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雜阿含-608


七六三(六0八)不離四念處; s.47.41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離四念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3.不離四念處
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離四念處
[經文] 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論說] 復次、若於身等四種所緣,發起種種非理作意,即便違背四種念住。違背此故,即便違背如理作意,謂聖如理,無間能生正見支等所有聖道;違背此故,即便違背一切聖道;違背道故,便為違背道果、甘露、究竟涅槃。T30,859b
[參考]
1.cs1189: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有人不樂四念處者,則不樂如聖法;不樂如聖法者,則不樂如聖道;不樂如聖道者,則不樂甘露法;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樂修四念處者,則樂修如聖法;樂修如聖法者,則樂如聖道;樂如聖道者,則樂甘露法;樂甘露法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2.別譯雜阿含102經: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3.失譯雜阿含4經:人行道一挈,令行者從憂懣、苦不可意能得度滅,亦致正法,何等為正法?為四意止,何等為四意止?若比丘身身觀止行,自意知從世間癡不可意,能離外身身身相觀止;內身、外身,身身相觀止行,自意知從世間癡不可意。能離痛、意、法亦如是。若行者從四意離,便從行法離;已從行法離,便從行道離;已從行道離,便離甘露;離甘露已,便不得度生老死憂惱,亦不得離苦,亦不得要。若行者有四意止能度,便能受得道者行;已能受得道者行,便能得道;已得道,便能滅老病死憂惱,便能得度苦,亦得要。
4.cs535:尊者阿那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於四念處遠離者,於賢聖法遠離;於賢聖法遠離者,於聖道遠離;聖道遠離者,於甘露法遠離;甘露法遠離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於四念處信樂者,於聖法信樂;聖法信樂者,於聖道信樂;聖道信樂者,於甘露法信樂;甘露法信樂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目犍連語尊者阿那律言:云何名為樂四念處?尊者大目犍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心緣身正念住調伏、止息、寂靜,一心增進。如是,受、心、法念處,正念住調伏、止息、寂靜,一心增進,尊者大目犍連!是名比丘樂四念處。

II.甘露
1.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謂名爲常,亦名爲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亦名永絶一切戲論,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T30,577c
2.T30,765c
1)無動者,謂一切相皆遠離故。
2)無轉者,謂貪愛盡故,於諸境界無轉變故。
3)難見者,謂甚深故。
4)甘露者,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
5)安隱者,謂超過一切人與非人災橫怖畏故。
6)清涼者,謂一切苦皆寂滅故,極清涼故。
7)善事者,謂現法樂住所緣境故。
8)趣吉祥者,謂斷一切煩惱所緣境故。
9)無愁憂者,謂超過一切愛非愛故,又證得已無失壞故。
10)不死沒者,謂常住故,不退還故。
11)無熾然者,謂清淨故。
12)無熱惱者,謂所欲匱乏永止息故。
13)無病者,謂一切病諸癰瘡等永寂靜故。
14)無動亂者,謂一切動亂皆滅盡故。
15)涅槃者,謂一切依皆寂滅故。
3.T30766b
復次無餘斷者,謂是總句。
1)永棄捨者,諸纏斷故。
2)永變吐者,隨眠斷故。
3)言永盡者,過去解脫故。
4)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
5)言永滅者,未來解脫故。
6)永寂靜者,由見道故。
7)永滅沒者,由修道故。
4.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盡、無生智爲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T30,829ccf.cs288
5.大乘阿毘達磨集論,T31682a:
何故名無餘永斷?由餘句故。
1)何故名永出?永出諸纏故。
2)何故名永吐?永吐隨眠故。
3)何故名盡?見道對治得離繫故。
4)何故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繫故。
5)何故名滅?當來彼果苦不生故。
6)何故名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7)何故名沒?餘所有事永滅沒故。
8)何故此滅復名無爲?離三相故。
9)何故此滅復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
10)何故此滅復名不轉?永離諸趣差別轉故。
11)何故此滅名不卑屈?離三愛故。
12)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
13)何故此滅復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
14)何故此滅復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
15)何故此滅復名洲渚?三界隔絶故。
16)何故此滅復名弘濟?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
17)何故此滅復名歸依?無有虛妄意樂方便所依處故。
18)何故此滅名勝歸趣?能爲歸趣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
19)何故此滅復名不死?永離生故。
20)何故此滅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永離一切求不得苦大熱惱故。
21)何故此滅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歎憂苦諸惱亂故。
22)何故此滅復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
23)何故此滅復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
24)何故此滅復名樂事?第一義樂事故。
25)何故此滅名趣吉祥?爲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
26)何故此滅復名無病?永離一切障礙病故。
27)何故此滅復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
28)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
29)何故此滅復名無生?離續生故。
30)何故此滅復名無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
31)何故此滅復名無造?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所引故。
32)何故此滅復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
33)何故此滅復名不生?永離未來相續生故。
6.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T31733b
差別者,謂無餘永斷、永出、永吐、盡、離欲、滅、寂靜、沒等。
何故名無餘永斷?由餘句故,謂無餘永斷是標句,餘是釋句。是故說言:由餘句故。由後別句釋此總故。
1)纏及隨眠皆悉永斷故,名無餘永斷。
2)何故名永出?永出諸纏故,此依斷諸纏說,謂已生者皆遠離故。
3)何故名永吐?永吐隨眠故,此依斷隨眠說,謂除根本永不生故。
如是諸滅由見修道對治別故,建立二種:盡及離欲。故次問言:
4)何故名盡?見道對治得離繫故,煩惱聚中餘少分故,亦名爲盡。
5)何故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繫故,由彼修道離諸地欲,漸次所顯,故名離欲。
由有如是俱離繫故,當來苦滅,故次問言:
6)何故名滅?當來彼果苦不生故,能成未來苦不生法,故名爲滅。
又於現法憂惱寂靜,故次問言:
7)何故名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8)何故名沒?餘所有事永滅沒故,宿業煩惱所感諸蘊自然滅盡,故名爲沒。
由如是等別句釋前無餘永滅總句。
9)何故此滅復名無爲?離三相故。生滅住異三有爲相究竟相違,故名無爲。
10)何故此滅復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唯聖慧眼所行境界,故名難見。
11)何故此滅復名不轉?永離諸趣差別轉故,離地獄等往來流轉,恒常安住,故名不轉。
12)何故此滅名不卑屈?離三愛故。永離欲、色、無色三愛,於諸有中無所卑屈,故名不卑屈。
13)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永離一切死所依蘊,故名甘露。
14)何故此滅復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
15)何故此滅復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解脫喜樂所依止故名舍宅。
16)何故此滅復名洲渚?三界隔絶故。於生死大海,挺出高原,故譬洲渚。
17)何故此滅復名弘濟?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證得此滅,生老病等諸苦災橫永遠離故。
18)何故此滅復名歸依?無有虛妄意樂方便所依處故。由於彼滅所發意樂及正方便無虛妄性所依處故,所依止義是歸依義。
19)何故此滅名勝歸趣?能爲歸趣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由此寂滅能爲歸趣最勝聖性所依止處,是阿羅漢證得方便所緣境故。
20)何故此滅復名不死?永離生故。諸無生者必不死故。
21)何故此滅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永離一切求不得苦大熱惱故。
22)何故此滅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嘆憂苦諸惱亂故,一切愁等熾然永息極清涼故,名無熾然。
23)何故此滅復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無老病死等一切怖畏,聖住所依故名安隱。
24)何故此滅復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一切清涼善法所依,故名清涼。
25)何故此滅復名樂事?第一義樂事故。出世間樂所依事故名樂事。
26)何故此滅名趣吉祥?爲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爲證涅槃易修方便所緣境故。
27)何故此滅復名無病?永離一切障礙病故。離煩惱等諸障礙病故名無病。
28)何故此滅復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離諸境界戲論散動故名不動。
29)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永離一切色等諸想,究竟寂滅大安樂住所緣境故,名爲涅槃。
復次,依滅諦辯無生等名義差別。與苦諦相義相違故,苦諦相者於彼彼處有情類中相 續而生,爲翻彼相。是故問言:
30)何故此滅復名無生?離相續故。苦諦相者,續生已後,自身衆分漸次圓滿。
爲翻彼相,是故問言:
31)何故此滅復名無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
苦諦相者,宿業煩惱勢力所造。爲翻彼相,是故問言:
32)何故此滅復名無造?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所引故。
又現在苦是能造作。餘有異熟諸業煩惱所依止處,爲翻彼相,是故問言:
33)何故此滅復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
又苦相者後有異熟相續生起無有間斷,爲翻彼相,是故問言:
34)何故此滅復名不生?永離未來相續生故。

7.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八,T27944a
如契經說:有能辦四念住,則能辦正如理。若能辦正如理,則能辦聖道。若能辦聖道,則能辦甘露。若能辦甘露,則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法。
問:念住、正如理、聖道、甘露何差別?
1)答:名則差別,謂名念住乃至名甘露。
2)有說:念住則顯念住,正如理顯正斷、神足、根、力、覺支。聖道顯道支,甘露顯彼果。
3)有說:念住顯所緣念住,正如理顯相雜念住,聖道顯自性念住,甘露顯彼果。
4)有說:念住顯聞所成念住,正如理顯思所成念住,聖道顯修所成念住,甘露顯彼果。
5)有說:念住顯言說究竟念住,正如理顯思惟究竟念住,聖道顯出離究竟念住,甘露顯彼果。
6)有說:念住顯見道,正如理顯修道,聖道顯無學道、見地、修地、無學地說亦爾,甘露顯彼果。
7)有說:念住顯未知當知根,正如理顯已知根,聖道顯具知根,甘露顯彼果。
是謂念住、正如理、聖道、甘露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