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雜阿含-356

五0一(三五六)四十四種智;s.12.33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四十四種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四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十四種智?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跡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行滅道跡智,是名四十四種智。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四十四種智
[論說] 1.略由二種明觸生法,於其緣生一切行中,依四諦理趣入現觀。云何為二?一、由領納所緣為性明觸生受,二、由簡擇所緣為性明觸生慧。當知此中,於十一支安立四諦,依此一一支諦,建立四十四事。即依明觸所生諸受,宣說如是四十四種受事差別;即依明觸所生諸慧,宣說如是四十四種智事差別。T30,837b
2.問:何因緣故,於緣起中,建立四十四智耶?
答:為顯於一一支,依四聖諦,觀察道理,是故總有四十四智。T30328b
II.四十四種智相關資料
1.阿毘曇八犍度論,卷14T26837a
又世尊言:我今當說四十四智種。
1)老死苦智四智: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
2)老死習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
3)老死盡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
4)老死盡道迹智四智:法智、未知智、道智、等智。
生、有乃至行智亦如是。
2.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0T26968c
1)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云何四十四智事?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老死滅智,知趣老死滅行智。如是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智,知行集智,知行滅智,知趣行滅行智,是名四十四智事。2)此中,知老死智等四十四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
答:應言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
知老死集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
知老死滅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
知趣老死滅行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智。
生乃至行四智亦爾。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10T27570ccf.阿毘曇毘婆沙論T28406b
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乃至廣說。
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2)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答:世尊昔者由此加行為門、為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今復說此,示諸弟子,汝等若能不捨如是加行門、路,不久當得諸漏永盡。譬如長者由是方便,集得珍財,而受富樂。復亦以此方便教諸子孫告言:汝等若能不捨如是方便,必獲珍財,亦受富樂,世尊亦爾。
3)云何四十四智事?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老死滅智,知趣老死滅行智。如是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智。知行集智,知行滅智,知趣行滅行智,是名四十四智事。
4)問: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智等耶?
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復次,若法有支所攝,以有支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說之。無明雖亦有支所攝,而不以有支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說。
復次,若依此法具起四智,此中說之。依無明但起三智,不起緣有支集智,故此不說。
5)此中,知老死智等四十四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
答:應言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乃至廣說。
此中,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智者,知欲界老死。類智者,知色、無色界老死。世俗智、苦智者,俱知三界老死。如知苦有四智,知集、滅、道應知亦爾。如依老死起十六智事,乃至依行應知亦爾,如是合有一百七十六智事,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無邊智事。此中,世尊依十一支四諦差別各起四智故,但說有四十四智事。
4.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1T28605b
云何四十四智性?如世尊說:比丘!我當說四十四智性,諦聽!諦聽!善受!善思惟!我當說。比丘言:如是世尊!諸比丘!至心聽,世尊如是說:何等四十四智?如是比丘!知老死,知老死集,知老死滅,知老死滅道。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知行,知行集,知行滅,知行滅道。
4.1.老死
1)云何比丘知老死?云何老?謂諸眾生諸眾中衰耗、戰掉、面皺、諸根熟、命促行故是名老。云何死?謂諸眾生諸眾生終沒、死盡、除壞、捨陰,此物變異離世,是名死。比丘!如是知老死。
2)云何比丘知老死集?如比丘以生集知老死集,如是比丘知老死集。
3)云何比丘知老死滅?如比丘以生滅知老死滅,如是比丘知老死滅。
4)云何比丘知老死滅道?如比丘如實知八聖道:正見、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如是比丘知老死滅道。
5)比丘若知老死,知老死集,知老死滅,知老死滅道,此是法智。
6)比丘於現在智,明了、常解,以過去、未來而取比類。如過去沙門、婆羅門已知老死,已知老死集,已知老死滅,已知老死滅道。彼一切已知,如我自知。如未來沙門婆羅門當知老死苦,當知老死集,當知老死滅,當知老死滅道。彼一切當知,如我自知。此是比智。比丘!若二智明了,謂法智、比智,是謂比丘見解具足,得堪忍,得勝法,得無畏。向此法調伏,知此法調伏,見此法調伏。學知,學術,流向法。於梵淨行必能常住,於甘露門解射自在。
4.2.
1)云何比丘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知行。云何行?三行:身行、口行、意行,是名行。如是比丘知行。
2)云何比丘知行集?如比丘以無明集知行集,如是比丘知行集。
3)云何比丘知行滅?如比丘以無明滅知行滅,如是比丘知行滅。
4)云何比丘知行滅道?如比丘如實知八聖道:正見、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如是比丘知行滅道。
5)比丘如是知行,知行集,知行滅,知行滅道,是謂法智。
6)比丘於現在智,明了、常解,以過去、未來而取比類。如過去沙門婆羅門已知行,已知行集,已知行滅,已知行滅道,彼一切已知,如我自知。如未來沙門婆羅門當知行,當知行集,當知行滅,當知行滅道,若一切當知,如我自知,是名比智。比丘若二智明了,謂法智、比智,是謂比丘見解具足,得堪忍,得勝法,得無畏。向此法調伏,知此調伏,見此法調伏。學知,學術,成就流向法。於梵淨行法,必能常住,於甘露門解射自在,是名四十四智性。
5.成實論,卷16T32373a
1)問曰:經中說四十四智,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智。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亦如是。何故說此?
答曰:泥洹是真法寶,以種種門入。有以五陰門入,或觀界、入、因緣、諸諦如是等門,皆至泥洹。何以知之?如經中說:王處城中有雙使來,從一門入,到已向王說其事實,語已還去,諸門亦爾。此中,王喻行者。諸門,謂觀陰、界、入等。雙使,如止觀。說其事實,謂通達空。是諸使雖從諸門,入皆到一處。如是雖觀陰、界、入等諸門方便,皆入泥洹。如羅睺羅說:於獨屏處思惟法時,知如是法皆隨順、趣向、稱讚泥洹。又佛於讚法中說:是法能滅諸煩惱火故名為滅,能令行者心得安隱故名安隱,能令行者到正遍知故名為至,如是等義皆讚泥洹。又梵行名八聖道,八聖道中正智為上,是正智果所謂泥洹。又佛所說教皆為泥洹,故知五陰等門皆至泥洹。
2)問曰:有論師言:老死智名苦智,是事云何?
答曰:非也。所以者何?是中,不說苦行故非苦智。
3)問曰:為是何智?
答曰:此名老死性智。
4)問曰:亦說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故知應是苦智。
答曰:此是因緣門,非真諦門。是故,此中不應說苦行,應說集等以相順故。
問曰:此中,何故不說味、過、出等諸智耶?
答曰:此義皆攝,但集經者略而不說。
6.大乘義章,卷4T44552a
今且約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辨因緣相。於中略以五門分別:一先定三觀。二明七方便。第三約彼七方便義。辨明四十四智差別。第四約前三種觀義及七方便。辨明七十七智不同。五隨人辨異。
6.1.三觀
1)言三觀者,若依毘曇說:陰、界、入,以為三觀,此觀在於念處位中。
2)若依成實說:觀無常、無我及苦,明之為三。四觀在於四現忍中(此一門竟)
6.2.七方便
七方便者,先就色論,後類諸法。七名是何?一者觀色。二觀色集。三觀色滅。四觀色道。五觀色味。六觀過。七觀色出。
1)言觀色者,觀色果報,苦諦觀也。
2)觀色集者,觀色因緣,集諦觀也。
3)觀色滅者,觀色盡處、數滅、無為,滅諦觀也。
4)觀色道者,觀色對治無漏之道,道諦觀也。
5)觀色味者,觀察前色能生愛味。
6)觀色過者,觀察前色能生苦過。
7)觀色出者,觀色得滅出離生死。
何故不說觀色生道?釋言:生道即是第八,第一義觀,為是不論。色中既然,諸法同爾。此七能與第一義觀為方便故,名為方便。
8)此之七種位,在何處?若依毘曇,前四方便,有四現忍及見道中。後三,在於修道之中。依如成實,此七門在聞、思地中(此二門竟)
6.3.四十四智差別
次辨四十四智差別。四十四智,如成實說:此猶是前七方便中,初四門觀。就十二緣為此四觀故,有四十四智差別。十二因緣次第相生,因果相屬有十一對。就此十一,從末尋本,逆以推之。先就老死對生為四:一觀老死苦。二觀老死集。三觀老死滅。四觀老死道。次第逆推,乃至行支。對前無明,亦有此四。所謂觀行苦、行集、行滅及行滅道。無明望前,更無集因,所以不說。何故逆觀?據果尋因,順諦觀故(此三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