說,未來亦爾。此六種名法住智,餘名泥洹智。能令老死相續,故說無常、有為、作起、從眾緣生。盡相、壞相即是無常行。離相,即是苦行。滅相,即是空、無我行。所以者何?此中色性滅,受、想、行、識性滅。是名三種觀義。如經中說:比丘!有七處方便三種觀義,速得漏盡,皆是為泥洹智。如是等因緣智有百千無量,謂眼智等。如經中說:眼緣業,業緣愛,愛緣無明,無明緣邪念,邪念緣眼色,諸漏緣邪念,諸食緣愛,五欲緣揣食等,地獄短命緣殺生等。若今苦、先苦,皆緣妄想。妄想緣身心憎愛,憎愛緣貪欲,貪欲緣邪思惟。如是等諸因緣智無量無邊,自應當知。
6.大乘義章,卷4T44552b
次辨七十七智差別。七十七智,如成實說,論文但言:如經中說:現在世中,生緣老死,不離生緣老死。過、未亦然,是法住智。滅相觀者,是泥洹智。如是次第乃至無明,皆悉同然,不廣分別,為是論家種種異釋。窮其體相此智,猶是七方便中第二集觀,及無常等三觀所攝
1)以何義故,七方便中偏為集觀?十二緣法,因緣為宗。集是緣義,故偏為之。集觀之中有六十六,三觀之中有其十一,彼此合說有七十七。前六十六,觀因生果,住持不滅,名法住智。後之十一,觀苦、無常、空、無我等,趣向涅槃,名泥洹智。故論說言:增長生死,名法住智。損減生死,名泥洹智。
2)相狀如何?現在世中,十二因緣次第相生,因果相屬,有十一對。過、未亦然,便有三十三對因緣。今先就彼三世之中生緣老死,辨其觀相,餘類可知。
3)現在世中生緣老死,有二集觀:一生緣老死。二者不離生緣老死。此二何別?毘婆沙云:初是正觀,後是審觀。何故須審?成實釋言:諸外道人多迷因緣,或說冥性為眾生因,或說梵天以為因等。佛為破之,彰因作果,是實不虛故。說不離現在世中生緣老死。既有此二,過、未同然,即分為六。此六集觀在聞、思地,四現忍中,總觀三世生緣老死。作三種觀,謂無常、苦及空、無我。三觀雖殊,同趣涅槃,總攝為一,名泥洹智。以此通前,合有七智。
4)問曰:何故集觀之中,三世分六。泥洹智中,三世為一?
釋言:集觀,觀因生果。生果不同,世別分之。泥洹智者,破生死相,趣向寂滅,寂滅平等,三世合一。三世之中,生緣老死,既有此七。次第逆推,乃至無明緣行亦然。十一對中,皆有七智,是故合有七十七智。
5)問曰:何不從無明行乃至老死,先從老死至無明行?
因緣法中,有二次第:一順、二逆。從始至終,是順次第。從終至始,是逆次第。觀法多途,不可一定。復此是聲聞觀法,聲聞鈍根,從末尋本,其觀易成,是故然矣。
6)又問:因緣相生無窮,老死望後,何故不說緣生之義?
老死望後,更無所生,是故不說。
7)若爾,何故地經之中宣說:老死與後作因?
釋言:老死轉望未來,實有因義,菩薩能見故彼說之。七十七智聲聞觀法,老死為因,聲聞不見,故此不論。又復聲聞亦知老死緣生後義,今此且據一分為言,是故不說(此四門竟)
8)約人辨,通而論之。四十七智、七十七智,三乘同起,隨別論之。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並是聲聞觀行之法,依如論文。聲聞人中,有利、有鈍。四十四智,鈍人觀行。七十七智,利人觀行。何故如是?前四十四,觀果由因,為觀易成,鈍人能作故言為鈍。七十七智,觀因生果,為觀難熟,利人方堪,故說為利。
7.大乘法苑義林章,卷6T45353c
彼論又說七十七智,謂緣現在老死有二智:一緣現在生而有老死。二非不緣現在生而有老死。現在自身自已作故,緣過去老死有二智:一緣過去生而有老死。二非不緣過去生而有老死。觀於前際無始老死,無不皆以生為緣故。緣未來老死有二智:一緣未來生而有老死。二非不緣未來生而有老死。未來雖未起,容有雜染、還滅義故。今觀雜染故成二智。此三際中,初智觀果有因,顯其所由。後智觀果有因,非不決定,破外妄計不平等因、無因而生。此前六智名真實智,第七法住智。觀支所不攝法,諸有漏慧遍知義故。通知三世緣起教法名支不攝。准知聖者身亦有法住智。異生身中亦有真實智,觀教觀支起七智故。乃至行支亦有此七,智種闕故。除無明支究竟觀成,唯修慧攝。初加行位亦通聞思。

III. 無常,有為,心所緣生
[參考] 類似經文
1.cs80: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2.cs.306: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為、思願、緣生。
3.cs.357
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是名七十七種智。
4.cs.968:若復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04T06, 548a
彼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變壞之法、盡法、謝法、離法、滅法。
6.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11T26, 505a
苾芻!當知!老死是無常,是有為,是所造作,是緣已生,盡法,沒法,離法,滅法。
7.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0T26, 969a
遍知此是無常、有為、心所作、從緣生、盡法、滅法、離法、滅法。
8.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10T27, 572b
問:若爾,何故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無漏豈得名離法耶?答:此中,但應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乃至滅法。不應說離法,而說離法者,欲顯聖者亦厭無漏,不生欣樂,故說離法。
9.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2T28, 606b
云何緣生法?老死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變異法、離欲法、滅法。乃至無明無常、有為、緣生法、盡法、變異法、離欲法、滅法,是名緣生法。
[參考] 1.論說
1)無常
無常者,謂性破壞、朽敗法故。T30, 766a
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T30, 792a
2)有為
有為者,謂依前際所尋思故。T30, 766a
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T30, 792a
3)
造作者,謂依後際所希望故。T30, 766a
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T30, 792a
4)從緣起
緣生者,謂依現世眾因緣力所生起故。T30, 766a
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T30, 792a
5)是患法
A.有盡法者,謂一分盡故。B.有盡法者,謂全分滅故。T30, 766a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T30, 792a
6)滅法
A.有沒法者,謂全分滅故。B.有沒法者,謂相續變壞故。T30, 766a
死歿法故,說名歿法。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T30, 792a
7)離欲法
有離欲法者,謂過患相應故。T30, 766a
有滅法者,謂一切有為法皆有出離故。T30, 766a
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8)斷知法
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T30, 792a
10.空之探究,p.60
離慢知見清淨的三昧,依經所說,是從因緣生滅而反觀自心的。前段所說:觀五陰無常、無我,觀色等相斷,觀貪等相斷,都是觀所觀法的空、無相、無所有。然解脫道的三昧,以無我我所為本。我我所是怎樣生起的?從見、聞、覺、知而生識,世俗的識,是有漏、有取的,有識就不離我我所。所以離慢而知見清淨的三昧,要反觀自己的心識,從因緣生。從無常因緣所生的識,當然是無常的。觀無常(的識)法,是有為(業煩惱所為的),行(思願所造作的),緣所生(的)法。緣所生法是可滅的,終歸於滅的,所以是離欲法,斷知法。這樣的觀察,從根源上通達空無我性,才能離我慢而得清淨知見──無漏智。這與『大空經』的先外空五欲,次觀五取陰而內空我慢,有同樣的意義。這是一切聖者修證的必由之道,成為佛法所以為佛法的特質,所以名為聖法印ariya-dhamma-mud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