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雜阿含-347

四八九(三四七)須深;s.12.70;摩訶僧祇律T22,362b-363bcf.cs.357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異道聽法
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3.須深
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4.度須深出家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時眾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5.慧解脫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6.不入正受,而記說自知作證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7.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8.須深不知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9.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須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10.須深遠塵、離垢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11.須深悔過
(須深)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佛告須深: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

12.佛受須深悔過
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13.說譬
佛告須深: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日中,王問: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復敕臣:復劖百矛。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須深白佛:無也,世尊!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

14.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須深
[參考] 1.增壹阿含經,卷3T02558b
入悲三昧,成就本業,所謂須深比丘是。
2.翻梵語,卷6T541022a
須深摩,亦云須尸摩,譯曰:須者好也,尸摩者堺。

II.慧解脫
[論說] 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T30,835c

III.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經文]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論說] Ājāneyyāsi vā tvaṃ, susima, na vā tvaṃ ājāneyyāsi, atha kho dhammaṭṭhitiñāṇaṃ pubbe, pacchā nibbāne ñāṇaṃ. 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IV.法住智及涅槃智
[經文] 1)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2)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3)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須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論說] 1.此中云何名法住智?
謂如有一,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於緣生行因果分位,住異生地,便能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2.又復云何名涅槃智?
謂彼法爾,若於苦、集、滅、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滅、道諦時,便於苦、集住厭逆想,於滅涅槃起寂靜想,所謂究竟、寂靜、微妙、棄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廣說。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於苦若苦因緣住厭逆想,便於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為寂靜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T30,835c
[參考] 成實論,卷16T32373a
1)問曰:經中說七十七智,謂生緣老死,不離生有老死,過去、未來世中亦如是。是法住智,觀無常、有為、作起、從眾緣生、盡相、壞相、離相、滅相,亦如是觀。乃至無明緣行亦如是,是中何故不說老死性及滅道等耶?
答曰:為利智者故,如是說。但開其門可知,餘亦如是。又外道多於因緣中謬說世間萬物因世性等,故佛於此但說因緣。
2)問曰:已說生緣老死,何故更說不離?
答曰:為必定故,諸法中有不定因。如施為福因,亦以持戒得福,如說持戒得生天上,或有生念:老死因生或不因生。故須定說。
3)問曰:何故去、來世中,復須定說?
答曰:現在與過去世或有異相,謂過去眾生壽命無量,勢同諸天,如是等。恐人謂壽命等異,老死因緣亦當有異,故須定說。未來亦爾,此六種名法住智,餘名泥洹智。能令老死相續,故說:無常、有為、作起、從眾緣生。盡相、壞相,即是無常行。離相,即是苦行。滅相,即是空、無我行。所以者何?此中色性滅,受、想、行、識性滅,是名三種觀義。如經中說:比丘!有七處方便,三種觀義,速得漏盡,皆是為泥洹智。

V.日刺三百矛
[參考] 中阿含199
爾時,有一比丘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地獄苦云何?世尊答曰:比丘!地獄不可盡說,所謂地獄苦。比丘!但地獄苦唯有苦。比丘復問曰:世尊!可得以喻現其義也。世尊答曰:亦可以喻現其義也。比丘!猶如王人收賊,送詣剎利頂生王所,白曰:天王!此賊人有罪,願天王治。剎利頂生王告曰:汝等將去治此人罪,朝以百矛刺。王人受教,便將去治,朝以百矛刺,彼人故活。剎利頂生王問曰:彼人云何?王人答曰:天王!彼人故活。剎利頂生王復告曰:汝等去!日中復以百矛刺。王人受教,日中復以百矛刺,彼人故活。剎利頂生王復問曰:彼人云何?王人答曰:天王!彼人故活。剎利頂生王復告曰:汝等去!日西復以百矛刺。王人受教,日西復以百矛刺,彼人故活,然彼人身一切穿決破碎壞盡,無一處完,至如錢孔。剎利頂生王復問曰:彼人云何?王人答曰:天王!彼人故活,然彼身一切穿決破碎壞盡,無一處完,至如錢孔。比丘!於意云何?若彼人一日被三百矛刺,彼人因是身心受惱極憂苦耶?比丘答曰:世尊!被一矛刺,尚受極苦,況復一日受三百矛刺,彼人身心豈不受惱極憂苦也?

VI.禪定
[參考] 成實論,卷16T32367c
又經中說:除七依處,亦許得道。故知依欲界定能生真智。
1.問曰:是人依初禪近地得阿羅漢道,非欲界定。
答曰:1)不然!言除七依,則除初禪及近地已。
2)又此中無有因緣能依近地,非欲界定。若此行者能入近地,何故不能入初禪耶?是事亦無因緣。
3)又須尸摩經中說:先法住智,後泥洹智。是義不必先得禪定,而後漏盡。但必以法住智為先,然後漏盡。故知除諸禪定。除禪定,故說須尸摩經。若受近地即過,同諸禪。
4)又無有經中說近地名,是汝自憶想分別。
2.問曰:我先說榍喻,故知以異地道能斷異地結。如以細榍能出麁榍,如是以色界道能斷欲界。行者若先斷欲及惡不善法,然後能入初禪。故知必有近地以之斷欲。
又說因色出欲,若無近地云何因色?又經中說:行者若得淨喜,則能捨不淨喜,猶如難陀因天女愛能捨本欲。又若不得初禪寂滅味者,不能於五欲中生麁弊心,故知先得初禪近地能捨欲界。
答曰:得欲界淨善能斷不善,如說五出性。若聖弟子或念五欲不生喜樂,心不通暢如燒筋羽,若念出法心則通暢。
又說:行者隨生不善覺觀,則以善覺觀滅,是故汝說榍喻亦可欲界。
汝言:因色離欲是末後事,行者以欲界道斷諸煩惱,隨次漸斷乃至能得色界善法。爾時欲界名畢竟斷,得色界法。汝名得滅盡定,阿羅漢亦得諸定,但說其味。
汝言:得淨妙喜及寂滅味,皆已總答。
又若欲界無定,云何能以散心證色界善?
3.問曰:慧解脫阿羅漢無定亦但有慧?
答曰:此中但遮禪定,必當應有少時攝心乃至一念。如經中佛說比丘取衣時有三毒,著衣已則滅。無有經說散亂心中能生真智,皆說攝心生如實智。

VII.法住智及涅槃智相關資料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10T27572b
如世尊說: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
1.1.問: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
1)有作是說:知集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
2)有餘復說:知苦、集智是法住智,知滅、道智是涅槃智。
3)或有說者:知苦、集道、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
1.2.問:若爾,何故說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耶?
答:1)雖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後,而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前,故作是說。
2)復有說者:知流轉智是法住智,知還滅智是涅槃智。
3)復次,知緣起智是法住智,知緣起滅智是涅槃智。
4)復次,知生死智是法住智,知生死滅智是涅槃智。
5)有餘師說: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由此故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2.舍利弗阿毘曇論,卷9T28591c
1)云何法住智?若智,聖有為境界,是名法住智。
云何涅槃智?若智,聖涅槃境界,是名涅槃智。
2)復次,法住智。除緣如爾。若餘法如爾,非不如爾。非異,非異物,常法、實法,法住、法定非緣,是名法住智。
復次,涅槃智。彼涅槃寂靜,是舍、是護,是燈、是依,是不沒、是度,是不熱、是不燋,是無憂、是無惱,是無苦痛,及餘行觀涅槃若智生,是名涅槃智。
3.瑜伽師地論,卷80T30746c
由二因緣入如來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別故,二者由真實智善決定故。
4.瑜伽師地論,卷87T30787b
復次有二智,能令見清淨,及見善清淨,謂法住智及此為先涅槃智。
1)法住智者,謂能了知諸行自相種類差別,及能了知諸行共相過患差別,謂於隨順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三位諸行方便,了知三苦等性。
2)涅槃智者,謂於如是一切行中,先起苦想,後如是思:即此一切有苦諸行無餘永斷,廣說乃至,名為涅槃。如是了知,名涅槃智。
即此二智令見清淨及善清淨,要由二門正勤修習方令彼淨:一自無力補特伽羅,因他教授能令彼淨。二自有力補特伽羅,多聞、思求能令彼淨。
5.成實論,卷15T32362a
問曰:若近、若遠,俱名行者,有何差別?
答曰:若見滅諦,名真行者。若在遠分善根,見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而未見滅,是名名字行者。所以者何?
1)如經中說:比丘問佛:何名見法?佛言:因眼緣色生眼識,即共生受想思等,是一切法皆無常、敗壞、不可保信。若法無常即是苦,是苦生亦苦,住亦苦,數數起相亦苦。乃至意法亦如是,若此苦滅,餘苦不生,更無相續。行者心念:是處寂滅微妙,謂捨一切虛妄、貪愛盡、滅、離、寂、泥洹。若於此法中,心入信解,不動、不轉、不憂、不怖,從此已來名為見法。故知行者,若以無常等行觀見五陰,名遠行者。若見滅諦,名近行者。
2)如車匿答諸上座:我亦能念色等無常,而於一切行滅、愛盡、泥洹,心不能入、通達、信解,若如是知不名見法。
3)又說:行者若於此法,以軟慧信忍,名信行者。過凡夫地入正法位,不得初果,終不中夭。若以利慧信忍是名法行。見此法已,能斷三結,名須陀洹。明了無餘,名阿羅漢。故知,見滅名近行者。
4)問曰:行者何故不盡見滅?
答曰:經中說:諸法無性,從眾緣生,是法甚深。一切愛盡、寂滅、泥洹,是處難見。佛觀十二因緣滅,故成無上道。
5)又法印中說:行者若觀五陰無常、敗壞、虛妄、不堅固,亦名為空,而名知見未淨。此經後說,行者作如是念:我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觸、所念,以此因緣生識,是識因緣為常?無常?即知無常。若從無常因緣生識,云何當常?是故,見一切五陰無常。從眾緣生盡相、壞相、離相、滅相,爾時,行者知見清淨。以說滅盡,名知見淨,故知見滅名見聖諦。
6)又先法住智,後泥洹智,故見滅諦名得聖道。
6.成實論,卷16T32368c
6.1.法住智
知諸法生起,名法住智。如生緣老死乃至無明緣行,以有佛、無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智。
6.2.泥洹智
此法滅名泥洹智。如生滅故老死滅,乃至無明滅故諸行滅。
1)問曰:若爾者,泥洹智亦名法住智,所以者何?若有佛、無佛,是性亦常住故。
答曰:諸法盡滅名為泥洹,是盡滅中有何法住?
2)問曰:泥洹非實有耶?
答曰:陰滅無餘,故稱泥洹,是中何所有耶?
3)問曰:實有泥洹,何以知之?
a.滅諦名泥洹。苦等諸諦實有,故泥洹亦應實有。
b.又泥洹中智名滅智,若無法,云何生智?
c.又經中佛為諸比丘說:有生起作有為法,有不生起作無為法。
d.又經中說:唯有二法: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有生滅住異,無為法無生滅住異。
e.又經中說:諸所有法,若有為、若無為滅盡泥洹,唯此為上。
f.又說:色是無常,滅色故泥洹是常,乃至識亦如是。
g.又經中說:滅應證,若無法,何所證?
h.又佛於多性經中說:智者如實知有為性及無為性。無為性即是泥洹,以真智知,云何言無?
i.又諸經中無有定說泥洹無法,故知汝自憶想分別謂無泥洹。
答曰:a.若離諸陰更有異法名泥洹者,則不應名諸陰盡滅以為泥洹。
b.又若有泥洹,應說其體,何者是耶?
c.又緣泥洹定,名曰無相。若法相猶存者,何名無相?如經中說:行者見色相斷,乃至見法相斷。
d.又經中處處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泥洹。是中我名諸法體性。若不見諸法體性,名見無我者。若泥洹是法則無體性不可得見,以此法不滅故。如隨有瓶時無瓶壞法。若瓶壞時,得說瓶壞。斷樹等亦如是。如是,若諸行猶在,爾時不名泥洹。諸行滅故,有泥洹名。
e.又苦滅不名更有別法。如經中說:諸比丘!若此苦滅,餘苦不生,更無相續,是處第一、寂滅、安隱,所謂捨離一切身心,貪愛永盡、離滅、泥洹。是中言:此苦滅餘苦不生,更有何法名泥洹耶?
f.又亦更無別有盡法,但已生愛滅,未生不生,爾時名盡。更有何法說名盡耶?實不可說。
g.復次,有是法之異名,五陰法無名為泥洹。是中無有,而名為有。此則不可,以盡滅故,說名泥洹,猶如衣盡更無別法。若不爾者,亦應別有衣盡等法。
h.汝言:有滅智者,亦無所妨。如於斷樹等中智生,亦無別有斷法。
i.又由諸行故是中智生,謂隨諸行無名為泥洹,如隨無此物知此物空。
4)問曰:今無泥洹耶?
答曰:非無泥洹,但無實法。若無泥洹,則常處生死,永無脫期。如有瓶壞、樹斷,但非實有別法。言餘諦等皆已通答。所以者何?有苦滅故,說有不生、不起、不作
、無為法等,悉無所害。
7.大乘義章,卷12T44700a
法住、泥洹從境為名,相狀如何?汎釋有六:
1)一、就有為、無為分別。
知苦、集、道,有為之法,法相存立,名法住智。觀察滅諦,無為之法,名泥洹智。泥洹胡語,與彼涅槃原是一名,傳之音異。
2)二、望生死、增損分別。
觀集生苦,增長生死,名法住智。觀道趣滅,減損生死,名泥洹智。又觀諸法無常、苦、空,趣向涅槃,是亦名為泥洹智矣。故論說言:增長生死,名法住智。減損生死,名泥洹智。
3)三、空、有分別。
知世諦有,名法住智。了真諦空,名泥洹智。
4)四、望有法增損分別。
觀察有法,從因緣集,名法住智。觀法無常、苦、無我等,趣入空理,名泥洹智。
5)五、事理分別。
了知真實如來藏中,法性常住,名法住智。故經宣說:真諦之法,以為法界、法住。知其事滅,無為之法,名泥洹智。
6)六、直就真諦隨義分別。
知第一義,法性、常住,名法住智。知一苦滅,名泥洹智。
8.大乘義章,卷12T44700b
8.1.智體
於中別分法住、泥洹。小乘法中,一切智為智體,小乘之人總能知一切法故。大乘法中,或一切智,或一切種。是義云何?大乘法中知世諦者名一切種,知真諦者名一切智。於彼法住、泥洹智中,差別非一,為是不定。若就世諦,知有為法,名為法住。知無為法,名為泥洹。是則二種,莫不皆用種智為體。
問曰:何故二乘知此名一切智,如來知此名一切種?
釋言:1)二乘但能總相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如來於中種別知,故名一切種。故龍樹云:聲聞、緣覺有一切智,諸佛如來有一切種。
2)若就真諦,知理常住,名法住智。知理寂滅,名泥洹智。二種皆用一切智為體。
3)若知世法,名法住智。知真諦空,名泥洹智。是則法住,種智為體。泥洹智者,一切智為體。
4)若說:了知真諦常住,為法住智。了知世諦事滅無為,為泥洹智。是則法住一切智為體,泥洹智者種智為體。
8.2.就有漏、無漏分別
1)法住、泥洹,毘曇法中通漏、無漏。等智觀者,是其有漏。聖智觀者,是其無漏。
2)成實法中,泥洹無漏,法住不定。在見道前,說為有漏。在見道上,義有兩兼。一切聖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為無漏。非是現觀空斷漏行,故名為有漏。
3)大乘法中,義別有二:
一約境分別,於此二中,知世諦者,是其有漏。知真諦者,是其無漏。
二就心分別,心中有三:一等智觀。二俱有漏,二者緣照無漏智,觀亦漏無漏,緣修治障名為無漏。性是妄想分別心法,名為有漏。三真智觀一向無漏。後之三智毘曇法中一向有漏,等智攝故。成實法中亦漏、無漏。無學聖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為無漏。非是觀空斷漏行,故名為有漏。
8.3.就位論
位分有五:一者外凡。二者內凡。三者見道。四者修道。五無學道。小乘法中,法住、泥洹,初位中無,後四位有之。
8.4.就人論
人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緣覺人中,但有法住及泥洹智...聲聞之中,法住、泥洹一切皆有。
8.5.就處論
處中有三:一者身處。二者心處。三者境處。
言身處者,法住、泥洹,三界身中皆得修起。
言心處者,法住、泥洹,從欲界心乃至非想皆得修起。
問曰:欲界何心修起?
依如毘曇,欲界地中,聞慧、思慧二種心起。
成實、大乘,欲界地中三慧心起,彼說欲界有禪定故。
9.大乘義章,卷18T44821a
一法住智,知世諦法因緣不壞。二泥洹智,知第一義法性常寂。




雜阿含347
摩訶僧祇律T22, 362b-363b
大毘婆沙論T27572c
阿毘曇毘婆沙論T28407c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異道聽法
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僧祇律》佛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人篤信恭敬尊重。供養衣食床臥病瘦醫藥。爾時出家外道亦在舍衛城。世人不恭敬供養尊重衣食床臥病瘦醫藥。時有眾多出家外道。集論議堂作如是論。是沙門瞿曇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世人深信恭敬尊重。供養衣食床臥病瘦醫藥。我等不得尊重供養衣食床臥病瘦醫藥。誰能往沙門瞿曇法中出家修梵行。誦習彼法已。還我法中我等展轉相教。亦當還得供養。與彼無異。時外道作如是論已。皆言。須深摩者於我眾中最為第一。可遣到沙門瞿曇法中出家受彼律儀還來入此。
有諸外道共集議言:佛未出時,我等多獲名譽、利養。由佛出世,名利頓絕,如日既出,爝火潛輝。設何方便,名利如本?然憍答摩有二事勝,謂善經論、形貌端嚴。雖形貌難移,而經論易竊。
有眾多異學梵志。共集一處作如是談論。聞有此言。沙門瞿曇未出世時。我等為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而見尊重供養。今沙門瞿曇出世。奪我名稱利養。猶如日出令火無光。我等今當作何方便還得名譽利養。乃至廣說。復作是念。沙門瞿曇更無異德。但善知經論。顏貌端正我等不假顏貌。但知經論者。便可還得名譽利養。乃至廣說。
3.須深
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僧祇律》時彼外道語須深摩。作如是言。沙門瞿曇在祇桓精舍。多人供養尊重。我等不得此利。汝今可往沙門瞿曇法中出家修梵行。受誦彼經已。還我法中展轉相教。亦當還得供養與彼無異。
我等眾內有蘇尸摩,念慧堅強,堪竊彼法。若得彼法,名利如本。既共議已,告蘇尸摩。彼由二緣遂受眾請。一愛親友二善根熟。
復作是言。今此眾中誰能堪任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而竊於法。令我等受持讀誦。復作是言。今蘇尸摩梵志志念堅固。堪任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竊法。令我等受持讀誦。即皆往詣蘇尸摩所。具陳上事而以告之。爾時蘇尸摩以二事故。而便可之。一以親愛眷屬故。二以善根因緣故。
4.度須深出家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時眾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僧祇律》須深摩聞是語已。出舍衛城。往祇桓精舍。精舍門間。見有諸比丘經行坐禪。須深摩即往諸比丘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作是言。我本是外道。今欲於如來法中出家受具足。此中應作何等。諸比丘答言。若本是外道。欲於如來法中出家者。當試之四月。四月過已。得諸比丘意者。當與出家。時須深摩即受教行四月。過已得諸比丘意。便與受具足。受具足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
便出王舍城詣竹林精舍。謂苾芻曰。我欲出家。時諸苾芻將往白佛。佛知根性。遣諸苾芻。度令出家與受具戒
爾時蘇尸摩出王舍城。詣於竹林。時有眾多比丘。在精舍門邊。往反經行。爾時蘇尸摩遙見諸比丘。即往其所而作是言。諸比丘。當知我欲於沙門瞿曇法中淨修梵行。時諸比丘即將蘇尸摩詣世尊所。而白佛言。[今此蘇尸摩梵志者。欲於世尊法中出家受具足戒行比丘法。佛告諸比丘。汝等可為蘇尸摩出家授其具足。時諸比丘即為出家授具足。
5.慧解脫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僧祇律》爾時有眾多比丘。來到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作是言。我已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後有。說是語已。頭面禮佛足而退。是諸比丘。去未久須深摩頭面禮佛足已。詣彼比丘所。共相問訊。問訊已在一面坐。問諸比丘言。長老。向在佛所自言我已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後有。答言如是。時須深摩復問言。長老。如是知如是見。得清淨天眼。見眾生死此生彼。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見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自行邪見。教人行邪見。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又見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身壞命終生於善處。天上人中。如是過人清淨天眼。長老得不。答言不得復問。尊者如是知如是見得宿命智。知過去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乃至劫成劫壞。名姓種族。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如是無數劫事。長老知不。答言不知。復問。離色過色無色寂滅解脫身證具足住。是諸解脫。長老得不。答言不得。須深摩言。向者所問諸法皆言不得。云何於世尊前。自言我已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後有。誰當信者。諸比丘答言。長老。我是慧解脫人。須深摩言。所說簡略義相未現。可更廣說。比丘言。雖義相未現。我自了知。慧解脫人。
彼後未久誦三藏文。亦少解義。竊作是念。欲利親友今正是時。遂從竹林出欲還王舍城。然佛有遍照護法天眼。恒觀世間誰能竊者。時有五百應真苾芻。蘇尸摩前自讚己德。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蘇尸摩曰。仁等所證依何定耶。為初靜慮為乃至無所有處耶。諸苾芻言。我等所證皆不依彼。蘇尸摩言。若不依彼如何得證。諸苾芻曰。我等皆是慧解脫者。
時蘇尸摩聰明智慧。念力堅固。未久之間。讀誦三藏。少解其義。便作是念。若欲利我親屬者。今正是時。從竹林出欲詣王舍城。世尊有遍照眼。守護於法。誰能竊者。爾時有五百比丘詣蘇尸摩所。或有說者。是諸比丘佛所化作。或有說者。是實比丘。時諸比丘到蘇尸摩所。皆作是言。蘇尸摩。當知我等生分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時蘇尸摩便問諸比丘言。汝等依於初禪得盡漏耶。答曰。不也。依第二第三第四禪及過色無色寂靜解脫得盡漏耶。答言不也。時蘇尸摩復作是言。汝等既不依禪定。而得盡漏。誰當信耶。時諸比丘皆作是言。我等是慧解脫。
6.不入正受,而記說自知作證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僧祇律》時須深摩聞諸比丘語已。作是念。我當往詣世尊所。問如是事。世尊有所解說我當受持。作是念已。從坐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具以上事廣白世尊。是事云何。
時蘇尸摩聞已忙然不識所謂。便作是念。脫我親友問此義者。我當云何。還詣佛所問如是義。
時蘇尸摩不識慧解脫。若我親屬問是義者。我則不知。以是事故。還詣佛所。具以上事。向佛說之。
7.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僧祇律》佛告須深摩。先法智後比智。
世尊告曰。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
佛作是答。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
8.須深不知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僧祇律》須深摩又白佛言。世尊所說隱略。我猶未解。佛告須深摩。汝雖未解故。先法智後比智。須深摩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猶未解。唯願世尊。廣為我說。

蘇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槃智。佛言。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
蘇尸摩復白佛言。世尊。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佛告蘇尸摩。汝知與不知。但法應如是。
9.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須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僧祇律》佛告須深摩。我還問汝。隨汝所解答我。須深摩於意云何。緣生故有老死不。答言如是世尊。佛言。善哉須深摩。於意云何。無明緣故。生諸行不。答言如是。佛言。善哉須深摩。於意云何。生緣滅故老死滅不。乃至無明滅故諸行滅不。答言如是。善哉須深摩。佛告須深摩。若比丘於此法中正觀正知。所應得者。盡皆得不。答言如是。又問須深摩。汝知緣生故有老死不。答言如是。緣無明故有諸行不。答言如是。又問。生緣滅故老病死憂悲苦惱盛陰滅不。答言如是。無明滅故諸行滅不。答言如是。佛告須深摩。汝知如是法者。汝得天眼宿命智諸解脫得不。答言。不得世尊。




10.須深遠塵、離垢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僧祇律》佛告須深摩。汝自言知如是諸法而復言不得。是諸功德誰當信者。須深摩白佛言。世尊。我為無明惡邪所纏縛故。生如是邪見。我從世尊所。廣聞正法滅惡邪見。得法眼淨。



11.須深悔過
(須深)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佛告須深:「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
《僧祇律》須深摩即頭面禮佛足。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正法中。賊心出家。為偷法故。世尊大慈唯願受我悔過。


12.佛受須深悔過
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僧祇律》佛告須深摩。汝癡如小兒。於佛正法中為偷法故。賊心出家。我受汝悔過。


13.說譬
佛告須深:「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日中,王問: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復敕臣:復劖百矛。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須深白佛:「無也,世尊」!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
」?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
《僧祇律》佛告須深摩。譬如有人犯罪於王。王使人裂解支節。刵劓耳鼻。鋸解刀折。段段斫截。象蹈馬踏。如是種種若毒斷命。汝於佛法中賊心出家。為偷法故罪過。於是我受汝悔過。於賢聖法中得增長故。從今日後勿復更作。」


14.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