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雜阿含-620

七八二(六二0)雪山; s.47.7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雪山
2.1.無猿猴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嶮處,尚無猿猴,況復有人!
2.2.無有人
或復有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
2.3.人、獸共居
或復有山,人、獸共居。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
2.4.遠避而去
有黠猿猴,遠避而去。
2.5.不能遠避
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齧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3.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
比丘!當知愚癡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

4.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
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猿猴
[經文] 大雪山中寒冰嶮處,尚無猿猴,況復有人!或復有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或復有山,人、獸共居。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齧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論說] 復次、應知雪山喻佛善說法毘奈耶。此中略有三分可得:一、無學地,二、有學地,三、異生地。猿猴喻彼非理作意諸相應心,獵人喻魔。於無學地俱不能行;於有學地乃至不還,唯有非理作意相應,猿猴喻心獨一能往,非獵人喻魔所能行;於異生地二俱能行。又諸愚夫,要觀餘境,能出餘境;追求餘境,餘境所縛,是故於境不得解脫。T30,861b

II.參考資料
1.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T12517acf.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T12761a
1)一切眾生從因緣故生於貪結,從因緣故心得解脫。
善男子!譬如雪山懸峻之處,人與獼猴俱不能行。或復有處獼猴能行,人不能行。或復有處人與獼猴二俱能行。善男子!人與獼猴能行處者,如諸獵師純以黐膠置之案上用捕獼猴。獼猴癡故往,手觸之觸已粘手。欲脫手故,以腳踏之,腳復隨著。欲脫腳故,以口齧之,口復粘著,如是五處悉無得脫。於是獵師以杖貫之,負還歸家。2)雪山嶮處喻佛菩薩所得正道。獼猴者喻諸凡夫。獵師者喻魔波旬。黐膠者喻貪欲結。人與獼猴俱不行者喻諸凡夫魔王波旬俱不能行。獼猴能行人不能者,喻諸外道有智慧者,諸惡魔等雖以五欲不能繫縛。人與獼猴俱能行者,一切凡夫及魔波旬常處生死不能修行,凡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彼獵師黐捕獼猴,檐負歸家。
3)善男子!譬如國王安住己界,身心安樂。若至他界,則得眾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